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深圳的風俗
深圳風俗
龍崗女子哭嫁
昔日龍崗客家人保持著客家的傳統習俗,「女子哭嫁」便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例。每個女子在出嫁前,有七天以上的「哭嫁期」。哭這么長的時間,淚水也流了不少,眼睛也稍現紅腫,而這使得新娘更顯楚楚動人,可能正應了「經常性地流點眼淚有助於美容」和「姑娘在出嫁前顯得最漂亮」的俗話。完婚之日,當迎親隊伍臨近待嫁姑娘所在的村莊時,村中男子就在路中燃火「避邪」,新郎帶領迎親隊伍經火「避邪」之後,方可進村正式迎親。拜見過岳父母之後,村中長老即宣布良辰到了。此時,新娘即嬌婉纏綿地哭辭父母,輕移蓮步,款款出門,頻頻回望,之後即登轎起行,陪嫁女亦隨轎送行至夫家。迎親隊伍一路上笙歌不絕,鞭炮、煙花不停地放。陪護新娘的伴娘每隔十來步路程就在路旁撒一根寸把長的紅繩,意為完婚後新娘首次回娘家探望而「引路」。隨著時代的變遷,龍崗女子哭嫁習俗現已不很流行。
坪地圍籠屋
昔日坪地人的居住方式保留著客家人的傳統習俗,他們過去的住所相當獨特。他們用三合土、竹木、磚瓦、蘆葦稻草等建成外表酷似圓柱形的圍籠屋,全家人都住在裡面。這種圍籠屋佔地面積一般有三四十平方米,有的做成兩層。圍籠屋外觀上很象古堡,高牆翹檐,氣勢很恢宏。地主大戶的圍籠屋佔地面積更大,屋的四角設有樓閣,用於瞭望放哨,由於建得相當堅固,而且通常只有一門可進,因而易守難攻,很容易防護別人的攻擊。圍籠屋最大的特點是冬暖夏涼。夏季炎熱時可上樓閣通風處感覺涼爽,冬季天涼時又可因密不透風而保暖。而且,堅固耐住也是它的一大優點。一般圍籠可連續住幾代人,可經受8-10級台風襲擊。坪地圍籠屋體現了客家建築奇特的風格。
坪山打蘸
坪山鎮居民主要是客家人,保留了客家獨特的傳統習俗。過去坪山人特別重視祭祀活動,祈神拜佛極為虔誠。其中最隆重的儀式即為每八年一次的打蘸(集體祭奠神靈),地點聚在關帝廟前的廣場上,一片喧騰,熱鬧非凡,附近小販也雲集於此趁此機會大做買賣。先由坪山圩的首腦主持祭典儀式,祭桌上擺滿精美的果脯酒饌,大香爐里插滿檀香,一片香霧繚繞。首腦身後,簇擁著全圩居民。首腦行禮時,鄉民跟著伏地叩拜,九遭之後禮畢,居民就在廣場上開始連續嬉戲七天八夜,盡情吃喝賭鬧,通宵達旦,一片喧囂氣氛。打蘸期間,人們極盡奢侈,花費不少錢財;同時八天樂此不疲,也貽誤了農事。有些經濟不寬裕的居民在打蘸之後只得借債或乞討日。這個打蘸陋俗,勞民傷財,在1943年被廢除。
涼帽遮羞
大鵬人操客家方言,保持著客家風俗。大鵬婦女素有戴涼帽的習俗,不論冬夏。其涼帽是用竹條和布料做成的,先把竹條用火燒燙一下,這樣可使竹條更柔韌,然後用劈刀把竹條分成竹篾,織成圓圈,中間穿孔,竹蔑周圍用布條縫掛。其他客家婦女的涼帽是用黑布條縫掛,而大鵬婦女的涼帽用藍士林布條,所以戴起來也顯得更秀氣、更嫵媚。這種戴涼帽的習俗由來已久。據說,過去婦女要嚴守「婦德」、「婦容」,不能拋頭露面,但客家婦女為環境所迫,南遷之後要跟男人一樣出門幹活,上山打柴,下田插秧,趕場趕圩,親戚出入,為了「遮羞」,便戴上這種涼帽。婦女戴上涼帽,自己可以看清別人,而別人卻看不清自己,很有點面紗的味道,也給自己增添了一種朦朧的美感和風韻。同時,戴涼帽既輕便又可防太陽輻射而涼爽,因此世代相傳,一直流行至今。
