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的舊名是什麼名字
擴展閱讀
在上海吃什麼 2024-09-19 22:55:36
杭州上牌在哪裡 2024-09-19 22:53:19
晉江到廈門動車站在哪裡 2024-09-19 22:46:46

天津的舊名是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 2024-09-18 20:26:30

⑴ 天津衛是什麼意思,和天津有什麼區別

天津衛:「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天津得到賜名後,於同年設置了軍事部門。「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當時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統稱三衛。

區別:

天津是一個城市;而天津衛是一個軍事部門。

天津天津衛發展歷程:

2004年12月23日是天津設衛築城600年的紀念日。天津設衛建城600 年,決不是說天津只有600年的發展史。從秦漢到宋元,歷代在天津地區挖渠開河,運糧建寨,設官建制,發展魚鹽業生產等活動。由於金、元兩朝,建都北京,天津地位日顯重要。但是天津作為一個具有完整意義的都市卻是從明朝開始的。


1402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為了紀念開始發兵的「龍興之地」,朱棣把「直沽」這個曾的「天子渡河之地」賜名為天津。

天津素有九河下梢之稱,海河、南運河、北運河等眾多河流均在天津交匯。海河全長73公里,它穿越天津市中心,東入渤海,早在公元三世紀以前,海河作為天然河流,就成為中國北方人民的水運通道。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天津衛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天津

⑵ 北方非常顯眼的天津話,到底怎麼形成的,與安徽什麼關系

天津話是結合北方特色以淮揚與徽皖為基準的南方話,說到這兒就要從歷史來說起,直到元朝時,天津還僅僅是一個鎮子,被稱為海津鎮,與洛陽、西安、開封等地不同。

天津是在明朝統治初期,燕王朱棣發動戰爭,從海津鎮乘船南下攻打建文皇帝,後來朱棣造反成功,成為了永樂皇帝,而因為天子曾經過海津鎮,所以就改名為了「天津」。

其實並不僅僅是語言,天津地區的飲食和風俗習慣,都有著江淮地區的特色。因為,在飲食、風俗方面,能夠找到各個地區的影子,天津更是屬於近現代歷史中形成的移民城市。

⑶ 天津的由來

1、天津的由來:

清代乾隆初年,從漸江來天津的詩人汪沆,寫出描寫天津民俗的第一本竹枝詞(通俗詩),詩中說:「天津名自長陵賜」。長陵是指十三陵中理葬的明代皇帝成祖朱棣。天津就是在他登基作皇帝的第二年(永樂二年,公元1404)給起的名字。當時不是作為地名,而是作為軍事建置而命名的,它就是天津衛。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2、截至2016年底,天津有16個市轄區(其中1個副省級區),共有鄉鎮級區劃數為245個。市轄區分為中心城區、環城區、濱海新區和遠郊區。

(3)天津的舊名是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1、風景名勝:

天津市區依河而建,1989年評選出的「津門十景」分別是「天塔旋雲」、「薊北雄關」、「三盤暮雨」、「古剎晨鍾」、「海門古塞」、「沽水流霞」、「故里尋蹤」、「雙城醉月」、「龍潭浮翠」、「中環彩練」,這些景觀既有名勝古跡及舊景新顏,是新時代天津旅遊景觀的代表。

2、天津地方特產:

天津三絕:天津三絕歷來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被稱為天津風味小吃「三絕」的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和耳朵眼炸糕;其二是被稱為天津民間工藝「三絕」的泥人張彩塑、楊柳青年畫和風箏魏風箏。

特色小吃:糖礅、大餅雞蛋、茶湯兒、果仁張、崩豆張、麵茶、楊村糕乾。

特色早點:煎餅餜子、鍋巴菜、老豆腐、果子、燙面炸糕、卷圈、荷包蛋、糖果子、果篦兒。

天津特產:天津甘栗、天津冬菜、天津大白菜、獨流老醋、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

參考資料:天津--網路、天津的由來--華夏網

⑷ 「天津衛」是天津的舊稱嗎﹖

「天津衛」是天津的舊稱
天津地區的形成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唐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宋金時稱「直沽寨」,元朝改稱「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明永樂二年(1404年)築城設衛,稱「天津衛」。

⑸ 天津為什麼叫天津

這個問題不錯,我查了一下,天津之所以叫天津,主要是明朝設置了天津衛。其實,據我所知,從秦漢到宋元,歷代在天津地區挖渠開河,主要是運糧建寨,弄一些魚鹽業生產等活動。

不過天津的 歷史 很復雜,由於金、元兩朝,建都北京,所以天津地位日顯重要。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經過的渡口,別名津沽、津門等。我看 歷史 書上說,宋金時稱「直沽寨」,元朝改稱「海津鎮」,這里離北京近,朱棣到過這里,就被叫做「天子的渡口」,「津」就代表渡口,所以叫「天津」,加上又是天子渡口,所以就叫天津了,這個回答你們滿意嗎?

