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青島和天津都曾經被殖民過,但青島更漂亮舒適
1、青島沿海而建。青島的市中心就在海邊,無論是老市政府,還是新市政府,距離海邊的距離也就是不到一公里。從市政府大樓就能看到海。除了火車站就是大海。整個城市沿著海岸線建設。天津不是一個沿海城市。市中心距離大海還有好幾公里呢。天津的海邊基本上算是天津郊區了。
2、天津是一個古城。有很悠久的歷史文化,大量的老天津人是天津的主力人群,建築很多都是千年歷史的文物遺跡了。而青島是一個移民城市,青島的整個城市都是百年內新建的。德國人建立青島市的時候,整個城市是按照現代化城市規劃建設的。沒有那麼多歷史遺留,完全就是新城。不只是建蔽知州築,人也是一樣,青島人口主力構成是移民,而不是本地人。青島就沒有本地人。因為退回幾百年去,青島就不存在。
3、戰爭因素。天津經歷了很多大小戰宏蔽斗,很多建築都被破壞了。天津是一個防守關口,守住天津就是守住北京。而青島因為地理位置是一個進攻位,佔領青島不是為了防守,而是為了從青島往四周出兵。易攻難守的地理特猛襪性,讓青島這個城市非常不容易阻止防守。只要對方兵臨城下,青島就投降了。不用打青島,只要打到青島城外,青島就直接舉白旗。也正是這個特性,讓青島的建築能夠最大程度的得到保留,青島的建築雖然建的晚,但是保存的很好。
㈡ 天津曾在什麼時間被哪國占據
八國聯軍佔領過 天津
1900年7月13日凌晨,八國聯軍分兩路向天津城內發起總攻。晨5時,聯軍向津城猛烈炮擊,左路由俄德兩國軍隊組成,俄海軍中將阿列克謝耶夫任指揮,從火車站沿河直攻東北角、三叉河口黑炮台一帶;右路由英、日、美、法、奧軍組成,日本福島少將任指揮,從海光寺直撲天津南門。清軍2萬餘人拚死抵抗,南門外,義和團挖開河堤,放水淹灌,一片汪洋。美、英、法、奧等國軍隊仍進至城牆。馬玉昆部和何永盛部憑城反擊,義和團在城外濠溝里和蘆葦叢中向聯軍射擊,擊斃美上校團長、日少佐在內的軍官多名,斃傷聯軍800餘人。
7月14日凌晨,日軍渡過護城河,炸塌津城南面城牆一段,自此突入。英軍相繼跟進,6時許,大隊聯軍及武裝教民佔領南城。不久,俄軍亦從東面城廂攻入,城內清軍及團民奮力巷戰,持至下午,因犧牲過重,力不能敵,撤出戰斗,天津陷落。
7月14日,八國聯軍佔領天津。肆意搶掠屠戮。城中有鼓樓一座,「洋人率教民登樓,見北門擁擠不得出,連放排槍,每一排必倒斃數十人。又連放開花炮,其彈於人叢中沖出城門外,死者益眾,而爭逃者亦益多。有被彈死者,有失足被踐死者,有因爭道用刀亂斫,被斫而死者,有被斫仆地踐踏而死者。前者仆,後者繼又仆,又踐又死,層層堆積,繼長增高。」報道說:「拂曉天津城破,居民爭向北門逃走,多被洋兵打死街頭,洋兵大肆搶掠,首當其沖的是當鋪、金店、銀號,然後是再搶其他商店和大戶人家,各衙署也都被搗毀。」從鼓樓至北門外水閣,積屍數里。商業中心地帶,如城北的估衣街、鍋店街、竹竿巷、肉市口都遭洗劫,城東的宮南、宮北、小洋貨街一帶,盡被搶光。「同時聯軍還姦淫婦女,整整鬧了三天。」目擊者雲:「見河東地方,一望無際,化為平地。轉至新馬路一帶,亦與河東相同。自馬家口至法租界周圍里許,從前皆華屋高樓,法租界中店鋪尤林立,今則無一存者,又從法租界至津城,先時均有鋪戶居民,當日但見碎磚破瓦,狼藉滿地。至閘口二里有餘,亦求一屋而不得,滿目慘狀,言之痛心。」「從鍋店街未估衣街起,直至針市街口,亦被燒磐盡。」「以錦綉繁華之地,變為瓦礫縱橫之場,實有目不忍睹者」,「最慘者惟西門,探訪居民,始知洋兵實破西門而入,故遭此大難。」西門被殺者不計其數,屍體堆積如山,海河上漂屍阻塞河流,3天不能清理凈盡。
15日,聯軍對津城實行分區佔領。法據西北區,英據西南區,美據東北區,日據東南區。北門外由俄、日兩國軍隊佔領。聯軍仍縱兵行暴,四處縱火。救不勝救,防不勝防,一家被火,延及多家。北門被焚情形為最慘,被燒死者極多。
