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人的年味有哪些
擴展閱讀
杭州戴陳弄學區屬於哪裡 2025-04-16 16:24:20
不了深圳市什麼 2025-04-16 16:23:53

天津人的年味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7-20 23:43:46

❶ 天津民俗民風(關於年) 不要小吃一類的

天津衛有句俗話:「過了臘八就是年。」人們一過臘八就不再忙別的事,以極大的熱情把精力和財力投入到忙年的活動中。各家各戶務求把吃的、穿的、用的一並准備齊全。
其實,天津衛老少爺們過年的時候,不但能夠飽了口福,還可以借這個年勁,大飽眼福,各式的廟會、花會、法鼓、大戲,各樣的游戲、雜耍把春節的這幾天排得滿滿的———「娛樂」就是天津人春節的主題。

天後宮廟會敲響新春第一鑼

從前,天津民間信奉多神,如財神、灶王、菩薩、玉皇等,但由於天津地處海邊,民眾一面強調航海技術一面祈求神靈保佑,所以在民間威望最高、崇拜最甚的要屬「天後娘娘」———在南方稱「媽祖」。同時天津又是航運樞紐,外來商人諸多,航運活動頻繁,所以「天後宮」的香火也非常旺盛,並多有祭祀的花會活動。到了清朝初年,康熙皇帝巡視天津,視察了天後宮,並非常欣賞花會的表演,皇帝欽賜會旗,從此天後宮的民間花會成為了「皇會」。法鼓、獅子、中幡和花鼓等各種表演走街串巷,鑼鼓聲不絕,喝彩聲不斷。據《天津皇會考記》記載,「通宵如是,直至夜闌不散。燭滅香消,未覺東方之既已白。」後來,除了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天後誕辰大慶之外,農歷臘月十五至正月初一還要舉辦盛大的廟會,慢慢地,天後宮廟會變成了春節最為重要的一個喜慶節目。

天津民俗博物館副館長尚潔說:「為什麼在臘月這冰天雪地的寒冷季節舉辦規模宏大的娘娘廟會呢?說起來它與天津人傳統的年節習俗有著很大的關系,天津人十分重視過年過節,這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大城市中極負盛名,這與天津的歷史地理環境、五方雜處的人群結構、多數人長期從事漂泊無定的海運和漕運職業有關。每到年節,人們企盼著能夠與家人平安團聚,共享天倫之樂,共祝來年好運。這種買價與心理的濃烈程度是其他城市的百姓無法相比的。天後宮臘月廟會就是在這樣一個熱鬧的氣氛中應運而生的。從臘月十五開始,各種年貨商販聚集到天後宮內,形成一個聲勢浩大的年貨交易市場。宮南宮北一帶年節需要的雜貨和廟內前院的兒童玩具,吸引了大量的遊人,而這種形勢至今未改。」

她還告訴記者,早年間,天後宮內就有許多由配殿改成的商業店鋪,賣剪紙窗花、吊錢兒、金貨以及花鳥魚蟲等,都是非常有名的。在大家去選購年貨的時候,看著那琳琅滿目的年貨,「逛逛也是享受啊!」

大鼓伴雜耍老少爺們樂一把

舊時的天津,人稱唱大鼓的生意人為「吃江湖飯的」。據傳,大鼓這種演唱形式的起源至少有幾千年的歷史,堯舜時代朝堂里就設置諫鼓,雖是以下諫上,也有一種教化的意義。古代,周莊王為了「正風化俗」,曾「擊鼓化民」,所以後世唱大鼓的就尊周莊王為祖師了。過年的時候,唱大鼓的不會在年貨市場附近支棚設帳,三面擺上長板凳,一面平地設桌支鼓,當做演員演唱的舞台,謂之「拉場兒」。所謂的鼓曲都是成本大套的書,什麼《呼延慶打擂》、《前後七國》、《楊家將》、《跨海征東》、《薛剛反唐》等等。

這一個年,幾家大鼓棚子唱不同的曲目,老百姓在一飽耳福的同時,還能一飽眼福。因為過年的時候只要一有唱鼓曲,就必然會有「雜耍」,這種形式與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以吸引不同愛好的觀眾,將相聲、雙簧、戲法(魔術)、雜技(如抖空竹、耍壇子、踢氈子等)一起演出,稱為「十樣雜耍」,意為將吹、打、拉、彈、說、學、逗、唱、變、練十門技藝集於一堂,讓大家在年裡好好樂一把。

空竹嗡嗡響花樣抖出大年味

提起抖空竹,每個孩子、甚至大人都會興致勃勃的,因為空竹隨著棉線及兩根細棍子發出「嗡嗡」的聲音,伴隨著左右揮甩、上下起伏,由簡單的拉響,到繁復優美的花招,抖空竹的技巧是相當多的。由於它兩頭大,中間細,天津人叫它「風葫蘆」。

