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日本時期天津東站叫什麼名字
擴展閱讀
廣州有多少人劃為疫區 2025-01-28 00:56:51
牙齒矯正深圳多少錢 2025-01-28 00:56:43

日本時期天津東站叫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 2023-11-27 20:57:54

① 北平、天津是怎樣被日軍侵佔的

日本中國駐屯軍,一面壓迫宋哲元接受種種苛刻條件,一面調兵遣將,加緊部署。到1937年7月20日,第一批增援之第20師已抵達天津、唐山、山海關一線;獨立混成第1旅和第11旅,分別集結於懷柔和高麗營地區。日軍進攻平津的條件已經成熟,只待時機和借口了。

7月25日,日軍第20師一部以修理軍用電話為名,闖入廊坊車站與中國守軍發生沖突,製造了廊坊事件。7月26日,駐天津日軍一部由豐台分乘26輛卡車冒充日本領事館衛隊演習返回北平城,被廣安門中國守軍以武力阻止,製造了廣安門事件。

廊坊和廣安門事件發生後,對正在尋找進攻借口和時機的日本當局來說,如獲至寶。經天皇批准,日陸軍參謀部立即命令中國駐屯軍向第29軍發動攻擊,並下令國內進行第二次動員,增調5個師約20萬人到中國。此時,日本中國駐屯軍也下達了進攻第29軍的命令,決心集中1個師和3個旅在臨時航空兵團配合下,首先攻佔北平。

廊坊、廣安門事件發生後,宋哲元深感日軍大舉進攻迫在眉睫。26日,他連續兩次致電蔣介石,報告平津形勢,並請求援助。蔣介石復電說:增援平津,可直令孫連仲部加入。並令宋哲元:北平城要立即准備開戰,宛平應死守勿失,決心大戰,從速部署。27日,宋哲元下令設城防司令部,以張維藩為城防司令;任命正接防的第132師師長趙登禹為南苑方面司令官。同時,將軍部由南苑移到北平城內懷仁堂;又派戈定遠星夜馳赴保定,催孫連仲、萬福麟等部迅速北上,協同第29軍作戰。同日,宋哲元還向全國發出了「自衛守土」通電。

28日,在香月清司指揮下,日本中國駐屯軍開始向北平附近的第29軍發起總攻。日軍從東、南、北三面突然向南苑兵營發起攻擊。由於中國駐軍倉促應戰,再加上戰前營區周圍沒有構築堅固工事,守軍只能憑借營區圍牆,進行頑強抵抗。日軍在飛機和火炮大力支援下,反復向營區發動猛攻。經過5個多小時的激戰,日軍攻佔南苑。

28日,與主攻南苑相配合,日軍也分別向西苑、北苑和黃寺等地的第29軍展開進攻。28日23時,宋哲元任命張自忠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北平市長,自己離平去保定。北平城內及其附近的第29軍主力亦開始向涿縣方向撤退,另一部則向南口方向突圍。29日,北平遂告淪陷。

日軍集中主力進攻北平時,天津兵力空虛。中國第29軍駐天津之第38師一部,在副師長李文田指揮下,於7月29日晨乘隙向天津日軍發起進攻,並襲入東局子飛機場,攻佔了天津火車總站和東站。日本駐屯軍司令官聞訊後,立即抽調北平第20師一部和關東軍堤支隊增援天津,並以臨時航空兵團對天津守軍及和平居民進行狂轟濫炸。在日軍猛烈反擊下,中國軍隊傷亡不斷增加,遂於30日撤至馬場方向,天津終陷敵手。

