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深圳資訊 » 深圳如何創新
擴展閱讀
嵊泗坐船到上海要多久 2025-01-18 11:07:08

深圳如何創新

發布時間: 2022-05-25 03:30:28

Ⅰ 深圳為什麼那麼多創新

主要是深圳作為單列市,有國家的好政策,並且吸取了廣東大量資源的深圳,財政收入卻不花一分錢支持廣東落後地區的發展(這點跟扶貧任務很重的廣州有天壤之別),自己有錢了,就制定定優惠扶持政策吸引外地創新項目(深圳本身沒多少文化和創新能力)。但隨著深圳房價上漲,企業經營成本增加,大量的創新企業遷往廣州和東莞、惠州等地,深圳已經是創新乏力了。

Ⅱ 深圳的創新體現在哪裡

1.深圳科技創新能力強。 2019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經費達到1328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4.9%,這個數據在全國居於前列,在發達經濟...
2.深圳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突出。 2019年深圳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7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5萬家,深圳還培育了華為、大疆、騰訊等一批...
3.深圳高新技術蓬勃發展。 2019年深圳高新技術實現產值2.6萬億元,增加值9200多億元,占深圳GDP的比重超過34%,成為第一支柱產業...
4.深圳創新生態持續改善。 深圳建設了500家科技企業的孵化載體,集聚了全國1/3的創投機構。

Ⅲ 以深圳為例論述其如何依靠創新謀發展的肖光文

摘要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像深圳這一類的城市,之所以會實現如今的經濟發展模式,形成一個比較獨特的經濟上升方式,其實都是來依賴或者來源於國家政策的輔助。而在脫離國家政策之後,其實深圳的經濟發展也有他自身的有利條件。

Ⅳ 科技創新領域,政府如何發揮服務職能深圳在推動區域科技創新方面的成功經驗

通過構建城市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有利於加快創新資源的聚集和轉移,能夠培育創新型企業,掀起全民雙創的新浪潮,從而推動城市科技創新的持續發展。
在這方面的成功案例有深圳。深圳推動科技創新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已成為全國各地的參考範本。而其中,在深圳龍崗區科技創新發展中發揮重要角色的「科易網城市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也成為各地政府部門關注的焦點。廣東省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市委書記馬興瑞在考察科易網運營的龍崗區技術轉移促進中心時,就曾給予科易網「你們是非常專業的科技服務公司」的高度評價。

Ⅳ 以深圳為例,論述其如何依靠創新謀發展的

像深圳這一類的城市,之所以會實現如今的經濟發展模式,形成一個比較獨特的經濟上升方式,其實都是來依賴或者來源於國家政策的輔助。而在脫離國家政策之後,其實深圳的經濟發展也有他自身的有利條件。具體操作為:

深圳的政府給予了很優惠的政策。比如說在人才引進方面,深圳的人才引進政策是十分有利的。對於那些有真正技術或者高端前沿性的人才施行比較好的引入政策,爭取在優質的人才儲備下,創建出一個具有創新型的創業生態鏈,也能夠讓這些高端型人才來組建和構成深圳的生存是經濟發展模式。

同時,在深圳的科技型產業和金融產業進行高速增長的同時,其實他同樣沒有忽視對於社會大眾所關注的民生事業的發展。對於一個相對於高科技術人才差不多的地區而言,其社會民生也可以說是佔有重要比重的,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發展城市上面,都會對於他給予更多的關注。

其中就業,醫療和公共支出以及教育行業為主,尤其是教育行業成為了深圳如今想要重點發展的基礎性行業。

深圳靠創新謀發展做法的借鑒意義:

其實這種政策對於大部分地區是非常管用的,尤其是在一些西部經濟發展地區,以省會和較發達城市為主所進行的輻射經濟發展,成為了區域經濟進步的主要方向。

在深圳未來的經濟發展目標當中,是要著重打造宜居城市和智慧城市,也就是技術型佔比在深圳各行業以及各企業當中的比重是逐漸提高的。因此需要更多的政策以及進行產業的升級,這樣才能夠促進深圳城市經濟發展模式的形成。

