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為什麼這么多人慶生
擴展閱讀
天津成人拔智齒多少錢 2024-11-01 19:28:01

天津為什麼這么多人慶生

發布時間: 2023-06-15 03:28:10

1. 天津的四碟撈面有什麼講究嗎

咱天津衛四碟撈麵包括清炒蝦仁、炒雞蛋、肉絲炒香乾、糖醋麵筋絲。當然更高配還有烹制熘魚片、櫻桃肉、金銀絲(裡脊絲雞絲)、官燒魚條、燴海參等配面條吃。

成席的四碟撈面吉祥喜慶!

圖:順其自然SUN

網友 津門文玩又村 嗦:天津大年初二這碗面,很是有講究的!天津人和面的緣分就十分深厚。大年初二是姑爺節,迎接姑爺款待女婿時,按照天津「老例兒」,一定要擺上一桌配四碟菜的打鹵面,這獨特的「四碟撈面」在其他地區難得一見。清炒蝦仁,韭菜炒香乾,糖醋麵筋絲,炒雞蛋。菜碼,黃瓜絲,紅蘿卜絲,白菜絲,綠豆菜,青黃豆,還有紅粉皮。打鹵面最主要的就是三鮮鹵。

譚汝為 老師 曾寫過:「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天津人每逢喜壽大事就愛吃撈面,特別是大年初二迎接姑爺款待女婿時,按天津「老例兒」,一桌配四碟菜的打鹵面,取「四平八穩」之意,吃長長的面條取義「綿延流長」。所謂「四碟」,指四個菜碼——清炒蝦仁、糖醋麵筋、木須肉,肉絲香乾炒韭菜。外加一大盤什錦菜碼(白菜絲、黃瓜絲、蘿卜絲、胡蘿卜絲、綠豆芽、粉皮兒、青豆、黃豆等)。

網友 愛JIN的RAYHU:之前關於我大哏都煎餅果子帶雞蛋的問題非常熱烈,今天我來科普下老天津衛四碟撈面,當然我家的改良了一下,多加了幾個菜。

圖:愛JIN的RAYHU

天津衛四碟撈麵包括清炒蝦仁、炒雞蛋、肉絲炒香乾、糖醋麵筋絲。

「四碟撈面」起源於清末民初,天津的聚慶成、義和成兩家大飯庄推出了正宗天津風味撈面席,包括四冷碟、四炒菜、四面菜、四面碼、紅白兩鹵,春夏秋冬四季不同。

春季的撈面席包括四面碼和四炒菜

四面碼包括干窩面一桌、三鮮鹵及原湯一碗;四炒菜包括炒晃蝦仁、桂花干貝、溜蟹黃、 蒜籽燒魚丁

夏季的撈面席的四面碼和四炒菜分別是:

四面碼包括紅白鹵雙上、燒海雜拌、奶汁燴全丁、炒伊府麵、清湯汆三片;四炒菜包括鮮豌豆炒蝦仁、炒龍鳳絲、紅燒干貝、白崩梭魚丁

秋季的撈面席的四面碼和四炒菜分別是:

四面碼包括伊府麵、三鮮鹵、三鮮湯一碗;四炒菜包括炒青蝦仁黃瓜、炒河蟹肉、軟溜魚扇、銀針麵筋絲

冬季撈面席的四面碼和四炒菜分別是:

四面碼包括抻條面、代汆鹵火鍋銀魚;四炒菜包括炒玉帶蝦仁、韭黃銀針麵筋絲、溜紫蟹、桂花魚骨

天津人重親情,為老輩人慶生尤其從六十歲生日開始愈發排場起來,俗謂「六十大壽」。而這壽宴中最重要的就屬壽面了,這時四碟撈面就登場了。

菜碼也是四碟撈面重要的一個環節, 天津人吃撈面尤其注重時鮮蔬菜相佐,土豆絲、洋白菜絲、小水蘿卜、蒜苗、菠菜、綠豆芽、胡蘿卜絲、白菜絲、黃瓜絲、豆角絲、韭黃等要搶鮮吃,而且還要配上煮青豆、煮黃豆,「衛嘴子」們認為這樣待客才夠檔次。

我們是百澤全域 旅遊 !

這里有天津相關的 旅遊 信息!

這里有優惠的景區門票!

這里還有超多的演出門票!

關注我們!

我們會隨機送粉絲福利哦~

在天津,結婚、過壽的中午要吃喜面,而每一次做面,更像是開始一場宴席。

猶記得我招待外地朋友來家裡做客,生生用擺滿了一桌的菜碼和豐盛無比的配菜將她「震」在了那裡,直嚷嚷著,你們天津人太會過了,吃碗面都那麼有講究!

天津人吃面,講究的是配菜,所謂四碟八碼。我聽家裡的老人說,清末民初,號稱天津八十大飯庄之首的「先得月」首先推出了天津正宗風味的「撈面席」,且春夏秋冬各不相同,自成系列。將津門老百姓的平常飯「撈面條」搬上了大雅之堂。

當時的「打鹵面席」一道面配菜就有幾十種。現在天津的打鹵面配菜雖然遠不如當初正經宴席了,但用的最多的也有四個菜:炒蝦仁、糖醋麵筋、炒香乾、炒雞蛋

特別是糖醋麵筋,是孩子們的最愛!天津特有的麵筋包裹上香甜入味的糖醋汁,炸的酥酥脆脆,入口滿是甜香!

