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古時候叫什麼
擴展閱讀
杭州英語輔導怎麼收費 2024-09-08 08:26:43
廈門大學的自動化怎麼樣 2024-09-08 08:00:34
廈門火車站哪裡寄信 2024-09-08 08:00:26

天津古時候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2-26 04:11:06

① 天津在秦始皇那個年代叫什麼

天津地區在商周時期即有人類居住,但作為城市則形成較晚。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使位於運河北部、兼有河海運輸之便的天津地位日漸重要,運河與「五河尾閭」(今海河)在市區三岔河口交匯,天津便以「三會海口」名於史冊。唐朝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
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
隋朝,修建京杭大運河後,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今金剛橋三岔河口),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在蘆台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
遼朝,在武清設立了「榷鹽院」,管理鹽務。
金朝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直沽是天津城市發展中有史料記載的最早名稱。
共10張
天津
元延祐三年(1316年),「改直沽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清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並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

② 天津歷史的古代時期

天津始於隋朝(公元581-618年)大運河的開通。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匯處、現在的金鋼橋三岔河口地方,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唐朝(公元618-907年)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金代(公元1115-1234年)在直沽設「直沽寨」,元朝(公元1206-1368年)設「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
明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率兵經直沽渡河南下奪取政權,1403年改元永樂。天津作為軍事重地,於永樂二年(1404年)正式設衛,翌年設天津左衛,轉年又增設天津右衛。清順治九年(1652年),三衛合一,歸並於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從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正式建衛到公元2014年,天津建城已有610周年。

③ 天津別稱是什麼

天津,簡稱津,別稱天津衛、津門、津沽、沽上、沽。

天津,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

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歷經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風貌。

(3)天津古時候叫什麼擴展閱讀

在遠古時代,天津曾是渤海的一部分,陸地是逐漸沖積形成的。夏朝時期,屬於冀州。周朝時期,屬於幽州。戰國時期,分屬於燕國和齊國。西漢時期隸屬漁陽等郡。唐朝中葉以後,天津已成為南方大米、絲綢北運的碼頭。

宋、遼時期,今海河當時稱「界河」。海河以北屬遼幽都府(後改析津府)武清縣;海河以南屬北宋高陽關路乾寧軍和滄州清池縣。宋朝在海河以南設立許多軍事據點——「寨」、「鋪」,如泥沽、雙港、三女、南河、沙渦、獨流等,以防遼軍南下。

金貞佑二年(1214)前,設「直沽寨」,派都統完顏佑、副都統完顏咬住戍守,「直沽」之名始見史籍。天津成為畿南軍事重鎮。

元至元十九年(1282)海漕開通,直沽成為漕運樞紐,為此在大直沽專設了接運廳和臨清萬戶府;並修建了直沽廣通倉等糧倉。至元年間(1264-1294)還在大直估、三岔口分別建了天後宮(東、西廟)。1234年三岔沽一帶鹽鹵湧出,特許高松、謝實等18戶在此設灶煮鹽;兩年後,又專門設立「三岔沽司」、「大直沽司」,管理直沽鹽場。

元延佑三年(1316)在直估設「海津鎮」,命副都指揮使伯顏鎮守。

明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與其侄朱允炆爭奪皇位,率兵從直沽渡河南廠,偷襲滄州,攻下南京,建文四年(1402)奪取了政權,翌年改元「永樂」。

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在直沽設衛,命工部尚書黃福、平江伯陳瑄、都指揮僉事凌雲、指揮同知黃綱興工築城,並賜名「天津」,意謂「天子車駕渡河之處」。

永樂二年十二月九日(1405年1月9日)設天津左衛。永樂四年十一月八日(1406年12月18日)改青州右衛(一說青州左衛)為天津右衛。

清朝初年,沿襲了明朝的各項制度。順治九年(1652)將左、右衛並入天津衛,結束了衛所官員的世襲制。三衛合並後,設立「巡道」、「同知」,負責民政事宜;「戶曹」、「鹽政」,負責稅賦和鹽業;「總兵」、「游擊」、「參將」,負責軍事。