「每日洋兵串列街巷,攜帶洋槍,三五成群,向各家索取雞鴨、西瓜、雞蛋等物,稍不如意,即開槍轟擊。並搜搶首飾、洋錢、時辰表等件,翻箱倒篋,不堪其擾。稍一阻止,即動手傷人,或竟開槍轟擊。」「各國兵惟俄法兩國兵最強暴,不通情理,德國兵亦甚強橫。」「河東一帶,時有洋兵強奸婦女情事。」「俄人所踞之地,被害特甚,搶掠焚殺,繼以姦淫,居民逃避一空。」
燒殺搶掠持續多天。日軍從鹽運使署搶走200萬兩紋銀。美軍從地下挖掘出幾百萬兩紋銀,可堆成一座30英尺高30英尺寬的銀山。海防公所里珍藏的藝術珍品及造市廠里幾百噸存銀均被俄軍搶劫一空。鑄造局價值40萬美元的白銀被美軍全部掠走。俄軍從火葯庫、東局子、營盤等處掠獲300多門火炮和大量彈葯。美軍從南門軍械所內掠獲40門克虜伯炮和新式魯登佛特炮,及數量可觀的小武器、各種口徑的炮彈。日軍從水師營及海關道衙門等處搶掠各種槍支800多支、火炮8門和大批彈葯,搶劫甚至到了最瘋狂的地步,連裝殮死人的棺材,也被聯軍挖刨出來劈碎砸爛。從中尋找金銀首飾。
擁有100萬人口的天津居民,只剩下10萬人。一個參加搶劫的美軍說:「天津如一塊肥肉,肉均刮盡,只余乾枯之骨矣。千奇百怪,可驚可懼之,殘害、凌辱皆公然出現於世。」
㈢ 天津市市內六區是怎麼來的
天津市市內六區分別是和平區、南開區、河西區、河東區、河北區和紅橋區,基本上是1956年定的如今的名字。
其中 歷史 最久的要追述到元朝吧。
和平區
作為天津市的核心,天津95%的小洋樓都在這個區,卻沒有包括天津老城區。曾多次被房地產商的公眾號傳出擴區的傳聞。
和平區在明朝時屬河間府靜海縣。在清雍正八年(1730)劃歸天津縣。清咸豐十年(1860)後,境內大部地區先後被英、法、美、日四國辟為租界。1943年英租界改稱興亞二區,法租界改稱興亞三區。1952年,天津市政府將市內11個區合並為8個區,今和平區分別歸屬於第一區和第五區。1956年,第一區改稱和平區,第五區改稱新華區。1958年,天津市實行新行政區劃,原和平區、新華區的全部,城廂區大部分和河北區一部分合並組成新和平區。1960年10月,和平區所轄東南角、東北角、鼓樓西3個公社劃歸南開區,和平區的光復道街劃歸河北區,成為今天的區域。1966年和平區改稱戰斗區,1968年恢復今名。
南開區
因有南開學校而著名,其中南開中學已115年,南開大學恰好100年,但是南開區的命名卻不是因為南開學校。
1860年,天津開埠。清朝廷考慮到天津除了城牆無險可守,就在天津城外挖壕築牆,就此形成了牆子河。
而從老城西南角到壕牆之間的開闊地(天津土話叫開窪),就被稱為「南開窪」,後來因人口逐漸增多,變成了南開。
1928年設天津為特別市,現在的南開區屬天津特別市第一區和第二區。1937年後分屬天津市第一、第二、第六、第九區和天津縣。1947年為天津市第十一區。1952年改為第七區。1956年定名南開區。1960年將城廂區的東北角、東南角、鼓樓西並入。1966年改南開區為東方紅區,1968年恢復今名。
河西區
明代海河西岸地區為河間府靜海縣地界。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今海河以西、大沽路以東、瓊州道以北地區淪為德國租界。1919年,收回德租界後改名特別第一區。1943年改特別一區為第十區。1945年,將天津縣鄉區二所和五所各一部分劃入合並為第六區。1956年,因地處海河西岸定名河西區。1966年河西區改稱紅旗區,1968年恢復今名。1985年和1992年,分別將屬南開區、西郊區、南郊區的部分地區劃入成今界。
該區與和平區相鄰,擁有天津各大博物館、 科技 館,文脈鼎盛,同時陳塘庄地區被「指認」為哪吒故鄉的有力爭奪者之一。
河東區