在老天津過年的廟會上,都會有人表演。表演者用兩根短竹竿繫上白線繩,在空竹中間的圓軸上繞一圈,兩手持竹竿抖動時,使軸頭上的圓盤旋轉起來,圓盤上有竹片隔開的小孔,旋轉時有風進入孔中,因而發出「嗡嗡」的響聲。抖得快,圓盤轉得也就快,發出的聲音也就越洪亮。抖空竹時,常常是幾個人聚在一起抖,比賽誰的空竹抖得響亮,誰抖得花樣多,最簡單的花樣是「揚高」,就是把空竹抖響亮,拋向空中,帶著「嗡嗡」響聲,再用竹竿接住,繼續抖。抖空竹的花樣還有「猴子爬桿」,即讓空竹順著手中的竹竿往上旋轉。復雜的花樣還有「攀十字」、「張飛騙馬」等。春節的廟會、年貨市場幾乎都可以聽到「嗡嗡」的聲音,現在的孩子大概從來都沒有見過這樣簡單的玩具,在兩根小棒拴著的一根小繩上,一隻竹子做的小玩意兒隨著繩子的抖動上下翻飛,發出「嗡嗡」的聲響。如今,年過六旬的老人都能清楚地記得,幾只嗡嗡作響的空竹,「嗖嗖」地從人群中飛向天空,隨後,急速落下,然後各自被穩穩地用繩子接住,又重新抖了起來。小小的空竹就像流星一樣不斷從人們的眼前劃過,令人眼花繚亂。一會兒從背後飛上來,一會兒又從腿下鑽過去,一會兒又在他們的手指間來回跳躍,他們舞出的「流星趕月」、「猴子爬桿」、「螞蟻上樹」等花式令人叫絕。

男女老少齊上陣秧歌扭起來

還有一種與高蹺並列為節日不可缺少的娛樂活動節日民間社火活動中的一種歌舞藝術,天津方言稱為「地秧歌」。67歲的孫鳳英老人說:「我是鐵桿秧歌迷,一聽見嗩吶和鼓點聲,手腳就癢癢。當你隨著鼓點扭動的時候,連腳趾頭都吃著勁。今年春節,我參加了寧河的秧歌隊,好好地扭了一回新春大秧歌。扭秧歌的門道其實多著呢,一招一式,一行一動,都有許多講究,把喜氣洋洋的感覺帶給看秧歌的每一個人,把新春的氣氛帶給每一個人。」「舊時秧歌都是男的鬧,那時候的大年裡,男人們裝扮上身,吆喝著,歡笑著,在家裡的大姑娘,小媳婦,隔著門縫往外看,一起跟著歡笑。女子跳秧歌是現在才有的。」

孫鳳英還告訴記者,在京津一帶,地秧歌有兩種區別:一是踩蹺與否,踩蹺者腿子也只1尺余;二是大扭大唱與只扭不唱之分。以上4種形式中,只有不踩蹺、只扭不唱,也不扮演故事角色的人,僅配以服裝綵綢,隨鑼鼓伴奏碎步舞扭。至於「跑旱船」、「跑驢」等藝術形式,在天津往往是和秧歌會附在一起,也有的是附在高蹺會後,作為大劇目間的一種緩沖表演項目或短節目後的補充項目。熱烈火爆之後,詼諧曼舞,使觀眾情緒為之一舒。

嗩吶伴奏鐺子響跨鼓敲起來

據尚潔介紹,相傳天津最早的一個法鼓團體是「大覺庵金音法鼓會」。法鼓會樂器以鼓為主,放在中央,鈸、鐃、鉻子、鐺子都在鼓後。法鼓曲牌約十幾套,常用的有《老西河》、《搖通鼓》等。著名的法鼓會還有龍亭的井音法鼓、芥園的花音法鼓、侯家的永音法鼓等。而中幡會是跨鼓和中幡兩種藝術形式結合表演的會,由廚行同業所辦,會名「鄉祠前遠音跨鼓中幡會」,跨鼓隊是大鼓八面,用黃繩系於頸間,鼓手人穿黃馬褂;鐺子八面,擊者每人穿黃坎肩;另有雙髻文童12人,各著鮮衣,手托花籃;武童亦12人,手持對鈸。演奏時,跨鼓聲輕重緩急不同,鐺子打點。文童輕歌,嗩吶伴奏。武童則擊耍對鈸和人體擺字,常擺的吉祥詞為「江山太平」、「天下太平」等,變換極迅速。中幡隊最初是中幡三架,各由三丈長竹竿掛長幡,幡寬五尺,青緞面初是中幡三架,各由三丈長竹竿掛長幡,幡寬五尺,青緞面,紅布里。幡頂斜插旗子兩面、燈籠兩個、傘蓋三把,並系綴銅鈴若干,每架各有長幌繩兩條(較北京中幡少一至二條)。每架總重超過百斤,行會中或托手中,臂上或杠肩頭。表演時則頂上額或伸臂托塔,表演者做各種驚險動作,但幡竿不能離身,不能倒地。逛廟會的人們會大聲地給表演者叫好,表演者得到認可後,會更加賣力地表演。

跳高劈叉翻筋斗高蹺踩起來

每當過年,還有一種娛樂活動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踩高蹺」。高蹺的表演者雙足縛於1~3尺高木棍製成的「蹺腿」上,邊行走邊表演。清代中葉高蹺盛行時,高蹺腿子曾有高5尺者。高蹺有文、武之分:文蹺以走唱為主,簡單的舞扭動作;武蹺則表演諸如倒立、翻筋斗、疊羅漢、跳高桌劈叉等驚險動作。

天津高蹺多屬武蹺,其舞扭動作,如倒立翻滾、前奔下傾等均有固定模式,造型美觀,氣氛紅火。清代以來,天津城郊高蹺會最為普遍,多以戲曲名目相標榜。表演時按戲目分項進行,演員在鑼、鼓、鐃、鈸擊打伴奏中舞蹈翻跌。在高蹺鏗鏘有力的鑼鼓點中,年味越來越濃,喜氣洋洋的春節也越過越有意思!

