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的民俗有哪些
擴展閱讀
范冰冰在北京哪些買過房 2024-11-15 12:11:07
煙台如何去天津 2024-11-15 11:57:20

天津的民俗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2-04 07:48:42

Ⅰ 天津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1. 楊柳青木版年畫

  2. 泥人張彩塑

  3. 天津皇會

  4. 葛沽寶輦會

  5. 楊柳青民間佛道樂

  6. 林亭口高腿子高蹺

  7. 北倉「蟲八蠟廟小車會」

Ⅱ 天津民俗有什麼

我只能告訴你天津就有些小吃出名,煎餅果子,耳朵眼扎高,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再有旅遊的,趕海,吃海鮮,洋貨市場,天津市裡的旅遊點不少,但是談不上特色,大致就這些了

Ⅲ 想了解天津民俗

推薦幾個方面,希望對LZ有幫助。

1、建議去古文化街和鼓樓那裡,這兩個地方分別有兩個民俗博物館,都是介紹老天津衛的民俗文化,現在城裡基本看不到老天津衛的影子了,讓人遺憾,鼓樓的中心那裡也是個博物館,主要講天津平房改造的事情,這個可是天津一大民俗,以前天津的平房,在那裡可以體驗,還記得小時候冬天燒煙囪上結的黃冰,過來人都有體會
2、食品街,天津的小吃是一大民俗,食品街入口處有幾幅壁畫,也是介紹天津衛小吃的事情,不過現在老天津衛真正的小吃都沒什麼了,狗不理改的跟麥當勞似的,耳朵眼炸糕也很少有店鋪了,而且現在全國各地的小吃哪裡都吃得到,什麼雲吞,鍋巴菜,哪裡沒有,只不過叫法不一樣而已,LZ可以去居民區那邊吃吃早點,一般的小吃還是有的。
3、天津博物館,這邊是免費的,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可以看,還是建議去的
4、跟計程車的司機或是老百姓侃大天,記得我從外地很長時間回來的時候,和這些上年紀的人說話有點不習慣,絕對是一個亮點,引人發笑,但是臟話很多,很搞笑,要海涵,呵呵

LZ最好認識幾個天津的朋友帶你一下,因為天津這種有老天津衛感覺的地方基本沒有了,只能從和人們的交談中找到些許感覺,再去去各個博物館,走走那些依然是平房的所謂貧民區,可能是LZ所希望的,最後祝旅途愉快吧

Ⅳ 關於天津具體的民俗文化

挖掘、搶救、保護楊柳青木版年畫,對研究天津地區民俗文化,以及北方其它年畫,乃至中國美術史等方面均體現出重要價值。她是中國年畫藝術的代表,在中國民間文化

Ⅳ 天津風俗習慣

大年三十 天津各家各戶往往擺上供品供奉神佛,當天夜裡,把家中所有燈火點明,父系家庭的一家歡聚一堂吃團圓飯,之後的一夜不能睡覺,燈火亮到天明,天津人稱之為「守歲」。天津年俗里,這一夜禁止掃地、倒水、用剪刀,說不吉利的話語。

大年初一 在這一天天津人習慣第一頓飯就是吃餃子。春節餃子即象徵新年與舊年在」子時「交替,而且在天津三十的餃子必定是肉餡,初一早晨的為素餡,代表一年素素凈凈沒有災厄之事。拜年是春節里一項重要活動,首先從家裡開始,晚輩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而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的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傳統。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代手「。當然,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也是為了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敘敘舊、話話家常。

大年初三 「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餄子往家轉,初四的大餅炒雞蛋。」這樣的天津俗語中也體現了天津在歡度春節的大喜日子裡,對生活美好的憧憬。而在春節期間包合子吃,其主題當取「和合」之意,子還有一層更積極的含義,那就是和衷共濟、同心合力。

大年初五 正月初五天津人稱為「破五」。這一天不能到別人家拜年,不然會被認為是小人。這天家家都包餃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時候,菜板要剁得叮咚響,暗示剁「小人」。餃子也代表元寶,主迎財神之意,部分商戶也會選擇這天迎財神開張。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上元節,天津人稱其為「燈節」,這一天每家每戶除了吃元宵外,還要供奉給神仙和佛祖面制的刺蝟和老鼠,燈節前後,天津城內各商鋪從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七日張燈五日(舊)。