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有他固有的有利條件,也有國家政策的幫助。在深圳成為如今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同時,也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產業升級和經濟模式的開發。

在未來,我們需要更多的關注深圳在深層次經濟開發當中所遇到的問題,積累出一定的有效經驗,為之後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一定的模式支持。

深圳如何加強對香港創新創業的支持

世界中文報業協會大灣區考察團12日抵達深圳,展開考察行程第二站,了解深圳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情況。未來深圳會繼續加強對香港青年創新創業的支持,鼓勵香港人才去深圳創業就業。

以大灣區發展規劃為契機,深圳未來將爭取推動更多項目納入大灣區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等專項實施方案,推進深港澳在經貿、金融、教育、科技、人才等領域更緊密合作,目前「廣深科技走廊建設」已經寫入廣東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計劃中,將廣州、東莞、深圳沿線打造成高新科企業聚集的地帶,拉動大灣區發展。

此外,深圳綠化覆蓋率43%,PM2.5水平為28,連續多年成為全國十個空氣最好的城市之一。治理河道污染方面,深圳計劃2019年所有受污染河道整治完畢。為建設全球區域文化中心城市,深圳將建成深圳歌劇院等十大文化設施。

內容來源:鳳凰網

Ⅶ 深圳前海未來金融業該如何創新發展,在銀行哪個部門最可能接觸到前海得業務領域

當然是公司業務、零售業務、授信業務

Ⅷ 深圳為何可以走在全國創新的前列

據報道,在9月21日舉辦的「2017國是論壇」上,國務院參事王京生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秉持工匠精神製造的產品及其背後的職業精神,與一個民族的尊嚴、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正是企業家精神讓深圳走在全國創新的前列。

行業普遍認為,深圳是我國創新走在比較前面的地方,深圳創新資金和組織來源,90%是民間企業,90%的資本也來自於民間企業,90%的發明專利也是由企業直接提供的,而不是大專院校,因為沒有一流的企業家,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團隊,沒有一流的團隊就不可能有一流的產品。

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向深圳的創新企業學習,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Ⅸ 如何解決大城市用地指標困境深圳探索創新耕地佔補平衡制度

