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津人的主食是米飯為主還是面條為主
如果是真正意義上的土著天津人,主食以米飯為主,與一般北方人不同。原因有二,傳聞天津人相當部分,是隨明成祖朱棣來此的安徽籍軍人後裔,保留著南方飲食習慣,這是其一;再有就是有優質的小站米,大眾喜歡食用。 我是天津人。日常主食米飯為主,也吃打鹵面和烙餅。饅頭吃的少。餃子最愛[呲牙] 米飯為主,米飯配菜絕配,麵食餃子,盒子,鍋貼,面條,兩面發,死面卷子,炒菜燉肉沒米飯我准何老婆急,配上一碗西紅柿雞蛋湯。舒服極了。 以米飯為主,一般吃饅頭為了省事,而且年輕人很少會在家自己蒸饅頭,都是買著吃。天津人吃面條其實很費事 各種菜碼就夠忙乎一陣兒,年輕人也很少包餃子蒸包子的,一般都是去父母或者岳父母家吃飯才會吃到自己家蒸的包子或者包的餃子,撈面之類的!一般都是以米飯為主! 其實是麵食為多。其實不吃米飯沒什麼,要是沒了麵食,天津人將失去,包子 ,餃子,餛飩雲吞,撈面,饅頭 大餅,油條,燒餅,各種中式西式糕點…………。沒了麵食還讓天津人活嗎! 米飯 我家以麵食為主,因為我不愛吃米,偶爾也做米飯,要看配菜❷ 口味以鮮咸為主,酸甜為輔的天津飲食文化
天津人的飲食習俗的形成不僅同它所處的環境有密切的關系,也受著歷史傳承、居民變化、文化交流的深刻影響。歷史上的天津,因為河多、灣多,加上湖、淀、塘等,水域寬闊,距海又近,故水產極為豐富,品種也多。河魚、海魚、蝦、蟹、蚌類,應有盡有。天津人喜食海鮮、河鮮,就是由這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養成的。天津人有兩句俗語:「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天津地區的形成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而天津的飲食文化也從那時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它不僅僅局限於中華民族的烹飪,茶,酒這三大飲食文化,更飽含著多年來天津地域文化的深厚歷史積淀和人文精神。
天津飲食文化的形成 :
設衛築城以來,五方雜處。商賈雲集,市販成群。經濟繁榮。餐飲行業尤為發達,曾享「飲食之都」之美譽。天津風味小吃更是林林總總,自清末開始,天津小吃大型集聚處不斷出現。南市三不管、河北鳥市、河西謙德庄、河東地道、南開新三不管五大聚集地號稱「小吃五鮮」。各種小吃應有盡有,盛極一時,獨具天津衛的地方特色。
天津衛小吃食品的日漸形成,一是飛地傳播,繁衍嬗變;一是土生土長市生民成。早年天津人有「衛嘴子」的雅號,能吃會做。自詡為「吃盡穿絕天津衛」。極言「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此話雖有誇張,足以說明天津人貪饞嗜吃的風情習俗,所以早年間天津衛的風味小吃數不勝數。異彩紛呈。清朝乾嘉時期有位孝廉楊一昆,外號楊無怪,著有《天津論》流傳於世,其中買賣雜字中就有:「鼓樓北出醬肉,雙立園的包子白透油,南糖北果,葷素菜頭,映月齋的點心最可口。」清同光(道光、同治年間)以後,名特小吃有增無減,除天津食品三絕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桂發祥麻花之外,石頭門坎素包、北門西牛記牛肉包、桂順齋點心、勝蘭齋月餅、查家胡同蒸食、甘露寺燒賣、東全居醬菜、楊村糕乾、吊爐燒餅、大福來鍋巴菜等等,不勝枚舉,譽滿津城,家喻戶曉,老少皆宜。天津人最常見的煎餅果子、鍋巴菜更是獨具地方特色,久盛不衰。
津菜不是一個菜系。「津菜」是對天津餐飲文化的一種文化稱謂和專指,它是由歷史上天津的廚師、百姓、總統、將軍、官員、寓公、巨賈、文人、書畫家、演員等共同創造的一種文化財富。津菜是以歷史形成的以徽魯宮官私菜打底的本幫菜為主體,兼收並蓄了各種地方菜系的文化元素、風格特色、經本土化洗禮融合後,由多元文化組成的,超越了地域性的一種文化體系。其特點是:以河海兩鮮菜、蒸煮食品(主要指包子、餃子、面條等主副食合一者)和風味小吃為主要內容:
口味以鮮咸為主,酸甜為輔,小辣味麻為特色;烹調方法以扒篤見長,兼綜合烹調為特色的津派菜風格
天津飲食文化名勝 :
天津南市食品街 始建於一九八四年,百日建成,於一九八五年初開業。天津食品街坐落於市中心繁華的南市商業區,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餐飲集中地,一九八九年被天津市政府命名為津門十景之一。漫步食品街,幾十家餐館、酒樓、小吃店、食品店鱗次櫛比,佳餚美食薈萃一堂。上百種天津地方小吃和國內風味小吃比比皆是,各種名特優新食品店應有盡有。天津食品街以其獨特的建築風貌,精美的風味食品,良好的服務給來訪的遊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著眼食品街的飲食價值,它集天下美味於一處,是龐大的飲食博物館。由於物產和文化淵源的差異,我國的烹調技藝在長期演變中形成最有影響的8大菜系,而在南市食品街即可尋到其中的6大菜系,分別是
魯菜館(山東風味)中的蓬萊香飯庄、聚英德飯館、華林酒家、九河樓海鮮菜館、野味餐廳、鳳凰[圖庫]酒家;
