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深圳資訊 » 深圳如何東晉
擴展閱讀
天津生日快樂怎麼說 2024-09-22 23:15:52
北京高爾夫培訓班多久 2024-09-22 23:00:09

深圳如何東晉

發布時間: 2022-06-06 06:56:39

Ⅰ 深圳的歷史,是靠什麼發展的,最早的劃分地,當初咋來的(名字以前)

改革之前你自己查查網路,改革的時候主要是靠政策,主要的政策是成立特區容許外商投資增加就業,生產產品再出口創匯。後面全國各省市的企業支援深圳的建設,組建進出口公司,建酒店搞服務業等等。最早的劃分東至沙頭角、西至南頭、南至羅湖橋漁民村沙嘴蛇口一線,北至沙灣布吉白芒一線。深圳的意思是「一條很深的溝」,深---深淺的深,圳----溝。可能是源於布吉河。
有個笑話,當初領導來深視察,講解員是個廣東人。在介紹深圳地理的時候普通話說得不好,領導聽完開玩笑說深圳的風水不好,說:「往前走是「殺頭角」(沙頭角),往後走入「蛇口」,往右走「上也殺,下也殺」(上沙、下沙),往左走「不吉」(布吉)。留在原地就「上不去」,走也不行,不走也不行。」(原來的市府在上步區,後來把上步區改成福田區)。
以上憑記憶,不對請指正。

Ⅱ 深圳的歷史,發展前景如何

從史料來看 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區就曾有過移民浪潮,內地人曾為開發新安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東官郡所轄六縣中,第一個就是寶安縣,縣治與郡治同在一處,系江海交通要沖,海防軍事重鎮。新安故城開創了深圳城市發展的源頭,成為深圳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中心。歷史的變遷經常表現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發展變化也是如此。梁天監六年(507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陳將郡治移至增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將寶安縣名改為東莞,縣治從南頭移到今天的東莞市。到了五代,宋、元以後,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隸屬關系都發生過一些變化。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南頭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廣州左衛千戶崔皓在原舊城址上修建的「東莞守御千戶所城」。明萬曆元年(1573年)從東莞縣又分設新安縣,以該所城為縣城。/據近幾年的考古發現,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歷史。據有關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遺址的資料表明,深圳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大黃沙、大梅沙沙丘遺址發現的陶器、石器顯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創造了深圳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遺址103處,古墓葬234處,古建築和歷史紀念建築68處,近現代史跡和革命紀念建築97處,舊海關稅 站和界碑等有12處。經過篩選,市政府已分3批公布了36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大鵬城和「中英街」界碑於1989年被省政府確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深圳地處南中國海之濱,椰風海韻,細浪白沙,景色怡人,歷來被視為「華夏南大門、連陲風景線」。自東晉以來,深圳在政治、文化、經濟、交通及海防軍事等方面就有重要的地位。考古材料證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勞動、生息、繁衍在深圳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自秦之後,深圳百越族居民已統屬封建中央集權統制,漢在深圳已有鹽官之設,在南頭、西鄉、沙井、大鵬以及香港李鄭屋村等地,均發現漢代墓葬。從葬禮及出土文物看,當時已融合了先進的中原文化。

東晉南朝250多年間,是深圳鼎盛時期,置東官郡,領寶安、興寧等六縣,管轄范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陽一帶,當時的寶安縣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東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地區。

唐代深圳水域成了海路交通要沖。在南頭設屯鎮,駐有嶺南節度兵;宋代設「巡海水師營」,宋代以來,深圳成了中國南方海路交通貿易的樞紐,經濟上有著重大的發展。

明代是深圳歷史上的中興時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築南頭東莞守御千戶所城和大鵬守御千戶所城。稍後立南頭寨,形成寵大的軍事機構,為「虎門之外衛,、省會之屏藩」,抵禦倭冠、海盜以及其他外來侵略者。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南頭軍民在巡海道汪宏的率領下,在南頭海域殲滅了葡萄牙艦隊。

