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天津民間故事
天津民間故事:王藜閣捐修鳳河東堤
--------------------------------------------------------------------------------
2008-8-26 16:29:05
簡要內容:「孩兒,孩兒,你別哭,有你寶(石)庄王大叔!」這是流傳在武清境內古鳳河東岸一帶的民謠。關於這首民謠,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孩兒,孩兒,你別哭,有你寶(石)庄王大叔!」這是流傳在武清境內古鳳河東岸一帶的民謠。關於這首民謠,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鳳河是武清一條古老的河流,河道較窄,落差較大。每逢汛期,常發水患,兩岸鄉民累遭其害。乾隆五年,兩岸鄉民捐修堤埝,被稱作「民埝」。嘉慶二十年(1815)九月,為保護縣城(今城關鎮)的安全,官府下令拆除東堤民埝。河東數十里村莊、田園盡被水淹。此後,東堤沒再修復,河東一帶幾乎每年都遭水害。
至光緒三年(1877),鳳河又一次暴發洪水。因官府扒堤後,洪水總淹河東,不淹河西,河東鄉民群情激憤,便糾集起來,偷偷將鳳河西堤扒開一段。河西人發現後,迅速聚集上千人,與河東人對峙,械鬥一觸即發。
相持期間,河西人直告京城,並托請本地在朝為官的進士李同仁出面,命武清縣令嚴懲扒堤者。知縣立即差人到河東各村抓人。眼見河東人紛紛被抓,各村街一起商討對策。後來有人提出也找有頭臉的人出面。眾人想到了寶石庄的王藜閣,並托上劉庄的路秀才等人去請。
王藜閣名叫王炳麟,字藜閣,河西務鎮寶石庄人,道光三年(1823)生,監生。在明朝時,其祖上曾五代世襲錦衣衛指揮使。入清後,又出過四位文武進士,任知府、知州、知縣的先後有七人。其父王清選是道光癸巳科(1833)進士,授翰林院編修、起居注協修、河工議敘,後封光祿寺署正銜加一級。王藜閣輕財好義,樂善好施,在當地是頗有名望的鄉紳。
聽完事情緣由,王藜閣說:「家父已經過世,本人又無功名,所請之事恐難勝任。」後經眾人再三懇求,王藜閣才應承下來。
王藜閣受託之後,立即趕往北京,面見直隸總督李鴻章,求其出面平息此事,並請朝廷撥帑銀修築鳳河堤埝。李鴻章與王藜閣的父親王清選原來同在翰林院供職,交誼很深。聽王藜閣所述,深感同情,且事關鳳河兩岸民眾福祉,便將此事上奏朝廷。不久,皇上下旨:「准修鳳河東堤,款物自籌。」
王藜閣隨旨來到縣衙,時任武清知縣的毛璋樂要送個順水人情,便將所抓鄉民全部釋放。又從鳳河兩岸鄉村選出幾位有聲望的鄉賢,與王藜閣一道共商修堤事宜。最後議定,兩岸共釋前嫌,分頭募捐修堤。王藜閣召集河東各村代表協商。大家公推他為總督辦人,又對各村募捐任務進行分攤。經一段時間籌備後,於當年秋後動工。
年過五十的王藜閣,身體力行,晝夜奔忙,經常吃住在工地。新修的東堤,北起通縣鯰魚溝,南至東蒲窪的大南宮。工程剛剛過半,所捐款物就已耗盡。王藜閣為不使工程半途而廢,便將自家的房產地業變賣,所得款物全部捐給了修堤工程。孝力慈航禪林寺受其感染,也再次加捐。經數月苦役,長達六十餘里的鳳河東堤工程終告竣工。