② 天津火車站在哪個區

天津火車站位於中國天津市河北區與河東區交界的海河北岸,即「天津市河北區新緯路1號(新緯路與河北區海河東路交匯處)」。

天津火車站簡稱「天津站」,也叫「天津東站」,始建於1886年,是目前天津市最主要的鐵路客運站之一。天津火車站是特等站,隸屬北京鐵路局管轄。

京津城際鐵路、津山鐵路、津薊鐵路等均在天津火車站交匯,而在建的津秦客運專線、津濱城際鐵路、天津地下直徑線(天津站-天津西站)也將交匯於此。

天津站歷史上曾以天津車站、老龍頭火車站、天津紫站、天津老站和天津東站為站名。

天津站的歷史沿革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隨著原唐胥鐵路延展至天津,天津站始建。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車站正式通車運營,初站址建於「旺道庄」。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車站移址至海河畔「老龍頭」處,故隨地名稱老龍頭火車站。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老龍頭火車站更名為天津站。

1950年,天津站進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首次擴建。

1987年,隨著改革開放後天津經濟發展加快,天津站客流量大增,已經不堪重負,其日均乘客量超過了6萬人次。因此,經天津市政府和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決定,並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天津鐵路樞紐改造工程被列為中國國家「七五」計劃重點工程;同年4月15日,天津站改擴建正式開工。

