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津有什麼名勝古跡
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
【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位於天津東部的東麗、津南、大港、塘沽、漢沽、寧河一帶。國務院於1993年4月批准建立。包括總面積200平方公里,距今7000年的古代海洋遺跡--貝殼堤、牡蠣灘、七裏海濕地生態系統。貝殼堤和牡蠣灘都是7000年來特定環境下形成的古海洋遺跡。天津的四道貝殼堤與現在的渤海灣大體平行,略呈半月形,由西向東推移。牡蠣灘是由牡蠣殼體堆積而成,直觀地反映出古代海灘的變遷。寧河的七裏海,是典型的瀉湖濕地生態系統,這里水域遼闊,蘆葦繁茂,生物種類繁多。自然保護區的貝殼堤、牡蠣灘和濱海濕地的規模之大,為西太平洋各濱海平原所罕見,也是世界淤泥質海岸所罕見的珍貴海洋地質現象,對於古地理、古氣候、海洋生態、海陸變遷等多學科研究有重要科學價值,是極其寶貴的天然海洋博物館。
圍坊遺址
【圍坊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圍坊。南北70米,東西50米,為原始社會至商周時期文化遺存,是目前天津地區發現最早的古文化遺址。圍坊遺址的堆積大致從距今6000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3000年前,長達3000年。其堆積包含新石器文化和青銅文化兩大歷史時期的遺存。新石器時期的遺存又分為兩層,下層出土以黑灰陶為主,接近龍山文化。在夏、商、周時期的遺存中,發現有房基、窖穴、陶器和青銅器。陶器上出現了三角劃紋,此為京、津、唐地區獨具特色的遺存。
巨葛庄遺址
【巨葛庄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東南津南區巨葛庄。因此處有巨大的蛤蜊崗子,又稱巨蛤庄。是距今3800~3000年前的海岸線遺址,其貝殼堆積厚2.5米,長約5公里,寬200多米。此處分布有一片面積達數十萬平方米的古文化遺存,是天津濱海平原上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屬戰國時期的一處村落遺址。
西釣台貝殼墓
【西釣台貝殼墓】位於天津城西南靜海縣西釣台村北。貝殼墓較為罕見,其墓底鋪貝殼,四壁以貝殼砌成後經火燒烤,並以貝殼封頂。隨葬品有陶制禮器、生活用具和青銅武器,均為戰國中、晚期遺物。貝殼墓的發現,豐富了戰國時期喪葬禮俗資料。
邦均西周遺址
【邦均西周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邦均鎮,面積約6萬平方米。這里是西周前期的居住址,西周中期以後至戰國的墓葬區。出土有銘文為"十乍氏鼎"的青銅鼎、銘文為"戈父丁"的簋和其它陶器、銅器等物。
張貴庄戰國墓
【張貴庄戰國墓】位於天津市東麗區張貴庄南2.5公里處貝殼堤上。發現於1956年,曾進行過兩次發掘,清理了戰國墓葬33座,其中18座墓中發現陶器、銅器、象牙、水晶隨葬品,具有燕國文化特徵,屬戰國早、中期墓葬。
田莊坨先秦遺址
【田莊坨先秦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東北寧河縣田莊坨村,面積25萬平方米。是天津濱海平原上最早發現的先秦古遺址。出土有夾砂紅陶、灰陶及筒瓦、陶紡輪、板瓦等。較珍貴的有"半兩""燕明刀"幣、青銅器、鐵器等。
秦城遺址
【秦城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寶坻縣辛務屯潮白河北岸。遺址大體為長方形,東西約800米,南北約600米,城牆尚存,但西南角已遭潮白河侵蝕破壞。城牆殘高5米,寬20多米,為夯土築牆,夯土層厚10~20厘米。此城廢棄約在西漢末年。出土文物以秦漢時代居多,有石斧、青銅劍、陶器殘片等。較有價值的是秦塔式紐銅印、漢青銅盆、"大富牢罌"陶瓮。該遺址為天津市早期城址之一,處於西漢雍奴縣治的位置。
泉州故城
【泉州故城】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武清縣城上村。泉州是西漢時期設置的縣治。遺址東西600米,南北500米。城牆為夯築,寬17米,夯層厚10厘米,殘高約2米。城址東北部是永定河。城址內遺存豐富,出土文物較多,並曾在東南11公里處的雙口鎮發現印有"泉州"二字的陶罐、陶缽和陶盆殘片。初步分析,該遺址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是建有豪華建築的聚落址,在西漢初年又築起城牆。
邦均漢墓群
【邦均漢墓群】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邦均鎮盤山南麓的丘陵地帶,分布范圍約1平方公里。大部分是長方形單室磚墓,也有的墓有前室、後室和耳室。隨葬品有罐、盤、耳杯等陶器,還有半兩、五銖等銅錢。已發掘的最大的一座墓長10米,寬6米,隨葬品數量也較多,除陶器外,還有奩、熏、燈、龍柄勺及銅鏡、瑪瑙珠等。
西釣台古城遺址
【西釣台古城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西南靜海縣西釣台村。城垣大體呈方形,東西520米,南北510米,城址文化層距地表1.4米,文化層厚0.5~1.1米。城內以西漢時期文化遺物為主,也有戰國時期的遺物。城址周圍分布有較多的漢代墓葬及戰國時期遺址。該城址為西漢時期"東平舒"縣治所在,是天津市南部近海地區較重要的一處西漢城址。
鮮於璜墓
【鮮於璜墓】位於天津城北武清縣高村鄉蘭城村東南。鮮於璜在東漢安帝初年任雁門太守,食俸2000石,死於安帝延光四年(125),終年81歲。其墓早年被盜,1977年發掘時,屍骨和隨葬品均凌亂。墓為中型磚室墓,通長14.7米。雖曾被盜,但發掘時仍獲銅、玉、石、陶等隨葬品70多件,有不少罕見珍品。有一件通高85厘米的陶倉,准確塑出建築結構和扛糧入倉的人物。出土最為珍貴的是漢故雁門太守鮮於君碑,該碑現存天津歷史博物館。圭首、額陽篆書"漢故雁門太守鮮於君碑",兩側線刻青龍、白虎;額陰線刻朱雀。碑通高2.42米,寬0.82米,前後兩面篆刻隸書銘文,共827字,書法端莊凝重,筆觸渾厚有力,在漢書中獨樹一幟,為漢碑中的珍品。碑文也有一定史料價值。
別山漢墓群
【別山漢墓群】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別山鎮。墓群所在地勢較高,據縣志記載,此地原有"七十二坨子"。坨子直徑50米以上,經考古工作者調查和發掘,證實此處是一規模宏大的東漢豪強家族墓地。有一座未曾被盜的墓出土有金、玉、銅、陶、琥珀等各種隨葬品150多件,有成套的青銅兵器、車馬器和"七竅玉",其中"金馬書刀"的鎏金字細如發絲,銅鏡、玉豬等工藝奇巧。
東灘頭墓地
