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五縣什麼時候並入的
擴展閱讀
上海到孝義快遞用多久 2025-02-02 09:44:46
上海扇牌洗衣皂怎麼樣 2025-02-02 09:33:28

天津五縣什麼時候並入的

發布時間: 2023-09-09 07:26:01

A. 天津市新的行政區劃圖

天津,簡稱津,又稱津沽、沽上、直沽、丁沽、津門、三津、瀛津等,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中央直轄市之一全市轄15個市轄區、3個縣。

下轄地區:


和平區河東區河西區南開區
河北區紅橋區塘沽區漢沽區
大港區東麗區西青區北辰區
津南區武清區寶坻區
靜海縣(靜海鎮)寧河縣(蘆台鎮)薊縣(城關鎮)

行政區劃

1949年1月15日,天津下設11個行政區。

1949年3月,塘大市劃歸天津市,改為塘大區。

1949年10月1日,天津市被定為中央直轄市。

1952年4月21日,天津縣劃歸天津市,塘大區改為塘沽區。

1952年10月10日,天津市將原行政區合並為8個行政區。

同時,將市區農村部分劃歸天津縣,將原天津縣的灰堆地區劃入市區。

1953年5月14日,天津縣行政建制撤銷,設立了東郊、西郊、南郊、北郊4個郊區。

1953年7月4日,漢沽市劃歸天津市,更名為漢沽區。

1956年1月1日,天津將市區以序數排列的一至八區分別更名為:和平區、城廂區、河北區、河東區、新華區、河西區、南開區、紅橋區。

1958年2月11日,天津市劃歸河北省,作為省會所在地。

1958年10月1日,天津將市內8個行政區調整為6個行政區,撤銷了城廂區和新華區,同時將東、西、南、北4個郊區分別並入河東區、河西區、南開區、河北區、紅橋區,加上和平區及塘沽區和漢沽區共轄8個行政區。

1958年12月27日,天津專區與滄州專區合並,劃歸天津市。另外,唐山專區的寧河縣劃入漢沽區。至此,天津市除原8個行政區外,還轄有武清縣、霸縣、任丘縣、靜海縣、河間縣、滄縣、黃驊縣、交河縣、獻縣、鹽山縣、吳橋縣、寧津縣等12個縣。

1960年6月25日,漢沽區劃歸唐山專區,薊縣、寶坻縣劃歸天津市。

1961年7月17日,天津專區從天津市劃歸河北省,薊縣劃歸唐山專區。

1962年2月1日,恢復天津市東、西、南、北4個郊區。

1962年11月6日,漢沽區又劃歸天津市。

1963年2月2日,北大港從黃驊縣劃入天津市,建立北大港區。

1967年1月1日,天津市從河北省劃出,恢復為中央直轄市,河北省省會遷至保定。

1970年1月,撤銷北大港區,將其並入南郊區。

1973年8月10日,河北省的薊縣、寶坻縣、寧河縣、武清縣、靜海縣5個縣劃歸天津市。

1979年11月6日,北大港區從南郊區劃出,成立大港區。至此,天津市共轄18個區縣,其中中心區6個,即和平區、河東區、河西區、南開區、河北區、紅橋區;環城區4個,即東郊區、西郊區、南郊區、北郊區;濱海區3個,即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縣5個,即薊縣、寶坻縣、寧河縣、靜海縣、武清縣。

1992年2月12日,東、西、南、北4個郊區分別更名為東麗區、西青區、津南區、北辰區。

2000年6月13日,撤銷武清縣,建立武清區;

2001年3月22日,撤銷寶坻縣,建立寶坻區。

2006年,天津市轄15個市轄區、3個縣。(下附各區縣詳細情況)

2009年11月9日撤銷天津市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設立天津市濱海新區,以原三個區的行政區域為濱海新區的行政區域。

2015年8月,國務院已批復同意撤銷天津市靜海縣、寧河縣,設立天津市靜海區、寧河區,相關的行政區域界線、政府駐地均未做調整。此次調整後,天津市的行政區劃將由13區、3縣的格局,變為15區、1縣的格局,僅剩薊縣尚未劃區。

