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霍元甲和黃飛鴻是什麼關系
黃飛鴻和霍元甲算是同一個時代的人物,不過黃飛鴻是廣東人,而霍元甲是天津人,兩者雖同是一代宗師,但是相互之間並不認識。如果非要說兩者有什麼關系,那隻能說兩個都是一代宗師,而且有人把他們並稱為“南北雙俠”。就像康熙和牛頓一樣,兩個人同處在一個時代,可是相互之間誰也不了解。
霍元甲在一些人的幫助下,創辦了精武體育會,甚至還打破了自身的家規,把迷蹤拳傳給了外姓人。之後改良迷蹤拳,讓拳法變得更加實用。當時霍元甲曾力挫英、俄、日等國家武術高手,為中華武術正名。死因跟電影里演的差不多,被其他國家的人下毒,長期服用一些慢性毒葯。
㈡ 高分懸賞:天津市武清區漢溝太平庄,王姓家族,背景,起源,家譜
王氏為姓,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後」。自黃帝子孫而言,王姓有三大系列:其一是子姓之王,出自殷王子比干之後,居於汲郡(河南衛輝)等地;其二是媯姓之王,出自帝舜之後,居於陳留(河南)、北海(山東)等地;其三是姬姓之王,出自周天子之後,又分三派:(一)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裔畢萬,封於魏,為晉國諸侯,至王假為秦所滅,子孫分散,時人號曰「王家」,是為王氏,居於京兆(西安)、河間(河北)等地;(二)周考王封其弟揭,於河南王城,是為王氏;(三)周靈王太子晉之後裔,居於太原(山西)、琅琊(山東)、固始(河南)以及福建等地。這一派人數最多,分布最廣,影響最大,王姓人口中十之七八屬於這一派。所以,宋代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曰:「王氏出自姬姓。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因以為氏。」現存的私修族譜,是自宋代開始按照歐陽修(1007至1072)和蘇洵(1009至1066)創立的「歐蘇體例」編修的,絕大多數王氏族譜都尊奉周靈王太子晉,為王氏開宗立姓之始祖。
王姓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大家族。據統計,在一百個大姓中,王姓家族歷代所涌現出的名人總數,居於各姓氏之首。早在西漢昭宣時期,博士諫大夫、經學名家王吉,就為琅琊王氏的顯貴奠定了基業。王吉祖孫三代,祿位彌重,「有累世之美」稱號,開創了琅琊王氏顯貴的先河。到了西晉,王祥位居三公,王戎、王衍先後出任宰相,大大提高了琅琊王氏家族的聲望。東晉初,由於王導功勛卓著,擔任宰相居中秉政,形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這是琅琊王氏勢力達到頂峰的標志,同時也是琅琊王氏成為天下第一望族的標志。太原王氏也是特別顯赫的。早在北朝以至隋唐時期,太原王氏就與清河崔氏、范陽盧氏、隴西李氏、滎陽鄭氏,合稱天下五大望族。在唐代又有「鈒鏤王家」之稱。由於太原王氏名聲顯赫,歷史悠久,很多其它支系的王氏後代,也將自己的家世歸系於太原王氏之下,以至形成「天下王姓出太原」之說。太原王氏主要有祁縣和晉陽兩支。王霸長子名殷,後漢時任中山太守,食邑祁縣,是為祁縣王氏。殷五世孫王允,漢獻帝時任司徒、守尚書令。王允兄子王凌,顯貴於三國曹魏之時。王玄謨在南朝宋孝武帝時,官至顧命大臣,其後家世相傳,顯於南朝。在北朝,祁縣王氏有歷仕西魏、北周以及隋朝的王慶父子,王慶父王因,魏州刺史。王慶,隋上柱國,封平昌郡公。隋代還有著名儒學家王通,唐初有著名文學有王績、王勃等。太原王氏晉陽支,在東漢靈帝時,王柔、王澤兄弟,分別官至北中郎將和代郡太守,奠定了晉陽王氏顯貴的基業。王柔子王機,仕魏,官至東郡太守;王澤子王昶,仕魏,官至司空。西晉時,王柔之孫王沈,官至司空,封博陵郡公;沈子浚,官至大司馬。父子皆登三公之高位。王昶之子王渾,官至司徒。王渾子王濟,被晉武帝招為附馬,官至驃騎將軍。西晉時期是太原王氏晉陽支的黃金時代。東晉時,晉陽王氏依然是名門望族。例如,王述,官至散騎常侍、尚書令;王坦之,官至中書令;王蘊,官至尚書左僕射;王國寶,官至中書令、尚書左僕射;王恭,官至中書令,領太子詹事,詔贈侍中、太保,謚曰忠簡,等等。在唐代,太宗時,有宰相王珪;玄宗時,有宰相王晙;代宗時,有宰相王縉;憲宗時,有宰相王涯;文宗時,有宰相王播;僖宗時,有宰相王鐸;昭宗時,有宰相王溥。在宋代,有步軍副都指揮王信,秘書監王子韶。在明代,有吏部尚書王瓊,等等。開閩王氏,是閩粵、港、台以及海外王氏所共祖的東南巨族。