到了清朝嘉慶年間,新安縣居民已達到225979人。人口大增,農業生產和漁、鹽業得到很大的發展。

民國二年(1913年),新安縣復名寶安縣,治所仍設在南頭城。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才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深圳人民為民族解放寫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別是抗日東江游擊縱隊,活躍在惠東,寶一帶,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並將困於香港的文化人士護送到解放區,為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深圳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因此文物古跡豐富,風景名勝屯為數不少,如晉、隋時期的「晉績隋園」廟,唐代的海光寺,靈渡寺南唐的懷度寺,宋代的赤灣天後廟,明清兩面代的「新安八景」,以及伶仃山、龍岐澳、七娘山等。

到20世紀80年代,深圳被辟為中國第一經濟特區後,旅遊業發展異常迅猛,新建的旅遊景點及設施獨具魅力,並以其新奇、特、異的風格蜚聲海內外。

深圳金融業的優點和不足
深圳金融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實力和基礎,發展的有利條件很多,潛力很大。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深圳金融業還存在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制約因素。
優點:經過20年高速發展,深圳已經成為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城市,經濟規模和整體經濟實力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深圳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將對金融業發展提出新的更大的需求,同時也將有力地促進和支持金融業進一步走向規范化、市場化和國際化。另外,我國的入世使深圳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地位更加突出,也給金融業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入世後,我國金融市場在漸進的全面開放過程中,仍需要一個實驗場進行探索與創新,從而率先實現與國際慣例全面接軌。因為深圳金融業具有市場化、網路化、電子化水準較高,在運作機制、觀念上接近國際通行規則等有利條件,因而具備先行先試的優勢。 更令人振奮的是,未來創業板市場在深圳的設立,必將給深圳創造更多的發展機遇。創業板的設立勢必進一步強化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地位,在深圳及全國掀起創業投資的熱潮,這也是深圳金融創新、金融現代化的巨大推動力。相信隨著創業板市場的成功創立和規模擴大,深圳金融業的吸引力、輻射力將日益增強。
不足:應該說是深圳金融業原有政策優勢的減弱相對弱化了深圳金融業的優勢。但這畢竟不是允許缺點存在的理由,重要的是要如何將這種不再有的優勢變為動力。另外,深圳金融制度經營環境也有待改善。現行金融執行機制與國際通行規則還有一定差距,比照國際先進的金融制度與法律體系,健全完善深圳金融制度和法律框架將是一個較長期的過程。其它的不足還包括金融中介服務體系有待完善,對金融人才的吸引力有待提高等方面。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推進,這些不足都將會逐漸得到改善。
......

目錄
一 回首 只有總結過去,才會更有效的創造未來
二 展望 只有展望未來,才會可持續發展

簡單介紹
今天的深圳,擁有430多萬人口,綜合經濟實力進入中國大陸城市的前4名,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居首位,已初步成為一個經濟繁榮、法制健全、環境優美、生態優良、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城市。深圳的崛起,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實歷史性變革和取得偉大成就的精彩縮影與生動反映,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在新時期緊跟世界文明進步潮流、大步發展的進程。其中深圳金融仍將充分發揮經濟特區的新時期「帶頭」作用,在金融體制、機制、組織結構、技術和產品創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保持在規范化、市場化、國際化方面的全國領先地位,使深圳金融成為全國最有創新能力、市場化水準最高、開放度最大市場。

Ⅲ 深圳在古代的時代是什麼地方

1、深圳最早的前身為寶安縣,因境內有一山名曰寶山,山有寶,得寶者安,故而得名。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朝廷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轄地大概為現今的深圳市、東莞市和香港等范圍。郡治在寶安縣(南頭)。寶安縣范圍包括現深圳市、香港特別行政區、東莞市部分地區、番禺縣南部、中山市等地區,這是在深圳地區設立郡、縣級行政機構的開始,也是深圳城市歷史的開端。

2、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中國明朝政府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 ,在寶安故地建「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現今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

3、1914年,廣東省新安縣因與河南省新安縣同名,改回「寶安」縣名。

4、1979年1月,撤銷寶安縣,設立深圳市。「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1410年(明永樂八年),於清朝初年建墟。當地方言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