除了配菜,還有菜碼不能少。菜碼,就是青菜,一般配有紅蘿卜絲、黃瓜絲、土豆絲、青豆、黃豆、菠菜等等。最重要的是壽宴、結婚等喜宴席,還要配上紅粉皮。看起來紅紅火火,好不熱鬧!

郭德綱在相聲里曾說,天津的打鹵面席,一般提前一天就要准備。而這一點都不誇張,因為如果想吃一頓地道的三鮮打鹵面,靈魂「人物」三鮮鹵,那可沒那麼簡單!

「九河下梢天津衛,三道浮橋兩道關」

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天津打鹵面的特色,蝦仁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必須是新鮮剝出來的河蝦,配以木耳、花菜、肉片等等輔料。家裡的老人對與打鹵面都有一手絕活,油溫不能高了,高了蔥姜出糊味,低了香味出不來。打鹵必須要用煮熟的白肉,這樣打出來的鹵子有味道。有的家庭還要再放上一把黃花菜,提鮮增味全靠它了。

先說「四碟撈面」的源起。清末民初,天津的聚慶成、義和成兩家大飯庄共同投資在南市開了一家「先得月飯庄」,推出正宗天津風味撈面席,包括四冷碟、四炒菜、四面菜、四面碼、紅白兩鹵,春夏秋冬四季不同。

撈面席簡化一點兒,衍變成了「四碟撈面」。四盤炒菜,一般是炒雞蛋、炒蝦仁、炒麵筋絲、炒豆腐乾韭菜肉絲。這里特別要提一下炒麵筋絲。麵筋絲要炸到焦脆,裝盤不放作料,澆上粘稠適度的糖醋汁兒,等拌到面條里,麵筋絲也是酥脆的。還要另配幾個菜碼,以時令蔬菜為主,黃瓜絲、白菜絲、胡蘿卜絲、豆芽菜、菠菜、豆角、青豆、黃豆,多選四,顏色要區別開。

高端「四碟撈面」,主要是這四個菜的檔次提升——炒山雞片、燴海雜拌兒、熘魚片兒,清炒蝦仁依然是必不可少。

但無論高端還是中檔,「四碟撈面」最重要的,還是鹵。鹵的做法多樣,天津人一般用黃花菜、木耳、口蘑、冬筍、肉片、蝦仁為主料,蔥姜蒜熗鍋,入主料加雞湯煮沸,勾入水澱粉,飛入雞蛋。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天津的「四碟撈面」這么好吃,為嘛沒有全國知名度?因為天津老百姓喜歡在家裡吃撈面,慢慢的天津的大飯館就很少再賣撈面了,所以撈面成了私房菜。這也是天津撈面在知名度上無法和蘭州拉麵,武漢熱乾麵,重慶小面抗衡的主要原因。現在天津人在家裡宴請好友,也常常做「四碟撈面」,比什麼都好吃。

當然有啦!雖然全國各地吃撈面的習俗各不相同,但我們天津卻做到了以撈面成席,這也算我們天津特色啦!

說起天津的「四碟撈面」,相信很多人並不陌生,天津「四碟撈面」包括必備的清炒蝦仁、炒雞蛋、肉絲炒香乾、糖醋麵筋,可以說,其中每樣都是十分講究的,您了不信?咱往下看!

天津的「四碟撈面」有哪些講究?

配菜的講究

天津的「四碟撈面」最講究的就是配菜了,例如:清炒蝦仁的講究在於原料的新鮮;炒香乾的講究在於鮮韭黃或嫩韭菜的點綴;糖醋麵筋的講究在於糖醋汁是製作。

當然,菜碼也是天津人「四碟撈面」的重要一環,土豆絲、洋白菜絲、小水蘿卜、蒜苗、菠菜、綠豆芽、胡蘿卜絲、白菜絲、黃瓜絲、豆角絲、韭黃等炒熟待用,最後配上煮青豆、黃豆點綴便齊活了。

吃面的講究

上面的步驟都准備完成,最後便是這「吃」的講究了。當然,天津人吃「四碟撈面」的盛法也非常之講究,面基本盛到碗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即可,再澆上鹵子,加上炒菜、配上菜碼差不多變有滿滿一碗了。

好了,關於天津的「四碟撈面」您覺得還有哪些講究?歡迎大家留言與我們討論。

每年初二姑姑們回娘家必吃的打鹵,炸醬面。

說說天津初二打鹵面。


三鮮鹵子:豬五花肉片、蛋清托螃蟹肉和黃、海蝦干、海鮮蝦仁、海參、魷魚須子、鮮貝、干貝、香菇、木耳、花菜、腐竹、麵筋、香乾、辣干(選放)酥帽、筍片、口蘑等!一定要用泡香菇、花菜木耳水勾芡(雖說有點不太衛生!),最後撒雞蛋花片。

六個或八個配菜;肉絲炒香乾、糖醋麵筋絲、鐵雀兒炒蛋荸薺、辣子雞丁、溜黑魚片、清炒蝦仁、炒雞蛋、炒河/海時鮮(或櫻桃肉)都要最後撒上韭黃啊!菜碼;黃瓜絲、紅蘿卜絲、豆角丁、綠豆芽、菠菜、焯黃豆、焯青豆、紅粉皮等!這應該是比較正宗天津人的春節、婚慶的打鹵面!