因積勞成疾,工程完工後不久,王藜閣就病倒在床上。而他的義舉,也經各級官府層層上報朝廷。朝廷感念王藜閣的大義,頒旨封其到粵海(即廣東海關)為官。但聖旨到寶石庄時,王藜閣已病至垂危。待聖旨宣讀完畢,便溘然離世。出殯之日,送行的官民排出數里。
至光緒二十年(1894),李鴻章南下路過河西務,特意在朝陽寺(今河西務中學)驛館召見過王藜閣的長子王壽同,追思往事進行撫慰。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水利部曾幾次來人,向王家後人征詢當年王藜閣義修鳳河東堤的舊事。
因捐修鳳河東堤,號稱「河西務大財主」的王家,從此家道中落。王藜閣的五個兒子中,有三個被迫搬到城關、河西務等處,靠僅有的零星薄田度日。寶石庄留下的後人,在土改中也被定為響當當的貧農成份。
鳳河築堤至今已經130年了,其間,雖屢遭洪水,但鮮有大災。每到犯洪季節,家中老人哄孩子時總好念叨:「孩兒,孩兒,你別哭,有你寶(石)庄王大叔!」這首民謠伴隨著滔滔鳳河水,一直流傳到今天。現今,鳳河水患已經徹底根除,兩岸百姓再無洪水之憂。經過加固、加寬的鳳河大堤靜靜地矗立在鳳河兩岸,見證著兩岸人民越來越富足祥和的生活。 (陳景山 馬向東)
http://www.022net.com/2008/8-25/505542352916800.html
清末一代武術宗師霍元甲的「精武人生」
2008-5-8 16:26:57
簡要內容:霍家父子霍元甲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武術大師,在國內外享有盛名。他的事跡在天津曾被人們傳為佳話。
霍元甲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武術大師,在國內外享有盛名。他的事跡在天津曾被人們傳為佳話。
霍元甲,字俊卿,靜海縣小南河村(現天津西郊)人,生於1868年。其父霍恩第,武藝超群,常出入關東,為客商保鏢,在武林中頗有名望。霍元甲幼年身體瘦弱,常受鄉里頑童欺負,在弟兄十人中也常被取笑。霍恩第中大為不悅。他怕有損家風,便禁止霍元甲練武,而讓他去讀書。這大大刺傷了性情剛毅的霍元甲的自尊心,他便偷著練武,暗中和兄弟們比賽。
小南河村西有個棗樹林子,是一塊墳地,平時人跡罕至。霍元甲每偷偷向父親和兄弟們學個三招五式,便到棗林深處練習,邊練邊揣摩。夏天一身汗水,冬天一身風霜,進步很快。後來,他練武的事被父親知道了,遭到了一頓訓斥,但霍元甲決不半途而廢,他答應父親不與任何人較量,不丟霍家的面子。
1890年的秋天,霍家來了一個武林好漢,說是久仰霍家"迷蹤藝"的大名,其實是來比武。言語之間,他侮辱了霍家父子,霍元甲三弟元卿便與之較量,哪知三個回合便敗下陣來。霍恩第正要親自上場,只聽一聲"看我的!"霍元甲旋風般地一躍而出。老人家一看是他,氣得不得了,但擋阻已經來不及了,兩人已經動起手來,只見霍元甲進攻如閃電,站馬步穩如基石。只幾個回合,霍元甲趁對手收腿未穩之際,俯身一腿掃去,對手一下子跌倒塵埃。霍元甲一步向前抓起對手,扔出丈余遠,把對手的腿摔折了。
這出人意料的一幕,使大家又驚又喜。霍元甲"武藝高強"的名聲也從此傳揚開去。