(3)深圳如何東晉擴展閱讀:

深圳原居民民風淳樸,保留了較多的民間習俗。

1、漁民娶親:南澳最具特色的風俗之一。當漁村女子成親之日,新娘被眾多漁家姐妹簇擁前行,身後有鑼鼓樂隊和幾組舞龍舞獅隊載歌載舞,緊隨其後是一名男扮女裝的漁民帶領著一群頭戴漁帽、手操船槳的漁家婦女列隊而行,一路撐槳,迎親到家。

2、女子哭嫁:龍崗客家人很有特色的傳統習俗。隨著時代變遷,龍崗女子哭嫁習俗已不流行。

3、客家圍龍屋:一種富有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龍崗羅瑞合村「鶴湖新居」的羅氏、坪山辦事處大萬世居的曾氏、坑梓辦事處龍田世居的黃氏和茂盛世居的何氏,他們歷經幾代修建的大規模圍龍屋,見證了這些家族的興衰 。

4、大盆菜:深圳福田下沙和南頭一帶的習俗。

深圳本土鄉民,大凡遇到中國傳統節日或嫁娶、祝壽、添丁、酬神、宗親祭祖等活動,各方親朋戚友團聚鄉間,圍著大盆菜飲酒慶賀。大盆菜多數以牛腩炆蘿卜角為菜底,往上鋪疊的是菜膽、粉絲、豬肉、竹筍、腐竹、冬菇、鹵鵝、燒鴨、炸魚、白斬雞等,一層一道菜,一菜一道味。

5、媽祖誕慶:每年3月深圳沿海漁民和農民在天後廟舉行的慶祝廟會,祭祀天後,求航海平安、漁業興旺、五穀豐登。在祭祀後還舉行文藝表演和貿易活動,體現了深圳人民對平安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6、坪山打醮:坪山客家人獨特的傳統習俗。每8年一次的打醮(集體祭奠神靈)地點聚在關帝廟前的廣場上,祭典儀式由坪山圩的首腦主持,祭桌上擺滿果脯酒饌,大香爐里插滿檀香,鄉民們在廣場上連續嬉戲七天八夜。由於打醮習俗勞民傷財,於1943年被廢除。

7、涼帽遮羞:大鵬婦女的習俗。其涼帽是用竹條和布料做成的,把竹條分成竹篾,織成圓圈,中間穿孔,竹篾周圍用布條縫掛。其他客家婦女的涼帽是用黑布條縫掛,而大鵬婦女的涼帽用藍士林布條。

Ⅳ 深圳古時候被稱為什麼

深圳古時候曾被稱寶安縣、新安縣。

深圳最早的前身為寶安縣,寶安作為縣建制始於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朝廷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轄地大概為現今的深圳市、東莞市和香港等范圍。郡治在寶安縣(南頭)。

深圳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公元1573年,中國明朝政府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現今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

(4)深圳如何東晉擴展閱讀:

深圳歷史沿革:

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內設立了東莞守御千戶所及大鵬守御千戶所。有600多年歷史的南頭古城,曾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區的政治中心。

清代隸屬廣肇羅道廣州府。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間,中國清政府與英國相繼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港島、九龍和新界割讓、租借給英國。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

抗日戰爭時期,南頭淪陷,寶安縣政府臨時遷往東莞縣。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寶安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里外的深圳墟。

1979年1月,撤銷寶安縣,設立深圳市。1979年3月5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廣東省寶安縣改設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979年7月,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建立特區。

1979年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深圳設龍崗、葵涌、龍華、羅湖、南頭、松崗6個管理區。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中通過了由國務院提出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

1981年10月,恢復寶安縣,轄深圳經濟特區外原寶安縣區域。1981年3月,深圳升格為副省級市。1982年1月,成立羅湖區,轄經濟特區全部范圍,鹽田區域為羅湖區管轄。1982年9月,沙頭角鎮作為縣級鎮從羅湖區劃出;1983年6月,深圳經濟特區設羅湖、上步、南頭、沙頭角4個區辦事處。

