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老人去世在天津\「五七」每七都有什麼什麼習俗
從人死後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稱為\「做七」或\「過七」。其中一七『稱\「頭七」、三七又稱\「散七」、五七、七七又稱\「滿七」、\「斷七」或\「盡七」,較為重要。\「一七」,喪家設靈座,供牌位,舉行隆重儀式,受唁開吊。\「三七」,死者的子女要拿著香火,到三叉路口呼喚死者,或上墳焚香接引亡靈回家。\「五七」,民間認為這一天死者亡靈回家\「 省親」 ,喪家除舉行祭奠,還要延請僧道誦經,親友均來弔唁。天津一帶,面蒸供品中,男亡多蒸一份\「蓮花」,女亡多蒸一份\「如意」,並按亡者歲數扎制紙花、剪紙旗。\「七七」,喪家舉行隆重祭奠,親友都來燒紙,或到墳前祭拜。人死後或安葬 100天後,即\「百日」,也是一個隆重的祭供日,又稱\「百日祭」。到這天,容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天津等地,紙扎要糊\「斗」,俗話稱為\「五七升,百日斗……」
『貳』 出殯的天津習俗
天津辦喪事比較復雜,送路的轉天早上就要出殯了,如果送路之前沒有進行開光儀式,那麼出殯之前進行也可以,所有準備參加出殯的人員每人拿一個小饅頭和一枚硬幣,亡靈的長子(女)扛著寫有「西方接引」的陰魂幡,兒媳(或女婿)雙手托著骨灰盒,長孫(女)雙手拖著亡靈的遺像,亡靈的次子(女)手持「哭喪棒」以及所有準備參加出殯的晚輩在跟在後面走出門外,在出門之後有親朋好友在靈堂燃放鞭炮,其他留守在門前按照輩分面對面跪為兩個縱向,男女各一個縱向,長子面前放一個用紅紙包裹的磚頭,手裡拿一個泥碗或普通飯碗,當杠房師傅們將亡靈抬出大門時候,長子將泥碗摔碎在磚頭上,口念「爸爸(媽媽)留財」,然後全體晚輩磕4個頭,直系親屬跟隨著棺材一起上靈車。
其他親朋好友上其他車輛,一同開往殯儀館,途中過地道,過路口,上橋下橋的時候坐在靈車裡面的親屬要撒買路錢(白紙錢和花瓣)。
『叄』 關於天津葬禮習俗知多少
世界的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獨具地方特色的喪葬習俗。喪葬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中的一部分。在 天津文化 中,天津人民非常注重喪葬,在天津辦喪事是一件很隆重的儀式,工序非常的繁瑣,不過充滿了濃郁的地方特色。那麼,關於天津葬禮習俗知多少?一起來看看吧。
在天津辦喪事是一件非常隆重的儀式,准備工作就很麻煩,人一咽氣,喪家馬上找到近親近友研究辦理。所有一切准備不外是花錢的路數。
通常所說的「白事知賓」,在天津就稱為「大了」,是對婚喪嫁娶組織者的一個稱呼。按照天津老例,婚喪嫁娶的程序極其煩瑣,可一般老百姓家庭要麼是不太清楚,要麼是當事者迷,生怕組織不好讓親朋好友挑理,所以一般這樣的大事都要請大了,一切聽從大了的安排。可是隨著現代婚慶業務的興起,一部分大了轉入了「正規軍」。現在真正的大了作用發揮的領域主要集中在白事上,所以現在一提大了,狹義的指向就成了喪事的組織者。
倒頭或叫入殮
穿好壽衣並待老人即將咽氣時,由床上抬到吉祥板(俗稱床板)上,腳要頂牆,牆上面要掛紗簾。在炎熱的夏季可以在杠房租賃冷藏棺來停放,避免屍體腐爛,然後由大了在亡靈口中放一枚金錢,為了是讓死者順利地渡過冥河,冥河上有舟子負責撐船,亡靈口含的錢就是付給冥河舟子的船費,另有說法是投胎的時候要給孟婆的湯錢。在其袖內放燒餅一個,在其腳下放兩捆整打的燒紙,還要在海被的四個角上放四枚錢幣,在左手放一個金元寶,右手放一個銀元寶。
孝服:
兒女親友要穿孝服(一般是在亡靈咽氣前買的,也可以請鄰居街坊一起手工縫制)男子著孝帽子,帽子上有金錢及麻繩(男左女右)孝褲子,褲帶(系在孝褲上),腰帶(系在上衣外面),腿帶子(系在孝褲腿上)黑紗(男左女右)女婿們佩戴白紗,有的地方穿孝還要有綳鞋步,女性沒有孝帽子,要帶頭帶子,包裹在前額上,後面兩根帶子要過腰,未婚女性佩戴短頭帶,並且頭帶上有花楞,孫(女)輩分的要分別在孝帽子,黑紗或綳鞋布上的正中位置佩戴一枚紅絨球,外孫(女)輩分的要將紅絨球佩戴在偏邊,曾孫輩分的紅絨球應為兩枚。孝服材料為粗白布,女婿們的孝服為漂白布。其他非親屬關系的弔唁者,只佩戴一隻黑紗,所有第3天准備到火化場送行的弔唁者都要在胸前佩戴白花
燒紙:
燒紙為長方形草紙,上面用月子以橫7豎5的排列方式刻上錢印,錢印輪廓要清晰可見,橫著將每張燒紙捲起時,錢印要鼓起。老人咽氣的時候由兒女在火盆內燒幾張燒紙打路,使亡靈能夠順利通過鬼門關,然後每6小時燒一次(6點和12點)並且口中要念叨爸爸(媽媽)拿錢啦,保佑全家平安之類的吉祥話。
念經:
有條件的家庭可以請4棚經,即僧道禪尼來念,沒有條件的可以請師傅經,一般都是杠房師傅代念,不過念的絕對是正經經文並非相聲版本。
『肆』 天津喪事的風俗是什麼樣子的男朋友爸爸去世了,我要不要去戴孝
殤事都是不吉利的。你如果是他老婆,那你肯定要帶孝,如果還不是,應該是不去。他跟你說,是他認定了你會跟你在一起會結婚。你可以打電話問一下你媽媽,你們那邊風俗是怎麼樣的?如果媽媽說不行,那你就跟他說,你們那邊風俗是不去的。相信他應該會理解。
『伍』 天津葬禮
天津葬禮習俗:殮期
殮期指的是人死後至入棺這個階段。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視為德之本。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對以孝著稱的門徒曾子說過:「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但自古以來,衡量「孝」的普遍標准,主要是看其對父母「生養死葬」的態度,因此喪葬儀禮一開始,其孝親的特色就十分顯著。
泉俗凡己50歲或做「公(爺爺)媽(奶奶)輩」者,在病危臨終之際,均要「上廳邊」,即讓其卧於本家或祖厝廳堂邊由四塊床板臨時搭成的簡易床鋪上,兒孫,媳婦都守候在旁送終。死者即將斷氣時,親眷要邊哭邊為其更換壽衣,穿上鞋襪,動作要快,如遲至斷氣後,有「死者得不到」之嫌。死者壽終正寢後,當即用其被單復蓋軀體與面部,親眷圍屍慟哭,治喪即告開始。
孝男出門,自池旁、埂邊或大路口取回泥土一塊,用瓦片取回,土上插香,置於屍體腳端處的地上,以示「人死入土為安」,並置米飯一碗,上插竹筷一雙,稱「腳尾飯」,或叫「辭生飯」。親眷要不斷地續香,焚燒冥紙(說是陰間使用的紙幣),為死者前往陰間准備足夠的「盤纏」。為讓死者在冥冥之中走向光明,尚須點白燭一支或油燈一盞,要注意不使熄滅,稱「點腳尾燭」。如再加上早在死者生前為備「百年」之後啟用所「豎」之「生壽」(俗稱「起大厝」),以及壽終之後「做功德」時所焚燒的紙糊大厝(內有紙糊的各種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有傭人、汽車等),可謂是對死者的衣、食、住、行諸方面都考慮到了,而且類似的做法,在整個喪葬儀禮過程中,還會不斷地出現。
治喪之家要在大門上掛上一塊白布,或於原貼紅聯處覆蓋白紙,讓周圍的人們都知道,並向堂親姻戚報喪,給在外地或海外親人發訊,子女聞訊奔喪。其中向姻戚報喪,尤要慎重。我國古代多流行族外婚,同姓不婚,因此聯婚就成為加強部落、氏族、家族、各姓氏之間關系的極其重要的感情紐帶。故《禮記.昏義》在記述婚姻的功能時,首先強調的就是「合二姓之好」。但聯婚的成果,常因一方的不幸去世而產生波折。在泉州,有的外家因懷疑女兒在夫家受虐待而死於非命(有的也確為事實),就糾集人馬前往親家「吃人命」的事時有所聞。因此民間在為女性長輩舉辦喪事時,十分注意姻親關系,並形成了一些相應的習俗,這在新編的《安溪縣志. 風俗志》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收殮前,孝男年長者要手提小桶,領全家孝眷到附近公用井乞水,回到家門口,取水一碗進屋洗屍,余水傾倒門外,然後為死者舉行「辭生祭」,即可入殮。入殮時,凡生肖五行與死者相剋者,均應迴避,以免犯「沖煞」,收殮後,孝男孝女需將死者生前所用過的日常生活用品,送至郊外或村外焚化,俗稱「送草」,或叫「送腳尾」。事畢,再由道士在室內外進行一些祓凶驅邪的儀式,俗稱「收烏」(或於守靈結束進行)。
『陸』 天津守孝有哪些禁忌
守孝期禁忌一:俗語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中國的喪葬習俗,盡管各地有很多差異,但大體上還是一致的。諸如古代人父母去世,子女要守孝三年,三年期間不能遠行。這種守孝習俗,在古代比較普遍,現代人基本沒太多講究了,大多數下葬後即拆除靈堂,戴孝也就算結束了。不過挺喪守靈期間,還是有很多禁忌的,諸如守靈期間蠟燭不能滅,燃燒的香也不能熄滅,也即沒等香、燭燒完,就要及時續上新的香、燭。還有就是挺喪期間不能辦喜事,夫妻不能同房,以表示對死者的尊敬。