漁民娶親
地處龍崗區東南端沿海的南澳鎮,其民風淳樸,保留了較多的民間習俗。以前南澳居民大多靠捕魚而生,因而「漁民娶親」成為本鎮最具特色的風俗之一。當漁村女子成親之日,新娘新娘被眾多漁家姐妹簇擁前行,身後有鑼鼓樂隊和幾組舞龍獅載歌載舞,而他們身後,有著一名男扮女裝的漁民帶領著一群頭戴漁帽、手操船槳的漁家婦女,列隊而行,一路撐槳,迎親到家。迎親隊伍規模龐大,浩浩盪盪,觀者甚眾,一片喜洋洋的氣氛。路上鼓樂齊鳴,禮炮震天,熱鬧非凡。「漁民娶親」之日,全村不論男女長幼,都不下海而趕來為新人慶賀。最好的賀禮當屬用彩紙剪的成雙成對的大魚模樣,意祝新人百年好合,家業興旺。
舞草龍
舞草龍是南澳鎮極具特色的風俗。每年正月初二的晚上,漁民小夥子用草紮成「巨龍」,一節節加起來後長達二三百米,再在這條「巨龍」身上插滿燃燒的香火。隨著「巨龍」游動,樂隊敲鑼打鼓,穿街過巷,聲威極為壯闊。龍身舞動之時,上下閃閃發光,猶似一條火龍在翻騰動宕。草龍所經之處,圍觀者甚眾,秩序井然,燃放煙花炮竹,祈求紫氣常臨、如意吉祥、興旺發達,一派節日喜慶景象。舞草龍是南澳漁民極為喜愛的一種活動,舞龍者的豪氣、觀舞者的熱烈,構成了一幅宏大的,生機勃勃、萬眾歡騰的畫面。舞草龍既是漁民企盼一帆風順、生活富足的心理表現形式,也是一種大眾樂於參與的健身運動,因而盛行至今且一年比一年熱鬧。
民間節日
深圳的民間節日主要有除夕、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和荔枝節等,這些都是各鎮居民通有的節日。但是某些節日在不同的地方其過法卻不相同。如除夕,公明人貼春聯,從子夜零時起家家戶戶都燃放煙花鞭炮;龍崗和大鵬人要用香茅、柚葉等煮成的「年香水」沐浴,以求來年好運;龍華人在這天要殺鵝祭祖。又如春節,龍華人初一要吃素,該鎮彭姓人以正月十五為過年而不是初一。除了這些共有的節日之外,有的鎮又有自己獨特的節日。坪山有二月初二的八公節、四月初八的米面節、六月初六要食綠豆粥、七月十四的祭仙節、十月初一的茶果餅節,還有十一月的冬至;南澳鎮有正月初二的舞草龍節;西鄉地區盛行二月二十八到三月初二的「北帝誕」等。自1987年廣東省舉辦首屆民間藝術「歡樂節」之後,許多各具地方特色的節日活動七彩紛呈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
民間禁忌
與豐富的民間節日相對照,深圳各地的民間也流傳著許多禁忌。民間禁忌的形成是由於人們對大自然的諸多客觀現象無法理解、無力改變因而產生神秘感到的結果。
沙井和公明居民每逢農歷初一、十五,必需上香供神,且吃齋以示心誠,祈求神爺能驅除邪氣,保全家平安。龍華人大年初一要吃素一天,忌葷膩食物;清明節吃雞屎藤(中草葯)、艾餅等以「避邪」,「避瘟神」。龍崗和大鵬人在婚嫁時,當迎親隊伍臨近女方村莊,村中男子在路中燃火以「避邪」,迎親者經火「避邪」後方可進村迎親;他們在除夕夜要用香茅、柚葉、菖蒲和香石榴葉等煮成「年香水」沐浴凈身,以洗去舊年的「霉氣」,祈求新年裡小孩能茁壯成長,大人能精力旺盛,老人能延年益壽……這種民間禁忌雖然帶有濃厚的封建米信色彩,但無一不體現出深圳人民對健康和幸福的渴望。