【東灘頭墓地】位於天津城西南靜海縣東灘頭村東。1982年清理了3座墓,其中以1號墓規模最大。這是一座東漢晚期墓葬,整座墓室按漢代庄園建築布局修造。前面有3條墓道,中間一條長達10米多。墓室長15.4米,寬10.1米,築4個主室和2個耳室,後面又修有甬道和墓道,全墓通長39.7米。另有圍繞墓室的迴廊,修有14個可容入人的小室,全墓達22室。在墓道、迴廊和墓室入口留有多處題記。這種完整莊園結構的墓室在全國是首例發現。此墓早年被盜,所剩隨葬品幾乎都是陶器、陶偶,皆施綠釉,富麗多彩。其中尤以一座陶制方形望樓頗為壯觀,高1.36米,邊寬0.7米,3節6層,惟妙惟肖。
軍糧城遺址
【軍糧城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東麗區軍糧城鎮西。為高出地面近1米、邊長數百米的方形土台,當地居民稱為"土城子"。古時,唐朝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侵擾,在幽、薊一帶駐扎重兵,所需糧餉均由海路運至軍糧城一帶轉輸,故在海口北側建城儲糧,稱軍糧城。城址遺存散布大量瓷、陶碎片,均為唐代瓷器,數量最多的是青釉瓷碗,深肚實心圈足,為唐代早期出品。在城址東南的塘窪、楊台等地,還有多處唐代墓葬,曾出土帶有青龍白虎浮雕的大理石棺,唐代流行的海獸葡萄銅鏡和大批唐代風格的胡人俑、陶制明器等。
黃崖關古長城
【黃崖關古長城】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綿延於天津城北薊縣北部的崇山峻嶺之中,建於北齊天寶初年。明隆慶初年,抗倭名將戚繼光任薊州總兵,又對長城進行了整修。薊縣境內長城長41公里,其中石牆21.5公里,磚牆2公里,敵樓52座,墩台14座,利用山崖為天然屏障而未築城牆的16.5公里。東起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西止北京市平谷縣將軍關。設一關六寨,即黃崖口關、左強峪、船倉峪、連道峪、青山嶺、太平寨。全線寨堡牆垣皆存,沿線有水關、攔馬牆、哨鋪等建築。1984年9月,天津市開展了"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集資修復了太平寨和黃崖關兩段,全長3000多米,是目前全國已修復長城中最長的地段。黃崖關長城集中了各種類型長城的建築形式,與周圍山嶺的奇、險、秀融為一體。修復時,在黃崖關正南建立了黃崖關長城博物館,展示各種出土文物,還建造了長城碑林,人們能夠觀賞到歌頌長城的墨跡碑刻。
千像寺石刻
【千像寺石刻】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盤山。千像寺建於唐開元年間,遼統和、明正統年間曾重修,全稱為千像佑唐寺,得名於寺前溪谷間巨石岩壁上的千佛像。佛像共150多尊,均為摩崖線刻,最高者2米有餘,頗具盛唐風格。寺後有"契真洞",洞口刻"無量壽佛"四篆字,洞內有浮雕菩薩坐像一尊,近2米高,為天津僅存的石窟佛像。千像寺碑有"京東第一碑"之譽,為遼統和五年(987)立,通高3.3米,碑文行、楷兼用,1600餘字,記載唐遼時期盤山史況和千像寺來歷,有較高史料、書法價值。
天成寺
【天成寺】位於天津城北薊縣盤山蓮花嶺北。又名福善寺。唐建,遼重修,清亦修葺並擴建。1942年為日本侵略軍焚毀。1980年重建。天成寺倚翠屏峰,分上下兩層。上層有大殿、配殿、月亮門、古佛舍利塔及磚砌長老和尚靈塔、普化和尚塔和清乾隆"御制盤山碑記"等。下層有"江山一覽閣"和游廊。寺外復建卧雲樓。
古佛舍利塔
【古佛舍利塔】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又稱天成寺塔。位於天津城北薊縣盤山天城寺大殿西側。始建於唐,遼天慶年間重修,明末又作修葺,為盤山最高大的古代建築,通高22.63米。塔為八角密檐13層,每個檐角懸掛銅鐸,風吹聲響悅耳。塔基以花崗岩須彌座和3層磚雕仰蓮組成,塔身有仿木磚雕,通體飾淺黃色。1980年又修葺。
定光佛舍利塔
【定光佛舍利塔】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天津城北薊縣盤山主峰--掛月峰頂,海拔864米。塔旁峰壁刻"去天五尺"、"一覽眾山小"等摩崖題記。定光佛舍利塔傳說因山頂顯現佛燈而得名。塔為3層八角形,下為石砌須彌座,塔身磚砌,中空如亭,通高13米。建於唐代,遼、明兩代重修,1985年又大規模修整。定光佛舍利塔凌雲指天,百里可見,成為盤山風景區的標志。
獨樂寺
【獨樂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天津城北薊縣城內。始建於唐代,遼統和二年(984)重建。因建於獨樂河畔,故名為獨樂寺。佔地面積1.05萬平方米,由山門、觀音閣和東、西配殿組成。主建築觀音閣為3層,通高23米,是全國現存較古老的木結構樓閣。閣中央聳立遼代所塑的"十一面"觀音像,高16米,是全國目前最大的泥塑之一。四壁是明代重描的彩繪明王及十六羅漢壁畫,高3米,總長45.35米,風格開朗奔放,姿態各異,是研究中國繪畫和佛教史的重要資料。閣下檐上懸"觀音之閣"額匾,相傳為唐代詩人李白所書。山門面闊3間,進深2間,斗拱相當於立柱的一半,顯得粗獷有力,是典型的唐代風格,為全國現存最早的廡殿頂山門。山門內塑有哼哈二將分列左右,是遼代泥塑的上品。獨樂寺已有1000餘年歷史,歷經20多次地震考驗均安然無恙,被譽為建築史上的奇跡。
白塔
【白塔】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城內。建於遼統和年間,遼清寧四年(1058)重建,明嘉靖、萬曆和清乾隆年間重修。磚結構,通高30.6米。塔基由花崗岩砌成,呈八角形。塔為須彌座,塔身出檐3層,下層為密檐式,磚雕斗拱、欄桿等仿木結構;上層作喇嘛式;塔頂為十三天和銅剎,造型特殊,為印度?堵波和中國傳統風格相結合的形式。清乾隆年間在白塔前修建觀音寺一座,故白塔也稱觀音白塔。1983年修繕時,發現許多塔藏珍貴文物,如遼代刻花玻璃瓶、琥珀小塔、水晶龜形盒和明代鎏金銅像等。
漕運遺址
【漕運遺址】位於天津城西北武清縣河西務鎮西北3公里處東倉村和西倉村一帶。是元朝管理漕運的總司所在地和元大都外圍最大的倉儲基地。元代大都的供給完全依靠江南漕運,漕運管理機構稱京畿運司,其總司即設在河西務。下設14座儲倉,各倉遺址下埋藏豐富,歷年出土大批文物,以瓷器居多,包括全國各名窯產品,不乏珍品。
御衣局記碑
【御衣局記碑】現存天津市薊縣文物保管所。元大德八年(1304)邵權記。碑陽頂端篆刻"御衣局記",碑文正書,記載御衣局建立經過及規模。該碑文是重要的地方手工業史料。
天後宮
【天後宮】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區南北運河與海河交匯的三岔河口西岸。俗稱"娘娘宮"。與福建莆田湄州媽祖廟、台灣北港朝天宮並稱中國三大媽祖廟。初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舉行酬神演出及聚會娛樂的場所。始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明永樂元年(1403)重建,以後曾多次擴建修葺。建築物有戲樓、幡竿、山門、牌坊、鍾鼓樓、前殿、正殿、後殿,是市區現存年代最早的古建築。1985年進行了大修,辟為民俗博物館,展示天津歷史發展、民間風俗等。天後宮附近還是天津早期商業和民俗活動繁華之處,現已闢建為富有中國味、天津味、古典味、文化味的"古文化街",古樸典雅,熱鬧異常。