「媽媽例兒」,也寫做「媽媽論兒」,是京津地區一種民俗事象。《北京方言辭典》釋義為:「日常生活中的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論。」《北京話詞語》里說它跟「老媽媽例兒」一個意思。

例兒,當然是當慣例、體例、規則講,是應該仿效或依據的。媽媽,指長者,從前大都是家庭婦女。換句不大好聽的話說,媽媽例兒就是家裡老娘兒們的講究。加上老字,則是突出「例兒」的老生長談性質。

它是否都是「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論」?我看不一定。由於媽媽例兒來自底層人民,是傳承民俗,情況就復雜了,至少有三種情況:一、以迷信的形態出現,包含迷信的內容;二、以迷信的形態包含合理的內容;三、以合理的形態包含合理的內容。後二者在民俗學上叫「俗信」

這說需要用辯證方法,去看媽媽例兒。

一、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

這是帶判斷性的媽媽例兒。有這一回事兒嗎?沒有。有人把它與清兵入關聯系起來,只是小說家言。如果確是「真理判斷」,即沒有舅舅的人,在正月剃了頭(理發)怎麼辦?有舅舅的死舅舅,沒舅舅的管不了,那還是真理性判斷嗎?但是,它是用迷信的形式,引導合理行為。正月,人人過春節,它督促人們在春節前做好個人衛生;不搞這種個人衛生,就危及親屬,多厲害!再說,舊社會剃頭匠(理發師傅)大都是寶坻縣人,舊年年底夜以繼日地幹活,等除夕加班到正月初一天亮,立刻回家鄉過年,你想剃頭(理發),哪兒找師傅去!

二、窗戶門對窗戶門,不打官司就死人

建築新房,或在院子里翻蓋新房,最忌諱門或窗對著鄰居的門或窗戶,所以有了「門對門,凈死人」一類媽媽例兒。

這種話,看起來是一種民俗禁忌,而且是荒謬的迷信禁忌,但是,卻不能這么簡單地做出結論。因為這是以迷信形態表明一種建築規程。

門窗對門窗不便於居住生活。誰家都有隱私,至少都有不願意別人看見的起居生活,都有不願公開的行為。夏日炎炎,在個人居室內難免袒露上體,或者洗浴,能時時刻刻緊閉門窗嗎?顯然不能。還有例如某地有兩家門對門的住戶。甲走出自己的屋門時,總是無所謂地前行右拐。但對門的乙住戶換房搬走了,住進新住的丙。沒有幾天,丙住戶的男人站在門前罵街,「狗眼沖人家屋裡看什麼」,「不是東西」等等。甲住戶發現丙住戶「罵海街」也不依不饒,說:「也不尿一泡尿照照,你那模樣的女人躺在地下也沒人要。」「海街」罵了幾次,甲與丙接上了火,大打出手,歸了派出所。如果當初蓋房的時候,遵守了媽媽例兒這種多年經驗總結,把門與窗相互錯開,就不會發生這種糾紛。可見這條看來十分迷信的媽媽例兒,道出了某些生活的真理。

舊時元宵節天津例兒多
為外甥祈福———舅舅送燈
正月十五,當舅舅的人可千萬別忘了一件事,一定要給外甥送燈。舊時天津民間有舅舅給外甥送燈的習俗。
「講究送『鴨子』形的燈,取其諧音『押子』之意,為外甥祈福。也有預祝外甥長命百歲之意。」至今此俗不衰,而且燈的種類日趨繁多,金魚燈、蒺藜燈等取富裕有餘和吉利的寓意。
結伴賞燈散逛———走百病
正月十六,天津還有一個習俗,這一天是走百病的日子,勞累一年從未離開婆家的婦女們,紛紛走出家門,或回娘家與父母團聚,或到廟里進香,或到繁華鬧市逛一遭,消閑一番。但是,必須當日返回,不許隔夜。
婦女不僅要回娘家,而且多結伴出遊,一邊賞燈散逛,一邊以行「走」除百病,民間認為在「走百病」時,必須越過3條河流,跨過3座橋,而且還要「摸釘」,方能求吉除疾。「摸釘」就是用手觸摸橋樑上的鐵釘或是廟門上的門釘。因「釘」與「丁」諧音,而「丁」又象徵男子,所以婦女特別是未有身孕的婦女則必須誠心「摸釘」,以求子嗣,使家業興旺,有傳宗接代之人。好在天津河流多,橋梁多,廟宇多,不然走一天下來,女子們的小腳哪裡受得了。
金銀財寶馱回家———蒸老鼠
居民人家一般在正月十四就忙活起來,和面蒸制「刺蝟、老鼠」。刺蝟的周身剪出細三角尖兒,以高粱米做眼。老鼠則剪出四足和長尾,用黑豆做眼。刺蝟、老鼠的脊背上和木銑頭上堆著面做的元寶,兩種為一對,分別擺放窗檯角、門墩、廚房的灶台角處,頭朝外。轉天下午,把各處擺放的刺蝟、老鼠頭由向外轉向屋內,以示把財寶馱回家中。至於神像前、祖先牌位前和灶王神像前所供的刺蝟、老鼠則不轉動。
十五晚間天黑後,撤下供品及各種擺放的刺蝟、老鼠,由家中男性家長主持上香,供煮熟的元宵,全家男女老小叩拜盡禮,燃燭焚香焚黃錢、放鞭炮。香盡撤下元宵回鍋煮熱由全家分吃,謂「吃供尖」。吃供尖後正式吃晚飯,平時分家單過或者外出工作的,都要湊齊集中在家長的住處吃。因為正月十五是第一個月圓的日子,月圓家圓,象徵著家庭和睦、美滿幸福。
圓圓滿滿吃元宵
過元宵佳節,自然不能不提吃元宵。有糯米(津地叫「江米」)面和高粱面(津地叫「黍米面」)兩種。糕點店出售的是糯米面的。元宵餡品種多樣,故稱「什錦湯圓」,製作時用畚箕搖制,煮熟後松軟可口。一般家庭自製都是高粱面的,是包糖餡後用手製成,煮熟後略顯硬實。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像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再看元宵的品種和吃法。北宋以前的元宵是實心的,無餡,下在燒開的水中,配以白糖、蜜棗、桂花、桂圓等物。南宋時開始有了中間包糖的「乳糖圓子」,大概是較早的有餡元宵。其後,元宵餡又有甜、咸之分。甜餡一般用白糖、紅糖、桂花、果仁、芝麻等製作;咸餡多為葷餡,單包肉或肉、蔬合包。元宵大多以水煮食,但也有油炸食用的。
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豐富了,人們把中西結合在元宵上發揮得淋漓盡致,連巧克力和冰淇淋都能當元宵餡了,還有什麼不能煮來吃的呢?