守孝禁忌二:古人在三年守孝期內,不能穿紅色的衣服,過年期間不能貼紅對聯,這樣的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以表示對死者的緬懷。有些比較苛刻的禁忌,諸如守孝期內不能理發、不能洗澡、不能更新衣等舊俗,現在已經沒那麼苛刻了。大多數地區五七或七七過後,各項生活基本恢復正常,即便家屬很難走出痛失親人的傷痛,也要化悲痛為力量,重新樹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守孝禁忌三:家屬在守孝期間,忌諱使用不當的香祭拜,切勿使用化學香、劣質香等危害香上給逝者,因為這樣會顯得對死者不尊,如果要上香祭拜,建議用優質的天然香。守孝期間孝子要認真服孝,不能吃喝玩樂、不穿紅戴綠、不參加婚壽喜慶等,做事要謹慎、低調、不張揚,以免給去世的老人添罵名。
守孝期禁忌四:孝子在守孝期間,不能到鄰居家串門,日常走路要走大路,不能走別人家的宅基地上或責任田裡,認為這樣會給人家帶來晦氣。三七、五七、七七祭奠,帶著祭祀用品要走寬闊的大路,不能隨意拐彎,更不能走到別人家宅基地或責任田裡。
『柒』 天津喪葬禮儀
喪葬禮儀篇
星雲大師
在很多的禮儀中,喪葬禮儀和我們大家有著密切的關系。人生自古誰無死,所謂「生死無常」、「生死事大」,生死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把生死看成是人生的兩件大事,尤其「慎終追遠」的孝親思想一直是中國固有文化中為人所稱譽的美德,此與佛教的報恩思想頗為符合。
不過,中國民間的喪葬禮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很多不合時宜的觀念、作法實在應該凈化、改良。例如:看風水、擇日、死後八小時以內不能入殮、出殯時安排電子音樂、花車、遊街、哭墓等,不但浪費,而且有失庄嚴。因此,特別訂定喪葬禮儀篇,說明往生前的臨終關懷、撰寫遺囑,以及往生後的助念、入殮、殯葬等禮儀,作為我佛子處理人生大事的准則。
一、臨終關懷
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佛教認為: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而死並非生命的結束,只是另一場輪回的開始,所以說"生死一如",要我們看淡生死,進而勘破無常。但是在大限將至之際,如何讓病者身心安樂,無苦而終,才是最實際的一種做法,這也就是所謂"臨終關懷"。
《佛說無常經》說:老病死三種法,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若比丘、比丘尼,若優婆塞、優婆夷,若見有人將欲命終,身心苦痛,應起慈心,拔濟饒益。又說,對於臨命終人的照顧必須:
注意環境的整齊清凈、光線的柔和、空氣的流通。
供養佛像,使病人觀相而生善念。
為病人宣說阿彌陀佛的慈心悲願及西方極樂凈土的種種庄嚴,使病人生起樂生佛土之心。
引導病人念佛,其餘探病者亦應為彼病人稱念佛號,聲聲不絕;病人命漸欲終,即見化佛、菩薩執持香花接引,心生歡喜,必無退墮惡道之苦。
若命終後,眷屬應止哀,不宜大聲哭泣,當取亡者新好衣服及隨身受用之物布施,乃至禮請法師或自行誦經,以此功德迴向亡者往生善道。又姚秦鳩摩羅什大師說,外國習俗中,一個人從出生至臨命終時所作的善事平時都要一一記錄下來,等到往生前,由家屬為其講說一生的功德,使亡者仰仗行善的福德,生起歡喜心,而不恐懼害怕死亡。可見佛教對"安寧照顧"、"臨終關懷"是非常重視的,而且佛門對於"死"也有一套情理兼顧的處理方法。而作為佛教徒,平日熱心修行,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實是往生善道的最佳資糧。
「臨終關懷」並不是消極的等死,而是積極的拔濟饒益。透過對死亡的認識,讓人從死亡的恐懼中解脫死亡的認識,讓人從死亡的恐懼中解脫出來,坦然歡喜地面對死亡。我們也希望家屬對臨命終人給予種種的協助,如舒適的環境,整潔的衣單,調和的飲食,乃至以庄嚴的佛號引導病人走完人生最後一程,不但人生無有遺憾,更擁有死亡的尊嚴,以及充滿著移民的歡樂。
一般人提到死亡,總會產生種種恐怖、可怕的想像,擔心自己會上刀山下油鍋,受種種的苦刑。其實如果我們了解死亡的真相之後,死亡對我們而言,就像領了一張出國觀光的護照,到處可以海闊天空,悠遊自在。死亡是人人所不能或免的,對於這必然經過的大限之期,吾人應該抱持什幺樣的態度,才能胸有成竹,不驚不恐呢?