潮音寺
【潮音寺】位於天津市塘沽區海河西岸的西大沽境內。始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當時名為"南海大寺"。明嘉靖年間重修,御筆更名為"潮音寺"。民國初年,大沽籍海員捐資修葺了山門、正殿和後殿。1992年,又進行了大規模整修,佔地5124平方米,由三層大殿、四座配殿、一座柳仙亭和南北跨院園林組成,古樸典雅。潮音寺歷史悠久,曾經是塘沽地區經濟、貿易、文化和民俗活動的中心。
玉皇閣
【玉皇閣】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南開區玉皇閣大街。建於明宣德二年(1427),萬曆年間重修。玉皇閣原建築包括牌坊、山門、鍾鼓樓、配殿、六角亭、大殿和清虛閣,是天津市區規模最大的道觀。觀內主體建築清虛閣是市區現存年代最早的木結構高層建築,上層內供玉皇銅像,周圍有迴廊欄桿,可登臨遠眺。
文廟
【文廟】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南開區東門里大街。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後又幾經擴建。佔地13萬平方米,因天津歷史上行政設置的變化,而形成東側為府廟,西側為縣廟。兩廟規模略差,但布局大致相同,均由萬仞宮牆、泮池、明倫堂、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和東、西配殿組成,是布局嚴謹、層次分明的傳統式建築群,雕梁畫棟,黃琉璃瓦頂,金碧輝煌。廟前橫街上有兩座二柱三樓式木牌坊,分別鑲"德配天地"、"道冠古今"額匾,為天津市區僅存的兩座過街牌樓。文廟是天津市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建築群,1985年修葺並重建縣廟影壁、泮池和欞星門。
漁陽鼓樓
【漁陽鼓樓】坐落在天津城北薊縣縣城中心十字街北口的牆門洞之上。是天津地區僅存的一座鍾鼓樓建築。原有鍾、鼓二樓,明天順三年(1459)合建為一樓。明正德、嘉靖和清順治、康熙、乾隆年間多次重修,最後一次重修在清道光十四年(1834)。通高7米多,上為青瓦九脊大頂的木結構建築,墩台為磚石砌成,四面設有拱型券門通道,巍峨壯觀。前檐正中是"古漁陽"三字匾額,為康熙二十三年(1684)薊州知州張朝宗所題。後檐門額"畿東鎖鑰"為道光十四年(1834)薊州知州華浚手跡。登上鼓樓,薊縣古城風光一覽無余。
文昌閣
【文昌閣】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區南運河畔的楊柳青鎮。始建於明萬曆四年(1576)。閣中供奉文昌帝君和魁星。天啟二年(1622)曾焚毀,崇禎七年(1634)重建。清咸豐三年(1853)再次重建。通高15米,磚木結構,三層,六角型,六脊瓦頂,有6個龍頭各銜一脊,正中為寶珠,設計奇巧。六面檐角懸鈴鐸,朱椽黛瓦,風吹鈴搖,為運河上一大景觀。舊時,每逢農歷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誕辰,文人墨客、社會名流集聚祝壽,鍾鼓喧天,十分熱鬧。
清王爺陵
【清王爺陵】位於天津城北薊縣小港鄉和孫各庄鄉。與清東陵隔山相望,重山環繞,風光秀麗。6座陵墓現尚存部分建築遺跡和墓碑,自東向西分別為和碩榮親王陵、和碩理密親王允?陵、和碩憲親王福全陵、和碩純靖親王陵、貝子品級直郡王陵、多羅恂勤郡王陵。各陵之間相距100~500米,均南向,有陵園、親殿、配殿、地宮及寶頂等,地宮多用漢白玉或青條石建造,兩側一般都有陪葬墓。各王陵中以和碩憲親王福全的陵墓最大,福全為順治之子,康熙的親兄,戰功卓著,陵寢結構與皇陵大致相同,建築宏偉。
大悲院
【大悲院】全國重點佛教寺院,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區天緯路26號。是天津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寺院。由東西兩院組成,西院建於清順治十五年(1658),因供奉一尊3.6米高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而被稱為大悲院。初時規模不大,至清康熙八年(1669)重建時擴大。東院建於1940年。大悲院內珍藏著魏、晉、南北朝至明、清各代銅、鐵、石、木佛像數百尊。並曾供奉過唐玄奘鼎盛大法師靈骨。1976年地震時損壞較重,1980年整修一新。院內正殿供奉明代所鑄7米高的銅鑄鎏金釋迦牟尼佛像。
天尊閣
【天尊閣】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城東北寧河縣豐台鎮。建於清康熙年間,咸豐年間重修,是供奉元始天尊的道觀。天尊閣通高17.4米,宏偉挺拔,為三檐歇山式木結構樓閣,下層是天尊閣,中層是王母殿,上層是紫微殿,九脊歇山頂。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附近建築全部倒塌,惟天尊閣巍然屹立,為震中地區僅存的古代高層建築。
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紅橋區大寺前街。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建,後經多次重修和擴建。為木結構宮殿式伊斯蘭教古建築群。其主體建築禮拜堂可容納1000人同時禮拜。所有建築的屋頂瓦件、門窗裝修和磚雕、木刻都採用花卉或幾何圖案,既嚴格遵循不使用偶像和動物紋飾的伊斯蘭教義,又保持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風格。大寺內外懸阿拉伯文、漢文匾額和楹聯61幅,是全國保存古代匾聯最多的清真寺。該寺規模大於天津其他清真寺,故稱清真大寺,天津市伊斯蘭教協會設在該寺。
呂祖堂
【呂祖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紅橋區如意庵大街何家胡同18號。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是供奉八仙之一呂洞賓的道觀。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天津興起,"乾"字團首領曹福田率靜海一帶義和團來津,在此設總壇口,領導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侵略。為中國惟一保存較完整的義和團總壇口遺址。1976年地震中遭到嚴重破壞。1985年修復後辟為天津義和團紀念館。
