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考古哪個網站好
擴展閱讀
杭州茂悅府屬於哪個區 2024-10-24 03:26:32
杭州七號地鐵站有哪些站 2024-10-24 03:14:08
北京哪裡賣摩托車裝備 2024-10-24 03:04:50

天津考古哪個網站好

發布時間: 2024-10-24 01:39:17

㈠ 天津發現古代墓葬近900處,這些墓地是哪個朝代的

這些墓地並非是某一個朝代的,它們包含了多個朝代,其中有宋、金、元、明、清等多個朝代

如隋唐大運河,它以洛陽為中心,北到北京,南到杭州,隋唐大運河在當時就很好的促進了隋朝和唐朝的文化商業政治的發展。除了隋唐大運河還有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等,都已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大運河文化也是歷史留給我們重要的文化遺產,天津發現近900處的古墓葬,對於研究大運河文化有很大的幫助,很重要的意義。





㈡ 天津有哪些特產

天津是中國四大中央直轄城市之一,是中國沿海開放的國際口岸城市。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天津是中國北方最大的經濟商貿中心。她景色優美、物產豐富、文化薈萃,同時具有濃厚的天津地方民風民俗,豐富生動的近代歷史遺跡,是座頗富旅遊價值的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也是座充滿現代活力的國際港口都市。
地理位置 天津市地處中國華北平原的東北部,西北背枕燕山,東南面臨渤海,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由高到低,形成了一個象簸箕形的坡地。天津市地理座標位於北緯38°34′至40°15′,東經116°42′至118°04′。海河的五大支流南運河、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均在此匯合,流經市區注入渤海。
天津自然資源豐富。除薊縣山地、丘陵是薄層粗骨土外,天津其餘地區土地都是在深厚沉積物上發育的土壤,且種類繁多。天津的水資源豐富。海河上游支流眾多,長度在10公里以上河流近300多條。天津地區湖泊星羅棋布,號稱津沽大地。
天津的生物資源也很豐富。植物資源有維管束植物1049種,分屬於149科、527屬,自然植被主要分布在薊縣山區。動物資源主要有獐、狍、狼、狐狸、黃鼬、野兔、岩松鼠、赤足鼯等,多見於薊縣山區。在廣大平原地區,比較常見的是草兔、鼠類、黃鼠狼及刺蝟。天津的鳥類有235種,分屬17個目,48個科。天津水產豐富,近海的有帶魚、小黃魚、黃姑魚、鱸魚、對蝦、海蟹、貝類等150多種;河渠、池塘養殖的淡水魚也有鯉魚、鰱魚、鯽魚、草魚等59種。
http://www.9tour.cn/Destination/tianjinshi2428/Content/這個網站上有圖片!!!
天津印象

天津,是天子渡河的地方,是北方海上的交通要道和重要港口,天津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一條海河穿城而過,讓這個海邊城市更加充滿靈性。

獨樂寺是隋朝的大型木結構廟宇,黃崖關長城有不同造型的古台一千多座,此外,還有天後宮、文廟、大悲院、清真大寺、天尊閣、天成寺、大沽口炮台、望海樓教堂、廣東會館以及周恩來紀念館等。

號稱「京東第一山」的薊縣盤山,山勢雄偉,層巒疊秀,建築與自然山水渾成一體。天津的建築更是值得一看,保留著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東西方各國的各類建築一千多幢。

天津還有馳名天下的民間藝術。「泥人張」彩塑、「楊柳青年畫」等等,更不要說那些饞人的小吃:大麻花、耳朵眼兒炸糕、果仁兒張了,怎不讓人口水漣漣。

【查為仁】(1695~1749)清代詩人。字心谷,號蓮坡,又號蓮坡居士。天津人。出身書香門第,其父曾建查氏園林別墅水西庄。查為仁於此廣置圖書金石鼎彝,結納國內著名文人、學者。杭世駿、江沆、厲鶚等著名文學家、經學家、詩壇領袖等都曾寓居水西庄,或吟詩作賦,或揮毫書畫,或埋頭經史,或著書立說,或鑒賞金石、書畫、圖籍,產生了大量詩詞、文章、書法、繪畫作品,使天津古代文學藝術事業以水西庄為中心進入了極盛時期。其文人之盛,與揚州馬氏玲瓏山館、杭州趙氏小山堂南北並稱,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文化勝地。查為仁本人也大展才華,與厲鶚合箋《絕妙好詞箋》被收入《四庫全書》。著有《庶塘未定稿》9卷、《外集》8卷、《蓮坡詩話》3卷等。�

【梅成棟】(1776~1844)清代詩人。字樹君,號吟齋。天津人。道光年間倡立輔仁學院,主講席10餘年。曾在天津水西庄與文人名士結成梅花詩社,有許多詩作在士林傳誦,是當時天津詩壇公認的領袖。著有《欲起竹間樓存稿》、《四書講義》、《管見篇》、《吟齋筆存》等,輯有《津門詩抄》。

【張明山】(1826~1906)民間藝術家。名長林。天津人。泥人張第一代。幼初入塾,即喜為粘土之戲。經成年累月地細心揣摩與刻苦實踐,對捏塑泥人技術終獲獨得之秘。操作時優游自得,若不經意,而得心應手。為人捏像只須對坐談笑,摶泥入手,頃刻而成;且能藏泥於袖,悄悄摶塑人像,形神畢肖,栩栩如生。其作品有古裝仕女、戲曲角色和各行業人像,馳譽遐邇,被稱為南北塑像者之冠。其作品曾獲巴拿馬賽會一等獎和南洋各地展覽會獎狀、獎牌20多件。�

【孫菊仙】(1841~1931)京劇演員。原名濂,字寶臣,號學年。天津人。早年是武秀才,曾參與鎮壓太平軍。30多歲以後由業余愛好京劇而下海從藝,師事程長庚,唱老生,噪音寬亮,唱腔淳樸蒼勁,能以氣行腔,吞放自如,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孫派,與汪桂芬、譚鑫培齊名。孫戲以《完璧歸趙》、《逍遙津》、《罵楊廣》等著名。孫菊仙不僅演技高超,品德也為人敬仰,不以名角自居,不賣高價票,90歲高齡時,還在津京兩地為慈善事業舉行義演。在上海演出時,被旅滬天津人親切地稱為老鄉親,後來叫響,他便以老鄉親為藝名。晚年終於天津故居。�

【張兆祥】(1852~1908)畫家。字和庵。天津人。師從孟綉村,多才多藝,通曉西洋照相技法和詩文書畫,尤擅寫生,畫花鳥,並吸收郎士寧西洋畫法,開一代畫壇新風,自成一派。其作品傳世甚少,尤為寶貴。藏於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的《石榴花》,色彩濃艷,風姿絕倫,堪稱珍品。其弟子陸文郁等人也在畫壇名噪一時。�

【嚴修】(1860~1929)教育家。字范孫,號夢扶。天津人。清末翰林。任貴州學政時,倡新學,以奏請開經濟特科名於世。1897年任滿辭歸,熱心於鄉里興學。先約張伯苓來教家塾,後又辟私宅為敬業中學堂(今南開中學前身),又聯合士紳創辦民立第一、第二小學,協助地方當局辦起多所官立小學與半日學堂、補習所等多種教育機構。之後,在私宅創辦女子小學、保姆講習所(幼師)、蒙養園,對天津新式教育的興起,起到了啟蒙與促進作用。1918年與張伯苓創辦南開大學。晚年倡組城南詩社、崇化學會,講義理、訓詁之學。著述存稿有詩、文、日記、函札多種,輯錄出版有《嚴范孫先生遺著》、《嚴范孫先生古近體詩存稿》等書。其書法俊逸瀟灑,嫵媚多姿,為近代天津四大書法家之一。

【華世奎】(1863~1941)書法家。字啟臣,號璧臣。天津人。清內閣閣丞,民國成立之後,以遺老自居,終生不剪辮子。同嚴修組崇化學會,主其事。其書法走筆取顏字之骨,氣魄雄偉,骨力開張,功力甚厚。手書的天津勸業場五字巨匾,字大1米,蒼勁雄偉,可謂其代表作。書法作品小至蠅頭小楷,大至徑尺以上榜書,結構都很凝重舒放,晚年更加蒼勁挺拔。居近代天津四大書法家之首。�

【周學熙】(1865~1947)實業家。字緝之,別號止庵。安徽東至縣人。1894年中舉。初官於浙江,後為山東候補道員。1900年入直隸總督袁世凱幕下,主持北洋實業。1903年赴日本考察工商業,回國後曾作直隸工藝總局總辦、天津道、長蘆鹽運使,民國後兩度出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任期內在天津先後創辦商品陳列所、植物園、鐵工廠、高等工業學堂、教育用品創造所、灤州煤礦公司、啟新洋灰公司、京師自來水公司、耀華玻璃公司、華新紡織公司以及天津中國實業銀行等,成為一個典型的企業集團,奠定了北洋實業的基幹,本人亦成為與南方張謇齊名的著名實業家。著有《止庵詩存》、《止庵詩補集》。�

【張相文】(1866~1933)學者。字蔚西,號沌谷。江蘇泗陽人。光緒丙戌歲試補博士弟子員,後棄科舉,殫心新學,尤喜中外地輿科學。1899年入上海南洋公學專攻史地,後轉該校教習。1901年編寫初、中等地理教科書。1907年任天津北洋女子師范學堂堂長,出版《地文學》,將生物界納入地理學,有開創意義。與張伯苓、吳鼎昌等創辦中國地學會,任會長,編輯《地理雜志》月刊。1920年從事佛學研究。性喜游名山大川,足跡遍塞外,考證秦長城之舊址所在,發現成吉思汗陵寢故址及其碑誌,糾正當時歷史學家之誤,對學術界頗有貢獻。著作有《佛學地理》、《南園叢稿》等書。�

【梁啟超】(1873~1929)學者,政治家。字卓如,任甫,號滄江,又號飲冰室主人,人稱任公。廣東新會人。1890年入京會試得識康有為,拜為師,並接觸西學。1895年從康有為入京,協助其發動公車上書,主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等文,風靡大江南北,與康有為並稱康梁。1898年再次進京,辦理保國會,參與新政,多次上書請廢八股、設編譯局、獎勵工藝製造。7月光緒皇帝召見,命其籌備京師大學堂,主持譯書局。變法失敗後流亡日本創辦《清漢報》、《新民叢報》,主張君主立憲,參加保皇會。辛亥革命後回國,在津創辦《庸言》月刊,後在袁世凱政府任職。察覺袁的復辟野心後,於1915年定居天津。同年袁謀稱帝愈急,梁啟超策動其學生蔡鍔回滇起義,親自在寓所草成討袁檄文《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送滬發表。袁倒台後梁啟超赴歐考察,1920年回國辦《改造》半月刊,並在清華、北大任教。此後即脫離政界在津專心著述,完成《清代學術概論》、《墨子校譯》、《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先秦政治思想史》等專著,並在南開大學及寓所書房飲冰室講學授課。著述收入《飲冰室合集》,共148卷,約1400萬字,涉及哲學、史學、文學、經濟、法律、道德、宗教等許多學科,時間上囊括古今,地域上兼及中外。尤其在先秦和明清、近代的學術思想研究方面,留下了一大批頗有見地的著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張伯苓】(1876~1951)教育家。名壽春。天津人。北洋水師學堂畢業,任海軍士官生,親睹甲午之戰,憤然立下教育救國大志。1903年隨嚴范孫赴日考察教育,1904年創辦南開中學。1917年,張伯苓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考察教育,研究私立大學的組織方式。1919年,由江蘇督軍李純贈50萬銀元,張伯苓在天津西南八里台一帶購地400畝,建造校舍,創辦了南開大學。1923年創立南開女子中學。1928年,又建南開小學,從而完成了南開由小學到大學的教育體制。後來,又於1931年成立南開經濟研究所,次年成立應用化學研究所。1936年在重慶成立南渝中學。1938年任國民參政員並當選為副議長,1945年出席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1948年出任考試院院長。張伯苓和嚴范孫創立的南開大學、中學、小學,是中國近代私立學校的典範,培育了周恩來等眾多英才,在中國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王襄】(1876~1965)學者。字綸閣,號?室。天津人。從20歲起酷好考古研究,是中國較早鑒識和收藏研究甲骨文的學者。所著《�?室殷契類纂》、《�?室殷契文證》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還著有《流沙墜簡勘誤記》、《秦前文字韻林》、《古文源流臆說》、《古陶今?》等書。王襄的書法也頗具功力。1949年後任《甲骨文會集》編委,天津文史館館長,天津市政協委員。�

【李叔同】(1880~1942)藝術家,佛學家。原名文濤,法號弘一。天津人。童年讀詩書,喜好舊詩詞,擅長書法金石。1905年赴日本學習西洋畫與音樂,並與曾孝谷、歐陽予倩組春柳劇社,主演《黑奴籲天錄》、《茶花女》等名劇,開中國話劇運動的先河。回國後曾執教於天津、上海、杭州、南京。全國教音樂、西洋畫的教師,多得其親傳,豐子愷、劉質平等名家皆其得意高足。李叔同前半生既是中國話劇藝術的奠基人之一,又是詩人、音樂家、畫家、書法篆刻家,均有名作問世。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專研戒律,被尊為南山律宗大師,律宗第十一世祖,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高僧。所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曾影印成書。�

【馬千里】(1885~1930)教育家。名仁聲。天津人。南開中學、北洋大學畢業。曾在南開中學、直隸女子師范學校任教,既是周恩來的老師,又是鄧穎超的老師。馬千里是五四運動的領導者之一,擔任天津各界聯合會副會長、抵制日貨委員會主席,發動群眾罷課罷市,請願示威。大革命前後,馬千里積極支持共產黨的革命活動。資助周恩來赴日留學,周恩來旅歐時常與馬千里通信往來。馬千里還將周恩來寫的《警廳拘留記》、《檢廳日錄》在自己創辦的《新民意報》上發表。1921年,馬千里創立天津達仁女校,積極支持鄧穎超、劉清揚等組織女星社,開展婦女解放運動。還曾擔任葯王廟小學校長、河北省立一中校長、南開校友總會主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曾兼任天津紅十字會幹事長和副會長,一生忘我工作。�

【劉奎齡】(1885~1967)畫家。字耀辰。天津人。南開中學首班畢業生,自幼學習郎世寧畫法,研究五代、宋、元諸家,尤其是明代呂紀、清代沈銓的畫技,並將西洋畫之色彩、透視比例融合於中國傳統工筆國畫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其作品纖細逼真,神態自然,以《孔雀圖》最為著名,深得徐悲鴻贊揚,在中國近代畫壇獨樹一幟。�

【劉鳳鳴】(1889~1978)民間藝術家。回族。天津人。15歲開始隨外祖父馬順清學習刻磚技藝。馬順清是天津著名刻磚藝人,在清道光年間,將天津磚刻發展為獨立於建築之外的民間藝術,並開創了堆貼法,擴大立體空間,使作品層次分明。劉鳳鳴繼承和發揚了馬順清的貼磚法,創造了天津刻磚的獨特風格,被譽為刻磚劉,以立體和半立體透雕見長,在方磚上所刻山水、花卉、人物、鳥獸形象生動逼真,構思精巧,極具藝術欣賞價值。

【楊石先】(1896~1985)化學家、教育家。安徽懷寧人。蒙古族。1931年在美國獲化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南開大學理學院院長。1947年任南開大學教務長、代理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化學會理事和天津科協主席。是中國有機農葯研究事業的開拓者,曾在1956年參加周恩來親自主持的科技發展規劃制定工作,擔任綜合組組長,先後發表過40餘篇論文,研製成功10多種農葯,並培養了大批人才,是中國教育界一代名師。

【哈荔田】(1911~1989)醫學家、教育家。河北保定人。回族。出身中醫世家,早年師從國醫泰斗施今墨,三四十年代便享譽津門,在中醫診治和理論研究上造詣頗深,尤擅長婦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創立了天津首家公立聯合診所,又遵照周恩來親自指示,創建天津中醫學院,為教育和培養中醫人才、弘揚中華傳統醫學付出畢生辛勞。其醫術之精、醫德之高蜚聲中外,所診治過的患者無論是普通群眾還是高層領導或海外政要,無不交口稱贊,臨終之前還堅持為群眾義診
□ 十八街麻花