1984年5月設為管理區,仍作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0年1月,特區內撤銷羅湖、福田(原上步)、南頭、蛇口、沙頭角5個管理區,成立羅湖、福田、南山三個市轄區。其中沙頭角、羅湖2個管理區合並組建羅湖區。1992年11月,民政部批復,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寶安縣,設立寶安區、龍崗區(1993年元旦實施)。

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1997年10月,國務院批准增設深圳市鹽田區(1998年實施),轄從羅湖區劃入的沙頭角鎮和鹽田、梅沙2個街道。

1998年3月,以沙頭角為中心的區域從羅湖區析出,設鹽田區,仍為特區范圍。2004年6月,深圳成為全國首個無農村無農民的城市。2007年5月,光明新區成立,管轄公明、光明兩個街道,地處深圳西部。

2009年6月,深圳市委市政府為推進以大工業區為中心的東部片區統籌發展,促進深圳市區域協調發展,全面提升城市化水平,將原深圳市大工業區和原龍崗區坪山街道、坑梓街道,整合為坪山新區。2010年7月,深圳經濟特區范圍延伸到龍崗、寶安。

2010年8月26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明確把前海建設成為粵港現代服務業創新合作示範區。2011年12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寶安和龍崗新增兩個功能新區,分別為「龍華新區」和「大鵬新區」。

2015年4月,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前海蛇口片區正式掛牌啟動。 2016年10月,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深圳市龍華區和坪山區,以龍華、大浪、民治、觀湖、福城、觀瀾等6個街道的行政區域為龍華區行政區域;以坪山、坑梓2個街道的行政區域為坪山區的行政區域。

2018年1月,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2018年2月,國務院同意深圳市以創新引領超大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2018年5月,國務院批復廣東省設立深圳市光明區,光明區人民政府駐光明街道廣場路1號。

2018年12月,中國共產黨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工作委員會、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管理委員會正式揭牌,為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出機構。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深圳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Ⅳ 中國深圳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深圳———

帶有移民色彩的「墟」

今天的深圳河蜿蜒穿過繁華市區,「深圳」一名,就來源於它,「圳」是指「田邊水溝」,「深圳」就是「深水溝」。

據清代康熙年間所纂《新安縣志》記載,深圳河在歷史上不僅深,而且水流急,每逢下雨便漲起大水,居民來往十分困難,常有人「不知深淺,動遭淹溺」。為此,由負責當地治安的官富巡檢司長官廖膺寵主持,於康熙二十八年,在深圳河上,建造了一座「惠民橋」,此橋以石頭建造,就是今日「人民橋」的前身。

「深圳」作為地名,最早出現在清朝康熙年間,是個小「墟」的名字,也是個哨所的名字,那個時候,僅有10名駐兵。

「墟」,本為鄉村定期的貿易集市,交易完成後人們就會散去,不過在清康熙年間,新安縣內的「墟」已發展為有固定居民的墟市,它們多形成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深圳墟雖不大,卻比較有名。

其實,「深圳」這一名稱,除了帶有地理的痕跡外,還烙印了移民文化的色彩。它是客家移民南遷,帶來的新詞彙。

一般而言,移民遷移到新的地方後,常把舊地名搬來使用,藉此來表達對根的溯源。通常情況下,移民不是照搬原名,而是使用與原居地相同的地名通名。歷史上,嶺南地區部分客家人是從閩北、浙南遷來的,這些地區常見的地名通名中,就有坑、潭、洋、坪、圳等。

在浙江也有一個同名的「深圳」,此外還有浙江麗水的愈岸、永康的圳頭;江西進賢的溫家圳、萍鄉的圳口、何家圳;湖南新寧的圳源垌;廣東大埔的圳頭坑、梅縣的高圳等。這些地名出現的年代,都在宋代以後,是南下的北方人帶來的古漢語,在南方演變成方言後,產生的方言地名。