我會吃不會做,哈哈 據說這是全國唯一一個撈面成席的面,天津四碟、八碟撈面,你們吃過就知道是什麼了!秒殺其他面。

肉絲香乾,一定翹韭黃,沒韭黃,蒜黃也可以,千萬別翹綠韭菜,現在都翹韭菜,外行了,,,,。

大家好,我是拉麵那些事兒 ,本人從事蘭州牛肉麵行業多年,對於各地特色的麵食都有所了解,「四碟撈面」是天津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小吃,其組成較為復雜,吃法也較為講究,主要由四碟冷盤,四蝶炒菜,四碟面菜,四蝶面碼,兩碟份面鹵組成。下面咱們就說說其中的門道與冷知識。

個人主頁有一系列蘭州拉麵製作視頻教程和拉麵各種配方的分享,感興趣的可以去看下

可能很多人對於吃面來說,只是一種家常便飯,並無太多概念,也有很人認為四碟撈面就是徒有其名,但是個人認為天津的四碟撈面更像是一種中國飲食文化傳承的縮影,並非是什麼「窮講究」。因為四蝶撈面這一 美食 ,可以單獨成席,也就是「撈面席」。

而這種具有傳承的撈面席,會根據不同季節月份,其菜碼也會跟著變化,一般春季有皮皮蝦做的鹵,特點就是鹵得鮮美,夏天則是由麻醬鹵,吃著清涼爽口。秋天則是用蟹肉做成的鹵,不為別的,只因為此刻的蟹肉有牌面。總之撈面自始至終,變化的則是用不同食材製作而成的別具風味的鹵面。您要覺得這樣就能概括出四碟撈面的變化,那麼想的就太簡單了。

個人主頁有各種鹵菜做法和鹵菜香料配方的分享,定時解答鹵菜製作常見問題的處理方法

吃撈面在天津並非是一種家常便飯,更像是一種對美好事物的寄託,因為面條在天津的寓意就是「喜」,所以凡是有什麼值得開心慶祝的事,都可以用一頓四碟撈面來解決,所以這就決定了四碟撈面的多樣性,畢竟四碟撈面背後隱藏的寓意,早已和家常便飯區分開,所以面對喜事,又則能不隆重一點呢!

像是撈面配備的四碟炒菜可以是:炒雞蛋,香乾肉絲,醋溜魚片,黃瓜蝦仁。而點綴面碼的就是豆芽菜,菠菜,黃豆,青豆,黃瓜絲,等等,在這些面碼中,除了黃瓜絲不用焯水以外,其它食材都需要焯水過熟後食用。

像是一碗撈面要配備如此豐富的鹵和面碼,掌握正確的吃法也很重要,因為面如果過多或者過少,都會影響到味道,所以正確的吃法就是,碗內裝的面條最好不要超過碗的四分之一,否則在加上各種鹵子,小菜和面碼,那麼分量就太多了,並且也會難拌開。

個人主頁有牛羊肉湯各種做法的講解,定時解答高湯製作常見問題的處理方法

中國人自古就熱情好客,尤其是對於前來慶賀的親朋好友和鄰里,少不了一頓豐盛的大餐,而在不同地區這頓宴請賓客的飯,也會有很大不同。

而「四碟撈面」自然也就演變出了各種「席面」,不為別的,正因為上面所講,面條在天津象徵著「喜」。所以大家都遠討個好彩頭,撈面席自然也就成了一種飲食文化,和普通的面條也就區分開來,這就像是人們心中的一種信念,像是很多地區都有句老話「上車餃子,下車面」,是一樣的道理。

夏季撈面席「奢華」

紅白鹵均有,四面碼,奶汁燴釘,炒伊夫府面,清湯氽【tun】三片

四炒菜:白崩梭魚丁,炒龍鳳絲,紅燒干貝,鮮豌豆炒蝦仁。

秋季撈面席「精緻」

四面碼,伊府麵,三鮮鹵,三鮮湯

四炒菜:炒青蝦仁黃瓜,炒河蟹肉,軟溜魚扇,銀針麵筋絲

冬季撈面席「朴實」

四面碼,抻條面,代氽爐火鍋銀魚

四炒菜:炒玉帶蝦仁,韭黃銀針麵筋絲,溜紫蟹,桂花魚骨

春季撈面席「誘人」

四面碼,干窩面一桌,三鮮鹵及原湯一碗

四炒菜:桂花干貝,炒蝦仁,溜蟹黃,蒜籽炒魚丁

看了以上關於四碟撈面的寓意以及其組成和吃法,大家覺得是不是很講究,已經遠遠不是一頓飯填飽肚子的事了。

個人主頁有一系列蘭州拉麵製作視頻教程和拉麵各種配方的分享,本人定時分享:

各種麵食做法講解,各種鹵菜製作講解,各種湯類製作講解

2. 天津新增感染者75%為中小學生,為何會有這么多中小學生感染

天津新增感染者75%為中小學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學生在學校上課屬於聚集性場所,一旦出現一例患有新冠病毒的學生就很有可能傳染整個班級當班級的學生與零班的學生接觸之後,就很快會將鄰班的學生也傳染上新冠病毒,而且這些中小學生對於日常疫情防控工作並不是很重視,有一些孩子甚至出現不戴口罩在學校上課的情況,還有時候當學生在體育課上跑步時就必須要摘下口罩,這樣子也會加大感染的風險,所以中小學生就成為了感染新冠病毒的大部分人群。

3. 你覺得天津籍明星哪個最大牌

到底有哪些大明星是天津人?

