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深圳資訊 » 深圳端午節有什麼活動
擴展閱讀
北京市生育津貼多少錢 2024-12-25 13:20:12
廈門內科中醫哪個好 2024-12-25 13:20:05

深圳端午節有什麼活動

發布時間: 2022-04-24 08:35:39

① 深圳端午節怎麼過

特色傳統扒皇舟
如果說吃粽子是全國各地的民俗,那麼劃龍舟則是江河水網縱橫的南方最富特色活動。
深圳也曾是龍舟競技盛行之地。深圳人將劃龍船稱為扒龍舟,而且深港地區還曾有扒皇舟的傳說。據悉,扒皇舟傳統源於700多年前。相傳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小宋帝趙罡、趙罡當時被元軍前截後追,從失守的宋都臨安(今杭州),經福建沿海倉皇逃至新安縣九龍土瓜灣(今屬香港)時,駐蹕兩個多月,期間恰逢端午節,趙罡端宗王觀看了當地龍舟競賽,興致之餘以護駕有功,御賜黃緞巨型羅傘給鄉民。此後每年端午賽龍舟,鄉民必奉御賜羅傘置於龍船之中,這種龍船被尊稱為皇舟。據說,後來廣東有些地方賽龍舟也在船上設一羅傘,可能源於九龍土瓜灣這個風俗。再後來,扒龍舟從休閑娛樂活動,演變成競賽運動項目,羅傘逆風阻力,才逐漸消逝。
在上世紀60年代之前,扒龍舟還是深圳非常盛行的運動。當時深圳的河流未被攔截築成水庫,東寶河、茅洲河、西鄉河、石岩河、觀瀾河、龍崗河和流經深圳墟的布吉河,河水滿盈,水質清澈,人們在端午節那幾天洗龍舟水,扒龍舟。蛇口、南頭、沙頭角、鹽田、葵沖、大鵬、南澳等沿海村民,就直接在海里展開龍舟競賽。
近30年深圳龍舟活動最負盛名的是松崗、鹽田和南澳三地。據載,松崗、福永和崗廈的文姓原住民多為南宋名將文天祥及其水軍的後裔。因此松崗人在端午節期間紀念屈原的同時,還在文氏祠堂祭典文天祥公,到河中舉行盛大的龍舟賽,一展水軍雄風。2007年,松崗街道的賽龍舟已被列入廣東省與深圳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代表名錄,實至名歸。
浸龍舟水
端午節是對水敬畏和崇拜的盛典。與劃龍舟相對應的,是浸龍舟水。深圳五月前後正值梅雨季節,而端午節剛好處於夏汛,端午前後,塘滿壢滿,龍舟塘水位高漲,為龍舟的順利劃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因為龍舟寓意吉祥,同時平日擺在祖宗的祠堂中,因此龍舟滑過的水村民們都認為是大吉水,於是另一個習俗應運而生浸龍舟水。
龍舟水在當地被賦予了神聖的含義,面對怕冷的孩子,老人家會說:無論天怎麼冷,龍舟水都不會凍傷人的,因為龍舟剛剛在上面滑過。就跟七月初七的水一樣,七仙女都會下凡洗澡呢!大家可以想像這個景象,當人們的吶喊聲伴隨著兩只龍舟到達終點後,擠在岸邊觀看的人們紛紛跳進塘中,讓吉祥的龍舟水浸泡著自己,吉祥如意、萬事亨通,年幼的孩子們和老人們即使不能跳進水中,也不甘寂寞地用手掬一捧水澆在自己身上。而一些嬰兒則在母親的雙手中被托著浸泡龍舟水,它讓人想起了《伊利亞特》中的一幕:阿喀硫斯的母親將他倒吊著泡在冥河中,從此以後他便有了刀槍不入之身。
浸龍舟水
端午節是對水敬畏和崇拜的盛典。與劃龍舟相對應的,是浸龍舟水。深圳五月前後正值梅雨季節,而端午節剛好處於夏汛,端午前後,塘滿壢滿,龍舟塘水位高漲,為龍舟的順利劃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因為龍舟寓意吉祥,同時平日擺在祖宗的祠堂中,因此龍舟滑過的水村民們都認為是大吉水,於是另一個習俗應運而生浸龍舟水。
龍舟水在當地被賦予了神聖的含義,面對怕冷的孩子,老人家會說:無論天怎麼冷,龍舟水都不會凍傷人的,因為龍舟剛剛在上面滑過。就跟七月初七的水一樣,七仙女都會下凡洗澡呢!大家可以想像這個景象,當人們的吶喊聲伴隨著兩只龍舟到達終點後,擠在岸邊觀看的人們紛紛跳進塘中,讓吉祥的龍舟水浸泡著自己,吉祥如意、萬事亨通,年幼的孩子們和老人們即使不能跳進水中,也不甘寂寞地用手掬一捧水澆在自己身上。而一些嬰兒則在母親的雙手中被托著浸泡龍舟水,它讓人想起了《伊利亞特》中的一幕:阿喀硫斯的母親將他倒吊著泡在冥河中,從此以後他便有了刀槍不入之身。
小時候的馬拉溜
沙尾還有一個奇特的跟粽子有關的風俗,他們的土話叫馬拉溜。何謂馬拉溜呢?以前我們小時候,大概從五月初一、初二開始吧,早上起來媽媽就用繩子將一個鹼水粽子穿起來,然後掛在我們孩子們脖子上,並且叮囑我們千萬不能拿下來。我們就掛著它去上課、去玩。等到初五一到,我們起床後就直接將它剝開吃掉了。這種風俗聽起來跟某些城市的鴨蛋絡子有點相似,傳說這是辟邪之用。而這種身上掛上香草葉包裹的粽子,則很容易讓人想起屈原。詩人身上佩帶著用薜荔、菌桂、胡繩等香草編成的裝飾物。而馬拉溜不妨看成是對志潔行廉的三閭大夫的紀念。可惜這種獨特的風俗只持續了幾年,便無聲無息地中斷了。