Ⅵ 深圳的歷史來由是什麼

今天的深圳河蜿蜒穿過繁華市區,「深圳」一名,就來源於它,「圳」是指「田邊水溝」,「深圳」就是「深水溝」。

據清代康熙年間所纂《新安縣志》記載,深圳河在歷史上不僅深,而且水流急,每逢下雨便漲起大水,居民來往十分困難,常有人「不知深淺,動遭淹溺」。為此,由負責當地治安的官富巡檢司長官廖膺寵主持,於康熙二十八年,在深圳河上,建造了一座「惠民橋」,此橋以石頭建造,就是今日「人民橋」的前身。

「深圳」作為地名,最早出現在清朝康熙年間,是個小「墟」的名字,也是個哨所的名字,那個時候,僅有10名駐兵。

「墟」,本為鄉村定期的貿易集市,交易完成後人們就會散去,不過在清康熙年間,新安縣內的「墟」已發展為有固定居民的墟市,它們多形成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深圳墟雖不大,卻比較有名。

其實,「深圳」這一名稱,除了帶有地理的痕跡外,還烙印了移民文化的色彩。它是客家移民南遷,帶來的新詞彙。

一般而言,移民遷移到新的地方後,常把舊地名搬來使用,藉此來表達對根的溯源。通常情況下,移民不是照搬原名,而是使用與原居地相同的地名通名。歷史上,嶺南地區部分客家人是從閩北、浙南遷來的,這些地區常見的地名通名中,就有坑、潭、洋、坪、圳等。

在浙江也有一個同名的「深圳」,此外還有浙江麗水的愈岸、永康的圳頭;江西進賢的溫家圳、萍鄉的圳口、何家圳;湖南新寧的圳源垌;廣東大埔的圳頭坑、梅縣的高圳等。這些地名出現的年代,都在宋代以後,是南下的北方人帶來的古漢語,在南方演變成方言後,產生的方言地名。

「寶安寶安,得寶而安」

寶安境內有寶山,「得寶而安」。明朝有書記載:「得其寶者安,凡以康民也。」「寶安」在歷史上就這樣擁有了自己的名字,含有吉祥用意。

這座「寶山」位於現在的東莞市樟木頭鎮境內。宋朝有書記載:寶安「山有寶,置場煮銀,名石瓮場。」所以,此「寶」實為銀礦。

「寶安」作為縣名,從公元331年的東晉年間算來,已有1670多年的歷史。公元331年,東晉設郡,下轄寶安等6縣,寶安縣范圍包括今日深圳市、香港特別行政區、東莞市部分地區、番禺縣南部、中山市等地區。這是在深圳地區設立郡、縣級行政機構的開始,也是深圳城市歷史的開端。

深圳地區自從唐朝中期起,歸入東莞縣管轄,畢竟距離較遠,治理鞭長莫及,深圳、香港地區頻受倭寇、海盜侵擾,尤其在明朝中期以後,兵災不斷,因此經南頭鄉紳的提議,在廣東海道副使劉穩的支持與籌劃下,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在寶安故地建「新安縣」,取「革故鼎新,去危為安」的意思。從「得寶為安」到「去危為安」,可見人民的生存環境與理想。

1914年,因全國行政區域整編,廣東省新安縣因與河南省新安縣同名,改回「寶安」縣名。1993年1月1日,寶安撤縣,設立寶安、龍崗兩區,由深圳市直轄。

「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南山」有南山,海拔336米。山北的山腳下,村前是大海,村後是稻田,歷史上就是「魚米之鄉」。南山區因大小南山得名,帶著幽遠的意境,總使人想起陶淵明的那兩句名詩。

不過,歷史上的這片區域,並不是遺世獨立的,尤其它的前身「南頭」,作為深圳市古代文明的中心,經歷了太多的戰火。

在東晉南朝時期,南頭就是粵東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唐宋以來,商業開始繁盛,大型遠洋船舶要進出廣州,必須繞行大嶼山經南頭、虎門才能進入珠江,因此,南頭就成為廣州海外交通航道的咽喉。可見南頭當時的重要地位,頗有「好望角」的味道。

明朝初年,這里加強了海防,並築城駐軍。公元1565年,面對日益嚴重的倭寇、海盜騷擾,廣東設立了6個水寨,水師總部設在南頭水寨。為了預報敵情,在赤灣小南山頂上修建了煙墩(又稱烽堠),作為南頭水寨的耳目,遇有敵情,白天用煙、夜晚用火進行報警。南山煙墩遺址至今尚存。