正月十六 在這一天,天津人習慣出去走一走,俗稱」溜百病「。

正月二十五 正月二十四晚上,天津農村的各家各戶還要在自家的院內或屋內的地上用白粉畫出小囤和小梯子,稱為打囤,在他們上面放糧食和銅錢,寓意來年物豐糧豐。市區一般正月二十五就會取下吊錢,用報紙裹好,有的還會放些小米等物置於床下,待來年春節扔去

二月二 農歷二月初二,之所以稱為龍抬頭節。天津人在這一天會吃燜子,會在這一天理發。天津人正月里是不可以剪頭發的,否則有死舅舅的說法,所謂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

除此之外,鞭炮和煙花貫穿於天津人過年期間。天津人還講究正月里不能理發、看病、吃葯、打孩子。天津人稱農歷臘月初八為「臘八兒」,並有喝臘八粥、吃臘八蒜和腌制臘八醋的習俗

(5)天津的民俗有哪些擴展閱讀

天津飲食習俗

大年三十這一天的夜裡要做傳統的天津風味素餡兒餃子,餃子餡包括香乾,油條,豆芽菜,白菜等,最重要的是要有紅色的粉皮,和餡使用醬豆腐(腐乳),麻醬等,風味別具一格。餃子做成後用黃紙蓋上,等到午夜二十四點來吃。

在包餃子之前有的天津家庭按「南禮兒」還有一頓年夜飯,年夜飯中要有雞和魚,取自諧音「吉慶有餘」,年夜飯的米飯下通常藏有一個荸薺,寓意元寶。年菜以辣白菜、燴蠶豆瓣、辣豆等為主。在大年三十當天要剩下留在正月吃。

諺語:「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體現了在初一和初三這三天中天津家庭中的飲食習慣。農歷正月初四一些天津家庭通常食用烙餅卷雞蛋。正月初五,天津年俗中又有「破五吃餃子,捏小人嘴」的習慣,以喻示新一年的吉祥順利。

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天津家庭和全國各地風俗普遍相同以吃元宵為主。正月二十五在天津為填倉節,諺語:「填倉填倉,干飯魚湯。」體現了這一天天津人民吃米飯熬魚的習俗。

資料來源 網路天津風俗

Ⅵ 天津有哪些民俗節日

1.元宵節
時間:農歷正月十五
這一天亦稱作「燈節」。早晨要將前一天蒸出的「刺蝟老鼠」供於神像前、窗檯、門墩上,上午頭向外,下午轉向里,意為馱寶還家。晚飯時即食湯元,並把湯元供奉在神佛祖先的像前。大街上則處處張燈結綵,燃放煙火,熱鬧非凡。