還有需要補充一點,明永樂二年,這個地方築城設衛,於是就叫「天津衛」。當時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統稱三衛,至今人們經常提到的「天津衛」一詞,想必就是從這個地方來的。

自從叫了天津,這個地方就慢慢發展起來。天津有多厲害,我查了一下,如今的天津是我國北方重要港口,是首都北京出海的門戶。天津港現有25個萬噸級以上泊位,雜貨吞吐量和港口規模分別居全國第一、二位。

這還不算,你們知道嗎?天津是海河五大支流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運河的匯合處和入海口,不少人都說天津是「九河下梢」、「河海要沖」。這樣一來,天津就有很多河鮮和海鮮,比較滋補,歡迎大家來天津玩啊!

天津即天子渡口,是我的家鄉,天津衛 從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到2017年,建城已有613周年。

具聽說 天津 市區的天津人,有很大一部分是安徽當兵的後代。 明朝初期,燕王帶領大批「燕兵」,殺光河北省的百姓後,在天津建衛,民間稱作「燕王掃北」。這些安徽兵及安徽軍戶成為了最初的天津人,並一代一代的在天津居住到今天。 有很多天津的市裡人,承認自己的祖上是隨「燕王掃北」定居到天津。 市區的天津口音,就是安徽固鎮的方言。

我來貢獻一波一百多年前天津的照片,這些地方如今還能找得到。我愛我的家鄉。




有次在火車上,旁聽了一個南方人和列車員(天津人)的對話。因為,這列火車上的列車員大都是天津人。他們在火車上走動,彼此之間也說的是天津話。而這位南方老哥自詡走南闖北,卻對這種方言比較陌生。他猜來猜去的,沒什麼把握,就問一個列車員:你們是不是安徽的?

「安徽?嘛安徽?」

「可我聽你們說話,和安徽宿州那邊差不多。」

「差遠了……」列車員走了,留下一臉懵逼的南方老哥。


其實,不光這個南方人困惑,連很多北方人也不理解。為什麼天津明明在北方,天津話卻與周邊口音不同——除了滄州某些地區的口音是受到天津的反向影響。


天津話,被稱作一個方言孤島。而造成這個現象的,與明朝初年的燕王掃北有關。

現在一提朱棣,都知道靖難之役。其實, 在靖難之役以前,朱棣在北方經營了十多年。 也確實在掃 滅北元殘余、安定人心 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畢竟從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算起,到元朝滅亡,北方就相繼被契丹、女真、蒙古等占據,長達432年。

這段時間也被稱之為燕王掃北。

據說,朱棣剛到北京時,城外一片荒涼,根本沒有人。 沒人就沒有稅賦,所以只能從山西遷來人口,充實京畿地區。所以,北京、河北、山東、河南等地的人口很多都是山西移民。


而天津是個例外,都知道這是「天子津渡」的簡稱。實則其保衛天子的作用更強。 天津在永樂二年才開始興建。因為,此地距離北京很近,又鄰近渤海,水陸交通發達。這樣一塊地方,必然有拱衛京城的作用。所以,一定要派兵把守。而負責保衛天子的兵卒,也必然是天子親兵。什麼人最親?必然是老家人。朱棣是安徽人,他在北上時也在安徽宿州招過兵。

所以,當靖難之役成功後,朱棣做了皇帝的第二年,就在天津建城,設立了天津三衛。最初的天津,實際上是軍事組織,包括: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