從腳行到葯棧1895年的臘月,霍元甲挑著一擔柴到天津衛去賣。這時他已娶妻生子,日子過的有些窘困。他的柴擔可與眾不同,一條特製的榆木扁木扁擔又長又厚,柴擔足有三、四百斤,可他挑著卻輕松自在,這使行人議論紛紛,贊不絕口。
霍元甲來到西門外的西頭彎子,生意還未開張,便有"混混兒"前來要什麼"過肩錢"、"地皮錢"。兩人由口角,到動起手來。"混混兒"哪是霍元甲的對手,他當眾出了丑,便一溜煙地跑了。一會兒功夫,一夥"混混兒"拿刀槍棍棒前來報復,霍元甲見勢也抽出扁擔嚴陣以待。等到那一幫人包圍上來,他突然大喝一聲,揮舞著扁擔左突右刺,前掃後掄,只聽見風聲呼呼響,"混混兒"們手裡的武器也紛紛落地;接著,他又來了個"古樹盤根"大掃膛,把扁擔沖著"混混兒"們掄了一圈,"混混兒"們哇哇大叫著抱頭逃竄。
時間不長,又來了40多人,把霍元甲團團圍住。霍元甲也紅了眼,他把扁擔"咔嚓"一聲斷為兩截,一手拿著一截,准備應戰。就在這劍拔弩張的時候,忽聽有人大喝"住手!"原來是"混混兒"的頭目馮掌櫃到了。他把霍元甲邀入家中,設宴款待,並想讓他接手腳行,維持這塊地盤。霍元甲答應回去和家人商量再定。
第二年的春天,霍元甲因生活窘迫,便到天津衛投奔了馮掌櫃。他接手腳行以後,陸續取消了勒索農民和商販們的"苛捐雜稅",招致了腳行里"混混兒"們的不滿。此後,他辭去了腳行的差事,來到北門外竹竿巷懷慶葯棧做了搬運夫。
一天,葯棧進了一批生地,每捆重五百斤。有一個大漢想和霍元甲較量較量,便一個人扛起這五百斤重的生地捆,一連扛了三趟,然後當著眾伙計的面說:"霍師傅,人們都說你武藝高強,力大無比,今日你何不當著眾哥們的面露一手,也讓我們開開眼。"霍元甲早就聽說他在棧里依強稱霸,便想藉此機會掃一掃他的威風。於是,霍元甲向他笑了笑,找了一根最粗最沉的木杠,挑起兩大捆生地,不慌不忙地走進庫房。伙計們見他力挑千斤,無不嘖舌喝彩。那大漢羞得滿面通紅,第二天就辭職不幹了。
過了不久,又出了一件事。一天早晨,懷慶葯棧的伙計去挑水,只見兩個大青石碌碡斜靠著立在井口上,那形勢,稍有觸動,碌碡便會墜入井中。伙計無奈,只好回去請霍元甲。這時,井台周圍已圍了不少看熱鬧的人。霍元甲來到一看,笑著說:"這人真有本事,我佩服他。這分明是沖我霍元甲來的。"說著,他來到井台,貓下腰來,用兩手捧住碌碡,只聽"嗨"的一聲,就把兩個碌碡同時推了出去。
圍觀的人齊聲喝彩。
後來,霍元甲才知道這事是北京源順鏢局的人乾的。這幾件事,更使霍元甲名聲大震。人們給他送了一個綽號叫"霍大力士"。
海河岸邊1900年初春,懷慶葯棧掌櫃農勁蓀趁活計不忙,邀霍元甲出去閑逛。二人來到海河邊,找了一個茶館,邊喝茶邊聊天。農勁蓀曾留學日本,知識淵博,他常給霍元甲講一些古今中外的事,使霍元甲大開了眼界,明白了不少道理,也激發了霍元甲愛國報國之心。
二人談興正濃之時,忽聞河邊有一陣嘈雜之聲,原來是運皇糧的船隻要在這里停泊。押糧的李剛跳上岸來,轉了一圈,沒找到打樁的地方,他有些著急,抬腳把一個席棚的立柱踢斷了。席棚的主人是山東逃荒的,靠炸果子為生,席棚倒塌,便趕緊跑出來,向李剛求情。李剛不容分說,扯掉席棚,把木樁尖頭朝下,以臂做錘,打起樁來。只見木樁一寸一寸地被打進地里,一下子驚動了不少的人。那果子鋪的主人跪求李剛給點賠償,李剛不耐煩地一腳把他踢開,在木樁上拴好纜繩,揚長而去。
就在這時,只聽霍元甲一聲大喊:"那黑小子,回來!"
