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科藝隆老闆現在怎麼樣了
擴展閱讀
杭州哪裡可以發同城快遞 2024-06-26 11:06:06
現在杭州青菜多少錢一斤 2024-06-26 10:58:26

天津科藝隆老闆現在怎麼樣了

發布時間: 2024-06-17 00:51:53

A. 天津有哪些劇種

京、評、梆是天津最有代表性的劇種,它們雖不源於天津,但其形成與發展都與天津密不可分。天津戲劇愛好者之多,觀眾鑒賞水平之高在全國聞名。

京劇�

京劇產生於19世紀中葉,它是隨著清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和道光年間傳入的漢調,溶入京音,又吸收其他聲腔藝術而逐漸形成。清道光年間,京劇在天津已廣為流傳。清末,隨著南來北往的名角在津獻藝,天津藝人吸收其長,逐漸形成自己的表演風格。當時天津武戲最具特色,如武生三大流派「黃派」的創始人黃月山,不僅武功好,唱功也很出色,還能演小生和老生。�

20世紀20年代後,京劇界各派名演員競相來津獻藝,他們都把「過天津關」做為檢驗自己水平高低的標志。戲劇界流傳著「北京學藝,天津唱紅,上海賺錢」的說法,正說明天津在京劇發展史上的特殊地位。為此,天津認可並捧紅了一批頗有才華的青年京劇演員。如李少春、童芷苓、趙燕俠等。就連李世芳、張君秋、毛世來、宋德珠等四小名旦,也是在天津唱紅而名聲大噪的。�

天津專業京劇演員隊伍實力頗為雄厚。20世紀50年代,主要演員包括在全國頗有影響的著名演員有楊寶森、厲慧良、丁至雲、張世麟、林玉梅、李榮威等。1956年,天津京劇團正式成立,以上演員都成為該團的主演。每人都有各自的代表性劇目,如楊寶森的《空城計》、《文昭關》;厲慧良的《鐵籠山》、《艷陽樓》;丁至雲的《春秋配》;張世麟的《挑滑車》等。�除市京劇團外,還有建華、建新、榮新、塘沽等京劇團體。著名演員有楊榮環,趙松樵、小盛春(「小活猴」)等。�

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由於政治原因,除市京劇團外,其他京劇團體一律解散。天津京劇團演出的劇目只有「八個樣板戲」。直至80年代,天津京劇才再獲新生。�

為培養京劇幼苗,天津藝術學校中還設有京劇班。�

拜師學藝�舊時,拜師學藝有四種方式:即科班學藝、做手把徒弟、請家中傳藝和票友學藝等。

科班學藝,學員入科後,必須按科班排名順序,另起新名,並以名字中的某一個字作為標志,顯示科班的特點或學藝的先後。學員多是貧寒子弟,入科班目的是學習技藝,以謀衣食。凡進科班,都要履行入科手續,立「關書」(即學員家長與科班訂的契約字據)。學藝時間多是7年,有的還外加幫助科班1或2年。科班負責學員的吃穿,但「天災人禍、車軋馬踏、投河覓井、懸梁自盡,各聽天命,不與班社相干」。若學生逃走或半路退學,家長與中保人還要賠償科班7年的損失。科班裡教學時採用「打戲」的方式,即「不打不出功」,這是祖師爺傳下來的規矩。在科班中,學員最怕的是「打通堂」(即一人犯錯,全體挨打)。由於挨打時趴在板凳上,故科班演員都自稱「啃板凳出身」。老藝人常將學員的七年學藝稱為「七年大獄」。�

做手把徒弟,即演員在家中收徒進行的個別傳藝。學藝時間、拜師立字據與科班相似。生老病死,老師亦不負責。學藝期間,可任老師打罵。演出收入歸師。學藝之餘還要幫老師做家務。手把徒弟要想搭班演出還要另拜老師,叫「帶道師」,否則,同行不予承認。�

請家中傳藝,由於出錢請老師教戲,學生一般不太受罪,老師教授也較仔細。一般家道殷富的梨園人家方能做到。這種學藝與手把徒弟一樣,都要借台練藝,即搭科班進行演出練習,早晚仍在家中學戲。�票友學藝,票友的家庭條件一般較好,可出錢請老師教戲。他們若以唱戲為生(即「下海」),也需要拜「帶道師」,否則將受到同行的歧視。�

舊時,拜師學藝有一套程序。尤其是拜著名演員為師,拜師儀式更為隆重。拜師要有引薦人,即「引薦師」,徵得老師同意後,方可擇定吉日,正式拜師。�

拜師儀式一般在飯庄舉行,學生負責所需費用。儀式開始,學生先向祖師爺磕頭,然後分別向師傅、引薦師、師伯、師叔磕頭認師。再拜見各位師兄。行禮完畢,設宴款待。宴席結束後,新徒隨師回家,拜見師娘、師兄、師嫂等,一一呈上見面禮。師傅也要給徒弟回禮,稱為「衣包借牒」。從此,此徒便成了該老師的入室弟子。按傳統,這種師徒關系如父子,即「一日為師,終生若父」。�

茶園、戲園�天津早期的京劇演出場所是茶園,出現於清道光年間。當時的茶園比較原始、簡陋,隨著京劇在天津的日益興盛,光緒初年,便有了諸多設備比較完善的茶園。其中東馬路襪子胡同的「慶芳茶園」、侯家後北口路西的「協盛茶園」、北大關金華橋南的「襲勝茶園」和北門里元升園的「金聲茶園」為著名的「津門四大茶園」。

在此期間,一些官僚權貴、富商大賈也紛紛在自己的家中修建戲樓、戲台,以備唱堂會之用。�

另外,外埠旅津商人為便於經商與聯誼,也按籍貫自發集資興建了20餘會館,不少會館內就設有戲樓。其中建築水平最高、最講究的是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的廣東會館戲樓(今南門內大街)。這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式劇場。全部為木製結構。舞台坐南朝北,為延伸式,觀眾可從三面觀看演出。舞台頂部用百餘根斗拱堆砌接榫,螺旋而上,形成「雞籠式」藻井,也稱「螺旋迴音罩」,音響效果極佳。觀眾席分上下兩層,樓上為包廂,樓下是散座。整個戲樓的裝飾均用木雕鏤空工藝,富麗堂皇,十分壯觀。當年著名演員梅蘭芳、楊小樓等都曾在此唱過戲。1986年被辟為天津戲劇博物館,是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世紀30年代前後,天津京劇演出空前繁榮,幾乎所有京劇名角都在天津演出過。為此,天津又新建了幾座專門演京劇的戲院。著名的有「春和戲院」(今工人劇場)「天華景戲院」(勸業場四樓)、「北洋大戲院」(今延安影劇院)和「中國大戲院」等。他們設立了預先售票、對號入座制度,是天津較早的正規戲院。其中「中國大戲院」是天津最大的戲院,在全國的戲院中,也是屈指可數的大戲院之一。其建築上下共5層樓,觀眾在前3層。可容納1800多人,視聽效果較好,是演出京劇的理想場所。�

在劇場演出,一般都是營業性質,是京劇演員賴以生存的主要演出場所。�

京劇在茶園演戲,觀眾聽戲一般不花錢,只付茶錢。並另給找座位的服務員小費。�

堂會戲指富商士紳在節日、婚嫁、壽誕、生子等喜慶日子裡,為招待親朋好友,在私宅或飯庄、戲園、會館中組織的專場演出,也屬營業性質。演員應邀赴演堂會戲,內行人稱之為「外串」。�

堂會戲又分「全包堂會」和「分包堂會」兩種形式。全包堂會要唱整整一天。從中午12點開戲,一直唱到深夜1點,甚至唱到天亮。戲碼一般在10出左右,多者可達20出;分包堂會只唱半天,或白天,或晚上。堂會演出常常是幾個戲班聯合,或以某戲班做班底,再邀其他名角參加,這種聯合演出,名角薈萃,演出質量一般高於戲園日常的營業性演出。為此,有些京劇愛好者為聽好戲,常有給主家出「份子」或托親朋及其他關系,以此達到觀賞堂會戲之目的。�

京劇堂會,在未曾上演正式劇目之前,照例先由演員扮成福、祿、壽三星,給主家「跳加官」表示祝賀,主家照例要給賞錢,然後才開始上演正式的劇目。另外,在一出戲演完,另一出戲還未上演換幕的時間內,演員還要跳加官,每跳一次,主家必有賞錢,這已成定例。唱堂會一般先演幾出「敬神戲」,俗稱「帽兒戲」。如《封相》、《賜福》、《點魁》、《報喜》等小劇目。然後再演出為喜慶堂會的特定內容而准備的「吉祥戲」。如舉辦紀念誕辰的堂會,多上演《大四福》、《麻姑獻壽》等劇目;為嬰兒做滿月時,若主家生的是男孩,就演《麒麟送子》,如是女孩,則演《觀音賜女》、《打金枝》、《狀元印》等劇目。�

堂會戲演出時,在戲台或戲棚的欄桿上貼有劇目長條,演一出戲貼一長條。上面一般寫「××人送×××演員×戲」的字樣,意為此戲是某位親朋或富紳出錢送的,點名由某演員主演,這是戲園營業性演出所沒有的,故「點戲」成為堂會的一大特點。�

在戲班的收入中,演堂會戲所得是戲園營業性演出外最大的一筆收入。清光緒初年,每次堂會至少可賺紋銀幾十兩,甚至一二百兩。光緒中葉以後,一次堂會戲多者可得紋銀數百兩。民國時期,一次堂會戲多者可得一二千元。由於堂會戲收入豐厚,故許多戲班的班名都用「福」、「喜」、「壽」等字樣以圖吉祥。�

演堂會戲,除正式戲價收入外,還有一些額外的賞錢,如「跳加官」和「堂惠」等。在演出中,如遇達官顯要前來觀戲。不論演至何處,都要暫停,立即扮一「加官」,手拿「一品當朝」的書軸,到台上舞蹈一番,以示歡迎。到場的達官顯要欣喜之餘必出賞錢。一次堂會往往能跳十幾次,乃至幾十次加官。

由此賞錢可見一般。另外,每逢好戲出演,好角出台或演至精彩處,台下往往有人喊:「搭錢!」隨即一張擺有賞錢的八仙桌便搭於台上,後台即來人謝賞領賞。錢按份計算,每份多少不一。戲、角兒越好,錢數越多,這種賞錢叫「堂惠」,意為「堂會惠賜」。因此,堂會錢往往是演員個人生活中一筆十分可觀的收入。�

天津規模較大的一次堂會是民國二十年(1931年)富商孟洛泉為慶壽辰而舉行的一次盛大堂會。著名演員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四大名旦」,以及王以宸、譚富英等都參加了演出,此次堂會共耗資25萬元。��義務戲是演員白盡義務而不取報酬的一種演出形式,俗稱「義演」。舉辦義務戲演出始於清光緒末年。中國最早的一次義務戲演出就在天津,是天津八善堂之一的南善堂為孤兒院募捐而舉辦的。邀請在津的著名演員參加演出,義務幫忙,在「下天仙」茶園唱了10天戲。票款收入,除必要開支外,全部捐給了孤兒院。當時組織義務戲只是偶爾為之,後來逐漸形成風氣。�

舉辦義務戲演出是含有慈善、救濟意義的一種演出形式。多為了救助貧窮的同行,或是賑濟各種災荒,再者是社會上的公益、慈善事業的募捐、籌款等。�

由於京劇是天津的第一大劇種,影響最大,而且名角薈萃,所以每遇社會募捐賑濟活動常由京劇演員合作,演出義務戲。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底,在中國大戲院曾舉辦了4次冬賑義務戲。參加演出的有楊小樓、梅蘭芳、苟慧生、尚小雲、馬連良、譚富英、小翠花、侯喜瑞、葉盛蘭、蕭長華、馬富祿等梨園名角,成為美談。