深圳哪裡有賽龍舟

深圳觀瀾河畔2019年5月21日有賽龍舟。5月21日上午,由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龍華區人民政府主辦,龍華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和觀湖街道辦承辦的「百舸競渡·奮進龍華」——2019年龍華區龍舟文化藝術節開幕,同時觀瀾河國際龍舟賽展開決賽。

本屆龍舟文化藝術節傳承端午文化,弘揚奉獻精神,激發龍華人團結拼搏、勇當尖兵的工作熱情,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深圳建市40周年獻禮。當天上午,在被譽為「深圳最美河道」的觀瀾河畔。

一支支來自國內外的專業龍舟隊伍劈波斬浪,競渡觀瀾河,詮釋著賽龍舟這項中華傳統水上運動的精彩。賽事期間穿插民間舞蹈《盛世呈祥》、表演唱《眾人劃槳開大船》和雜技《桅桿上的夢》等豐富的節目。

觀瀾客家山歌飄飛而來,河岸兩面圍滿了前來觀賽的群眾,現場鑼鼓聲、吶喊聲、歡呼聲此起彼伏,場面壯觀,氣象萬千。活動結束前眾人合唱《我和我的祖國》,把氣氛推向高潮。

(2)深圳端午節有什麼活動擴展閱讀:

據了解,2019年的深圳龍舟文化藝術節安排了20場形式多樣的文藝活動,主會場主要以龍華會堂、龍華文化藝術中心為載體,邀請了國內外著名演出團隊、文化名人等,為市民呈現高水準的節目。

同時,六個街道分會場組織轄區群眾積極參與龍舟文化藝術節,有慶祝端午佳節文藝晚會,還有其他品牌活動,助力龍華民生幸福活力區建設。經過角逐,最終公開組、社區組和機關企事業組的排名出爐。

其中,九江雙蒸隊獲得公開組冠軍,第二、三名則分別由增城新塘明達水泥隊和寧波鄞州雲龍鎮隊獲得。首次開設社區組冠、亞、季軍分別是福城招商錦綉觀園、庫坑社區、新田社區。而機關企事業組分別由觀湖工商聯(商會)、龍華公安分局、農商行代表隊奪得前三。

據主辦單位介紹,今年的龍舟賽提高了賽事水準,國內外共56支隊伍參賽,彰顯賽事的國際化;在保持賽事高水準基礎上,今年業余組賽事分設了社區組和機關企事業組,充分挖掘本土優秀龍舟隊伍,激發居民參賽積極性,體現了專業賽事國際化、高端賽事本土化的特點。