馬三立,1914年出生/石揮,1915年生於天津/郭振清,1927年年生於天津/趙麗蓉,1928年生於天津寶坻縣/袁闊成,1929年生於天津/李光曦,1929年生於天津/楊少華,1932年生於天津/林兆華,1936年生於天津

馬志明,1945年出生/鮑國安,1946年生於天津/蔣大為,1947年生於天津/牛群,1949年生於天津/師勝傑,1953年生於天津/陳道明,1955年生於天津/張國立,1955年生於天津/陳寶國,1956年生於天津/方舒,1957年生於天津/馮鞏,1957年生於天津/劉佩琦,1958年生於天津

崔永元,1963年生於天津/劉歡,1963年生於天津/黃志忠,1969年生於天津/張子健,1968年生於天津/於謙,1969年生於大港/郭德綱,1973年生於天津/李小萌,1985年生於天津……天津明星太多,這個名單肯定不全。

(馬三立/趙麗蓉/袁闊成)

那麼問題來了,天津為什麼出了那麼多大明星?五六十年代的天津 娛樂 文化有天津近百年的 歷史 傳承依託,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天津人之所仍能在 娛樂 領域居於重要位置,則是因為天津的 歷史 文化底蘊,在那一代人中仍具有支撐作用。

生於五六十年代的這批天津明星,其家庭特有的人文背景,讓他們有別於同時代的其他藝人。比如陳道明的父親畢業於燕京大學,解放前曾當過天津美國救濟總署的翻譯,陳家一直住在重慶道的一幢小樓中。陳道明中學時會畫畫,會拉手風琴,可見家庭教育對他的的影響至深。 20世紀初以來的天津文脈可以分為兩條線索,一是租界地的西洋文化,二是由老城廂區域沿革下來的中國傳統文化。早在1888年4月,英國的漢彌爾頓劇團便登上了天津英國俱樂部蘭心戲劇院的舞台,這也使天津成為中國最早出現西方職業劇團演出的城市。在那次演出之前,英租界的僑民便已經開始組織業余劇團了;而從李叔同開始,到張伯苓將話劇從歐美移植到天津,創建南開新劇團,誕生了曹禺這樣的戲劇大師級人物,這條線索則可以代表天津人對舞台藝術的最初探求。

(陳道明/張國立/陳寶國)

天津也是中國最早放映電影的城市之一。猶太人在上海和天津建立了初期的院線體制,放映美國最新的電影。從1925年至1936年間,法租界先後興建起的影劇院達40多家。以平安電影院為例,該影院建築豪華,有座席1000多個,靠放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紀錄片招徠觀眾,獲利頗豐。1929年,該院第一次在天津放映了有聲電影《唐璜》。

眾所周知的一種說法,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京劇演員必須要過天津觀眾這一關,才敢稱之為「角兒」。梅蘭芳、馬連良等大家都將天津當做他們的重要市場。1936年,馬連良為當時全中國規模最大、設備最新的劇場——中國大戲院開業剪綵,並演出了《群英會》《借東風》等京劇。隨後,梅蘭芳、周信芳、尚小雲等名角連台演出達1個月之久。當時的京劇演出市場,基本上形成了天津、北京、上海三分天下,缺一不可的局面。

(馮鞏/師勝傑/牛群)

1949年之後,天津音樂學院與天津歌舞劇院成為是培養音樂明星的重要基地。關牧村回憶說,她在當了7年工人之後調入天津歌舞劇院,唱的第一首歌是施光南作曲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後來她又唱了施光南創作了《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月光下的鳳尾竹》和《假如你要認識我》。

在上世紀90年代前後,天津籍的明星可以組成中國 娛樂 圈的最強陣容。在影視界,有陳寶國、陳道明這樣從天津走出來的實力派演員,也有方舒、劉佩琦、張國立、崔永元這樣的天津籍明星;以劉歡領銜,許麗麗、張蝶、鞠鵬、謝津、張宏生等歌手,也可以傲然立於整個中國流行樂壇。

(劉歡/張子健/黃志忠)

天津明星有懷鄉情結。郭德綱幾乎每年春節期間都會舉辦的天津省親相聲專場,每年除夕都要參加春晚的天津人馮鞏,在每年下了春晚之後都連夜趕回天津,陪母親一起過年。陳道明演《漢武大帝》向劇組推薦了差不多全體天津人藝的演員,在天津大劇院演《喜劇的憂傷》之後,含淚謝幕,說希望和天津人一起努力,把天津的戲劇,天津的文化做好。(文:何玉新)

(馬志明/郭德綱/於謙)

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我覺得陳道明、劉歡、郭德綱、李光羲、故去的馬三立先生等等,可以說不勝枚舉。他們都是德藝雙馨的明星。

德藝雙馨的首推故去的馬三立老先生,現在最有名的算郭德綱吧

早期是馬三立,現時是郭德綱!

天津人本身就低調,沒啥俗人嘴裡的大牌兒。例如,相聲界的小學生郭德綱。例如陳道明,矮油,陳道明是天津人哈。例如……竟然有人已經數出來那麼多了,鮑國安,師勝傑馬三立,趙麗蓉,哎呀我都不知道他們是老鄉。低調的天津人,沒大牌兒。提問的你才是大牌兒,你們一村子的大牌兒!

張學友

還有馬季

4. 郭德綱天津慶生淚奔,離津32載,三度北漂,他這些年都經歷了什麼

郭德綱天津慶生淚奔,離津32載,三度北漂,他這些年都經歷了什麼?