③ 京津城際鐵路天津站的具體位置

天津站簡介
天津站位於天津城市中心,地處天津市和平、河東與河北三區交界處,坐落在天津市中心的海河之濱,是天津市最主要的鐵路交通樞紐。天津站站址在天津市河北區海河東路。郵政編碼300010。天津站原稱老龍頭車站、天津北站,天津西站建成後,改稱天津東站。
天津站始建於1886年,1888年10月通車運營。1892年在車站西約500米處另設客運站,當時稱老龍頭車站。是中國最早、規模最大的車站。1900年,車站毀於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戰火之中。戰後重建了車站。1949年改為天津站。天津站於1988年重建,是將舊稱老龍頭車站拆掉以後改建、擴建而成的。2007年開始再度進行改擴建,於2008年8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
天津站是地處京山線、津浦線和京九線(聯絡線)三大幹線天津樞紐上的重要客、貨、運車站,也是天津市主體客、貨運輸站。也是全國大編組站之一。是天津市最大的鐵路客、貨運輸車站。天津站離北京站137公里,離哈爾濱站1275公里,隸屬北京鐵路局下轄天津鐵路分局管轄。現為特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零擔、集裝箱貨物發到;辦理整車承運前保管;不辦理危險貨物發到。
天津站歷史
1877年,為了供應北洋海軍、輪船招商局、天津機械局(兵工廠)需用的煤炭,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李鴻章下令,成立開平煤礦公司。為了把煤運到最近的海口,煤礦公司請求修建一條唐山到北塘的鐵路,然而遭到清政府的反對。開平煤礦公司只好申請把鐵路線縮短,僅修唐山到胥各庄(今豐南)一段。從胥各庄到閻庄(今寧河附近)則開掘運河,連接已有的薊運河,通至北塘海口。這個可笑又無奈的請求總算勉強被通過。1880年10月中國第一條鐵路——唐山礦井到胥各庄的鐵路正式開工,全長9.67公里,1881年11月8日通車,命名「唐胥鐵路」。1887年(光緒十三年)唐胥鐵路延修至蘆台,到1888年經塘沽修到了天津,全長130公里,命名為「津唐鐵路」。
據史料記載:津唐鐵路正線為單線運行,鋼軌採用每米24公斤輕軌(站線為18公斤),其軌距採用了世界「標准軌距」即兩軌間的距離為1.435米。天津火車站初建時站線為兩股(後擴建為九股,俗稱「下九股」)、「月台」(站台)一處、簡陋公事房數間。
1888年(光緒十四年八月)天津火車站先建在海河東岸的旺道庄。車站運營之初的運轉、貨運和客運等部分同設於老龍頭貨場內。1892年(光緒十八年)在旺道庄西側「半里許」(該站西約500餘米),在季家樓、火神廟兩村附近(即1987年天津站改建前址)又興建了新設客運站,包括花車房、機車房、候車房、公事房、站台等建築。這就是俗稱的「老龍頭車站」。移址後的車站,因地處海河東岸「老龍頭」地區(即原「馬家口」至「老龍頭渡口」今廣場橋至解放橋下游一帶)故俗稱「老龍頭」火車站;奠定了天津作為重要鐵路樞紐的地位。後來成了京山與津浦兩大鐵路干線的交匯點。
1900年「庚子兵變」(光緒二十六年)車站被毀,1902年原址重建了更加完善的車站,命名為「天津紫站」,並在車站廣場中央構築「老龍頭」紀念碑一座(後拆除)。1911年,「天津紫站」更名為「天津東站」。為組織國際聯運業務,在第一站台裝設了上下行共用,進、出站信號機,並於1930年10月10日在第一站台(國際站台)成功地開出了第一列國際列車。
在「老龍頭」車站曾見證過兩次中國人民反擊外國侵軍的場面。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天津時,在車站第一月台上,義和團阻擊了英國海軍中將百摩爾率領的4列北上軍車。在反擊沙俄軍佔領老龍頭車站的戰斗中,義和團首領張德成、曹福田各率軍團,還有「紅燈照」和清軍董福祥部隊一起,猛攻沙俄侵略軍。坐落在三岔河口的水師營炮台也炮擊老龍頭車站敵軍,打得侵略者在站房上「皆掛白旗」。老龍頭車站也成廢墟,後來才重建。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天津站又成為中國人民與日本侵略軍交鋒的戰場。寧殿武指揮的保安一中隊全殲了駐守車站的日軍一小隊。
1951擴建老車站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因「戰火」等因素,天津車站沒有較大的發展。
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0年,天津站得到了改建和擴建。擴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候車室,直至1988年天津站改建前,客運量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5倍。
1987年,經天津市政府和鐵道部決定,並經國務院批准,天津鐵路樞紐改造工程被列為國家「七五」計劃重點工程。於1987年4月15日開工,1988年10月1日正式竣工,鄧小平同志親自題寫了站名——天津站,自此,天津東站更名為天津站。作為樞紐改造「兩點(天津站、南倉),兩線(南曹聯絡線、北環復線)」之一的天津站,同時啟用1988年擴建後天津站。