2.龍抬頭
時間:農歷二月初二
民間稱此日為龍抬頭,意為這一天龍要出來活動了。家家戶戶均食烙餅、煎燜子、炒雞蛋、炒綠豆菜(又稱「龍須菜」)。這一天還忌做針線,恐傷龍目。 這一天,人們都會包餃子(龍耳朵)、煮元宵(龍眼)、吃面條(龍須)。大多數人在這一天剪頭發,據說是會有福(有點迷信)。
3.臘八節
時間:農歷十二月初八
這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各種米豆、小料煮成的粥,在自己食用之外還要供奉於佛像前。有的人家還在這天把大蒜浸入醋里,稱為「臘八醋」,春節吃餃子時食用。
4.天後宮皇會
時間:農歷三月二十三日
為紀念天後娘娘誕辰而舉行的活動,由來以久,後因清康熙帝親臨天津欣賞天後宮花會,並欽賜了會旗,此後遂改名為「皇會」。 由於天津地處海邊,世代多有靠海吃飯的人家,而航海又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所以在命運叵測的海上,人們只得祈求神靈的保佑。天後娘娘即南方所稱的「媽祖」,是海神,在天津香火很盛,並多有祭祀的花會活動。每到傳說中的天後娘娘誕辰日,在以天後宮為中心的這些地方到處都有法鼓、獅子、中幡、花鼓等各種表演,有時會通宵達旦。
5.太平花鼓會
相傳最早出現於清咸豐年間,由鳳陽人傳到西沽,所以沾了「鳳陽花鼓」的名兒。
行會時由8名十三四歲的少年依據水滸故事表演,台上4人為一班,輪流托唱,調子以鳳陽花鼓調或崑曲為主,有時也唱新編的曲詞,詞意新奇有趣。台後是伴奏的二鑼、三鑼、笛師和保護少年會眾的武會眾。行會時的四對樂器分別為霸王鞭、小太平鼓、小鑼和花鼓。
6.法鼓會
原為佛教音樂,樂器由鼓、鈸、鐃、鉻子、鐺子組成。演奏時,鼓在中央,兩旁是鈸和鐃,鉻子、鐺子都在鼓後,開始時,先擊鼓數聲,繼之頭鈸連敲四聲,之後各樂器按譜齊奏。法鼓曲牌大約有十幾套,常用的有《老西河》、《搖通鼓》等。天津市較著名的法鼓會還有龍亭的井音法鼓、芥園的花音法鼓、侯家的永音法鼓等。
7.五虎杠箱會
劇情、人物裝扮都以京劇「巴家五虎」為樣本,五虎為護杠箱,與前來劫杠箱者捉對廝殺。行會時表現最精彩的是前頭的抬箱者,在艱難的行進過程中,他既要作出翻滾跳躍等高難度動作,又要顧及到肩頭的杠箱竹竿,在每一次落地時,竹竿都必須落在肩頭,而且須保證箱上的燈、旗原封不動,難度之高,不啻為一場武技表演。
8.重閣老會
相傳創於清道光年間,又名「節節高」。形式類似於疊羅漢,只不過沒有疊得那麼高,只有兩層而已。表演時,一個成年男性角色站在下面,上而立著一個男童扮成的旦角,如此二人一組,共有八組,共同表演一出戲曲內容。難得的是,在表演中,上下二人須邊走邊舞,配合一致,不能稍有差池,所以表演者不僅要能舞會唱,還得掌握一定的雜技技能。
9.天津月季花節
天津月季花節創辦於1984年,天津市政府當年將月季花定為市花,月季花的種植和栽培在天津得到了很大發展,每年5月月季花盛開的季節,觀花、賞花便成為一項重要的活動,如今,已經演變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國際旅遊節。
10.天津啤酒節
天津啤酒節於每年7月舉辦,場地一般在南市食品街或水上公園,屆時會有多家知名啤酒企業到會參展。節日期間,各種活動豐富多彩,既有新穎別致的開幕式、傳 統的飲酒比賽、啤酒展賣、幸運大抽獎、群眾攝影大賽、書法筆會,還有現代歌舞、搖滾、曲藝、啤酒菜餚大賽,以及啤酒文化研討會和各種形式的啤酒商貿交易 等。