蘇菜館(江蘇風味)中的蘇州得月樓;
川菜館(四川風味)中的峨嵋酒家;
徽菜館(安徽風味)中的古井大酒家;
粵菜館(廣東風味)中的羊城酒家、潮州餐廳、天津香港餐廳;
浙菜館(浙江風味)中的浙江酒樓;
湘菜館(湖南風味)中的津湘飯庄;
閩菜館(福建風味)中的津閩餐廳天津食品的「三絕」—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和大麻花,始終是本地和外地遊客競買的熱門貨,往往要排起長長的隊伍。此外,天津崩豆張、果仁張、小寶栗子的食品也很有特色,他們炸、崩、烤的各種乾果仁、豆類,不僅香口,而且還可以治病,具有降血壓、降膽固醇等多種功能
街中店鋪的門前,大都懸掛碩大的金字招牌,多出自名家之手。象「芝蘭齋糕乾店」,出自 愛新覺羅·溥佐 之手;「津湘飯庄」,是 朱學范 大筆揮就……高懸的字畫,使整個店鋪棚頂生色,滿堂生輝。這一切都把飲食與文化緊緊相連,使食品街也變成了一條文化街。
天津鼓樓 :天津衛三宗寶,鼓樓,炮台,鈴鐺閣。明朝永樂二年(公元一四零四天津鼓樓舊照年),天津設衛築城,當時,這座"衛城"只不過是土圍子。經歷了大約九十年,到弘治六、七年(一四九三---一四九四),才砌成磚城。修建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的城樓和四處城角的角樓。位於城中心的鼓樓,也是在這個時候修建起來。即距今四八八---四八九年之間。名為鼓樓,實為鍾樓。有人說,現在的天津市就是以鼓樓為中心,向四周不斷擴張而形成的,所以聲稱「鼓樓」 是天津市的發源地。
鼓樓商業街為十字型,東起城廂東路,西至城廂中路;北起城廂中路,南至城廂中路。呈大鵬展翅之雄姿。該街以青磚瓦房的明清建築風格為主,主體2至4層,高低錯落,猶如一首節奏跌宕起伏的樂章。整個布局分為三部分:北街為北方古玩城和黃金閣藝術市場;東街為精品購物街;南街是以天津傳統民俗文化、商業及餐飲為主的東方不夜城。其景觀風格為傳統味、文化味、天津味、民俗味、現代味相互融合,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親和力。
天津飲食特色
(一)小吃:天津小吃中最出名的當然是聞名全國的天津三絕: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
1、先說一下狗不理包子,狗不理」包子始創於公元1858年清朝咸豐年間。聞名遐邇、享譽世界的「狗不理」是天津飲食文化的典範之作。"狗不理"包子鋪原名"德聚號",已有百餘年歷史,店主叫高貴友,他的乳名"狗子"。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故取其名。他的包子很受顧客歡迎,生意越做越火,"狗子"賣包子忙的顧不上與顧客說話,人們取笑他:"狗子賣包子,一概不理。"日久天長,喊順了嘴。包子出名了,高貴友的大名反倒被忘記了。狗不理包子不僅在歷史上為慈禧太後喜愛;今天,也深得大眾百姓和外國友人的青睞。天津人俗諺說:「到天津不嘗一嘗』狗不理」包子,等於沒有來過天津。」足見狗不理在天津飲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歷經一百四十多年的狗不理包子,經幾代大師的不斷創新和改良已形成秉承傳統的豬肉包、三鮮包、肉皮包和創新品種海鮮包、野菜包、全蟹包等六大系列一百多個品種,百包百味,特色超群。先後摘取「商業部優質產品金鼎獎」、「中國最佳名小吃」、「國際名小吃」等多個國內外評選和大賽的金獎,被消費者譽為「津門老字型大小,中華第一包」。
剛出屜的熱氣騰騰爽眼舒心的包子,看上去如同薄霧之中含苞秋菊,再咬上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膩。狗不理包子好吃關鍵在於選料、配放、攪拌以至揉面、擀麵都是有一定的絕招兒,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不少於15個褶。另外,狗不理包子的肉是肥瘦均衡,吃第一口的時候,感覺非常有食慾,裡面也有湯汁,一個肉丸非常緊湊,但是肉丸卻不粘包子皮。狗不理的包子還有別於上海灌湯包和廣州小籠包,論整體的話,我們天津的狗不理更加全面化,口感更加細膩滋潤。
2、接下來就是天津的十八街麻花,官方有關十八街麻花的記載是:桂發祥麻花的創始人是范貴才、范貴林兄弟,他們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開了"桂發祥"和"桂發成"麻花店,因店鋪座落於十八街,人們又習慣稱其為十八街麻花。
製作一條地道的桂發祥麻花需要10道工序:發肥、熬糖、配料、制餡、和面、壓條、劈條、對條、成型和炸制。整條麻花由十根細條組成,在白條和麻條中間夾一條含有桂花、閔姜、桃仁、瓜條等多種小料的酥餡,擰成三個花,成為「什錦夾餡」的格局。成品用純凈健康的天然植物油炸制而成,不含防腐劑,復合香氣回味悠長,食之滿口余香。其特點是香、酥、脆、甜,在乾燥通風處放置數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