1�認識死亡
死亡的種類:
人類,乃至一切眾生,無論智愚賢不肖,死是人人必經的過程,只是死亡情況千差萬別,各各不同。經典上將死亡分成四大種類:
壽盡而死:這是一般所謂的壽終正寢,好比燈油燃燒完了,燈火自然就消滅了。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壽,其實也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間,到頭來還是黃土一壞,所謂"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雖有遲速,相去曾幾何時?"就是說的人壽有限,在劫難逃。
福盡而死:經上說:"世人無知生死,肉眼無知罪福。"一切眾生的壽命像水上的氣泡一樣,氣散則滅,自己所有的福報一旦揮霍盡了,自然就會人死神去。這就和千金散盡的富翁淪為乞丐,終久會餓死、凍死的道理是一樣的。
意外而死:就是一般所說的"橫死",是本來不應該死,因為遭受意外,迴避不及而身首異處,例如:戰死、車禍亡故、被人刺殺,乃至被虎豹豺狼咬噬��等,都是事先難以卜知的,俗語說:"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就是形容這種變故。
自如而死:前三種死都是不可預料,不能自主的,而這種自如的死法,卻是可以把握,能夠自主的,也就是佛門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裡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因緣聚散及道法圓滿為生死,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箝制。
死亡的現象
上面所說的四種死亡,或多或少都會有徵候。根據經上記載,一般人的死亡現象有三種徵候:
地大增上:如果這個人是因為肉體、骨骼的毛病而死亡,他在臨死時會覺得全身像大地陸沉於海中一樣,緩緩慢慢的一點點沉沒、掩埋,有一種很大的壓迫感,如同「地大落入水大之中」一樣。
水大增上:如果這個人是因為血液循環系統不順暢而去世的話,他在臨死時會覺得全身浸在水中一樣,先是有茫茫一片的濕冷感覺,然後逐漸變為火焰燃燒一般的高熱感,如同「水大落入火大之中」一樣。
火大增上:這是因呼吸系統障礙而去世的徵候,像野火在暮色中燎燒,全身感覺到烈風吹刮,碎為微塵,片片煙飛灰滅,如同「火大落入風大之中」。
死亡後的情形
死亡是軀殼形體從有形有限轉化為無形無限,因此,人死後的境況與生前有所不同,可從下面幾點來比較:
時空的限制:人在生前受了時間和空間的限隔,不能隨心所欲,萬里遨遊,也
無法返老還童,縱情恣性,可是一旦死亡而脫離形體的桎梏,他的道心真性就可以自由自在來去,穿越三界時空了。
肉體的負擔:《法句經》上說:「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飢渴寒熱,瞋恚驚怖,色慾怨禍,皆由於身。」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我們的大負擔,餓了要找東西喂他吃,冷了要替他加衣,生病時要忍受病苦的痛楚。這個身體所帶給我們的煩惱,遠比帶給我們的快樂多。而死亡之後,神識不再受軀殼的牽制,不必再去侍候這個色身,就沒有飢寒、病痛的生理折磨,也沒有種種觸受壓迫的負擔了。
人天的神通:活著的時候,人的種種能力都受到軀體的限制,死後則不受物理世界的拘束,能夠穿牆越壁,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事物,聽到耳朵所聽不到的訊息。而且神識具有浮留在空中的能力,能夠自由自在地飛行,其運動的速度可以隨意念所生而無遠弗屆。除了佛陀的金剛座、母親的子宮胎不能穿越之外,其餘物理世界的任何阻礙都可以穿梭自如,真是「念動即至」了。
死往何處去
我們常想念死去的親人,不知道他們死後情形是怎幺樣的,所以逢年過節就替他們誦經超度,祈求他們的安寧。這種超度、祭祀如果是表示慎終追遠的孝心,當然很好,可是一般人常常有一種錯誤的觀念,以為親人去世了就會到地獄去,所以要趕快請法師來替他誦經超度,給他念上幾聲"南無阿彌陀佛",死者的神識就可以安息了。這種想法真是大錯特錯,對父母長輩也太不恭敬了。因為墮入餓鬼地獄的,都是作惡多端、罪孽深重的眾生,難道我們的父母親人在我們心目中是個人間的大惡人嗎?我們為什幺不會想:父母親人去逝,是到天界去享樂,或者是往生西方極樂凈土呢?