如今說起相聲,郭德綱的名字如雷貫耳,郭德綱、於謙、岳雲鵬等德雲社相聲演員耳熟能詳。

然而,回首自己的成名之前曾被人瞧不起的日子,郭德綱感慨不已:“我願意給你當狗,你不要,你怕我咬你,非把我轟出去,結果我成了龍。”

也正是這次賣房風波,老郭和自己的第一任妻子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最後還是走向了離婚。直到後來老郭又遇到了現在的妻子王惠,在王惠的鼓勵和幫助下,老郭第三次入京,成立了北京相聲大會,後來改名德雲社,一步一步走到了如今的輝煌!

5. 天津民俗民風(關於年) 不要小吃一類的

天津衛有句俗話:「過了臘八就是年。」人們一過臘八就不再忙別的事,以極大的熱情把精力和財力投入到忙年的活動中。各家各戶務求把吃的、穿的、用的一並准備齊全。
其實,天津衛老少爺們過年的時候,不但能夠飽了口福,還可以借這個年勁,大飽眼福,各式的廟會、花會、法鼓、大戲,各樣的游戲、雜耍把春節的這幾天排得滿滿的———「娛樂」就是天津人春節的主題。

天後宮廟會敲響新春第一鑼

從前,天津民間信奉多神,如財神、灶王、菩薩、玉皇等,但由於天津地處海邊,民眾一面強調航海技術一面祈求神靈保佑,所以在民間威望最高、崇拜最甚的要屬「天後娘娘」———在南方稱「媽祖」。同時天津又是航運樞紐,外來商人諸多,航運活動頻繁,所以「天後宮」的香火也非常旺盛,並多有祭祀的花會活動。到了清朝初年,康熙皇帝巡視天津,視察了天後宮,並非常欣賞花會的表演,皇帝欽賜會旗,從此天後宮的民間花會成為了「皇會」。法鼓、獅子、中幡和花鼓等各種表演走街串巷,鑼鼓聲不絕,喝彩聲不斷。據《天津皇會考記》記載,「通宵如是,直至夜闌不散。燭滅香消,未覺東方之既已白。」後來,除了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天後誕辰大慶之外,農歷臘月十五至正月初一還要舉辦盛大的廟會,慢慢地,天後宮廟會變成了春節最為重要的一個喜慶節目。

天津民俗博物館副館長尚潔說:「為什麼在臘月這冰天雪地的寒冷季節舉辦規模宏大的娘娘廟會呢?說起來它與天津人傳統的年節習俗有著很大的關系,天津人十分重視過年過節,這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大城市中極負盛名,這與天津的歷史地理環境、五方雜處的人群結構、多數人長期從事漂泊無定的海運和漕運職業有關。每到年節,人們企盼著能夠與家人平安團聚,共享天倫之樂,共祝來年好運。這種買價與心理的濃烈程度是其他城市的百姓無法相比的。天後宮臘月廟會就是在這樣一個熱鬧的氣氛中應運而生的。從臘月十五開始,各種年貨商販聚集到天後宮內,形成一個聲勢浩大的年貨交易市場。宮南宮北一帶年節需要的雜貨和廟內前院的兒童玩具,吸引了大量的遊人,而這種形勢至今未改。」

她還告訴記者,早年間,天後宮內就有許多由配殿改成的商業店鋪,賣剪紙窗花、吊錢兒、金貨以及花鳥魚蟲等,都是非常有名的。在大家去選購年貨的時候,看著那琳琅滿目的年貨,「逛逛也是享受啊!」

大鼓伴雜耍老少爺們樂一把

舊時的天津,人稱唱大鼓的生意人為「吃江湖飯的」。據傳,大鼓這種演唱形式的起源至少有幾千年的歷史,堯舜時代朝堂里就設置諫鼓,雖是以下諫上,也有一種教化的意義。古代,周莊王為了「正風化俗」,曾「擊鼓化民」,所以後世唱大鼓的就尊周莊王為祖師了。過年的時候,唱大鼓的不會在年貨市場附近支棚設帳,三面擺上長板凳,一面平地設桌支鼓,當做演員演唱的舞台,謂之「拉場兒」。所謂的鼓曲都是成本大套的書,什麼《呼延慶打擂》、《前後七國》、《楊家將》、《跨海征東》、《薛剛反唐》等等。

這一個年,幾家大鼓棚子唱不同的曲目,老百姓在一飽耳福的同時,還能一飽眼福。因為過年的時候只要一有唱鼓曲,就必然會有「雜耍」,這種形式與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以吸引不同愛好的觀眾,將相聲、雙簧、戲法(魔術)、雜技(如抖空竹、耍壇子、踢氈子等)一起演出,稱為「十樣雜耍」,意為將吹、打、拉、彈、說、學、逗、唱、變、練十門技藝集於一堂,讓大家在年裡好好樂一把。

空竹嗡嗡響花樣抖出大年味

提起抖空竹,每個孩子、甚至大人都會興致勃勃的,因為空竹隨著棉線及兩根細棍子發出「嗡嗡」的聲音,伴隨著左右揮甩、上下起伏,由簡單的拉響,到繁復優美的花招,抖空竹的技巧是相當多的。由於它兩頭大,中間細,天津人叫它「風葫蘆」。