李剛自恃是皇家糧船的保鏢,怎把霍元甲放在眼裡?他回轉身來,對霍元甲說:"混小子,你是活膩了,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當他得知對面就是霍元甲時,不由倒吸了一口冷氣。但他表面上不甘示弱,便說:""姓霍的,別不識好歹,這事你還是別管的好。"二人言語不合,終於動起手來。霍元甲見李剛身手不凡,便使出家傳"迷蹤藝"中的"閃步擗攔掌手雷"的式子,跳到李剛的背後,在其背上猛擊一"鐵沙掌",只見李剛朝前踉蹌幾步,"哇"的一聲噴出一口鮮血,一頭栽倒。
這時,船上的運糧官見保鏢被打倒在地,大喊大叫,叫人捉拿霍元甲,清兵把霍元甲捆了起來。農勁蓀急得頓足捶胸。他見當朝體仁閣大學士徐桐恰巧在此下船換轎,便去喊冤,徐桐問明情由,慨嘆霍元甲是條好漢,又得知霍元甲是鄉親,便讓人放了霍元甲。
1900年舊歷6月18日,八國聯軍攻陷了天津。北京源順鏢局的"大刀王五"在與洋鬼子斗爭中慘遭殺害。霍元甲耳聞目睹了不少洋鬼子血淋淋的罪行,這使他種下了對侵略者的仇恨和對清政府的憤懣。他回到家鄉招眾練武,以報效國家。
為國爭光1901年,霍元甲33歲。有一天,他的徒弟劉振聲拿來幾張廣告傳單,上面印著俄國大力士在戲園賣藝的事,聲稱:"打遍中國無敵手,讓東亞病夫們見識見識,開開眼界。"霍元甲看後拍案而起:"真是欺人太甚!"他立即帶著劉振聲趕往天津衛。
他們先找到懂外語的農勁蓀,然後到戲園說明來意。戲園管事久仰霍元甲大名,不敢怠慢,安排他們在頭等席坐定,便去向俄國大力士通報。
戲台上俄國大力士出場了。他身材高大,體壯如牛。他先打了一套拳來活動渾身的肌肉,然後仰卧台上,兩手各舉起一百磅的啞鈴,雙腿再夾住一個,在三個啞鈴上放一木板,木板上放一張八仙桌,四把椅子,然後有四名大漢上去坐在椅子上打牌,而木板毫不動搖。接著,他又表演平卷鐵板。他先拿一厚鐵板讓人用大錘咂三下,鐵板毫無變化,然後他動足氣力硬是將鐵板捲成了筒。最後是斷鐵鏈。他把一條粗鐵鏈一頭用腳踩住,然後繞身幾周,另一端從肩上回過來用雙手拽住,只聽大喝一聲,鐵鏈咔嚓掙斷,落在台上發出巨響。這些表演,使台下的觀眾驚嘆不已。表演過後,他吹噓自己是世界第一大力士,並揚言表演三天,"歡迎東亞病夫』的能者上台較量"。
霍元甲哪裡還坐得住,他一個箭步跳到台上,大聲說:"我是『東亞病夫』霍元甲,願當眾與你較量,怎麼樣?是君子斗還是小人斗隨你挑!"
