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大明道現屬哪個區管理
擴展閱讀
上海到孝義快遞用多久 2025-02-02 09:44:46
上海扇牌洗衣皂怎麼樣 2025-02-02 09:33:28

天津大明道現屬哪個區管理

發布時間: 2023-09-12 15:46:26

Ⅰ 天津市中心區是哪個區

最中心的是和平區。具體如下:

1、簡介

天津,簡稱津,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 ,中國中醫葯研發中心、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天津也是六座超大城市之一。

2、行政區劃

天津夜景天津現轄16個區。包括濱海新區、和平區、河北區、河東區、河西區、南開區、紅橋區、東麗區、西青區、津南區、北辰區、武清區、寶坻區、靜海區、寧河區、薊州區。[

3、地質

天津地質構造復雜,大部分被新生代沉積物覆蓋。地勢以平原和窪地為主,北部有低山丘陵,海拔由北向南逐漸下降。北部最高,海拔1052米;東南部最低,海拔3.5米。全市最高峰:九山頂(海拔1078.5米)。

4、氣候

天津地處北溫帶位於中緯度亞歐大陸東岸,主要受季風環流的支配,是東亞季風盛行的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性氣候。

Ⅱ 天津古文化街屬於哪個區

古文化街歷史文化街區位於天津市南開區,隸屬於南開區。古文化街歷史文化街區是以中式傳統風格商業建築群及媽祖文化為特色,體現天津傳統及民俗文化的商業文化街區。

一、歷史文化與傳統

古文化街歷史文化街區是天津城市發祥地之一,代表了天津老城區的形成過程,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元代海運興盛,元泰定三年(1326),下令「作天妃宮於海津鎮」,即現在的天後宮。

天妃宮建成後,南來北往的漁翁船夫紛紛前來祈求平安,船隻在此聚集,商品在此交換,人民在此生息繁衍,三岔河口地區也正是因此成為天津最早的居民聚落點,並逐漸形成宮南、宮北集市,發展成為宮南、宮北大街。

街區中保留的天後宮、玉皇閣等歷史風貌建築和傳統城市肌理是天津城市發展史的重要物質實證,是天津因河而生、因河而興的有力證明,其中所記錄的空間信息為研究天津城市空間演變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古文化街經過兩次重修改造,現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二、整體空間格局

古文化街歷史文化街區的空間格局是以天後宮為核心,在發展過程中向海河、京杭大運河、老城廂延伸,街區在歷史上通過渡口、道路、浮橋、有軌電車等與海河、估衣街、大胡同等形成了較好的空間聯系,形成熱鬧的「環城通衢」。

街區內以天後宮、宮南大街、宮北大街為主軸,以襪子胡同、大獅子胡同等東西向街巷為主要街巷構成魚骨狀空間格局。

三、自然環境和開放空間

古文化街歷史文化街區以天後宮廣場為核心,廣場內樹立兩根高高的幡桿,高九丈九,最初作為燈塔使用,高懸的紅燈可以為海上的船隻指路引航。

天後宮廣場對面的戲台每逢傳統節日都會上演傳統戲劇,四周為傳統民俗商業店鋪。天後宮廣場為包括民俗活動、商業活動等各種社會活動提供了場地。

街區內現狀有玉皇閣公園一處,為完全開放型的公園綠地。同時,在古文化街各路口節點、天後宮、銀杏古樹旁都分布有廣場空間,開放空間資源良好,成為遊客休閑駐足的特色活動空間。

建築風貌

古文化街歷史文化街區歷史上有民居、宗教和商業建築,現狀以宗教建築、商業建築和辦公建築為主,整體建築風格多以中式傳統建築為主,兼有中國北方、南方建築風格。

商業建築主要包括三種風貌形式,

其一是仿清小木作建築,青磚灰瓦,注重細部雕刻和裝飾彩畫。

其二是仿西方折中主義建築,使用古典三段式,青磚飾面,有連續的拱券外廊,多採用拱門拱窗,檐口有連續的線腳裝飾,坡屋頂上開老虎窗。

其三是簡潔的現代主義建築,灰色面磚飾面,立面開大面積的玻璃窗,形式簡單少裝飾。街區內法定保護建築三處。

一是天後宮,坐西朝東,面向海河,經過多次重建、修繕,現在具有較為完整的、多層次的院落空間。自東至西,有戲樓、幡桿、山門、牌樓、大殿、藏經閣、啟聖祠,牌樓兩側分列鍾鼓樓,後有多座配殿,跨古文化街上座張仙閣,院內配有多處游廊。