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炮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塘沽區大沽口海岸南岸。大沽口是京津門戶,海防要隘,自明代中期開始便在此構築炮壘,以後經多次擴建加固,逐步形成海防要塞。至清光緒元年(1875)時,還增設了歐洲鐵甲快船、碰船、水雷船,使大沽海口成為中國人民抗擊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前沿陣地。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和義和團運動時期,大沽口炮台多次受到帝國主義侵略軍的破壞,至今尚存以"威"、"鎮"、"海"三字命名的3座炮台,成為中國人民浴血奮戰、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見證。
望海樓
【望海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河北區獅子林橋口北端,原名"聖母得勝堂",清同治八年(1869)由法國天主教會建立。佔地面積3608平方米,磚木結構,正面為3個塔樓,呈筆架形,南北長53.5米,東西寬16.2米,高12米,鍾樓約高10米。同治九年(1870)六月爆發了舉世震驚的"火燒望海樓事件"。光緒二十三年(1897)重建。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將教堂再次焚毀。光緒三十年(1904)再次重修。1976年地震損壞嚴重,1983年進行了大規模修繕,面目一新。1985年進行了近20年來的第一次大彌撒。
紅燈照黃蓮聖母停船場
【紅燈照黃蓮聖母停船場】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紅橋區舊賈胡同北口南運河岸。是當年義和團婦女組織"紅燈照"的水上壇口。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的義和團運動中,婦女組織"紅燈照"的首領林黑兒自稱"黃蓮聖母",領導青少年婦女協助義和團站崗放哨,救治傷員,其所乘大船常停泊於賈家胡同北口的南運河上,成為水上壇口,香火極盛,深得民眾擁戴。
魯班廟
【魯班廟】坐落在天津城北薊縣縣城。佔地800平方米,由山門、大殿和東西配殿組成。中國民間奉魯班為木工祖師,各地祭祀魯班,往往於某寺廟一隅設位,而天津薊縣單獨建魯班廟,屬全國罕見。薊縣魯班廟大殿為磚木結構,一斗三升交麻葉斗拱,九脊歇山頂,綠琉璃瓦剪邊,用料精良,工藝精細。
石家大院
【石家大院】位於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原是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士的住宅。始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後陸續擴建。佔地6082平方米,建築以北方四合院為基礎,集南北建築之大成,還融合了西洋建築風格。整個宅院建築有3條主軸線,中軸線為通道、垂花門;東側主軸線以內外4個四合院貫穿;西側主軸線還有佛堂、穿山游廊院、抄手廊院、戲樓、花廳等。院內建築大多是磨磚對縫,門窗柱廊均有十分精美的雕刻,其中磚雕出自清末磚雕藝術家"磚刻劉"之手,為民間工藝之精品。石家大院幽庭深院一層接一層,走馬觀花也得1小時,被譽為"華北第一民宅"。
廣東會館
【廣東會館】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南門內大街。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在天津的廣東人集資興建。建築規模宏大,具有嶺南建築風格,華麗精美,為國內罕見。主體木結構的戲樓更是獨具特色,十幾噸重的螺旋藻井高懸舞台之上,不僅突出了建築和裝飾雕刻精美技巧,而且起著共鳴音箱的作用,使全場聲響效果極佳。廣東會館也是一處革命舊址。1912年孫中山首次路經天津赴京,曾在此發表重要演說。五四運動期間,鄧穎超和覺悟社部分成員在此演出過革命戲劇;五卅運動期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此成立了天津市總工會,領導工人的罷工斗爭。1985年維修加固,辟為天津戲劇博物館。
霍元甲故居和陵園
【霍元甲故居和陵園】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區小南河村。霍元甲是近代愛國武術家。1989年按舊制修復的故居為青瓦土坯牆農家小舍,北房3間,堂屋掛有1909年在津拍攝的霍元甲遺像。像兩側為次子霍東閣題寫的唁聯"一生俠義,蓋世英雄"。東屋為霍元甲生前卧室。東西屋陳列有各種珍貴實物資料及霍氏生前所用兵器、傢具、農具等物。故居院內西南有兵器房,為霍元甲當年習武放兵器之地。故居周圍空地辟為"元甲公園"。霍元甲1910年9月14日逝世於上海精武會。次年,其弟子扶柩歸里,葬於小南河村南。1991年建成霍元甲陵園,包括陵墓、紀念碑、演武場、紀念館等。這里將成為霍元甲研究中心、武術訓練中心和國際精武交流中心。
梁啟超的"飲冰室"
【梁啟超的"飲冰室"】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區民族路。是兩座毗鄰的義大利式小樓。梁啟超字卓如,號滄江,又號飲冰室主人,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維新變法的先驅,大學問家,康有為的門生和得力助手。1915年舉家定居天津,初時是梁親自設計的一座兩層意式小樓。1924年,在樓旁又由義大利建築師白羅尼歐設計,再建一幢典雅的書齋,取名"飲冰室"。"飲冰"典出《莊子·人間世》,在此藉以銘刻革命維新之時內心焦灼之感。飲冰室為灰白相間的兩層樓,正面3個拱門,兩側9級台階,前有一水池,上塑一噴水石獸,常年噴水不斷。梁啟超後期的學術研究、著述以及為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所作的學術講演均在此進行,直至病逝。
李叔同故居和書法碑林
【李叔同故居和書法碑林】李叔同即弘一法師,是天津出生的中國文化名人,被譽為"津門才子"。故居坐落在天津河北區糧店街62號。宅院規模宏大,佔地1400平方米,有60多間房屋,虎座的大門樓內,有四套成"田"字排列的四合院,除居室、客房、書房外,還有游廊和花園。室內陳設古樸別致,院內有一西式書房名"意園"。1990年為紀念李叔同誕辰110周年,在故居附近一座佔地625平方米的傳統園林式建築中建立了李叔同書法碑林,在近百米的展線內鐫刻有李叔同一生不同風格的書法作品74件,真、草、隸、篆各種書法齊全,展示了李叔同高超的書法藝術,書法內容也反映了他的愛國理想和品德。碑林有李叔同銅像,高1.2米,像背後大理石上嵌刻有李叔同青年時代所作《滿江紅》詞記。碑林中還鑲刻有著名書畫家詠懷李叔同的書法作品。