桂發祥十八街麻花在全國首屆名小吃認定會上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1996年被中國國內貿易部命名為「中華老字型大小」,曾榮獲國家部優金鼎獎、亞太地區博覽會金獎,並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天津市名牌產品及天津市著名商標,是中國麻花食品龍頭品牌。
3耳朵眼炸糕生產有百餘年歷史,創始人「炸糕劉」劉萬春以賣炸糕謀生,創制於清朝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劉萬春的炸糕選料精、製做細,風味獨特,物美價廉,在炸糕同行中出類拔萃,獨樹一幟,贏得「炸糕劉」的綽號。由於劉萬春開的「劉記炸糕鋪」位於天津北大關東側一條狹長的「耳朵眼胡同」旁,廣大食客傳誦:「耳朵眼那兒的炸糕真好」。傳久了,便諧稱劉記炸糕為「耳朵眼炸糕」。美譽不脛而走,生意持續興隆。雖日偽時期曾改名為「增盛成」,但耳朵眼炸糕鋪則越叫越響。炸糕也被稱為「耳朵眼炸糕」了。
傳統的耳朵眼炸糕採用北運河沿岸楊村、河西務和子牙河沿岸文安、霸縣產的黃米和江米經水泡漲後用石磨磨成粥狀,盛在布袋中。經淋水發酵後兌好鹼當作麵皮;再用天津出產的硃砂紅小豆,製成豆餡,加優質的紅糖在鍋內熬汁炒成豆沙餡,涼後作餡心,包好後溫油(130℃)下鍋,勤翻勤轉,這樣炸出的炸糕,色澤金黃爆"刺兒",炸糕外皮酥脆不艮,內里柔軟糯粘,豆餡細甜爽口,別有風味。
耳朵眼在改革開放後得以快速發展,特別是近幾年品牌戰略的實施,使耳朵眼初步實現了品牌系列化。「耳朵眼」商標連續被評為「天津市著名商標」。有關部門亦認定「耳朵眼」為《天津市市場暢銷品牌》、《國內市場受歡迎的天津產品》。
當然天津豐富的小吃文化遠不止這些。比較有天津特色的還有煎餅果子、鍋巴菜、糖炒栗子、雲吞以及茶湯等等。
(二)菜系:津門菜系從天津同學里得知比較出名的有三類菜:四大扒、八大碗、冬令四珍。下面我簡單介紹一下。
1、 四大扒 不是可單獨成席的菜餚,而是為成桌酒席的其他主要菜起襯托作用的配菜。
「四扒」多為熟料,碼放整齊,兌好鹵汁,放入勺內小火靠透入味至酥爛,掛芡,用津菜獨特技法「大翻勺」將菜品翻過來,仍保持不散不亂,整齊美觀之狀。「四扒」只是代言詞,可做成八扒、十六扒……包括:扒整雞、扒肉條、扒肘子、扒海參、扒魚塊、扒麵筋、扒鴨子、扒羊肉條、扒牛肉條、扒全菜、扒魚翅、扒蟹黃白菜等等,舉不勝舉,選其四種即可組成「四扒」。民間「四扒」多以雞、鴨、魚、肉為主。
2、 八大碗 是「津菜」中有代表性的八種菜品為一組,分別不同組式,任顧客隨意挑選。其特點是經濟實惠,物美價廉,選配合理,食用方便,大眾喜愛。其菜品較平時汁多芡大,均用大碗盛,八大碗酒席具有濃厚的鄉土特色。每桌坐上八個人,上八道菜,都用清一色的大海碗。八碗前的涼碟酒餚,是六個或十二個干、鮮冷葷。 八大碗的作法有粗細之分。
細八大碗指:熘魚片、燴蝦仁、全家福、桂花魚骨、燴滑魚、獨麵筋、川肉絲、川大丸子、燒肉、松肉等。粗八大碗有:炒青蝦仁、燴雞絲、全燉、蛋羹蟹黃、海參丸子、元寶肉、清湯雞、拆燴雞、家常燒鯉魚等
3、天津由於地處海邊,在飲食方面以海鮮為主,有句俗語是「吃魚吃蝦,天津為家」,因此津菜的傑出之作大多是以魚、蝦、蟹為原料的,如著名的「 冬令四珍 」,冬令四珍是指鐵雀、銀魚、紫蟹、韭黃。
鐵雀是麻雀的一種,冬季捕食後用油烹,是下酒佳餚。銀魚是一種北方美味,最常見的吃法是用銀魚蘸蛋清置油中炸熟,作"銀魚坨",吃到嘴裡有一種特殊的清香味道。紫蟹是蟹的一種,體積小如銅錢,雖然小但蟹黃飽滿且肥,在吃火鍋時湯中如添了蟹黃就增加香味,身價十倍了。而韭黃炒雞單更是一種雖普遍但又十分可口的佐餐小菜。
「津菜」為適應八方食客的需要,十分注重保護原料應有質地和口味,講究軟、嫩、爛、脆、酥,素有軟而不綿,嫩而不生,爛而不塌,脆而不艮,酥而不散之稱,每品佳餚都富有清香濃郁、不失本味之特點。
(三)茶:天津建城在海河岸邊,天津人世代喝著海河的水。綿軟甘甜的海河水培育了天津的茶文化,孕育了天津喝茶人。喝茶也成為了舊時天津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城11年(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南方茶葉經京杭大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到了津城。質優價廉的茶葉給天津帶來了空前繁榮的飲茶局面,上及達官貴族,下至販夫走卒,人人愛茶、飲茶,形成了「累日不食猶可,不得一日無茶」的飲茶風尚。一時間津城大街小巷的茶攤、茶館應運而生。
現在更多的嗜茶人,除了時而光顧茶藝館,還購置了精美茶具,閑時就在家中與家人品飲,或與二三知己雅聚,其間主人的敬茶,作為一種禮節,使主客感情交融,把生活中的浮躁、工作中的牢騷消弭於茶中。天津人喝茶早已不再只鍾情於茉莉花茶,綠茶、烏龍茶、普洱茶等也成了不少人的新寵。新的茶館、茶樓深知好茶需好水的道理,有的汲茶園附近寺廟里的泉水,有的用盤山泉水烹茶,他們在提升對茶的品鑒水平的同時,也在豐富著茶的精神內涵,以及更多的茶以外的情致。
得天地造化的海河水,放進幾片茶葉便一下增加了那麼多的內容,平添了那麼多的情趣,從中得到了那麼多的享受,這是海河兒女的福氣。有600年歷史的天津城,它的茶文化積淀正在注入鮮明的新時代色彩!
