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話方言視頻是什麼
擴展閱讀
天津站高鐵票到哪裡乘車 2025-02-02 04:42:08
杭州哪裡有貼身管家 2025-02-02 04:29:02
福州哪裡的外國人最多 2025-02-02 04:28:50

天津話方言視頻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9-23 00:39:23

❶ 天津方言有些什麼

哎(ai二聲):天津人常用的發語詞,尤多見於爭吵,有京劇叫板的功效,如:哎你介人恁么不講理呢?

撓(nao二聲)鰾(biao四聲):如:介小子沒事就跟我這兒熬鰾。

白豁(huo輕聲,有時也讀「he」):北京叫山侃、侃大山.

霸呲:亂踩踏,亂走;比如媽媽說小孩:「二子!下雨了,別上外邊亂霸呲去!」

打鑔(ca三聲):如:別拿我打鑔啊!

得楞(leng輕聲):比如下次自行車壞了就可以和修車的師傅說:「師傅麻煩給得楞得楞。」倍兒地道!

(1)天津話方言視頻是什麼擴展閱讀

天津方言的特點主要體現在語音方面。

(1)普通話zh、ch、sh這些捲舌聲母的字,在天津話里有一部分被讀成平舌聲母的z、c、s,例如「展覽」的「展」,天津話卻讀為zan ;「招考」的「招」,天津話卻讀為zao;「生產」,天津話卻讀為sengcan。

「上車」,天津話卻讀為sangce;「事由」的「事」,天津話卻讀為si;「山脈」的「山」,天津話卻讀為san等等。這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天津話「齒音字」多。

(2)普通話帶有r聲母音節,在天津話里一般讀成零聲母,把輔音r換成了母音ī,例如「人」、「熱」、「肉」、「潤」等字,天津話卻分別讀成in、ie 、you、yun等。

再如「用、泳、勇」等字,普通話讀為yong,而天津話卻讀為rong;「讓、嚷、壤、」等字,普通話讀為rang,而天津話卻讀為yang。

(3)另外,天津話習慣於在a o e開口呼音節前加聲母n。例如把「安全」的「安」讀成nan ,把「超額」的「額」讀成ne ,把「熬魚」的「熬」讀成nao,把「可愛」的「愛」讀成nai,還有「歐洲」「海鷗」等等。

(4)吃字現象(老人和中年人中常見):天津話裡面經常會在三個字的詞語裡面會將前兩個字連讀,造成吃字現象,例如:「派出所」為「派所」,「勸業場」為「勸場」。

先說語音,天津方言與普通話比較,最主要的是語音和聲調的不同。

從聲母上看,天津話一般是將普通話的舌尖後音zh、ch、sh,分別讀為舌尖前音 Z、 C、 S,如zhong中讀為zong宗,chan產讀為can慘,shan山讀為san三,shui水讀sui;i和舌尖後音r混用,如:「人」讀「銀」,「肉」讀「又」。

如果是開口韻母自成音階時,就要在前加聲母「n」,如「愛」讀「耐」,「鵝」讀「挪」等,再說語詞,天津方言中有一些特殊的語詞,如用途很廣的「嘛」(即什麼,干什麼),「哏兒」(即有趣),『打擦」(開玩笑),「造改」(即破壞原貌)等等。

在外地極為少見。有的個別語匯聽起來令人相當費解,如「覺悶」(覺發腳音)即自覺的意思,不覺悶即不自覺,覺不過這個悶來,即是「不明白」之意。

最能體現天津話特點的就是聲調。天津話與普通話都有四個聲調,但在調值(每個聲調的實際讀音)上卻有明顯的差別,特別表現在陰平(一聲)聲調上,普通話讀為高音、高平調,天津話則讀為低音、低平調。

如「天」字,天津話不但起音低,落音更低,呈現出低而略帶下降的調值,音程短促。陽平和上聲聲調與普通話也有差別,如「菊」字讀「居」音,「筆」讀「鼻」等。天津方言由上古音發展而來,其中保留了許多元、明朝代流行的詞彙,與普通話有明顯差異。