2. 天津名勝古跡的導游詞
天津名勝古跡的導游詞
天津,簡稱津,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接下來我為你帶來天津名勝古跡的導游詞,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天津名勝古跡的導游詞
各位老師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我們四通旅行社的全體人員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同時也感謝大家對我們旅行社的支持和信任。我叫雕刻時光,是四通旅行社的導游員,大家叫我小劉好了。坐在前方駕駛位置上的是我們的隨隊司機張師傅。張師傅的駕駛經驗非常豐富,相信大家在乘車的途中一定會感到既舒適又安全的。今天能擔任本團的導游工作,認識這么多的教師朋友,我覺感到很榮幸,如果大家在旅途中有什麼困難和要求,請您及時地提出,我將竭盡全力地為您服務。也希望大家能積極地支持和配合我的工作。在這里我預祝大家旅途愉快,能夠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我們今天將要游覽的是盤山,它坐落在北京正東90公里的燕山南麓,處於京、津、唐、承四角交匯地帶。盤山古時候稱為盤龍山、四正山、無終山。那麼盤山的名稱又是怎麼來的呢?說法有二:一是元朝姬志貞《雲山集》所說:「古有田盤先生自齊而來,棲遲此山故名盤山。」另一種是清詩僧智朴《盤山志》所說:「魏田疇隱居於此,故名田盤山。今不曰田盤而曰盤山者,亦猶匡廬之謂廬山也。」
盤山素以「京東第一山」著稱於世,有「五峰」、「八石」「三盤」之勝跡。主峰掛月峰,海拔864.4米,前擁紫蓋峰,後依自來峰,東連九華峰,西傍舞劍峰。同時它尤以上盤松勝,中盤石勝,下盤水勝而著稱,合稱「三盤勝境」,並素有「步步有景,景景有典」的盛譽,乾隆皇帝曾多次游覽盤山,並寫下「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的千古名句。
聽了以上的介紹,相信大家對盤山已經有了個大概的了解了,那麼盤山到底怎麼樣呢?還是請各位親自游覽後再做評價吧。我們已經來到了景點的停車場了,請大家記住我們的車是白色的大金龍,車牌是津A2345,車子停在停車場的左邊,我們下午1點還在車上集合,請靠窗的遊客把窗子鎖緊,貴重的物品請隨身帶好,好了請大家開始下車。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游覽區入口處,這里有一坐高大的三孔牌坊,正面為愛新覺羅.溥佐題額:「京東第一山」,,背面為范潤華題額:「層巒疊翠」。現在咱們往裡走,過了這座黃瓦紅牆的三孔山門,迎面的巨石上,有「三盤暮雨」四個大字,是原天津市副市長毛昌五所書。
我們現在沿著石梯小路向上走,大家慢一點,隨我到這邊來看一下這塊巨石,上書「入勝」兩個大字,字徑五尺,遒勁有力,是出自清末軍機大臣文華殿大學士榮祿的手筆,入勝,入勝,意思是說我們已經開始進入勝境了。
繼續前行,這里有兩行摩崖刻字。一行是「四正門徑」,盤山又叫四正山,意思是此乃通過盤山的大門。另一行是「鳴騶入谷」,鳴騶,是指豪門的車馬聲。離這不遠還有一塊巨石,是什麼呢?過去看就知道了,這就是有名的元寶石了,由於上寬下窄,形似元寶而得名,上面還有幾行正揩大字:「此地有崇山峻嶺怪石奇松」。再往前走,我門現在看到的就是大石橋了,乾隆皇帝游覽盤山時,就曾在此休息過,那麼現在我請大家也在這休息一下,過一回皇帝癮,在大家休息的同時,我給大家將一個故事。有一年,乾隆皇帝來到盤山,走到大石橋前,見這里風景很好,降旨休息,隨口出了個上聯:游盤山走盤道盤桓數日,劉墉搶先對了下聯:逛熱河,飲熱酒熱鬧幾天。乾隆一聽熱河,立刻沉了臉,原來在這之前,乾隆曾到熱河離宮去避暑,當時那裡流傳著民諺:皇帝之庄真避暑,百姓卻在熱河中。這話傳進了他耳里,自然大為光火。劉墉見狀,急忙插開話說:「萬歲,這兒的景緻多美呀,您應該再出個上聯,讓大夥對對」於是乾隆的情緒又好了起來,又說了個上聯:八方橋橋八方站在八方橋上觀八方八方八方八八方。這倒難住了幾位大臣,而紀曉蘭上前跪倒在乾隆面前脫口道:「萬歲爺爺萬歲跪倒萬歲爺前呼萬歲萬歲萬萬歲。於是乾隆皇帝聽後很是高興,龍顏大悅。
好了,故事聽完了,也休息過了,請大家繼續跟我往前走,咱們的下一個景點是天成寺,天成寺是盤山游覽區的重點景觀,又名天成福善寺,也叫天成法界。好,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天成寺,它始建於唐代,遼、明、清數代都曾擴建重修。清朝自康熙以後,幾代皇帝均曾巡幸天成寺,乾隆皇帝巡遊的次數最多,他的替身僧空海就在這里出家。廟門上「天成寺」就是乾隆所提。在還沒有進寺門之前呢,請大家轉過身去看一下身後的建築物——卧雲樓,樓高兩層六楹,化棟雕梁,高脊飛檐,極為壯觀,每逢天陰雨霽,常見白雲在山谷中穿行,或隱蔽樓身,或穿樓而過,饒有奇趣,故此得名,卧雲樓。在卧雲樓對面山腳下,有一座平台,那是小戲台的遺址,過去乾隆皇帝在卧雲樓休息時,御用戲班就登台獻藝。
現在,咱們一同走進天成寺吧,步入寺門,首先看到的就是江山一覽閣,這五個字也是乾隆皇帝所提。請大家隨我往這邊走,穿過曲廊,我們來到了一個高壩台上,迎面仰卧的巨石上,刻著「幽靜」兩個字。在大殿的東側還有一塊乾隆御制碑,上面是他親筆所提的《游盤山記》和詠盤山的詩作。咱們再來看看西邊的這座古佛舍利塔,八角十三層,結構精巧,十三層密檐上掛有104個銅鐸,金光閃閃,山風徐來,叮咚作響,古佛舍利塔建於遼代,明代重修,現被列為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我們繼續向上走,好,我們已經來到了萬松寺,萬松寺,舊稱李靖庵,為紀念初唐名將曾在此居住而得名,萬松寺是一座佛教殿堂,而這里原來還有一做呂祖殿,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座呂祖殿相傳是為了紀念呂洞賓顯靈為寺里找水而建立。
好了,到這里我們已經把主要的景點都游覽過了,現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了,大家可以休息一下吃點東西,或拍照留念也可以繼續向主峰掛月峰攀登,但是一定要注意安全,走路不觀景,觀景不走路。現在解散,別忘了1點山下停車場我們准時集合。我們的車牌是津A2345。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今天的盤山之行也宣告結束了,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與配合,這一天下來和大家相處的非常愉快,真不捨得和大家分開,如果今天我的服務有什麼不盡如人意之處,還請各位老師多多包涵,也希望您能多提寶貴意見,我期望著我們下一次愉快的合作,祝大家今後的身體健康,工作愉快,萬事如意!