天津飲食趣聞
煎餅果子 ,原本是一種文化傳播之物。根據考證。煎餅這一食品,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從考古發現製作煎餅的炊具「陶鏊」鑒定,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存在了。鏊,《說文句讀》曰:「面圓而平,三足高二寸許。餅鏊也。」《正字通》也說:「鏊。今烙餅平鍋。日餅鏊,亦曰烙鍋鏊。」從河南出土的烙鍋。到嘉峪關發現的魏晉時代的壁畫「煎餅圖」,足以證明煎餅這一食品的歷史悠久。
天津的煎餅果子原本是兩種食品衍化而生成。煎餅是由山東傳入的,果子(即油條)是由北京傳入的。早在明末清初,就有山東人在天津賣煎餅。當時天津漕運盛興。碼頭腳夫喜食煎餅,吃著方便。賣的實惠,小米麵製作。加上雜合菜,攤在一起售賣。名曰菜煎餅。據老天津人講,腳夫們為了吃得飽。搪時候,天津話叫「擋戧」,再買兩根果子卷到一塊吃,既好吃,又方便,一邊幹活一邊就把飯吃了。因此,煎餅果子就成了天津人既實惠又擋戧的美味食品了。
菜煎餅和油條。 為什麼天津人叫它煎餅果子呢 ?這與天津的碼頭文化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天津碼頭來往船隻絡繹不絕。裝裝卸卸上下不斷,碼頭腳夫餓了就吃,吃飽了就干。到煎餅攤買張煎餅再買倆果子就著吃。早先賣果子。不同現在,有張紙托著或是有個塑料袋拎著。那時賣果子是用一根葦子棍穿著,吃起來不方便,於是買煎餅的人便把果子卷在煎餅里一塊吃。天津人不叫「卷著」,而叫「裹著」,天津人說話乾脆利索,為的就是圖省事。風隨習染,習以化成。把「卷著吃」叫成「裹著吃」。裹著二字的發音成了「果子」,天長日久,煎餅卷果子就把卷字省略了。變成煎餅果子了。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繁榮,市場興隆,小吃攤越來越多。外地人在天津賣小吃。佔了絕對優勢,賣什麼的都有外地人,唯獨賣煎餅果子的鮮有外地人,都是清一色的天津人。讓人欣慰的是。這一天津美食小吃真是根深蒂固。唯我獨有,外地也有賣天津煎餅果子的,上海有,北京有,安徽也有,但他們的「天津煎餅果子」跟真正的天津本地的煎餅果子,純粹是「倆色倆味」,絕不一樣。
鍋巴菜 也是天津獨有的一種土生土長、市生民成的美味小吃。 傳說 清朝乾隆年間。在天津西北角附近有一個煎餅鋪。掌櫃的姓張,據說是《水滸傳》里菜園子張青和母夜叉孫二娘的後人。娶了個媳婦姓郭。排行在八,人稱郭八姐。有一年乾隆下江南回京途中。順南運河來到了天津,肚中飢餓。走進了這家煎餅鋪,吃的是煎餅、面醬卷大蔥。乾隆皇上飢腸轆轆。吃著煎餅又脆又香挺好吃,就是有點口乾。侍衛一見,忙叫店家上湯。內掌櫃的不知如何是好。慌忙中將煎餅撕成碎塊,放入鍋中。然後放上鹽、香油、糖色,開水一沖。又抓了把香菜,就端上來了。乾隆爺一聞。比剛才吃的煎餅味道還香,就問內掌櫃的。這湯叫什麼名字。內掌櫃的聽錯了,以為問她叫什麼名字。便答道「叫郭八」,乾隆一聽,忙說:「此物既食。既湯,又既菜,應加上個菜字才好。就叫鍋巴菜吧。」
第二天侍衛托著200兩白花花的銀子找上門來。一進門大喊道:「掌櫃的,恭喜你發家走運。你知道昨天上你這來吃煎餅的是誰嗎,那是當今萬歲爺,你的煎餅做得不錯。尤其鍋巴菜味道更佳,皇上賞你白銀200兩。趕快謝恩吧。」
從此張記煎餅鋪借乾隆一句話。買賣越干越紅火。其實這只是一則民間傳說,鍋巴菜也確實是由煎餅衍化而成,從名稱的叫法上,天津人不叫鍋巴菜,而叫「嘎巴菜」。一個「嘎」字。獨具天津衛的地方特色。為什麼鍋巴菜天津人叫「嘎巴菜」呢。這其中就有濃厚的天津地方文化特色。早年間天津衛平民百姓之家。大多數都是一間屋子半間炕,炕下壘煙道冬天取暖,炕頭安鍋台做飯燒水,用這種大鍋燜出來的米飯。鍋底有一層薄薄的鍋巴。金黃色很像攤出來的煎餅。天津人把鍋巴叫「嘎巴」,所以鍋巴菜天津話就叫「嘎巴菜」啦。
嘎巴菜是天津獨有的地方小吃,它的製作非常講究,煎餅(嘎巴)要綠豆磨漿,攤的圓形不薄不厚。口感適中。蒲松齡寫的《煎餅賦》「椒合鹽鼓」、「零落金條」。既形象又恰到好處地描述了製作鍋巴菜的全部過程。嘎巴菜即食。即湯,又即菜,作料配置非常講究,要有香油、味精、醬油、大料、五香面、香乾絲打鹵,配以芝麻醬、醬豆腐、辣椒油、香菜等不下二十餘種作料,吃出來味才正宗。
天津小吃附錄
天津風味小吃列舉如下:
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因其創始人高貴友乳名狗不理而得名,為天津包子的代表品種,是半發麵皮包鮮肉水餡蒸制而成,聞名中外。
半發面制皮,既有發面的香甜,又使餡的鮮汁得以保存。制鮮肉水餡,以七成瘦三成肥的鮮凈好肉,放入鮮姜絞成細小的肉丁,一邊攪肉一邊放好醬油,然後再一邊放水、一邊攪,最後放味精、香油和蔥末不停的攪,製成水餡。制好餡,合好面後,再經多道工序,蒸得的包干精緻美觀、鮮香濃郁,別有一番風味。
桂發祥麻花
酥脆香甜的油炸麻花,非常好吃。天津經營麻花的店鋪極多,享有盛名的也不少,如王記大麻花、十香齋麻花、西北角麻花等,但是,桂發祥什錦夾餡麻花獨占鰲頭。