❷ 天津人過年都有什麼風俗

天津人過年都的風俗是第一頓飯就是吃餃子,拜年是春節里一項重要活動,首先從家裡開始,晚輩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而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天津春節習俗又稱「天津年俗」,是指天津市在中國農歷春節期間的社會風俗習慣。由於天津衛自明代設立以來逐漸形成一個「人雜五方」的移民城市,因此天津的春節習俗融合了中國南北方的新春習俗特點,並在融合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特點。

❸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天津過年有哪些風俗習慣把它們寫下來

大年三十
天津各家各戶往往擺上供品供奉神佛,當天夜裡,把家中所有燈火點明,父系家庭的一家歡聚一堂吃團圓飯,之後的一夜不能睡覺,燈火亮到天明,天津人稱之為「守歲」。天津年俗里,這一夜禁止掃地、倒水、用剪刀,說不吉利的話語。
大年初一
十二點過後就是新一年的第一天了。在這一天天津人習慣第一頓飯就是吃餃子。春節餃子即象徵新年與舊年在」子時「交替,而且在天津三十的餃子必定是肉餡,初一早晨的為素餡,代表一年素素凈凈沒有災厄之事。拜年是春節里一項重要活動,首先從家裡開始,晚輩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而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初一一早出門走親訪友,俗稱拜年,在送年禮方面,天津人講究送整盆不剪枝的臘梅、海棠和迎春花。現在一般為酒(久)和糕點(高)。而且在這天還禁止灑水、掃地、倒垃圾等行為,因為天津人往往將水、土視為「財氣」,將垃圾、糞便看做「肥水」,灑水、掃地、倒垃圾會把「財氣」掃走。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的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傳統。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代手「。當然,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也是為了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敘敘舊、話話家常。
大年初三
「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餄子往家轉,初四的大餅炒雞蛋。」這樣的天津俗語中也體現了天津在歡度春節的大喜日子裡,對生活美好的憧憬。而在春節期間包合子吃,其主題當取「和合」之意,子還有一層更積極的含義,那就是和衷共濟、同心合力。從微觀上說,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從宏觀上說,人和百業興,和諧春節年味濃,民俗飲食溢鄉情。
大年初五
正月初五天津人稱為「破五」。這一天不能到別人家拜年,不然會被認為是小人。這天家家都包餃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時候,菜板要剁得叮咚響,暗示剁「小人」。餃子也代表元寶,主迎財神之意,部分商戶也會選擇這天迎財神開張。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上元節,天津人稱其為「燈節」,這一天每家每戶除了吃元宵外,還要供奉給神仙和佛祖面制的刺蝟和老鼠,燈節前後,天津城內各商鋪從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七日張燈五日(舊)。
正月十六
在這一天,天津人習慣出去走一走,俗稱」溜百病「。
正月二十五
正月二十四晚上,天津農村的各家各戶還要在自家的院內或屋內的地上用白粉畫出小囤和小梯子,稱為打囤,在他們上面放糧食和銅錢,寓意來年物豐糧豐。

❹ 天津的春節習俗

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天津衛有「聘不盡的閨女,辦不完的年貨」的諺語。
臘月十五上全街。年貨市場到臘月十五全擺出來了,各種攤販在街市路口,各占攤位,全部出動,以應市民需要,謂之「上全街(讀如『該』)」。天津衛的年貨市場其中在娘娘宮南北,賣兒童玩具的,賣吃的,而居家著重買吃食。逛娘娘宮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里,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里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