在老天津過年的廟會上,都會有人表演。表演者用兩根短竹竿繫上白線繩,在空竹中間的圓軸上繞一圈,兩手持竹竿抖動時,使軸頭上的圓盤旋轉起來,圓盤上有竹片隔開的小孔,旋轉時有風進入孔中,因而發出「嗡嗡」的響聲。抖得快,圓盤轉得也就快,發出的聲音也就越洪亮。抖空竹時,常常是幾個人聚在一起抖,比賽誰的空竹抖得響亮,誰抖得花樣多,最簡單的花樣是「揚高」,就是把空竹抖響亮,拋向空中,帶著「嗡嗡」響聲,再用竹竿接住,繼續抖。抖空竹的花樣還有「猴子爬桿」,即讓空竹順著手中的竹竿往上旋轉。復雜的花樣還有「攀十字」、「張飛騙馬」等。春節的廟會、年貨市場幾乎都可以聽到「嗡嗡」的聲音,現在的孩子大概從來都沒有見過這樣簡單的玩具,在兩根小棒拴著的一根小繩上,一隻竹子做的小玩意兒隨著繩子的抖動上下翻飛,發出「嗡嗡」的聲響。如今,年過六旬的老人都能清楚地記得,幾只嗡嗡作響的空竹,「嗖嗖」地從人群中飛向天空,隨後,急速落下,然後各自被穩穩地用繩子接住,又重新抖了起來。小小的空竹就像流星一樣不斷從人們的眼前劃過,令人眼花繚亂。一會兒從背後飛上來,一會兒又從腿下鑽過去,一會兒又在他們的手指間來回跳躍,他們舞出的「流星趕月」、「猴子爬桿」、「螞蟻上樹」等花式令人叫絕。

男女老少齊上陣秧歌扭起來

還有一種與高蹺並列為節日不可缺少的娛樂活動節日民間社火活動中的一種歌舞藝術,天津方言稱為「地秧歌」。67歲的孫鳳英老人說:「我是鐵桿秧歌迷,一聽見嗩吶和鼓點聲,手腳就癢癢。當你隨著鼓點扭動的時候,連腳趾頭都吃著勁。今年春節,我參加了寧河的秧歌隊,好好地扭了一回新春大秧歌。扭秧歌的門道其實多著呢,一招一式,一行一動,都有許多講究,把喜氣洋洋的感覺帶給看秧歌的每一個人,把新春的氣氛帶給每一個人。」「舊時秧歌都是男的鬧,那時候的大年裡,男人們裝扮上身,吆喝著,歡笑著,在家裡的大姑娘,小媳婦,隔著門縫往外看,一起跟著歡笑。女子跳秧歌是現在才有的。」

孫鳳英還告訴記者,在京津一帶,地秧歌有兩種區別:一是踩蹺與否,踩蹺者腿子也只1尺余;二是大扭大唱與只扭不唱之分。以上4種形式中,只有不踩蹺、只扭不唱,也不扮演故事角色的人,僅配以服裝綵綢,隨鑼鼓伴奏碎步舞扭。至於「跑旱船」、「跑驢」等藝術形式,在天津往往是和秧歌會附在一起,也有的是附在高蹺會後,作為大劇目間的一種緩沖表演項目或短節目後的補充項目。熱烈火爆之後,詼諧曼舞,使觀眾情緒為之一舒。

嗩吶伴奏鐺子響跨鼓敲起來

據尚潔介紹,相傳天津最早的一個法鼓團體是「大覺庵金音法鼓會」。法鼓會樂器以鼓為主,放在中央,鈸、鐃、鉻子、鐺子都在鼓後。法鼓曲牌約十幾套,常用的有《老西河》、《搖通鼓》等。著名的法鼓會還有龍亭的井音法鼓、芥園的花音法鼓、侯家的永音法鼓等。而中幡會是跨鼓和中幡兩種藝術形式結合表演的會,由廚行同業所辦,會名「鄉祠前遠音跨鼓中幡會」,跨鼓隊是大鼓八面,用黃繩系於頸間,鼓手人穿黃馬褂;鐺子八面,擊者每人穿黃坎肩;另有雙髻文童12人,各著鮮衣,手托花籃;武童亦12人,手持對鈸。演奏時,跨鼓聲輕重緩急不同,鐺子打點。文童輕歌,嗩吶伴奏。武童則擊耍對鈸和人體擺字,常擺的吉祥詞為「江山太平」、「天下太平」等,變換極迅速。中幡隊最初是中幡三架,各由三丈長竹竿掛長幡,幡寬五尺,青緞面初是中幡三架,各由三丈長竹竿掛長幡,幡寬五尺,青緞面,紅布里。幡頂斜插旗子兩面、燈籠兩個、傘蓋三把,並系綴銅鈴若干,每架各有長幌繩兩條(較北京中幡少一至二條)。每架總重超過百斤,行會中或托手中,臂上或杠肩頭。表演時則頂上額或伸臂托塔,表演者做各種驚險動作,但幡竿不能離身,不能倒地。逛廟會的人們會大聲地給表演者叫好,表演者得到認可後,會更加賣力地表演。

跳高劈叉翻筋斗高蹺踩起來

每當過年,還有一種娛樂活動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踩高蹺」。高蹺的表演者雙足縛於1~3尺高木棍製成的「蹺腿」上,邊行走邊表演。清代中葉高蹺盛行時,高蹺腿子曾有高5尺者。高蹺有文、武之分:文蹺以走唱為主,簡單的舞扭動作;武蹺則表演諸如倒立、翻筋斗、疊羅漢、跳高桌劈叉等驚險動作。

天津高蹺多屬武蹺,其舞扭動作,如倒立翻滾、前奔下傾等均有固定模式,造型美觀,氣氛紅火。清代以來,天津城郊高蹺會最為普遍,多以戲曲名目相標榜。表演時按戲目分項進行,演員在鑼、鼓、鐃、鈸擊打伴奏中舞蹈翻跌。在高蹺鏗鏘有力的鑼鼓點中,年味越來越濃,喜氣洋洋的春節也越過越有意思!