河東區大直沽是天津發源地之一。元代海運漕糧在今河東區大直沽接運,成為南糧北運的終點。現在的河東區在明代屬直隸順天府武清縣。1900年,今京山鐵路以西、十五經路以北淪為俄國租界;津塘路以西、大直沽七號路以北淪為比國租界。1924年,我國收回俄租界後改名特別三區;1931年收回比租界後改名特別四區。1939年,原特別三區和四區合並為特別三區。1946年,特別三區改稱第五區。1952年第四區和第五區合並後稱第四區。1956年天津市區由以序數排列行政區劃改為以地名命名,因位於海河東岸,更名為河東區。1966年河東區改稱東風區,1968年恢復今名。1985年,東郊區、河北區各劃出一部分並入河東區,成今界。
區內有媽祖原廟,天津站有大表的站前廣場也屬於河東區。
河北區
袁世凱執掌直隸時,將河北區作為自己的大本營來經營,而對標的對象是海河兩岸的租界。所以河北區有天津剩下的5%小洋樓,其中意式風情區是義大利在海外唯一的租借地,頗有特色。而清朝遺老遺少、北洋寓公在河北區也有不少產業。
河北區在元代屬武清縣,元延佑三年(1316)屬新設立的海津鎮管轄。明永樂二年(1404)設天津衛後,衛城的東門外和北門外地區屬武清縣。清雍正三年(1725)改天津衛為天津州時屬河間府。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為天津巡警局北段轄區及意租界、奧租界及俄租界的一部分。1919年收回奧租界,改稱特二區;1924年收回俄租界改名特三區。1928年分屬天津特別市第四區和意租界。1943年分屬第四區、五區、十一區、十二區及特管區。1945年改為天津市第二區和第三區屬地。1952年二、三兩區合並稱為第三區,農村部分劃歸郊區。1956年因地處海河北側而更為今名。
紅橋區
與河北區共享天津網紅——天津之眼。
紅橋區內三岔河口是天津發源地之一。明永樂初年,以南運河為界,河以北屬順天府武清縣,河南岸屬河間府靜海縣。清雍正三年屬天津府天津縣。1928年屬天津特別市,大部分地區屬第二、第三、第四警區所轄。1930年改天津特別市為天津市。1947年以南運河為界,分屬天津市八區和九區。1952年八、九兩區合並,統稱八區。同年將天津縣的三元村和北辛庄劃入。1955年以界內子牙河上有大紅橋而命今名。1958年將城廂區的侯家後、大胡同兩個街道劃入,成今界。1966年紅橋區改稱紅衛區,1968年恢復今名。
這六區就是天津的核心六區,也是天津話的大概分布地區,到了環城四區,那裡的天津話就開始帶有地方特色了。
^_^ 都是按照方向取名的
晚晴時期,大部地區被英、法、美、日強辟為租界。解放後,1956年1月,由民國行政一區改稱和平區。
河東區
河東區是天津的發祥地之一,自金代天津設「直沽寨」至今,河東區迄今已有800多年 歷史 。因座落於海河東岸,故名為河東區。
河西區
1917年,建成天津市第一個行政建制區。1949年天津解放,仍沿用民國六區舊稱。1956年,市政府將六區改稱河西區。1966年9月,河西區更名為紅旗區;至1968年1月廢止,復稱河西區。
南開區
南開區原是天津舊城迤南的開窪地帶,清末人稱此地為天津老城「南邊的開窪地」,1919年境內成立了著名的南開大學,1952年10月名為第七區。1956年始設南開區之名。
河北區
地處市區東北部,因大部分地域坐落在海河以北而得名。1952年區境才有了完整的政區,時稱三區,1956年改稱河北區。
紅橋區
紅橋區內的早期聚落大都出現在元代,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了國民黨第九區公所,經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於1949年3月12日建立了第九區人民政府。因界內子牙河上大紅橋得名,改稱紅橋區。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紅橋區改稱「紅衛區」。1968年1月恢復原區名。
