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話干姥姥是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廈門集美哪裡有水舞秀 2024-11-30 15:26:05

天津話干姥姥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3-12-29 07:48:16

㈠ 天津有意思的方言,天津話有哪些,多謝

這些都是我放在空間的,你看看夠不?
1、 [上亮子] 特指門上方的玻璃窗。(不知其他地方的人對這一物件有沒有特定的叫法)
2、 [齁] 讀作hou,一聲。指太甜或者太咸。例:今天這菜鹽放多了,齁死我了。
3、 [褶裂] 指人無故找茬(但並無尋釁滋事之意,僅僅是「褶裂」)。
4、 [橫] 讀作heng,二聲。其實就是「可能」的連音。例:他怎麼還不來呢?橫家裡有事。
5、 [唆了蜜] 這個比較簡單,就是對棒棒糖之類甜食的叫法。另:唆了,就是舔、含的意思。
6、 [零嘴兒] 泛指零食,可能北京也那麼叫吧,沒太注意。
7、 [棒槌(果子)] 北京叫「油條」,但我在北京吃到的「油條」跟天津的「棒槌果子」長得還是不一樣的,煎餅果子就更不是味兒了。
8、 [嚏噴] 正常人都說「打噴嚏」,但到了天津,不知怎麼的,就叫「打嚏噴」,而且我打了20幾年「嚏噴」,居然前幾天才發現這個怪異的叫法,而且我小時候還以為那叫「打嚏分」呢。
9、 [恁(么)] 讀作nen,三聲。其實應該是「怎麼」,但天津人就說「恁么」,而且還常常在後面接上「嫩么(那麼)」,例:你恁么嫩么膩歪人呢?
10、[德愣] 收拾,擺平的意思。例:馬志明的《糾紛》里有那麼一句:「我好好德愣德愣你!」(後面那句「拿聾」就更是天津話了,特指把不直(自行車軸前後不在一條線上叫「聾」)的車軸調直,引申為「教訓人,收拾人,使屈服」之意。
11、[油呼魯] 實際大概是「油葫蘆」,指跟蟋蟀(即「蛐蛐兒」類似的昆蟲),還有一種差不多的,俗稱「三尾(讀作「以」)巴腔子」。
12、[螃海] 就是螃蟹,天津人喜歡把它叫成「螃hai(輕聲)」。
13、[尼了] 「你」或「您」的叫法,例:尼了這是幹嘛去?(實際應為「您這是干什麼去?」,按標準的天津話說就是「尼了介斯幹嘛其(輕聲)?」
14、[迂] 上面那個「尼了」是我跟地下天鵝絨常用的稱呼,我跟他聊天經常「尼了尼了」的,這個「迂」也是那天我用來形容他的,所以也就在這算上一個。迂,讀作yu,一聲。指悠閑無憂的狀態。例:抽著香煙,喝著茶水,還看著球賽,你挺迂啊?!
15、[二八八] 這可是經典的天津話了,意指一般水平或中等偏下的,大概和「二把刀」差不多。例:那麼窄的道,也就您這老司機能過去,要換個二八八的,准卡那。(另:「卡」字在天津讀作qia二聲或三聲)
16、[孬(魚)] 就是「熬」,天津人讀孬,nao,一聲。高英培的《釣魚》里就有「人家沒事兒回來老孬魚,你說這玩意兒多哏兒啊」。(「哏兒」,就不用解釋了吧。)
17、[yong] 用、永、勇、泳、庸、涌……凡是讀作yong音的,天津話都是rong,聲母變,聲調不變。例:冗遠(永遠)。
18、[順(二聲)] 難看、丟人、不好的意思。例:你說他當著那麼多人數落我,我多順(二聲)吶!
另: 垮(三聲) 順(二聲)的近義詞,特指顏色對比過於鮮明或顏色太艷。例:你這身衣裳太「垮」了。
19、[來(三聲)] 拽的意思。例:你別來(三聲)我。
20、[拾不起個兒] 形容筋疲力盡。例:快讓我躺下歇會兒,這一天,累得我都拾不起個兒來了。