行會戲又稱「行戲」,是京劇戲班專門為各行各業祭祀祖師等團體活動所進行的演出。�

過去360行,行行都有自己的祖師爺。人們往往在祖師誕辰這一天(祭祖師有固定的日期)舉行祭祀活動。每逢此日,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大聚會,並邀請戲班演一場「行戲」,以示慶祝與娛樂。�

合作戲是由部分著名演員臨時聯合同台表演的一種演出形式。通常由某一戲班或個別京劇愛好者發起組織,聚集幾位著名演員參加演出。這種合作戲往往是著名演員同台獻藝,劇目新穎,有競爭之勢,可滿足觀眾對名角演唱藝術的觀賞願望。如近年舉辦的「梅派」、「程派」、「裘派」等京劇流派專場演出,均屬該類。��應節戲是在節日期間表演的與節日內容、習俗等相關的演出。如正月十五上演的應節戲稱「燈節戲」。最常演的劇目是《上元夫人》。二月二為「龍抬頭」的日子,演出時要耍龍燈;三月三,傳說是王母娘娘的生日,上演劇目多為《蟠桃會》,五月五是端陽節,民間有去五毒之說,故常上演《五判斬五毒》、《混元盒》、《白蛇傳》、《鍾馗》等劇目;七月七神話有牛郎織女天仙配的故事,常上演《大仙配》劇目;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演出《嫦娥奔月》等劇目。�

票房、票友�票房是指京劇愛好者的業余組織;票友,是指非職業性京劇演員和樂師的通稱。他們是京劇藝術忠實的觀眾和積極的參與者。�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後,隨著京劇在津的廣為流傳,天津出現了許多京劇票友,他們自發地組織起來進行演唱練習與交流。一些票友也由一般的演唱進而「下海」(即職業性京劇演員),成為名伶(即名角,名演員),如清「同光十三絕」中以擅演彩旦戲著稱的名丑劉趕三,就是天津最早下海的一位票友。另外,與譚鑫培、汪桂芬齊名,世稱「孫派」,藝名為「老鄉親」的孫菊仙;世稱「汪派」的汪笑依以及童芷苓、李宗義、丁至雲等,都是先為票友,後成為著名京劇演員。�

票房與票友,在天津的戲劇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隨著京劇在天津的興盛,天津人看戲、欣賞和研究戲成為一種時尚。廣大戲迷愛好者熱衷於京劇,從而使票房與票友業日益興盛。�

天津最早的票房是雅韻國風社。成立於1900年以前,地點在北門里一個獨門獨院內。票友多為鹽、當商富戶子弟,日日高朋滿座,談笑風生。其中有不少票友後來成為京津名票。如被譽為譚派嫡系正宗的大鹽商王君直、善唱汪(汪桂芬)派的王頌臣及幾十年聲譽不衰,須生、銅錘兩工戲的劉永奎等。此外,雅韻國風社這一票房還有兩位伴拉胡琴的聖手:陳筱鶴和李佩卿,在票友中可算佼佼者。其中李佩卿曾被名角余叔岩聘請操琴,長期合作十餘載,而成為名琴師,天津票友引以自豪。�

民國以後,陸續出現了一些家庭票房。這種票房人員少,組織簡單,其家主人喜好京劇,便約些同道定期排練,必要時請老師說戲。票房主人各階層人物都有,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兩家,即李澄甫家和周家票房。�

李澄甫家票房在東門里天津道衙門西箭道。李澄甫原是小商人,他將自家3間磚瓦房作為票房,並置有戲裝行頭,每月綵排2次,能演幾出「對戲」,如《南天門》、《賣馬》、《武家坡》等。�

周家票房,主人楊慕蘭,自幼喜京劇,學唱青衣,唱、做均佳,能演幾十齣戲,在津享有盛譽。每逢有善舉義務戲,當仁不讓。她廣集人才,在自家成立票房,名曰「吟國劇社」,著名小生兼鼓佬袁文斌和著名凈角女演員齊嘯雲,幼時常在該處學戲。�

此外,還有鹽商子弟李赫生家、開設麻袋庄的李文吉家、三新公司總經理呂幼才家等眾多的家庭票房。�除家庭票房外,還有清唱票房、綵排票房、崑曲票房、清音桌等。清唱票房,是以清唱為主的票房。這種票房組織規模都比較小,票友也不多。票友每月須交不過一元的會費,供房租、水、電、茶等開支。較知名的清唱票房有鶴鳴社、遙吟國劇社、中南國劇社、有光堂、華樓小票房等。�

鶴鳴社,民國十八年(1929年)成立,地址在城裡草廠庵。年近九旬的孫派鼻祖老鄉親(孫菊仙),每逢過排必到,風雨無阻。尚仙肪常隨其左右,得其真傳,後成為孫派須生名票友。�遙吟國劇社,成立於民國初年,創辦人馮樹霖,地址在河東地道外沈莊子姚家台。票友由鐵路搬運工人、小商人、經紀人等組成。每天開鑼,各行當都有。著名票友是「李家五虎」,能打也能唱。�中南國劇社,地址在南市榮吉大街中南報社後院,票友多為報社職工。著名票友有老生李宗義和花旦雀景雲,二人均從票友下海轉為京劇演員。�

有光堂,成立於20世紀20年代末,地址在南市榮吉大街昇平茶園(現黃河戲院)北路西。創辦人王子慶,能唱花臉、須生、小花臉。每星期日過排,能唱者都可參加。華樓小票房,成立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前後,地址在南市華樓,因票房小,只能清唱吊嗓,不能過排整出戲。名票友有曾一度下海、天津武生頭一名的鄭敬蓀和初次走票、一鳴驚人的武生王益友。

此外,還有一些小票房,只能吊嗓唱小段,或練習各種樂器,為少數人業余消遣之地。綵排票房需要租賃寬大房屋,能掛起「守舊」分出前後台。至於修飾前後台,添置桌椅、板凳等,由票友均攤,也有少數富有者自己出資,票友每月酌交會費。著名綵排票房有漁陽社、劍影鐸聲社等。�

漁陽杜,20世紀30年代初成立,地址在泰康商場四樓。票友多知識分子,名票有老生劉伯敏、文武老生劉仲敏、彩旦劉秉心(後下海)等。�

劍影鐸聲社,成立於20世紀30年代初,在天祥市場四樓。票友人才輩出,尤其是後來下海的陳大濩,在上海大紅大紫;陳延蓀的武生,也名赫一時。�

機關票房。票友多為該單位職工,在單位的禮堂綵排。著名的機關票房有北寧鐵路局「寧友國劇社」(北寧公園大禮堂)、海關票房和郵政局票房等。�

20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天津票界活躍一時,人才輩出,可稱黃金時代。當時有3個規模較大的票房:一是開灤國劇社,在開灤礦務局(現市委大樓)俱樂部禮堂,能容500餘人,綵排時售票演出,當時票價2角。老牌票友王庾生、朱邵庵為該社台柱子。此外,還有李克昌、陳奇豪、劉子璞、劉秉初、李紫玉等。老生陳奇豪和架子花臉李克昌後均下海,成為專業演員。二是群賢留韻社,原名「竹記」,民國六年(1917年)成立。在大口聯昌起卸行樓上,創辦人為天津舊宅子弟楊壽民和張筱珊。此票房服裝、道具齊全,生旦凈末丑,文武場面,各顯身手。崑曲、二黃各盡其能。戲目之多(約四五十齣),角色之硬,令各票房望塵莫及。該票房每周六對外綵排,當時票價1角,未響鑼座位己滿,可見其影響之大。30年代末,該票房移至南市華樓2樓。三是永興國劇社,成立於20世紀20年代,在法租界24號路(現長春道)嘉樂里一所3層樓內。