1988年10月1日,新建的天津站竣工啟用了。高大的主站樓房和矗立在在樓頂高66米的圓柱形鍾樓,雄偉挺拔,面臨海河。左側有天津郵政大樓,右側是銷售百貨精品的龍門大廈。主站房廣場前是海河及橫跨海河的解放橋,以及對岸的高樓大廈。
天津站在昔日老龍頭車站基礎上,再次改建、擴建,總建築面積達62674平方米,客運車場有6個旅客站台,接發客車能力由原來的46對增加到95對。候車能力增加到1萬人。站房和橋梁工程結構堅固,工程總體布局得當。採用高架候車,上進下出,南北兩面開口的設計方案,流程合理,便於旅客疏散。立面設計簡朴、明快,外表美觀,富有民族特色。進站口是圓形大廳,廳的穹窿頂部繪畫著精美的精衛填海油畫。站內設施先進,配套齊全,有現代化的電視問詢、計算機售票、檢票、電子顯示牌等八大電子服務系統。是最好的現代化火車站之一。
車站主要運輸設備設有天津站客車到發場、貨車到發場和編解場各一個;客車庫2個(存放編解客車);天津北站客車到發場、調車場。車站主要客運設施設有天津站候車大廳,行包樓1座,售票大廳1座,站內4個售票處。旅客地道1座,行包地道1座。車站主要貨運設施設有天津南站、天津站南貨場、天津北站北貨場和天津北站南貨場。
天津站新站
實施擴建工程後的天津站2007年1月,天津站實施擴建工程,2008年8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
天津新客站建成後的站房包括城際北站房、高架候車室、地下進站廳、無站台柱雨棚及高站台、東西側旅客地道、東西側行包通道、既有南站房,總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客站遠期年發送旅客量將達四千萬人次。
客站外圍,南北廣場改造景觀,東側重建李公樓立交橋,西側新建五經路地道,站場中部新建南北廣場聯系通道,形成圍繞新客站的環形交通疏解通道。
高架候車室北站房首層為進站中央大廳,二層直通高架候車室;屋面結構採用大跨鋼網架,外檐裝修採用新型石材和玻璃幕牆;東西方向呈單邊內凹亞鈴狀,總建築面積2.67萬平方米。高架候車大廳最大跨度為54米。地下進站廳位於地下一層,建築面積1.24萬平方米。東、西旅客出站地道位於地下進站大廳東、西兩側,寬度達到18米。
客流乘降採用「上進下出」與「下進下出」兩種方式。「上進下出」指:進站旅客從既有南站房和新建城際北站房進入高架候車室,分別在普速、高速、城際候車室候車,出站旅客從東西兩側地道出站。「下進下出」指:從地鐵2、3、9號線出站口行至地下換乘大廳,再經地下進站大廳乘電梯進入城際、高速鐵路站台乘車,實現「零換乘」,出站旅客從東西兩側地道出站站台。
無站台柱雨棚覆蓋全部站台,南北方向共5跨,總建築面積達80850平方米。客站站場總規模為10台18線,自北向南依次為京津城際車場,4台7線;津秦高速車場,3台6線;普速車場,3台5線。
天津站交通樞紐站房形象設計方案是集普速鐵路、京津城際軌道交通、津秦客運專線、地下直徑線、城市軌道交通、公共交通以及其他交通方式為一體的大型綜合交通樞紐。 涉及十幾個工程子項目,幾十個專業,功能復雜、介面繁多,是目前國內最大且復雜的綜合交通樞紐之一。主要分為前廣場工程、後廣場工程樞紐和周邊市政交通工程。其中,後廣場工程包括:軌道換乘中心、新建鐵路站房工程、公交中心、停車樓等;市政交通工程包括:李公樓立交橋、五經路地道、海河東路隧道等,形成一個環形交通疏解通道。
天津站換乘交通樞紐地下部分共有四層:地下一層配合市政開發為交通層;按照天津市總體規劃,地鐵2、3、9號線將引入客站,分別位於城際站房地下二、三、四層;地下二層為地鐵2、3、9號線車站的站廳層;地下三層為地鐵2、9號線的站台層和地鐵3號線的設備層;地下四層為地鐵3號線的站台層。地鐵2號線車站為側式站台車站,9號線採用一島兩側式站台形式,3號線車站為島式車站。
天津站交通樞紐工程范圍以天津站前、站後廣場為核心,東至李公樓立交橋,西至五經路,南至海河,北至新開路區域。建成後的天津站交通樞紐將以軌道交通集中換乘為核心,其他交通方式為補充,結合前後廣場的改造工程的實施形成行人優先、人車分流的綜合換乘樞紐。
天津站交通樞紐工程於2010年全部竣工,對緩解天津站地區交通擁擠的局面,形成城市軌道交通骨幹網路,構建完善的城市立體交通體系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對於形成京津冀城市群和環渤海地區之間的便捷通道,擴大對外經濟聯絡,推動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和環渤海區域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
天津站臨時站
為保證天津火車站交通樞紐工程的順利進行和車站內部整修改造,天津站搬遷至新建的位於河東區東興立交橋附近的臨時客站,即月牙河火車站。自2007年1月15日零點起,天津站臨時客站正式投入運營,天津站現址於2007年1月15日至2008年8月1日停止辦理一切旅客列車的到發。2008年8月1日,天津站整體改造完成。2008年8月1日天津站恢復運營,天津月牙河臨時客站正式結束了歷史使命。