二十三,灶王爺上天。從前漢族地區迷信有灶王爺,是「東廚司命主人間保護神」。到每年臘月二十三,有「祀灶」之舉。認為這一天灶王會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所見所聞。這句話的北京版,則說成:「二十三,糖瓜粘」。因為要用糖瓜粘住灶王的嘴,不讓他向玉帝訴說自家的壞話。
二十四,掃房子。經終年的雨雷風霜,住宅內外已積滿灰塵,適此時節要打掃干凈,內外整潔。
二十五,糊窗戶。掃完房子,次日要把舊窗紙撕下,房頂、牆紙也要除舊布新。貼上新窗紙、紅窗花及糊(刷)白牆,並貼上新年畫。
二十六,燉大肉。天津人在春節(正月初一到初五)期間,以休閑娛樂為主,燉熟肉菜後,每天用白菜、粉條燴一下,以應親友來時之需。
二十七,宰公雞。天津人俗信雞是「大吉大利」之物,所以要預備大公雞一隻,在除夕享用,但不吃完,要剩餘到跨年後再吃其餘部分,以求富裕(余)。
二十八,白面發。即蒸饅頭。此為「西禮」,山西風俗蒸饅頭在正月拜年時,作為禮品饋贈親友。初一到初五,不再以生糧米做飯。
二十九,貼倒「有」(包括貼對聯、、吊錢、「福」字等)。用紅斗方紙上寫「有」字,貼在容器或箱櫃之門上,表示並預祝,家中糧物常有,什麼也不缺。將「有」字倒貼與倒貼「福」字意同。
三十,合家歡樂吃扁食。農歷新舊年在子夜相交,要吃餃子。滿人稱為「煮餑餑」,天津沿明朝稱謂,名「扁食」。新年夜五更天忌諱在床上打噴嚏,如果在床上打了噴嚏,則預示著今年要生病,若要打噴嚏時,必須迅速下床。除夕夜,外面有人叫你的名字,不可答應,這是鬼在叫你。新年之始,洗漱後的第一件事,是到街門內偷聽街上行人的第一句話,以卜來年之凶吉,謂之「聽懺語」。三十晚上包餃子,要將一枚小錢包在餃子里,誰吃到它,誰一年順利。

正月初一,俗稱過大年。家家喜氣盈門,燃放鞭炮,食素餡餃子,親友互相拜年。這一天,米缸不能空著,這個「老例兒」意思是以免一年之中有斷炊之虞。而且還忌灑水、掃地、倒垃圾,這叫做「聚財」。因為在這一天,往往將水、土視作「財氣」,將垃圾、糞便視為「肥水」,灑掃、傾倒垃圾,惟恐把「財氣」掃走。除此之外,天津衛人過年時還講究正月不能剪頭發,不然就得死舅舅;正月不能看病,甚至還不能吃葯,不吉利。老天津衛人往往將初一這天看做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春節期間,老人們忌諱比較多的就是說話方面,不吉利的字、音都被視為禁忌。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 過年的時候,無論孩子們多麼淘氣,家長最多也只是呵斥一下而絕不會打,這是因為新春期間有個「老例兒」,忌孩子啼哭,因為啼哭是「沒彩頭」,兆示疾病、凶禍。所以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

初二,黎明即起,祭財神,擔水持柴進屋,意為「進財水」,是日吃撈面。大年初二也是姑爺節(天津人管女婿叫「姑爺」),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舊歷風俗,延續至今。
初三包合子,寓意做買賣可賺對合利。
初四烙餅炒雞蛋
初五稱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初五叫「破五」,也叫「潑污」,「送窮土」,把家裡床下旮旯的土掃出倒掉,潑掉臟水,趕走窮氣。初五還有另一個重要習俗「捏小人」。包餃子剁餡的時候要一邊剁一邊念叨,「剁小人」,包餃子的時候要仔細捏攏餃子皮,叫「捏小人嘴」。吃餃子前照例也要放炮,叫做崩掉小人,正月初五不能到別人家拜年,否則視為小人之嫌。解放後過春節,拜年及「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破五餃子」等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初6金錢豹
正月十四,蒸面刺蝟、老鼠上供,上午頭向外,下午頭向內,』意求馱回財寶

怎麼樣,天津春節有年味吧?這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很勞累,很辛苦,很花錢,很熱鬧,很享受,也很有趣。

❺ 天津人年夜飯吃什麼

天津人年夜飯吃什麼(匯總)

每個中國人都有關於年夜飯的記憶,這些記憶往往是就著大年三十晚上,那桌豐盛的菜餚蔓延開來的,那麼天津人年夜飯吃什麼?我們一起來看看!

四喜丸子

四喜丸子是天津人在年三十餐桌上必備的佳餚,四個色、香、味俱佳的肉丸擺盤上桌,寓意團團圓圓、生活合合滿滿,在春節這樣傳統節日里,首先期盼的是家人的團聚,圍坐桌前期盼更加美好的新一年。

扣肉

燒肉,又名扣肉,是傳統津菜“八大碗”中相對大眾化的名吃,肥而不膩,味厚濃香。年夜飯上也是必不可少的。

油燜大蝦

渤海邊上的天津人,對海鮮的熱愛可謂深入骨髓,在一年中最重要的春節,自然也要選一道海鮮烹調上桌。紅彤彤的大蝦,鮮亮誘人,彷彿看到了新的一年那紅火的生活,充滿了期盼~

素什錦

素什錦在天津是一道很受歡迎的冷盤,每逢節日幾乎家家都要做上一盆,自己家裡人吃,或者招待客人都是不錯的選擇。用木耳,蘿卜,筍絲,豆腐乾,白菜等製作而成,家家戶戶的下酒菜標配啊! 年夜飯桌上要是沒有它,你不會感覺少了點什麼嗎?