名詞後面的字一般發音較輕,如「天津」一定要把天字讀重,讀低,先走平調緊跟低沉向下,津的發音絕對要輕。而動詞、形容詞則無此現象。

❷ 天津方言有些什麼

1.上亮子 :特指門上方的玻璃窗。

2.齁 :讀作hōu。指太甜或者太咸。例:今天這菜鹽放多了,齁死我了。
3.褶裂:讀作zhě liē。指人無故找茬(但並無尋釁滋事之意,僅僅是「褶裂」)。
4.橫:讀作héng。其實就是「可能」的連讀音。例:你臉上怎麼掛彩了?橫給老婆打的。
5.唆了蜜:這個比較簡單,就是對棒棒糖之類甜食的叫法。另:唆了,就是舔、含的意思。
6.零嘴兒:泛指零食。
7.嚏噴:讀作tì fēng。正常人都說「打噴嚏」,但到了天津,不知怎麼的,就叫「打嚏噴」,而且我打了20幾年「嚏噴」,居然前幾天才發現這個怪異的叫法,而且我小時候還以為那叫「打嚏分」呢。

8.恁(么):讀作něn。其實應該是「怎麼」,但天津人就說「恁么」,而且還常常在後面接上「嫩么(那麼)」,例:你恁么嫩么膩歪人呢?
9.油呼魯:實際大概是「油葫蘆」,指跟蟋蟀(即「蛐蛐兒」類似的昆蟲),還有一種差不多的,俗稱「三尾(讀作yǐ)巴腔子」。
10.尼了:「你」或「您」的叫法,例:尼了這是幹嘛去?(實際應為「您這是干什麼去?」,按標準的天津話說就是「尼了介斯幹嘛其(輕聲)?」
11. 二八八 :這可是經典的天津話了,意指一般水平或中等偏下的,大概和「二把刀」差不多。例:那麼窄的道,也就您這老司機能過去,要換個二八八的,准卡那。(另:「卡」字在天津讀作qiǎ或qiá)

12.孬(魚):讀作nao。是「熬」。熬魚。

13.rǒng:用.永.勇.泳.庸.涌……凡是讀作yǒng音的,天津話都是rǒng,聲母變,聲調不變。例:冗遠(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14.順:讀作shún。難看.丟人.不好的意思。例:你說他當著那麼多人數落我,我多順(shún)吶! 例2:你介孩子長的還真順(shún)吶。
另: 垮:讀作kuǎ。順(shún)的近義詞,特指顏色對比過於鮮明或顏色太艷。例:你這身衣裳太「垮」了。

15.來:讀作lǎi。拽的意思。例:你別來(lǎi)我。
16.拾不起個兒 :形容筋疲力盡。例:快讓我躺下歇會兒,累得我都拾不起個兒來了。
17.攏子:梳子的天津叫法。
18.糖堆兒 :糖葫蘆。

19.干飯 :米飯。例:馬三立曾經在某個名段中說過:「我都不知道我自己吃幾碗干飯」。
20.洋白菜:學名捲心菜,有的地方叫圓白菜,天津人大多管它叫洋白菜。
21.姨子:對肥皂的稱呼,以此類推,香皂就叫「香姨子」。
22.堆故:有兩種讀法:一,ī gu(輕聲),指身體攤成一團;例:他當時頭一暈,立馬就堆故那兒了。二,ǐ gu(輕聲),指把液體混合。例:你別瞎堆(ǐ)故了,弄得雪碧不是雪碧味兒,可樂不是可樂味兒。
23. 拿分:讀作fèn。可能是從某種以分數計算輸贏的比賽或游戲中演化而來的吧,指對於成功有很大把握。例:有了六級證,你再去找工作,那就拿分了。
24. 二姨夫——甩貨 。這個來源於高英培的相聲《喪事喜辦》,具體情形請下載此段相聲仔細揣摩。
25.快:讀作kuǎi。主要有兩種意思:一,撓;二,舀。例:1.我這後背好像讓蚊子給咬了,幫我快(kuǎi)快(kuǎi)。2.上水缸里快(kuǎi)點兒水。(另:天津話愛把「去」或「到」說成「上」)