二是玉皇閣,坐西朝東,面向海河,原為古代天津規模較大的道教建築群,現僅存清虛閣。

三是通慶里,現為商業建築,原為里弄式居住建築。建築平面以巷弄為軸線對稱布局,相對獨立的四個院落分列巷弄南北兩側,巷口處建有過街樓,建築功能、風格、裝飾和里巷布局既有中國傳統建築元素,又有西洋建築符號。

同時融合了中國南北方民居的風格,是天津近代折中主義建築的代表。

Ⅲ 天津大港天津大港房價

1、天津大港區是屬於什麼區?2、天津大港簡介3、天津市大港港中公路13.55公里是哪裡管理4、天津大港在哪裡?5、大港是哪個省的城市6、天津大港屬於哪個區?天津大港區是屬於什麼區?
原天津大港區,現屬於天津市濱海新區大港街道。
大港區:
大港區成立於1979年11月6日,系從天津市南郊區分設出來,是天津市重要的重工業基地。地處天津市東南,東臨渤海灣、塘沽,南與河北省黃驊市接壤,西與靜海區為鄰,北與津南、西青兩區交界。2009年10月21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天津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撤銷天津市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設立天津市濱海新區,以原三個區的行政區域為濱海新區的行政區域。
建置沿革:
2013年9月26日,天津市宣布撤銷濱海新區下轄的塘沽、漢沽、大港三個城區管委會,由濱海新區直管街鎮。 按照相關方案,於2013年12月30日,撤銷迎賓街道、勝利街道,將迎賓街道、勝利街道所轄區域合並設立大港街道。
(3)天津大明道現屬哪個區管理擴展閱讀
濱海新區:
天津市市轄區、副省級區,國家級新區和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位於天津東部沿海地區,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地帶,總面積2270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止,濱海新區下轄21個街鎮,分別是塘沽街道、新北街道、杭州道街道、新河街道、大沽街道、北塘街道、胡家園街道、新城鎮、漢沽街道、寨上街道、茶淀街道、楊家泊鎮、大港街道、海濱街道、古林街道、太平鎮、小王莊鎮、中塘鎮、泰達街道、新港街道、新村街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港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港街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濱海新區
天津大港簡介
位於太平洋西岸渤海灣畔的大港,古老而又年輕。蜿蜒壯觀的貝殼堤,風景如畫的古瀉湖濕地,歷久彌新的戰國刀幣,訴說著滄海桑田、歷史變遷;碧水藍天,扶疏疊翠,樓宇鱗櫛,色彩斑斕,展示著濱海花園城市的現代氣息。
天津市大港區始建於1979年11月,是天津市濱海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以石油和石油化工為主體產業的新型濱海城區。它地處天津市東南,東臨渤海灣、塘沽區;南與河北省黃驊市接壤;西與靜海縣為鄰;北與津南、西青兩區交界全區地勢平坦,平均海拔3米。東部多為灘塗,中部有面積為22萬畝的大港水庫,西部和西南部為肥沃的農田。全區南北長約48公里,東西寬約36公里,總面積1113.83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963平方公里,灘塗面積85.5平方公里,荒地72.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4公里。總人口3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1萬人,占總人口的67%,境內有回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等近20個少數民族。全區共轄4個鄉、3個建制鎮、5個街道辦事處、60個居民委員會。大港區區位優勢明顯。距北京165公里,距天津新港28公里,距天津濱海國際機場40公里,205國道、李港鐵路穿境,丹拉、京晉高速公路與津港公路相聯,交通極為便捷。大港區資源豐富。已探明石油儲藏量8.87億噸,天然氣儲量360.5億立方米。內陸水域面積達譽告36萬畝。有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平原水庫--北大港水庫,總面積147平方公里,蓄水量可達5億立方米。地熱資源豐富,地熱分布面積62平方公里,熱水井出口溫度在94℃-96℃之間,出水量為500噸/日。
大港區沐浴改革開放春風誕生、崛起。20多年來,勤勞智慧的大港人不斷開拓創新,艱苦創業,實現區屬GDP和區級財政收入年均增長率超過20%,使大港成為天津發展最快地區之一,被評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區、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區、全國環保模範城區、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區、全國社會做虛伍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思想,遵循「政府創造環境,企業發展經濟」的根本思路,全力打造完備的基礎環境,營造寬松的政策環境,創造規范的誠信環境、良好的人才環境、優質的服務環境、穩定的社會環境,使大港成為資金匯聚「窪地」和人才聚集「高地」;進一步發揮石化產業與資源優勢,以發展外向型經濟和民營經濟為重點,以開發區、海洋石化科技園、鎮街工業園區為載體,構築經濟發展新平台。
大港區內建有兩座大型熱電廠,年發電量85億千瓦時;四座水廠,日供水12萬噸;居民燃氣率和住宅供熱率100%,集中供熱率80%以上;光電通訊網路覆蓋全區;城區綠化覆蓋率31.8%,人均公共綠地36.9平方米;2000多家不同經濟成份的企業和商業、服務純或網點星羅棋布。
大港享有中國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賦予天津開發區和天津濱海新區的全部優惠政策,並從實際出發制定執行《大港區回憶經濟發展獎勵辦法》、《大港區招商引資獎勵辦法》、《大港區加快工業園區發展的扶持辦法》等地方性政策措施。對重大項目實際「特事特辦」最大限度地滿足投資者需求。