明朝的衛所,每一個衛相當於一個旅,共五千兵。天津三衛就是一萬五千兵。再加上隨軍的家屬,當時初建時期的天津人口,可能已經達到了十萬人的規模。


這十萬人具體是從哪裡來的? 據說,朱棣的招兵地點在安徽宿州。也就是說,隨著朱棣北上的宿州兵被安置在了天津衛。

宿州話也就是天津話的原始版本。

如果人口少,一兩代人之後,必然會入鄉隨俗的跟著說當地人的方言,口音也就變了。但這么大的人口規模,又是在本就荒涼的土地上建立的,他們的方言,也就保留了下來。

隨著年長日久,不斷也有其他地區的人遷居此地。比如郭德綱家族,就是從山西汾陽過來的。馬三立家族是從甘肅過來的。但這些北方人由於是零零碎碎的進入的天津,不具備人口優勢,也就只能入鄉隨俗的說起了天津話。不過,天津話之所以是天津話,必然與宿州話有些區別。比如天津話的調門比較高,而宿州話則比較平。


這個問題很好呀,天津最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前的叫法 叫天津衛,最初的來自明朝。請聽嘮叨嘮叨:

清代乾隆初年,從漸江來天津的詩人汪沆,寫出描寫天津風俗的第一本竹枝詞(淺顯詩),詩中說:「天津名自長陵賜」。長陵是指十三陵中理葬的明代皇帝成祖朱棣。天津就是在他登基作皇帝的第二年(永樂二年,公元1404)給起的姓名。其時不是作為地名,而是作為軍事建置而命名的,它就是天津衛。

朱棣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兒子。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分,為了穩固朱家的實力,把我國的土地按塊分封給他的下一代人,叫做「分藩」,我國的每一塊土地,都有他朱家的人「稱王稱霸」統轄。正本,他怕外姓人起來造朱家的反,奪走朱家的皇帝帝位,沒想到朱家親屬內部卻起來爭權奪勢。朱棣當地封在北平(今北京),稱為燕王。他在私自擴大自己的開裝,加強自己的實力。朱元璋死的時分,並沒有把皇帝位傳給兒子這一輩,而把皇帝帝位傳給子孫子朱充炆(建文帝)。燕王朱棣野心很大,不滿意自己折侄子當皇帝,就想打倒朱充炆自己當皇帝。朱允炆和他的大臣們也有思想准備,看到這些王爺一個個野心很大,就想方法減少他們的軍力和權勢,名為「削藩」。燕王棣就帶頭對立其時的建文帝,用武力造反,自己打起旗幟名為「靖難」。

朱棣從北京出動戎行,曾在直沽順利地渡過河攻下滄州(直沽是天津的老姓名,傳說渡河點選在今北大關),然後統領大軍攻下南京(明代初年的首都在南京),平定了其時所有的反抗者,燕王朱棣自己當了皇帝。燕王把首都定在現在的北京,北京的故宮就是他逐漸建成的。燕王朱棣當了永樂皇帝,想到天津(其時還叫直沽)是一個既通海又通內河的軍事要地,就想派他的戎行到直沽一邊種田一邊防衛。回想到自己在直沽順利渡河,就建立起天津衛。衛是一外「警備小區」的意思,每衛5600人。「津」是渡頭的意思,永樂皇帝認為這里是「皇帝的津梁」,即皇帝的渡頭,通過這個渡頭,眼前就是陽關大道。

現在天津市 歷史 博物館里還收藏一通《建築三官廟碑》,碑文中說「由此濟渡滄州」,就是指朱棣這一段閱歷,也闡明天津姓名的由來。

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和我國北方最大沿海開放城市。天津位於華北平原的海河各支流交匯處,東臨渤海,北依燕山;有海河在城中彎曲而過,跨過海河的各式橋梁形成了「一橋一景」的景緻。

天津因漕運而興起,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1]。自1860年天津開放為通商口岸後,西方多國在天津建立租界,洋務派亦在天津興辦實業,使天津成為我國北方開放的前沿和近代我國洋務運動的基地。在領風氣之先的一起,天津近代工業、商業、金融業等發展迅速。由天津開端的軍事、教育、司法、交通、通訊、工業等方面的近代化建造,均開我國之先河。天津成為當時我國第二大的工商業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

天津,意為「天子渡口」,是明成祖朱棣出兵南下時在此處渡過海河,賜名「天津」,天津名稱由此得來。天津是中國少有的有確切誕生時間的城市,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即1404年12月23日,明朝政府築城設衛,天津正式誕生。