③ 深圳端午節去哪玩好,適合去哪裡玩

1、錦綉中華民俗村:錦綉中華-民俗村包含錦綉中華和民俗村兩大主題景點,錦綉中華是融合了國內各地的名勝古跡和自然山水的著名微縮景觀,民俗村是中國第一個薈萃各民族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和民居建築於一園的大型文化游覽區,為國家級5A旅遊景區。

2、深圳華僑城:深圳華僑城旅遊度假區坐落於美麗的南海之濱、深圳灣畔,約六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長年繁花似錦、綠樹成蔭,這里匯聚了中國較為集中的文化主題公園群、文化主題酒店群和文化藝術設施群,這里是中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首批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這里是"精彩深圳、歡樂之都"流光溢彩的一張城市名片。

3、大小南山:南山,山不在高卻鬱郁蔥蔥,更難得的是海天一色、山城合一。在大南山山頂東望蛇口花園式建築,西瞰鯉魚門海灘,由山脊而下可順路參觀有名的龜山別墅。

4、梧桐山:需要提醒的是,人們在羅沙路上看到的只是小梧桐山,其後更高的大梧桐山卻少有人知。。站在山頂,視野開闊,景色怡人。

5、觀瀾山水田園:觀瀾山水田園集嶺南客家水鄉風情、生態田園情趣、民俗文化、水上樂園為特色的國家4A景區。端午節處於6月上中旬,6月正是荔枝成熟季節,在觀瀾山水田園果園荔枝已大量成熟,果園有荔枝、芒果、楊梅、龍眼等近10個品種,荔枝園主要種植有妃子笑、糯米糍、桂味等嶺南特色荔枝品種,其中妃子笑6月上旬成熟,糯米糍、桂味6月中旬成熟。端午節除了採摘荔枝外,還可以採摘楊梅,山水田園楊梅採摘時間為5月中旬至6月中旬左右。

(3)深圳端午節有什麼活動擴展閱讀:

端午節出遊出遊注意事項提前了解目的地最新疫情防控政策,2020年端午節假期期間,文化和旅遊部提醒遊客,端午節出遊疫情防控不麻痹,旅遊安全不大意。

遊客要密切關注各地疫情防控部門發布的疫情風險情況,繼續保持警惕狀態,避免麻痹心理,做好自我防護,戴口罩、勤洗手,測體溫、勤消毒,不聚集、勤通風。

④ 2018年深圳有那個地方舉行龍舟比賽

2018年深圳錦綉中華·民俗村舉行龍舟比賽。

2018年小長假期間,深圳錦綉中華·民俗村推出了「詩意中華,錦綉端午」主題活動,深受遊客喜愛,累計吸引了近5萬名遊客前來體驗。

深圳民俗村景區推出端午節系列活動包括了祭屈原、賽龍舟、大型漢服斗蛋立蛋等端午節代表性習俗活動;懸艾草、木蘭湯、點硃砂等民俗體驗;以及投壺、刺五毒等民間游戲,還原古代端午習俗,讓遊客們在大都市也能過上傳統而有味道的端午節。

(4)深圳端午節有什麼活動擴展閱讀

2018深圳龍華龍舟賽

6月12日,由深圳市文體旅遊局、龍華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龍華區委宣傳部(文化體育局)和觀湖街道辦承辦的「創新龍華·逐夢奮進」——2018年龍華區龍舟文化藝術節開幕式暨觀瀾河國際龍舟賽在觀瀾河畔拉開帷幕。

來自海內外的16支專業龍舟隊伍和8支業余龍舟隊伍,在有「深圳最美河道」之譽的觀瀾河畔奮勇爭先。經過層層激烈角逐,廣州白雲人和龍舟隊獲得公開組冠軍,第二、三名則分別由菲律賓隊和佛山鵬城隊獲得。

女子組冠、亞、季軍分別是東北電力大學隊、江漢大學隊、菲律賓隊。首次加入的業余組,分別由深圳農商銀行隊、龍華街道隊、福城街道隊奪得前三。

⑤ 深圳哪裡有看賽龍舟

深圳南澳月亮灣可以看賽龍舟。

南澳有著悠久的龍舟文化傳統,每年端午節劃龍舟吸引眾多遊客和群眾觀看,成為當地品牌性的文化活動。「在南澳,也只有大年初一的晚上的草龍舞才能與龍舟賽相媲美了。」

邀請賽包括端午賽龍舟和文藝表演兩大部分活動。將有香港、省內和本市單位企業組成的龍舟隊及南澳辦事處組織的龍舟隊,共18支隊伍進行海上500米直道競速比賽。

(5)深圳端午節有什麼活動擴展閱讀:

南澳月亮灣位於東部大鵬半島南端,北鄰海濱南路,南靠大鵬灣,與香港平洲島僅隔1.5公里,東西兩面為市政綠地。

月亮灣廣場擁有一線海景,視野開闊,海上漁船點點、海上日落景觀成為遊客駐足流連、大可挖掘的景觀資源,同時,海上漁家生活氛圍濃厚,獨具漁鄉特色。

這里還是市民日常的公共休閑娛樂運動空間,人氣十足,更是當地享有盛名的龍舟賽舉辦點,附近還有海鮮一條街,距離東西涌也只有約20分鍾的車程。

⑥ 端午節的風俗形式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2、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五月端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煮粽子的鍋里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里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里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5、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6、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葯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類似還有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7、飲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雄黃是一種中葯材,中醫葯書籍說雄黃能治百蟲毒、蟲獸傷,故民間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五月五日飲雄黃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蟲"、"帶雄黃進山不怕蛇"等俗言。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雄黃酒外用尚可,飲則有害,必須慎用。
8、驅五毒
五毒是指蠍子、蜈蚣、毒蛇、蝦螈壁虎五種毒蟲。"端陽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所以到端陽節這天人們便在門上貼上紙剪的五毒圖象,以避其毒。有些地方還要把五毒圖的頭上再紮上一根針,表示要把它們釘死除掉。驅五毒反映了人們除害防病的良好願望。
編輯於 2021-04-13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你了?
能夠幫助到你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有幫助,為TA點贊
無幫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2個回答
女孩禮物-京東禮品箱包,時髦靚麗,百搭精緻!
值得一看的女孩禮物相關信息推薦
女孩禮物-京東禮品箱包,甄選好材質,大容量,細節豐富,時尚優雅,氣質有型,輕便美觀!「京東」禮品箱包,彰顯時尚態度,更多低價好物就在「JD.com」!
北京京東世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廣告
全新三國策略手游,開局就送十連抽,不肝不氪,輕松稱霸三國!

登錄領紅將禮包..版本1.45
深圳市蘇摩科技有限公司
隱私
許可權
立即下載
我的三國志廣告
更多專家
端午節的風俗形式
專家1對1在線解答問題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馬上提問
最美的花火 咨詢一個社會民生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lanqiuwangzi 咨詢一個社會民生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garlic 咨詢一個社會民生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188****8493 咨詢一個社會民生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籃球大圖 咨詢一個社會民生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動物樂園 咨詢一個社會民生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AKA 咨詢一個社會民生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禮物-京東食品飲料,好味道,忘卻萬種香!
京東-京東食品飲料,正品低價,臻品原料,精心挑選,專業衛生,精美包裝,吃的放心!網購食品飲料逛京東,百萬商品,優質特價,足不出戶,輕松一站式購!
廣告2022-02-13
端午節的習俗及活動形式
1播放
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端午節習俗主要有扒龍舟、祭龍、采草葯、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葯水、打午時水、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鳶、睇龍船、拴五色絲線、薰蒼術、佩香囊等等。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端午節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端午節期間通過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端午節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 (6)深圳端午節有什麼活動擴展閱讀 端午節的意義 1、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歷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2、紀念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 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 "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4、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合並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啤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端午節
470贊·60,675瀏覽2019-09-29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237贊·155,756瀏覽2019-11-13
端午節的風俗形式 — 找答案,就來「問一問」
59位專家解答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端午節習俗。
一、賽龍舟 端午節的來歷,有好幾種說法,我們最熟悉的一種,就是紀念屈原。 傳說五月初五這天,屈原跳進汨羅江後,當地的老百姓聞訊後,大家就馬上劃船過來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也沒發現屈原的屍體。那天恰逢下雨,湖上的小船就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邊。當其他人知道這件事情後,也都冒雨前來,爭相劃船到洞庭湖上來。 為了寄託大家對屈原的哀思,此後就逐漸發展為龍舟競賽。 二、吃粽子 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就是粽子。吃粽子的傳說,和賽龍舟一樣,都是為了紀念屈原。 傳說屈原於五月初五日投汨羅江後,被水中蛟龍所困,人們哀憫同情屈原,每到這一天的時候,就將五色絲的粽子投入江中,以驅趕蛟龍。後來,粽子便成了最受人們歡迎的端午節食品。 三、懸掛鍾馗像 在江淮地區,每到端午節,都有家家懸掛鍾馗像的習俗,用以鎮宅驅邪。 四、掛艾草、菖蒲、榕枝,祈求平安 在端午節期間,民間還有在門口掛艾草、菖蒲、榕枝的習俗。 艾草大家都很熟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草葯,針灸里的灸法,就是以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位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把它插在門口,也可以使身體健康;菖蒲,被老百姓視為百陽之氣,插在門口上,可以避邪;門口掛榕枝的寓意是使身體矯健,百病不生。 還有的地方是掛石榴、胡蒜、山丹,都是寄託人們對平安、健康的美好願望。