B. 天津市內六區和四郊五縣,分別是哪些

天津市內六區分別是和平區、河北區、河東區、河西區、南開區、紅橋區;四郊分別是東麗區、西青區、津南區、北辰區;五縣分別是武清區(武清縣)、寶坻區(寶坻縣)、靜海區(靜海縣)、寧河區(寧河縣)、薊州區(薊縣)。

(2)天津五縣什麼時候並入的擴展閱讀:

1、和平區

歷史上和平區境內地勢窪下,人煙稀少。1860年後,境內大部分地區被英、法、美、日強辟為租界。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一區、十區建立區委、區政府。1956年1月,一區改名和平區,五區改名新華區。1958年10月,天津市調整行政區劃,新華區全部並入和平區,新華區人民委員會隨即取消。

2、河東區

自金代天津設「直沽寨」,河東區已有800多年歷史,是天津的發祥地之一。1956年1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將以序數排列的行政區改為以地域命名,第四區因地處海河以東而得名為河東區。

3、河西區

1917年,建成天津市第一個行政建制區。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仍沿用六區舊稱。1956年1月1日,市政府將六區改稱河西區。1966年9月,河西區更名為紅旗區;至1968年1月廢止,復稱河西區。

4、南開區

南開區原是天津舊城迤南的開窪地帶,清末人稱此地為天津老城「南邊的開窪地」,1919年境內成立了著名的南開大學,因此1956年始設南開區之名。

5、河北區

河北區是天津的發祥地和中心城區之一,因地處海河之北而得名。1952年,區境才有完整的政區,時稱三區。1956年,三區改稱河北區。

C. 天津行政沿革史有知道的嗎

建國後天津地區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大全

參考資料:行政區劃網

1949年1月15日 天津解放。

下轄11個區,一個水上街。

1949年1月17日 塘大市解放。

設立塘大區。

1949年10月1日 天津屬華北人民g-0-v管轄。

1949年11月1日 天津市為中央直轄市,下轄12個區: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第四區、第五區、第六區、第七區、第八區、第九區、第十區、第十一區、塘大區。

1950年6月13日 批准將河北省寧河縣第九區的北窯村、河頭村、中心橋、五十間房、義和庄等五個行政村劃歸天津市塘大區。

1950年11月28日 批准將河北省漢沽鎮的北塘車站以北至金鍾河北岸、及天津縣第七區大梁子等五個村劃歸天津市。

1952年2月19日 批准將塘大區更名為塘沽區。

1952年4月1日 批准將河北省天津專區的天津縣劃歸天津市。

(一說天津縣由灰堆遷至陳塘庄。

1952年10月10日 批准將第一區至第十一區裁並為第一區至第八區。

至此,下轄9個市轄區、1個縣: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第四區、第五區、第六區、第七區、第八區、塘沽區、天津縣(灰堆)。

1953年5月3日 批准撤銷天津縣,設立津東郊區、津南郊區、津西郊區、津北郊區。

至此,下轄13個市轄區: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第四區、第五區、第六區、第七區、第八區、塘沽區、津東郊區、津南郊區、津西郊區、津北郊區。

1955年6月17日 批准將津東郊區、津南郊區、津西郊區、津北郊區分別更名為東郊區、南郊區、西郊區、北郊區。

(一說,津東、津南、津西、津北四郊區並未更名,直至1958年撤銷。

1956年9月27日 批准將河北省靜海縣的薛家莊村劃歸天津市。

1958年2月11日 決議將天津市由中央直轄市降為河北省省轄市(地級)。

1958年4月25日 將河北省省會由保定市遷至天津市。

1958年6月6日 批准將天津專屬所屬的漢沽市(後改為漢沽區)、寧河縣軍糧城、李莊子、中心庄等劃歸天津市。

1958年9月9日 批准撤銷天津市內8個區、4個郊區、塘沽區、漢沽區,改設為中心區、紅橋區、南開區、河東區、河北區、河西區、塘沽區、漢沽區等8個區。

天津市公布時將中心區改為和平區。

1958年9月29日 批准寧河縣寧車沽鄉4個行政村劃歸塘沽區。

至此,下轄8區:和平區、紅橋區、河東區、河西區、河北區、南開區、塘沽區、漢沽區,12縣:滄縣、河間縣、獻縣、交河縣、吳橋縣、鹽山縣、黃驊縣、霸縣、任丘縣、靜海縣、武清縣、寧津縣。