俄國大力士怕當眾出醜,便讓翻譯向霍元甲解釋說他剛才那番話都是誇張宣傳,為的是掙錢,請不要當真。霍元甲再三叫板,他始終不肯比武,最後答應在報上承認錯誤,灰溜溜地離開了天津。
1903年,武清李侍衛邀霍元甲比武。第一項是在空簸籮的邊上走三圈。霍元甲此功不深,只走了兩圈半便把簸籮踢翻了,引起了李侍衛和門徒的嘲笑。第三項是每人各擊對方三掌。李侍衛第一掌出去,霍元甲象沒事一樣,只是腳下的青磚裂開了。第二掌下去,霍元甲紋絲不動,腳下的青磚碎成了小塊。李侍衛不由倒吸了一口冷氣。他拼出全身力氣擊出第三掌,只見霍元甲的雙腳陷進青磚地里三寸多深,而身體卻穩如泰山。霍元甲拔出雙腳,微微一笑說:"老師傅請了!"李侍衛哪知他"鐵沙掌"的厲害?只一掌,他就經受不住了,晃了一晃,一頭栽倒在地。
李侍衛笑臉相陪,承認失敗,並邀霍元甲住下,以後再比。誰想到他居心叵測,竟把霍元甲鎖到了小閣樓里。霍元甲在天黑以後使出神力把鐵窗整個推了出去,牆壁也塌了一塊,方才脫身。
1909年,上海來了個名叫奧匹音的英國大力士,在張園設擂,並在報上大登廣告,自吹自擂,侮辱中國人。當時上海苦於無人對敵,便來函邀霍元甲前往。
霍元甲一到上海,便也在張園設擂,並在廣告上寫著"專收各國大力士,雖有銅皮鐵骨,無所惴焉。"這在社會上立即引起了轟動。奧匹音感到事情不妙,便以一萬兩銀子做賭注要挾霍元甲,沒想到胸有成竹的霍元甲一口應承。奧匹音不得不簽訂了賽約。可是,在比賽的那天,奧匹音卻再也不見蹤影,原來他已溜到南洋去了。
日本柔道會得知霍元甲挫敗英、俄大力士,很不服氣,便精選了十幾名高手,來找霍元甲一試高低。
霍元甲先讓他的徒弟劉振聲上場,劉依照師傅的囑咐,開始時紋絲不動。日方武士見狀猛撲過去,抓住劉的衣服想把他摔倒,哪知劉的站樁功夫較深,日武士使出多種招數,都無濟於事,連敗對方五人。
日領隊非常惱火,便親自上陣與霍元甲較量,他自恃技藝純熟,但一交手便知道霍元甲的厲害。他企圖黑手傷人,被霍元甲認破,虛晃一招,用肘急磕其臂,日領隊骨斷肋折。日方承認失敗。
賽後,日方設宴招待霍元甲,席間,日本人知道霍元甲還患"熱疾",就介紹一個叫秋野的醫生為之看病。哪知服葯後,病反而逐漸惡化,僅月余,一代武術大師就含恨離開了人間。事後,朋友們把葯拿去化驗,才知是一種慢性爛肺葯。這是日本浪人暗下了毒手。
霍元甲卒於1909年9月14日,年僅42歲。國人聞此噩耗,無不深感痛惜。
霍元甲逝世後,他親手創辦的"精武體操會"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墓地在上海北郊,碑上刻有"大力士霍元甲之墓。
B. 有哪些以天津為背景的書或影視劇
楊光的快樂生活,目測會是這個回答里最火的答案吧。就是一群普通人的生活瑣事,很逗。以前還以為只有天津人才會看,後來和山西的大學室友說起來,她說她也看過。出過好多季呢,當時還挺喜歡看的!來天津拍戲的明星還挺多,常能聽到。
C. 關於天津的名人和經典故事
【查為仁】(1695~1749)清代詩人。字心谷,號蓮坡,又號蓮坡居士。天津人。出身書香門第,其父曾建查氏園林別墅水西庄。查為仁於此廣置圖書金石鼎彝,結納國內著名文人、學者。杭世駿、江沆、厲鶚等著名文學家、經學家、詩壇領袖等都曾寓居水西庄,或吟詩作賦,或揮毫書畫,或埋頭經史,或著書立說,或鑒賞金石、書畫、圖籍,產生了大量詩詞、文章、書法、繪畫作品,使天津古代文學藝術事業以水西庄為中心進入了極盛時期。其文人之盛,與揚州馬氏玲瓏山館、杭州趙氏小山堂南北並稱,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文化勝地。查為仁本人也大展才華,與厲鶚合箋《絕妙好詞箋》被收入《四庫全書》。著有《庶塘未定稿》9卷、《外集》8卷、《蓮坡詩話》3卷等。�
【梅成棟】(1776~1844)清代詩人。字樹君,號吟齋。天津人。道光年間倡立輔仁學院,主講席10餘年。曾在天津水西庄與文人名士結成梅花詩社,有許多詩作在士林傳誦,是當時天津詩壇公認的領袖。著有《欲起竹間樓存稿》、《四書講義》、《管見篇》、《吟齋筆存》等,輯有《津門詩抄》。