「得福於田」的虔誠

福田區,因清代康熙年間就已經存在的福田村而得名。

「福田」這一名稱的來歷,與上沙村的始祖黃金堂有關,公元1192年的南宋年間,黃金堂的第四個兒子黃西孫,遷到松子嶺南沿定居,帶領兒孫開荒造田,田地塊塊成格,取名為「格田」,後來看到莊稼顏色碧綠,好似幅幅圖畫,心裡非常高興,又將「格田」更名為「幅田」,因「幅」與「福」同音,再改名為福田———「得福於田」。這兩個字透出了從事農業的深圳先民的性格與美好願望。

福田區的前身,是上步管理區,現在仍有路名「上步」。「上不去,下不妙」(上步區、下步廟),許多初來深圳的人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都會笑上半天:「這好像是騎在老虎背上嘛!」

「步」,俗稱「埠」,是指「水陸碼頭」,用在地名上,與古代越語有關,也僅限於中國的南方地區。加上村落位於深圳河的北面,是在「河之上」,故名「上步」。可以想見幾百年前,這里「輕舟水上泊」的景緻。

古越語中羅湖山

今天繁華熱鬧的羅湖區,名稱來源於清代康熙年間就已存在的羅湖村。

深圳博物館的容達賢先生對記者介紹,羅湖村的「羅」字,源於古越語,是古壯侗語對山的稱呼,帶有「羅」字的山名是古代百越族人的遺留,如「羅浮山」一名,就見於廣東的博羅、電白、興寧、平遠以及廣西的欽州、防城等地。所以,可以推斷,深圳的「羅湖」就是山名,加上地勢低,周圍湖塘眾多,得名「羅湖村」。

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之初,羅湖山被夷平,山土被用來墊高羅湖低地,據說,這使當時羅湖低地的地面增高了1米!

龍鳳呈祥的美麗傳說

龍崗有龍,也有仙女。

關於龍崗,還有一段美麗傳說:遠古時期,有一位美麗的仙女下凡後,到了這里,而天上群龍「憐香惜玉」,終日環繞在她的周圍,保護佳人的安危,矢志不改,最後終於變成脈脈山崗。

傳說歸傳說,不過,這里山崗的形狀,倒真的極像巨龍伏卧,「龍崗」一名也是因此得來的。西邊的東莞,有一地名「鳳崗」,與龍崗遙相呼應,頗有龍鳳呈祥的寓意。

公元331年,東晉設立東官郡,龍崗屬於寶安縣轄地;民國時,龍崗變成惠陽縣轄地;1958年11月又歸為寶安縣管轄;1986年改稱龍崗鎮,1993年1月1日,改為龍崗區。

大鵬古民煮「海」為鹽

「鹽田」是從行業經濟演化出來的地名。鹽田區的名稱,得於深圳東部沿海舊有的鹽田村。深圳位於南海之濱,先民「靠海吃海」,在寬廣的海邊開辟鹽田,以煮鹽為生。

古代深圳居民製作「熟鹽」,需用海鹵,海鹵的常用製法是這樣的:

先在海邊沙灘上挖一個深坑,坑底及四壁鋪設「特製」土磚———一種摻進草稈、經牛腳踩而成的「筋韌熟泥」,磚縫填實,以防泄漏,將竹木橫架在坑口,上鋪葦席,然後將鹽田內浸漬海水後經日曬泛出鹽霜的表層沙子掃攏起來,堆於坑口葦席上,用海水澆淋,濾入坑內富含鹽分的鹵水便可用於煮鹽。真是「誰知盤中鹽,粒粒皆辛苦」。

古代的深圳,就以鹽產著稱,早在漢代,這里的鹽業生產就被納入國家管理。宋、元時期,鹽業生產達到了高峰,官收鹽利成為政府的一個重要的財政來源,以至當時有人稱「天下之賦鹽利居半」,鹽業在深圳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鹽民的辛勤勞動為官府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鹽民的生活卻異常困苦。官府的暴利盤剝和壓榨激起了鹽民的反抗,煮、販私鹽的現象日益增多,社會矛盾由此激化。南宋年間,因政府查禁鹽民煮、販私鹽,就引發了一場較大規模的鹽民武裝暴動,以高登為首的鹽民一度擊退官軍,並乘勝進攻廣州,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