Ⅶ 跪求天津民俗

楊柳青木版年畫
天津市是歷史文化名城。天津地區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明弘治4年(1491年)有官吏上書朝廷:「天津之地,水陸咽喉,所系甚重」。優越的地理位置,使津地成為歷朝畿輔首邑和我國連接海內外、南北交通的重要樞紐。天津地區在特有的自然經濟和社會歷史條件下,祖先們創造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天津市特有的津味兒文化特色。在天津眾多的民間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楊柳青木版年畫這一民間藝術瑰寶。她創始於明末,鼎盛於清朝,深受人們的喜愛,是我國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是維系津沽民族情感的紐帶。
楊柳青木版年畫發源於千年古鎮楊柳青。明永樂年間(距今600年),溝通
中國南北水陸交通命脈的京杭大運河開通和天津漕運的興起,使楊柳青成為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經濟日益繁榮,加之鎮外盛產杜梨木,非常適宜雕刻畫版,楊柳青木版年畫即隨之興起,並日益走向興盛。曾於此時全鎮及周邊村莊呈現出「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的盛況。
由於歷史原因,楊柳青年畫曾一度衰落,尤以抗日時期損失慘重,瀕臨滅絕。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經過多次的搶救、搜集、挖掘、整理,使之枯木逢春。
楊柳青木版年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構圖飽滿、寓意吉祥、雅俗共賞,加之採用刻繪結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繪制細膩、色彩絢麗,被公推為中國民間木版年畫之首。更以其歷史積淀厚重和文化連續性的特徵而揚名海內外,是社會科學研究價值的一種綜合的集精神與實用、歷史和現世的物化成果,具有歷史進程中「活化石」之作用,也是歷史時代風貌的「網路全書」。挖掘、搶救、保護楊柳青木版年畫,對研究天津地區民俗文化,以及北方其它年畫,乃至中國美術史等方面均體現出重要價值。她是中國年畫藝術的代表,在中國民間文化和天津文化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天津市楊柳青木版年畫於2004年4月被文化部公布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二批專業性試點項目。2006年5月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天津京劇
京劇是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由徽調、漢調、崑曲、梆子等藝術形式相互交流、融合而萌發,形成於北京,具有獨特風格的,很快遍及全國的一個戲曲劇種。初始時,並沒有「京劇」這個確切的名字,曾出現過「二黃」、「平戲」和「京戲」的稱謂。在它孕育、形成時期,(約在清朝的道光初年),京劇首先傳入了京都的門戶——天津。同治中期,皮黃又由天津傳至上海。
天津雖不是京劇的發源地,但就其對京劇的傳播、張揚、促進,乃至於光大方面來講,是呈顯著之勢的。究其原因是,天津有著適宜於京劇發展的地理環境(地處陸路、水路的南北交通要道)與人文環境(有著愛戲、懂戲的觀眾)。
從大量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從京劇的萌芽開始,幾乎所有的京劇名家精英都曾魚貫津門獻出他們最拿手的,或新創作的劇目。如在聲腔曲調和舞台語言方面做出了重大改革而最早成名的京劇演員、「京劇老生前三傑」之一的餘三勝,「後三傑」譚鑫培、南派京劇創始人之一王鴻壽,李桂春、蓋叫天、楊小樓、周信芳以及後來的「四大名旦」、「四大須生」等著名表演藝術家來津演出了他們的拿手好戲。而天津的著名表演藝術家、名丑第一人劉趕三、「後三傑」之一的孫菊仙,創立了武生「黃派」的黃月山、「尚派」的尚和玉以及李吉瑞、王克琴、趙美英等京劇名伶,將眾多的劇目呈現在天津京劇舞台上。天津「票房」的實力也非常強大:竇硯峰、王君直、王庾生、袁寒雲、王頌臣等名票不僅自己能唱,還教出了不少弟子,也有不少問藝於他們的京劇名家,如余叔岩、孟小冬等。而嚴范孫、林墨青等近代著名教育家,不僅素好京劇,而且還積極倡導戲曲改良,親自組織演員創編新劇目,從而成為清末民初天津戲曲改良運動的中堅力量。
解放後,天津的京劇舞台上繼續呈現出絢麗的光彩,長盛不衰,以行當齊全,流派紛呈著稱,天津京劇院、天津市青年京劇團有一大批在全國享有盛譽的京劇名家和後起之秀。楊寶森、厲慧良、張世麟、楊榮環、丁至雲、林玉梅、王紫苓、程正泰、李榮威、楊麟玉、崔益春、董文華、馬少良、王平、楊乃彭、李莉、李經文、鄧沐瑋、張克、蘭文雲、王立軍、李佩紅、石曉亮等多代京劇名家以及王艷、姜亦珊、呂揚、凌珂、黃齊峰等非常有前途的青年京劇演員均為天津京劇注入了勃勃生機。同時,天津還有一大批愛好京劇的票友,已經在津舉辦了六屆大型京劇票友賽事活動,培養了一大批京劇票友。新編京劇《六號門》、《火燒望海樓》、《華子良》等成為了天津京劇的品牌。
天津京劇曾多次走出國門,贏得了世人的矚目。天津京劇在京劇發展史上起到了發展、承傳、傳播的不可磨滅的作用。
天津京劇於2006年5月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Ⅷ 天津民俗有哪些

你可以去古文化街看看去,那裡有很多天津民俗等天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