1. 特區40年新突破:深圳與東莞惠州等市「統籌合作」箭在弦上
澎湃新聞記者 韓聲江
2020年8月,深圳特區將迎來設立40周年。40年間,深圳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總量排名第三的一線城市。
伴隨高速發展而凸顯的是土地空間不足等問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獲悉,針對深圳土地緊缺等瓶頸問題,囊括周邊東莞、惠州等市相關區域的統籌合作發展大方向已經確定。
「小空間、大作為」
2019年,深圳市地區生產總值以接近2.7萬億元緊隨京滬兩城排名全國第三。從1979年到2019年40年間,深圳GDP增長超過1萬倍。
作為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人的城市,深圳的城市面積相比其他一線城市較小已經成為共識。當前,深圳全市面積1997.47平方公里,是上海的三分之一、北京的八分之一。
伴隨土地資源供應緊張、城市後續發展空間不足等問題日益凸顯,「小空間、大作為」,但難持續,已經成為制約深圳今後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
行政區劃專家、華東師范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教授林拓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分析稱,當前,深圳可供建設的新增土地所剩無幾,進而引發的是房價高企、經營成本上升、創業型中小企業難以生存等嚴峻問題,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城市永續發展。
「深圳的空間確實太狹小了,所以土地就很珍貴,深圳在有限的空間里創造出經濟密度全國第一的奇跡,很了不起。但也應該看到,空間太小,發展到今天,深圳如果再這么小下去,對來這個城市創業的年輕人和這座城市本身都很不利。」林拓說。
原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長張思平近年也撰文指出,正因為土地、房地產價格高漲帶來廠房租金快速增長,導致2015年前後深圳高端製造業發生大規模外遷,「加重了深圳產業空心化的風險,給未來深圳產業結構的優化和長遠發展帶來重大隱患。」
2018年,「華為要搬離深圳遷往東莞」就曾引發熱議,當是有分析認為正是因為深圳土地供應不足等問題才導致華為將部分部門外遷。最終華為表示總部基地將永遠留在深圳。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緊鑼密鼓進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 社會 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公布滿一周年,「雙區」疊加下的深圳有望迎來新一波政策紅利。
「大統籌、深合作」
一般說來,擴大一座城市發展空間的常用方法是進行區劃調整,如撤縣設區等。但林拓對記者分析稱,深圳這么做的難度極大,深圳早已無縣可撤。
「當時深圳作為改革 探索 的先鋒,特區設立之初規模確實應該適度。」林拓說,「現在深圳面臨的問題是,要擴容,但舉步維艱。珠三角城市群的特點是密集型城市格局,地級市多且強市林立。」
林拓認為,「其實,路走遠了,有的時候反而忘了我們為了什麼而出發。理想的做法是深圳不僅能夠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周邊城市也能夠更好發展。做好發揮深圳作為大灣區核心功能這篇大文章,既要基於行政區劃,但又不能局限於行政區劃,綜合多種策略打好『組合拳』,切實有效地推動跨市域的合作協同發展,具有更大的示範意義。」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獲悉,目前深圳與周邊東莞、惠州等市相關區域的統籌合作發展大方向已經確定,不過具體范圍與合作模式尚未最終敲定。
林拓表示,所謂「統籌合作」,不僅僅是一個口號,一般化的做法可能流於形式,還可能加大協調成本,實際上,要做到在更大區域范圍內的相關城市充分匯聚各方面的優勢、智慧與能量,相向而行,統籌發展。
但他同時提醒稱,「這個統籌合作不宜理解為深圳一家獨大,而是大家在共同發展、共享成果之中,推動深圳邁向更高層次的發展新境界,為周邊城市注入更強勁的發展新動力。」
雖然最終方案尚未確定,但其重點之一必然是統籌合作的新型利益平衡機制。財政如何分配是其中一個關鍵內容,林拓分析稱,「不能以原來零和博弈的思維來思考了,統籌合作後必將在廣東省內形成一個更為強勁的新增長極。如果說,當年深圳是改革先鋒,那麼,新一輪統籌合作將為全國高質量區域協同發展再樹新標桿」。
無獨有偶,今年6月,由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刊登了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浩等三人撰寫的《「三區」疊加擴權賦能 探索 建設大深圳統籌合作示範區》一文。
該文提出,深圳應與周圍的東莞、惠州、汕尾、河源四市統籌合作發展, 探索 「一個跨行政區域的資源統籌、功能協調、產業互補、成果共享的區域統籌合作新模式」。
其實,深圳市自身早已明確認識到相關問題的存在,深圳與周邊城市協同發展的思路近年來也多次被官方提及。如在在《深圳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7—2030年)》中,深圳官方坦言,深圳地域面積較小,發展空間和土地資源嚴重不足,要推進「深莞惠」和河源、汕尾「3+2」經濟圈建設。
再如,深圳市發改委對外公布的2020年工作計劃提出,要協調「莞惠河汕」四市共同參與,加快推進深圳都市圈規劃編制。
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則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提出建議,呼籲持續深化深莞惠一體化進程, 探索 在臨深區域試行統一部署、統一管理的多區聯動模式。
「深莞惠汕河」
今年6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公布的《廣東省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明確提出,推動廣州都市圈(包括廣州、佛山、肇慶、清遠、雲浮和韶關)、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東莞、惠州、河源和汕尾)。這是近期廣東省公開文件中首次透露廣州、深圳兩大都市圈的具體范圍。
如果以深圳、東莞、惠州、河源、汕尾為「深圳都市圈」范圍,2019年,深圳都市圈GDP約為42747億元,占廣東省的39.7%;常住人口約為3290萬人,占廣東省的28.56%;土地面積約為36312平方公里,占廣東省的20.2%。
深圳、東莞、惠州、汕尾、河源五市統籌合作的發展想法也並非沒有 歷史 背景。
改革開放前,深圳一度歸原「惠陽地區行政公署」管轄,1979年3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廣東省寶安縣改設為深圳市。此後1988年,惠陽地區行政公署拆分為四個地級市:東莞市、河源市、惠州市、汕尾市。
從目前的經濟發展來看,2019年深圳GDP以2.69萬億元處於絕對優勢地位,東莞(9482.5億元)、惠州(4177.41億元)經濟體量分別在廣東省內排名第四、第五,汕尾(1080.3億元)、河源(1080.03億元)則相對落後。
近日,東莞、惠州當地的兩份政策文件也引發廣泛討論。東莞市政府發布「關於暫停濱海灣新區范圍內各類建設行為的通告」、惠州市惠陽區則發布「關於廢止相關建設用地規劃控制的通告」。
校對: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