新年將至,再聊聊天津的得名原因r

說起天津因何得名,幾乎所有的文章都會說到:明成祖朱棣起兵與侄爭天下,在此渡河。成祖登基後,為紀念此事,在此築城設衛,命名為天津,意為天子渡河之處。r

此說沒有什麼毛病,但細想想,就有不完整的地方,讓人產生疑問。其一,朱棣爭天下時,渡河之處多了,從北京到天津就多有河汊,為何單單紀念此處?其二,為何命名為天津而不是天渡或皇渡之類的?其三,如果天津僅僅是一個紀念的地方,為何要專門派最心腹之人太子少師姚廣孝親自去勘察築城?r

簡單介紹一下姚廣孝。姚廣孝本為游僧,法號道愆,除了不研習佛經,天文地理陰陽數術風水相面文學政治無一不精,實際上是朱棣的第一心腹和第一軍師。燕王敢於起兵「靖難」,和這個精通扶龍數術的第一軍師有著直接的關系。r

區區一小衛,卻令姚廣孝親力親為,必定有天大的原因。實際上,朱棣大軍必須從天津渡河,就是這個軍師推演的結果。也就是說,燕王欲得天下,是風水天文規定了的,而絕不是什麼簡單的路過經過。此渡,上應天相,下合地勢。r

我們知道,夜間天上有條「銀河」,其東南隅,有 星座 叫「天津」,是中國古代星官之一,屬於二十八宿的女宿,意為「天上的銀河渡口」。天津星官有亮星九顆,最亮者為天津四。(燕王朱棣為朱元璋第四子)r

實際上,燕王出兵之時,就已經做好了遷都北京的打算,為了製造順應天意的輿論,朱棣和姚廣孝必須找到帝王學的根據。r

流經天津的海河,古代有很多稱謂,最早稱「沽」(注意讀音為「孤」),也曾稱白河、黃河等。最讓人想不到的是,宋元之時,海河有一個最高大上的名字——銀河!(現在天津還有一個地標「銀河廣場」,其名大概即源於此。)r

我們看看天象:銀河東南有天津星官,為天上銀河渡口,天津四最為明亮;r

再看看地勢風水:北京東南亦有「銀河」 ,其東南應有渡口,朱家老四最有天子氣!r

還有一個旁證:現在的濱於海河的天津火車站叫天津站,當地人叫東站。可在過去,這個火車站叫老龍頭火車站,查地方誌,此地歷來稱老龍頭。r

這樣,在此所築之城,就必須合於天象,就必須叫天津!r

也就是說,天津是明王朝的王氣所在,是運脈所在。r

朱棣登基的第二年,即增設天津衛,立即由姚廣孝親自選址建衛城。其後兩年,才宣布營建北京「行在」,准備天子戍邊。r

和其他衛所相比,天津衛有幾個特別的地方:r

其一,天津衛一直是軍事單位,不屬地方州府管轄,終其大明一朝,始終直轄於中央,這在整個京師之外的衛所中較為罕見。r

其二,天津衛的士兵沒有對外征戰的任務,即使到明末,皇帝也沒有徵調天津衛的士兵。r

其三,天津衛不屬於皇帝親衛,卻只在皇帝的故鄉皖北選兵,允家屬隨遷。注意不是徵兵,是選兵。二百多年從未改例,使得天津城及周邊口音與皖北無異,成了「天津話」。家鄉子弟專守龍脈,自古皆然。r

其四,天津衛的任務是保護河漕、衛漕、海運碼頭,保護各「務」——運河關口、稅。現天津周邊的「X家務」r

的地名,就是當時河運稅務機關的遺留。也就是說,天津是大明朝的錢袋子,也是王朝後勤基地,這應該出乎很多人的預料。r

其五,天津自元朝興起,至明早期富庶繁華,成為當時的「深圳」,遠超當時州府,周邊的獨流、勝芳,亦因之興起。有文章稱天津興起於清朝洋務運動時期,是為讀書太少的緣故。r

其六,天津衛直轄於中央超過五百年。至清康熙時設天津縣,不久升天津州,隨後立即升為天津府,依舊和附近的保定府等同為直轄府。清晚期,天津作為北洋通商大臣駐地,直轄於總理衙門。只是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袁世凱兼任直隸總督,而李、袁又常年在天津辦公,讓人誤以為天津是直隸總督駐地。實際上,此時直隸總督駐地一直是保定——而直隸總督也根本不是地方官。——扯遠了,另文可專談。r