21、[攏子] 梳子的天津叫法。
22、[堆故] 有兩種讀法:一,i(一聲)gu(輕聲),指身體攤成一團;二,i(三聲)gu(輕聲),指把液體混合。例:1.他當時頭一暈,立馬就堆故那兒了。2.你別瞎堆(三聲)故了,弄得雪碧不是雪碧味兒,可樂不是可樂味兒。
23、[拿分] 可能是從某種以分數計算輸贏的比賽或游戲中演化而來的吧,指對於成功有很大把握.例:有了六級證,你再去找工作,那就拿分了。
24、[二姨夫]——甩貨 這個來源於高英培的相聲《喪事喜辦》,具體情形請下載此段相聲仔細揣摩。
25、[干飯] 米飯。例:馬三立曾經在某個名段中說過:「我都不知道我自己吃幾碗干飯」。
26、[糖堆兒] 北京叫「糖葫蘆」。
27、[洋白菜] 學名捲心菜,有的地方叫圓白菜,天津人大多管它叫洋白菜。
28、[姨子] 對肥皂的稱呼,以此類推,香皂就叫「香姨子」。
29、[快(三聲)] 主要有兩種意思:一,撓;二,舀。例:1.我這後背好像讓蚊子給咬了,幫我快(三聲)快(三聲)。2.上水缸里快(三聲)點兒水。(另:天津話愛把「去」或「到」說成「上」)
30、[鞋蹋邋] 拖鞋,北京叫「蹋邋板兒」。
31、[鑿吧] 指再加一點。例:我看這些差不多了,再鑿吧鑿吧就行了。
32、[墊吧] 指正式吃飯前先少吃一些。例:你餓了吧,先來兩塊蛋糕墊吧墊吧。
33、[握] 天津人管「餓」叫「握」。
34、[色] 在天津有兩種叫法:一,傻兒,連音;二,賽(三聲)。例:1.這是嘛色(傻兒)?2.色(賽,三聲)盲。
35、[掰掰] 天津人對「叔叔」的叫法。同樣,「伯伯」叫「大大」。「伯母」叫「娘娘」。要說明的是,天津對親戚年齡的排序與很多地方相反,最小的要叫「老」,比如我同學hx總說她小姨怎麼怎麼,這要是到了天津,就叫「老姨」。
36、[一邊兒] 即「一般」。例:他跟我一邊兒大。
37、[貓] 「摸」的叫法,讀作mao,一聲。例:你別貓我,怪癢癢的。
38、[楞子] 天津人常用來形容別人的詞,跟「二百五」差不多吧,據我理解,很多情況下就是形容具有朋克精神的人。
39、[賊(四聲)] 「這」的讀法。劉文亨、王文玉的關於評書的一段相聲中就有天津人說評書的模仿,頭一句就是「這(賊,四聲)回說誰?」
40、[介] 「這」的另一種叫法。例:「這(介,四聲)是怎麼回事?」
41、[大尾](yi三聲)巴鷹 裝洋算的意思
42、[玻璃蓋] 膝蓋的意思
43、[簡直] 直接走,不拐彎(我那次跟一個新疆的同事說,簡直走。他居然不 懂)
44、[大脖溜] 大巴掌,打脖子後面 ,有滑溜的意思。打的時候,向下溜
45、[鄒興] 德行
46、[大嘚嘚] 大得得 就是女人乳房的意思(天津人發音時,lu 房)
47、[大廖] 什麼都管,主持死人喪失時候的司儀。
48、[固秋] 無規則的亂動。 例:你在那亂固秋嘛!
49、[奮秋] 意義類似於固秋。 例:好好歲叫,別躺那老奮秋!
50、[自微] 就是弱勢一方向強勢一方的無謂反抗。 例:那個小孩讓他爸給恁那打了一頓,他不5老實,還自微。
51、[BK]罵人的一個代詞,用於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 例:你(第二人稱)BK恁么才來呀? 界要擱我早湊(4聲)BK的了!(指代第三人稱「他」)
52、[揍興]名詞,比「德行」語氣重得多 例:瞧你那揍興,我早就想湊(4聲)你BK的了!
53、[腳] 天津話是一聲,「交」的音。 例:你界腳可譖湊!
54、[鼻等] 就是鼻涕。 例:你看他凍的,直留鼻等。
55、[氽稀] 就是拉稀。
56、[脖葛兒] 脖子和衣服的空隙。 例:馬善人把一臭蟲塞一胖子脖葛兒里了