桂發祥麻花的創始人是范貴才、范貴林兄弟。他們兄弟倆各開一店,製作麻花技藝高超。1956年兩店合並為公私合營的「桂發祥麻花店」,保持和發展了范家兄弟的傳統製作技藝,使十八街麻花遠近馳名,成為著名的風味小吃。
桂發樣麻花,是用熱油合面,撒上桂花、閩姜、白糖、青梅、核桃仁、青紅絲等,製成酥餡面,搓成酥餡條,用糖汁合面,搓成白條;把一部分白條沾上芝麻,便成麻條。把酥餡條、麻條、白條合股擰,折對後再擰,然後放到油溫在二百一、二十度的油鍋里,炸成金黃色;出鍋後夾上冰糖塊,撒上青紅絲和瓜條等,成為什錦夾餡麻花。
耳朵眼炸糕
為天津極享盛名的風味小吃。起源於光緒年間,「炸糕劉」劉萬春在北門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口開的炸糕店。他的炸糕皮酥脆嫩粘、餡細膩香甜,很受顧客歡迎。人們談起這里的炸糕,很自然地稱為「耳朵眼炸糕」。炸糕好吃難忘,字型大小奇特易記,盡管「炸糕劉」掛上了「增盛成」牌匾,但是,人們仍然叫它「耳朵眼炸糕」,最終店名也改為了「耳朵眼炸糕店」。
耳朵眼炸糕選料好,加工精、製作細。炸糕的皮薄均勻,絕不露餡。炸好後,外皮呈金黃色,既脆又酥,里皮嫩粘,餡香甜可口。
炸卷圈
炸卷圈是天津傳統小吃,用香油、麻醬、醬豆腐、薑末、五香粉、鹽等調拌綠豆菜、香乾、香菜、粉皮等成餡,以豆皮卷餡,切成約十五厘米的長段,用麵粉、醋、鹽調成的糊,糊粘兩頭切口,然後下油鍋炸,炸成金黃色即可。
炸卷圈清淡適口,外脆里嫩,天津人一般都是夾餅吃。
鍋巴菜
鍋巴菜是獨特的風味小吃,天津人普遍喜歡吃。鍋巴菜的主料鍋巴,以上等綠豆和優質小米水磨成漿,攤成薄煎餅,切成柳葉塊。以香油、薑末、蔥花、面醬、醬油、醬豆腐等打成鹵。然後,將鍋巴放入鹵內,輕輕拌合,以鍋巴完全沾滿鹵為止,隨即盛人碗內,再灑上辣油、香油、麻醬、醬豆腐汁、香菜葉等。
鍋巴菜酥爽清香,滑潤適口,再配以芝麻燒餅,風味異常。
豆漿
以黃豆水磨成漿,大鍋煮開,濃香色白,營養價值極高。天津豆漿,歷來以其質優著稱。
天津人的習慣是喝豆漿只加少許鹽,略有咸口即可,更顯出豆漿的濃香味,也喜歡用豆漿沖雞蛋。賣豆漿的店鋪,也製作豆腐腦或老豆腐作早點供應,早點過後又製作豆腐出售,因此,俗稱為豆腐房。豆腐房是天津供應早點的主要店鋪。
豆腐腦
豆腐腦與豆漿、鍋巴菜,為天津傳統早點稀食的三大主要品種。天津的豆腐房,早晨都是既賣豆漿,又賣豆腐腦和老豆腐,早點過後賣豆腐。
豆腐腦,是以點得極嫩的豆腐為主料,以能盛起而不散為適度。盛人碗中,再澆上鹵子為佐料,可葷可素,種類繁多。另外,顧客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愛好,放人辣椒油、蒜汁等。
狗不理包子:
津門食品三絕之一。創始於清朝末年。因店主高貴友乳名狗不理而 揚名。製作工藝嚴格,實行獨特的「八步操作法」。特點:肉餡鬆散、包褶均勻、 肥而不膩、清香適口。1989年獲全國食品金鼎獎。
耳朵眼炸糕:
津門食品三絕之一。因店鋪緊靠耳朵眼胡同而得名。距今已近百年。 特點是外焦里嫩、細甜爽口、香味芬芳。1989年獲商業部金鼎獎。
十八街麻花:
津門食品三絕之一。製作考究,料精貨實。特點: 香甜、酥脆。1989 年獲全國食品金鼎獎。
大福來鍋巴菜:
津門傳統小吃。創於清光緒年間。特點是色香味型俱佳。
鮮果餡湯元:
天津風味小吃。特點是清香爽口、粉糯軟滑、果味濃厚、別具風味。 以小白樓地區的白樓小吃店與江南春餐館的最有名。
貼餑餑熬魚:
天津民間流傳美食。特點是玉米面餑餑顏色金黃、底面焦脆。小魚 味鮮香濃,魚骨酥軟。
京東餡餅:
清真風味食品。特點:色澤金黃,肥而不膩,清香適口。
喇嘛糕:
津門傳統風味小吃。以遼寧路 144號京津餐廳經營的為最好,特點是色 澤金黃,甜暄適口,營養豐富,松軟。清素,營養成份高。
羅漢肚:
醬制食品。由天津狗不理包子總店採用傳統的醬制方法研製生產。因肉 皮層次分明,形似羅漢的肚子而得名。特點:緊固不散,光澤透明,口感咸鮮, 適口不膩,醬香醇厚
知味齋水爆肚:
天津風味小吃,創於1920年。特點:肚絲鮮、脆、嫩、爽口。吃 時趁熱蘸料,滋味醇厚,具健脾養胃之功效
杜稱奇火燒:
津門風味小吃。特點:外焦內嫩,餡心細膩,口艷醇香。
崩豆張:
天津老字型大小食品店,歷經五代傳人。創於清嘉慶年間。特點:脆而不綿、 不硬、不含膽固醇,久嚼成漿,濃香滿口。
果仁張:
老字型大小食品店,歷經四代傳人,有 160年歷史,屬宮廷御膳食品,被賜 名為「蜜貢張」。主要產品為掛霜系列果仁。
馬記茶湯:
天津風味小吃。起源於明朝末年。特點為:色澤粉紅、質地細膩,香 甜潤口。
石頭門坎素包:
天津傳統風味小吃。 由清末天後宮旁的真素園餐館發明。特點: 薄皮大餡、低脂肪、高蛋白。味醇清口。
恩發德蒸餃:
清真風味小吃。1921年由時文德創建。用洗凈的西葫去皮去瓤,羊 肉末用開水烙透。攪入醬油、花生油、香油、精鹽、蔥薑末。最後將西葫餡投入 拌勻。將擀成的面擠捏成道士帽形的餃子生坯,上屜用旺火蒸熟。特點:有咬勁、 不滲油、肥而不膩、鮮嫩味美。
陸記燙面炸糕:
創始於1918年,製作時選用優質麵粉、黑白小豆、白沙板糖、花 生油為原料。經過 7道工序,慢慢加火,炸成扁球形的紅色成品。特點:外皮酥 脆、不粘不艮、餡甜爽口、清香不膩。