⑦ 在深圳,端午節有哪些適合遊玩的地方

深圳的世界之窗、歡樂谷、東部華僑城、大小梅沙、中英街、大鵬所城等地。東部華僑城位於中國深圳的大梅沙,佔地近九平方公里是由華僑城集團斥資35億元精心打造的世界級度假旅遊目的地。光聽這樣的介紹就覺得非常的高大上了,但是最讓你覺得驚訝的是裡面有很多高科技,很先進的設備,各種各樣的項目,那你覺得那一刻好像自己成為了有錢人。它這邊因為地區實在是太大了,所以是非常建議你遊玩一天以上的,不然的話你可能只是逛了它一個小角落。
中英街,大鵬所城也是深圳非常出名的旅遊景點不僅有好玩的好吃的,而且它價格也不是很貴非常的推薦。

⑧ 在深圳端午節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世界之窗,歡樂谷,還有什麼地方好玩的呢?我記得有個台灣園藝釣蝦館還不錯,環境優雅,消費也不高。 釣蝦,現已成為一項老少皆宜的都市文娛休閑活動。在港台、大陸沿海等地,釣蝦館頗為流行。一些市民邀一群好友,甚至帶上全家人去室內釣蝦館釣蝦。瓷磚砌成的蝦池裡,放養著大大小小的羅仔蝦。釣蝦者一邊喝著飲料談天說地,一邊等候蝦子上鉤,其樂融融。釣蝦,相對要比釣魚容易得多。熟練的人一般一小時能釣一斤左右;初學者稍加練習,每小時也能有半斤左右的收獲。在釣蝦館里,消費按時計算,包括租釣竿、買誘餌等所有費用。由於統一時段價格,客人釣多少就能收獲多少。廚師還會把客人釣的蝦烹製成風味小吃。 如果您的朋友也問起深圳哪裡好玩?你就可以告訴他趕快來台灣園藝釣蝦館吧。

⑨ 端午節有什麼活動

端午節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艾草與菖蒲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端午節是我國傳統佳節,歷史悠久,除了以上的主流活動以外,各個地區還有各自的風俗習慣,如跳鍾馗、拜神祭祖、洗草葯水等活動。

端午節有什麼活動

賽龍舟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隨著時代發展,此活動除了紀念屈原以外,還被各地人民賦予了不同的寓意,如勞動人民慶祝插秧順利、五穀豐登等。

端午節是每年的五月初五,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此外還有春節、清明節及中秋節。為迎接端午佳節的到來,各地人民也會舉行大大小小的慶祝活動,豐富人民精神文化。

⑩ 深圳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習俗: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綉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蠍,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綉球繁纓,鍾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掛艾虎
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中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雲:「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綵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發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古詩雲:『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佩長命縷
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於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於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綉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後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
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采葯
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葯用。後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葯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制葯之俗,源於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利於端午「采百草」,亦采葯草之俗。采葯是因端午前後草葯莖葉成熟,葯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
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葯)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葯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採茶、制涼茶
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葯,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掛草葯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紮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注意。寶山縣有諺語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於是,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也有地方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躲端午
是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雨
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雲:「五月五日哨,人曝葯,歲無災。雨則鬼曝葯,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雲:「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元·吳廷暉:《龍舟奪標》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粽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是日,競渡,競采雜葯。」。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船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羅江身死,又成為華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自古便有食粽、飲雄黃久不息。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