雍正三年(1725),改衛為州,天津開始建立地方政府;九年(1731)升州為府,轄天津、靜海、青縣、南皮、鹽山、慶雲、滄州六縣一州。

1912年(民國元年)3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北京政府」(「北洋政府」)成立。是年7月,撤銷天津縣的建制,保留了「府」;1913年4月,又撤銷天津府,重建天津縣。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管的直轄的天津市。1930年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京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另外,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1900年7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城,於七月五日組成「暫行管理津郡城廂內外地方事務都統衙門」(簡稱「都統衙門」),對天津實行軍事殖民統治達兩年之久。

1937年7月30日,日本侵略軍侵佔天津,次日成立偽天津市地方治安維持會;12月17日,偽天津市地方治安維持會,改組為偽天津特別市公署;1943年11月,偽天津特別市公署又改稱偽天津特別市政府,對天津人民實行了八年的法西斯統治。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建立天津市(一說「區」)軍事管制委員會,同時成立天津市人民政府。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1967年1月2日,天津又改為中央直轄市,直至今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津

④ 天津古代叫什麼名字啊

歷史上天津用過海津鎮,直沽寨,天津衛這些名字。

天津現在的位置是古代由黃河改道前由泥沙沖積形成的沖積平原,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縣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時黃河改道南移,天津海岸線固定。最遲至戰國時期,此處已有先民勞作生息。

西漢時期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使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三岔河口」成為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時期在蘆台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唐朝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等物資北運的水陸碼頭。海河曾是宋遼的「界河」,南北為宋、遼分治。

宋朝在海河以南設立許多軍事據點,如南河、沙渦、獨流等,以防遼軍南下。金朝在三岔口設立軍事重鎮「直沽寨」,當時天後宮附近已形成街道。

元代海漕開通,直沽成為漕運樞紐,為此在大直沽專設了接運廳和臨清萬戶府並修建糧倉,興建天後宮。1316年,在直沽設「海津鎮」,是當時的軍事重鎮和漕運中心。

明朝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同其侄建文帝爭奪皇位,在此渡河南下奪取政權。永樂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明成祖朱棣正式下詔賜名天津,即天子渡口之意,築城設天津衛。

隨著人口增加商業發展,明廷在天津陸續設官衙、建學,或將外地官、衙遷津理事。清朝天津先後改衛為州,升州為府。清朝滅亡以後,民國的時間那段時間里,天津的名稱沒有變化,一直延續「天津」的稱呼。

(4)天津古時候叫什麼擴展閱讀:

從遠古走來的天津,曾是一片退海之地。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黃河,歷史上三次經天津入海,以驚人的造陸能力淤積成天津平原。

至今,在天津的上古林等地還殘存著一些貝殼堤,考古學家說,這是古海岸線的遺跡。天津的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經歷了無數的歷史開合與時代變遷。

天津一名由來,始於中國的明代。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後,將他的兒子們分封為王,駐守在全國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於北平,也就是現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後,傳位給他的長孫朱允炆。朱棣為與朱允炆爭奪皇位,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的「靖難之役」。

1399年,燕王朱棣率軍南下,從天津三岔口渡河襲取滄州,於1402年攻入當時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寶座。

朱棣登基後,對他爭奪天下時經過的三岔河口十分贊賞,認為是塊風水寶地,叫群臣獻名。最後,朱棣選中「天津」二字,意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

不久,朱棣遷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門戶,軍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樂二年,在天津設衛,「衛」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天津共設三衛,駐軍1.6萬多人。於是,人們又把天津叫做天津衛。設衛就要築城,天津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城市歷史由此而開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津

⑤ 天津古稱是什麼

津沽、津門。

天津,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開放城市和工商業城市。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經過的渡口,也稱「津沽」、「津門」。

天津所在地原為海洋,四千多年前,在黃河泥沙作用下慢慢露出海底,形成沖積平原。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區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縣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國時黃河南移,奪淮入海,天津海岸線固定。