㈡ 天津方言全攻略,天津方言全攻略

天津人說話很有色彩,天津人性格上的爽朗、樂觀、滿不在乎通過天津話體現得淋漓盡致,特色詞彙比較多,說起來也特別熱鬧。有天津人在場聊天,場面一定會很熱鬧。

天津是移民城市。相傳移民者大多明代朱洪武的江淮兵,加之天津在清代又是淮軍的陸老慎大本營,所以天津話的發音及詞彙,受蘇北江淮一帶的方言影響較大。

天津話的齒音字較多。例如,上網叫做「桑(四聲)網」;手機叫「叟機」等等。還有許多發音特點就不多說了。

許多人說天津話很俗,小市民味特重。可是哪種方言又沒有小市民味呢?語言本身就是大眾的。過去天津衛的老腔調是有些粗俗,包括許多天津特有的「津腔」——「你介寺敢罵」(你這是干什麼);「咱介不寺沒銀耐嗎」(咱這不是沒人愛嗎);」油泥嘛絲兒,你管鑿嗎」(有你什麼事,你管得著嗎)等等。成了外地人挖苦天津人的笑料。現如今這種純正的「津腔」,在四十歲以下的人群中,已經很難聽到了。現在的年輕人基本上說一口稍有津味的普通話。

老天津話受江淮影響的同時,也受著老北京方言的影響。至今有許多天津方言與北京方言是通用的,尤其是口語。過去就聽說過「說衛(天津衛)話,帶京腔」的說法。例如,惹禍了都稱「捅簍子」;上當了都說「冤大頭」;特別令人討厭的人都稱其為「狗食」;不男不女的都叫做二尾(讀乙音)子;更多的是「老謠」(不可信的事)、「磕膝蓋」、「窩囊廢」、「能耐梗」、「廢物點心」等等,舉不勝舉。

下面詳細的解釋幾個常用的吧:

話說天津味:打鑔(chǎ)

鑔,正字為「鈸」,一種打擊樂器,銅質,兩件相互合擊,發出悠悠音響,甚是好聽。

天津俗語「打鑔」,說的是一切玩笑和不負責任的行為。「打鑔」一說,內涵極是豐富,這裡面也還有著好大的學問。

相聲大師馬三立有一個老段子《黃鶴樓》,表演一個對京劇一竅不通的「外行」,愣充內行的可笑行逕。本來他什麼也不會,還和人吹他是老票友,沒有他不會唱的戲,人家說咱今天唱一出《黃鶴樓》吧,他說「嘛叫《黃鶴樓》?」唱起來一句詞不會,人家說他是外行,他還說:「你這不是拿我打鑔嗎?」對於人家對他的不恭頗為憤懣。

「你拿我打鑔」,就是戲弄我,和我開玩笑。想辦一件什麼事情,找到朋友,他滿口答應,過些日子你以為事情辦妥了,找到他門上去詢問,他一拍腦袋瓜子:「唉喲,你瞧,我怎麼把這件事給忘了呢?」這才真是「打鑔」了。

就說如今最流行的買彩票吧,算了一個吉祥號碼,滿心想著中獎之後,得個幾百萬。等到開獎之後,一看,直眼兒了,連末等獎也沒得上,「這不是打鑔嗎。」表示一場空,失望了。所以,在天津衛,有人真「打鑔」,有人假「打鑔」。真「打鑔」的人,嘻嘻哈哈,假「打岔」的人,賠了是你的,贏了,可就是他一個人的了。如此,對於「打鑔」,也要打假了。

話說天津味:不覺(jiao三聲)悶

不覺(jiao)悶,天津人的常用口頭語。悶,是天津人常說的一個字,而「不覺悶」又是一個地道的天津詞。怎麼就是「不覺悶」?詞義上很難說得准確,「不覺悶」就是「不覺悶」,不會給自己定位,不知道自己在人們心中的位置,參與了不應該參與的事,說了不合時宜的話,做下了惹人厭煩的事,說三道四,人們明明不喜歡他,他還偏偏往裡面鑽,等等等等,總之,天津人說一切沒有自知之明的人,就是「不覺悶」。

天津人為什含頌么將「不覺悶」三個字看得這樣重?天津是一個商埠,人際關系極為重要,要想在天津立足,或者如《日出》中胡四所說的那樣,「在這個碼頭上吃得開。」就必須時時事事調整好自己的存在位置。強人面前不要逞能,富人面前不要擺闊,不讓你上主席台,千萬別往台上走,讓你上主席台,到了台上也要靠邊兒坐,說的話不得體,坐的位置太搶眼,攝像機前露了面兒,都是「不覺悶」。就是人家嘴上不說。心裡也是罵你。所以,天津人把覺悶和「不覺悶」看得非常重要,因為這裡面蘊涵著許多非常微妙的問題。

