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誰知道深圳的地王大廈和賽格大廈是用了多少時間建成的
這兩個大廈都有些年頭了,說不定比咱們年紀都大。
【一】地王大廈:
地王大廈的動工時間是1994年5月27日,竣工時間是1996年3月,用時1年零10個月。可以說是當時的中國速度了。
補充一下賽格大廈的知識點:
深圳賽格大廈由高級工程師 ,著名建築師陳世民大師設計,在2001年被評為「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賽格形體挺拔,在樓群中高出一大截,如飄在半空的行囊。
以上就是關於深圳地王大廈和賽格大廈的修建時間所有的信息啦,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呀!
覺得答案好的話採納點贊評論三連一下呀~
㈡ 深圳賽格大廈什麼時候建的
深圳賽格大廈於1996年動工,1999年9月竣工,於當年10月全面投入使用。該建築創下了深圳史上每2.7天完成一層樓的建設速度紀錄。賽格廣場由深圳市賽格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於1993年5月27日獲准進行建設前期工作,隨後於1995年完成土地徵用、規劃、設計階段。1996年正式開始基礎建設和主體施工,歷經4年於2000年完成全部建設。設計出自高級工程師及著名建築師陳世民大師之手。該大廈在2001年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㈢ 深圳賽格大廈總造價多少錢
深圳賽格大廈(廣場),坐落於深圳市中心的深南中路與華強北路的交匯點,這座建築由深圳賽格集團投資興建,是深圳市的標志性建築之一,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與變遷。
賽格大廈的總高度為355.8米,地上有75層,地下則有4層,總建築面積達到了17萬平方米。其獨特的設計理念和卓越的建築質量,使其成為了深圳的一張亮麗名片。
據公開資料記載,賽格大廈的總投資約為20億元人民幣,這包括了從設計、施工到最終完成的全部費用。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規劃,歷經數年的時間,這座宏偉的建築終於在2002年落成。
賽格大廈不僅是一座現代化的商務大樓,也是深圳城市天際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擁有先進的辦公設施,還配備了完善的商業配套,為入駐的企業和消費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
賽格大廈的建成,標志著深圳在城市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同時也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這座建築不僅是深圳的驕傲,也是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如今,賽格大廈依然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和商務人士。它不僅是深圳城市形象的重要載體,更是這座城市精神的象徵。
㈣ 深圳華強北的賽格大樓晃動是共振現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出現這種現象
樓體出現晃動的原因昨日深圳市華強北的一座79層大廈突發樓體搖晃,這座大廈就是深圳地標建築—賽格大廈。大廈樓體搖晃引起了大眾關注,直到今天幣圈、股市乃至樓市等金融界各種信息和段子齊飛,刷屏不斷,熱點話題更是因為大廈晃動而層次不窮。此次大廈發生晃動不少業內人士擔心賽格廣場聚集的電子元器件商家們硬碟、顯卡等商品發貨造成負面影響,同時受到大廈發生搖晃也牽動著資本市場的變化。
此次賽格大廈樓體晃動不禁讓人們開始懷疑高層住宅的安全性,不過經過專業人士的初步檢查發現大樓周圍場地沒有地面開裂情況,牆板也沒有脫落損壞跡象,根據地震監測台數據顯示當日深圳市也沒有發生地震,當日天氣風速也屬於正常范圍值,不會出現風吹大廈晃動顯現。根據中建科工華南大區總工程師陸建新介紹,高樓大廈都是有地震分析的,一般情況下是在地震時才會有震動和擺幅。但是當日深圳並沒與發生地震現象,因此這只是一種偶然的頻率的巧合,就是共振現象,大家不必驚慌。
㈤ 賽格廣場晃動背後:中國300米以上建築近百座 限高令抑制無序生長
中新經緯客戶端5月19日電 (薛宇飛)18日,深圳華強北第一高樓賽格廣場大廈發生振動引全網圍觀。19日,一份由廣東省應急管理廳發布的情況報告在網上流傳,專家初步認為,賽格廣場大廈震顫的原因是多種因素的耦合,主要是受到風,以及地鐵運行和溫度的影響。廣東省應急廳一名工作人員證實了該文件的真實性,但也表示,該報告僅是初步調查結果,專家組仍在進一步調查中。
多因素耦合致使大廈上下震顫?
