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天津小洋樓
來歷
歷史給天津留下近千幢漂亮的小洋樓,走在天津的街道上,總忍不住東張西望一番,因為沿途小洋樓的古舊韻味很引人入勝、英式、法式、俄式、意式、德式……各種不同建築風格的建築物爭奇斗妍,難怪天津又被稱為「世界建築博物館」。這些小洋樓集中在五大道即:成都道、重慶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上,建築風格各異,造型美觀,裝飾考究。當時,除了一些西方人之外,寓居在這些豪華住宅的,大多是清廷的皇親國戚、遺老遺少,北洋政府時期的總統、總長、督軍;還有一些具商富賈、名流紅角。他們把天津視為建立「小公館」和別墅的理想地點,因為天津靠近他們居住的京城,交通甚為方便。
歷史
這些小洋樓幾乎都有著數十年至一百年歷史,建樓的主人們,多半已不復在,可是,有的小洋樓卻以主人們的名氣和軼事引起當代人濃厚的興趣和遐想。自由道上一幢淺灰色小樓,便是中國近代學者梁啟超每天伏案創作的「飲冰室」。而馬場道與河北路交界的「疙瘩樓」,是京劇名角馬連良的故居。此外還有溥儀住過的張園,清代太監小德張的公館,以及孫傅芳、湯玉麟等一大批北洋軍閥的寓所,每一間都有每一間的傳說故事,也正由於主人的故事而更濃重的散發出它們的古舊魅力。
小洋樓文化是天津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小洋樓是昔日天津一個重要的居民社區。北京的四合院,天津的小洋樓,已經被視為是兩個城市最重要的標志。
如今
時過多少年,小洋樓還在,但是已經破敗不堪了,小洋樓里的天津人也已經不是昔日小洋樓的主人了。如今,筆者也常常要到昔日的小洋樓里去拜見什麼人的,還沒有走進昔日的小洋樓,就能聽見新一代小洋樓主人們老老少少地在說話,「這你媽」,「那你媽」已是脫口而出。回憶兒時,住在小洋樓里,幾十年都沒有聽見過一句粗話,就是到這里來做工的人,不管他們在外面是怎樣說話的,只要到了這里,誰也不敢說粗話,因為這里不是說粗話的地方。
所謂小洋樓,就是天津舊租界地里的花園住宅。天津的洋式建築,出現在鴉片戰爭之後,由於外國勢力的侵入,洋人開始在天津營造他們的新殖民地,於是他們也就開始為自己建築房屋了。最先出現的洋式建築,是英租界的洋行大樓,隨之又出現了法租界的望海樓教堂。後來天津鬧教案,起事的民眾燒瞭望海樓,清政府無能,除了在原來望海樓的舊址又建起了新的望海樓之外,還鎮壓了起事的天津民眾,而且,新望海樓比舊望海樓還要高出三丈,直到今天也還是天津的一個景點。隨著外國資本的日漸入侵,洋人還在天津建起了銀行、洋行,還有許多洋式的大飯店,這其中著名的有戈登堂,有利順德大飯店,以及曾做過德國領事館的德國俱樂部,還有後來的開灤大樓,以及惠中飯店、渤海大樓等等等等。至此,天津已經成了一個高樓大廈林立的城市了。
以前
就在洋人們建築高樓大廈的時候,他們也忙著建築花園住宅,這些花園住宅後來就被人們稱為是小洋樓。這些小洋樓主要分布在海河兩岸,其中以英租界、意租界、德租界、法租界為最有特點。英租界里的小洋樓多是英國田園式建築,很大很大的一片草地,草地深處才是一幢小樓,樓也不高,就是兩層,尖尖的紅屋頂,很大的曬台,看著就像是一幅西洋油畫。除了這些田園式的花園住宅之外,舊英租界里也有許多一般建築,這些建築沒有太大的庭院,但裡面的住房卻很舒服;這類住房多在三層到四層之間,居室、起居間、浴室,一切都和英國本土的建築一樣,關上院門,就和住在英國一樣,一點離鄉的感覺也沒有。
例子
天津最有名的小洋樓,也有一些是後來下野的軍閥們建起來的。有名的張園,就是一個張姓軍閥的住宅,主樓只有二層,上有尖頂塔樓,下有一個小花園,花園里也是假山、小溪,環境極是優雅。靜園是一個更大軍閥的建築了,因為這個軍閥是吃日本飯的,於是他就在天津建起了一幢日式住宅。房子里是隔扇門,進房就脫鞋,院里有地燈、石路;圍牆和門樓朴實無華,顯示出一個「靜」字。後來末代皇帝就住在這里,而且還從這里被日本軍人接到了東北,從此開始做他的傀儡皇帝去了。