津門食品三絕之一。其製作考究、料精貨實。每個麻花中都夾有一棵由桃仁青梅、桂花等十幾種小料配製成的什錦餡酥條,再和麻條、白條擰成5個花。用花生油微火炸透。出鍋後放上冰糖和青紅絲。特點香甜、酥脆,放置數月不綿軟、不變質、不走味。1989年獲全國食品金鼎獎和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銀質獎。1991年榮獲全國馳名商標提名獎。

□ 狗不理包子

津門食品三絕之一。創始於清朝末年。因店主高貴友乳名狗不理而揚名。製作工藝嚴格,實行獨特的「八步操作法」。選料精,操作細,半發麵皮,豬肉水餡,特點是;肉餡鬆散,包褶均勻,肥而不膩,清香適口。狗不理包子已由傳統的豬肉包發展到珍珠包、龍鳳包、海鮮包等20多個系列品種。1988年獲全國食品博覽會銀獎,1989年獲全國食品金鼎獎。

□ 耳朵眼炸糕

津門食品三絕之一。距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始於劉萬春與張魁元合夥經營的劉記炸糕。因選料精,製做細,貨真價實,店鋪緊靠耳朵眼胡同,得名「耳朵眼炸糕」。耳朵眼炸糕選料需用優質糯米、黃米、紅小豆、赤砂糖、香油等。餡經漂、煮、燜、攪、炒糖、炒餡等工序,皮面經水泡、石磨、發酵、兌鹼成型,在滾油內炸成金黃色球冠狀成品,特點是口感外焦里嫩、酥皮脆而不艮、餡鮮嫩而不幹、細甜爽口,香味芬芳。1988年獲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銀牌,1989年獲商業部金鼎獎。

□炸卷圈

炸卷圈是天津傳統小吃,用香油、麻醬、醬豆腐、薑末、五香粉、鹽等調拌綠豆菜、香乾、香菜、粉皮等成餡,以豆皮卷餡,切成約十五厘米的長段,用麵粉、醋、鹽調成的糊,糊粘兩頭切口,然後下油鍋炸,炸成金黃色即可。

炸卷圈清淡適口,外脆里嫩,天津人一般都是夾餅吃。

□鍋巴菜

鍋巴菜是獨特的風味小吃,天津人普遍喜歡吃。鍋巴菜的主料鍋巴,以上等綠豆和優質小米水磨成漿,攤成薄煎餅,切成柳葉塊。以香油、薑末、蔥花、面醬、醬油、醬豆腐等打成鹵。然後,將鍋巴放入鹵內,輕輕拌合,以鍋巴完全沾滿鹵為止,隨即盛人碗內,再灑上辣油、香油、麻醬、醬豆腐汁、香菜葉等。

鍋巴菜酥爽清香,滑潤適口,再配以芝麻燒餅,風味異常。

□豆漿

以黃豆水磨成漿,大鍋煮開,濃香色白,營養價值極高。天津豆漿,歷來以其質優著稱。

天津人的習慣是喝豆漿只加少許鹽,略有咸口即可,更顯出豆漿的濃香味,也喜歡用豆漿沖雞蛋。賣豆漿的店鋪,也製作豆腐腦或老豆腐作早點供應,早點過後又製作豆腐出售,因此,俗稱為豆腐房。豆腐房是天津供應早點的主要店鋪。

□豆腐腦(老豆腐)

豆腐腦與豆漿、鍋巴菜,為天津傳統早點稀食的三大主要品種。天津的豆腐房,早晨都是既賣豆漿,又賣豆腐腦和老豆腐,早點過後賣豆腐。 豆腐腦,是以點得極嫩的豆腐為主料,以能盛起而不散為適度。盛人碗中,再澆上鹵子為佐料,可葷可素,種類繁多。另外,顧客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愛好,放人辣椒油、蒜汁等。

□煎餅果子

馬娘的煎餅果子攤是我每次去南市食品街一定要光顧的地方。第一次吃是在2000冬天,天很冷。我到南市坐小巴去塘沽,突然發現一個煎餅果子攤,甚是干凈,於是買了一套,味道純正,(綠豆面越多越純)幾乎可以說是長大後最讓人想念的煎餅果子.價格便宜:1.5元 包括兩棵果子(油條),一個雞蛋。還有一種吃法是攤素煎餅夾鍋篦,不要放蔥花,可吃出綠豆面本身的香味,讓人流連。