26.鞋蹋邋:拖鞋,北京叫「蹋邋板兒」。
27.鑿吧:指再加一點。例:我看這些差不多了,再鑿吧鑿吧就行了。
28.墊吧:指正式吃飯前先少吃一些。例:你餓了吧,先來兩塊蛋糕墊吧墊吧。
29.握:天津人管「餓」叫「握」。
30.色:在天津有兩種叫法:一,傻兒,連讀音。例:這是嘛色(傻兒)?二,sǎi。例:色(sǎi)盲。
31.掰掰:天津人對「叔叔」的叫法。同樣,「伯伯」叫「大大」。「伯母」叫「娘娘」。要說明的是,天津對親戚年齡的排序與很多地方相反,最小的要叫「老」,比如我同學hx總說她小姨怎麼怎麼,這要是到了天津,就叫「老姨」。
32.一邊兒:即「一般」。例:他跟我一邊兒大。
33.貓 :「摸」的叫法,讀作mao,一聲。例:你別貓我,怪癢癢的。
34.楞子 :讀作léng。天津人常用來形容別人的詞,跟「二百五」差不多吧,據我理解,很多情況下就是形容具有朋克精神的人。
35.賊 :讀作zèi。 「這」的讀法。例:可趕上這(賊,zèi)波了?」 (相聲:釣魚)
36.介 :「這」的另一種叫法。例:「介是嘛阿?」
37.大尾巴鷹:讀作yǐ ba。裝洋算的意思
38.玻璃蓋:讀作bǒ li。 膝蓋的意思
39.撿直:直接走,不拐彎。例:撿直走就到了。
40.大脖溜: 大巴掌,打脖子後面 ,有滑溜的意思。打的時候,向下溜
41.鄒興: 德行。例:瞧你那鄒興。
42.大嘚嘚、大得得:就是女人乳房的意思(天津人發音時,讀lǔ 房)
43.大廖:什麼都管,主持死人喪失時候的司儀。
44.固秋:無規則的亂動。 例:你在那亂固秋嘛!
45.奮秋:意義類似於固秋。 例:好好歲叫,別躺那老奮秋!
46.自微:就是弱勢一方向強勢一方的無謂反抗。 例:他小時候讓他爸給嫩那打了一頓,他不老實,還自微。
47.BK:罵人的一個代詞,用於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 例:你(第二人稱)BK恁么才來呀?例2:界要擱我早揍BK的了!(指代第三人稱「他」)
48.鼻等:就是鼻涕。 例:你看他凍的,直留鼻等。
49.汆稀:就是拉稀。
50.脖葛兒:脖子和衣服的空隙。 例:他老婆把一臭蟲塞他脖葛兒里了。

❸ 天津方言全攻略,天津方言全攻略

天津人說話很有色彩,天津人性格上的爽朗、樂觀、滿不在乎通過天津話體現得淋漓盡致,特色詞彙比較多,說起來也特別熱鬧。有天津人在場聊天,場面一定會很熱鬧。

天津是移民城市。相傳移民者大多明代朱洪武的江淮兵,加之天津在清代又是淮軍的陸老慎大本營,所以天津話的發音及詞彙,受蘇北江淮一帶的方言影響較大。

天津話的齒音字較多。例如,上網叫做「桑(四聲)網」;手機叫「叟機」等等。還有許多發音特點就不多說了。

許多人說天津話很俗,小市民味特重。可是哪種方言又沒有小市民味呢?語言本身就是大眾的。過去天津衛的老腔調是有些粗俗,包括許多天津特有的「津腔」——「你介寺敢罵」(你這是干什麼);「咱介不寺沒銀耐嗎」(咱這不是沒人愛嗎);」油泥嘛絲兒,你管鑿嗎」(有你什麼事,你管得著嗎)等等。成了外地人挖苦天津人的笑料。現如今這種純正的「津腔」,在四十歲以下的人群中,已經很難聽到了。現在的年輕人基本上說一口稍有津味的普通話。

老天津話受江淮影響的同時,也受著老北京方言的影響。至今有許多天津方言與北京方言是通用的,尤其是口語。過去就聽說過「說衛(天津衛)話,帶京腔」的說法。例如,惹禍了都稱「捅簍子」;上當了都說「冤大頭」;特別令人討厭的人都稱其為「狗食」;不男不女的都叫做二尾(讀乙音)子;更多的是「老謠」(不可信的事)、「磕膝蓋」、「窩囊廢」、「能耐梗」、「廢物點心」等等,舉不勝舉。