創辦人葉庸方和吳謂濱。初辦時,參加活動的多為各國洋行的大小職員,後請來老師說戲,又陸續入社了許多票友。剛學戲的童芷苓常到這里綵排。評劇家張聊公、戲劇家馬彥祥、上海名票鍾啟英等都曾到此參加綵排。京津許多京劇演員、名票也常來此說戲。該社能演大小劇目30幾出,在津影響很大。�

崑曲票房。崑曲早年叫「雅部」,文字深奧,板式腔調繁瑣難學,無文學藝術修養者不敢問津。民國初年,天津票友開始學唱,或在家私學、或組織崑曲社。比較有影響的有一江風曲社和辛巳曲社。�

一江風曲社,成立於20世紀40年代。主持人是學識淵博的北大關文教館館長馮孝綽。社員多教育界人士。聘請崑曲老演員王益友執教。較有造詣的社員有崑曲票友首屈一指的韓耀華、有文學修養又長於詩詞的陳中樞和富有音樂大才的劉吉典等。辛巳曲社,成立於20世紀30年代,主要學《玉簪記·琴挑》、《牡丹亭·鬧學、游園驚夢》等。�

此外,天津市人民廣播電台文藝部於1957年也成立一個崑曲杜,集以上兩社成員約30人,馮孝綽任社長,崑曲老演員田瑞亭為藝術指導。社員各有所長,人才濟濟。對外曾廣播《長生殿·小宴驚變》一折,深受聽眾贊揚。�

清音桌。清音桌多安置在茶樓上。到該處唱戲的票友,有的是借地練習,又能向老一輩票友求教;有的是想下海又顧慮重重,生活上又入不抵出的,來此唱戲,掙幾個錢;有的則是因生活困難,到清音桌唱戲拿些份錢維持生計。著名的清音桌有位於單街子東口外路西的「東來軒茶樓」和中原公司4樓的西餐部。�

以上各種類型大、小票房,到20世紀30年代已達到60餘處。他們多屬社會團體性質,有的是機關單位附設,還有的是以家庭出面組織。其中最著名的票房是雅韻園風、琴聲雅集、漁陽社、北寧國劇社、開灤國劇社等,以及「竹記」、「劍影」、「鶴鳴」、「遙吟」等。著名的票友有「名票四王」:王君直、王庚生、王頌臣和王竹生。袁世凱的次子袁寒雲也是名票友,他曾與全國著名演員程硯秋、孫菊仙同台演出。此外還有夏山樓主韓慎先以及劉叔度、朱作舟等等。�

票友的人員組成,早期多為前清遺老、下野政客、紳商富賈等。後來又逐漸增加了自由職業者和一般的平民、小商販和產業工人。�

票友參加戲班的演出,稱為「串客」或「清客串」,又稱為「玩兒票」、「票班」。票友參加演出時,在海報上的署名,往往在姓與名的中間加一「君」字,觀眾一看便知是票友串演。由於一些高層次的票友加入京劇演員行列,使演員的組成成份發生了變化,從而提高了京劇演員的社會地位和文化素養,對京劇藝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至今日,天津京劇愛好者仍然很多。據統計,有票房140餘個,票友數千人。而且票房多由各區、街文化活動站代替。業余京劇團頗多,並常有演唱交流和比賽活動。至於家庭中的聚會清唱更是不可計數。不僅如此,在海河兩岸、各大小公園,仍有許多京劇愛好者,伴著司鼓、胡琴清唱,使京劇成為天津十分普及的一項群眾文化活動。

