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以前為什麼叫衛
擴展閱讀
杭州戴陳弄學區屬於哪裡 2025-04-16 16:24:20
不了深圳市什麼 2025-04-16 16:23:53

天津以前為什麼叫衛

發布時間: 2023-08-05 00:58:37

㈠ 天津為什麼叫天津衛

天津地區的形成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唐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宋金時稱「直沽寨」,元朝改稱「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明永樂二年(1404年)築城設衛,稱「天津衛」。

1、天津地區的形成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唐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宋金時稱「直沽寨」,元朝改稱「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明永樂二年(1404年)築城設衛,稱「天津衛」。

2、明太祖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明朝後,為了鞏固王朝權利,將自己的兒子們封為王,分別駐守各地。第四個兒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北京。1398年,朱元璋病死。因為太子早年夭折,所以由朱元璋的長孫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燕王朱棣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在諸王中實力最強。

3、由於建文帝平庸無能,加上自己的政治野心,朱棣在1400年以「靖難」為名,發兵與其侄子建文帝爭奪皇位。朱棣率兵從天津的前身-直沽出發,偷襲滄州,並經過幾年的戰爭,最終攻陷南京,奪取皇位。1402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

㈡ 天津衛名稱由來

「衛」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由指揮使統領,直隸於後軍都督府。每衛士兵足額5600人,天津三衛士兵定額16800人。

衛的建制雖沒有行政職權,但有一定的土地(城堡及屯田)、數量較多的民眾(屯田的軍士及軍屬)和政事(軍政及屯政)。隨著人口增加,商業發展,事務繁多,詞訟糾紛發生,衛所已不能治理這個軍民混雜的商業化城市,明廷在天津陸續因事設官、設衙,建學,或將外地官、衙遷津理事。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清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並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

(2)天津以前為什麼叫衛擴展閱讀:

(一)天津的其他別稱:津門、津沽、沽上。

1、津沽

因天津有七十二沽(包括塘沽、大沽、大直沽、西沽、丁字沽、鹹水沽、葛沽等),所以天津被稱為津沽大地。

(二)天津的著名景點:

天津市區依河而建,1989年評選出的「津門十景」分別是「天塔旋雲」、「薊北雄關」、「三盤暮雨」、「古剎晨鍾」、「海門古塞」、「沽水流霞」、「故里尋蹤」、「雙城醉月」、「龍潭浮翠」、「中環彩練」,這些景觀既有名勝古跡及舊景新顏,是新時代天津旅遊景觀的代表。

㈢ 天津為什麼以前叫天津衛

1.1「五方雜處」的天津衛

說起天津舊城,一些老人們又稱其為「算盤城」,據說是因為始建於永樂二年(1404年)的天津城區呈矩形而得名。天津的城牆重修過三次。第一次是在1586年(明萬曆十四年),第二次是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最後一次是雍正皇帝登基三年(1725年)。天津城牆外有城壕環繞著。

現在有的人仍將天津城叫「天津衛」。其實,天津衛來源於明代,當時的天津城屬於軍事城堡的性質。明朝在天津周圍設立了三個衛,即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指揮機關設在城中。其主要功能為築建城垣、戍守衛城、監督保護漕運、修建和保衛糧倉,以及屯田和軍事訓練。明朝遷都北京後,天津成為拱衛首都的門戶。

1644年以後,入關執掌政權的清王朝將明代設立的天津三衛合為天津衛。1725年(雍正三年)清政府又將設立了300多年的天津衛改為天津州。衛是軍事單位,州是行政管理機構。所以州的建立徹底改變了天津舊日的軍事城堡建制。時過六年,清廷批準直隸總督的奏請,又將天津州升為天津府。

1840年西方列強強迫清政府將上海、廣州等東南沿海五個城市開辟為通商口岸,開始了對華的商品輸出和文化滲透。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天津被迫開埠通商,作為沿海城市的天津成為北方地區進出口貿易的重要商埠。

1860年天津開埠通商後,依照《天津條約》英、法、德、意等八國租界依次在天津設立。20世紀以前,在天津有五國租界,其面積超過老城兩倍以上。到1915年,天津已有英、法、德、日、俄、意、奧、比等八國租界,總面積比20世紀前增加了四倍,是天津老城的八倍。

1902年袁世凱接管天津以後,隨著各國租界的不斷擴大,決定開發距直隸總督衙門最近的海河以北地區,以便與老城區和城區東部、南部的租界區連接,試圖形成由舊市區、新市區和租界區毗連的城市規模。