世界上許多宗教都認為:人死後必然會先受審判。例如:我們民間的道教,就相信人死以後要受十殿閻羅的審判,要上刀山、下油鍋、進鬼門關。天主教和基督教也說人死了以後要受上帝的審判,那時萬民仆伏在上帝座前靜候判決。我們佛教對於人死後的去向,不是這樣安排的。道教審判的大權操在閻羅王手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最後審判權操之於救主上帝,而我們佛教相信:死後審判我們的不是佛陀,不是菩薩,也不是閻羅王,而是由我們自己的業力來審判我們自己。未來投胎轉生的好壞,要依過去作為的好壞決定;未來輪回六道的去向,要看自己過去造業的因果而定。在佛教里,我們每一個人未來的幸福與痛苦不是被神只操縱左右的,而是在自己手裡。
人死了以後,往何處去呢?唯物論者認為人只要一死,就什幺也沒有了,談不上什幺去向,因此生命是短暫的,是容易消滅的,這種論調使許多人對生命的本質起了懷疑和恐懼,不懂得珍惜人生。既然人死了什幺都沒有,因此有人就縱欲享樂,有人殺盜淫妄,無所不作,這種遮無因果的人生觀,實在是一種膚淺可怕的邪見。基督教對於死後審判的看法雖然與佛教不同,但是他既有升天國、下地獄主張,就表示死後生命還是存在的。
所以人死了以後,會隨著各人業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歸宿,有的可以升天成聖,有的轉世做人,不一定都會下地獄或變成餓鬼。而死後究竟輪回到五趣六道的那一處呢?這就要完全看自己平生所做的善惡業報如何了。所謂"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人死後所能依憑的業力也有三種: 是隨重受生:好比銀行查帳,債務欠得最多的人要先查先還,人死了以後,依照各人生前積聚最多的重因,而隨從去輪回受生。譬如善根深厚的人,出生善途享樂;惡業盈貫的人,輪回惡道受苦,也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是隨習受生:佛教相信人死後會隨著平日的某種習慣去受生。例如一個人平時念「阿彌陀佛」念得習慣,成自然了,一旦遭到意外事故而死亡,在瀕臨彌留的一剎那間,也是一句"阿彌陀佛",便能往生西方極樂凈土。
是隨意受生:人死後受生的去向,與日常自己的所思所念關系很大。如果平日專心致志想成佛道,死後便能隨這個意念往生凈土。如果平日一心一意想躋登天堂,死後便能隨這個意念往生天界。所以日常修持的時候,如何念念相續不斷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真正的佛教徒,如果平日能攝心正念,行善去惡,就不怕審判,也不怕死亡!
2�坦然面對死亡
佛經說,我們人活在世上,好比烏龜背著軀殼一樣,負擔沉重,行止笨拙,而死 亡就是脫離了這個滯重的軀殼,轉化了有形的身命。
不過,在面臨死亡的時候,有的人苦苦戀棧世間的七情六慾,放不下子孫家產,不想死,不肯死,這時就好比烏龜脫殼一般痛苦。反之,如果能夠認識佛法,能夠放下自在,則死亡就像脫離了千鈞萬擔的軀殼,感到無比的輕松。
其實,人死了又何必慟哭呢?就把他當成出國去旅行,他會玩得很愉快很舒服;或把他想成升天堂或成聖作佛,從此安住在極樂凈土,不必再受這個無常人間種種風波的折磨,不是也很好?在佛教來講,死亡是另一個新生的開始,如蝶破蛹,如蟲化繭,如鳥出殼,進入了另一個更光明祥和的世界,我們在世的人又何必私念結執而為他慟不欲生呢?
法國大革命思想先驅盧梭在臨終時對夫人說:「可別太傷心難過!你看那天空多透明,我就是要去那裡。」一代思想家能如斯勇敢地面對死亡,竟然毫無懼色,令人佩服。法國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代表性人物拉伯雷,知道自己將不久人世,對探望他的朋友說道:「笑劇已經演完,是該閉幕的時候了!」同樣表現得瀟灑豪邁,沒有絲毫依戀。而在佛門中許多禪師大德的眼裡,死亡不是一種結束,也不是一切的終止,更不是消滅,死亡是生的轉換,另一個生命的開始,因此,死亡不足懼。面對死亡,要順其自然,處之泰然。
所以,當病人臨命終時,應該告訴他,死亡不是消滅,也不是長眠,更不是煙飛灰滅,無知無覺,而是走出這扇門進入另一扇門,從這個環境轉換到另一個環境;經由死亡的信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裡去。佛經裡面對於這種死亡的觀念,有很多譬喻,現在大略說明其中的六種觀念:
死如出獄:眾苦聚集的身體如同牢獄,死亡好象從牢獄中釋放出來,不再受種種束縛,得到了自由一樣。
死如再生:「譬如從麻出油,從酪出酥」,死亡是另一種開始,不是結束。
死如畢業:生的時候如同在學校念書,死時就是畢業了,要按照生前的業識成績和表現,領取自己的畢業證書和成績單去受生轉世,面對另一個天地。
死如搬家:有生無不死,死亡只不過是從身體這個破舊腐朽的屋子搬出來,回到心靈高深廣遠的家。如同《出曜經》上說的「鹿歸於野,鳥歸虛空,真人歸滅」。
死如換衣:死亡就像脫掉穿舊穿破了的衣服,再換上另外一件新衣裳一樣。《楞嚴經》雲:「十方虛空世界,都在如來心中,猶如片雲點太清。」一世紅塵,種種閱歷,都是浮雲過眼,說來也只不過一件衣服而已。
死如新陳代謝:我們人身體上的組織,每天都需要新陳代謝,舊的細胞死去,新的細胞才能長出來;生死也像細胞的新陳代謝一樣,舊去新來,使生命更加珍貴。有了正確的觀念之後,就會知道死亡並不可怕,死亡之後到那裡去才是最要緊的。一般人活著的時候,就只知道吃喝玩樂,只知道爭名逐利,像行屍走肉般了無意義,不知道為自己的生命尋求方向,安排歸宿,只知昏昏庸庸的得過且過,一旦大限來到,就什幺都是一場空了。所以,要先懂得如何生,才能懂得如何死,孔子說的"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這個道理。肉體的死亡不要緊,心靈的昏昧迷失,雖生猶死,才是最可悲的!