天津名勝古跡一覽(一)
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
【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位於天津城北薊縣北部山區。袒露於地表以上,保存完好,結構單純,出露連續,自黃崖關附近的常山村向西南延伸,至薊縣城北府君山,長20多公里。1982年,國家命名為"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以前也稱"震旦亞界")。剖面厚達萬余米,據測定地質年齡為19.5億至8.5億年。聯合國"地科聯"組織選定薊縣中上元古界標准地層為前寒武紀地質研究的世界重要目標地
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
【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位於天津東部的東麗、津南、大港、塘沽、漢沽、寧河一帶。國務院於1993年4月批准建立。包括總面積200平方公里,距今7000年的古代海洋遺跡--貝殼堤、牡蠣灘、七裏海濕地生態系統。貝殼堤和牡蠣灘都是7000年來特定環境下形成的.古海洋遺跡。天津的四道貝殼堤與現在的渤海灣大體平行,略呈半月形,由西向東推移。牡蠣灘是由牡蠣殼體堆積而成,直觀地反映出古代海灘的變遷。寧河的七裏海,是典型的瀉湖濕地生態系統,這里水域遼闊,蘆葦繁茂,生物種類繁多。自然保護區的貝殼堤、牡蠣灘和濱海濕地的規模之大,為西太平洋各濱海平原所罕見,也是世界淤泥質海岸所罕見的珍貴海洋地質現象,對於古地理、古氣候、海洋生態、海陸變遷等多學科研究有重要科學價值,是極其寶貴的天然海洋博物館
圍坊遺址
【圍坊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圍坊。南北70米,東西50米,為原始社會至商周時期文化遺存,是目前天津地區發現最早的古文化遺址。圍坊遺址的堆積大致從距今6000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3000年前,長達3000年。其堆積包含新石器文化和青銅文化兩大歷史時期的遺存。新石器時期的遺存又分為兩層,下層出土以黑灰陶為主,接近龍山文化。在夏、商、周時期的遺存中,發現有房基、窖穴、陶器和青銅器。陶器上出現了三角劃紋,此為京、津、唐地區獨具特色的遺存
巨葛庄遺址
【巨葛庄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東南津南區巨葛庄。因此處有巨大的蛤蜊崗子,又稱巨蛤庄。是距今3800~3000年前的海岸線遺址,其貝殼堆積厚2.5米,長約5公里,寬200多米。此處分布有一片面積達數十萬平方米的古文化遺存,是天津濱海平原上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屬戰國時期的一處村落遺址
西釣台貝殼墓
【西釣台貝殼墓】位於天津城西南靜海縣西釣台村北。貝殼墓較為罕見,其墓底鋪貝殼,四壁以貝殼砌成後經火燒烤,並以貝殼封頂。隨葬品有陶制禮器、生活用具和青銅武器,均為戰國中、晚期遺物。貝殼墓的發現,豐富了戰國時期喪葬禮俗資料
邦均西周遺址
【邦均西周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邦均鎮,面積約6萬平方米。這里是西周前期的居住址,西周中期以後至戰國的墓葬區。出土有銘文為"十乍氏鼎"的青銅鼎、銘文為"戈父丁"的簋和其它陶器、銅器等物
張貴庄戰國墓
【張貴庄戰國墓】位於天津市東麗區張貴庄南2.5公里處貝殼堤上。發現於1956年,曾進行過兩次發掘,清理了戰國墓葬33座,其中18座墓中發現陶器、銅器、象牙、水晶隨葬品,具有燕國文化特徵,屬戰國早、中期墓葬
田莊坨先秦遺址
【田莊坨先秦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東北寧河縣田莊坨村,面積25萬平方米。是天津濱海平原上最早發現的先秦古遺址。出土有夾砂紅陶、灰陶及筒瓦、陶紡輪、板瓦等。較珍貴的有"半兩""燕明刀"幣、青銅器、鐵器等
秦城遺址
【秦城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寶坻縣辛務屯潮白河北岸。遺址大體為長方形,東西約800米,南北約600米,城牆尚存,但西南角已遭潮白河侵蝕破壞。城牆殘高5米,寬20多米,為夯土築牆,夯土層厚10~20厘米。此城廢棄約在西漢末年。出土文物以秦漢時代居多,有石斧、青銅劍、陶器殘片等。較有價值的是秦塔式紐銅印、漢青銅盆、"大富牢罌"陶瓮。該遺址為天津市早期城址之一,處於西漢雍奴縣治的位置
泉州故城
【泉州故城】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武清縣城上村。泉州是西<
中國文物古跡文化遺址
長城
名氣最大的自然是長城。這一中國古代重要的軍事防禦工事,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河北的山海關,全長1.27萬華里(6350公里),故稱「萬里長城」。若將公元前7世紀到16世紀2000餘年間各個朝代先後修築的長城「連」起來,總長度超過10萬華里(5公里),可以繞地球赤道一圈以上。
如同金字塔之於埃及,長城是中國標志性的歷史古跡。中國有句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周遊世界的旅遊者說,不看金字塔等於沒去過埃及,不登長城就好像沒有看到過中國。
故宮
位於北京市中心的故宮,又稱「紫禁城」,是一座雄偉的古代帝王宮殿建築群。它周圍城牆高10米,東西寬760米,南北長960米,呈長方形,總面積72萬多平方米,有大小宮室殿堂9999間半,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宮。
500多年間,明(1368―1644)、清(1616―1911)兩代共24位皇帝先後居住在紫禁城中。這里殿宇巍巍,宮闕幽深,紅牆黃瓦,雕梁畫棟;四個城角建有精巧玲瓏、九梁十八柱的角樓。故宮四周環繞著護城河。
進天安門,北行一段路,便是故宮的正門「午門」。宮內前半部的高大宮殿群是皇帝治理朝政、接見文武大臣和外國使節的地方;後宮是一個連一個的小套院,皇後和妃子們住在那裡;最後是布局精緻的御花園。
今天,各個宮室內陳列著當年帝後辦公、生活的各種設施、用具,另有專辟的宮室陳列著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奇珍異寶。大量的珍寶文物連同建築群本身,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博物院。
在這紅色高牆內的龐大皇宮里,數百年間不知發生過多少驚心動魄的宮廷故事。在故宮實景拍攝的獲奧斯卡獎的電影《末代皇帝》,就是取材於清末歷史。
天壇
天壇是一處巨大的皇家園林,是明清皇帝祭天的場所,建於500多年前。中國皇帝自稱「天子」,每年一次的付清在儀式由他親自主持。天壇規模宏大,佔地面積比故宮還大兩倍多,園內樹林茂密蔥蘢,建築物並不多,最核心的建築物便是基辛格所贊嘆不已的祈年殿。他回憶道,第一次見到祈年殿時,他簡直驚呆了,以至許久都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那種美感對他心靈的震撼。這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0米;潔白 圓形台基,深藍色琉璃瓦頂,朱紅圓柱環列,金碧彩繪,還有殿頂巨大的鎏金寶頂,真是絢麗奪目。它的神來之筆,便是高大而沉重的三重檐殿頂,由28根巨大木柱和許多互相銜接的木構件所支撐著。這是中國獨特的木結構體系柱樑式構架的典型建築。