老爆三

“爆三樣”源自漢族宮廷名菜“全家福”,聽這名字就與過年很契合,搭滾伏全家老小圍坐一桌,吃著這為全家帶來福氣的“老爆三樣”,滿足了味蕾,還收獲了滿滿的好兆頭。

八珍豆腐

八珍豆腐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名菜,屬於天津菜,豆腐入口即化,八珍鮮美可口。豆腐還與“都福”同音,取意新的一年福氣多多,年夜飯吃上一盤八珍豆腐,全家都有福氣哦~

肘子

有人說:“過年吃肘子,一年吃喝不用愁”。肘子是年夜飯必不可少的菜餚,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受到很多人的喜愛。

拔絲蘋果

年夜飯餐桌講究的就是美味還有好寓意,另外一家人歡聚一堂,熱熱鬧鬧、其樂融融也是每家的追求。拔絲蘋果作為一道熱菜,其味道獨特,呈金黃色,外脆里嫩,香甜可口。一上桌,黏黏的糖汁包著酸甜可口的蘋果,大夥一起動筷子,你拔我拽,金絲滿布,有說有笑。

清蒸鱖魚

過年一定會有的菜就是魚啦,味美又代表了年年有餘的好寓意,清蒸的做法保證了魚肉的鮮香,還充分的留住了魚的營養價值。

松鼠魚

雖為魚肉製作,但形似松鼠,年夜飯上深受小朋友的喜愛,色澤鮮艷,鮮嫩酥香,酸甜適口,讓人回味無窮。

涼拌海蜇

天津人愛吃的一道海鮮冷盤,海蜇含有人體需要的'多種營養成分,尤其含有人們飲食中所缺的碘元素,是一種重要的營養食品。過年好吃好寓意的同時,時刻不能忘記保證健康需求~

年糕

酒足飯飽,來點甜食!過年甜食當然是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備升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罾蹦鯉魚

天津人年夜飯常駐嘉賓之一,因其成菜後魚形如同在罾網中掙扎蹦躍,故名。特點是鱗骨酥脆,知攜肉質鮮嫩,大酸大甜。尤其是上桌後趁熱澆以滾燙的鹵汁時,熱氣蒸騰,香味四溢。

熬魚

天津熬魚是天津特色,幾乎家家戶戶都能做得一手好熬魚。其特點是色澤棗紅,肉質軟爛細嫩,咸鮮略甜,醬香味濃,佐飯最佳。

肉皮臘豆

肉皮臘豆也叫皮凍臘豆,它出現在天津人過大年的餐桌上相對較晚。做好後,在臘月便放在大號容器里讓它自然凝固,等到吃的時候切下一塊,配上醋、蒜泥、香油調好的汁兒,成為年夜飯的一道菜品。它素淡爽口,可以解油膩。

炸馬口魚

炸馬口魚是地道的天津衛傳統菜,酥脆鮮美的馬口魚可是天津人年夜飯桌上必備的美食。

撈面

天津人每逢喜壽大事就愛吃撈面,特別是大年初二迎接姑爺款待女婿時,按照天津“老例兒”,一定要擺上一桌配四碟菜的打鹵面,這獨特的“四碟撈面”在其他地區難得一見。

蔥爆肉

全家團圓的年夜飯桌上一定會有一道蔥爆肉,此菜色澤棕褐,味咸鮮,肉質鮮嫩,蔥脆,清香味美。

什錦火鍋

什錦火鍋,天津人叫什錦鍋子,這也是天津人過年的傳統吃食。此菜由於配料豐富多彩、既有山珍海味又有豆腐白菜,故名“什錦火鍋”。

醬貨拼盤

這是每家過年時候都會有的吧,天津人愛吃醬貨,無論是下酒還是解饞,都是最好的選擇!

紅燒魚

天津靠海,所以年夜餐桌上必定有各種海鮮。天津人吃魚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清蒸,還可以紅燒,還有和肉片豆腐一起燉的。鰨目魚,大黃花魚,喜歡吃什麼就做什麼!

鍋塌裡脊

鍋塌裡脊是天津漢族特色小吃,以豬裡脊、雞蛋、蔥薑末、料酒、鹽、麵粉、香油、小蔥沫等為原料,製作而成,色黃鮮艷,清口鮮嫩,咸香適口。

螃蟹

過年吃螃蟹有著“富甲天下、八方招財、縱橫天下”的好說法。除了說法好聽之外,蟹殼鮮紅,口感也鮮美。

芙蓉蝦球

芙蓉蝦球是將鮮蝦仁用調味料煨好後,加入青紅椒炒熟,用澱粉汁勾芡後,裝盤即可。因其外形美觀,故名芙蓉蝦球。

獨麵筋

獨麵筋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名菜,將油麵筋劃一個小口,在溫水中泡20分鍾。製作方法:蔥切成蔥花,大蒜切瓣備用。油溫六成熱時,下入蒜片和蔥花爆香。將泡好的麵筋倒入鍋中,一同再把泡麵筋的水倒入少許。蓋上鍋蓋,小火燜2分鍾。倒入醬油、蚝油、鹽、糖,並翻炒均勻。大火收汁即可出鍋。

炒青蝦仁

炒青蝦仁屬“細八大碗”菜品,也是紅旗飯庄獲津菜比賽金獎品種。其主料天津河產青蝦,色呈青白,肉質緊密細嫩,以深秋初冬時節上網的最為肥碩。

熘魚片

熘魚片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傳統名餚。切魚片的刀要快,否則容易把魚片弄碎。魚片滑油時,油溫不宜過高,片薄形美,色澤潔白,食之鮮嫩滑爽,令人回味不盡。