總之,天津的稱謂,主要源於借名天津星官。加上本地合於天象,被帝王學認定是天子龍氣所在。袁世凱起家於天津。清帝遜位後,做民國大總統覺得不過癮,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稱帝,其背後亦有另一個「道愆」相之。後來各高官貴族紛紛寓居天津,不完全因為距離京師近,多是與天津的風水氣脈有關。r

r

r

r

津的基本字義為渡水的地方。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三岔口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在永樂二年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


我來瞎逼逼一通,反正瞎說也不負責任,我個人覺得天津古稱天津衛,衛是守衛的衛,需要守衛哪裡?還有保定府,需要保哪裡?廊坊需要防哪裡?歸根結底就是京師北京,守衛、保衛、防禦以外,因為北京西北靠山區,南平原,東臨海,西北山區是很好的天然屏障,想要進出京師必須鑿山開道,所以西北山區有很多口的地方,比如說張家口,古北口,那麼南邊平原,需要有守有防,因為南邊兵馬好進入,把一般的防禦全設在南邊,借現代一句話就是,保定就是第一島鏈,最後來說說天津,回歸正題,天津名字由來,我還是一本正經的在扯淡,其實我理解天津衛的字面意思是,天為天子,津為渡口,衛為防禦體系,所以我理解的就是天子的渡口有防禦體系,防禦從海上進攻的敵人,守衛京師,而且天津為港口,天子可乘船出海,所以名為天津衛,好了不再扯淡了,以上回答都是我的理解,如果覺得說的有問題,也別見笑,因為沒在書面上學過,這些都是自己感覺的。

天津天津,天子之京,天津有這么一個霸氣的名字,還真要感謝北京。如果北京是人間帝王的靈霄殿,那天津就是人間帝王的南天門;如果說北京是人間的閻王殿,那天津就是人間的奈何橋(好像哪裡不對)。

天津在古時還是海洋,直到宋時成陸,隋修運河,南運河(潞)、北運河(衛)與海河交匯於此,固有「三會海口」之稱,這名字其實也很霸氣。金時設直沽,之後直沽炮台的名字便由來於此;元時天津又有了海津之名,也是非常貼切。

直至明朝,一位藩王率領「靖難」之師從此地出發,直搗應天,最終稱帝並將都城遷到了北京, 歷史 這才與現代接軌。這位藩王就是著名的永樂大帝朱棣;他回到北京之後,為了紀念這個龍興之地,下令築城浚池並設立衛所,賜名天津。後來李東陽在《重建三官廟碑記》中也做了解釋:天津就是「天子車馬所渡之地」,一股帝王之地油然而生。從此之後,「津以京貴」,至民國時已經成為了直轄市,所以說如果沒有北京,自然也就沒有天津的輝煌了。

說到天津為什麼叫天津要從天津得名說起,公認的是當年燕王朱棣賜名,但我翻閱今晚報資料庫發現天津一詞不是從此出現,而是早已有之,主要有二:一是星官名,即天津九星,二是天津河。下面就為您詳細說說天津河的故事。

天津河的故事

天津河存在嗎?

吳廷華所作《天津縣志》後序寫道:「天津河之名,僅見於《金史》,趙宋以前未之聞也。」《天津縣志》也記載:「又據《靜海志》雲,《金史》有天津河。」由此可見,天津河確實存在。

天津河的來源

據查,天津河源於一條古水——沽河,是《水經》中「笥溝」的別名,發源於沽源縣。東流南轉進入現密雲順義地區後因河床河灘均為白沙,不生草木,又被稱為白河。

其流經漢代所設的路縣境內後與溫余水交匯,又有潞水之稱。這條以白河、潞河、笥溝為別名的沽河,走向正是天津北京之間的運河,當是《金史·河渠志》中所說的天津河。它的下游各尾閭匯集之地稱為直沽,而後又得名「天津」,順理成章,不像是簡單的附會。

天津河與天津的關聯

據舊《靜海縣志》記載:界河,謂天津河,以宋遼分界得名。然而天津河的源頭和走向是哪裡,文獻沒有說清楚。如果它的走向和天津的位置有直接關聯,那麼它應是天津得名的另一說。