小洋樓里的第一代居民,自然全都是有治外法權的外國人,他們不是僑民,他們是殖民地開發者,他們要在中國營造自己的樂園。沒有過多少時間,中國吃洋飯的人家,也開始到租界地來,按照洋人的樣子,為自己建築小洋樓了,這些人全都是仰洋人鼻息欺壓國人的假洋鬼子。再到後來,一些下野的軍閥,為了尋求外國保護,也在租界地置房產,來這里過起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日子。於是,一天一天,就這樣在天津形成了一個小洋樓社區,這個社區的主要成員,大多是仰仗西方勢力和接受西方文化的中國人,當然其中也有一些老天津人。
天津老租界地里的中國人,大多是外地人,他們到天津來,與其在天津老城裡置產,還不如索性就到租界地去置產;與其建一套老房子,還不如就建一幢小洋樓。這樣,所謂的天津小洋樓文化,從根本上說,還是外來文化和江南文化的變異,真正的天津味兒,在這里是沒有市場的。
② 天津為什麼那麼多的歐式建築
天津是近代最早被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被分成了英法意日奧等多個租界,外國政要,客商聚集,帶來了世界各國風格的建築。
另外,一些中國近代的達官貴人,商界名流,文化名流也紛紛找歐洲設計師設計修建自己的私宅。才形成了風格各異的歐式建築群。
特點
根據英國人雷穆森的《天津的成長》記載,一百多年前,如今義大利風情區遠沒有現在的洋樓成群,流光溢彩,當時這一片區域是存儲長蘆鹽的鹽坨地,四周布滿了臭水溝、垃圾堆和破爛不堪的民房。
直到1902年劃分為意租界後,才在當時任義大利駐華海軍陸戰隊中尉的Filete的帶領下,總體規劃和建設了這一片意租界。
當時的意租界是九個國家在津設立的八個租界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但是它的建設卻很用心。房屋要求以義大利風格的花園別墅為主,並且規定所有的沿街建築都不能雷同,以馬可波羅廣場為中心,層層外擴,涇渭分明,錯落有致。
③ 天津為何有那麼多洋樓,有什麼歷史原因
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天津被迫開放,列強先後在天津設立租界。
天津素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城市建築獨具特色,既有雕梁畫棟、典雅朴實的古建築,又有眾多新穎別致的西洋建築。有英國的中古式、德國的哥特式、法國的羅曼式、俄國的古典式、希臘的雅典式、日本的帝冠式等,通常把這些外國建築稱為「小洋樓」。
④ 天津為何享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
建築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但要說道天津的這張名片,我想它一定是五彩繽紛的,因為天津這座城市融匯了法、意、英、俄等8個國家的建築風格,這在中國的各大城市中,絕無僅有。
在天津小洋樓集中的五大道、中心花園、意式風情區,你能領會到英式建築、意式建築、法式建築、德式建築、西班牙式建築的獨特風情與韻味,這邊是文藝復興式,那邊是古典主義,還有折中主義、巴洛克式、庭院式建築,毫不誇張地說,天津就是一個「萬國建築博覽會」。
從淵源上說,天津的小洋樓文化實際是外來文化與江南文化的變異,它洋溢著西方生活方式與西方價值觀念。各國在天津的租界劃定後,第一代居民就是擁有治外法權的外國人,租界當局均會按照自己國家的風格和流行手法進行規劃和功能分區,確定道路與市政工程系統。形形色色的各國不同風格的建築在租界里大量涌現,各式樓房紛然雜陳。沒過多少時間,一些買辦和為洋人工作的白領階級、下野的軍閥也開始到租借地來,按照洋人的樣子,大興土木為自己建小洋樓。就這樣,天津逐漸形成了一個小洋樓社區。
在這些各具特色的洋樓建築中,比較著名的有孫中山夫婦下榻過的張園、環境幽雅的靜園、兼具中西合並風格的袁世凱豪華寓所、梁啟超的極具義大利風格的公寓,還有富麗堂皇的慶王府等。
在這些外來建築風格的影響下,天津就成了名副其實的「萬國建築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