1959年2月 將天津市漢沽區將霍庄、趙庄、紀庄、東堤頭、西堤頭劃歸天津市北郊區。

1960年2月1日 將靜海縣楊柳青人民公社和團泊窪人民公社大南河管理區所轄的村莊劃歸天津市南開區;泊窪人民公社王穩庄管理區所轄的村莊劃歸天津市和平區。

1960年3月1日 批准將靜海縣所轄的楊柳青人民公社劃歸天津市南開區。

1960年4月21日 批准將天津市漢沽區劃歸唐山市。

6月25日 設立漢沽市,由唐山市領導。

至此,下轄7區:和平區、紅橋區、河東區、河西區、河北區、南開區、塘沽區,14縣:滄縣、河間縣、獻縣、交河縣、吳橋縣、鹽山縣、黃驊縣、霸縣、任丘縣、靜海縣、武清縣、寧津縣、薊縣、寶坻縣。

1961年5月23日 河北省將天津領導的縣和漢沽市劃歸滄州、唐山等專員公署領導。

1961年6月1日 將武清縣所轄的南王平、蘆庄、呂庄、董連庄、侉子營、喜逢台、高庄、下殷庄、大興庄、大呂庄、小田莊、張五庄、大朱庄、小韓庄、張四庄、張八庄劃歸天津市河北區。

1961年6月10日 將漢沽市所轄的大泊、么家鋪、黃粟沽、六間房、裴庄6個村劃歸豐潤縣。

1961年6月 天津專員公署機關駐地由滄縣遷回天津市。

6月1日 青縣與靜海縣分設,恢復青縣建制。

6月10日 寧河縣與漢沽市分設,恢復寧河縣建制。

10月7日 將寧河縣大田莊人民公社所轄的大田莊、大王瞿阝、小、王瞿阝、大馬杓沽、小馬杓沽、新立、下塢、蘆家塢8個村;南澗沽人民公社所轄的西孟庄、孟家瞿阝、橋沽、後沽、前沽、寶田6個村劃歸漢沽市。

至此,下轄7個區:和平區、紅橋區、河東區、河西區、河北區、南開區、塘沽區

1962年1月15日 批准設立天津市東郊區、南郊區、西郊區、北郊區。

1962年10月20日 決議撤銷漢沽市,將漢沽市的行政區域劃歸天津市,10月27日 批准恢復天津市漢沽區。

1962年12月1日 批准設立天津市北大港區。

至此,下轄13個區:和平區、紅橋區、河東區、河西區、河北區、南開區、塘沽區、漢沽區、東郊區、南郊區、西郊區、北郊區、北大港區。

1966年8月至9月 和平區改為斗爭區、河北區衛東區、河東區改為東風區、河西區改為紅旗區、南開區改為東方紅區、紅橋區改為紅衛區(1968年1月23日改回)。

1967年1月2日 決定將天津市有河北省省轄市改為中央直轄市,下轄13個市轄區。

1969年8月5日 於涉縣建設天津鐵廠,劃歸為河東區管轄。

1969年11月18日 批准撤銷北大港區,其行政區域並入南郊區。

至此,下轄12個市轄區:和平區、紅橋區、河東區、河西區、河北區、南開區、塘沽區、漢沽區、東郊區、南郊區、西郊區、北郊區。

1973年7月7日 批准將河北省薊縣、寶坻、武清、靜海、寧河劃歸天津市。

至此,下轄12個市轄區:和平區、紅橋區、河東區、河西區、河北區、南開區、塘沽區、漢沽區、東郊區、南郊區、西郊區、北郊區,五個縣:薊縣、寶坻縣、武清縣、靜海縣、寧河縣。