芝蘭齋糕乾:
津門著名風味小吃。具有60多年歷史的老字型大小。選用優質小站稻米、 江米為主料,輔以優質紅小豆、芝麻、桃仁、葡干、瓜條、桔丁等精製而成。特 點:外觀潔白,不粘牙、不掉面、綿軟筋道、內味獨特
明順齋燒餅:
傳統風味小吃。由呂鳳祥在本世紀20年代在「唯一齋」製作經營。 用熱香油與富強粉混合面酥面,包上餡,經過烙、烤兩道工序而成。特點:色澤 杏黃、外皮酥脆、內層柔韌面軟。
❸ 天津人喜歡吃
一、天津人只要好吃的都愛吃,天津本來沒有自己菜系,也是融合魯菜等菜系的特點。所以天津人愛吃的菜很多也很雜。
二、辣,我周圍的天津人愛吃辣的菜,川菜(魚香雞絲、宮保雞丁、水煮魚、水煮肉、毛血旺、重慶火鍋,麻辣燙),湘菜(麻辣香鍋),天津人都很愛吃。魚香雞絲、宮保雞丁你可以去超市買調料(袋裝的),回家切好菜,一下鍋就好了。
三、火鍋,天津人對火鍋是情有獨鍾的,火鍋店在天津是很有市場的。
四、面,過橋米線、板面,這些簡單的面條,天津人也愛吃,還有天津炸醬面。天津人愛吃的餑餑熬小魚、鍋貼、包子,這些麵食也行。
五、早點,鍋巴菜、老豆腐、果子、煎餅果子、餛飩,天津人早上的最愛。
六、天津本地菜,我還真不太知道有什麼名菜。
七、其實你買點螃蟹、皮皮蝦,男友准愛吃~~~
八、魚,天津人也愛吃魚:水煮魚、清蒸蘆魚、干燒瓶子魚、烤魚都不錯。
❹ 天津人一日三餐吃什麼
1、早餐
天津家庭的早餐可謂是種類繁多,在天津人眼裡,早餐極為重要,天津人早晨愛喝粥,一般多自家熬制。秋、冬、春三季,用小米或大米熬粥;夏天則多在大米中加綠豆。外購的早點有豆漿、餛飩、豆腐腦、麵茶、素丸子湯、鍋巴菜、油條、煎餅餜子、包子、鍋貼、炸糕、芝麻燒餅等等。天津人愛吃是出了名的,老話講京油子,衛嘴子,以前天津叫天津衛,許多曲藝形式都發源於這里,衛嘴子形容的就是天津人能說會道,愛吃會吃。
在天津你可以看見一大早就是排隊吃早點,早點店裡鋪滿了琳琅滿目各式各樣的天津味早餐,天津人喜歡的早餐莫過於傳統的燒餅配果子,然後再來些嘎巴菜。或者手裡揣著兩個雞蛋,來到早點攤,攤上一套噴香噴香的煎餅果子,煎餅餜子是天津著名小吃,如果你看到顧客自己帶著雞蛋來,這人肯定是天津本地人。天津的餜子就是油條,一尺來長,棗紅色,拿著能立在手裡,咬一口外酥里嫩。
2、午餐
天津家庭的午餐主食一般就是米飯或麵食,有時也愛吃棒子麵餑餑,天津人吃餑餑習慣燉小雜魚一起吃,玉米面的餑餑一定要貼在鐵鍋上面,與鍋接觸的一面金黃金黃的,帶鍋巴最好,又香又脆,小雜魚熬得肉爛骨酥,吃起來根本不用操心魚刺問題。
天津人午餐吃豬肉一般就是紅燒和白煮,牛羊肉大多是清燉,有時也加進土豆、山葯或大白菜。小魚常炸、燴,或做成酥魚。鰣魚、鱠魚、黃花魚、銅鑼魚等,一般是紅燒或清蒸。有時也用蝦干、鍋巴魚、金針魚做面湯。常吃的蝦有對蝦、港蝦、晃蝦、青蝦、白米蝦、琵琶蝦等,吃法除烹炸外,還用於包餃子、做撈面打鹵、燴豆腐、做蝦圓等。
在天津還有幾句關於蘿卜的俗諺:「吃了蘿卜喝熱茶,氣得大夫滿街爬。」吃蘿卜喝茶,此風亦為別處所無。沏一壺茶,咬口蘿卜,聽著當地傳統的曲藝,是一種考究又閑散的生活情趣,不過這樣精緻而有形式感的文化可能也隨著一代老天津的消融而漸漸流失了。但愛吃蘿卜是不變的,天津的衛青蘿卜最為有名,與「狗不理包子」和「十八街麻花」齊名,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哎,又提到了狗不理包子。
3、晚餐
天津家庭晚餐愛吃河鮮和海鮮,進入春季,尤其清明節之後,天津皮皮蝦格外肥美,也開始大量上市。在這皮皮蝦肥美的日子裡,滿黃的母蝦最好吃,清蒸、水煮或是麻辣、椒鹽,口味各異。對吃有研究的天津人還剝出蝦肉打三鮮鹵或者包餃子吃,那鮮味可謂一絕。
天津人還有愛吃的海蟹,老話講:津門三月便持螯,海鮮堆盤興盡豪。這其中佼佼者當屬渤海灣的梭子蟹了,這在天津,每到了九十月間,梭子蟹蟹黃滿頂蓋肥,見者食慾大增。其蟹肉色潔白,肉多,肉質細嫩,膏似凝脂,味道鮮美;尤其是兩鉗狀螯足之肉,呈絲狀而帶甜味,蟹黃色艷味香,食之別有風味,因而久負盛名,居海鮮之首。
從飲食的季節變化看,天津家庭春夏多食魚蝦,入秋吃蟹和螞蚱;入冬以後,天津人則喜吃什錦火鍋。天津不少人家自備火鍋,食材也是五花八門種類繁多。天津四郊,尤其是西南郊有大片稻地、葦地、窪地和淺塘,滋生著大量的青蛙、蟹、蝗蟲,也是野鴨、鵪鶉、鐵雀等飛禽棲息之地。這些都是天津人過去引以自豪的副食資源,天津的炸螞蚱、炸鐵雀兒,遠近聞名。隨著市區的擴展,海河的整修,這些資源已日益枯竭,但人們對這些野味,仍難以忘懷。
❺ 天津的飲食文化特點 天津人喜歡吃什麼
內容簡介:介紹天津飲食文化、飲食習俗特點和天津飲食文化歷史發展情況。 基本情況概述 天津位於渤海西岸,北京的東南方,是我國三個直轄市之一。天津居水陸交通要沖,是北京的門戶,也是華北地區經濟、貿易的中心,工商業發達。