「媽媽例兒」,也寫做「媽媽論兒」,是京津地區一種民俗事象。《北京方言辭典》釋義為:「日常生活中的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論。」《北京話詞語》里說它跟「老媽媽例兒」一個意思。

例兒,當然是當慣例、體例、規則講,是應該仿效或依據的。媽媽,指長者,從前大都是家庭婦女。換句不大好聽的話說,媽媽例兒就是家裡老娘兒們的講究。加上老字,則是突出「例兒」的老生長談性質。

它是否都是「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論」?我看不一定。由於媽媽例兒來自底層人民,是傳承民俗,情況就復雜了,至少有三種情況:一、以迷信的形態出現,包含迷信的內容;二、以迷信的形態包含合理的內容;三、以合理的形態包含合理的內容。後二者在民俗學上叫「俗信」

這說需要用辯證方法,去看媽媽例兒。

一、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

這是帶判斷性的媽媽例兒。有這一回事兒嗎?沒有。有人把它與清兵入關聯系起來,只是小說家言。如果確是「真理判斷」,即沒有舅舅的人,在正月剃了頭(理發)怎麼辦?有舅舅的死舅舅,沒舅舅的管不了,那還是真理性判斷嗎?但是,它是用迷信的形式,引導合理行為。正月,人人過春節,它督促人們在春節前做好個人衛生;不搞這種個人衛生,就危及親屬,多厲害!再說,舊社會剃頭匠(理發師傅)大都是寶坻縣人,舊年年底夜以繼日地幹活,等除夕加班到正月初一天亮,立刻回家鄉過年,你想剃頭(理發),哪兒找師傅去!

二、窗戶門對窗戶門,不打官司就死人

建築新房,或在院子里翻蓋新房,最忌諱門或窗對著鄰居的門或窗戶,所以有了「門對門,凈死人」一類媽媽例兒。

這種話,看起來是一種民俗禁忌,而且是荒謬的迷信禁忌,但是,卻不能這么簡單地做出結論。因為這是以迷信形態表明一種建築規程。

門窗對門窗不便於居住生活。誰家都有隱私,至少都有不願意別人看見的起居生活,都有不願公開的行為。夏日炎炎,在個人居室內難免袒露上體,或者洗浴,能時時刻刻緊閉門窗嗎?顯然不能。還有例如某地有兩家門對門的住戶。甲走出自己的屋門時,總是無所謂地前行右拐。但對門的乙住戶換房搬走了,住進新住的丙。沒有幾天,丙住戶的男人站在門前罵街,「狗眼沖人家屋裡看什麼」,「不是東西」等等。甲住戶發現丙住戶「罵海街」也不依不饒,說:「也不尿一泡尿照照,你那模樣的女人躺在地下也沒人要。」「海街」罵了幾次,甲與丙接上了火,大打出手,歸了派出所。如果當初蓋房的時候,遵守了媽媽例兒這種多年經驗總結,把門與窗相互錯開,就不會發生這種糾紛。可見這條看來十分迷信的媽媽例兒,道出了某些生活的真理。

舊時元宵節天津例兒多
為外甥祈福———舅舅送燈
正月十五,當舅舅的人可千萬別忘了一件事,一定要給外甥送燈。舊時天津民間有舅舅給外甥送燈的習俗。
「講究送『鴨子』形的燈,取其諧音『押子』之意,為外甥祈福。也有預祝外甥長命百歲之意。」至今此俗不衰,而且燈的種類日趨繁多,金魚燈、蒺藜燈等取富裕有餘和吉利的寓意。
結伴賞燈散逛———走百病
正月十六,天津還有一個習俗,這一天是走百病的日子,勞累一年從未離開婆家的婦女們,紛紛走出家門,或回娘家與父母團聚,或到廟里進香,或到繁華鬧市逛一遭,消閑一番。但是,必須當日返回,不許隔夜。
婦女不僅要回娘家,而且多結伴出遊,一邊賞燈散逛,一邊以行「走」除百病,民間認為在「走百病」時,必須越過3條河流,跨過3座橋,而且還要「摸釘」,方能求吉除疾。「摸釘」就是用手觸摸橋樑上的鐵釘或是廟門上的門釘。因「釘」與「丁」諧音,而「丁」又象徵男子,所以婦女特別是未有身孕的婦女則必須誠心「摸釘」,以求子嗣,使家業興旺,有傳宗接代之人。好在天津河流多,橋梁多,廟宇多,不然走一天下來,女子們的小腳哪裡受得了。
金銀財寶馱回家———蒸老鼠
居民人家一般在正月十四就忙活起來,和面蒸制「刺蝟、老鼠」。刺蝟的周身剪出細三角尖兒,以高粱米做眼。老鼠則剪出四足和長尾,用黑豆做眼。刺蝟、老鼠的脊背上和木銑頭上堆著面做的元寶,兩種為一對,分別擺放窗檯角、門墩、廚房的灶台角處,頭朝外。轉天下午,把各處擺放的刺蝟、老鼠頭由向外轉向屋內,以示把財寶馱回家中。至於神像前、祖先牌位前和灶王神像前所供的刺蝟、老鼠則不轉動。
十五晚間天黑後,撤下供品及各種擺放的刺蝟、老鼠,由家中男性家長主持上香,供煮熟的元宵,全家男女老小叩拜盡禮,燃燭焚香焚黃錢、放鞭炮。香盡撤下元宵回鍋煮熱由全家分吃,謂「吃供尖」。吃供尖後正式吃晚飯,平時分家單過或者外出工作的,都要湊齊集中在家長的住處吃。因為正月十五是第一個月圓的日子,月圓家圓,象徵著家庭和睦、美滿幸福。
圓圓滿滿吃元宵
過元宵佳節,自然不能不提吃元宵。有糯米(津地叫「江米」)面和高粱面(津地叫「黍米面」)兩種。糕點店出售的是糯米面的。元宵餡品種多樣,故稱「什錦湯圓」,製作時用畚箕搖制,煮熟後松軟可口。一般家庭自製都是高粱面的,是包糖餡後用手製成,煮熟後略顯硬實。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像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再看元宵的品種和吃法。北宋以前的元宵是實心的,無餡,下在燒開的水中,配以白糖、蜜棗、桂花、桂圓等物。南宋時開始有了中間包糖的「乳糖圓子」,大概是較早的有餡元宵。其後,元宵餡又有甜、咸之分。甜餡一般用白糖、紅糖、桂花、果仁、芝麻等製作;咸餡多為葷餡,單包肉或肉、蔬合包。元宵大多以水煮食,但也有油炸食用的。
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豐富了,人們把中西結合在元宵上發揮得淋漓盡致,連巧克力和冰淇淋都能當元宵餡了,還有什麼不能煮來吃的呢?