B. 天津前十強的裝修公司口碑怎麼樣裝修公司怎麼選擇


現在有很多人在對房子進行裝修的時候,為了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都會選擇裝修公司。在天津的裝修公司是有很多的不一樣的裝修公司,裝飾出來的效果也不一樣,人們對此給出的評價也都不同,那麼天津前十強的埋猜或裝修公司口碑怎麼樣,以及面對眾多的裝修公司,應該也要了解到裝修公司怎麼選擇。
天津前十強的裝修公司口碑怎麼樣
天津前十強的裝修公司的口碑都是挺不錯的,排名前十的裝修公司有天津東易日盛裝飾、北京業之峰諾華裝飾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實創家居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城市人家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天津陽光力天建築裝飾有限公司、天津科藝隆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天津騰虹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工長俱樂部、輕舟世紀裝飾有限公司、元洲裝飾有限公司。
1、天津東易日盛裝飾
2010年1月,東易日盛被國家工商總局評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是標志著東易日盛家居裝飾集團跨入了飛速發展的新紀元。
2、北京業之峰諾華裝飾股份有限公司
業之峰的分支機構,遍及全國各地2005年:率先實施完整家居服務運營模式,開始為客戶提供一站式家裝服務。
3、天津實創家居裝飾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實創裝飾集團有限公司,前身為北京實創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於1997年成立於北京。迄今為止,天津實創裝飾已經在這里生根、發芽,成長六年有餘。
4、天津城市人家裝飾工程有限公司
城市人家天津公司,提出誠信不打折、不打折不送禮品質高價更實!的宣傳經營口號,成立了大型客戶服務中心,以小組式為客戶進行全程貼心服務。
5、天津陽光力天建築裝飾有限公司
天津陽光力天建築裝飾有限公司成立於1997年,是以家裝為主,涉足商裝、建材等相關產業的專業性裝飾公彎伍司。
6、天津科藝隆裝飾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科藝隆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於1997年。
7、天津騰虹裝飾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騰虹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傢具備國家設計與施工資質的專業裝飾名牌企業。
8、天津工長俱樂部
天津工長俱樂部是天津家裝市場的最具特色的家裝公司,天津工長俱樂部自2008年成立至今一直以創新引領行業發展,獨特的家裝模式吸引著天津裝修的業主,推出家裝九宮格特色。
9、輕舟世紀裝飾有限公司
輕舟世紀裝飾(天津)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室內設計、預算、施工、材料於一體的專業化裝飾公司。公司從事裝飾裝修行業多年,擁有一批獨立的專業化的施工隊伍,確保施工安全,專業。
10、元洲裝飾有限公司
元洲裝飾成立於1997年,歷經十六年的穩健發展,現已成為集家居裝飾設計、家居產品設計、家居體驗式賣場於一體的大型家居裝飾企業。
裝修公司怎麼選擇
1、許多消費者願意採用第二種洽談方式,其目的是為了避免裝飾公司把底探走。消費者都想讓裝飾公司先報價,自己也有個比較和還價的餘地。
2、這種做法是沒有必要的。全部正規的裝飾公司的利潤率都相差無幾,所不同的是設計力量和售後服務有好有壞。您這樣做只會耽誤自己的時間,從而拖延施工進度。
3、怎樣認定裝飾公司的資格首先,裝飾公司必須有進行裝飾工程施工的資格。您除了要檢查營業執照之外,公司有無正規的上班地點,是否能出具合格的票據與證書等,有無任何保障,都是您要仔細考察的。
4、您可以考察這家裝飾公司所做過的工程,來評價它的設計和施工水平。室內設計師的水平和資歷,直接關繫到設計水平的高低,所以您要對這家公司的設計師進行詳盡的詢問。如果是朋友介紹的,您可以通過熟人來了解公司的情況。但有時親朋好友並不是這方面的行家,難免會有誤導。
5、如何與裝飾公司初步接洽目前裝飾公司的報價方式有兩種:一是您報出想投入多少錢,由裝飾公司結合您的要求,開始設計和報價;二是您提出居室裝修的具體要求,由裝飾公司報出實現您的要求要花多少錢。
天津前十強的裝修兆頃公司口碑怎麼樣,以上的文字已經為你做出了解答,不同的裝修公司所展現出來的效果自然是不同了,具體選擇哪一個指的是要根據業界消費者所給出的口碑評價來判定。另外裝修公司怎麼選擇的方法,其實是有很多的以上,也為你介紹了一些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做出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