「不覺悶」是「討厭」一詞的通俗化,三十年代電影,女性角色都是嬌滴滴地忸怩作態,遇有男子和她糾纏,便扭著小臉兒說一句「討厭」,其情其景煞是好看。天津人沒有那份情致,而且以天津口音說「討厭」二字,也不入耳,天津姑娘遇有男性糾纏,大多愛說一句「德性」,而旁早敬觀者就說那個男子「不覺悶」了。

話說天津味:逗悶子

「悶」,是一種心理狀態,天津人遇到事情一時鬧不明白,就說是「納悶兒」,常常聽見老天津人說:「我就納這個悶兒,大傢伙為嘛就得去聽那些星們的演唱會,一張票五百元,就聽他啞著嗓子瞎咧咧。」時代不同,靚哥靚女有他們的追求。沒什麼好納悶兒的,再過幾年,等他們成了家,再有了孩子,孩子每年上學要多少萬,他就再不聽星們的演唱去了 。

「納悶兒」一詞,在京津一帶甚是流行,上海人不說「納悶兒」,上海人說「丈二和尚,摸勿著頭路」。但書寫語言,還是以納悶兒為通用。《紅樓夢》第六回:「卻說秦氏因聽見寶玉從夢中喚她的乳名,心中自是納悶兒。」這句話換成上海俗語,就鬧笑話了,「卻說秦氏因聽見寶玉從夢中喚她乳名,真是丈二和尚摸勿著頭路。」聽著該是何等的別扭。有納悶兒,就有解悶兒,一個人遇到不稱心的事情,心裡悶得慌,就是不舒暢的意思。這時候好心人就會說個笑話呀什麼的,給他解解悶兒。還有人總覺著別人對不起自己,就一個人呆在家裡生悶氣兒,這時候就有人拉他去打幾圈麻將,解解悶兒吧。如是,現在一些打麻將成癮的賭客,每逢出去打麻將的時候,就說是「解解悶兒去」。這樣,就是對於解悶兒一說的曲解了。

納悶兒,解悶兒,還有一個天津特殊的俗語,逗悶子。那就出了天津衛,哪兒的人也聽不明白了。北京人也說「逗」,真逗,窮逗,如果說現在北京人也說「逗悶子」,那絕對是從天津傳過去的。逗悶子,類若開玩笑,新潮詞彙,找樂,都屬於「逗悶子」行為。閑得沒事,找個什麼人來磨牙,東拉西扯,沒一點正經事,逗悶子,逗夠了,一鬨而散,誰也別往心裡去。

話說天津味:崴(wai)泥

「崴泥」,應該稱之為是「棘手」。棘,是一種枝上帶刺兒的灌木,譬如酸棗樹。《詩經》「園有棘,其實之食」。說的就是帶刺兒的灌木,那上面結出的果實,可以吃。但是,如果把帶刺兒的灌木握在手裡,那就要扎手了,所以,古人才把生活中遇到的麻煩事,說成是棘手。

棘手二字,於先人的文章中常常可以見到,清人龔自珍文章:「署中因循,憚於舉事,若再積數年,難保案牘無遺失者,他日必致棘手。」說的是官場的雜亂無章,遲早要丟失文件,到那時就麻煩了。把龔自珍的文章變成口語,那就不嚴肅了。

民間俗語,自然就比官方的規范語言形象,給人的印象也深,說「棘手」,有人就聽不懂,常常聽人說「這件事有點扎手」,就是棘手一詞的通俗化演變,「扎手」還不形象,「崴泥」,好懂了,說起來也上口了。比「崴泥」更尷尬的境地,「崴稀泥」,那就更形象了,雙手在一團稀泥中崴,越崴越崴不幹凈,崴到最後,崴了兩手稀泥,越洗越粘糊,沒法兒辦了。

什麼麻煩事讓人「崴稀泥」?又有一個天津詞兒:「羅羅缸。」怎麼就是「羅羅缸」?說得明白,寫不出來。張家借了李家的房子住著,李家又把張家的房子租了出去,租房子的把人家的房子賣了,賣了之後,又把錢借給了老劉家,老劉家拿著人家賣房子的錢,跑了。一環套著一環,「羅羅缸」,打不清的官司,各方還都找到街道代表,街道代表還不能不管,「羅羅缸」、「崴稀泥」,這種事情真是沒有辦法了。 話說天津味:坐地炮