開閩王氏都尊王審知為「開閩第一人。」王審知當權期間,為開發閩地作出了傑出貢獻,去世後,謚為「忠懿」。後來,其子建號稱帝,建立閩國,追認王審知為昭武孝皇帝,廟號太祖。宋太祖得天下後,十分敬仰王審知的德政,御筆親題「八閩人祖」四字廟額。從此,閩人對王審知更加推崇。不論王氏宗祠還是私人宅第,所懸門燈,都寫「開閩第一」。民間崇拜王審知的建築,猶如雨後春筍,所在多有,視之如神。由福建徙居港、台及及東南亞各地的王氏後裔,都尊奉王審知為他們之先祖。三槐王氏,是以堂號聞名天下的王氏宗族中最大的一支。三槐王氏興起於唐末五代之世,初居大名府莘縣。王徹之子王佑(亦作王祜),字景叔,北宋初,歷仕宋太祖,太宗兩朝。宋太祖時,王佑任監察御史。太祖委派他查處原大名鎮守符彥卿圖謀不軌事,並許諾事成回朝後升任宰相。王佑經過認真調查後,竟以一家百口擔保符彥卿無罪。不料,宋太祖大怒,立即降他為行軍司馬,安置華州。宋太宗即位後,又重新起用他,並拜他為兵部侍郎。王佑在所居庭院中,親手種植了三棵槐樹,並預言:「吾之後世,必有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其後,他的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宋真宗的宰相,位居三公之首。從此,王佑子孫,居官要職,成為宋代一大貴族。宋代以後,三槐王氏更是枝繁葉茂,子孫遍布海內外,成為王氏家族中赫赫有名的一支。
義烏南陵王氏字輩:十六~七十六世:「宣振常充仁義禮讓文行忠信善積慶遠學勤業隆晉萃理貫通乾坤道圓凈愛竹風節高植槐枝秀挺芝蘭生庭階裘圖爭輝映地久並天長似續斯與並」。
安徽績溪王氏字輩:「玉大元祥兆安邦維義誠宏開能紹業積德慶長春俊傑輝光顯家聲永茂庭驊騮駒驥馬驌龍鳳鹿孝麒麟卜吉謙恆益希賢智勇仁儉勤忠信讓均正適時平」。
潤州王氏字輩:「洪勛振立世德克昌紹承先志永錫嘉祥」。
鳳林王氏字輩:「創業鳳林勛績立敬存誠著賢聲文章華國妥先靈忠孝世家啟後人烏邑發祥綿世澤鳳林創業振家聲」。
楚偽王氏善慶堂字輩:「禮樂修明定湘南泰運開傅家徵世澤光國蔚人才道立英賢作心恆孝友培熙朝榮俊彥寶樹植庭槐」。
王氏太原堂字輩:「自紹玉昆誠經緯雄才具安邦定國榮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聲敦本前謨顯修倫世道平休仁知緒永敏學興時行以上培原裕方來受命旌」。
寧鄉鳥石王氏字輩:「文運人才盛奎光斗漢瑩葆衷恢世澤作善振芳聲植樹先知貴魁英實得名緒從忠厚衍瑞應集簪纓」。
王氏太原堂字輩:「有章汝煥式德聊昌修禮立義守本安常興家成業錫慶致祥功昭道顯聲遠名揚」。
湖南益陽王氏字輩:「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萬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禮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輝星漢詞章耀錦城科名光世澤祿位定均申」。舊序:「鼎范銘功遠詩書啟俊英家聲傳益盛前武克相承」。
王氏太原堂七大房字輩:「禮樂修明定湘南泰運開今逢清鼎位代毓國家材世際人文起源從晉祚來子孫發千億賢仕策金台」。續序:「文運人開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顯寶善立名祖詒雲衍」。
王氏文德堂字輩:二房車礁舊序:「宗派始均千卽寶邦繼焉文允廷光政用世萬興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聯」;二房鴨頭舊序:「宗派始均千郎寶統繼天德萬承雄永志朝明文焉武興家國盛思昭四第聯」;二房西陂灘舊序:「宗派始均千郎寶邦繼焉文允廷綱政用世萬興天單懋崇宏盛思昭甲第聯」;三房馬鞍山舊序:「鈞千萬仲福景世新任碧丹泉大國宗先仕榮華家思昭甲第聯」;四房舊序:「宗派始均千郎寶邦繼焉文允廷常政用世萬興天丹懋崇宏大思昭四第聯」;五房舊序:「宗派始均千良榜伯明天貞萬單湖廣尚興繼承焉念宗祖顯達思昭甲第聯」;六房舊序:「宗派始均千定百季景然仕得文思萬世崇興紹先顯繼宗行永全昭早第聯」;七~八房舊序:「宗派始均千郎寶統繼天文九廷常政用世萬興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聯」;九房舊序:「宗派始均千郎寶統繼天茂元公伯萬允本盛興明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聯」;九房七星台舊序:「宗派始均千郎寶邦繼焉師金彥太古子興勝崇綿孔孟儒風大思昭甲第聯」。