深圳特產
荔枝
深圳荔枝為嶺南四大名果之王。果皮紅,凹凸不平,核大如卵,肉白如脂,甘甜如蜜。
甜桃
主要分布在南山,松崗,塘下涌,羅田,燕田,龍華,石岩等地。但以南山甜桃最為著名,南山甜桃種植有70多年歷史,所產甜桃爽甜如蜜,大如碗口,一個有半斤重,南山甜桃與南山荔枝同享盛譽。
金龜橘
主要產地坪山、金龜、馬蘭。顏色金黃鮮艷,肉質豐厚多汁,味道甘甜純正,而且每個橘子多帶有碧綠的葉子,十分惹人喜愛。
沙梨
沙梨是深圳主要水果之一,其特點是果大如碗,最大達半斤重,皮薄汁脆,肉白無渣,汁甜如蜜。可療熱症。主要產在北部山區如岩、龍華、觀瀾、沙河、平湖和布吉,主要品種有黃梨和蜜梨。
沙井蚝
蚝學名牡蠣,是名貴海鮮之一。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味道鮮美可口。蚝單於寶安沙井、福水、西鄉及深圳南頭、蛇口、沙頭、上沙等地。但以沙井蚝最為出名。沙井蚝一其色澤乳白,肥嫩爽滑著稱港澳和東南亞。
大鵬鮑魚
產於大鵬灣一帶得名,屬海中貝殼類動物。它以吸盤附著在海中石排峭壁上,因它肉質鮮脆美味可口,高蛋白,是「鮑、參、翅、肚」四種海味珍品之首。
基圍蝦
在松崗,沙井一帶稱沙蝦,產於珠江口兩岸,淺海灘之基圍、沙田裡。食法多,如白灼蝦、清蒸、炒蝦仁、炒蝦段等。
B. 深圳民風習俗有哪些
深圳原居民民風淳樸,保留了較多的民間習俗。
漁民娶親:南澳最具特色的風俗之一。當漁村女子成親之日,新娘被眾多漁家姐妹簇擁前行,身後有鑼鼓樂隊和幾組舞龍舞獅隊載歌載舞,緊隨其後是一名男扮女裝的漁民帶領著一群頭戴漁帽、手操船槳的漁家婦女列隊而行,一路撐槳,迎親到家。
女子哭嫁:龍崗客家人很有特色的傳統習俗。隨著時代變遷,龍崗女子哭嫁習俗已不流行。
客家圍龍屋:一種富有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龍崗羅瑞合村「鶴湖新居」的羅氏、坪山辦事處大萬世居的曾氏、坑梓辦事處龍田世居的黃氏和茂盛世居的何氏,他們歷經幾代修建的大規模圍龍屋,見證了這些家族的興衰 。
大盆菜:深圳福田下沙和南頭一帶的習俗。深圳本土鄉民,大凡遇到中國傳統節日或嫁娶、祝壽、添丁、酬神、宗親祭祖等活動,各方親朋戚友團聚鄉間,圍著大盆菜飲酒慶賀。大盆菜多數以牛腩炆蘿卜角為菜底,往上鋪疊的是菜膽、粉絲、豬肉、竹筍、腐竹、冬菇、鹵鵝、燒鴨、炸魚、白斬雞等,一層一道菜,一菜一道味。
媽祖誕慶:每年3月深圳沿海漁民和農民在天後廟舉行的慶祝廟會,祭祀天後,求航海平安、漁業興旺、五穀豐登。在祭祀後還舉行文藝表演和貿易活動,體現了深圳人民對平安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坪山打醮:坪山客家人獨特的傳統習俗。每8年一次的打醮(集體祭奠神靈)地點聚在關帝廟前的廣場上,祭典儀式由坪山圩的首腦主持,祭桌上擺滿果脯酒饌,大香爐里插滿檀香,鄉民們在廣場上連續嬉戲七天八夜。由於打醮習俗勞民傷財,於1943年被廢除。