1979年5月15日 批准將河北省遵化縣的官場、出頭嶺、西龍虎三個公社和石門公社的西梁各庄大隊、小辛庄公社的景各庄、趙各庄二個大隊劃歸天津市。

1979年11月6日 設立大港區。

至此,下轄13個市轄區:和平區、紅橋區、河東區、河西區、河北區、南開區、塘沽區、漢沽區、東郊區、南郊區、西郊區、北郊區、大港區,5個縣:薊縣、寶坻縣、武清縣、靜海縣、寧河縣。

1992年2月12日 批復天津市東郊區更名為東麗區、南郊區更名為津南區、西郊區更名為西青區、北郊區更名為北辰區。

至此,天津市下轄13個市轄區:和平區、紅橋區、河東區、河西區、河北區、南開區、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東麗區、津南區、西青區、北辰區,5個縣:薊縣、寶坻縣、武清縣、靜海縣、寧河縣。

2000年6月13日,批准撤銷武清縣,設立天津市武清區。

2001年3月22日,批准撤銷寶坻縣,設立天津市寶坻區。

至此,下轄15個行政區:和平區、紅橋區、河東區、河西區、河北區、南開區、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東麗區、津南區、西青區、北辰區、武清區、寶坻區,3個縣:薊縣、靜海縣、寧河縣。

2003年3月 津冀陸上勘界完成,漢沽農場、蘆台農場正式劃歸唐山市。

2009年11月11日 批准撤銷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設立天津市濱海新區。

至此,下轄13個行政區:和平區、紅橋區、河東區、河西區、河北區、南開區、濱海新區、東麗區、津南區、西青區、北辰區、武清區、寶坻區,3個縣:薊縣、靜海縣、寧河縣。

D. 河北省北部的6個縣,是怎樣被劃入天津市的

我們聊聊河北省與天津市之間的區劃調整。不過,天津市和河北省之間的故事非常復雜,時間跨度長達好幾十年。在21年時間里,先後有6個縣,從河北省劃入天津市。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而天津市的管轄區,只有市區和郊區。從城市發展的角度來說,進一步擴大城區,面臨了很大的制約,這對於城市的整體規劃非常不利。進入70年代前期,鑒於發展經濟的需要,天津市需要向外擴大。1973年,河北省的武清縣、寧河縣、寶坻縣、靜海縣、薊縣等5個縣,劃分給了天津市管理。天津市的城市面積進一步擴大,有利於天津的經濟發展。再加上1952年劃入的天津縣,在21年時間里,總計有6個縣從河北省劃入了天津市。不過,天津縣早就已經撤銷了。目前,隨著天津市的經濟發展,這5個縣已經從縣改為了區。

E. 天津市市內六區是怎麼來的

天津市市內六區分別是和平區、南開區、河西區、河東區、河北區和紅橋區,基本上是1956年定的如今的名字。
其中 歷史 最久的要追述到元朝吧。

和平區
作為天津市的核心,天津95%的小洋樓都在這個區,卻沒有包括天津老城區。曾多次被房地產商的公眾號傳出擴區的傳聞。

和平區在明朝時屬河間府靜海縣。在清雍正八年(1730)劃歸天津縣。清咸豐十年(1860)後,境內大部地區先後被英、法、美、日四國辟為租界。1943年英租界改稱興亞二區,法租界改稱興亞三區。1952年,天津市政府將市內11個區合並為8個區,今和平區分別歸屬於第一區和第五區。1956年,第一區改稱和平區,第五區改稱新華區。1958年,天津市實行新行政區劃,原和平區、新華區的全部,城廂區大部分和河北區一部分合並組成新和平區。1960年10月,和平區所轄東南角、東北角、鼓樓西3個公社劃歸南開區,和平區的光復道街劃歸河北區,成為今天的區域。1966年和平區改稱戰斗區,1968年恢復今名。

南開區

因有南開學校而著名,其中南開中學已115年,南開大學恰好100年,但是南開區的命名卻不是因為南開學校。

1860年,天津開埠。清朝廷考慮到天津除了城牆無險可守,就在天津城外挖壕築牆,就此形成了牆子河。

而從老城西南角到壕牆之間的開闊地(天津土話叫開窪),就被稱為「南開窪」,後來因人口逐漸增多,變成了南開。

1928年設天津為特別市,現在的南開區屬天津特別市第一區和第二區。1937年後分屬天津市第一、第二、第六、第九區和天津縣。1947年為天津市第十一區。1952年改為第七區。1956年定名南開區。1960年將城廂區的東北角、東南角、鼓樓西並入。1966年改南開區為東方紅區,1968年恢復今名。