天壇吸引遊客的又一名勝是迴音壁。正圓形的圍牆內,兩人分別站在東西兩側牆根,一人對一牆輕聲說話,聲波沿牆連續反射傳遞,另一人貼著牆能很清楚地聽到。這是500年前中國人對聲學原理的巧妙運用。
兵馬俑
70年代,在西安的秦始皇陵附近,發現了埋在地下距今2200年的大規模的兵馬俑,當即轟動了世界,被國際輿論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前221―前209在位)是中國第一個掌握中央集權的皇帝。在他的陵墓旁,陪葬著數千尊與真人真馬一般大的陶制彩繪兵馬俑,還有當時實戰使用的各種兵器。以後又陸續發現銅車馬和模擬戰時指揮部的兵馬俑坑,先後出土文物上萬件。造型各異、表情生動的兵馬俑按軍陣排列,宛如大軍整裝待發,氣勢雄壯。
布達拉宮
在中國,最具神秘色彩的古建築要數西藏的布達拉宮。它坐落在拉薩市西北隅的瑪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的宮堡式建築群,始建於公元7世紀。它高13層,佔地41公頃,全部用花崗岩砌築,有1000間宮室。歷代的達賴喇嘛生活起居、辦公、做佛事,都在布達拉宮內。達賴寢室在最高處,陽光終日照射,被稱為「日光殿」。安放歷代達賴遺體的靈塔,也放置在宮內。經堂、佛像、雕塑、壁畫以及宮內收藏的大量的佛經典籍和無數的珍寶,都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近年來政府投資5300萬元全面維修布達拉宮,使這座著名的古建築重現輝煌。
都江堰
2200多年前在四川建造的都江堰,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最令人驚嘆的是它至今依然正常運作,為民造福。這一工程將岷江一分為二,分別擔任排洪、灌溉兼通航的功能<
中國古人類文化遺址
西侯度遺址是我國早期猿人階段文化遺存的典型代表之一,位於山西省芮城縣西北隅中條山之陽的西侯度村,西去合河遺址3公里,其地質時代為距今約一百八十萬年的更新世早期,是黃河流域最早的一處舊石器文化遺址。
1961年至1962年,山西省博物館對西侯度遺址進行了兩次發掘,出土了一批人類文化遺物和脊椎動物化石。西侯度出土了一批燒骨材料,這個發現把人類用火的歷史推到距今一百幾十萬年前。目前,世界上其他國家還沒有發現如此古老的燒骨。此外,根據發掘的脊椎動物化石考證,當時的哺乳動物絕大部分種類是草原動物,有中國長鼻三趾馬、三門馬、山西披毛犀、步氏羚羊、粗狀麗牛、步氏鹿、納瑪象等20餘種。由此可知當時西侯度一帶應為疏林草原環境。根據鯉鰓蓋骨判斷,這里的鯉超過半米,因此,西侯度附近當時應有廣而深的穩定水域。
安陽殷墟遺址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隊的學者們介紹,安陽殷墟遺址屬於商代晚期。在西北岡用探鏟探到上百個馬坑,成行成行地排列在一起。經過對部分馬坑的發掘,確認每坑埋馬最少為1匹,最多為37匹。在小屯村東北地乙7基址之南、乙12基址北面和西面發現有排列有序的大量埋人的祭祀坑和5座車馬坑,在這些祭祀坑中零星地散布有羊坑、牛坑和犬羊合葬坑。在白家墳北發現一堆牛角,共40餘支。在苗圃北地發現數個牛頭。此外,在其它地方還發現過個別的象坑、犬坑、鳥坑、幼象和豬埋在一起的坑等。
殷墟鑄銅遺址位於河南安陽西北郊的洹河兩岸,是商代後期的都城遺址。1928年開始發掘。到目前為止發掘了婦好墓和其他高級貴族墓的墓葬,後岡和西北岡祭祀坑,小屯南地甲骨坑,苗圃北地鑄銅遺址,孝民屯等地1000多座中小型墓和若干車馬坑,以及小屯村北大型建築基址等等。小屯村一帶宗廟宮殿區的西、南兩側,發現與洹河河灣相通的濠溝,對研究殷墟的布局有重要意義。殷墟文化的分期與斷代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年,在洹河北岸,發現了面積達400多萬平方米的大型商代城址,其年代整體上略早於洹河南岸的上述商代晚期諸類遺存。
殷墟後岡祭祀坑遺址位於河南安陽西北郊的洹河兩岸,是商代後期的都城遺址。1928年開始發掘。到目前為止發掘了婦好墓和其他高級貴族墓的墓葬,後岡和西北岡祭祀坑,小屯南地甲骨坑,苗圃北地鑄銅遺址,孝民屯等地1000多座中小型墓和若干車馬坑,以及小屯村北大型建築基址等等。小屯村一帶宗廟宮殿區的西、南兩側,發現與洹河河灣相通的濠溝,對研究殷墟的布局有重要意義。殷墟文化的分期與斷代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年,在洹河北岸,發現了面積達400多萬平方米的大型商代城址,其年代整體上略早於洹河南岸的上述商代晚期諸類遺存。
遺殷墟甲骨坑址位於河南安陽西北郊的洹河兩岸,是商代後期的都城遺址。1928年開始發掘。到目前為止發掘了婦好墓和其他高級貴族墓的墓葬,後岡和西北岡祭祀坑,小屯南地甲骨坑,苗圃北地鑄銅遺址,孝民屯等地1000多座中小型墓和若干車馬坑,以及小屯村北大型建築基址等等。小屯村一帶宗廟宮殿區的西、南兩側,發現與洹河河灣相通的濠溝,對研究殷墟的布局有重要意義。殷墟文化的分期與斷代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年,在洹河北岸,發現了面積達400多萬平方米的大型商代城址,其年代整體上略早於洹河南岸的上述商代晚期諸類遺存。
殷墟武官村大墓遺址位於河南安陽西北郊的洹河兩岸,是商代後期的都城遺址。1928年開始發掘。到目前為止發掘了婦好墓和其他高級貴族墓的墓葬,後岡和西北岡祭祀坑,小屯南地甲骨坑,苗圃北地鑄銅遺址,孝民屯等地1000多座中小型墓和若干車馬坑,以及小屯村北大型建築基址等等。小屯村一帶宗廟宮殿區的西、南兩側,發現與洹河河灣相通的濠溝,對研究殷墟的布局有重要意義。殷墟文化的分期與斷代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年,在洹河北岸,發現了面積達400多萬平方米的大型商代城址,其年代整體上略早於洹河南岸的上述商代晚期諸類遺存。
篇二:天津名勝古跡的導游詞
半坡文化遺址
陝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遠古時代原始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意,創造了多姿多彩的史前文化,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四十多年來,文物考古工作者通過大量的調查和發掘,在陝西境內發現上千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和數萬件文物。
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距今5600-6700年之間。該遺址1953年春發現,遺址面積50000平方米。從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織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後發掘5次,延續近4年時間,揭露遺址面積達10000平方米,獲得了大量珍貴的科學資料。共發現房屋遺跡45座、圈欄2處、窖穴200多處、陶窯6座、各類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兒瓮棺73座)以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近萬件文物。