大港區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萬多人,約占職工總數的14%。區內科研院所8個,在化工、地質、設計、計算機應、電力工程、建築施工、設備安裝及電氣儀表等領域具有獨特的人才優勢。「八五」以來,獲國家專利78項,獲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46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41項。天津外國語學院分院、南開大學濱海學院、天大網路學院等十幾所高校落戶生態高教園,為加快發展培養、貯備高素質人才。
大港區把尊重納稅人、服務納稅人作為政務之本,建立「一站式」經濟服務中心,簡化手續、規范管理,開通電子政務網和經貿網,促進各類經濟發展快速發展。區內文體、服務設施齊全,金融、保險、公證、法律等服務和咨詢機構完備,社會公共事業發達。
大港始終把穩定作為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嚴打各類犯罪,狠抓安全生產,破解發展難題,創造就業崗位。穩定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生活環境,保證了全區經濟和各項事業健康、快速發展。
大港現代化大工業基礎雄厚,區內駐有大港油田、大港發電廠、天津石化公司、中國藍星集團、中石化四公司等大型石油化工和基建施工企業。形成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骨幹、石油和石油化工為主體的多門類大型工業體系。
大港區投資環境不斷優化,外向型經濟生機勃發,歐美、東南亞、日本、韓國、港澳台等近二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商家在大港投資建廠,涉及機械、化工、電子、生物制葯、基礎材料等十幾個行業,外貿出口交貨值達13億元,出口產品100餘種。科、教、文、體對外交流活躍。
伴隨駐大港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一大批相關產業剝離出來,形成大港區獨特的城市集體經濟。近年來大港區強化服務,改造環境,推動城市集體經濟發展,涌現出華孚、煉達等一大批骨幹企業。
大港區加強政策引導,調整產業結構,培育龍頭企業,促進一批主業突出、市場廣闊的民營企業迅速成長。科林自行車、三和鐵製品公司榮獲「中國雙優外商投資企業」稱號。餐飲、零售、服務等第三產業所佔GDP比值迅速增加。
大港區加快區、街鎮工業園區建設,推動農村城鎮化戰略。區內800多家鄉鎮、民營企業,涵蓋電力、建築、機械、橡膠、汽車配件、自行車製造、鋼材加工等多種行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初步形成畜牧、養殖和冬棗三大基地。
大港優化投資環境,尊商、助商、安商,完善招商機制,營造親商氛圍。在開發區實行貨款貼息和模擬一級財政政策,實行封閉管理,營造「零干擾、零負擔」區域,成立海洋石化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加快海洋石化科技園區建設,開發石化下游產品,拉長產業鏈,形成產業聚集效益。
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大港區審時度勢,把握區情,確立了實現現代化的「三步走」戰略,扎扎實實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到2010年,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率先實現現代化。
大海賦予我們面向世界的氣魄,大海給了我們擁抱世界的雄心。我們以海的激情和胸襟,熱誠邀請中外賓朋來大港觀光做客,加盟大港建設和發展。
天津市大港港中公路13.55公里是哪裡管理
天津市大港港中公路13.55公里天津市濱海新區公安局管理。根據查詢相關信息顯示:為創建安全、順暢、文明、有序的道路交通環境,提高通行效率,預防和減少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濱海新區公安局依據相關法律規定,將在濱海新區河北路地道新增並啟用2處固定式交通技術監控設備,在濱海新區港中公路路段新增並開啟7處固定式交通技術監控設備,在京津塘高速延長線開啟1處固定式交通技術監控設備,在天津港保稅區(空港區域開啟11處固定式交通技術監控設備用於抓拍和攝錄機動車超速、不按規定車道內行駛、不系安全帶,駕駛時撥打接聽手持電話、中重型貨車闖禁行等各類違法行為。以上電子抓拍自2021年12月20日起實施,點位如下:港中公路,港中線1.52千米處,8.9千米處,13.55千米處,15.15千米處,22.05千米處等等。
天津大港在哪裡?
大港區地處天津市東南,東臨渤海灣、塘沽區;南與河北省黃驊市接壤;西與靜海縣為鄰;北與津南、西青兩區交界,全區地勢平坦,平均海拔3米。東部多為灘塗,中部有面積為22萬畝的大港水庫,西部和西南部為肥沃的農田。全區南北長約48公里,東西寬約36公里,總面積1113.83平方公里,全區共轄4個鄉、3個建制鎮、5個街道辦事處、60個居民委員會。2009年11月9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天津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撤銷天津市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設立天津市濱海新區。
大港是哪個省的城市
天津
「大港是哪個省的城市?大港是天津市。
大港是天津市。不是省,是直轄市。大港區,現名濱海新區大港街道,1979年11月6日成立。它從天津南郊設立,是天津重要的重工業基地。位於天津市東南部,渤海灣東部,原塘沽區;它與河北省南部的黃驊市接壤;毗鄰西靜海區;位於北津南區和西青區交界處,地勢平坦,平均海拔3m。
天津大港屬於哪個區?
天津大港屬於天津市濱海新區。大港鎮位於天津市濱海新區,成立於1979年11月6日。天津市濱海新區屬於副省級區,是天津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經濟支柱之一,在成立之初,是由天津市塘沽區、漢沽區和大港區合並而成,是目前天津市十六個市轄區之一。
天津地域概況
天津,簡稱津,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
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歷經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風貌。