下面詳細的解釋幾個常用的吧:

話說天津味:打鑔(chǎ)

鑔,正字為「鈸」,一種打擊樂器,銅質,兩件相互合擊,發出悠悠音響,甚是好聽。

天津俗語「打鑔」,說的是一切玩笑和不負責任的行為。「打鑔」一說,內涵極是豐富,這裡面也還有著好大的學問。

相聲大師馬三立有一個老段子《黃鶴樓》,表演一個對京劇一竅不通的「外行」,愣充內行的可笑行逕。本來他什麼也不會,還和人吹他是老票友,沒有他不會唱的戲,人家說咱今天唱一出《黃鶴樓》吧,他說「嘛叫《黃鶴樓》?」唱起來一句詞不會,人家說他是外行,他還說:「你這不是拿我打鑔嗎?」對於人家對他的不恭頗為憤懣。

「你拿我打鑔」,就是戲弄我,和我開玩笑。想辦一件什麼事情,找到朋友,他滿口答應,過些日子你以為事情辦妥了,找到他門上去詢問,他一拍腦袋瓜子:「唉喲,你瞧,我怎麼把這件事給忘了呢?」這才真是「打鑔」了。

就說如今最流行的買彩票吧,算了一個吉祥號碼,滿心想著中獎之後,得個幾百萬。等到開獎之後,一看,直眼兒了,連末等獎也沒得上,「這不是打鑔嗎。」表示一場空,失望了。所以,在天津衛,有人真「打鑔」,有人假「打鑔」。真「打鑔」的人,嘻嘻哈哈,假「打岔」的人,賠了是你的,贏了,可就是他一個人的了。如此,對於「打鑔」,也要打假了。

話說天津味:不覺(jiao三聲)悶

不覺(jiao)悶,天津人的常用口頭語。悶,是天津人常說的一個字,而「不覺悶」又是一個地道的天津詞。怎麼就是「不覺悶」?詞義上很難說得准確,「不覺悶」就是「不覺悶」,不會給自己定位,不知道自己在人們心中的位置,參與了不應該參與的事,說了不合時宜的話,做下了惹人厭煩的事,說三道四,人們明明不喜歡他,他還偏偏往裡面鑽,等等等等,總之,天津人說一切沒有自知之明的人,就是「不覺悶」。

天津人為什含頌么將「不覺悶」三個字看得這樣重?天津是一個商埠,人際關系極為重要,要想在天津立足,或者如《日出》中胡四所說的那樣,「在這個碼頭上吃得開。」就必須時時事事調整好自己的存在位置。強人面前不要逞能,富人面前不要擺闊,不讓你上主席台,千萬別往台上走,讓你上主席台,到了台上也要靠邊兒坐,說的話不得體,坐的位置太搶眼,攝像機前露了面兒,都是「不覺悶」。就是人家嘴上不說。心裡也是罵你。所以,天津人把覺悶和「不覺悶」看得非常重要,因為這裡面蘊涵著許多非常微妙的問題。

「不覺悶」是「討厭」一詞的通俗化,三十年代電影,女性角色都是嬌滴滴地忸怩作態,遇有男子和她糾纏,便扭著小臉兒說一句「討厭」,其情其景煞是好看。天津人沒有那份情致,而且以天津口音說「討厭」二字,也不入耳,天津姑娘遇有男性糾纏,大多愛說一句「德性」,而旁早敬觀者就說那個男子「不覺悶」了。

話說天津味:逗悶子

「悶」,是一種心理狀態,天津人遇到事情一時鬧不明白,就說是「納悶兒」,常常聽見老天津人說:「我就納這個悶兒,大傢伙為嘛就得去聽那些星們的演唱會,一張票五百元,就聽他啞著嗓子瞎咧咧。」時代不同,靚哥靚女有他們的追求。沒什麼好納悶兒的,再過幾年,等他們成了家,再有了孩子,孩子每年上學要多少萬,他就再不聽星們的演唱去了 。