湖南瀏陽王氏字輩:鑿石支派序:「裔榮篤本先德顯揚紹修世澤遠繼廷芳」;南華案山支派序:「家德澤新克念顯揚紹修正學遠繼廷芳」。
湖南長沙王氏字輩:「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應子國正學文洪開式哲啟兆萬年顯承謨烈忠厚傅家光昭祖澤綿延永紹祥鍾俊傑」。
湖南常德王氏字輩:東陽十甲序:「成龍致世時永大欽朝思言事道心立」;東陽二甲序:「成龍致世時詹汝秉曰化言事道心立」;東陽三四甲序:「成龍致世時一大□□應言事道心立」;東陽九甲序:「成龍致世時廷時一齊國言事道心立」;慈利縣城序:「成龍玉本□之守國仕□錫朝萬邦永」;王家灣序:「芳成祖樂□永本廷然良國事道惠大」;坪潭等處序:「成龍致祖景□月大廷世希起永士立」。
碩舊王氏字輩:「聲振朝堂世德傳芳求志達道大顯家邦」。
湖南益陽王氏字輩:「家政以成本在修身行端秬立化洽祥呈善為楚寶儒作國珍典型克紹動業能宏承恩錫命顯新揚名永昌邦族大振槐庭」。
湖南湘鄉牢田王氏字輩:原序:「添元用義祖承顯立鉉宗忠孝守仁義安邦定太平世業紹前德詩書裕後昆修齊為國本名教耀芳聲」。
湖南安化王氏字輩:舊序:「派傅先善友子仕仲孟文廷萬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禮可育中正本和心益代資祺壽亨佳福慶增」;新序:「驥足騰雲路鴻章重玉京彝鼎垂功遠賢書啟俊英令名光世澤祿位自能申家聲傅必盛前武克相繩」。
江西萍鄉王氏字輩:「文運人才盛奎光斗漢齊青箱延世澤儲俊隸金閨」。
太原郡王氏字輩:舊名序:「文章開國運忠孝大家聲孔孟師廼遠須知立志求」,舊字序:「孫子振大明朝廷公侯聊奕世異端非我願勝域喜同游」;新名序:「冠丹騰霄漢瑤池通貴聲玉樹共春茂金枝業向榮永傳凌雲志淪海存赤心宏圖必如願世祖積德成」,新字序:「儒林欣勃起理性有根源英才明昌瑞御武欲爭先子孫□君賜禮義織前賢丕達流芳遠顯耀福長綿恩澤垂青簡一統盛相延」。
開閩忠懿王氏字輩:「君家藹吉周召甫申英賢濟美中孝垂芳聖世衣冠文章禮樂德業紹先淵源啟後」。
王氏宗譜字輩:舊名序:「清山士光延子繼振維守志應懷良佐正學斯克傳」,舊字序:「大任榮旭世元漢承乃朝瑞景宜有慶國家毓英賢」;新名序:「青緗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樹聊生茂三槐俊秀賢彥才誠賓貴儒士必優先民主新時代和平喜盈添祖澤垂千載敦倫慶奕年」,新字序:「克儉承前緒存行啟後延子孫傳進步禮義廣心田丕達流芳遠顯耀福長綿日月開祥兆星晨曙旭全光輝齊秉現良曜照上乾」。
王氏宗譜字輩:新名序:「青湘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樹連生茂三槐俊秀賢彥才誠賓貴儒士必優先民主新時代和平永樂然世澤垂千載敦倫慶萬年」,新字序:「克儉承前緒存仁啟後延蘭桂傳進步禮義廣心田丕達流芳遠榮顯福長綿日月開祥兆星晨曙旭全光輝齊秉現明曜照上乾樹燦培鉤澤枝榮增錦江學乃家中賓書為品上珠」。
王氏槐堂字輩:舊序:「文德承家遠詩書訓子賢才名輝楚域槐緒卜長年」,新序:「榮福全宗享華袷聚廣昌富耀培光大貴和盛致祥」。
王氏茹古堂字輩:「欽清樹炳增鍂法植熙均光大名高振超騰爵正崇」;名序:「欽清樹炳增鍂法植熙均鎮治檄煥埀鍾淳校煜堦」,字序:「光大名高振超騰爵正崇天朝長佑啟奕載慶榮封」。
王氏紹槐字輩:舊名序:「文章開國運忠孝大家聲」,舊字序:「子孫振大明朝廷公侯系奕世」;新名行:「高湘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樹連生茂三槐俊秀賢彥才誠賓貴儒士必優先民主新時代和平永樂然」;新字序:「世澤垂千載敦倫慶萬年克儉承前緒存仁啟後延蘭桂傳進步禮義寬心田丕達流芳遠榮顯福長綿日月開祥兆星晨曙旭全光輝齊秉現朗曜照上乾」。
太原王氏字輩:「延有國□斯顯奕世伯仲希仁□季守義民彥思忠元良允治太平萬年臣子素志」。資料有待補充。
天津市靜海縣王氏(王振林)
㈢ 在北京或天津等地的李氏家譜是怎樣排的,有誰知道
姓氏由來『李』
李
一、來源有三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二、遷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布於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並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三、郡望堂號