市內六區的形成,基本上就等於是半部天津城建史。
以海河為紐帶的早期天津咱就不說了。就從1404年天津建城開始,說說天津市內六區的形成。
道光版天津老城地圖
1404年天津築城後,基本上就是上圖的大小。再加上早於天津城本身就有居民聚居的的三岔地區(包含天後宮地區及附屬的宮南宮北大街)、侯家後地區(今大胡同附近)及直沽地區。這就組成了當時的天津城區。這些地區包含在現在的紅橋區、南開區、河東區。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天津城基本維持著這個規模。
明亡清興之後,雖然天津在順治9年開始不斷地有行政調整,如順治九年天津三衛的合並,雍正三年天津衛升天津州,雍正九年有升天津府。但是城市地區依然維持著明朝的格局,並沒有顯著的擴大。只有北門外地區逐漸繁華成為了天津的商業中心。直到1860年天津開埠後,英法列強開辟紫竹林租界,天津城區才開始有所改變。
天津租界形成時間圖
隨著列強侵略的加深陸續有9國租界設立在天津。並且英法等國租界還在不斷擴大。這些地區包含在了今天的河北區、和平區、河東區、河西區
清光緒三十年開始,袁世凱在清末新政中建設了一個大清的河北新區,也就是120年前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這個范圍大概就是中山路、河北區數字馬路、各種緯路等等區域。
至此,天津的城區的整體結構基本形成,也就是老城、老城周邊、北大關、租界地、河北新區等等。當然也可以加上周邊工業用地及城鄉結合部,比如三條石之類的地區。這些地區也就是如今市內六區的雛形。
時間來到1928年,天津開始正式建市後,天津縣對城市的管理便形同虛設了。天津市市區共有公安第一區至第五區、特別第一區至第四區,以及仍然存在的英、法、日、意四國租界,合計13個區。
後幾經變革,在日偽時期,天津共劃分為9個區、3個特別區。以及4個租界(意租界頭鐵,最後一個收回,1943年後稱特管區,其餘三個租界在1943年歸還偽中華民國後,稱興亞一、二、三區)
1949年新中國成立。天津市被劃分為11個區,後於1952年合並至8個區。
1955年底,天津市政府將第一區至第八區以此更名為和平區、城廂區、河北區、河東區、新華區、河西區、南開區、紅橋區。
1958年,新華區並入和平區、城廂區並入南開區。至此。天津市市內六區基本形成。
1958年後,由於天津市的發展需要,市內六區的邊界其實是不斷擴大的。本文就略過了。下面說一下六個區名字的由來。
1、根據所處位置與海河的關系:河東、河北、河西
2、根據區內有名氣的標志建築或地貌:紅橋(有大紅橋)南開(南邊的開窪)
3、和平區:顧名思義吧
河東區:天津的發源地之一
大直沽是天津發源地之一。元代海運漕糧在今河東區大直沽接運,成為南糧北運的終點。現在的河東區在明代屬直隸順天府武清縣。1900年,今京山鐵路以西、十五經路以北淪為俄國租界;津塘路以西、大直沽七號路以北淪為比國租界。1924年,我國收回俄租界後改名特別三區;1931年收回比租界後改名特別四區。1939年,原特別三區和四區合並為特別三區。1946年,特別三區改稱第五區。1952年第四區和第五區合並後稱第四區。1956年天津市區由以序數排列行政區劃改為以地名命名,因位於海河東岸,更名為河東區。1966年河東區改稱東風區,1968年恢復今名。1985年,東郊區、河北區各劃出一部分並入河東區,成今界。
紅橋區: 因大紅橋而得今名