天津河名始於金代,如果天津得名確實源於其所臨的天津河,那麼在時間上是遠早於明代燕王賜名之說的。

天津河與天津的關系,有水文概念上的直接聯系,故此說不應輕易否定。

⑹ 天津名字的由來

天津,得名於明成祖朱棣,意為「天子渡津之地」,舊時又稱天津衛。常言有雲,「中國近代百年看天津」。民國時期,南有上海灘,北有天津衛,這兩座城市是近代中國繁華之所在,其中天津衛在近代史上占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許多風雲人物在此處發跡或歸隱,很多重大事件在這里發生影響著歷史進程。

截至2017年底,天津下轄16個市轄區,共有街道、鄉、鎮245個。市轄區分為中心城區、環城區、濱海新區和遠郊區。

(6)天津的舊名是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天津特色:

1、天津三絕:天津三絕歷來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被稱為天津風味小吃「三絕」的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和耳朵眼炸糕;其二是被稱為天津民間工藝「三絕」的泥人張彩塑、楊柳青年畫和風箏魏風箏。

2、特色小吃:糖礅、熟梨糕、茶湯兒、果仁張、崩豆張、麵茶、楊村糕乾。

3、特色早點:煎餅餜子、鍋巴菜、老豆腐、果子、燙面炸糕、卷圈、荷包蛋、糖果子、果篦兒。

4、天津特產:天津甘栗、天津冬菜、天津大白菜、獨流老醋、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

⑺ 天津為什麼以前叫天津衛

1.1「五方雜處」的天津衛

說起天津舊城,一些老人們又稱其為「算盤城」,據說是因為始建於永樂二年(1404年)的天津城區呈矩形而得名。天津的城牆重修過三次。第一次是在1586年(明萬曆十四年),第二次是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最後一次是雍正皇帝登基三年(1725年)。天津城牆外有城壕環繞著。

現在有的人仍將天津城叫「天津衛」。其實,天津衛來源於明代,當時的天津城屬於軍事城堡的性質。明朝在天津周圍設立了三個衛,即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指揮機關設在城中。其主要功能為築建城垣、戍守衛城、監督保護漕運、修建和保衛糧倉,以及屯田和軍事訓練。明朝遷都北京後,天津成為拱衛首都的門戶。

1644年以後,入關執掌政權的清王朝將明代設立的天津三衛合為天津衛。1725年(雍正三年)清政府又將設立了300多年的天津衛改為天津州。衛是軍事單位,州是行政管理機構。所以州的建立徹底改變了天津舊日的軍事城堡建制。時過六年,清廷批準直隸總督的奏請,又將天津州升為天津府。

1840年西方列強強迫清政府將上海、廣州等東南沿海五個城市開辟為通商口岸,開始了對華的商品輸出和文化滲透。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天津被迫開埠通商,作為沿海城市的天津成為北方地區進出口貿易的重要商埠。

1860年天津開埠通商後,依照《天津條約》英、法、德、意等八國租界依次在天津設立。20世紀以前,在天津有五國租界,其面積超過老城兩倍以上。到1915年,天津已有英、法、德、日、俄、意、奧、比等八國租界,總面積比20世紀前增加了四倍,是天津老城的八倍。

1902年袁世凱接管天津以後,隨著各國租界的不斷擴大,決定開發距直隸總督衙門最近的海河以北地區,以便與老城區和城區東部、南部的租界區連接,試圖形成由舊市區、新市區和租界區毗連的城市規模。

天津歷來是個「逐末者眾」的城市。19世紀中葉以前天津城廂內外居民多為商工戶,天津移民的眾多和工商業的繁榮決定了它的居民是「五方雜處」,因而天津人不同於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古老城邑的內地居民,也不同於政治大都會中依附於官僚、食利階層的居民。他們在中外經貿往來、文化交融的社會環境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天津衛舊志》對天津人進行過描述:貴德恥爭,民淳訟簡,近來五方雜處,逐末者眾,訟獄繁興,習尚奢糜。《續天津縣志》稱天津民俗「饒有古遺風」。「五方雜處」是說天津是移民城市;「逐末者眾」是說天津商業發達;「饒有古遺風」是說歷史的傳承性。

天津人的性格特點中還雜糅著或多或少西化的痕跡。由於南來北往的經濟、交通、文化交流,使處在古代燕趙地域內的天津人性格粗獷豪放,又兼具南方人的柔婉細膩。同時,還因租界的設立使得西方文化在近代天津留下了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