所謂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顯貴姓氏。姓氏郡望,不僅是該姓發祥地的標記,也是氏族人口、經濟實力、政治地位與文化影響力等綜合族力強盛與否的反映。 據《廣韻》記載,李氏共有十二個郡望
1、郡望隴西郡:戰國時置郡。相當於今天甘肅省東鄉以東至臨洮縣一帶隴西地區。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堂號"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2. 趙郡:邯鄲一帶,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3.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晉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縣一帶。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4. 渤海郡,西漢置。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
5.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相當於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縣一帶。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6. 廣漢郡:漢時置郡。漢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當於今天四川省廣漢縣一帶。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7. 襄城,戰國時魏邑,秦置縣。歷代因之,清屬河南許州。
8. 江夏郡,漢高帝置。相當於今天湖北省武漢一帶。
9. 梓潼,古縣名,漢代置。為廣州郡治,蜀漢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縣。
10. 范陽郡,三國魏改涿郡為范陽郡,在今天河北省涿縣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帶。
11. 梁國,漢高帝將原來秦代的碭郡改為梁國,相當於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一帶。
12. 南陽郡,戰國時秦置。相當於今天河南省南陽市一帶。
四、家乘譜牒
全國:隴西郡李氏族譜總譜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譜不分卷、李氏族譜。河北:濼縣李氏族譜五卷、濼邑李氏族譜四卷、李氏族譜不分卷、李氏支譜不分卷、李氏家譜不分卷、李氏張恕堂本支譜十卷。上海:李氏家乘一冊、隴西李氏宗譜不分卷、竹岡李氏族譜十卷首一卷。江蘇: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寧李氏宗譜不分卷、李氏族譜二卷宗圖一卷、李氏三房支譜四卷。浙江:西塘李氏支譜十二卷、嘉興梅會李氏族譜二十二卷、梅會李氏族譜十二卷 。山西:隴西家乘,靜樂岑城李氏族譜四冊。河南:汝州李氏祖譜一冊(汝州李氏應該屬於郡望中的「南陽郡」)
五、歷史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他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陰一陽為之道"的辯證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統論。
李冰:戰國時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門事變"取得政權,後制定了一些對社會發展較為有利的措施,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占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等。人稱"詩仙"。
李廣:西漢時人,曾歷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作戰70餘次,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