這份名為《深圳市福田區華強北街道賽格廣場大廈搖晃的情況報告(續報二)》的報告稱,經省市專家研判,初步認為:一是深圳賽格大廈繫上下震顫而不是左右擺動;二是造成震顫的原因是多種因素耦合,主要是風的影響,還有地鐵運行(兩條地鐵從樓下經過)和溫度的影響(近兩天氣溫升高,溫差達8度,對鋼結構影響大);三是經專家現場踏勘和會商研判,賽格大廈主體結構是安全的,內部結構堅固,各種附屬設施完好。
報告稱,目前,深圳市已設立現場指揮部,並組織有關結構工程、岩土工程、工程抗震方面專家和技術人員對賽格大廈進行沉降、傾斜和震動等監測,進一步擬定應急處置方案。
報告表示,經專家測量,目前賽格大廈傾斜率位於0.01%-0.02%之間,小於允許傾斜0.2%,遠遠小於規范要求,專家一致認為賽格大廈沒有傾斜。深圳市將根據樓體結構排查情況,研判大廈恢復開放時間。鑒於該大廈未安裝阻尼器,專家建議,下一步可以考慮安裝阻尼器以提高防風防震能力和舒適度。
據了解,阻尼是一個物理學名詞,指的是力的衰減和能量的耗散,有緩沖的意思。阻尼器則被認為是「定樓神器」,被應用於超高層建築之中,當強風來襲,它可以削減晃動,幫助超高層建築保持樓體穩定和安全。2018年8月,超強台風「利奇馬」登陸華東地區,中國第一高樓——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廈的阻尼器,就出現了自2016年正式啟用以來的最大擺幅。
上述報告雖然認為造成震顫的主要原因是風的影響,但根據深圳市氣象局18日下午的通報,賽格廣場當日最大陣風只有9.9米/秒(5級)。
由於賽格廣場內有許多出售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礦機的商家,還有推測是因為礦機運行導致樓梯共振。不過,有業內人士直言,這只是「段子」。
振動的不止賽格廣場,深賽格的股價應聲而動。19日,深賽格股價低開低走,跌幅一度達7%,截至收盤,收跌4.88%,公司總市值近60億元人民幣。
全球超4成高層建築在中國
根據世界高層建築與都市人居學會(CTBUH)的標准,超過300米的建築即為超高建築。公開資料顯示,賽格廣場由深圳賽格集團投資興建,於1999年建成完工,總高355.8米,總建築層79層,地上75層,地下4層,總建築面積達17萬平方米。
落成之時,賽格廣場是深圳第二高樓,僅次於高度約384米的地王大廈,建成多年,賽格廣場都與地王大廈並列深圳摩天樓的雙子星。直到2011年,441.8米的京基100大廈建成,賽格廣場才退居第三。
之後,人口不斷聚集、土地資源又相對稀缺的深圳,開始不斷向「上」生長,平安金融中心(約600米,現為深圳第一高樓)、春筍大廈等超高層建築在近幾年相繼投入使用。據CTBUH統計,深圳市150米以上的建築達297座,僅次於香港的482座,位居全球城市榜第二位。其中,深圳200米以上建築達104座,300米以上達14座。
這並沒有完,深圳的海拔還在不斷升高。在建的龍崗大運中心世茂深港國際中心,此前傳出建設高度將達到約700米,不過至今沒有正式宣布。華潤湖貝塔,最初的設計高度達到830米,之後傳出降至500米。
放眼中國,許多大城市都正不斷涌現摩天大樓。CTBUH發布的《2018高層建築回顧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擁有200米及以上的高層建築678座,佔全球總數的45.9%。該機構發布的《2020高層建築年度回顧》顯示,2020年全球建成了106座200米及以上高度的建築,其中中國就完成56座,佔比超一半。其數據顯示,中國150米以上的建築達到2395座,200米以上建築達823座,300米以上達95座,三項指標均保持全球第一。
但是,隨著建築越來越高,外界的反思也開始增加。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宋曄皓在接受中新經緯客戶端采訪時稱,經過多年的實踐,修建超高層建築已經沒有過多的技術難點,但要考慮是否需要。在寸土寸金的區域修建超高層建築,可以緩解用地緊張的狀況。而對於很多城市與區域而言,其土地開發強度並沒有那麼大,是沒有必要修建超高層的,企業、政府等相關方則是出於各自的考量,產生了這種沖動。超高層建築的建設成本高,運營與維護成本大,但租金、售價的回報卻不見得很理想,還要面臨著消防安全等不可預知的特殊情況的挑戰。