天津人的飲食習俗的形成同它所處的環境有密切的關系。歷史上的天津,因為河多、灣多,加上湖、淀、塘等,水域寬闊,距海又近,故水產極為豐富,品種也多。河魚、海魚、蝦、蟹、蚌類,應有盡有。天津人喜食海鮮、河鮮,就是由這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養成的。天津人有兩句俗語:「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又說:「吃魚吃蝦,天津為家。」道出了天津人對海鮮、河鮮的特殊愛好。
天津四郊,尤其是西南郊有大片稻地、葦地、窪地和淺塘,滋生著大量的青蛙、蟹、蝗蟲,也是野鴨、大雁、天鵝、鵪鶉、鐵雀(比麻雀大)等飛禽棲息之地。這些都是天津人過去引以自豪的副食資源。天津的炸螞蚱(蝗)、炸鐵雀兒,遠近聞名。隨著市區的擴展,海河的整修,這些資源已日益枯竭,但人們對這些野味,仍難以忘懷。
天津飲食文化的形成也受著歷史傳承、居民變化、文化交流的深刻影響。金代貞佑元年(1213年),始被命名為直沽寨,開始形成市鎮。隨著海運、漕運的發展,其地位日趨重要,明永樂二年(1404年)正式改名為天津。至清代中葉,天津已成為漕運、鹽務並重的商業繁榮的大都會。從飲食風俗上看,有濃郁的本地特色,同時因為商人的來往,晉、魯、豫、及蘇杭的飲食,都對天津人的飲食有一定的影響。鴉片戰爭後,天津被辟力通商口岸,帝國主義勢力侵入天津。辛亥革命以後,天津又成了封建軍閥和下台官僚的麇集地。故而西洋飲食,宮廷、官府菜餚,閩、粵、江浙菜在天津都有一定的市場。
擅長河、海兩鮮及野禽的烹制是天津烹飪技藝的固有特色。技法上尤講究扒、軟熘、清炒和清蒸。舊時天津著名的餐館有所謂八大成(義和成、福聚成、義升成、聚升成、聚源成、銘利成、聚和成、聚慶成),專營高檔宴席,代表菜有掙蹦鯉魚、熘黃魚扇、炒青蝦仁、煎烹大蝦、酸沙紫蟹、金錢雀脯、麻栗野鴨等。 「八大成」等是專為達官貴人、富商豪門服務的,與平民無干。比較普通的是二葷館子,包辦一般酒席,接待散座。菜餚有相當的水平,像軟硬飛禽(炸鐵雀軟脯和頭、腿、腔處的硬肉)、瑪瑙野鴨(將野鴨斬塊油炸後,加輔料勾芡而成,因鴨肉色似瑪瑙而得名)、官燒比目(凈比目魚切條滾蛋粉、過溫油、勾芡而成)、參唇腸(取三者同燒)等都極富天津地方特色。「四扒」(扒肉條、扒牛肉、扒雞腿、扒麵筋,若是「八扒」,再加扒海參、扒四絲、扒鴨條、扒魚扇)也是二葷館中的拿手菜。天津還有一種酒席處,專營上門操辦婚喪酒席,一兩桌的小規模宴席,還可派人送菜上門。其菜餚製作水平與二葷館相當,通常整桌以五碗四盤為主。普通的麵食館是市民進出的飲食店,主營水餃、鍋貼、包子等餡食,以及簡易炒菜。近幾十年,上述飲食行業的格局已有根本的轉變,市民在飲食消費上差距不大。
天津附近盛產水果,市場上常見的有鴨梨、白梨、波梨、面犁、柿子、棗、蘋果、沙果、紅果、西瓜、甜瓜、菜瓜、羊角脆、桑椹、葡萄等。外地運進的水果也很多。市民多喜食之,也以水果作為饋贈的禮品。 漢族飲食文化 日常飲食 天津一般市民階層,都是一日三餐。早餐比較簡單,稱為「早點」。或自家製作,或到街頭購買,或買一部分自家做一部分。午餐、晚餐則比較講究,各種副食的製作,也多在這兩餐。 早點 天津人早晨喜食稀飯(粥),一般多自家熬制。秋、冬、春三季,用小米或大米熬粥;夏天則多在大米中加綠豆。外購的早點有豆漿、餛飩、豆腐腦、麵茶、素丸子湯、「鍋巴菜」、餜子(油餅)、煎餅餜子、燒餅、包子、鍋貼、烏豆(爛蠶豆),甜點有湯圓、茶湯、八寶粥、小豆粥、切糕、盆糕、粽子,還有各式麻花、各式小餡蒸食、麻醬燒餅、棗餅、炸糕、素卷圈……其中,鍋巴菜、煎餅餜子是天津特有的。餜子、燒餅品種之多,也是值得稱道的。 午、晚餐 日常食用的麵食有饅頭、花捲、油鹽卷、包子、蒸餅(內夾糖、豆沙或紅果醬)、棗卷、絲糕(可摻進玉米面)、玉米面窩頭,死面餅、發面餅、燙面餅、肉餅、蔥花餅、韭菜餅、糖餅、金裹銀餅(即白面裹玉米面)、面條、餃子、餛飩等。米的吃法一般是吃米飯或粥,多吃機米(即秈米)。小站稻米量少,過節才能吃到。天津除用稻米煮粥外,還用小米或玉米面熬粥,用玉米子熬成的粥,又稱棒子粥。天津還有一種傳統的普通飯食叫「一鍋熟」。舊時家庭多使用柴灶,主副食用鍋一次做熟,故得名「一鍋熟」。例如:在鍋底熬魚、蒸蛋、蒸肉羹、煮土豆、山葯、芋頭、胡蘿卜等,在鍋幫上貼玉米面餑餑,蒸饅頭或飯。品種可多可少。熟後,往往可以擺滿一大桌,各味紛呈,五色俱全,營養全面豐富。 常食的副食品 主要有肉、魚、蝦、蚌,各類蔬菜及豆腐麵筋等。
豬肉的一般吃法是紅燒和白煮,牛羊肉大多是清燉,有時也加進土豆、山葯或大白菜,牛豐肉還可以加進胡蘿卜、蔥頭之類。肉類清炒多切成肉絲、肉片。魚類的吃法很多。小魚常炸、燴,或做成酥魚;鰣魚、鱠魚、黃花魚、 銅鑼魚等,一般是紅燒或清蒸;有時也用蝦干、鍋巴魚、金針魚做面湯。常吃的蝦有對蝦、港蝦、晃蝦、青蝦、白米蝦、琵琶蝦等,吃法除烹炸外,還用於包餃子、做撈面打鹵、燴豆腐、做蝦圓等。蚌類有麻蛤、青蛤、扇貝、蜆子等,一般的吃法是氽後蘸姜、蒜、醋吃,或與雞蛋一起炒食。螃蟹、海蟹、淡水蟹皆有。吃法或蒸或煮,蘸醋和姜未食用;也有剝蟹肉,做餡或配菜炒食的。 蔬菜中,大白菜是天津人過冬的當家菜(即主要蔬菜)。其他如小白菜、土豆、苤藍、萵筍、豆角、茄子、冬瓜、南瓜、倭瓜、黃爪、蔥頭、圓白菜、芹菜、菠菜、雪裡蕻(天津叫石榴紅、春不足)、茴香、芫荽、菜花、胡蘿卜、旱蘿卜、白蘿卜、青蘿卜、芥菜、蔓青、荷蘭豆、蛇豆、蠶豆、辣椒、芋頭、洋姜、豆芽、香椿、蒜苗、姜、蔥、蒜等,隨季而食。家庭也盛行腌菜,常腌的有疙瘩頭、芥菜、蘿卜、白菜等。也暴腌五花菜(胡蘿卜、青蘿卜、芹菜、白菜等切成丁,加鹽和花椒腌制,幾天後即可食用,吃時可加香油少許)。過去有一副對聯,說的就是腌五花菜:「腌出青黃白綠,嚼出宮商徵羽。」上一句寫顏色,下一句寫聲音。辣疙瘩菜是在腌好煮軟的芥菜中加進旱蘿卜絲,吃時加醋、油,一軟一硬,十分可口。糧食菜也是天津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菜品。如豆腐、香乾、麵筋、豆腐泡、素丸子、素雜燴、粉皮、豆腐絲等,可直接食用,也可與其他菜相配,做餃子餡,或做面鹵用。