;

❻ 天津人過年都有哪些習俗

四次:春節、清明節、七月十五、十月初一;

掃墓,即為「墓祭」,也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北方叫上墳,有的地方將掃墓稱之為「掃山」或「拜山」等,南方部分地區稱之為「掛山或「掛紙」。

拜的「山」分兩種:一種是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內的祖輩,稱「家山」,拜祭家山稱「家祭」;另一種是對宗族祖先的拜祭,稱 「祖山」、「大眾山」,拜祭祖山稱「掃大眾山」。

(6)天津人的年味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華文化注重孝道,天津民風自古淳樸,天津人緬懷逝去的家族先輩親人,非常重視祭祀的儀式,每年在三個「冥節」中,最首要的當數清明節(另兩個「冥節」是指夏歷七月十五中元節和「十月一,送寒衣」日)。

天津人俗稱清明節為「鬼令」,在清明前後各10天祭祖,最好的日子是在清明節這一天去掃墓(天津人曾普遍稱掃墓為「添墳」,後來又改稱「上墳」),系天津地區傳承下來的重要風俗。

在天津市武清區(原先的武清縣),祭奠供品還要加上煮熟的餃子,武清北部村莊,一些上墳的人還有折松枝戴在胸前或頭上的做法。一些大戶人家,有吃「清明會」的習俗。

❼ 帶你了解天津過年的習俗

天津的過年習俗最主要的就是「闔家歡樂」,天津的年貨市場主要集中在在天津天後宮為中心的宮南、宮北大街,也就是今天的古文化街一帶。在哪兒你可以買到你所需要的過年用品。本期天津文化就為你介紹天津過年的習俗。
臘八兒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逛娘娘宮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里,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里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
糖瓜祭灶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裡12點祭灶王爺。待香燃盡後,請下灶王像,點火燒了,大年三十再買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碼子換上,年復一年,都是這樣。
貼吊錢天津人有貼吊錢的習俗,紅紅的吊錢,薄薄的紅紙,像旗幟一樣,被北風一吹,呼啦啦地飄曳,彷彿在跳躍歡快的舞蹈。吊錢是貼給屋外的人看的,正面沖外。過去人們多把吊錢貼在窗戶外,然而北風如刀,吊錢很快就破掉,委實遺憾。後來有精明細致的天津人把吊錢貼在窗戶內,這樣就一直能保留到過完年了。美中不足的是,風中火紅的舞蹈變成了靜靜的守望,熱辣辣的年變成了羞答答的年。天津人過年可以沒有大門上的春聯,但家家一定會有吊錢。除了吊錢寓意吉祥外,那個「錢」字也是吸引人的關鍵吧!
貼肥豬在所有的窗花中,「肥豬拱門」是最經典的主題,特別是用黑色臘光紙雕刻的肥豬馱聚寶盆的花樣。過大年紅色是主流,唯有這「肥豬拱門」獨享這黑色的特權。天津人視豬為「財」的象徵。所以很多人家也把「肥豬拱門」的窗花貼在大門上,企盼新年中的富足。今逢豬年,「肥豬拱門」更要風光無限啦!
吃撈面正月初二敬財神,要吃撈面條,講究吃全菜碼,即黃瓜、菠菜、豆角、豆芽等窖菜。還有銀魚、紫蟹、晃蝦、鐵雀等都是過年時的菜品。除這四種還有韭黃、蘿卜、鴨梨、黃芽菜,統稱天津八珍。其中銀魚有其獨特之處即為金眼圈,其他地方所產都是黑眼圈。明太監劉瑾最愛吃天津銀魚,在天津設「銀魚監」,派太監畢珍專司此職,供他和皇宮內食用。有詩說:「水中釣出是銀魚。」此句差矣,因為銀魚的最比魚鉤要小得多,所以逮銀魚要用網澇。傳說,天津金剛橋附近的三岔口銀魚最好,最肥。有詩雲:「佳餚都在封河後,聞說他鄉總不如。」說出了它的獨特味道和產期。
姑爺節天津人管女婿叫「姑爺」。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舊歷風俗,延續至今,生命力依舊旺盛。曾聽一位計程車司機聊,過年基本上忙三天,大年三十,初二和正月十五。大年三十和正月十五大家都趕著回家過節,奢侈一下,打車。然後就是初二這一天了,全天津所有的媳婦都回娘家,穿紅掛綠大包小包地一大清早往娘家奔,想一想那樣的場景,都覺得很壯觀啊!那一天是司機的最忙,交警的最忙,娘家也是歡聲笑語。大年初二是天津最熱鬧的「姑爺節」。
破五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初五叫「破五」,也叫「潑污」,「送窮土」,把家裡床下旮旯的土掃出倒掉,潑掉臟水,趕走窮氣。初五還有另一個重要習俗「捏小人」。包餃子剁餡的時候要一邊剁一邊念叨,「剁小人」,包餃子的時候要仔細捏攏餃子皮,叫「捏小人嘴」。吃餃子前照例也要放炮,叫做崩掉小人。
鬧元宵在天津人的心目中,鬧元宵也是過年,因此,要鬧得轟轟烈烈,要鬧出年味來。從正月十三到十七的每天晚上,城內繁華的街道,遊人如織,燈火輝煌,鑼鼓喧天,非常熱鬧。十五這天,平時分家單過或外出工作的,都要集中在家長的住處吃晚飯,因為正月十五是第一個月圓的日子,月圓家圓,象徵著家庭和睦、美滿幸福。