「納悶兒」一詞,在京津一帶甚是流行,上海人不說「納悶兒」,上海人說「丈二和尚,摸勿著頭路」。但書寫語言,還是以納悶兒為通用。《紅樓夢》第六回:「卻說秦氏因聽見寶玉從夢中喚她的乳名,心中自是納悶兒。」這句話換成上海俗語,就鬧笑話了,「卻說秦氏因聽見寶玉從夢中喚她乳名,真是丈二和尚摸勿著頭路。」聽著該是何等的別扭。有納悶兒,就有解悶兒,一個人遇到不稱心的事情,心裡悶得慌,就是不舒暢的意思。這時候好心人就會說個笑話呀什麼的,給他解解悶兒。還有人總覺著別人對不起自己,就一個人呆在家裡生悶氣兒,這時候就有人拉他去打幾圈麻將,解解悶兒吧。如是,現在一些打麻將成癮的賭客,每逢出去打麻將的時候,就說是「解解悶兒去」。這樣,就是對於解悶兒一說的曲解了。

納悶兒,解悶兒,還有一個天津特殊的俗語,逗悶子。那就出了天津衛,哪兒的人也聽不明白了。北京人也說「逗」,真逗,窮逗,如果說現在北京人也說「逗悶子」,那絕對是從天津傳過去的。逗悶子,類若開玩笑,新潮詞彙,找樂,都屬於「逗悶子」行為。閑得沒事,找個什麼人來磨牙,東拉西扯,沒一點正經事,逗悶子,逗夠了,一鬨而散,誰也別往心裡去。

話說天津味:崴(wai)泥

「崴泥」,應該稱之為是「棘手」。棘,是一種枝上帶刺兒的灌木,譬如酸棗樹。《詩經》「園有棘,其實之食」。說的就是帶刺兒的灌木,那上面結出的果實,可以吃。但是,如果把帶刺兒的灌木握在手裡,那就要扎手了,所以,古人才把生活中遇到的麻煩事,說成是棘手。

棘手二字,於先人的文章中常常可以見到,清人龔自珍文章:「署中因循,憚於舉事,若再積數年,難保案牘無遺失者,他日必致棘手。」說的是官場的雜亂無章,遲早要丟失文件,到那時就麻煩了。把龔自珍的文章變成口語,那就不嚴肅了。

民間俗語,自然就比官方的規范語言形象,給人的印象也深,說「棘手」,有人就聽不懂,常常聽人說「這件事有點扎手」,就是棘手一詞的通俗化演變,「扎手」還不形象,「崴泥」,好懂了,說起來也上口了。比「崴泥」更尷尬的境地,「崴稀泥」,那就更形象了,雙手在一團稀泥中崴,越崴越崴不幹凈,崴到最後,崴了兩手稀泥,越洗越粘糊,沒法兒辦了。

什麼麻煩事讓人「崴稀泥」?又有一個天津詞兒:「羅羅缸。」怎麼就是「羅羅缸」?說得明白,寫不出來。張家借了李家的房子住著,李家又把張家的房子租了出去,租房子的把人家的房子賣了,賣了之後,又把錢借給了老劉家,老劉家拿著人家賣房子的錢,跑了。一環套著一環,「羅羅缸」,打不清的官司,各方還都找到街道代表,街道代表還不能不管,「羅羅缸」、「崴稀泥」,這種事情真是沒有辦法了。 話說天津味:坐地炮

「坐地炮」應該算大殺傷性武器了,但不屬總後管,民間隨處可見,不算軍用物資。天津衛,「坐地炮」不少,動不動就發起攻勢,鬧得四鄰不安。

天津人「坐地炮」,指的是那種特別能打架的婦女,年齡在四十歲至五十歲之間,年輕時,靦腆,不好意思,心裡有點不高興,也要顧及斯文,就是小夫妻吵架,也要關上房門,有話慢慢說。過了六十歲,精神兒不濟,想坐地炮,也沒有火力了。

