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中國天津商人有哪些
擴展閱讀
天津海歸灣收費怎麼樣 2025-01-15 22:40:55
天津高一教科書哪裡買 2025-01-15 22:31:11
廈門同城快遞多久能到 2025-01-15 22:27:54

中國天津商人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4-08-06 01:41:54

① 求天津的與天津鹽商有聯系的名人極其與天津鹽商交往故事

清代詩人張船山(問陶)稱譽天津「十里魚鹽新澤國。二分煙月小揚州」。前人多看重天津的水鄉景色,即漁(次要的)鹽(主要的)之利帶來的風月繁華。這一點,天津與揚州也很相似。行銷淮鹽的商人與行銷蘆鹽的商人,所創造的文化扭轉與意蘊,在當時是頗為接近的。

天津鹽商文化對天津民風民情的改變,有積極影響,也有負面疚,從天津民俗整體看,都很明顯。

就天津情況講,有一條顯而易見的規律:正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鹽。遂閑堂張家行鹽有了錢,兒孫都步籬仕途;無錫華氏(南華)北遷後,祖先業鹽,後世出了內閣中丞華世奎。李叔同(弘一)之父李世珍(小樓),為同治進士,致仕後因辦鹽務成了巨富;楊一昆及其子楊恆占(進士)也是先仕而鹽發家的。無論如何,科場功名,總是對文化的一種啟動力。

但鹽商文化的一大特點,就是用錢堆起來的,無論起造園林,收藏名跡,延攬名士,縱情詩酒,沒有錢是辦不到的。風月繁華的基石是白銀。這說又影響天津的社會風氣「俗尚奢華」。「八大家」中的鹽商振德黃、長源楊、益德王、益照臨張(海張五)、李善人,無不以揮霍性開支而聞名津沽。天津鼓樓東姚家也是鹽商,而且姚豐年、姚承豐父子兩世進士,財力不下「八大家」,但家風清正,生活簡約,就不屬八大家。從這一點看,鹽商文化對天津風俗糜爛又有大關系。聘閨女講究:「過嫁妝」,娶神薯媳婦講究「亮轎」,死人講究「出大殯」,辦會講究「設擺」,把家中珍貴文物擺出去,實際是「擺闊」。由於金錢悖入悖出,因此天津又有「寶貴無三輩,清官不到頭」的說法。楊一昆在〈天津論〉里說:「第一是走鹽商,走久接(結)地方。一派綱總(鹽商公會頭目)更氣象:水晶頂,海龍裳,大轎玻璃窗兒亮,跑如飛蝗,把運司(鹽官)衙門上。店役八九個,圍繞在轎旁,黑羔馬褂是尋常。他(鹽商)的來頭可想。」這就是鹽商的日常面貌和文化形象。

鹽商辦文化事業並不單純出於傾心文化藝術,主要還是附庸風雅。張霖、查蓮坡皆能詩,但有幾首為人傳誦?天津詩人還是「獨有清韻在梅花」,屬於那家族累世清芬、佳仕途蹭蹬的梅成棟祖孫。清代天津也沒有出現大書法家、大畫家,更沒有「金陵八家」、「吳門四子」畫派。鹽商中人對於藝術總是浮皮蹭癢、水過地皮濕,點到而已(鹽商後裔另論)。這種創作風氣,影響甚深。
鹽商八大家
天津「八大家」,是對天津歷史上有代表性的富戶豪門的一種統稱。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八大家」,成為明末清初天津海運、糧業、鹽務、工商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清咸豐初年游仿者開始,流傳著有關「八大家」,的說法:韓(海運業)、高(大鹽商)、石(大地主)、劉(糧、油業,大地主)、穆(經商),黃(大鹽商)、楊(大鹽商)、益照臨(鹽務)。即:「天成號韓家」、「益德裕高家」、「楊柳青石家」、「土城劉家」、「正興德穆家」、「振德黃家」、「長源楊家」、「益照臨張家」。後又有「新八大 家」之說:天津衛,有富家,估衣街上好繁華;財勢大,數卞家,東韓西穆也數他;振德黃,益德王,益照臨家長源楊;高台階,華家門,冰窖胡同李善人。