地理位置

天津位於東經116°43'至118°04',北緯38°34'至40°15'之間。市中心位於東經117°10',北緯39°10'。地處華北平原北部,東臨渤海,北依燕山。

天津位於海河下游,地跨海河兩岸,是北京通往東北、華東地區鐵路的交通咽喉和遠洋航運的港口,有「河海要沖」和畿輔門戶」之稱。

北起薊縣黃崖關,南至濱海新區翟莊子滄浪渠,南北長189公里;東起濱海新區灑金坨以東陡河西乾渠,西至靜海縣子牙河王進庄以西灘德乾渠,東西寬117公里。天津市疆域周長約1290.8公里,海岸線長153公里,陸界長1137.48公里。

東、西、南分別與河北省的唐山、承德、廊坊、滄州地區接壤。對內腹地遼闊,輻射華北、東北、西北13個省市自治區,對外面向東北亞,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天津、網路-天津衛

⑥ 天津的古稱是什麼

南宋金國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在今天後宮附近已形成街道。是為天津最早的名稱。
元朝改直沽寨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清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並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
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
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

⑦ 天津古代時候叫什麼名

南宋金國貞佑二年(1214年),直沽寨;
元朝改直沽寨為海津鎮;
明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改名為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
清朝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並為天津衛;
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
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分別是天津縣、靜海縣、青縣、南皮縣、鹽山縣、慶雲縣、滄州。

⑧ 天津在唐朝時叫什麼

天津在唐代叫「漁陽」也就是現在的薊縣。
天津地處九河下梢,水陸交通暢達,自古就是軍事屯兵和角逐的戰場。戰國時期,燕、趙、齊等諸侯國逐鹿中原,屢屢挑起戰爭。唐朝經常對北方用兵,漁陽(薊縣)成為軍事重鎮。宋遼兩國以海河為界隔水對峙。金設直沾寨,明建天津"三衛",都作為屯兵防禦的軍事要地。相傳,天津設寨時,居民才有七姓。至明代燕王率兵掃北,大批的隨軍家屬和移民到天津落戶,"築城設池定為今名",天津始成為繁華的城鎮。燕王與其父朱洪武揭竿舉旗發端於蘇北,皖南,自然隨之而來的以這一帶人居多。天津民間舊時曾流行著:"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的說法。從飲食習俗看,天津人以麵食為主,特別是面條與餃子和喜慶聚散有關系,這同山西人以麵食為主的習俗是一樣的。而天津的節今時俗又源於河北、河南、山東的農村。由此可見,天津眾多的居民是由退役的軍人和來自四面八方的移民拼湊組合的。軍人粗獷驃悍的性格和移民火爆一團的習性對後來天津民風的形成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天津歷來就有著分幫結伙的特點。如漕運的山西幫、廣東幫、寧波幫等等。就是在同行業問,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抵禦外部或外地勢力的侵入,也自發組成團伙,出現了腳行、魚行、糧行、油行等組織。