④ 天津解放橋的歷史

1.基本介紹:解放橋建於1927年,橋長97.64米,橋面總寬19.5米。位於天津火車站(東站)西側,連接河北區三經路與和平區解放北路之間的海河上的跨河橋梁,是一座全鋼結構可開啟的橋梁。它不僅是天津的標志性建築物之一,也是連接河北、和平兩區,溝通天津站地區的樞紐橋梁。

2.建造歷程:1902年法國租界當局要求清政府在海河下游老龍頭車站附近(即天津站),修建一座橋梁,當時被稱為老龍頭橋。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天津開始修建此橋,橋梁共分四孔,採用變高度的連續鋼桁架。由於城市交通的發展,20世紀20年代開始籌建新橋。1927年新萬國橋建成,遂將舊橋拆除。

新建的萬國橋於1923年開工,1927年竣工。原定工程費用以100萬兩白銀為限。開工以後,造價大為提高,主橋增至152萬兩,拆除舊橋等增至39萬兩,共計190萬兩白銀,遂成為海河上造價最高的一座橋梁。該橋性能良好至今通車無阻,一直沿用至今。

萬國橋是一座雙葉立轉式開啟式鋼結構大橋,橋長97.64米,橋面寬19.50米,橋身分為3孔,中孔為開戶跨。開戶跨為雙葉立轉式,在桁架下弦近引橋部分背貼一固定軌道,開橋時活葉桁架沿軌道移動開啟,以便讓開更大的通航凈空。合則走車,開則過船,「萬國橋下過大船」,曾經是海河一景。

(4)日本時期天津東站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歷史事件:

抗日戰爭期間,「萬國橋」曾阻斷了日本軍隊過橋,為中國軍隊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之後的第十天,即7月17日,日本政府召開五相會議,決定調集40萬日軍,全面開始侵華戰爭。 當時天津守軍兵力很弱,受《辛丑條約》的限制,當時天津市內不允許駐有中國軍隊。雖然1935年張自忠將軍調了部分兵力駐守天津,但實際上守衛在天津地區的兵力僅有2個旅和1個手槍團。

但是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1937年7月29日凌晨1時,天津抗戰的槍聲在整個市區打響。日本兵營、日本飛機場、天津總站、東車站(今天津站)都湮沒在炮火硝煙中。日軍的援兵沿著海河北岸向萬國橋沖來。假如援軍沖過了萬國橋,攻擊東站的中國軍隊將面臨腹背受敵的局面,攻勢也將立刻被瓦解。

然而就在這時,萬國橋中跨之上的橋面在尖厲的警報聲中徐徐開啟,駐守法國租界的法國軍隊以保護本國租界的名義,拒絕日軍通過。這讓攻擊東站的中國軍隊贏得了時間。激戰兩小時後,日軍被逐出東站。在此駐守的中國軍隊不僅贏得了攻打東站的勝利,還能抽調出一部分兵力去增援兄弟部隊。

萬國橋開啟後通航貨輪,說明其橋下航道很深,這對通船航運是件好事,但於另一方面也是壞事,例如時常有人把它視為理想的自殺之地。 萬國橋建成之後,曾有不少窮苦百姓被種種苦難壓得喘不過氣來,跑到橋上縱身一躍命赴黃泉;也有不少賭徒、破產的商人跑到萬國橋上扎進河底尋了短見。

橋下水深,人跳下去轉眼之間就不見了蹤影。據說曾經有位名震全國的京劇名角,演戲多年,一招一式極其認真,從未出過半點差錯。不想一次在天津演出《八大錘》時,扮演前往敵營斷臂說降的王佐,一時疏忽舉錯了胳膊。觀眾眼尖,當時指出。

這位名角羞得無地自容,除了再也不演《八大錘》外,還常對人說當時自己恨不得跑到萬國橋上跳下去。他也選擇萬國橋,足見對於自殺者而言,萬國橋的名氣有多大。後來法國人在橋上常設警察,除為保衛大橋的安全,也為防止有人跳橋。

萬國橋靠近天津市中心,北側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天津火車站,南側是當時的北方金融中心-天津中街,也是國民黨各重要機構的所在地。1949之前,國民黨守軍在萬國橋頭修築了堅固的工事,派駐重兵,把萬國橋當作北翼守衛城南的最後一道防線。

但對於攻城的解放軍部隊來說,萬國橋則是我軍在河西、河東兩大戰區迂迴穿插的惟一通道,同樣是勢在必奪的戰略要地。 1949年1月15日拂曉時分,解放軍東野一縱三師二團經過1天的激戰,終於沖進市區,沿海河南岸插到了萬國橋前。駐守橋頭的軍民黨軍仍在負隅頑抗。