Ⅳ 天津紅橋全區現轄10個街道辦事處都在哪些地方

紅橋區丁字沽街道辦事處設13個職能科室:
(一)辦公室
主要職能:綜合協調各科室工作,當好街辦事處行政領導的參謀;負責辦事處工作計劃、總結及公文起草;負責主任辦公會的記錄和會議決定的落實督辦;負責組織全街性的工作會議和重要活動;負責機關各科室部門工作的催、督、查辦、落實;上級來文登記傳遞,檔案、印鑒管理使用;負責本街道及下屬單位全體幹部的人事工作,包括在職人員和離退休人員;負責機關的安全保衛、環境衛生,包括食堂、會議室、會客室的管理;承辦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五愛道24號

郵編:300130

紅橋區丁字沽街道辦事處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五愛道24號
雙環村辦事處:天津市紅橋區雙環村街道佳園東里
大胡同辦事處:地址:紅橋區北馬路102號
鈴鐺閣街道辦事處:天津市紅橋區呂祖堂前街8號
三條石辦事處:天津市紅橋區南運河北路御河灣小區旁
西沽街道辦事處:天津市紅橋區橋北大街139號
咸陽北路街辦事處:紅橋區咸陽北路清源道4號
西於庄街辦事處:紅橋區西於庄街後大道28號
芥園街辦事處地址:天津市紅橋區紅旗北路34-6號
邵公庄辦事處:天津市紅橋區閘橋北路5號

