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毓林馥郁機構如何
擴展閱讀
廈門大學的自動化怎麼樣 2024-09-08 08:00:34
廈門火車站哪裡寄信 2024-09-08 08:00:26
上海有哪些特色的音樂 2024-09-08 07:07:53

天津毓林馥郁機構如何

發布時間: 2022-02-26 18:46:22

A. 范寬的雪景寒林圖是不是照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

此《雪景寒林圖》將北宋人敬畏和頂禮膜拜山川的虔誠精神展現出來。置身此煌煌巨制之前,高山仰止的視覺震撼讓人肅然起敬。

范寬,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北宋山水畫家,生活於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畫三大名家之一。據說因其性情溫和寬厚,故得名「寬」,漸漸人們以綽號相稱,他自己也在畫上署名「范寬」。

初學畫時,師法另一山水畫名家李成,但其質朴寬厚的個性與李成的俊秀文雅並不契合,兩人的生活體驗也相去甚遠:范寬長期往來於關中、洛陽之間,李成則一直在山東營丘一帶活動。由於所見所感迥異,兩人筆性、畫風自然大異其趣,范寬師法前輩不得進步,轉而向其生活中的真山真水學習,體悟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後的范寬,果然面目一新——紀念碑式的高聳山峰,堅實的岩石質感、厚重而穩固的山體。范寬著意物象質地、本貌的展現,塑造凝練靜止的山水氣象,形成了他獨特的個人風貌。

范寬的筆法質朴真實、筆力渾厚老健,尤以「雨點皴」著稱。「雨點皴」為形似雨點的皴筆,是范寬山水畫的特徵之一。「雨點皴」是將毛筆用力厾下後迅速提起,形成下筆重而提筆輕的長點,適宜表現山石雄渾堅實的神貌,是范寬觀察周遭環境而概括出的表現手法。范寬在《雪景寒林圖》中用此種長點皴筆密密鋪陳群峰,並以淡墨的渲染凸顯積雪厚度及煙雲的變幻光影,巧妙烘染出幽靜、深邃的意境。此外,他還以寫實的態度面對自然,在山頂上勾畫著細短的小枝椏,「真石老樹,挺生筆下」。

《雪景寒林圖》描繪的是關中的山林雪景。大雪初止,群峰聳立,寒林馥郁。山徑、木橋、村舍萬籟俱寂。前景群樹,姿態矯健,為天寒地凍的冬景,平添幾許生氣。從前景的寒林縱向推進,到半山腰白雪蓋頂的廟宇,再往上便是拔地而起的高聳山峰。在煙雲的籠罩下,雄偉主峰兩側隱現的村莊、僻徑、山巒以及飄渺的遠處群峰,使畫作的氣象幽靜深邃。想像置身木橋之上,仰望巍巍主峰,浩瀚蒼穹,人在其中有如微塵;放眼右側,一旁輔山則是雲靄氤氳,寧靜神秘,縱深看去,數不清有幾重山巒溪谷。

驚嘆畫中的意境,煙霧朦朧中含有浩然氣勢,濃墨深厚處境界浩淼,淡然處清澈透亮。北宋畫論要求山水畫達到「可觀、可居、可游」的境界,觀者看畫如身處真山實水,會有徜徉其中,甚至築居其間的感受。置身《雪景寒林圖》之前,觀者感受的不是丘壑的營造、或是技法的精妙,只是單純的如臨其境的震撼與喜悅。

《雪景寒林曲》在寒風呼嘯聲中由遠而近,人自風雪中走來,在大提琴的襯托下,旋律唱出陝甘典型的山歌韻味。琵琶,笛子與打擊樂,層次分明地表現出畫作中山勢高聳,雪水洋瑩的氣勢。但琴聲如水,笛聲清麗,樂韻幽婉,感覺仍難以述盡畫之深遠意境。

宋代的畫,不題字,也不蓋章,只是後來的收藏者為了表明自己曾經收藏過這幅畫,才不斷有人在畫上蓋章、題字。觀察《雪景寒林圖》上的這些印鑒,我們就可以看到,除乾隆皇帝外,先後還有「蕉林」、「安氏儀周」、 「潞河張翼」這樣一些收藏者留下的印記。

誰是「蕉林」、誰是「安氏儀周」,「潞河張翼」 又是誰?通過查閱史書,我們找到了在畫上留下「安氏儀周書畫之章」的人。

「安氏儀周」,是清朝初期著名的收藏家安麓村的名字,他單名為岐,字儀周,原本是朝鮮人。他的父親安尚義,康熙年間隨高麗貢使到北京,後來入了旗人籍,留在朝廷重臣明珠家中做起了家臣。藉助明珠的勢力,安家在天津、揚州兩地經營食鹽,數年之間便成為富甲一方的大鹽商。後來他的兒子安岐更是靠經營食鹽做經濟後盾,以收藏之富、鑒賞之精而聞名。

安儀周花巨資從收藏家梁清標手中購買了《雪景寒林圖》,臨賣時,梁清標便在畫上蓋上了自己的「蕉林收藏」之印。後來,安儀周將《雪景寒林圖》秘密收藏起來。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他曾經著有《墨緣匯觀》,書中,還有他對《雪景寒林圖》的著錄和賞評。

安儀周死後,安家漸漸家道中落。安家的子孫便把這幅《雪景寒林圖》賣給了當時的直隸總督。為了討乾隆皇帝的歡心,直隸總督又把這幅名畫轉獻給了乾隆皇帝。

大火燒過幾天以後,一幅有范寬題款的《雪景寒林圖》驚現於天津的舊書市上,兜售名畫的是一個英國士兵。

當時的工部右侍郎、開平礦務局督辦、總辦路礦大臣張翼,因興辦礦產而發家,不但家財萬貫,而且酷愛古玩書畫。為收集名家作品,張翼經常出入古董行、舊書市一類的地方。

這天,他正在舊書攤上流連,發現英國兵正在為一幅古畫和書商討價還價,便湊了過去。展開畫軸一看,張翼大吃一驚,畫上有乾隆皇帝「御書之寶」的方印,他仔細看了又看,斷定這是一件稀世的奇珍,就按照英國兵的要價,買下了這幅畫。

回到家裡,張翼關上門,拿著放大鏡細細地品味。

畫中是北方壯美的雪山景色,薄薄的積雪讓人感到「寒」意襲人,深谷寒林間,山勢高聳,境界深遠,動人心魄

張翼確定這就是傳說中藏於皇宮的名畫,便在畫角蓋上了「潞河張翼藏書記」的朱文方印和「文孚嗣守」白文方印,然後秘藏於家中。

張翼去世以後,他的兒子張叔誠同樣愛好收藏,鑒賞古玩繪畫。他起初居住在北京東郊的通縣,一直遵照父親的遺訓,從來不把《雪景寒林圖》拿出示人。

抗日戰爭期間,張叔誠隱居在天津,閉門謝客。這幅《雪景寒林圖》也就伴隨著他,度過了許多艱難歲月。

光陰飛逝,轉眼間到了1981年,伴隨《雪景寒林圖》,經歷了中國新舊社會七十年滄桑的張叔誠老人已經進入了耄耋之年。為了給家傳的國寶找到最好的歸宿,他決定把自己畢生的收藏捐獻出來,獻給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