為減少傷亡,同時迅速攻下大橋,我軍派出1個排的戰士從萬國橋上游200米處強渡北岸,准備從橋北攻擊敵人,同時另2個排的戰士猛攻橋南之敵。守衛大橋的是國民黨第九十四軍留守處的部隊,裝備精良,但是他們當時已經得知上游的橋梁失守,明白大勢已去,軍心渙散。看到解放軍攻到眼前,而且還在渡河准備包抄自己的後路,便開始潰逃。

這樣一來,僅20多分鍾,我人民解放軍只用了不足1個連的兵力,就擊潰了人數眾多、武器先進且有工事可以依託的國民黨守軍,佔領了萬國橋。萬國橋一役,共俘敵50餘人,繳獲汽車80多輛。 萬國橋看到了解放軍神勇,也見證了這一戰爭史上的奇跡。

⑤ "天津事變"的名詞解釋

1931年11月8日,日本侵略者策劃指揮了天津的「便衣隊暴亂」。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土肥原和天津駐屯軍司令部的香維一手組織策劃、訓練和指揮了這次暴亂,參加暴亂的是由2000餘名土匪、兵痞、流氓、賭棍、煙鬼、漢奸和惡霸組成的「便衣隊」,以李際春、張璧為頭目。

8日晚,在日軍炮火的掩護下,便衣隊由海光寺等地沖出,分數路襲擊中國的警察機構
、天津市政府及河北省政府。同時,日租界軍警憲兵也全體出動,在租界邊沿武裝掩護便衣隊的進攻,並佔領了一個中國警察所。一時間,城內交通斷絕,商鋪閉門,許多無辜平民死於非命。由於中國方面事先得到情報,作了戒備,故這一暴亂遭到了由東北軍組成的天津保安隊的迎頭痛擊。保安隊擊斃暴亂分子60餘人,捕獲300多人,斬首和槍決了40多人。便衣隊遭到失敗後逃回日租界。

駐天津日軍司令部立即下令佔領了日本租界的外圍線,斷絕了與中國管轄市區的交通,並把溥儀居住的靜園嚴密封鎖起來。在一片混亂中,土肥原實現了秘密將溥儀帶出天津的計劃。

抱歉我搞錯啦!有天京事變,我還以為你打錯字。呵呵!下面是天京事變的解釋:
1862年(清同治元年)5月至1864年7月,太平軍抗擊湘軍圍攻天京(今南京)的防禦戰。