經典中有一段說:波斯匿王在母親去世後,極度哀傷的請佛陀說法,佛陀告訴他,世間有四件事甚可怖畏:有生就會老。病了就容顏枯槁。死後神識就會離體。死後就要永別親人。世間上凡事都靠因緣存在,緣聚則合,緣滅則散,即使親如父子母女,一旦緣盡,終要分離,所以人要把握有緣時,好好相攜相助。尤其當父母健在,就應該好好孝順,千萬不要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徒留遺憾。
3�病危須知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但卻很少人能坦然面對死亡,因此常常忽略了「臨終」這重要的一刻;它是決定「往生」最寶貴,而且具有決定性的一刻。因此,家裡有人住院,當醫療罔效而病人的神智清楚,有所指示時,家屬應依其指示辦理,直至往生後移靈到殯儀館或家裡為止。
原本在家裡養病者,若有迴光返照的現象,通常會有「託孤」及立遺囑的行為,此時應通知親屬及家人返家籌備後事。情況允許的話,應替病人沐浴凈身,若已皈依三寶者,可為其著海青,並在身旁小聲引導病人跟隨念佛。若是意外死亡者,盡量在安頓好遺體後,不可以任意移動。
此外,並應注意下列數事:
在病重時,登門探病,與病者及家屬談論佛法,安撫身心,甚至可誦經祈福。若因此康復,則前往道賀,並且觀機逗教,舉事證理。
病人所討厭的人,避免於臨終時出現,以免引起困擾。
病人病危,可鼓勵他: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懷有無限希望,希望是生命最美好的特質。能心懷希望的往生,也是願力的顯現。
保持寧靜,不可於病人前商討事情,或發生爭執。
病者若已葯石罔效,可放棄插管、強心劑、心肺復甦術等急救處理,因為這些只有徒增患者身心的痛苦及醫療浪費。若此時主治醫師不肯放棄,應會同其它醫師及眷屬做決定。
人一過世,不宜哀嚎大哭、搖晃、塞手錢、拜腳尾,甚至馬上替亡者更衣等,因為此時亡者神識未離,會令其留戀不舍,增加痛苦。
醫生宣布病人死亡後,可稍待片刻再移往殯儀館,或作其它處理。
判斷是否死亡:可請醫生或有經驗者診斷檢視(瞳孔放大、無脈搏、全身冰冷)。
病人病危,可禮請法師或道友前來助念,親人亦應在旁一起助念,幫助亡者往生極樂凈土。
可請病人敬重且善說法要的有德長者,安慰開導病人,勸其一心念佛,求生凈 土。
請病人預立遺囑,並為其布施行善。
准備後事,如:決定土葬或火葬?由何人具名印發訃文?是否成立治喪委員會?整理病人隨身衣物、備購棺木等,一切准備就緒,免得往生後手忙腳亂。
臨終是「升、沉」的最重要關頭,眷屬若在此時大聲哭泣,引起病人悲痛的情緒,累他墮落,失卻往生善道的機會,那是無益而有害的,此當切戒。
4�助念須知
「臨終助念」,是幫助臨終者提起正念的意思。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人兩手空空的來,又兩手空空的去,世間上的一切名利、榮華富貴,在無常到來時,任誰也帶不走,唯有所做的善惡業緣隨身。所以一般民間佛道混合鋪張喪儀對亡者毫無意義,唯有為亡者超度累積功德,才有益於亡者往生極樂世界,依正庄嚴。尤其,臨命終時,身為佛教徒,更應該助亡者一臂之力,為其助念。
助念的功用
在臨終乃至往生時,為其助念,使之安然離去。
有的人於臨命終時,或為病痛所苦,提不起心念佛,或因家屬悲哀哭泣干擾,或為戀念世俗捨不得,於是臨終最後一念,竟隨煩惱而去。所以此時需要有人為其助念,增加善緣。
有的人念佛只為求佛保佑、延壽,如念佛可祈求病癒,如臨終害怕死亡,病人心煩痛苦,可為其助念安慰之。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臨終之人聽聞佛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西方凈土。
注意事項
供奉佛像,使病人觀見聖像,發菩提心。
助念的佛號聲需高低適宜,快慢適中,字字分明,句句清楚;助念的法器以引磬、木魚為宜,能令亡者聞之心地清凈。
助念人數多時,可輪班助念;人數少時,可用念佛機輔助。主要是令佛聲不斷,眷屬亦應加入助念。
病人如出現各種不善的狀態,或口出不善的語言,應隨時善巧導正,勿使發生煩惱。
眷屬切不可對病人說眷戀話,或臨床揮淚,以免擾亂病人的正念。
若亡者掛念家人未回、心願未了,眼睛不閉,家人應以手輕輕幫亡者閉上。動手前先以問話方式告知,若有未完成的事,幫你完成,請放心。