鹽商文化與天津民俗

清代詩人張船山(問陶)稱譽天津「十里魚鹽新澤國。二分煙月小揚州」。前人多看重天津的水鄉景色,即漁(次要的)鹽(主要的)之利帶來的風月繁華。這一點,天津與揚州也很相似。行銷淮鹽的商人與行銷蘆鹽的商人,所創造的文化扭轉與意蘊,在當時是頗為接近的。
天津鹽商文化對天津民風民情的改變,有積極影響,也有負面疚,從天津民俗整體看,都很明顯。
天津屯本為軍事建制。因此,民風慓悍,造成遇事講打講鬧的社會風氣。而鹽商如順治時張霖、康雍間的查日乾(天行)、安歧(儀周),起造園林,延攬名士,換名話說,在天津,「引進文化」,成為一時風氣。安歧「無聲爭之好,惟涉古今書畫名跡」,「收藏之富,甲於海內」,不能不說是一個天津文化的建設者,范寬〈雪景寒林圖〉,孫過庭〈書譜〉都是字氏家中物。鹽商收
藏名跡的風尚,在晚大盯清「八大家」中李善人身上遺風猶存。李家珍藏宋元明珍本圖籍多種,是旬清大藏書家之一。
天津儒學始於明正統間。在明、清兩代,不但有文學、武學,還有商學。商學的生員即來自商、灶(鹽灶)兩稽查,主要來自鹽商,早期也由鹽商承擔經費。鹽商積極興學,既因本身富於財力,又因商、灶兩稽查子弟可人科場,步入仕途。天津第一所學校(康熙五十八年)「三取書院」,早期經費全由長蘆鹽商支會。第二所「問津書院」。則由鹽商查為義獻產而設。天津河東鹽索一帶,從不講讀書習文,乾隆舉人楊一昆(無怪)在此設「起鳳樓書社」,使民風民情大為改觀。而楊家即是鹽商。天津一地,民風民俗由尚武而崇文,不能不承認鹽商文化是具有促進作用的。
就天津情況講,有一條顯而易見的規律:正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鹽。遂閑堂張家行鹽有了錢,兒孫都步籬仕途;無錫華氏(南華)北遷後,祖先業鹽,後世出了內閣中丞華世奎。李叔同(弘一)之父李世珍(小樓),為同治進士,致仕後因辦鹽務成了巨富;楊一昆及其子楊恆占(進士)也是先仕而鹽發家的。無論如何,科場功名,總是對文化的一種啟動力。
但鹽商文化的一大特點,就是用錢堆起來的,無論起造園林,收藏名跡,延攬名士,縱情詩酒,沒有錢是辦不到的。風月繁華的基石是白銀。這說又影響天津的社會風氣「俗尚奢華」。「八大家」中的鹽商振德黃、長源楊、益德王、益照臨張(海張五)、李善人,無不以揮霍性開支而聞名津沽。天津鼓樓東姚家也是鹽商,而且姚豐年、姚承豐父子兩世進士,財力不下「八大家」,但家風清正,生活簡約,就不屬八大家。從這一點看,鹽商文化對天津風俗糜爛又有大關系。聘閨女講究:「過嫁妝」,娶媳婦講究「亮轎」,死人講究「出大殯」,辦會講究「設擺」,把家中珍貴文物擺出去,實際是「擺闊」。由於金錢悖入悖出,因此天津又有「寶貴無三輩,清官不到頭」的說法。楊一昆在〈天津論〉里說:「第一是走鹽商,走久接(結)地方。一派綱總(鹽商公會頭目)更氣象:水晶頂,海龍裳,大轎玻璃窗兒亮,跑如飛蝗,把運司(鹽官)衙門上。店役八九個,圍繞在轎旁,黑羔馬褂是尋常。他(鹽商)的來頭可想。」這就是鹽商的日常面貌和文化形象。
鹽商辦文化事業並不單純出於傾心文化藝術,主要還是附庸風雅。張霖、查蓮坡皆能詩,但有幾首為人傳誦?天津詩人還是「獨有清韻在梅花」,屬於那家族累世清芬、佳仕途蹭蹬的梅成棟祖孫。清代天津也沒有出現大書法家、大畫家,更沒有「金陵八家」、「吳門四子」畫派。鹽商中人對於藝術總是浮皮蹭癢、水過地皮濕,點到而已(鹽商後裔另論)。這種創作風氣,影響甚深。