幫會和團伙內部重義氣,守信用,互助互利。早年有所謂"鍋伙",合夥吃飯,平分工錢,是原始的互助互濟形式。幫會與團伙之間互不相讓,爭利奪勢。甚至武力火並。李鴻章在《續天津縣志》序中寫道:"顧其人情風俗輕生赴斗,猶有漁陽上谷之逸……蓋斯民之富者,多好倡為善義行;其貧者,就死不悔……親上死長,勇於赴難而不屈,亦多忠義才傑之倫。"這是講了好的一面。而其副作用也尤為突出,以土產"混混兒"出名。所謂"混混兒"皆地痞無賴亡命之徒。"混混兒"之間為了搶佔地盤,除經常打架械鬥外,往往還採用"自戕"的特殊方式來鬥狠。如有"刺破頭"自造傷殘嫁禍於人的;有熬打"賣味兒"滾刀肉的;也有爬釘板;跳油鍋的。當然,"混混兒"僅是個別的,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早已絕跡,但它畢竟是移民特定時期幫會團伙習氣的產物,其行為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清代,由於政治的相對穩定,天津逐漸失去軍事要塞的地理位置。駐軍執行屯田制,穿渠引水,開荒種田,以保證計養的來源,漸漸由"軍"轉"農"。當政者因勢利導,改軍事管理為行政管理,興辦學校,提倡儒家教育,頗有成效,民風也隨之一改。地方誌上有著"貴德恥爭,民淳訟簡":"文風日盛,家弦戶誦,以氣節相高,無論貧富,見義必為,饒有古遺風"等記載,貴德恥爭、樂善好施一時成為時尚。一人有難,眾人相幫的好民風一直流傳至今。敢於直言公理,樂於幫助弱者的事情總是屢見不鮮;而欺弱凌下常常會引起公憤。比如,觀看球類比賽,天津人從來都是為暫時失利的一方搖旗吶喊。排隊購物,小夥子"加塞"會引起眾人的齊聲反對,而老年人偶爾不排隊人們是能夠容忍的。天津人說話辦事很講究:外場",得過別人的好處;總要以某種方式回報。初次辦事總是把話說得十分周全,讓人心裡熱呼呼的。事後還要說::用得著說一聲","有事找我去"。一但別人有事相求,不管能否辦成滿口應允,極力去促成,有些難處也自我承擔,從不對外宣揚。天津人以"失約"、"食言"為恥,稱這樣的人為"大梨"、"庇庇";以"管閑事"為樂。社會上歷來有民間自行排解糾紛的風氣,稱排解糾紛者為"大了"。"大了"往往是德高望重極善言談,他們了事一般不糾纏細節,盡量使問題簡單化,要求在大方面雙方都過得去,常說:"看我的面子完啦"。所謂了結,不是評理,而是使雙方找回一點"面子"。

清末,天津被辟為通商口岸後,經濟地位日益突出,一躍成為華北地區的商貨中心--大商埠。外來事物不斷涌進,新生事物層出不窮。電燈、電話、高樓大廈、租界,日新月異。天津人幾乎每天都在接受新東西,見多識廣,轉化成自我驕傲、誇耀的資本。滋生一種城市人心理上的優越感。天津人動不動就把外鄉人稱為"老呔兒"、"傻冒",特別愛在外地人面前宣揚自己的所見所聞,目空一切,居高臨下。天津人交往時一般不休陣,有自信心,善於處理各種復雜的局面。天津人講話直爽、簡潔、潑辣,不兜彎子,喜歡直來直去。但是,有時不免虛張聲勢,強詞奪理,出言不遜。因此"京油子、衛嘴子"的流行說法也帶有貶意。

天津衛的民風是隨著地理位置的變遷、經濟發展而產生變化的。天津人的性格也是多元的。"由兵轉農","由農漸商"是沿用了天津民風三變的傳統說法。

⑨ 古代天津的舊稱

直沽是天津的舊稱
海津鎮是元時天津的舊稱,

⑩ 天津以前叫什麼

直沽。

金朝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直沽是天津城市發展中有史料記載的最早名稱。

元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建文二年(1400年),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

(10)天津古時候叫什麼擴展閱讀

天津歷史沿革

天津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匯處、現在的金鋼橋三岔河口地方,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金代在直沽設「直沽寨」,元朝設「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

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朱棣率兵經直沽渡河南下奪取政權,1403年改元永樂。天津作為軍事重地,於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正式設衛,翌年設天津左衛,轉年又增設天津右衛。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三衛合一,歸並於天津衛。

從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正式建衛到公元2016年,天津建城已有612周年。1860年天津被辟為通商口岸後,西方列強紛紛在天津設立租界,天津成為中國北方開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基地。

軍事近代化以及鐵路、電報、電話、郵政、采礦、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設,均開全國之先河,天津成為當時中國第二大工商業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天津作為直轄市,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進一步鞏固了中國重要綜合性工業基地和商貿中心地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津

參考資料來源:天津人民政府網-歷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