Ⅳ 天津市區有幾個區

截至2019年5月,天津下轄16個市轄區,分別是:東麗區、西青區、津南區、北辰區、武清區、寶坻區、薊州區、靜海區、和平區、河西區、河北區、河東區、南開區、紅橋區、濱海新區、寧河區。

天津,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開放城市和工商業城市。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經過的渡口,也稱「津沽」、「津門」。

(5)天津大明道現屬哪個區管理擴展閱讀

天津地區在商周時期即有人類居住,但作為城市則形成較晚。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使位於運河北部、兼有河海運輸之便的天津地位日漸重要,運河與「五河尾閭」(今海河)在市區三岔河口交匯,天津便以「三會海口」名於史冊。唐朝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

隋朝,修建京杭大運河後,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今金剛橋三岔河口),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在蘆台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

遼朝,在武清設立了「榷鹽院」,管理鹽務。

金朝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直沽是天津城市發展中有史料記載的最早名稱。

元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

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清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並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

清末時期,天津作為直隸總督的駐地,也成為李鴻章和袁世凱興辦洋務和發展北洋勢力的主要基地。

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天津被迫開放,列強先後在天津設立租界。

1900年7月,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天津淪陷。

1901年,由八國聯軍組成的天津都統衙門下令拆除城牆。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直隸總督衙門遷津。同年中華民國成立,天津改為縣,屬直隸省。

民國二年(1913年),直隸省省會設於天津。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同年7月,直隸改稱河北,省會仍設天津,10月省會遷北平。

1930年6月,天津改為直轄市。同年10月,河北省會再遷天津,遂改為省轄市。

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的天津市。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平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

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天津仍為直轄市。

1949年1月15日凌晨5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東西突擊集團在金湯橋上勝利會師。17日解放塘沽,天津全境解放,劃為華北人民政府直轄市。同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天津被定為中央直轄市。

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4月18日,河北省省會由保定遷到天津。

1966年5月河北省省會再遷保定。

1967年1月2日,天津恢復為直轄市至今。

Ⅵ 天津市市內六區是怎麼來的

天津市市內六區分別是和平區、南開區、河西區、河東區、河北區和紅橋區,基本上是1956年定的如今的名字。
其中 歷史 最久的要追述到元朝吧。

和平區
作為天津市的核心,天津95%的小洋樓都在這個區,卻沒有包括天津老城區。曾多次被房地產商的公眾號傳出擴區的傳聞。

和平區在明朝時屬河間府靜海縣。在清雍正八年(1730)劃歸天津縣。清咸豐十年(1860)後,境內大部地區先後被英、法、美、日四國辟為租界。1943年英租界改稱興亞二區,法租界改稱興亞三區。1952年,天津市政府將市內11個區合並為8個區,今和平區分別歸屬於第一區和第五區。1956年,第一區改稱和平區,第五區改稱新華區。1958年,天津市實行新行政區劃,原和平區、新華區的全部,城廂區大部分和河北區一部分合並組成新和平區。1960年10月,和平區所轄東南角、東北角、鼓樓西3個公社劃歸南開區,和平區的光復道街劃歸河北區,成為今天的區域。1966年和平區改稱戰斗區,1968年恢復今名。

南開區

因有南開學校而著名,其中南開中學已115年,南開大學恰好100年,但是南開區的命名卻不是因為南開學校。

1860年,天津開埠。清朝廷考慮到天津除了城牆無險可守,就在天津城外挖壕築牆,就此形成了牆子河。

而從老城西南角到壕牆之間的開闊地(天津土話叫開窪),就被稱為「南開窪」,後來因人口逐漸增多,變成了南開。

1928年設天津為特別市,現在的南開區屬天津特別市第一區和第二區。1937年後分屬天津市第一、第二、第六、第九區和天津縣。1947年為天津市第十一區。1952年改為第七區。1956年定名南開區。1960年將城廂區的東北角、東南角、鼓樓西並入。1966年改南開區為東方紅區,1968年恢復今名。