河西區

明代海河西岸地區為河間府靜海縣地界。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今海河以西、大沽路以東、瓊州道以北地區淪為德國租界。1919年,收回德租界後改名特別第一區。1943年改特別一區為第十區。1945年,將天津縣鄉區二所和五所各一部分劃入合並為第六區。1956年,因地處海河西岸定名河西區。1966年河西區改稱紅旗區,1968年恢復今名。1985年和1992年,分別將屬南開區、西郊區、南郊區的部分地區劃入成今界。

該區與和平區相鄰,擁有天津各大博物館、 科技 館,文脈鼎盛,同時陳塘庄地區被「指認」為哪吒故鄉的有力爭奪者之一。

河東區

河東區大直沽是天津發源地之一。元代海運漕糧在今河東區大直沽接運,成為南糧北運的終點。現在的河東區在明代屬直隸順天府武清縣。1900年,今京山鐵路以西、十五經路以北淪為俄國租界;津塘路以西、大直沽七號路以北淪為比國租界。1924年,我國收回俄租界後改名特別三區;1931年收回比租界後改名特別四區。1939年,原特別三區和四區合並為特別三區。1946年,特別三區改稱第五區。1952年第四區和第五區合並後稱第四區。1956年天津市區由以序數排列行政區劃改為以地名命名,因位於海河東岸,更名為河東區。1966年河東區改稱東風區,1968年恢復今名。1985年,東郊區、河北區各劃出一部分並入河東區,成今界。

區內有媽祖原廟,天津站有大表的站前廣場也屬於河東區。

河北區

袁世凱執掌直隸時,將河北區作為自己的大本營來經營,而對標的對象是海河兩岸的租界。所以河北區有天津剩下的5%小洋樓,其中意式風情區是義大利在海外唯一的租借地,頗有特色。而清朝遺老遺少、北洋寓公在河北區也有不少產業。

河北區在元代屬武清縣,元延佑三年(1316)屬新設立的海津鎮管轄。明永樂二年(1404)設天津衛後,衛城的東門外和北門外地區屬武清縣。清雍正三年(1725)改天津衛為天津州時屬河間府。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為天津巡警局北段轄區及意租界、奧租界及俄租界的一部分。1919年收回奧租界,改稱特二區;1924年收回俄租界改名特三區。1928年分屬天津特別市第四區和意租界。1943年分屬第四區、五區、十一區、十二區及特管區。1945年改為天津市第二區和第三區屬地。1952年二、三兩區合並稱為第三區,農村部分劃歸郊區。1956年因地處海河北側而更為今名。

紅橋區

與河北區共享天津網紅——天津之眼。

紅橋區內三岔河口是天津發源地之一。明永樂初年,以南運河為界,河以北屬順天府武清縣,河南岸屬河間府靜海縣。清雍正三年屬天津府天津縣。1928年屬天津特別市,大部分地區屬第二、第三、第四警區所轄。1930年改天津特別市為天津市。1947年以南運河為界,分屬天津市八區和九區。1952年八、九兩區合並,統稱八區。同年將天津縣的三元村和北辛庄劃入。1955年以界內子牙河上有大紅橋而命今名。1958年將城廂區的侯家後、大胡同兩個街道劃入,成今界。1966年紅橋區改稱紅衛區,1968年恢復今名。

這六區就是天津的核心六區,也是天津話的大概分布地區,到了環城四區,那裡的天津話就開始帶有地方特色了。

^_^ 都是按照方向取名的

晚晴時期,大部地區被英、法、美、日強辟為租界。解放後,1956年1月,由民國行政一區改稱和平區。

河東區

河東區是天津的發祥地之一,自金代天津設「直沽寨」至今,河東區迄今已有800多年 歷史 。因座落於海河東岸,故名為河東區。

河西區

1917年,建成天津市第一個行政建制區。1949年天津解放,仍沿用民國六區舊稱。1956年,市政府將六區改稱河西區。1966年9月,河西區更名為紅旗區;至1968年1月廢止,復稱河西區。