一般有往生後必須助念八小時才入殮之說,這是過去農業時代,一般兒女在外求學、工作,聞訊後不能實時趕回,因此,定八小時是以等候親人,使能見亡者最後一面。現今時代背景不同,所以不必執著一定要八小時後才入殮。
善導大師《臨終正念訣》載,凡一切人命終,欲生凈土,須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凈惡業種種交纏。若得舍此穢身,超生凈土,受無量快樂,解脫生死苦趣,乃是稱意之事,如脫弊衣,得換珍服,但當放下身心,莫生戀著。
凡遇有病之時,便念無常,一心待死,叮囑家人及看病人、往來問候人,凡來我前,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閑雜之話、家中長短之事,亦不須軟語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虛花無益之語。
若病重將終之際,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發嗟嘆懊惱之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時同聲念佛,待氣盡了,方可哀泣。才有絲毫戀世間心,便成罣礙,不得解脫。
若得明曉凈土之人頻來策勵,極為大幸。若依此者,決定超生,即無疑也。
二、撰寫遺囑
生、老、病、死在人生是一個過程,尤其是在面對"死亡"時,很多人都會事先作好安排。其處理方式很多,有人喜歡土葬、火葬、海葬、空葬、或提供給醫學界作解剖研究之用。在印度,還有一種習俗,是將往生後的身體放在荒郊野外,與鳥獸結緣��。為達成這項與自己切身的最後一件事,又無奈的不能親自完成,只好借著遺囑來闡述心願。
報載美國前總統布希夫婦立下遺囑,願於逝世後,將身上任何器官捐作科學實驗之用。貴為一國領袖,都要事先普告世人自己的意願,可見大家對遺囑的重視。
「遺囑」,通常指人在逝世前所遺留的心願言辭,或為使自己的最後意思,在死亡後能發生法律上的效力,而依法定方式所為之無相對人之單獨行為。
現今社會上有許多遺產紛爭問題,皆源於未在生前預立遺囑,不懂得預立遺囑的重要性。以下就民法有關規定,列出幾點注意事項:
1�遺囑通則
無行為能力者及未滿十六歲者不得為遺囑。
遺囑人於不違反關於特留分規定之范圍內,得遺囑自由處分遺產。
2�遺囑的種類
自書遺囑:應自書遺囑全文,記明年、月、日,並親自簽名,如有增減塗改,應註明增減塗改之處所及字數,另行簽名。
公證遺囑:應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在公證人前口述遺囑意旨,由公證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記明年、月、日,由公證人、見證人及遺囑人同行簽名。遺囑人不能簽名者,由公證人將其事由記明,使按指印代之。前項所定公證人之職務,在無公證人之地,得由法院書記官行之,僑民在中華民國領事駐在地為遺囑時,得由領事行之。
密封遺囑:應於遺囑上簽名後,將其密封,於封縫處簽名,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向公證人提出,陳述其為自己之遺囑,如非本人自寫並陳述繕寫人之姓名住所,由公證人於封面記明該遺囑提出之年、月、日及遺囑人所為之陳述,與遺囑人及見證人同行簽名。
代筆遺囑:由遺囑人指定三人以上之見證人,由遺囑人口述遺囑意旨,使見證人中之一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記明年、月、日,及代筆人之姓名,由見證人全體及遺囑人同行簽名,遺囑人不能簽名者,應按指印代之。
口授遺囑:遺囑人因生命危急或其它特殊情形,不能依其它方式為遺囑者,得依左列方式之一為口授遺囑:
由遺囑人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並口授遺囑意旨,由見證人中之一人,將該遺囑意旨,據實作成筆記,並記明年、月、日,與其它見證人同行簽名。由遺囑人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並口述遺囑意旨、遺囑人姓名及年、月、日,由見證人全體口述遺囑之為真正及見證人姓名,全部予以錄音,將錄音帶當場密封,並記明年、月、日,由見證人全體在封縫處同行簽名。
下列之人不得為遺囑見證人:
未成年人。
