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房顫的治療原則
房顫有幾個危害,西醫治療就有幾個原則。國內馬寶琳研究用中醫治房顫,在參照西醫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觀點。
先說西醫原則:
一、葯物控制心室率:
房顫有症狀的、難受的,心慌主要(不是全部)是心跳快造成的,所以要控制心跳,控制心室的跳動。同時,心室跳的太快了不光難受,心臟功能也不行,60次的心率是散步,100次的心率是跑步,你不能讓心臟一直在跑步。
所以,控制心室率是一個重要原則。
首先是吃葯,倍他樂克,有效,無效就加量。但這葯有兩個問題:一是你不能停葯,停葯就會反跳,更嚴重,如果要停,也要緩慢的減量,不然受不了;另一個是不良反應,比如影響性功能,年輕男吃多了還是挺痛苦的。關於西葯的問題,我們單獨用一篇文章來詳細說明:治療房顫的西葯中葯大掃描
另一個方法非常容易理解,但也很笨(大多數人一看就懂的方法往往都是笨辦法),就是把心房和心室之間的電 路完全切斷,讓心房的電一點也傳不下來(心室自己是不會放電的,所以也就不會跳),然後單獨給心室安一個起搏器,用起搏器放電刺激心室跳動。一個起搏器要 6-7萬,天天時時每一秒都放電,電池也就是用個5-6年,沒電了重新換新的,而且房室結徹底打斷了,永遠沒有可能變好了。
二、抗凝葯物防血栓:
防止形成血栓的治療,主要是抗凝,有的還切除左心耳。
關於抗凝,西醫經驗比較多,當然觀點也在變,原來見到持續房顫就抗凝,現在主張評估形成血栓的可能性,有些房顫評估的形成血栓的可能性略小,就不抗凝,為什麼又主張能不抗的就不抗呢?因為人是活的嗎,抗凝葯是讓血凝不住,所以不形成血栓,同時容易出血,所以血栓沒形成,沒得腦血栓,但是得了腦出血了,都是半身不遂,還不如血栓好辦呢。所以,患者千萬不要,千千萬萬不要,認為治療是絕對的,要辯證的看問題啊。
至於切除左心耳,是因為左心耳那個地方是較容易形成血栓的,所以西醫就直接切了,切了以後別的不容易形成血栓的地方到底長不長血栓,長的幾率有多大,長了以後掉下來的機會有多大(不掉下來就沒事),手術風險有多大,花的錢受的罪結合年齡,到底值不值?
抗凝的這些問題,我們行善堂沒有非常有底氣的經驗,所以不給患者明確的建議,僅在治療時告訴患者我們的觀點,總體上患者自己拿主意,並要多聽從大醫院的安排。
三、射頻手術治房顫:
接下來就是治房顫了,各種射頻消融手術,原理都一樣,就是「把那團亂麻剪斷,不讓電流在裡面轉個不停!」
有內科導管射頻消融,有外科胸壁打眼兒微創射頻消融,有開胸直視射頻消融手術,別管叫什麼了,反正都是把心房的電路燒斷(電燒、冷凍、切割等),想讓電流別亂轉。
目前的效果還不是很理想,碰到手潮兒的醫生就會更差些。還有心包填塞和肺靜脈狹窄的風險。費用不算少,行善堂碰到很多射頻失敗的患者,說北京大醫院做一次基本上接近10萬,天津大約是9萬,自費4-5萬不等,這比網上公開宣傳的要多一些,網上說的很多是手術費,我們說的是包含住院、手術、耗材等為了射一次頻花的總體費用。
馬寶琳研究得出的原則:
和西醫原則相比,馬寶琳中醫治療的原則,大原則不同,手段不同,目標更多。
大原則不同:馬寶琳認為,房顫是支配心房的交感神經「亂放電、亂傳導」造成的。房顫是心臟病,但心臟是全身五臟六腑的一部分,所以治療房顫既要治療心臟交感神經,又要治療全身,這樣才容易治好,治好才不容易復發。
手段不同:所以馬寶琳的療法(生物針加湯葯)是針對以下4個方面:
1. 調整心臟交感神經興奮性;
2. 經絡疏通;
3. 臟腑平衡;
4. 生活指導(運動、停西葯、飲食、禁忌等等)。
治療目標:
1、讓患者不難受,不難受生活質量就高,就不失眠,人就不一樣;
2、減慢心率。這點雖然和西醫的原則一樣,但是馬寶琳的中醫治療是停了西葯還能讓心率慢。
3、讓增大的左房變小。這點兒西醫沒有辦法,而馬寶琳的治療能讓95%的左房變小,保護心功能。這點具有很大意義。
4、減少血栓形成機會。血栓形成不是房顫單一因素,不房顫的患者也會有血栓。高血壓、糖尿病、大量吸煙、中醫的痰濕體質、氣滯血瘀等都是血栓容易形成的誘因。如果吃得好,睡得好,大小便通暢,就不容易得血栓。而中醫治療能實現這些。當然,由於減少血栓不容易評估,所以沒有特別直接的證據。
5、復律。通過中醫治療,相當一部分患者能復律。
6、防止復發。由於中醫是治療全身,治療根本,不但治房顫,連全身其他病都一起治,所以不容易復發。
其中生物針重點針對心臟交感神經,中葯重點針對臟腑平衡,同時二者都對經絡疏通起作用。生活指導目前主要體現在來診時的口頭指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