大鵬所城

深圳東部的大鵬半島有一座築於明代的「大鵬所城」。這也是深圳簡稱「鵬城」的由來。

明初廣東沿海倭患成災,太祖朱元璋遂下令開築「大鵬千戶守御所城」。明洪武27年(公元1394年),廣州左衛千戶張斌在大鵬半島埋下第一塊磚頭,不多久,一座固若金湯的大鵬城出現在大鵬嶺下。

當時,大鵬城內有上千名駐軍在開發海疆、屯田衛國。還開辟了東西兩個演武城,俗稱東西教場。

「沿海所城,大鵬為最」,在康熙年間靳文謨編撰的《新安縣志》中這樣得意地記載著。作為明清兩代嶺南海防軍事的要塞,大鵬城佔地約11萬平方米。它抵禦倭寇,抗擊葡萄牙殖民者,備戰兩次鴉片戰爭,有著600多年抵禦外侮的歷史。

歲月悠悠,就在大鵬所城逐漸廢圮的地方,鵬城深圳奇跡般地出現了

Ⅶ 深圳在古代是哪個國家

深圳的經濟特區發展史只有30年,但卻曾經有著6700多年的人類活動史。


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原住居民百越人等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有1700多年的郡縣史、600多年的南頭城、大鵬城史和300多年的客家人開拓史,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


夏、商、周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區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們以捕魚、航海維生,甚少農墾。


自秦帝國,即為廣東地。秦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秦國人50萬人開發。時屬南海郡(郡治廣州)的深圳,便融入了秦代的中原文化,後為南越國地。大漢帝國、東漢屬於交州(管轄廣東、廣西、越南大部)南海郡。西漢設郡前屬越地、南粵地(南越地)。


深圳市最早的前身為廣州寶安縣,寶安作為縣建制始於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朝廷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深圳市、東莞市和香港等范圍。郡治在寶安縣(南頭)。


深圳在宋朝時期是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屬於廣州香山縣。盛產食鹽、香料。至元朝以出產珍珠著名。


元代隸屬廣州路,明代隸屬廣州府,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公元1573年,中國明朝政府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


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內設立了東莞守御千戶所及大鵬守御千戶所。有600多年歷史的南頭古城,曾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區的政治中心。


清代隸屬廣肇羅道廣州府。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間,中國清政府與英國相繼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港島、九龍和新界割讓、租借給英國。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

Ⅷ 深圳的來歷

深圳的歷史:

1、「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1410年(明永樂八年)

於清朝初年建墟。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深圳又稱鵬城。

2、百越部族(史前——公元前214年)

夏、商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區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

3、秦皇設郡(公元前214——公元331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50萬人開發。

4、東晉建縣(公元331——1573年)

深圳市最早的前身為寶安縣。寶安作為縣建制始於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

5、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

在今深圳境內設立了東莞守御千戶所及大鵬守御千戶所。

6、新安古城(公元1573——1841年)

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

7、公元1573年

中國明朝政府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

8、縣境分割(公元1842年——1898年)

公元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間,中國清政府與英國相繼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港島、九龍和新界割讓、租借給英國。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

9、公元1913年(民國二年)

廣東省新安縣復稱寶安縣,現址仍在南頭。

10、縣治遷移(公元1938年——1953年)

抗日戰爭時期,南頭淪陷,寶安縣政府臨時遷往東莞縣。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寶安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里外的深圳墟。

11、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

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現在,該天也被世人親切的稱為「深圳生日」。

(8)深圳如何東晉擴展閱讀:

深圳的崛起:

在經過29年的建設和發展,深圳由一個昔日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新興現代化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9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對全國294個地級以上城市綜合競爭力2008年度排名顯示,深圳位列第二。

Ⅸ 深圳名字的由來


這是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