禁治產人。
繼承人及其配偶或其直系血親。
受遺贈人及其配偶或其直系血親。
為公證人或代行公證職務人之同居人、助理人或受僱人。
3�遺囑的效力
自遺囑人死亡時發生效力。
遺贈無效或拋棄時,其遺贈之財產仍屬於遺產。
4�遺囑的執行
遺囑人得遺囑指定遺囑執行人或委託他人指定。
未成年人及禁治產人不得為執行人。
遺囑未指定遺囑執行人,並未委託他人指定者,得由親屬會議選定之,不能由親屬會議選定時,得由利害關系人聲請法院指定之。
有封緘之遺囑,非在親屬會議當場或法院公證處不得開視。前項遺囑開視時,應製作紀錄,記明遺囑之封緘有無毀損情形,或其它特別情事,並由在場之人同行簽名。
5�遺囑的撤回
遺囑人得隨時依遺囑之方式,撤回遺囑之全部或一部。
前後遺囑有相抵觸者,其抵觸之部分,前遺囑視為撤回。
遺囑人於為遺囑後所為之行為,與遺囑有相抵觸者,其抵觸部分,遺囑視為撤回。
遺囑人故意破毀,或塗銷遺囑,或在遺囑上記明廢棄之意思者,其遺囑視為撤回。
繼承人之特留分,依左列各款之規定:
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特留分,為其應繼分二分之一。
父母之特留分,為其應繼分二分之一。
配偶之特留分,為其應繼分二分之一。
兄弟姊妹之特留分,為其應繼分三分之一。
祖父母之特留分,為其應繼分三分之一。
以上僅就民法繼承編有遺囑之部分規定略作說明。欲究詳情者,仍請參閱民法繼承編第三章遺囑(自第一千百八十六條至第一千二百二十五條)之規定。
6�遺囑範例
佛陀遺囑
《佛遺教經》雲:「諸比丘弟子!我涅盤以後,你們要尊敬珍重波羅提木叉,善為受持,不要遺忘。戒就是指導你們的大師,你們持戒,如貧窮的人得到寶物,如黑暗中燃起明燈。這和我住世,沒有甚幺不同。」
「諸比丘弟子!你們要弘通正法,從事自利利他和救人救世的真理運動,不要貪圖財利,不要販賣貿易安置田宅。你們修道利人,自有人供養,不用為生活操心。」
「諸比丘弟子!你們要奉行正法,不要佔相吉凶和咒術仙葯,不要結好貴人,親厚媟慢,你們應該節身時食,清凈自活;要端心正念求度,不要顯異惑眾。」
「諸比丘弟子!你們更應該節制六根,不要讓六根追逐六塵,以免放逸墮落。好像管理兇悍的惡馬,一定要用轡制,不然,將會把人牽墜入陷坑之中。惡馬之害,只有一世,六根之害,殃及累世,這是不能不謹慎注意。」
「諸比丘弟子!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是以心為主,大家要好好制心,心的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好象人的手中拿著蜜器,動轉輕躁,觀看到蜜,不見前面舉步就有陷坑。放縱心意,好象狂象無鉤,猿猴得樹,能夠喪失一切善事,所以你們要精進修道,把心棲於安靜的境界。」
「諸比丘弟子!你接受到飲食供養,應當作服葯之想,好和壞都不要增減。不要起貪瞋之心,飲食不過是為資養色身,除去身體的飢渴。受食要如蜜蜂在花上采蜜,但取其味,不損食香,不要多求,以免壞其善心。」
「諸比丘弟子!假如有惡人前來傷害你們,你們當自攝心,不要起瞋恨的念頭;更要護口,不要說惡毒的語言。你們要知道放縱瞋恚的心,就能妨礙修道,破諸善法,壞好名聞,失去一切功德之寶。忍的美德,持戒和苦行都不能及。能夠行忍的人,才是有力大人!假若不能用歡喜之心,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就不能稱做有道的智能之人。」
「諸比丘弟子!你們不要有驕慢的心,不要有諂曲的心,不要有欺誑的心,不要有慳吝的心,心宜端正,以質直為本。」
「諸比丘弟子!你們應當知道多欲的人,苦惱亦多;少欲的人,才是住於安穩的世界。你們要脫離苦惱,就要知足,知足之法,才是幸福安樂之道。」
「諸比丘弟子!你們要勤於精進弘法修道,則事無大小,就沒有困難之處,好象涓涓的細流,也能鑿石穿山,進入大川巨海;否則,對於弘法的家務,利生的事業,常常懈廢,如同攢木取火,未熱而息,雖然要想得火,火怎能自動跑出來呢?」
「"諸比丘弟子!你們要不忘正念,一切煩惱惡魔就不能侵入。你們要做勇猛的將軍,披著重鎧,持著禪定的刀刃,征服六塵境界的魔軍;佩著智能的利劍,知道世間生滅的法相,降伏一切諸有的苦患。」
「諸比丘弟子!在生死的大海中,你們要撐好智能的法船,渡過愚痴愛執的濁流,燃著智能的燈光,走過無明暗冥的世間。常以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