「坐地炮」應該算大殺傷性武器了,但不屬總後管,民間隨處可見,不算軍用物資。天津衛,「坐地炮」不少,動不動就發起攻勢,鬧得四鄰不安。

天津人「坐地炮」,指的是那種特別能打架的婦女,年齡在四十歲至五十歲之間,年輕時,靦腆,不好意思,心裡有點不高興,也要顧及斯文,就是小夫妻吵架,也要關上房門,有話慢慢說。過了六十歲,精神兒不濟,想坐地炮,也沒有火力了。

坐地炮,打架,絕對高標准,嗓門大,粗話難聽,放潑,沒完沒了,一鬧就是大半天。過去住過一個地方,坐地炮有名,兩門坐地炮打起來,從大院滾到大馬路,再從大馬路滾到派出所,滾到街道辦事處,大馬路上幾百人圍觀,看的人越多,坐地炮的火力越強。先還是說道理,你家的破爛兒放我家窗下了,我家的煤爐子冒煙,你說閑話了,點爐子有不冒煙的嗎?別管什麼芝麻小事,到底還是個事兒,打到後來就沒有道理了,就是對轟,什麼臟話都往外「拽」,再有一幫不懷好意的大老爺們起鬨,警cha來了都勸不開。

天津人都知道坐地炮不好惹,一次我在馬路上就聽見一個人沖著匆匆跑開的人喊:「告訴你,你若是把我惹火了,我可是坐地炮!」那個惹事的人抱頭鼠竄,早跑得沒有影兒了。

話說天津味:二五眼

怎麼就是"二五眼"?"二五眼"就是"不怎麼樣",上海人說"呀呀唔"。手藝人中,把那種笨手笨腳的"力笨",叫二五眼。過去在工廠勞動,平時總聽人說哪位哪位師傅的技術高,可是真遇到技術難題,"呲"了,原來是一個二五眼。後來歸隊,和藝術家們多了些交往,常聽書法家們在背後議論,誰誰的字,別提了,二五眼,扒得一文不值。

對一種事物不甚了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樣樣精通,樣樣稀鬆,就是二五眼。還說做學問,我真見過高人,此中鄧友梅先生就是一位,你問他老天津衛的事,沒有他說不出來的,哪年哪月出過哪當子事,哪年哪月天津市長是誰,不賽我似的,還得查書,人家一說一個准,學問!不佩服不行。

一瓶子不滿,半瓶子逛盪,就是對於"二五眼"最准確的描繪。平時還顯不出來,靠二五眼也能懵世,也有發跡,還有人靠二五眼混得不錯,可是一到了節骨眼上,露餡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先哲遺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謂之知也。",所以,這做學問一事,是來不得二五眼的。

除了做學問、耍手藝之外,二五眼就成了一種生存狀態。問一個朋友生意如何?二五眼。問他日子過得怎麼樣?也二五眼。兒子的功課怎麼樣?二五眼。單位的效益怎麼樣?二五眼。結婚了,小倆口的感情如何,悖別提了,二五眼。

天津人求取中庸,以二五眼為佳境,遇事過得去就行,絕對不和自己犯"擰"。以老朽我自己來說,也是生活上安於二五眼,做學問上,半拉咯嘰,湊乎著能講個課、寫篇文章呀什麼的也就是了。就拿外語來說吧,在家裡也能看個書呀什麼的,公眾場合,提著一本英文、日文書,也唬人。真出了國門,和英國人說英語,英國人聽不懂,和日本人說日本話,日本人不明白,"二五眼"的外語,行不通了。

話說天津味:大姑

老天津衛,對女性市民,一律要喚大姑。走街串巷賣魚、賣菜的小販,吆喝著:「蘿卜、茄子、大白菜呀!」應聲從院里出來一位婦女買菜,小販迎上去:「大姑,您挑點嘛?」1斤蘿卜、2斤土豆,生意做成,和和氣氣,「明日再來,給我捎點鮮姜來。」連明天的生意都有了。

只是,你可千萬別太精明,看見買菜的婦女風華正茂,套近乎,喚一聲「大嫂」,再看見買菜的婦女上了年紀,更親切地喚一聲「奶奶」,惹麻煩了,人家一輩子沒出閣,你怎麼就喚人家是大嫂呢?再說人家老太太只有兩個女兒,沒有兒子,你喚人家是奶奶,明擺著是罵人。輕的,啐你一口,重的,白拿你兩棵白菜,不給錢了。所以,喚大姑最保險,你出閣了,是大姑,你沒出閣,也可以是大姑,到了90歲,還沒出閣,仍然是大姑。你喚她大姑,再折理,她也挑不出刺兒來,做生意,就得有這么點講究。