河西區

明代海河西岸地區為河間府靜海縣地界。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今海河以西、大沽路以東、瓊州道以北地區淪為德國租界。1919年,收回德租界後改名特別第一區。1943年改特別一區為第十區。1945年,將天津縣鄉區二所和五所各一部分劃入合並為第六區。1956年,因地處海河西岸定名河西區。1966年河西區改稱紅旗區,1968年恢復今名。1985年和1992年,分別將屬南開區、西郊區、南郊區的部分地區劃入成今界。

該區與和平區相鄰,擁有天津各大博物館、 科技 館,文脈鼎盛,同時陳塘庄地區被「指認」為哪吒故鄉的有力爭奪者之一。

河東區

河東區大直沽是天津發源地之一。元代海運漕糧在今河東區大直沽接運,成為南糧北運的終點。現在的河東區在明代屬直隸順天府武清縣。1900年,今京山鐵路以西、十五經路以北淪為俄國租界;津塘路以西、大直沽七號路以北淪為比國租界。1924年,我國收回俄租界後改名特別三區;1931年收回比租界後改名特別四區。1939年,原特別三區和四區合並為特別三區。1946年,特別三區改稱第五區。1952年第四區和第五區合並後稱第四區。1956年天津市區由以序數排列行政區劃改為以地名命名,因位於海河東岸,更名為河東區。1966年河東區改稱東風區,1968年恢復今名。1985年,東郊區、河北區各劃出一部分並入河東區,成今界。

區內有媽祖原廟,天津站有大表的站前廣場也屬於河東區。

河北區

袁世凱執掌直隸時,將河北區作為自己的大本營來經營,而對標的對象是海河兩岸的租界。所以河北區有天津剩下的5%小洋樓,其中意式風情區是義大利在海外唯一的租借地,頗有特色。而清朝遺老遺少、北洋寓公在河北區也有不少產業。

河北區在元代屬武清縣,元延佑三年(1316)屬新設立的海津鎮管轄。明永樂二年(1404)設天津衛後,衛城的東門外和北門外地區屬武清縣。清雍正三年(1725)改天津衛為天津州時屬河間府。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為天津巡警局北段轄區及意租界、奧租界及俄租界的一部分。1919年收回奧租界,改稱特二區;1924年收回俄租界改名特三區。1928年分屬天津特別市第四區和意租界。1943年分屬第四區、五區、十一區、十二區及特管區。1945年改為天津市第二區和第三區屬地。1952年二、三兩區合並稱為第三區,農村部分劃歸郊區。1956年因地處海河北側而更為今名。

紅橋區

與河北區共享天津網紅——天津之眼。

紅橋區內三岔河口是天津發源地之一。明永樂初年,以南運河為界,河以北屬順天府武清縣,河南岸屬河間府靜海縣。清雍正三年屬天津府天津縣。1928年屬天津特別市,大部分地區屬第二、第三、第四警區所轄。1930年改天津特別市為天津市。1947年以南運河為界,分屬天津市八區和九區。1952年八、九兩區合並,統稱八區。同年將天津縣的三元村和北辛庄劃入。1955年以界內子牙河上有大紅橋而命今名。1958年將城廂區的侯家後、大胡同兩個街道劃入,成今界。1966年紅橋區改稱紅衛區,1968年恢復今名。

這六區就是天津的核心六區,也是天津話的大概分布地區,到了環城四區,那裡的天津話就開始帶有地方特色了。

^_^ 都是按照方向取名的

晚晴時期,大部地區被英、法、美、日強辟為租界。解放後,1956年1月,由民國行政一區改稱和平區。

河東區

河東區是天津的發祥地之一,自金代天津設「直沽寨」至今,河東區迄今已有800多年 歷史 。因座落於海河東岸,故名為河東區。

河西區

1917年,建成天津市第一個行政建制區。1949年天津解放,仍沿用民國六區舊稱。1956年,市政府將六區改稱河西區。1966年9月,河西區更名為紅旗區;至1968年1月廢止,復稱河西區。