日前,自然資源部印發《關於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市深化自然資源領域改革探索意見的函》,自然資源部支持廣東和深圳,從國土空間規劃、空間用途管制、土地利用、耕地佔補平衡、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關試點、不動產登記、土地只征不轉以及深圳深化自然資源領域改革探索等九個方面,進一步提升自然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程度和效率,激發市場活力和創造力,推動自然資源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在建設用地方面,自然資源部發出的意見提出要支持廣東探索建立省域內的建設用地交易機制;支持創新耕地佔補平衡制度,探索建立全國性的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支持探索建設用地使用權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層設立、分層供應政策,探索海域立體分層設權。
深圳作為中國設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城市發展較早較快,但同樣也面臨著建設用地緊缺的矛盾。公開數據顯示,目前深圳全市面積僅有1997.47平方公里,(不含深汕特別合作區),僅為北京的12.17%、上海的31.50%、廣州的26.76%。另據2019年12月,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統計局聯合發布的數據顯示,深圳耕地的面積達3618公頃(5.43萬畝)。此外,按照2005年10月17日公布的《深圳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規定》,作為保護深圳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和「高壓線」,基本生態控制線范圍內的土地面積為974.5平方公里,佔比48.76%,接近深圳市總面積的一半。
《經濟日報》指出,根據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今年4月發布的《住房發展2020年度實施計劃》,深圳居住用地佔全市總建設用地的22.6%,遠低於國家相關標准中25%~40%的下限,難以滿足人口快速增長條件下的住房需求增長和品質提升要求。
由此,對於土地資源稀缺的深圳而言, 探索建立省域內的建設用地交易機制;支持創新耕地佔補平衡制度,探索建立全國性的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等措施可有效化解深圳建設用地「短缺」的矛盾。
貝殼研究院首席市場分析師許小樂指出,長期以來,我國面臨區域發展不均衡,東部較發達地區耕地、建設用地指標緊缺,相對而言中西部地區土地相對充足,但土地利用率較低、土地價值難以實現,這些不均衡制約國家整體發展。《關於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市深化自然資源領域改革探索意見的函》是中央對於土地管理、審批許可權向省、市政府轉移。首次選定粵港澳大灣區,是基於大灣區尤其是深圳城市耕地、建設用地指標顯著緊缺的現狀。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表示,深圳發展的比較早,可建設用地已接近「天花板」,但是城市要發展,就只能通過省域內的建設用地交易機制來實現。比如河源、惠州這些地方的建設用地指標比較多,深圳可以購買這些建設用地指標,而河源等城市也可以享受到深圳城市化進程帶來的紅利。
蘇州大學法學院教授、副院長程雪陽也指出,此次意見明確「探索建立全國性的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深圳這類城市要發展,但又不能觸碰耕地紅線、生態紅線,就可以全國一盤棋,深圳可以向寧夏、甘肅這樣有大量的耕地的地方實行跨區域交易。
對於推出「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的原因,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住房大數據項目組組長鄒琳華表示,推出「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主要是破解超大城市建設用地指標緊缺的困境,順應人口向大城市流動的需要。像深圳這種城市,建設用地極為緊缺,佔用耕地也難以在區域內實現平衡。推出「建立省域內的建設用地交易機制」以及「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建設用地和耕地的配置與平衡,有利於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平抑土地價格。
「探索建立全國性的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未來通過跨區域土地交易獲得土地增量,有利於改善建設土地不足對於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制約,並改善房地產市場土地、住宅供不應求的矛盾。」許小樂說道。
鄒琳華提到,按規定佔用多少耕地就要補充多少耕地,保證耕地總量不減少。「問題是像深圳這樣的城市,佔用了耕地沒有地方可以補充。或者在全省范圍內,也沒法等量補充。這時,如果中西部省份有條件可以代為補充耕地,再通過跨省指標交易的方式由深圳給予資金補償,雙方都達到了各自的目的。」

Ⅹ 深圳大運會是如何促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

深圳大運會 : 永久的文化遺產

青春飛揚的大運聖火已經熄滅,美輪美奐的大運村也於8月26日關閉;12000名運動員和技術官員在依依不捨中離開了深圳。然而,大運的激情仍在人們的心中涌動,大運精神將長久地造福深圳。

深圳人的精神品格悄然提升

大運後的「新深圳」,最讓人動容的是市民的情懷與擔當。

大運會期間,不強制單雙號限行,而是倡導「綠色出行」,讓市民自願申報停駛。數十萬人自願停駛、滿城飄揚的綠飄帶,讓世人觸摸到深圳人的敢於擔當和熱愛家園的情懷。同時也開創了社會管理的新模式,帶來公共管理和公共文明的改善。大運期間,97公里的大運專用通道沒有一個行人走在上面,讓深圳市委書記王榮也禁不住「對深圳市民充滿了敬意」!

127萬志願者在學校、企業、社區、公共場所服務,他們真誠的笑臉贏得了世界各國友人的高度贊賞,成為深圳街頭一道道最靚麗的風景線。不少志願者表示,此次參與志願者服務的經歷讓他們的服務意識、社會責任感、城市主人翁意識更加強烈。

開閉幕式上,不放煙花,不請明星,以大學生為主體,但青春、歡樂、友誼的氛圍更加濃烈。

首創運動會火炬虛擬傳遞與實體傳遞相結合、線上線下參與互動的新模式,覆蓋了90%的中國各類高校,參與人數突破1000萬人,經費卻減少九成,節省了數千萬元,而規模、影響擴大了數百倍。