天津歷來是個「逐末者眾」的城市。19世紀中葉以前天津城廂內外居民多為商工戶,天津移民的眾多和工商業的繁榮決定了它的居民是「五方雜處」,因而天津人不同於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古老城邑的內地居民,也不同於政治大都會中依附於官僚、食利階層的居民。他們在中外經貿往來、文化交融的社會環境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天津衛舊志》對天津人進行過描述:貴德恥爭,民淳訟簡,近來五方雜處,逐末者眾,訟獄繁興,習尚奢糜。《續天津縣志》稱天津民俗「饒有古遺風」。「五方雜處」是說天津是移民城市;「逐末者眾」是說天津商業發達;「饒有古遺風」是說歷史的傳承性。

天津人的性格特點中還雜糅著或多或少西化的痕跡。由於南來北往的經濟、交通、文化交流,使處在古代燕趙地域內的天津人性格粗獷豪放,又兼具南方人的柔婉細膩。同時,還因租界的設立使得西方文化在近代天津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㈣ 天津為什麼以前叫天津衛

說起天津舊城,一些老人們又稱其為「算盤城」,據說是因為始建於永樂二年(1404年)的天津城區呈矩形而得名。天津的城牆重修過三次。第一次是在1586年(明萬曆十四年),第二次是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最後一次是雍正皇帝登基三年(1725年)。天津城牆外有城壕環繞著。

現在有的人仍將天津城叫「天津衛」。其實,天津衛來源於明代,當時的天津城屬於軍事城堡的性質。明朝在天津周圍設立了三個衛,即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指揮機關設在城中。其主要功能為築建城垣、戍守衛城、監督保護漕運、修建和保衛糧倉,以及屯田和軍事訓練。明朝遷都北京後,天津成為拱衛首都的門戶。

1644年以後,入關執掌政權的清王朝將明代設立的天津三衛合為天津衛。1725年(雍正三年)清政府又將設立了300多年的天津衛改為天津州。衛是軍事單位,州是行政管理機構。所以州的建立徹底改變了天津舊日的軍事城堡建制。時過六年,清廷批準直隸總督的奏請,又將天津州升為天津府。

1840年西方列強強迫清政府將上海、廣州等東南沿海五個城市開辟為通商口岸,開始了對華的商品輸出和文化滲透。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天津被迫開埠通商,作為沿海城市的天津成為北方地區進出口貿易的重要商埠。

1860年天津開埠通商後,依照《天津條約》英、法、德、意等八國租界依次在天津設立。20世紀以前,在天津有五國租界,其面積超過老城兩倍以上。到1915年,天津已有英、法、德、日、俄、意、奧、比等八國租界,總面積比20世紀前增加了四倍,是天津老城的八倍。

1902年袁世凱接管天津以後,隨著各國租界的不斷擴大,決定開發距直隸總督衙門最近的海河以北地區,以便與老城區和城區東部、南部的租界區連接,試圖形成由舊市區、新市區和租界區毗連的城市規模。

天津歷來是個「逐末者眾」的城市。19世紀中葉以前天津城廂內外居民多為商工戶,天津移民的眾多和工商業的繁榮決定了它的居民是「五方雜處」,因而天津人不同於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古老城邑的內地居民,也不同於政治大都會中依附於官僚、食利階層的居民。他們在中外經貿往來、文化交融的社會環境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天津衛舊志》對天津人進行過描述:貴德恥爭,民淳訟簡,近來五方雜處,逐末者眾,訟獄繁興,習尚奢糜。《續天津縣志》稱天津民俗「饒有古遺風」。「五方雜處」是說天津是移民城市;「逐末者眾」是說天津商業發達;「饒有古遺風」是說歷史的傳承性。

天津人的性格特點中還雜糅著或多或少西化的痕跡。由於南來北往的經濟、交通、文化交流,使處在古代燕趙地域內的天津人性格粗獷豪放,又兼具南方人的柔婉細膩。同時,還因租界的設立使得西方文化在近代天津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寶貝er OK么?

㈤ 為什麼天津原來叫天津衛,衛是什麼意思

簡單來講就是衛所制度,以前天津作為屏障用來保護北京的……

㈥ 為什麼叫天津衛

歷史中,燕王朱棣與其侄子建文帝爭奪皇權時,就是從直沽出發的,大獲勝利稱帝後,賜名這里為天津。其中,「天」是天子的意思,「津」是渡口的意思,意為「天子渡河之地」。天津得到賜名後,又因為地處要塞,於同年又在這里設置了軍事部門——「衛」。當時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統稱三衛。直到清朝,為了加強對天津管理,順治帝將天津左衛、天津右衛並於天津衛,三衛合一。至今人們經常提到的「天津衛」一詞,就是從此而來,早在百年之前,歷史就賦予了天津非凡的定義。天津地處北京東面,是渤海港直達京城的必經之路,天津衛,所謂衛者,當以軍衛視之。天津作為大城市也是由軍事要塞逐步發展而形成的。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