涼帽遮羞:大鵬婦女的習俗。其涼帽是用竹條和布料做成的,把竹條分成竹篾,織成圓圈,中間穿孔,竹篾周圍用布條縫掛。其他客家婦女的涼帽是用黑布條縫掛,而大鵬婦女的涼帽用藍士林布條。
C. 深圳的習俗
深圳民俗文化概述
舞草龍
舞草龍是南澳鎮極具特色的風俗。每年正月初二的晚上,漁民小夥子用草紮成「巨龍」,一節節加起來後長達二三百米,再在這條「巨龍」身上插滿燃燒的香火。隨著「巨龍」游動,樂隊敲鑼打鼓,穿街過巷,聲威極為壯闊。龍身舞動之時,上下閃閃發光,猶似一條火龍在翻騰動宕。草龍所經之處,圍觀者甚眾,秩序井然,燃放煙花炮竹,祈求紫氣常臨、如意吉祥、興旺發達,一派節日喜慶景象。舞草龍是南澳漁民極為喜愛的一種活動,舞龍者的豪氣、觀舞者的熱烈,構成了一幅宏大的,生機勃勃、萬眾歡騰的畫面。舞草龍既是漁民企盼一帆風順、生活富足的心理表現形式,也是一種大眾樂於參與的健身運動,因而盛行至今且一年比一年熱鬧。
舞麒麟
舞麒麟一般分2個部分,一是麒麟舞表演,伴著鑼鼓釵的強烈節奏,以及嗩吶音樂和一陣陣鞭炮聲,時而騰空躍起,時而彎步前行,全套舞下來有十節,舞出了麒麟的喜、怒、哀、樂、驚、疑、醉、睡等動、靜神態,表現舊時村民驅邪趨吉、祈求平安、吉祥的願望。二是武術表演,各式拳、腿、棍、刀、叉、劍、戟、耙、三節棍、擂錘等表演武藝高超,身手嫻熟。麒麟舞具有嶺南民間濃厚喜慶的民俗特徵和崇尚禮義謙讓的優秀文化傳統,對研究當地客家民風民俗具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麒麟舞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重大節日和慶典活動中表演,對增強傳統節俗文化內涵,拓展旅遊事業,發展經濟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水上迎親舞
水上迎親是龍崗區南澳漁民——疍家人的一種婚禮習俗。自古以來,南澳的漁民娶親,婚禮都在海上舉行。由於明朝時中國的航海業和漁業比較發達,漁民生活也相對富足,漁民們為把婚禮辦得隆重,逐漸形成水上迎親的舞蹈,這種漁家婚娶時的傳統舞蹈起於明朝中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南澳疍家人娶親時,新郎家的船泊左邊,新娘家的船泊右邊,船頭對船頭,而且要求新娘家的船頭要高過新郎家的船。船身要掛三角旗、掛長禮炮、掛喜帳,船門頭上還要貼上喜字和一帆風順的大紅字,船上鑼鼓喧天、炮竹聲聲、熱鬧非凡。解放後漁民們陸續在岸上蓋房,故此傳統迎親習俗,慢慢地轉移到了岸上。迎親隊伍從最初時的十幾人發展到現在的150多人。劃船隊員多為漁家閨秀、大嫂姑嬸,她們的動作模擬出海搖櫓姿態,新娘新郎站在隊伍的中間偏後位置,伴郎伴娘手打花傘站其左右。如今,疍家的這一習俗被南澳街道文化站編成了富有藝術特色的水上迎親舞。這個舞蹈人數眾多,場面宏大,將水上人家婚禮的動作、習俗演繹得淋漓盡致,在歷年的文藝表演中都受到人們的好評。