南開區

南開區原是天津舊城迤南的開窪地帶,清末人稱此地為天津老城「南邊的開窪地」,1919年境內成立了著名的南開大學,1952年10月名為第七區。1956年始設南開區之名。

河北區

地處市區東北部,因大部分地域坐落在海河以北而得名。1952年區境才有了完整的政區,時稱三區,1956年改稱河北區。

紅橋區

紅橋區內的早期聚落大都出現在元代,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了國民黨第九區公所,經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於1949年3月12日建立了第九區人民政府。因界內子牙河上大紅橋得名,改稱紅橋區。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紅橋區改稱「紅衛區」。1968年1月恢復原區名。

市內六區的形成,基本上就等於是半部天津城建史。

以海河為紐帶的早期天津咱就不說了。就從1404年天津建城開始,說說天津市內六區的形成。

道光版天津老城地圖

1404年天津築城後,基本上就是上圖的大小。再加上早於天津城本身就有居民聚居的的三岔地區(包含天後宮地區及附屬的宮南宮北大街)、侯家後地區(今大胡同附近)及直沽地區。這就組成了當時的天津城區。這些地區包含在現在的紅橋區、南開區、河東區。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天津城基本維持著這個規模。

明亡清興之後,雖然天津在順治9年開始不斷地有行政調整,如順治九年天津三衛的合並,雍正三年天津衛升天津州,雍正九年有升天津府。但是城市地區依然維持著明朝的格局,並沒有顯著的擴大。只有北門外地區逐漸繁華成為了天津的商業中心。直到1860年天津開埠後,英法列強開辟紫竹林租界,天津城區才開始有所改變。

天津租界形成時間圖

隨著列強侵略的加深陸續有9國租界設立在天津。並且英法等國租界還在不斷擴大。這些地區包含在了今天的河北區、和平區、河東區、河西區

清光緒三十年開始,袁世凱在清末新政中建設了一個大清的河北新區,也就是120年前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這個范圍大概就是中山路、河北區數字馬路、各種緯路等等區域。

至此,天津的城區的整體結構基本形成,也就是老城、老城周邊、北大關、租界地、河北新區等等。當然也可以加上周邊工業用地及城鄉結合部,比如三條石之類的地區。這些地區也就是如今市內六區的雛形。

時間來到1928年,天津開始正式建市後,天津縣對城市的管理便形同虛設了。天津市市區共有公安第一區至第五區、特別第一區至第四區,以及仍然存在的英、法、日、意四國租界,合計13個區。

後幾經變革,在日偽時期,天津共劃分為9個區、3個特別區。以及4個租界(意租界頭鐵,最後一個收回,1943年後稱特管區,其餘三個租界在1943年歸還偽中華民國後,稱興亞一、二、三區)

1949年新中國成立。天津市被劃分為11個區,後於1952年合並至8個區。

1955年底,天津市政府將第一區至第八區以此更名為和平區、城廂區、河北區、河東區、新華區、河西區、南開區、紅橋區。

1958年,新華區並入和平區、城廂區並入南開區。至此。天津市市內六區基本形成。

1958年後,由於天津市的發展需要,市內六區的邊界其實是不斷擴大的。本文就略過了。下面說一下六個區名字的由來。

1、根據所處位置與海河的關系:河東、河北、河西

2、根據區內有名氣的標志建築或地貌:紅橋(有大紅橋)南開(南邊的開窪)

3、和平區:顧名思義吧

河東區:天津的發源地之一

大直沽是天津發源地之一。元代海運漕糧在今河東區大直沽接運,成為南糧北運的終點。現在的河東區在明代屬直隸順天府武清縣。1900年,今京山鐵路以西、十五經路以北淪為俄國租界;津塘路以西、大直沽七號路以北淪為比國租界。1924年,我國收回俄租界後改名特別三區;1931年收回比租界後改名特別四區。1939年,原特別三區和四區合並為特別三區。1946年,特別三區改稱第五區。1952年第四區和第五區合並後稱第四區。1956年天津市區由以序數排列行政區劃改為以地名命名,因位於海河東岸,更名為河東區。1966年河東區改稱東風區,1968年恢復今名。1985年,東郊區、河北區各劃出一部分並入河東區,成今界。