從飲食的季節變化看,春夏多食魚蝦,入秋吃蟹和螞蚱;入冬以後,天津人則喜吃什錦火鍋。天津不少人家自備火鍋,吃火鍋常用的原料有燒肉、大腸、滑魚片、蝦仁、鐵雀、麵筋、炸山葯、筍片、口蘑、海參、雞塊、雞雜、粉絲、蔬菜葉子等。 小吃 除了上文提到的早點外,天津市面上還有不少小吃,在市民們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如今老字型大小除狗不理包子鋪和祥德齋等少數尚存外,大多數已不復存在。但近百年來,天津的小吃發展迅速,食品也較那時更為豐富。下面略舉一些例子,如:楊村糕乾、熟梨糕、栗子糕、豌豆糕、喇嘛糕、蜂糕、卷圈、糯米甜食、螞蚱、糖堆(糖葫蘆)、驢打滾(豆面糕)、豆豉糕、炸三角、炸臭豆腐、爆玉米花、崩豆脆蘿卜、梨糕糖、棉花糖等。 回族飲食文化 天津回民,在日常飲食方面同漢民區別不大。不過,除禁食豬肉外,飲食上也還有一些禁食之品。在諸水產中,無鰓無鰭者不食,像魚而不叫魚者不食,叫魚不像魚者(如鱉、鱔、墨斗魚等)不食,無鱗者(如泥鰍、鯰魚等)不食,橫行的(如蟹)不食。
天津回民過古爾邦節和開齋節,飲食習俗與北京等地相同。喜、壽、嫁、娶,上午吃面條,下午吃米飯、花捲、饅頭之類。宴席規格主要有五碗四盤和八大碗。回民的八大碗中,有紅湯肉(牛)、白湯肉(羊)、氽丸子(羊)、滑魚片、拆燴雞、燴蝦仁、獨麵筋、紅燒鯉魚等。其中紅燒鯉魚用魚盤盛,因而實際上是七碗一盤。回民逢喪事,一般要宰羊(現時則購買羊肉),舊時條件好的,還要宰牛和駱駝。人死後的第五天,所宰之羊由出嫁的女兒出錢購買;第七天後宰殺之羊,要按份分贈親友鄰居,同時也送「油香」(回族民族食品,油炸面餅,製法似炸油餅,但餅面不劃破)。中國吃網溫馨提示: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聲明:此文章【】以及中國吃網餐飲網路所有刊載菜譜製作方法、文章、知識、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請自行核實,由此所產生的風險均由您個人承擔。中國吃網「餐飲網路」致力打造成為提供最優秀實用美食、菜譜食譜做法,專業健康養生知識、生活竅門、食材介紹的專業生活服務平台。
❻ 天津美食
1、天津茶湯:天津茶湯是天津傳統特風味小吃,相傳起源於明代,現在已經成為天津人飲食生活的重要部分。沖茶湯可是門手藝活,碩大的龍嘴大銅壺,全靠師傅一人嫻熟的手藝沖制而成。沖好的天津茶湯嘗起來味甜香醇,細膩耐品。
2、天津包子:天津包子聲名遠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擁有百年歷史的狗不理包子,同時也是天津小吃三絕之一。天津包子料餡精細,鮮而不膩。
3、煎餅果子:煎餅果子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一道天津名菜,廣受大家喜愛。天津人在早上食用煎餅果子已經是當地的一種飲食習慣,煎餅果子製作方式看似簡單,實則考驗工藝技巧。它由綠豆面薄餅和雞蛋,再加上油條或「餜篦兒」一起組成的,製作工序最後再刷上面醬,撒點蔥末,極具天津風味,不可錯過。
4、獨麵筋:獨麵筋不僅包括素獨麵筋,還包括蝦仁獨麵筋和肉片獨麵筋,採用小火慢慢的燉制的烹飪方式,製作出來的麵筋聞起來一個字「香」,沾上醬汁入口綿軟透味,味道感覺有點偏甜,這也是天津當地獨有的一道菜。
5、卷圈:卷圈作為天津有名的小吃之一,素來受當地人喜愛,老少皆宜。尤其是剛製作出鍋的熱乎乎的卷圈,趕緊咬上一口,不僅能聞到餡里濃郁的紅腐乳香氣,還能嘗到清脆可口的豆芽,皮也酥的掉渣。
6、八珍豆腐:製作八珍豆腐的首先要選用上乘新鮮的豆腐,首先用刀將豆腐輕輕地劃成一塊一塊的下鍋,將其煎成脆皮豆腐時,再把事先准備好的八種不同的原料下鍋,這些原料可根據個人口味添加,這樣製作而成的菜品令人驚艷。
❼ 天津有哪些特色美食
天津特色美食有: 1.狗不理包子、2.煎餅果子、3.天津大麻花、4.耳朵眼炸糕、5.鍋巴菜、6.糖炒栗子、7.餛飩、8.茶湯等等。
1.狗不理包子
天津包子聲名遠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擁有百年歷史的狗不理包子,同時也是天津小吃三絕之一。天津包子料餡精細,鮮而不膩,所以來到天津一定不要錯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