南開區

南開區原是天津舊城迤南的開窪地帶,清末人稱此地為天津老城「南邊的開窪地」,1919年境內成立了著名的南開大學,1952年10月名為第七區。1956年始設南開區之名。

河北區

地處市區東北部,因大部分地域坐落在海河以北而得名。1952年區境才有了完整的政區,時稱三區,1956年改稱河北區。

紅橋區

紅橋區內的早期聚落大都出現在元代,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了國民黨第九區公所,經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於1949年3月12日建立了第九區人民政府。因界內子牙河上大紅橋得名,改稱紅橋區。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紅橋區改稱「紅衛區」。1968年1月恢復原區名。

市內六區的形成,基本上就等於是半部天津城建史。

以海河為紐帶的早期天津咱就不說了。就從1404年天津建城開始,說說天津市內六區的形成。

道光版天津老城地圖

1404年天津築城後,基本上就是上圖的大小。再加上早於天津城本身就有居民聚居的的三岔地區(包含天後宮地區及附屬的宮南宮北大街)、侯家後地區(今大胡同附近)及直沽地區。這就組成了當時的天津城區。這些地區包含在現在的紅橋區、南開區、河東區。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天津城基本維持著這個規模。

明亡清興之後,雖然天津在順治9年開始不斷地有行政調整,如順治九年天津三衛的合並,雍正三年天津衛升天津州,雍正九年有升天津府。但是城市地區依然維持著明朝的格局,並沒有顯著的擴大。只有北門外地區逐漸繁華成為了天津的商業中心。直到1860年天津開埠後,英法列強開辟紫竹林租界,天津城區才開始有所改變。

天津租界形成時間圖

隨著列強侵略的加深陸續有9國租界設立在天津。並且英法等國租界還在不斷擴大。這些地區包含在了今天的河北區、和平區、河東區、河西區

清光緒三十年開始,袁世凱在清末新政中建設了一個大清的河北新區,也就是120年前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這個范圍大概就是中山路、河北區數字馬路、各種緯路等等區域。

至此,天津的城區的整體結構基本形成,也就是老城、老城周邊、北大關、租界地、河北新區等等。當然也可以加上周邊工業用地及城鄉結合部,比如三條石之類的地區。這些地區也就是如今市內六區的雛形。

時間來到1928年,天津開始正式建市後,天津縣對城市的管理便形同虛設了。天津市市區共有公安第一區至第五區、特別第一區至第四區,以及仍然存在的英、法、日、意四國租界,合計13個區。

後幾經變革,在日偽時期,天津共劃分為9個區、3個特別區。以及4個租界(意租界頭鐵,最後一個收回,1943年後稱特管區,其餘三個租界在1943年歸還偽中華民國後,稱興亞一、二、三區)

1949年新中國成立。天津市被劃分為11個區,後於1952年合並至8個區。

1955年底,天津市政府將第一區至第八區以此更名為和平區、城廂區、河北區、河東區、新華區、河西區、南開區、紅橋區。

1958年,新華區並入和平區、城廂區並入南開區。至此。天津市市內六區基本形成。

1958年後,由於天津市的發展需要,市內六區的邊界其實是不斷擴大的。本文就略過了。下面說一下六個區名字的由來。

1、根據所處位置與海河的關系:河東、河北、河西

2、根據區內有名氣的標志建築或地貌:紅橋(有大紅橋)南開(南邊的開窪)

3、和平區:顧名思義吧

河東區:天津的發源地之一

大直沽是天津發源地之一。元代海運漕糧在今河東區大直沽接運,成為南糧北運的終點。現在的河東區在明代屬直隸順天府武清縣。1900年,今京山鐵路以西、十五經路以北淪為俄國租界;津塘路以西、大直沽七號路以北淪為比國租界。1924年,我國收回俄租界後改名特別三區;1931年收回比租界後改名特別四區。1939年,原特別三區和四區合並為特別三區。1946年,特別三區改稱第五區。1952年第四區和第五區合並後稱第四區。1956年天津市區由以序數排列行政區劃改為以地名命名,因位於海河東岸,更名為河東區。1966年河東區改稱東風區,1968年恢復今名。1985年,東郊區、河北區各劃出一部分並入河東區,成今界。