坐地炮,打架,絕對高標准,嗓門大,粗話難聽,放潑,沒完沒了,一鬧就是大半天。過去住過一個地方,坐地炮有名,兩門坐地炮打起來,從大院滾到大馬路,再從大馬路滾到派出所,滾到街道辦事處,大馬路上幾百人圍觀,看的人越多,坐地炮的火力越強。先還是說道理,你家的破爛兒放我家窗下了,我家的煤爐子冒煙,你說閑話了,點爐子有不冒煙的嗎?別管什麼芝麻小事,到底還是個事兒,打到後來就沒有道理了,就是對轟,什麼臟話都往外「拽」,再有一幫不懷好意的大老爺們起鬨,警cha來了都勸不開。

天津人都知道坐地炮不好惹,一次我在馬路上就聽見一個人沖著匆匆跑開的人喊:「告訴你,你若是把我惹火了,我可是坐地炮!」那個惹事的人抱頭鼠竄,早跑得沒有影兒了。

話說天津味:二五眼

怎麼就是"二五眼"?"二五眼"就是"不怎麼樣",上海人說"呀呀唔"。手藝人中,把那種笨手笨腳的"力笨",叫二五眼。過去在工廠勞動,平時總聽人說哪位哪位師傅的技術高,可是真遇到技術難題,"呲"了,原來是一個二五眼。後來歸隊,和藝術家們多了些交往,常聽書法家們在背後議論,誰誰的字,別提了,二五眼,扒得一文不值。

對一種事物不甚了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樣樣精通,樣樣稀鬆,就是二五眼。還說做學問,我真見過高人,此中鄧友梅先生就是一位,你問他老天津衛的事,沒有他說不出來的,哪年哪月出過哪當子事,哪年哪月天津市長是誰,不賽我似的,還得查書,人家一說一個准,學問!不佩服不行。

一瓶子不滿,半瓶子逛盪,就是對於"二五眼"最准確的描繪。平時還顯不出來,靠二五眼也能懵世,也有發跡,還有人靠二五眼混得不錯,可是一到了節骨眼上,露餡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先哲遺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謂之知也。",所以,這做學問一事,是來不得二五眼的。

除了做學問、耍手藝之外,二五眼就成了一種生存狀態。問一個朋友生意如何?二五眼。問他日子過得怎麼樣?也二五眼。兒子的功課怎麼樣?二五眼。單位的效益怎麼樣?二五眼。結婚了,小倆口的感情如何,悖別提了,二五眼。

天津人求取中庸,以二五眼為佳境,遇事過得去就行,絕對不和自己犯"擰"。以老朽我自己來說,也是生活上安於二五眼,做學問上,半拉咯嘰,湊乎著能講個課、寫篇文章呀什麼的也就是了。就拿外語來說吧,在家裡也能看個書呀什麼的,公眾場合,提著一本英文、日文書,也唬人。真出了國門,和英國人說英語,英國人聽不懂,和日本人說日本話,日本人不明白,"二五眼"的外語,行不通了。

話說天津味:大姑

老天津衛,對女性市民,一律要喚大姑。走街串巷賣魚、賣菜的小販,吆喝著:「蘿卜、茄子、大白菜呀!」應聲從院里出來一位婦女買菜,小販迎上去:「大姑,您挑點嘛?」1斤蘿卜、2斤土豆,生意做成,和和氣氣,「明日再來,給我捎點鮮姜來。」連明天的生意都有了。

只是,你可千萬別太精明,看見買菜的婦女風華正茂,套近乎,喚一聲「大嫂」,再看見買菜的婦女上了年紀,更親切地喚一聲「奶奶」,惹麻煩了,人家一輩子沒出閣,你怎麼就喚人家是大嫂呢?再說人家老太太只有兩個女兒,沒有兒子,你喚人家是奶奶,明擺著是罵人。輕的,啐你一口,重的,白拿你兩棵白菜,不給錢了。所以,喚大姑最保險,你出閣了,是大姑,你沒出閣,也可以是大姑,到了90歲,還沒出閣,仍然是大姑。你喚她大姑,再折理,她也挑不出刺兒來,做生意,就得有這么點講究。