就遍布各個城市的高層、超高層住宅而言,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撰文稱,高層住宅是高消耗、高成本、高碳排的建築形態。在建造環節,高層住宅需要消耗更多的建材,由於交通、消防和結構造成較低的建築實際使用面積率;在運行和維護環節,電梯、保溫、照明的能耗更高,設備更新的難度更大;在拆除環節,其成本、難度和廢物產出量也很高。從全生命周期的綠色低碳效應和全生命周期的財務成本分析,高層住宅是高消耗、高碳排放,高建造、高使用與維護成本高的建築形態。研究表明,與多層住宅相比,高層住宅的建設成本要高出50%到100%。
「限高令」抑制城市海拔
為抑制各地對修建高層建築物的狂熱,2020年4月,住建部、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與建築風貌管理的通知》。其中提出,嚴格限制各地盲目規劃建設超高層「摩天樓」,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築,各地因特殊情況確需建設的,應進行消防、抗震、節能等專項論證和嚴格審查,審查通過的還需上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復核,未通過論證、審查或復核的不得建設。
通知還稱,要按照《建築設計防火規范》,嚴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築,確需建設的,由省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結合消防等專題論證進行建築方案審查,並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備案。各地新建100米以上建築應充分論證、集中布局,嚴格執行超限高層建築工程抗震設防審批制度,與城市規模、空間尺度相適宜,與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中小城市要嚴格控制新建超高層建築,縣城住宅要以多層為主。
對於該政策的影響,CTBUH認為,2018年至2019年間,中國200米以上建築的產量已經出現了較大幅度地下降,從92座下降到57座。與十年來達到的峰值相比,並結合2016年發布的針對「過大、異種和怪誕」建築物的政策,以及隨後地方政府出台的限高措施和遏制債務支出的協同努力,很可能會減緩中國超高層建築建設的進程。
在過去兩年間,已有多個規劃中的超高層建築被「削高」。中海地產曾計劃在成都修建一座677米的超高層建築,但拿地後,這一地標建築並無過多進展,之後傳出高度遭削減的消息。今年5月14日,該項目在北京通過超限審查,最終建築高度為488.9米。寶能集團在沈陽打造的寶能GFC,計劃修建高度為568米,是東北第一高樓,到2020年4月底,該建築物的高度降至500米。
今年3月底,住建部又發布了《關於加強縣城綠色低碳建設的通知(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稿提出,限制縣城居住建築高度。縣城新建住宅以6層為主,6層及以下住宅佔比應不低於75%。縣城新建住宅最高不超過18層。確需建設18層以上居住建築的,應嚴格充分論證,並加強消防應急、市政配套設施等建設。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這類政策能夠約束高層建築的開發,將縣城綠色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和住宅建築規劃等進行更好地協調。(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