紅橋區: 因大紅橋而得今名

紅橋區內三岔河口是天津發源地之一。明永樂初年,以南運河為界,河以北屬順天府武清縣,河南岸屬河間府靜海縣。清雍正三年屬天津府天津縣。1928年屬天津特別市,大部分地區屬第二、第三、第四警區所轄。1930年改天津特別市為天津市。1947年以南運河為界,分屬天津市八區和九區。1952年八、九兩區合並,統稱八區。同年將天津縣的三元村和北辛庄劃入。1955年以界內子牙河上有大紅橋而命今名。1958年將城廂區的侯家後、大胡同兩個街道劃入,成今界。1966年紅橋區改稱紅衛區,1968年恢復今名。

南開區:原是天津舊城迤南的開窪地帶,清末人稱此地為天津老城「南邊的開窪地」

元代,大批漕糧經三岔河口轉運入京。元泰定三年(1326),境內東北部建天妃宮,此地漸成「百貨交集」的重鎮。明永樂二年(1404)設衛建城,始稱天津。清雍正三年(1725)改衛為州,雍正九年升州為府並入天津縣。民國時期廢府,歸天津縣。1928年設天津為特別市,現在的南開區屬天津特別市第一區和第二區。1937年後分屬天津市第一、第二、第六、第九區和天津縣。1947年為天津市第十一區。1952年改為第七區。1956年定名南開區。1960年將城廂區的東北角、東南角、鼓樓西並入。1966年改南開區為東方紅區,1968年恢復今名。

和平區:明朝屬靜海縣

和平區在明朝時屬河間府靜海縣。在清雍正八年(1730)劃歸天津縣。清咸豐十年(1860)後,境內大部地區先後被英、法、美、日四國辟為租界。1943年英租界改稱興亞二區,法租界改稱興亞三區。1952年,天津市政府將市內11個區合並為8個區,今和平區分別歸屬於第一區和第五區。1956年,第一區改稱和平區,第五區改稱新華區。1958年,天津市實行新行政區劃,原和平區、新華區的全部,城廂區大部分和河北區一部分合並組成新和平區。1960年10月,和平區所轄東南角、東北角、鼓樓西3個公社劃歸南開區,和平區的光復道街劃歸河北區,成為今天的區域。1966年和平區改稱戰斗區,1968年恢復今名。

河西區: 因地處海河以西得名

明代海河西岸地區為河間府靜海縣地界。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今海河以西、大沽路以東、瓊州道以北地區淪為德國租界。1919年,收回德租界後改名特別第一區。1943年改特別一區為第十區。1945年,將天津縣鄉區二所和五所各一部分劃入合並為第六區。1956年,因地處海河西岸定名河西區。1966年河西區改稱紅旗區,1968年恢復今名。1985年和1992年,分別將屬南開區、西郊區、南郊區的部分地區劃入成今界。

河北區:元代曾是武清地界

河北區在元代屬武清縣,元延佑三年(1316)屬新設立的海津鎮管轄。明永樂二年(1404)設天津衛後,衛城的東門外和北門外地區屬武清縣。清雍正三年(1725)改天津衛為天津州時屬河間府。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為天津巡警局北段轄區及意租界、奧租界及俄租界的一部分。1919年收回奧租界,改稱特二區;1924年收回俄租界改名特三區。1928年分屬天津特別市第四區和意租界。1943年分屬第四區、五區、十一區、十二區及特管區。1945年改為天津市第二區和第三區屬地。1952年二、三兩區合並稱為第三區,農村部分劃歸郊區。1956年因地處海河北側而更為今名。

天津市內六區分別是:和平區、河西區、南開區、河東區、河北區和紅橋區。

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歷經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風貌。

紅橋區,大紅橋得名,南開區,元朝就是商業重鎮,和平區,明朝屬靜海縣,地處河西區,海河以西得名,河東區,天津發源地之一,河北區,元代曾是武清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