紅橋區: 因大紅橋而得今名

紅橋區內三岔河口是天津發源地之一。明永樂初年,以南運河為界,河以北屬順天府武清縣,河南岸屬河間府靜海縣。清雍正三年屬天津府天津縣。1928年屬天津特別市,大部分地區屬第二、第三、第四警區所轄。1930年改天津特別市為天津市。1947年以南運河為界,分屬天津市八區和九區。1952年八、九兩區合並,統稱八區。同年將天津縣的三元村和北辛庄劃入。1955年以界內子牙河上有大紅橋而命今名。1958年將城廂區的侯家後、大胡同兩個街道劃入,成今界。1966年紅橋區改稱紅衛區,1968年恢復今名。

南開區:原是天津舊城迤南的開窪地帶,清末人稱此地為天津老城「南邊的開窪地」

元代,大批漕糧經三岔河口轉運入京。元泰定三年(1326),境內東北部建天妃宮,此地漸成「百貨交集」的重鎮。明永樂二年(1404)設衛建城,始稱天津。清雍正三年(1725)改衛為州,雍正九年升州為府並入天津縣。民國時期廢府,歸天津縣。1928年設天津為特別市,現在的南開區屬天津特別市第一區和第二區。1937年後分屬天津市第一、第二、第六、第九區和天津縣。1947年為天津市第十一區。1952年改為第七區。1956年定名南開區。1960年將城廂區的東北角、東南角、鼓樓西並入。1966年改南開區為東方紅區,1968年恢復今名。

和平區:明朝屬靜海縣

和平區在明朝時屬河間府靜海縣。在清雍正八年(1730)劃歸天津縣。清咸豐十年(1860)後,境內大部地區先後被英、法、美、日四國辟為租界。1943年英租界改稱興亞二區,法租界改稱興亞三區。1952年,天津市政府將市內11個區合並為8個區,今和平區分別歸屬於第一區和第五區。1956年,第一區改稱和平區,第五區改稱新華區。1958年,天津市實行新行政區劃,原和平區、新華區的全部,城廂區大部分和河北區一部分合並組成新和平區。1960年10月,和平區所轄東南角、東北角、鼓樓西3個公社劃歸南開區,和平區的光復道街劃歸河北區,成為今天的區域。1966年和平區改稱戰斗區,1968年恢復今名。

河西區: 因地處海河以西得名

明代海河西岸地區為河間府靜海縣地界。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今海河以西、大沽路以東、瓊州道以北地區淪為德國租界。1919年,收回德租界後改名特別第一區。1943年改特別一區為第十區。1945年,將天津縣鄉區二所和五所各一部分劃入合並為第六區。1956年,因地處海河西岸定名河西區。1966年河西區改稱紅旗區,1968年恢復今名。1985年和1992年,分別將屬南開區、西郊區、南郊區的部分地區劃入成今界。

河北區:元代曾是武清地界

河北區在元代屬武清縣,元延佑三年(1316)屬新設立的海津鎮管轄。明永樂二年(1404)設天津衛後,衛城的東門外和北門外地區屬武清縣。清雍正三年(1725)改天津衛為天津州時屬河間府。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為天津巡警局北段轄區及意租界、奧租界及俄租界的一部分。1919年收回奧租界,改稱特二區;1924年收回俄租界改名特三區。1928年分屬天津特別市第四區和意租界。1943年分屬第四區、五區、十一區、十二區及特管區。1945年改為天津市第二區和第三區屬地。1952年二、三兩區合並稱為第三區,農村部分劃歸郊區。1956年因地處海河北側而更為今名。

天津市內六區分別是:和平區、河西區、南開區、河東區、河北區和紅橋區。

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歷經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風貌。

紅橋區,大紅橋得名,南開區,元朝就是商業重鎮,和平區,明朝屬靜海縣,地處河西區,海河以西得名,河東區,天津發源地之一,河北區,元代曾是武清地界

Ⅶ 天津市西青區大明道大明樓屬於紅橋區有拆遷嗎

天津市西青區大明灣這個樓屬於紅橋區,你剛才說我不太確定是不是有拆遷,很可能沒有這方面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