馬娘的攤位於南市食品街南側的清和街入口處,聽她講,常有北京朋友在此攜數十套煎餅果子返京,用Microwave加熱後與家人享用。馬娘的攤一般在7:00 AM - 11:30 AM ,攤車為黃色,很乾凈(疑為回民, 因此地回民很多),有時是她兒子出攤。

□鮮果餡湯元

天津風味小吃。特點是清香爽口、粉糯軟滑、果味濃厚、別具風味。 以小白樓地區的白樓小吃店與江南春餐館的最有名。

□貼餑餑熬魚

天津民間流傳美食。特點是玉米面餑餑顏色金黃、底面焦脆。小魚 味鮮香濃,魚骨酥軟。

□京東餡餅

清真風味食品。特點:色澤金黃,肥而不膩,清香適口。

□喇嘛糕

津門傳統風味小吃。以遼寧路 144號京津餐廳經營的為最好,特點是色 澤金黃,甜暄適口,營養豐富,松軟。清素,營養成份高。

□羅漢肚

醬制食品。由天津狗不理包子總店採用傳統的醬制方法研製生產。因肉 皮層次分明,形似羅漢的肚子而得名。特點:緊固不散,光澤透明,口感咸鮮, 適口不膩,醬香醇厚。

□知味齋水爆肚

天津風味小吃,創於1920年。特點:肚絲鮮、脆、嫩、爽口。吃 時趁熱蘸料,滋味醇厚,具健脾養胃之功效。

□杜稱奇火燒

津門風味小吃。特點:外焦內嫩,餡心細膩,口艷醇香。

□崩豆張

天津老字型大小食品店,歷經五代傳人。創於清嘉慶年間。特點:脆而不綿、 不硬、不含膽固醇,久嚼成漿,濃香滿口。

□果仁張

老字型大小食品店,歷經四代傳人,有 160年歷史,屬宮廷御膳食品,被賜 名為「蜜貢張」。主要產品為掛霜系列果仁。

□馬記茶湯

天津風味小吃。起源於明朝末年。特點為:色澤粉紅、質地細膩,香 甜潤口。

□石頭門坎素包

天津傳統風味小吃。 由清末天後宮旁的真素園餐館發明。特點: 薄皮大餡、低脂肪、高蛋白。味醇清口。

□恩發德蒸餃

清真風味小吃。1921年由時文德創建。用洗凈的西葫去皮去瓤,羊 肉末用開水烙透。攪入醬油、花生油、香油、精鹽、蔥薑末。最後將西葫餡投入 拌勻。將擀成的面擠捏成道士帽形的餃子生坯,上屜用旺火蒸熟。特點:有咬勁、 不滲油、肥而不膩、鮮嫩味美。

□陸記燙面炸糕

創始於1918年,製作時選用優質麵粉、黑白小豆、白沙板糖、花 生油為原料。經過 7道工序,慢慢加火,炸成扁球形的紅色成品。特點:外皮酥 脆、不粘不艮、餡甜爽口、清香不膩。

□芝蘭齋糕乾

津門著名風味小吃。具有60多年歷史的老字型大小。選用優質小站稻米、 江米為主料,輔以優質紅小豆、芝麻、桃仁、葡干、瓜條、桔丁等精製而成。特 點:外觀潔白,不粘牙、不掉面、綿軟筋道、內味獨特。

□明順齋燒餅

傳統風味小吃。由呂鳳祥在本世紀20年代在「唯一齋」製作經營。 用熱香油與富強粉混合面酥面,包上餡,經過烙、烤兩道工序而成。特點:色澤 杏黃、外皮酥脆、內層柔韌面軟。