【張明山】(1826~1906)民間藝術家。名長林。天津人。泥人張第一代。幼初入塾,即喜為粘土之戲。經成年累月地細心揣摩與刻苦實踐,對捏塑泥人技術終獲獨得之秘。操作時優游自得,若不經意,而得心應手。為人捏像只須對坐談笑,摶泥入手,頃刻而成;且能藏泥於袖,悄悄摶塑人像,形神畢肖,栩栩如生。其作品有古裝仕女、戲曲角色和各行業人像,馳譽遐邇,被稱為南北塑像者之冠。其作品曾獲巴拿馬賽會一等獎和南洋各地展覽會獎狀、獎牌20多件。�
【孫菊仙】(1841~1931)京劇演員。原名濂,字寶臣,號學年。天津人。早年是武秀才,曾參與鎮壓太平軍。30多歲以後由業余愛好京劇而下海從藝,師事程長庚,唱老生,噪音寬亮,唱腔淳樸蒼勁,能以氣行腔,吞放自如,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孫派,與汪桂芬、譚鑫培齊名。孫戲以《完璧歸趙》、《逍遙津》、《罵楊廣》等著名。孫菊仙不僅演技高超,品德也為人敬仰,不以名角自居,不賣高價票,90歲高齡時,還在津京兩地為慈善事業舉行義演。在上海演出時,被旅滬天津人親切地稱為老鄉親,後來叫響,他便以老鄉親為藝名。晚年終於天津故居。�
【張兆祥】(1852~1908)畫家。字和庵。天津人。師從孟綉村,多才多藝,通曉西洋照相技法和詩文書畫,尤擅寫生,畫花鳥,並吸收郎士寧西洋畫法,開一代畫壇新風,自成一派。其作品傳世甚少,尤為寶貴。藏於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的《石榴花》,色彩濃艷,風姿絕倫,堪稱珍品。其弟子陸文郁等人也在畫壇名噪一時。�
【嚴修】(1860~1929)教育家。字范孫,號夢扶。天津人。清末翰林。任貴州學政時,倡新學,以奏請開經濟特科名於世。1897年任滿辭歸,熱心於鄉里興學。先約張伯苓來教家塾,後又辟私宅為敬業中學堂(今南開中學前身),又聯合士紳創辦民立第一、第二小學,協助地方當局辦起多所官立小學與半日學堂、補習所等多種教育機構。之後,在私宅創辦女子小學、保姆講習所(幼師)、蒙養園,對天津新式教育的興起,起到了啟蒙與促進作用。1918年與張伯苓創辦南開大學。晚年倡組城南詩社、崇化學會,講義理、訓詁之學。著述存稿有詩、文、日記、函札多種,輯錄出版有《嚴范孫先生遺著》、《嚴范孫先生古近體詩存稿》等書。其書法俊逸瀟灑,嫵媚多姿,為近代天津四大書法家之一。
【華世奎】(1863~1941)書法家。字啟臣,號璧臣。天津人。清內閣閣丞,民國成立之後,以遺老自居,終生不剪辮子。同嚴修組崇化學會,主其事。其書法走筆取顏字之骨,氣魄雄偉,骨力開張,功力甚厚。手書的天津勸業場五字巨匾,字大1米,蒼勁雄偉,可謂其代表作。書法作品小至蠅頭小楷,大至徑尺以上榜書,結構都很凝重舒放,晚年更加蒼勁挺拔。居近代天津四大書法家之首。�
【周學熙】(1865~1947)實業家。字緝之,別號止庵。安徽東至縣人。1894年中舉。初官於浙江,後為山東候補道員。1900年入直隸總督袁世凱幕下,主持北洋實業。1903年赴日本考察工商業,回國後曾作直隸工藝總局總辦、天津道、長蘆鹽運使,民國後兩度出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任期內在天津先後創辦商品陳列所、植物園、鐵工廠、高等工業學堂、教育用品創造所、灤州煤礦公司、啟新洋灰公司、京師自來水公司、耀華玻璃公司、華新紡織公司以及天津中國實業銀行等,成為一個典型的企業集團,奠定了北洋實業的基幹,本人亦成為與南方張謇齊名的著名實業家。著有《止庵詩存》、《止庵詩補集》。�
【張相文】(1866~1933)學者。字蔚西,號沌谷。江蘇泗陽人。光緒丙戌歲試補博士弟子員,後棄科舉,殫心新學,尤喜中外地輿科學。1899年入上海南洋公學專攻史地,後轉該校教習。1901年編寫初、中等地理教科書。1907年任天津北洋女子師范學堂堂長,出版《地文學》,將生物界納入地理學,有開創意義。與張伯苓、吳鼎昌等創辦中國地學會,任會長,編輯《地理雜志》月刊。1920年從事佛學研究。性喜游名山大川,足跡遍塞外,考證秦長城之舊址所在,發現成吉思汗陵寢故址及其碑誌,糾正當時歷史學家之誤,對學術界頗有貢獻。著作有《佛學地理》、《南園叢稿》等書。�
【梁啟超】(1873~1929)學者,政治家。字卓如,任甫,號滄江,又號飲冰室主人,人稱任公。廣東新會人。1890年入京會試得識康有為,拜為師,並接觸西學。1895年從康有為入京,協助其發動公車上書,主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等文,風靡大江南北,與康有為並稱康梁。1898年再次進京,辦理保國會,參與新政,多次上書請廢八股、設編譯局、獎勵工藝製造。7月光緒皇帝召見,命其籌備京師大學堂,主持譯書局。變法失敗後流亡日本創辦《清漢報》、《新民叢報》,主張君主立憲,參加保皇會。辛亥革命後回國,在津創辦《庸言》月刊,後在袁世凱政府任職。察覺袁的復辟野心後,於1915年定居天津。同年袁謀稱帝愈急,梁啟超策動其學生蔡鍔回滇起義,親自在寓所草成討袁檄文《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送滬發表。袁倒台後梁啟超赴歐考察,1920年回國辦《改造》半月刊,並在清華、北大任教。此後即脫離政界在津專心著述,完成《清代學術概論》、《墨子校譯》、《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先秦政治思想史》等專著,並在南開大學及寓所書房飲冰室講學授課。著述收入《飲冰室合集》,共148卷,約1400萬字,涉及哲學、史學、文學、經濟、法律、道德、宗教等許多學科,時間上囊括古今,地域上兼及中外。尤其在先秦和明清、近代的學術思想研究方面,留下了一大批頗有見地的著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張伯苓】(1876~1951)教育家。名壽春。天津人。北洋水師學堂畢業,任海軍士官生,親睹甲午之戰,憤然立下教育救國大志。1903年隨嚴范孫赴日考察教育,1904年創辦南開中學。1917年,張伯苓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考察教育,研究私立大學的組織方式。1919年,由江蘇督軍李純贈50萬銀元,張伯苓在天津西南八里台一帶購地400畝,建造校舍,創辦了南開大學。1923年創立南開女子中學。1928年,又建南開小學,從而完成了南開由小學到大學的教育體制。後來,又於1931年成立南開經濟研究所,次年成立應用化學研究所。1936年在重慶成立南渝中學。1938年任國民參政員並當選為副議長,1945年出席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1948年出任考試院院長。張伯苓和嚴范孫創立的南開大學、中學、小學,是中國近代私立學校的典範,培育了周恩來等眾多英才,在中國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王襄】(1876~1965)學者。字綸閣,號?室。天津人。從20歲起酷好考古研究,是中國較早鑒識和收藏研究甲骨文的學者。所著《�?室殷契類纂》、《�?室殷契文證》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還著有《流沙墜簡勘誤記》、《秦前文字韻林》、《古文源流臆說》、《古陶今?》等書。王襄的書法也頗具功力。1949年後任《甲骨文會集》編委,天津文史館館長,天津市政協委員。�
【李叔同】(1880~1942)藝術家,佛學家。原名文濤,法號弘一。天津人。童年讀詩書,喜好舊詩詞,擅長書法金石。1905年赴日本學習西洋畫與音樂,並與曾孝谷、歐陽予倩組春柳劇社,主演《黑奴籲天錄》、《茶花女》等名劇,開中國話劇運動的先河。回國後曾執教於天津、上海、杭州、南京。全國教音樂、西洋畫的教師,多得其親傳,豐子愷、劉質平等名家皆其得意高足。李叔同前半生既是中國話劇藝術的奠基人之一,又是詩人、音樂家、畫家、書法篆刻家,均有名作問世。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專研戒律,被尊為南山律宗大師,律宗第十一世祖,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高僧。所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曾影印成書。�
【馬千里】(1885~1930)教育家。名仁聲。天津人。南開中學、北洋大學畢業。曾在南開中學、直隸女子師范學校任教,既是周恩來的老師,又是鄧穎超的老師。馬千里是五四運動的領導者之一,擔任天津各界聯合會副會長、抵制日貨委員會主席,發動群眾罷課罷市,請願示威。大革命前後,馬千里積極支持共產黨的革命活動。資助周恩來赴日留學,周恩來旅歐時常與馬千里通信往來。馬千里還將周恩來寫的《警廳拘留記》、《檢廳日錄》在自己創辦的《新民意報》上發表。1921年,馬千里創立天津達仁女校,積極支持鄧穎超、劉清揚等組織女星社,開展婦女解放運動。還曾擔任葯王廟小學校長、河北省立一中校長、南開校友總會主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曾兼任天津紅十字會幹事長和副會長,一生忘我工作。�
【劉奎齡】(1885~1967)畫家。字耀辰。天津人。南開中學首班畢業生,自幼學習郎世寧畫法,研究五代、宋、元諸家,尤其是明代呂紀、清代沈銓的畫技,並將西洋畫之色彩、透視比例融合於中國傳統工筆國畫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其作品纖細逼真,神態自然,以《孔雀圖》最為著名,深得徐悲鴻贊揚,在中國近代畫壇獨樹一幟。�
【劉鳳鳴】(1889~1978)民間藝術家。回族。天津人。15歲開始隨外祖父馬順清學習刻磚技藝。馬順清是天津著名刻磚藝人,在清道光年間,將天津磚刻發展為獨立於建築之外的民間藝術,並開創了堆貼法,擴大立體空間,使作品層次分明。劉鳳鳴繼承和發揚了馬順清的貼磚法,創造了天津刻磚的獨特風格,被譽為刻磚劉,以立體和半立體透雕見長,在方磚上所刻山水、花卉、人物、鳥獸形象生動逼真,構思精巧,極具藝術欣賞價值。
【楊石先】(1896~1985)化學家、教育家。安徽懷寧人。蒙古族。1931年在美國獲化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南開大學理學院院長。1947年任南開大學教務長、代理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化學會理事和天津科協主席。是中國有機農葯研究事業的開拓者,曾在1956年參加周恩來親自主持的科技發展規劃制定工作,擔任綜合組組長,先後發表過40餘篇論文,研製成功10多種農葯,並培養了大批人才,是中國教育界一代名師。
【哈荔田】(1911~1989)醫學家、教育家。河北保定人。回族。出身中醫世家,早年師從國醫泰斗施今墨,三四十年代便享譽津門,在中醫診治和理論研究上造詣頗深,尤擅長婦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創立了天津首家公立聯合診所,又遵照周恩來親自指示,創建天津中醫學院,為教育和培養中醫人才、弘揚中華傳統醫學付出畢生辛勞。其醫術之精、醫德之高蜚聲中外,所診治過的患者無論是普通群眾還是高層領導或海外政要,無不交口稱贊,臨終之前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