6. 天津嫁娶習俗的喜日來臨連慶三天

男婚女嫁正式舉辦的日子,分為三天:頭一天俗說是「催妝」,第二天是「迎娶」,第三天是「分大小」,連著熱鬧三天。 以上所談到的,是經媒婆或「大賓」撮合成的親事,是最普通的結婚過程和儀式。下面談談幾種特殊的婚姻。指腹為婚 遠在晚清時代,有「指腹為婚」的風俗。雙方是朋友至交,妻子也都在懷孕,兩人這就約定好了「如果咱們兩家生男生女,就結成婚姻」,以續友誼。這是在封建社會里的一項風俗習慣。辛亥革命後民國以來,這種風氣消失了。童養媳 在舊社會里,窮苦人家的閨女因無力撫養,到七八歲時,就托媒人找個稍微富裕的主,把自己的女孩給人家的男孩作「團圓媳婦」,也叫「童養媳」。男方也是因為家貧,恐怕到孩子成年時無力娶媳婦,故此收養「童養媳」,從小把她接來養活著,使喚著,等於增加了一個勞動力。童養媳可不容易做了,婆婆對待她總是和對自己親生的閨女不一樣。無論孩子多好,也無論這孩子多大,在名義上她是媳婦,所以婆婆在使用上和待遇上和她自生自養的閨女是不大一樣的。再者小孩子當童養媳,到別人家自然要拘束害怕,凡是收童養媳的,都是為了替婆婆幹活,小孩子幹活哪能跟得上大人,勞動力自然不強,晚睡早起,休息不好,自然要容易出差錯,由此就會受氣,甚至遭到虐待,十來年的功夫真是不好過呀!娃娃親 兩方面是親戚或朋友,雙方有了男女小孩,大人有交情,看著小孩也聰明伶俐,這就給這兩個不懂事的天真小孩訂下了 終身大事,叫做「愛好做親」。這種做法有它的缺點。一個人由童年到成年,需要經過十幾年的時間,倘若在這期間生災鬧病,便是一個重大問題。如有不測招致殘廢,不能反悔,或竟因此造成這對小夫妻不和,遺害莫大。這也是由於舊社會的風氣不開,文化落後,因而造成這種愚親愚善的不良後果。抱木為婚 在封建社會的天津,還有「抱木為婚」的風俗。比如,男女雙方家長關系很好,兩個人經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已經訂了婚事,但尚未擇定吉期嫁娶。在這中間,男的突因病或其他事故不幸死亡,在殘酷的封建禮教桎梏下,有「一婦不嫁二主」、「烈女不嫁二夫」的說法,女的為表示「貞操」,要立志「守節」。經雙方家長商妥,給死去的男的立一個靈牌,讓女的抱著這個靈牌叩拜天地,舉行結婚儀式,從此這位女的就成為男家的兒媳婦,凄涼地寡居終身。男家可渲染其事跡,報請有司立坊旌表,以誇耀鄉里。而這位「守節」寡居的婦女在吃人的封建禮教束縛下卻要隱痛到死!冥婚 比「抱木為婚」更為荒謬的是「冥婚」的舊風俗。一個將要結婚的男子死了,遇到有一個死了的未婚女子,兩方家長可邀人從中說合,不讓這兩個已死的大小子和大閨女成為「孤墳」,讓他倆配成死婚。雙方家長在非常難過的氣氛中照常辦「喜事」,女方過嫁妝,如衣服、箱子和擺設等,完全是由「扎彩作」用紙糊制的。還扎一個女孩子紙人,當做「新婦」在擇定好的「喜日」送往男家,與男家的紙人「新郎」交拜天地、完成「合巹」儀式後,把兩個紙人燒掉,並把兩口棺材合葬在男家祖墳里,算是「並骨」了。這就是所謂的「冥婚」,也叫「配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