1958年在遺址上建成半坡遺址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除建造文物展室外,還在3000平方米的原始村落居住區蓋起保護大廳。 半坡遺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女分葬的集體墓地、各種生產及生活用品等遺跡遺物,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6000多年前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先民生產與生活情況。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歷史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該館於1958年4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迄今已接待中外遊客2000多萬人次。
半 坡 遺 址
具有原始村落風格的大門裝飾,魚池中聳立的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的石雕以及遺址大廳正面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半坡遺址」四個遒勁雋美的大字,都為半坡博物館的文化氛圍平添了一種情趣,使人們產生一種回歸自然、回歸歷史、回歸藝術的真情實感,此情此景,常使許多觀眾留戀忘返。
半坡遺址分為居住、制陶、墓葬三個區,居住區是村落的主體。半坡人屬於新石器時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製和石器。婦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產力,制陶、紡織、飼養家畜都由她們承擔,男人則多從事漁獵。該館現有陳列室三個,遺址大廳一個。在這里,您既能看到人類童年時代的純朴,也能尋覓到中華先祖艱辛的足跡。
半坡母系氏族村是半坡博物館陳列的有機延伸。它以積極保護遺址為前提,依據考古發掘資料,將珍貴的遺產從地下搬到地上,立體地再現人類母系氏族社會。它豐富博物館的內涵,弘揚華夏悠久文化歷史,薈萃了黃河流域史前藝術、風俗人情、民居田園的生活。它發揮了文物的優勢,集科研、考古、教學、旅遊、娛樂於一體,被中外遊客譽為「華夏第一村」。
1996年半坡博物館被確定為全國一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1997年西安市政府將半坡博物館評定為「西安旅遊十大景」之一,半坡遺址為國務院頒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半坡博物館
半坡博物館陳列展覽面積約4500平方米,分出土文物陳列、遺址大廳和輔助陳列三部分。
出土文物陳列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組成,兩個陳列室陳列的是從遺址中發掘出來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可分為石器類、骨器類和陶器類。主要展出半坡遺址和姜寨遺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過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藝術品等,包括石斧、石鏟、石刀、刮削器、敲砸器、箭頭、磨盤、紡綸、骨錐、骨刀、骨針、魚鉤、魚叉、陶缽、陶盆、陶碗、陶罐、陶甑以及尖底瓶等,此外還有陶哨、人頭、鳥頭、獸頭等藝術品和一些裝飾品,在半坡遺址出土的二十二種刻劃符號也展示在陳列室中。
從半坡遺址中看到的大量絢麗多彩的陶器,表明這一時期的文化為彩陶文化。其繪畫作品有的豐富生動,有的神秘難測,有的則圖案化,多繪在盆、缽、罐、細頸壺上,繪畫作品多繪在小口器肩,腹和口部,直口器多繪在外壁或口緣外側,大口器多繪於器內壁。多見黑彩,還有少量紅彩。繪畫圖案古樸、簡練,可分三大類:一類為象生性圖案,如張口作吞食狀的魚、悠閑的鹿、搜索食物的蛙等動物紋,還有植物紋。這些象生圖案同史前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形態生動的動植物紋樣是農耕和漁獵生活的反映。第二類為幾何圖案,有三角形,方格紋、編織紋等,這類圖案多在缽、罐、盆、壺類器皿外璧上部,許多缽類器口緣外側繪黑色寬頻紋,部分大口淺腹器皿的彩陶圖案多繪在內壁上,小口器的圖案則繪在口唇和肩腹部,這些部位多是容易看得見的地方,多數圖案清晰,筆畫疏朗,這些幾何圖案中,三角紋是由魚紋圖案變化而來,波折紋則是山或水的寫意。 彩陶文化首次是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的,因此半坡遺址是屬於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
遺址大廳為3000平方米,是原始村落的一部分,其房屋建築早期是半穴
蚌埠雙墩文化遺址
雙墩遺址是安徽境內發現的一處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面積約12000平方米,距今約7300年,比半坡遺址的人類早1000多年,比河姆渡遺址的人類早300多年。遺址中發現了陶俑(頭)、大量刻畫符以及石器、蚌器、骨器等珍貴文物,其中雙墩刻畫符號已被確認為中國文字起源的重要源頭之一。以雙墩遺址和雙墩古墓為主體的雙墩文化遺址公園,是蚌埠市確定「文化立市」戰略的基點。
;3. 除了故宮,中國還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博物館
提起北京的博物館,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國家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
北京還有那些值得一去的博物館呢?據統計,截至2015年,北京一共有172家博物館。
在這百餘家博物館中,本文精選了幾處最值得一去的博物館。不管是來北京差旅的遊客,還是生活在北京的市民,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用半天時間參觀其中的博物館。
1、中國鐵道博物館
中國民航博物館位於北京首都機場輔路,其主樓是德國OWP公司按照飛機發動機形狀設計的外觀獨具一格的現代建築,頗具未來感。這座博物館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珍藏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退役飛機實物,其中有里2、BAe146、伊爾14、三叉戟、運7、空客A310等不同時期的飛機。博物館還展示包括駝峰空運、兩航起義、八一開航、拉薩試航等專題的大量珍貴歷史文獻和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