如今新時代,女性市民走在路上,隨便什麼人過來,就是一聲「大娘」,也不問對方是不是真「大娘」。好在現在的女性也皮實,即使她不是大娘,你喚她大娘,她也不和你惱怒。最不禮貌的是,天津人動不動地就喚奶奶,一次陪一位中年女士購物,售貨員一片好意,竟然向和我一起購物的中年女士連呼「奶奶」,盛怒之下,這位中年女士拂袖而去,走出商場還嘟囔地問我:「他怎麼就喚我奶奶呢?」奶奶雖然是尊稱,但女士忌諱別人說她老。就算是看著絕對是老太婆了,也不要喚人家奶奶。

還是西方人的稱呼好,看她戴著婚戒,稱夫人,沒戴婚戒,稱女士,到了國外,你可千萬別稱呼女士是奶奶,西方女士再有修養,你稱呼她奶奶,她也和你翻呲。

話說天津味:抬 (gang)

抬,這個「」最好不用簡體字。抬,很容易理解,你說東,我說西,永遠不能達到共識,就是抬。抬和討論、辯論不同,討論也罷,辯論也罷,都是真理越辯越明,一個創意,發動大家討論,尊重他人意見,修正自己看法,一步一步使創意更完善,更切實可行,付出實踐,馬到成功。

討論、辯論,都是有積極意義的程序。抬,沒有正確與錯誤可言,無謂的話題,無謂的爭論,就是硬抬、死抬,抬到最後也分不出個因為所以,以抬打發日子,純屬浪費生命。抬,本來是一種勞動形式,抬不是擔扁擔,抬扁擔,一根扁擔兩人抬,一人一頭兒,相互配合,最後把東西抬到地方為目的。

抬,過去的房,就是現在的殯儀館,自然是土葬,出殯的時候,抬棺材,有八抬大,十六抬大,三十六抬大,起靈之後,夫每人一根黑色木,木另一頭結合在靈柩上,夫抬著木,聽節奏禿嚓禿嚓往前走,夫之間,統一聽由指揮,誰也看不見誰,各人抬自己的,絕對走不到一塊兒來。抬一說,源於這種勞動方式,相互不能融合,成心找抬,最後將對方抬倒,算是勝利。

傳統相聲《開房》,一個人愛抬,另一個人就開房,看兩個人誰能抬,抬到最後,愛抬的人舉著一把菜刀闖進房,沖著房掌櫃說:「我說你腦袋瓜子十斤重。」這一下,房掌櫃服了,誰敢再和他抬呀,你說不是十斤重,切下來,過秤,你捨得嗎?

話說天津味:嗔著

一個人說話、做事不得體,受人責怪,俗語說是「嗔著」我如何如何。《紅樓夢》劉姥姥說「姑爺,你別嗔著我多嘴,咱們村莊人,那一個不是老老誠誠的,守多大碗兒吃多大的飯。」劉姥姥自知不該多嘴多舌,丑話說在前面,「你別嗔著我」如何如何,希望對方能夠正確理解她的一番好意。家庭關系感情上有摩擦,常常互相猜疑,再遇到些不稱心的事,彼此抱怨,錯兒都是別人的,黑鍋總往別人的頭上扣。只是,誰也不是省油的燈,你責怪他,他自要爭辯,逢人便說,什麼人,什麼事情,他們總嗔著我如何如何,心中頗是怏怏。家裡,無論什麼事,都是嗔著丈夫不盡力,夫妻吵架,「你總嗔著我不幹活。」「你總嗔著我不管孩子,」「你總嗔著我不洗衣服。」沒法,丈夫就是倒霉蛋兒,飯晚了,孩子學習成績不佳,衣服沒的換了,都是男人的錯。嗔怪,其實全是錯怪,百分之百冤枉。

真做錯了事情,那就不是「嗔著」的事了,那要追究責任,輕者批評,重者處罰,光「嗔著」就不管用了。被人嗔怪,你可以承認,也可以不承認,說別人嗔著你如何如何,本身就是不服氣。小夫妻吵架,「是我總嗔著你嗎?」嚴重到你必須低頭認罪。夫妻之間可以不講理,但一事當前,還是要分清責任,不要光嗔怪倒霉蛋,怎麼就都是人家的不是呢?

㈢ 老BK是什麼意思

  1. 老BK是天津話的方言,貶義詞,羞辱他人的一個代詞,用於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

  2. 例子:你(第二人稱)老BK恁么才來呀?

㈣ 天津話里的流行詞........

倍兒哏兒(ge r) 嘛事兒(se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