福永舞龍獅
福永是個歷史悠久的名鎮,其風俗活動淵遠流長且種類繁多,其中以劃龍舟、舞龍獅和唱大戲為主。從清朝嘉慶年間起;這三種主要的風俗一直流傳百年年盛行。到了本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只有舞龍獅的傳統風俗沿襲至今並成為最主要的慶祝活動,而劃龍船和唱大戲已不大流行。每年的春節、元宵、端午、重陽等重大節日和迎親嫁娶、企業開張等重大活動時,都要大張旗鼓地舞龍獅助興慶賀。由於福永舞獅活動極為盛行而成為深圳顯著名的舞獅之鄉。現全鎮共有6支舞獅隊,每隊都有四、五十人,十幾個獅頭,鼓樂齊全,並且每支舞獅隊都有大量的鋼叉和獅迷。每逢舞獅比賽,助威聲、叫好聲震撼天地,場面極為喧鬧。1962年塘尾村建成了舞獅館,設備齊全,專供舞獅隊訓練和表演。1987年在廣東省首屆民間藝術「歡樂節」上,塘尾村舞獅隊以絕對優勢耶得總分第一而勇奪桂冠。其舞獅隊雄壯的氣勢,道勁德灑的動作,清新獨特的造型和色彩紛呈的場面給全省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西鄉搶炮
「搶炮」、「領炮」、「還炮」是西鄉地區較為流行的風俗活動。這個風俗寄託了廣大人民對大吉大利、享受幸福的渴望情懷。所謂「炮」,是一幅雙面玻璃鏡鑲在鏡座上,鏡面繪有西鄉人民頂禮膜拜的北帝爺聖像,並設置有龍鳳和骷髏等吉祥物加以點綴,還附有「龍鳳呈祥」、「萬事諧(如)意」等吉祥話語,設計十分精美,做工相當考究。每年農歷三月初三上午,西鄉附近的八鄉村民雲集而至,在西鄉河的大沙灘上(現西鄉戲院處)舉行「搶炮」活動。這時沙灘上人海如潮,摩肩接確,旗旗飄展這天蔽日,鼓炮齊鳴,一片歡鬧氣氛,場面極為壯觀。每當箭炮沖天,帶有編號的炮花從天降落時,人們如潮水般涌至地花落地處,爭搶帶有編號的炮花以求大吉大利。幸運的人們搶到帶有編號的地花後;可到北帝廟「領炮」,即領到與炮花編號相同的一幅雙面玻璃鏡抬回家供奉。抬鏡的人因為自己的幸運而洋洋自得,供奉時更是謙恭虔誠,以求一年的吉利。到來年二月二十八日,又把「炮」抬回北帝廟,名為「還炮」。再過幾天,又將進行新一輪的「搶炮」活動。
下沙大盆菜
下沙人吃「大盆菜」源自宋代,延續至今已有500年歷史。明、清兩代,當地人稱為「新安盆菜」(新安即今寶安),當時吃盆菜用木盆盛菜,一桌用一個木盆,一張八仙桌,四條長凳,八人一桌,俗稱「吃盆菜」。後來下沙人丁興旺,生活越來越富裕,鬧元宵的人越來越多,就改稱為「大盆菜」。「大盆菜」現用不銹鋼盆,盆里有十五種菜,包括煎蚝、雞、鴨、豬肉、炸魚、油豆腐、支竹、牙茹、鱔干、肉皮、雲茸、冬茹、芹菜、蘿卜等。十幾道菜一層層放入盆中,最上面一道菜是雞鴨,寓意飛鳥歸巢。大盆菜象徵「百鳥歸巢」,團圓富貴,企盼來年國泰民安、五穀豐登。每逢喜慶及紅白喜事需要宴請賓客,主人家便請專業廚師製作盆菜供客人享用。一盆菜吃完,宴席就結束。下沙族人自立村以來就有「元宵」節吃「盆菜」的傳統,每到正月十五,搭「燈棚」,點花燈,唱粵劇,全村老少歡聚一堂,很是熱鬧。
平樂郭氏正骨醫術
