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號稱"津門一絕"的泥塑藝術是什麼
天津的泥塑藝術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就已經享有盛譽。清代詩人崔旭曾寫過『泥人昔說漉州好,可似天津樣樣工?』的詩句,贊譽天津乾嘉年間的泥塑。使天津泥人大放異彩、成為民族藝術瑰寶的,是藝人『泥人張』。
天津『泥人張』藝術的創始人是張長林。張長林(1826-1906)字明山,後以字行。自幼隨父親從事泥塑製作,練就一手絕技。他只需和人對面坐談,搏土於手,不動聲色,瞬息而成。面目徑寸,不僅形神畢肖,且栩栩如生須眉欲動。『泥人張』彩塑創作題材廣泛,或反映民間習俗,或取材於民間故事、舞台戲劇,或直接取材於《水滸》《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古典文學名著。所塑作品不僅形似,而且以形寫神,達到神形兼具的境地。
『泥人張』創始人張明山8歲起隨父學藝顯現出過人的天賦,到了十二三歲捏制技藝就超過了父親。1844年,京劇名演員餘三勝到天津演出。當時張明山才18歲,他通過餘三勝唱戲時的一招一勢,一些習慣動作,塑造了一個『活餘三勝』,一舉成名,遂得『泥人張』的譽稱。張明山一生創作了1萬多件泥塑作品。慈禧太後70大壽時,內務府大臣慶珍就曾經進獻過『泥人張』的泥人一匣,存放在頤和園的樂壽堂。
『貳』 天津三絕是啥
天津三絕是指泥人張彩塑、楊柳青年畫和風箏魏的風箏。1、泥人張彩塑是天津市的一種民間文化,是著名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創始於清代道光年間,由天津藝人張明山於19世紀中葉創造,現為天津市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泥人張彩塑被公認為是天津的一絕,早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就已經享有很大聲譽。泥人張將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的水平,又裝飾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2、楊柳青年畫,全稱「楊柳青木板年畫」,屬於木版印繪製品,是著名的中國民間木版年畫之一,與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楊柳青年畫產生於中國明代崇禎年間,繼承了宋、元繪畫的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台的形式,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
3、風箏魏是在傳統風箏工藝基礎上進行改革,形成了造型多變、彩繪逼真、飛行平穩、特技精湛和便於攜帶的五大獨特的藝術風格。魏元泰的風箏技藝在天津享有盛譽,被稱為「風箏魏」。魏元泰還有一手沒有流傳下來的絕活,外間少有人知道。風箏魏的革新里還有一個絕活叫蒲綳,就是拿蒲草做成弓弦,擱在風箏上發出聲響。這個絕活只有他能做,沒能傳下來。如今,風箏魏經歷了100多年的發展經久不衰,在魏元泰第二代傳人魏慎行,第三代傳人魏永昌、魏永珍,第四代傳人魏國秋的繼承和不斷創新下,風箏已經達到了1000多個品種。
天津傳統美食三絕:1、狗不理包子原名叫德聚號,老闆叫高貴友,他的包子很受顧客歡迎,生意越做越火,越來越忙,狗子經常忙得顧不上答理客人。人們就取笑他,狗子賣包子,一概不理。時間長了,叫順了嘴,就成了狗不理,反而把老闆的大名和包子鋪的原名給忘了,直接叫狗不理包子。
2、十八街麻花的創始人是范貴才、范貴林兩兄弟。在今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開了一間麻花店,一家叫「桂發祥」、一家叫「桂發成」。由於他們製作的麻花味道很好,又有特點,百姓非常喜歡。人們提起在哪兒買的麻花,就會說是在十八街買的,久而久之,就管他們的麻花叫「十八街麻花」了。
3、耳朵眼炸糕在天津城的北門外大街上,有條特別窄小彎曲的胡同,就像人的耳朵眼一樣又狹窄又曲里拐彎的。在這個胡同口,有個炸糕店,就以胡同名取的店名,叫耳朵眼炸糕店。據說在清朝光緒年間,有個外地人叫劉萬春,他為了生計,在耳朵眼胡同口開了一間炸糕店,取名叫「增盛成」。後來他的炸糕越來越受歡迎,再加上緊挨著耳朵眼胡同,就輾轉得了「耳朵眼炸糕」這個名兒,大號反而沒人叫了。老闆乾脆把店名改成了「耳朵眼炸糕店」。
『叄』 天津美食有三絕,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還有一絕是啥
俗話說“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中國作為一個美食大國,物產豐富,資源繁多,不論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只要經過國人的手藝,便可以成為出一道獨特的美食。
考慮到每一個地方由於不同的地理環境和人文氣候都會形成屬於本地的特色美食,例如西安的羊肉泡饃,湖北的熱乾麵,河南的胡辣湯等等。於是,人們常常會利用閑暇時間去往各個地方賞美景,品美食。接下來小編將和大家分享一個不太一樣的特產,那就是天津的“三絕”。
對此,小編想說,不管是不是中華老字型大小的小吃,都不應該過於求成,哄抬價格,而不能保證質量,長此以往消耗的將是大家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