大運會的創新,將作為深圳最鮮明的城市品格,在深圳今後的發展道路上,成為驅動深圳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

辦賽事和惠民工程緊密結合,原先凌亂的「城中村」現在改造成了高檔繁華的商業中心,舊建築穿上了亮麗的歐式外衣;5條地鐵線路同時開通,使深圳一舉迎來「地鐵時代」;市民切身感受到天更藍了、水更清了、路更暢了、城更美了,先前因施工帶來的煩躁、牢騷和埋怨,現在全都化成了贊美和喜悅。這種 「蝶變」使人們更加深深懂得:「以人為本,惠民為先」,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是執政者考慮問題處理事情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只有如此,建設和諧社會才有最牢固的基礎。

把社會建設擺在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讓平等、尊嚴、尊重真正融入市民生活,以立法的形式鼓勵社會組織成長,符合行政上的國際慣例;加快「廉潔城市」建設,體現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對反腐敗工作的堅定決心和態度,更是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的重大舉措;加快「萬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轉型;以國際化城市為標桿,推進法治政府、公共服務性政府建設,更公平地分配公共資源……

詮釋深圳個性,推進城市進步,加快融入國際化……因為大運,這一筆筆有形無形的文化遺產,讓深圳更成熟了,更進步了!

深圳實現與世界零距離

31年前,深圳向世界打開了一扇「特區之窗」,以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忐忑心情,嘗試著吸取外部世界的經驗和智慧,以探索走出一條發展壯大自身的道路。

31年後,深圳大運會在獨具創意的「春繭」——深圳灣體育中心,向世界打開了一扇寬達110米的大「門」,以表達自己敞開懷抱,接納四海賓朋、五洲學子到來的友誼與熱情。

如果說改革創新是深圳的根和魂,那麼國際化就是深圳的「眼」。深圳特區創立到現在,各項政策突破和制度創新的靈感,大多來自國際化鏡面的「觀照」。大運會之後,深圳的眼睛將更加明亮。

國際體育記者協會主席吉安尼·梅羅告訴記者:「我在這期國際體育記者協會雜志封面上有一個特別的設計:在世界地圖上,特別標注出深圳這座城市。我在給青年記者講授新聞報道角度時特別提到,要將深圳放在世界地圖上,而不只是單純報道一個比賽本身。」

同樣,在深圳人的眼裡,深圳大運會絕不僅僅是深圳建市以來舉辦的最大規模綜合性國際賽事,更是深圳走向國際化的一個良好平台,是實現國際化夢想最好的「成人禮」,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性機會。

深圳市委書記王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去年5月,我們明確提出了「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的戰略目標,但客觀上深圳離這一目標還有一定差距。這種差距主要不是體現在「硬體」上,而是更多體現在「軟體」上,特別是在城市的國際化氛圍、國際知名度、國際影響力等方面,深圳與世界先進城市差距還比較明顯。

大運會設立的國際化標桿,無疑為深圳加快推進國際化進程提供了重大機遇。

大運會雖然只有短短12天,但深圳在家門口展開了有史以來最為成功、最為直接、最為有效的城市營銷:科技之城、創業之城、文化之城、濱海之城……「印象深圳」系列活動,集中展示了深圳充滿創新活力的城市魅力和開放包容的國際化城市形象。

世界給了深圳一次機會,深圳必還世界一個驚喜。

超過150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12000人的參賽陣容,3000多名媒體記者,數萬名世界各地的年輕人聚集深圳,期間舉辦的全球青年聯歡節、世界大學生沙灘音樂節和中歐青年論壇等多場主題活動,都充分說明了這個盛會已經遠遠超越體育本身,成為一場多元的文化交流互動大會。

這一刻,深圳在世界觀眾面前盡情揮灑自己的情懷;這一刻,世界又重新發現了這座南中國年輕的城市;這一刻,成為深圳邁向國際化城市的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