平樂郭氏正骨醫術源於河南省洛陽市平樂村,深圳平樂郭氏正骨是這個傳統醫學流派的重要分支。1985年,被後人尊稱為「大醫」的郭春園來深創建平樂醫院,大力傳播平樂正骨醫術,並和弟子、學生在20餘年間救治了上百萬名骨傷科患者。平樂正骨醫術已經成為國內業界公認的骨傷科重要流派,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治療手法。其中,採用「平樂郭氏正骨八法」治療四肢骨折無切口、損傷小、恢復快;採用平樂郭氏脊柱側搬手法治療小關節紊亂,有立竿見影的療效;運用平樂郭氏推拿按摩手法、中葯熏蒸、牽引等方法治療頸椎病、腰椎盤突出、急性腰扭傷等諸多病症療效顯著。2007年1月,平樂郭氏正骨醫術入選深圳市第一批市級保護名錄;2007年5月,入選廣東省第二批省級保護名錄,並於該年6月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
龍崗舞龍
深圳龍崗以龍得名,是國內外享有盛名的龍鄉。在這一帶的客家人,一直把龍當做吉祥物,逢年過節或喜慶之日都有舞龍、舞獅、舞麒麟的傳統習慣,為節日增添喜慶和歡樂的氣氛。舞龍做為民間藝術活動的項目有300年的歷史,有較強的地方色彩,由此延伸的"龍文化"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以龍為主題的公園、廣場和雕塑層出不窮。在龍崗區建起的一座中國目前唯一以龍為主題的旅遊景區,總投資1個億。舞龍隊經常出國訪問表演,先後到過美國、加拿大、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曾榮獲中國首屆"舞龍精英賽"優勝獎等。全鎮有舞龍、舞獅、舞麒麟隊55支;經常參加的人數為960人;每年活動天數為130天;每年組織舞龍表演100次。
大鵬軍語
來到大鵬地區,人們首先接觸到的,往往是當地人那種獨特的方言。乍一聽,「大鵬軍話」似乎是廣州話(白話)與客家話的簡單的混合體,其實不然。「大鵬軍話」雖然在語音、語法、詞彙諸方面,與廣州話比較接近,又有許多成分與客家話幾乎完全一致,但這種特徵,只不過是近代以來這兩種外圍方言對原有「大鵬話」所施加的巨大影響的結果而已。「大鵬軍話」中至今還保留著一種獨特語調,當地人稱之為「千音」,其來源卻是十分獨特。原來所謂大鵬城,本是明朝初年修築的大鵬守御千戶所城,城內外居住的軍隊與家屬至少有二千人,而周圍數十里范圍內人煙稀少,這里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附近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來自天南地北的官兵們突然聚集到一處巨大的軍營堡壘中,內部交流必須使用一種當時的「普通話」。久而久之,這種「普通話」逐漸定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軍營專用言話系統。在古文獻中,這種話被稱這「軍語」或「軍話」,用現代語言學術語講,就是這里形成了一個「軍語方言島」。經過幾百年的世道滄桑,大鵬「軍語方言島」僥幸地在某種程度上被保存了下來,並經過幾番變化,成了今天的「大鵬軍話」。