紅橋區內三岔河口是天津發源地之一。明永樂初年,以南運河為界,河以北屬順天府武清縣,河南岸屬河間府靜海縣。清雍正三年屬天津府天津縣。1928年屬天津特別市,大部分地區屬第二、第三、第四警區所轄。1930年改天津特別市為天津市。1947年以南運河為界,分屬天津市八區和九區。1952年八、九兩區合並,統稱八區。同年將天津縣的三元村和北辛庄劃入。1955年以界內子牙河上有大紅橋而命今名。1958年將城廂區的侯家後、大胡同兩個街道劃入,成今界。1966年紅橋區改稱紅衛區,1968年恢復今名。
南開區:原是天津舊城迤南的開窪地帶,清末人稱此地為天津老城「南邊的開窪地」
元代,大批漕糧經三岔河口轉運入京。元泰定三年(1326),境內東北部建天妃宮,此地漸成「百貨交集」的重鎮。明永樂二年(1404)設衛建城,始稱天津。清雍正三年(1725)改衛為州,雍正九年升州為府並入天津縣。民國時期廢府,歸天津縣。1928年設天津為特別市,現在的南開區屬天津特別市第一區和第二區。1937年後分屬天津市第一、第二、第六、第九區和天津縣。1947年為天津市第十一區。1952年改為第七區。1956年定名南開區。1960年將城廂區的東北角、東南角、鼓樓西並入。1966年改南開區為東方紅區,1968年恢復今名。
和平區:明朝屬靜海縣
和平區在明朝時屬河間府靜海縣。在清雍正八年(1730)劃歸天津縣。清咸豐十年(1860)後,境內大部地區先後被英、法、美、日四國辟為租界。1943年英租界改稱興亞二區,法租界改稱興亞三區。1952年,天津市政府將市內11個區合並為8個區,今和平區分別歸屬於第一區和第五區。1956年,第一區改稱和平區,第五區改稱新華區。1958年,天津市實行新行政區劃,原和平區、新華區的全部,城廂區大部分和河北區一部分合並組成新和平區。1960年10月,和平區所轄東南角、東北角、鼓樓西3個公社劃歸南開區,和平區的光復道街劃歸河北區,成為今天的區域。1966年和平區改稱戰斗區,1968年恢復今名。
河西區: 因地處海河以西得名
明代海河西岸地區為河間府靜海縣地界。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今海河以西、大沽路以東、瓊州道以北地區淪為德國租界。1919年,收回德租界後改名特別第一區。1943年改特別一區為第十區。1945年,將天津縣鄉區二所和五所各一部分劃入合並為第六區。1956年,因地處海河西岸定名河西區。1966年河西區改稱紅旗區,1968年恢復今名。1985年和1992年,分別將屬南開區、西郊區、南郊區的部分地區劃入成今界。
河北區:元代曾是武清地界
河北區在元代屬武清縣,元延佑三年(1316)屬新設立的海津鎮管轄。明永樂二年(1404)設天津衛後,衛城的東門外和北門外地區屬武清縣。清雍正三年(1725)改天津衛為天津州時屬河間府。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為天津巡警局北段轄區及意租界、奧租界及俄租界的一部分。1919年收回奧租界,改稱特二區;1924年收回俄租界改名特三區。1928年分屬天津特別市第四區和意租界。1943年分屬第四區、五區、十一區、十二區及特管區。1945年改為天津市第二區和第三區屬地。1952年二、三兩區合並稱為第三區,農村部分劃歸郊區。1956年因地處海河北側而更為今名。
天津市內六區分別是:和平區、河西區、南開區、河東區、河北區和紅橋區。
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歷經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風貌。
紅橋區,大紅橋得名,南開區,元朝就是商業重鎮,和平區,明朝屬靜海縣,地處河西區,海河以西得名,河東區,天津發源地之一,河北區,元代曾是武清地界
㈣ 天津歷史上的九個租界分別在哪裡