② 紅頂商人之盛宣懷:毀譽參半的"中國商父"到底做了哪些中國第一

說到近代的紅頂商人,盛宣懷是個不得不提的人物,創建了龐大的商業帝國,也有其深厚的官方背景,真的是亦官亦商。

盛宣懷,字杏蓀,1844年出生於江蘇省常州府的官宦世家。早年他曾輔佐父親治理湖北(其父盛康曾任湖北布政使),當時漢口已是通商口岸,洋行林立,洋貨齊聚,盛宣懷耳濡目染,事事研求,對於西方先進技術有著直觀和真切的了解,並慨然以匡時濟世為己任。

1891年,在煙台設立膠東第一廣仁堂慈善機構。

1892年,任直隸津海關道兼直隸津海關監督。

1895年,奏設北洋大學堂(天津大學前身)於天津。

1896年,以四品京堂候補督辦鐵路總公司事務,接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奏設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於上海。授太常寺少卿銜。

1897年,在上海外灘開辦了中國通商銀行,被補授大理寺少卿銜。

1901年,因保護東南地方有功,被賞加太子少保銜。

1902年,任正二品工部左侍郎。

1905年,盛宣懷在上海創設了中國紅十字會。

1908年,任命為郵傳部右侍郎。

1911年,升任郵傳部大臣。

1911年,武做衫昌起義爆發後,盛宣懷被革職移居大連,永不再用。盛逃亡日本神戶。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盛宣懷受孫中山邀從日本回到上海,在上海租界中繼續主持輪船招商局和漢冶萍公司。

1913年5月,盛宣懷又出任漢冶萍公司董事長。

1916年,盛宣懷在上海病逝,他遺囑將其家產的一半,捐贈為慈善基金。

③ 天津人的性格有什麼特點

傳統的天津人,熱心腸,愛熱鬧,口直心快,愛咋呼,很真實,非常幽默,刀子嘴,豆腐心,有點戀家,比較容易滿足,正所謂知足者常樂。

「衛嘴子」是中國人對天津人的總體界定,它把天津人的性格特點做了最根本的概括。

既然是「衛嘴子」那就一定愛說,這一點兒沒錯,天津人是愛說,從小孩就愛說,街頭巷尾,常見到一些孩子們在一起不做什麼游戲什麼事情要做,

就是湊到一起說天道地,一個接著一個地說,說起來沒完沒了,再大一些,一群一群的青年人,也是愛說,沒有正經的事情要做,就是說說話。

(3)中國天津商人有哪些擴展閱讀:

不少天津人都聽老人講祖上在山西洪洞大槐樹村,而根據有關資料,也確實發現天津許多早期人物籍貫是山西,因此山西移民的記載,使得一些人相信天津話來自山西;

第二種說法認為天津人是「燕王掃北」時從江蘇、安徽移來的。

天津早期人口構成中有一支是安徽人。尤其是安徽方言對天津話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但說天津人來自安徽是不恰當的。天津總體來說是個移民城市。五湖四海三教九流匯聚於此。

④ 天津人的祖先絕大部分是商人軍戶富戶農民還是什麼

商人和軍戶居多,一來因為天津城鎮的形成就是因為九河下梢、屬於河運交通的重要樞紐,聚集在此的商人越來越多,才逐漸形成了「城」,再往後就是設衛,這時候軍戶逐漸就多了起來。在建城之初的商人里、主要是徽商,所以天津話的音調跟安徽某些地區的口音接近。清末民初的時候一些滿族官紳和文人墨客也聚居天津,闖關東的一些山東人也有很多「迴流」到了天津(畢竟那時候天津是很重要的商埠,做生意的人很多,我家就是屬於這類),所以現在的天津人里,滿族人和祖籍山東的人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