1861年9月,湘軍攻陷安慶後,湘軍統帥、兩江總督曾國藩實行「欲拔根本,先剪枝葉」的作戰方針。即先行肅清沿江一帶太平軍,鞏固後方,然後再圍攻天京。1862年1月,清廷命曾國蕃為協辦大學士,統轄蘇、贛、皖、浙四省軍務。曾除令湘軍繼續沿江東進外,復令浙江巡撫左宗棠率湘、贛、浙軍2萬餘人全力攻浙,署江蘇巡撫李鴻章率淮軍6500人會同英、法侵略軍阻擋太平軍進攻上海,並伺機西攻蘇州、常州,置天京於戰略包圍之中。3月下旬,湘軍水陸師2萬餘人從安慶沿江東進,5月底直抵天京城郊,江蘇布政使曾國荃率陸師扎於城南雨花台一帶,兵部侍郎彭玉麟率水師進抵護城河口。此時,英王陳玉成已於安徽壽州(今壽縣)被苗沛霖誘執殉難。天王洪秀全得知西線軍事崩潰,湘軍迅抵城下,急詔在上海前線督戰的忠王李秀成火速回援。李於6月22日在蘇州召集將領會議,商討救援之策,鑒於湘軍氣勢正盛,決定避其鋒芒,先以糧食、彈葯援京,兩年後與其決戰。7月,由於干王洪仁玕、輔王楊輔清在皖國府(治今宣州市)、廣德一帶作戰失利,天京外圍形勢更加嚴重,洪秀全嚴詔催逼李秀成回救。8月6日,李秀成再次在蘇州召開軍事會議,決定集結兵力,救援天京。從9月14日起,由「十三王」統率十餘萬大軍自蘇州等地陸續啟程,於東壩會齊後,分路進扎東至方山、西至板橋一線,連營數百,對湘軍雨花台大營形成反包圍。與此同時,護王陳坤書、輔王楊輔清分攻金柱關和寧國府,斷敵糧道,牽制敵援。10月13日起,李秀成親率大軍輪番猛攻雨花台曾國荃大營,企圖速戰速決。湘軍則採取以逸待勞之策,憑借深溝高壘,堅守不出。23日,侍王李世賢率3萬人自浙江趕來助戰,仍不能得手。因久攻不下,太平軍士氣大挫。11月26日,李秀成下令撤圍。洪秀全見解圍未果,對李秀成「嚴責革爵」,並令其「進北救南」,即率軍渡至江北,西進湖北,調動湘軍分兵回援,以緩解京圍。其計為曾國藩識破,他一面令曾國荃堅守大營,不為所動,一面另抽援軍入皖堵截。12月1日,章王林紹璋等率首批數萬太平軍渡至江北,先後占含山、巢縣(今巢湖市)、和州(今和縣),等待後隊。1863年2月27日,李秀成會同陳坤書等渡江繼進,3月底抵巢縣,擬從無為西進。然此時曾國藩已調湘軍萬余進入皖北,李秀成攻無為、舒城、六安均未得手。在皖南策應的太平軍也進攻失利。李秀成見西進受阻,糧食奇缺,乃於5月19日撤六安圍,經壽州東返,渡江時遭湘軍攔擊,損失甚眾,僅1.5萬餘人返回天京。「進北救南」非但沒有實現,反而損兵折將。湘軍乘勢收縮對天京的包圍圈,至11月下旬,相繼進占天京東南的上方門、高橋門、雙橋門、七橋瓮,西南的江東橋,以及東壩、秣陵、湖熟、淳化等要地。天京城只有太平、神策兩門尚可與外聯系。1862年9月李秀成回救天京以後,李鴻章部淮軍在英、法侵略軍和「常勝軍」配合下,向蘇南太平軍反攻。至1864年5月,蘇南各城被攻陷,浙江全省也基本被左宗棠部湘軍佔領,天京完全被包圍。

1863年12月20日,李秀成自丹陽前線返回天京,鑒於天京內無糧草,外絕援兵,向洪秀全提出「讓城別走」,遭到拒絕,從而喪失了另作良圖的最後機會。李秀成無奈,只好部署死守。1864年2月28日,湘軍攻佔了紫金山巔的天保城。3月2日,兵鋒至太平、神策門外。14日,湘軍以雲梯登城未果。4月起,在朝陽、神策、金川門外挖掘地道十餘處。守軍趕築月城,准備城牆被轟塌後組織抵抗。6月1日,洪秀全病逝,天京人心愈加不安。李秀成等旋扶幼天王洪天貴福繼位。7月3日,湘軍攻佔紫金山地保城,太平軍失去護城的最後一道屏障。湘軍隨即構築炮台數十座,置夜對城內轟擊,同時趕挖地道,准備轟城。19日晨,擔任主攻的湘軍部隊齊集太平門外,中午,地雷轟發,炸塌城牆十餘丈,湘軍蜂擁而入。守軍力戰堵御,終至無效。湘軍入城後,分路直沖天王府及神策、儀鳳、通濟、朝陽、洪武、聚寶各門,湘軍水師奪取水西、旱西門。至傍晚,天京全城各門均被湘軍奪占。守軍與其展開激烈巷戰,或戰死、或自焚,十餘萬人無降者。李秀成帶幼天王自太平門突圍而出,旋失散。22日,李秀成在方山附近被俘,8月7日被殺害。11月18日,幼天王在南昌殉難。天京的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戰爭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