了解更多星座網路、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簽、情感合盤、看另一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一生運勢、復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個贊或者在線咨詢(僅供娛樂):http://www.adxqd.com/xz/

❽ 天津人過年有什麼講究

從50年代到前幾年,天津人在春節時對親戚朋友大都送點心(糕點)。大年初二,姑爺送媳婦娘家,那時因無「的」可打,幾乎人人的自行車後衣架上,都是點心盒子。這才發生「點心盒子大旅行」現象,親友間以致發生「禮品還家」的趣聞。這兩年變成了西點,但仍不出糕點的范圍。可是,從前天津人送年禮卻不只集中於點心、鮮貨。

天津人送禮一貫講究應時到節,新鮮可心。既是新春到來,就要有春天氣息,因此就有送鮮花的舉動。那年頭兒,不重西洋禮節,沒有送折枝(剪枝)鮮花的,而是送整盆的臘梅、迎春海棠。每盆都要捆紮成「型」,迎春用自身枝條編成扁圓的嬌黃花盤,似有蜜蜂徘徊飛翔;臘梅、海棠則紮成大圓球形,團團似火,春意盎然。這種禮品高雅且有人情味兒,送盆花,沒有買的,大都是租的,花匠到落花時來取老根兒。

這年時寒風凜冽,天津冬季「三珍」正當其時,因此,送銀魚、紫蟹、鐵雀做禮品也成風氣。花錢不多,卻是時鮮,顯出送禮人的拳拳之心。再有,是送暖窖的韭黃(應該叫做黃韭菜)。彼時,冬天除去大白菜外,能吃到這種鮮嫩細菜,也會令受禮人動情。此外,也可送茶葉 (天津人講究喝茉莉花茶)

一想到瑞雪豐年,外面是灰黑的天空,家家戶戶貼滿猩紅的春聯、吊錢,屋內鮮花怒放,時鮮清香,這種年味兒真令人神往。

臘八兒: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逛娘娘宮: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里,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里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娘娘宮在天津人的文化生活中有重要的意義。以前幾乎所有天津人在新婚時會朝拜娘娘,觀念中將媽祖和送子娘娘混淆了,希望娘娘能保佑早生貴子,求取一個泥娃娃作為自己的孩子。如果一年之中沒有生育,會將泥娃娃抱到娘娘宮「洗澡」,也就是換一個更大的泥娃娃,使泥娃娃「長」一歲。如果生育了孩子,會尊泥娃娃為「大哥」,自己行二。因此以前天津人互相尊稱「二爺」,沒有叫「大爺」的,因為大爺一般都是泥娃娃大哥。(和北京人的風俗不同,北京人認為「二爺」都是管家或門房,互相都尊稱「大爺」)。

糖瓜祭灶: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裡12點祭灶王爺。待香燃盡後,請下灶王像,點火燒了,大年三十再買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碼子」換上,年復一年,都是這樣。

吊錢兒:過年時從天津人家門口路過,你會被家家戶戶門窗上的紅色吸引住。這是一種叫「吊錢兒」的東西。吊錢兒是用紅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棱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吊錢兒一般分為兩類,一種是實物形,如口叨著元寶,身馱著聚寶盆憨厚可愛的「肥豬拱門」等。一種是圖案類,長方型紅色,花卉中加著吉祥話,下綴橢圓形的散穗。因為各種圖案都要上方刻有銅錢的圖案,俗稱吊錢兒。吊錢兒年三十貼上,到正月初五才能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所以,女人們結結實實地貼好吊錢後,無不絮絮叨叨地囑咐孩子,別弄壞了門窗上的吊錢兒。 紅色在天津人眼裡不僅艷美,更是驅邪避災、保佑平安的吉祥色。他們崇拜紅色,比如過年時,要給「本命年」屬相的親人買紅腰帶、貼身穿的紅色衣物,從新年開始穿上,以保平安。 吊錢兒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棱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為什麼天津民間崇尚紅色的習俗這么濃厚?主要緣由是對從天後宮里供奉的海神天後娘娘的崇拜擴展而來。因為據史傳記載,天後娘娘林默生前酷愛紅色,「嘗衣朱衣,飛翔海上」「乘席渡海」,救助危船,她死後屢顯神靈。傳說遇險船戶向天後呼救時,天後娘娘便化為神燈示佑於船桅頂端,或化為一條小紅船,或一根紅纜繩,或一片紅雲,引導人們脫險。老漁民傳說這紅纜是天後娘娘從紅衣上撕下的。所以,在天津市對紅色崇尚的緣由來源於沿海。 當然,現代天津人對紅色避邪的迷信心理已經淡薄,婦女穿戴紅色衣物,多是出於愛好。

「破五」: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鬧元宵":在天津人的心目中,"鬧元宵"也是過年,因此,要鬧得轟轟烈烈,要鬧出"年味"來。從正月十三到十七的每天晚上,城內繁華的街道,遊人如織,燈火輝煌,鑼鼓喧天,非常熱鬧。十五這天,平時分家單過或外出工作的,都要集中在家長的住處吃晚飯,因為正月十五是第一個月圓的日子,月圓家圓,象徵著家庭和睦、美滿幸福。 而元宵節過後,年味兒這才漸漸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