如今新時代,女性市民走在路上,隨便什麼人過來,就是一聲「大娘」,也不問對方是不是真「大娘」。好在現在的女性也皮實,即使她不是大娘,你喚她大娘,她也不和你惱怒。最不禮貌的是,天津人動不動地就喚奶奶,一次陪一位中年女士購物,售貨員一片好意,竟然向和我一起購物的中年女士連呼「奶奶」,盛怒之下,這位中年女士拂袖而去,走出商場還嘟囔地問我:「他怎麼就喚我奶奶呢?」奶奶雖然是尊稱,但女士忌諱別人說她老。就算是看著絕對是老太婆了,也不要喚人家奶奶。

還是西方人的稱呼好,看她戴著婚戒,稱夫人,沒戴婚戒,稱女士,到了國外,你可千萬別稱呼女士是奶奶,西方女士再有修養,你稱呼她奶奶,她也和你翻呲。

話說天津味:抬 (gang)

抬,這個「」最好不用簡體字。抬,很容易理解,你說東,我說西,永遠不能達到共識,就是抬。抬和討論、辯論不同,討論也罷,辯論也罷,都是真理越辯越明,一個創意,發動大家討論,尊重他人意見,修正自己看法,一步一步使創意更完善,更切實可行,付出實踐,馬到成功。

討論、辯論,都是有積極意義的程序。抬,沒有正確與錯誤可言,無謂的話題,無謂的爭論,就是硬抬、死抬,抬到最後也分不出個因為所以,以抬打發日子,純屬浪費生命。抬,本來是一種勞動形式,抬不是擔扁擔,抬扁擔,一根扁擔兩人抬,一人一頭兒,相互配合,最後把東西抬到地方為目的。

抬,過去的房,就是現在的殯儀館,自然是土葬,出殯的時候,抬棺材,有八抬大,十六抬大,三十六抬大,起靈之後,夫每人一根黑色木,木另一頭結合在靈柩上,夫抬著木,聽節奏禿嚓禿嚓往前走,夫之間,統一聽由指揮,誰也看不見誰,各人抬自己的,絕對走不到一塊兒來。抬一說,源於這種勞動方式,相互不能融合,成心找抬,最後將對方抬倒,算是勝利。

傳統相聲《開房》,一個人愛抬,另一個人就開房,看兩個人誰能抬,抬到最後,愛抬的人舉著一把菜刀闖進房,沖著房掌櫃說:「我說你腦袋瓜子十斤重。」這一下,房掌櫃服了,誰敢再和他抬呀,你說不是十斤重,切下來,過秤,你捨得嗎?

話說天津味:嗔著

一個人說話、做事不得體,受人責怪,俗語說是「嗔著」我如何如何。《紅樓夢》劉姥姥說「姑爺,你別嗔著我多嘴,咱們村莊人,那一個不是老老誠誠的,守多大碗兒吃多大的飯。」劉姥姥自知不該多嘴多舌,丑話說在前面,「你別嗔著我」如何如何,希望對方能夠正確理解她的一番好意。家庭關系感情上有摩擦,常常互相猜疑,再遇到些不稱心的事,彼此抱怨,錯兒都是別人的,黑鍋總往別人的頭上扣。只是,誰也不是省油的燈,你責怪他,他自要爭辯,逢人便說,什麼人,什麼事情,他們總嗔著我如何如何,心中頗是怏怏。家裡,無論什麼事,都是嗔著丈夫不盡力,夫妻吵架,「你總嗔著我不幹活。」「你總嗔著我不管孩子,」「你總嗔著我不洗衣服。」沒法,丈夫就是倒霉蛋兒,飯晚了,孩子學習成績不佳,衣服沒的換了,都是男人的錯。嗔怪,其實全是錯怪,百分之百冤枉。

真做錯了事情,那就不是「嗔著」的事了,那要追究責任,輕者批評,重者處罰,光「嗔著」就不管用了。被人嗔怪,你可以承認,也可以不承認,說別人嗔著你如何如何,本身就是不服氣。小夫妻吵架,「是我總嗔著你嗎?」嚴重到你必須低頭認罪。夫妻之間可以不講理,但一事當前,還是要分清責任,不要光嗔怪倒霉蛋,怎麼就都是人家的不是呢?

❹ 有沒有能給視頻配音天津話方言的軟體

配音秀。配音秀是一款配音軟體,裡面有多種動畫電視劇和短視頻的配音素材,也有天津話方言的素材可以進行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