漁燈舞
鹽田區的沙頭角漁燈舞起源於明末清初,流行在沙頭角、鹽田、香港新界的擔水坑、崗下新村等地。漁燈舞以它獨具特色的藝術,經過200多年的歷史沿襲,流傳至今。據有關資料介紹,我國的漁燈舞始於明末清初,每當新春、元宵等傳統佳節,漁民都以「漁燈」為道具,配上音樂、鑼鼓,時而盤旋起舞,時而騰挪跳躍,其舞姿粗獷、優美,曲調悠揚悅耳,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風格獨特,且形式簡單易於表演,為當地群眾喜聞樂見,因而世代相傳、久盛不哀。每年元宵節前,漁燈舞與麒麟舞交融在一起,組成歡鬧非凡的燈會,為傳統節目增輝添彩。漁燈舞伴奏以鑼鼓為主,配以嗩吶、笛子、二胡等樂器,在熱鬧的鼓樂聲中,魚子龜孫、蝦兵蟹將款款而行,之後隨著緊鑼密鼓聲進入狂舞。漁民們利用民間武打的弓步、馬步和魚躍蝦跳的動作,表演出一套套追魚、捕魚、吃魚的行動場面,情節短小精悍,情趣盎然。
石岩客家山歌
石岩街道的族群以客家人占絕大多數。當地人熱愛歌舞,是有名的歌舞之鄉,客家山歌更是聞名遐邇。據當地人介紹,客家山歌歌詞基本上是四句和五句七字體,第一、二、四句押韻。往往是即席而唱,脫口而出,唱得情深意切,男女對唱便屬典型例子。唱腔豐富多彩,節奏自由富有變化,演唱藝術上,客家山歌繼承賦、比、興的傳統手法,又常用直敘、比喻、雙關、歇後、誇張、疊字等手法。種類和體裁上有山歌號子、愛情山歌、尾駁尾、戲謔歌、虛玄歌、逞歌、猜謎、哀歌等。其表現形式主要有賦體山歌、比喻山歌、起興山歌、疊字山歌和雙關山歌等。
涼帽遮羞
大鵬人操客家方言,保持著客家風俗。大鵬婦女素有戴涼帽的習俗,不論冬夏。其涼帽是用竹條和布料做成的,先把竹條用火燒燙一下,這樣可使竹條更柔韌,然後用劈刀把竹條分成竹篾,織成圓圈,中間穿孔,竹蔑周圍用布條縫掛。其他客家婦女的涼帽是用黑布條縫掛,而大鵬婦女的涼帽用藍士林布條,所以戴起來也顯得更秀氣、更嫵媚。這種戴涼帽的習俗由來已久。據說,過去婦女要嚴守「婦德」、「婦容」,不能拋頭露面,但客家婦女為環境所迫,南遷之後要跟男人一樣出門幹活,上山打柴,下田插秧,趕場趕圩,親戚出入,為了「遮羞」,便戴上這種涼帽。婦女戴上涼帽,自己可以看清別人,而別人卻看不清自己,很有點面紗的味道,也給自己增添了一種朦朧的美感和風韻。同時,戴涼帽既輕便又可防太陽輻射而涼爽,因此世代相傳,一直流行至今。
賽龍舟
龍崗有一半處在大鵬半島,其中葵涌﹑大鵬﹑南澳三鎮鄰海。當地居民均有賽龍舟的習俗,尤其是處於半島頂端的南澳鎮,常在傳統的端午節期間與隔海相望的香港同胞舉行龍舟比賽。近年來,大鵬灣的龍舟賽事更是頻繁,氣氛十分活躍。1998年,由龍崗區委區政府牽頭舉辦的龍舟邀請賽,有來自各地包括香港的二十多支隊伍參加。如今,在南澳鎮這個風光旖旎的海灣,每年都有一次規模盛大的龍舟比賽。每次比賽總有不少隔海相望的香港同胞組隊參加。龍舟比賽成為溝通深港兩地人民感情,加深兩地友誼的載體,在促進兩地經濟文化交流中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