1、天津英租界始設於1860年,是外國在天津設立最早的租界。界址為:東臨海河右岸(西岸),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寶士徒道(今營口道)。這就是所謂的「原訂租界」。
2、法國租界地
天津法租界始設於1860年英租界設立之後。界址為:東、北臨海河右岸(南、西岸),西南至海大道(今大沽路),東南與英租界毗鄰。不過,天津初期的對外貿易並不興盛,來到這里的少數外商主要居住在天津城東門外三岔河口的宮北大街,僅有天津英租界內建造了少數房屋。
3、美國租界地
天津美租界約設於1862年。界址為:東臨海河右岸(西岸),南至開灤胡同(今開封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與英租界毗鄰。共佔地一百三十餘畝。
4、天津德租界
在天津存在的時間是1895年-1917年。1895年,德國駐華公使紳柯向清廷總理衙門提出照會,借口德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迫日還遼」有「功」,向清政府索取租界,要求享受與英法等國同等特殊待遇。
5、日本租界地
天津日租界始設於1898年。最初,日本僅在法租界以北、天津城廂東南,劃定了租界與預備租界的范圍;另在德租界以南的小劉庄劃出停船碼頭。
6、天津俄租界
始設於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俄國軍隊佔領了天津火車站及海河左岸(東、北岸)的大片土地。由於這一區域阻隔了自紫竹林法租界和英租界至火車站的通道,引起兩國不滿。經德國從中調停,俄國同意改劃原訂租界范圍,將火車站地區交還中國,俄租界遂分為東、西兩區。
7、義大利租界地
天津意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義大利軍隊乘機佔領了海河左岸(東北岸)、俄軍佔領區以西的地段,並宣布為意租界。
界址為:東北自意中交界路(今興隆街)沿京山鐵路至俄租界,南沿波格拉尼路(今五經路)與俄租界毗鄰,西南臨海河,西北沿意奧交界路(今北安道)至興隆街,佔地近八百畝。
8、奧地利租界地
天津奧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奧匈帝國軍隊乘機佔領了與天津城廂隔河相望的海河左岸(東岸)地區,遂據為租界。界址為:東臨京山鐵路,南臨意奧交界路(今北安道),西臨海河,北至金鍾河(今獅子林大街),佔地一千餘畝。
9、比租界
天津比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比利時並未出兵,但也乘機在俄軍佔領區以南的海河左岸(東岸)強劃了比租界。界址為:東穿大直沽村,南迄小孫庄,西臨海河,北臨科斯特羅馬路(今十五經路)與俄租界毗鄰,佔地七百餘畝。
(4)天津哪個城是德國人造的擴展閱讀:
天津租界開辟之後,西方文化對天津各個方面的影響不斷滲透。租界的建設對天津的城市建設起到了促進和示範的作用。天津租界除了影響天津城市風貌的改變之外,租界文化還通過與教會有關的教育、報刊雜志等影響著天津人的文化生活。
由租界教會創辦的學校、醫院、報刊和雜志,代表著不同國籍、不同政治利益,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文化殖民。但是它們同時又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呈現出多元性、多樣性的特點,客觀上促進了天津文化的多元融合與發展,在近代天津邁向現代大都會的初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