㈢ 天津薊州塘坊遺址考古發現夏商等不同時期遺存50餘處

近日,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薊州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對塘坊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夏商、東漢和明清等不同時期遺跡50餘處,出土了各個時期不同質地文物及標本數百件。目前,發掘工作還在緊張進行中。
塘坊遺址位於薊州區漁陽鎮塘坊村東南的一塊空地上,遺址近山傍水,北依燕山余脈,南鄰州河(薊運河),主體分布在州河北岸的一個小台地上,整體西高東低,東側被取土破壞。2019年5月,受天津市文物局委託並取得國家文物局考古發掘證照後,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薊州區文物保護管理所正式對該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經過一個多月的發掘,已揭露遺址面積1200平方米,發現了夏商、東漢和明清等不同時期遺跡50餘處,出土了各個時期不同質地文物及標本數百件。
出土的夏商時期的陶片 資料圖片
塘坊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甘才超介紹:「塘坊遺址從上往下共發現三個時期的文化堆積:最上層是明清時期的墓葬;中間的文化堆積包含漢代至遼金時期陶器、瓷器和建築構件等;最下層文化堆積發現的是青銅時代遺存,也就是夏商時期的一些遺跡、遺物。」
明清時期的墓葬群均為土坑豎墓,共有30餘座,墓向基本為西北—東南向,規模一般為南北長2.4米左右、東西寬1.2~1.8米、深0.8~1.8米。有夫妻合葬墓,也有單人葬,個別墓葬為二次葬。在一些墓葬中常見有頭部枕瓦、胸口蓋瓦的現象。隨葬品較少,常見有陶罐、釉陶罐及銅錢等。甘才超解釋:「從墓葬形式和隨葬品上看,這是非常典型的明清時期的平民墓。」
第二層除了出土了一些漢代到遼金時期的器物殘片之外,還發掘出3座東漢時期的墓葬,均為南北向長斜坡墓道磚室墓。1號墓位於遺址區西北部,南北長17米、東西寬5米、墓室深4.3米,由墓道、甬道、前室、後室組成。2號墓位於遺址區西部,平面呈「凸」字形,南北長8米、東西寬3.5米、墓室深2.2米,由墓道、墓室組成。3號墓位於遺址區北部,平面呈「凸」字形,南北總長8.3米,東西寬4.5米、墓室深2.5米,由墓道、墓室組成。「根據墓葬規模和形制推測,等級相對較高,目前還在發掘之中。」甘才超說。
塘坊遺址夏商時期遺存是本次考古的重要發現。在塘坊遺址發掘中,最下層文化堆積普遍為夏商時期遺存,遺存堆積厚度在20~40厘米不等,並有該時期灰坑等遺跡發現,出土了數量較多的陶器殘片,陶器以生活器皿中的炊器和盛器為主,主要器物類型有鬲、甗、盆、罐等,陶質以夾砂紅陶為主,紋飾見有繩紋、附加堆紋、弦斷繩紋等。
天津北部地區地處燕山南麓,這一地區發現的夏商時期遺存是中國北方青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時期文化在京津冀地區分布地域廣、內涵豐富、文化特色突出,一直以來是考古界關注和研究的重點。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天津考古相繼發掘了以薊州區張家園遺址、圍坊遺址、青池遺址和寶坻區牛道口等遺址為代表的燕山南麓夏商時期遺存,取得了重要發現,並以典型遺址命名了考古學文化,產生重要學術影響。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盛立雙介紹,2005年首次在薊州展開舊石器考古調查。考古發掘即發現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13處,採集各類石製品千餘件,將天津人文史由距今8000年前提前到距今1萬年以上。2007年,在對薊州東營坊舊石器地點進行的考古發掘中,再次出土典型石製品90餘件,相關測年樣本經國際專業檢測機構檢測,顯示東營坊舊石器地點絕對年代距今不少於4萬年以前,從而又一次刷新了天津人文史。2015年,考古調查又發現薊州以東井峪駱駝嶺為代表的地點,石片石器的小型化趨勢明顯。此次發現的舊石器地點的年代已經進入舊石器時代中、早期,即地質年代的晚更新世早期或更早,不晚於距今10萬年,將早期人類在天津地區活動的歷史推向了更久遠的時代。
這次塘坊遺址夏商時期遺存的考古新發現,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天津對該時期考古遺存的第一次系統、科學發掘,該遺址的發現和後續整理研究,對深入認識探討京津冀地區夏商時期燕山南麓同期考古學文化交流、互動和文化格局、演進,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圖文轉自:《光明日報》2019年06月22日06版)
責編:荼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