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天津租界史_天津歷史上的九個租界_中國歷史網
1。天津英租界
成立於1860年,是天津最早的租界。邊界為:東至海河右岸,南至博木路,西至海河大道,北至寶石台路。這就是所謂的原租界。
2。法租界
天津的法租界始於1860年英租界建立之後。界線為:東西兩岸為臨海河右岸,西南為海上大道,東南為英租界。然而,天津美國的對外貿易在早期並不繁榮。少數外商來此,主要居住在天津東門外的三岔口拱北街,天津的英租界只蓋了幾棟房子。
3。美國租界
天津的美租界大約建於1862年。界限為:東至海河右岸,南至開灤胡同,西至海河大道,北至博木里路,毗鄰英租界。它佔地130多英畝。
4。天津租界
它從1895年到1917年存在於天津。1895年,德國駐華大使申克向首相遞交了一份照會清廷的辦公室,免除德國甲午戰爭中迫使日本歸還遼國,要求清政府讓步和英法同等特殊待遇的功勛。
5。日本租界
天津租界始建於1898年。起初,日本只在法租界北部和天津程響東南部劃定了租界和預備租界的范圍。此外,在德租界南面的小劉庄指定了一個碼頭。
6。天津租界
[/h/八國聯軍期間俄國軍隊佔領了天津火車站和海河左岸的大片土地。這一帶封鎖了紫竹林法租界和英租界到火車站的通道,引起兩國不滿。經過德國斡旋,俄國同意改變原租界范圍,將火車站地區歸還中國,於是俄國租界分為東西兩區。
7。義大利租界
義大利租界始建於1902年。八國聯盟期間義大利軍隊佔領了海河左岸和俄國佔領區以西的地區,並宣布其為義大利租界。
邊界為:東北沿京山鐵路意中聯合路至俄租界,南沿毗鄰俄租界的博格蘭一路,西南沿臨海河,西北沿意奧聯合路至興隆街,面積近800畝。
8。奧地利租界
天津奧林匹克租界始建於1902年。八國聯盟期間奧匈帝國軍隊佔領了與天津程響隔河相望的海河左岸,並宣稱其為租界。邊界是:京山鐵路以東,宜澳公路,西有臨海,北有金鍾河,面積1000多畝。
9.賦予公民權
天津租界成立於1902年。八國聯盟期間美國侵華,比利時沒有出兵,而是借機在俄佔區南部的海河左岸劃出了一塊租界。其邊界為:東至大支古村,南至小孫庄,西至臨海,北至科斯特洛路,毗鄰俄租界,佔地700餘畝。
天津租界開埠後,西方文化對天津各方面的影響不斷滲透。租界建設促進和示範了天津城市建設。除了天津租界文化除了具有城市風格外,還通過教會教育、報刊雜志等影響了天津人的文化生活。
特許教會創辦的學校、醫院、報刊雜志,代表著不同的國家和政治利益,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文化殖民。然而,它們同時代表著不同的文化,表現出多元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客觀上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貳』 天津有哪幾個國家的租界
天津租界有幾個國家
一、英國租界
英租界工部局(市政廳)戈登堂,1976年震損,拆除後改建為天津市人民政府大樓。
天津英租界始設於1860年,是外國在天津設立最早的租界。界址為:東臨海河右岸(西岸),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寶士徒道(今營口道)。這就是所謂的「原訂租界」。
此後,英租界又經過三次擴張:中日甲午戰爭後,英國擅自將租界自海大道擴張至牆子河(今南京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將原美租界並入英租界;不久,又繼續將租界擴張至牆子河外。至此,英租界東臨海河,南沿馬場道至佟樓,西至海光寺大道(今西康路),北沿寶士徒道與法租界毗鄰,共佔地六千餘畝,是各國租界中最大的一個。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天津英租界由中國政府正式收回。
二、法國租界
天津法租界始設於1860年英租界設立之後。界址為:東、北臨海河右岸(南、西岸),西南至海大道(今大沽路),東南與英租界毗鄰。
不過,天津初期的對外貿易並不興盛,來到這里的少數外商主要居住在天津城東門外三岔河口的宮北大街,僅有天津英租界內建造了少數房屋;天津法租界內甚至沒有任何法國機構,只有1個供英美僑民使用的宗教建築合眾會堂,法國在天津的主要活動就是位於三岔河口的望海樓天主堂,連法國領事館都設在臨近的宮北大街。
三、美國租界
原美國兵營(今天津醫科大學東院)
天津美租界約設於1862年。界址為:東臨海河右岸(西岸),南至開灤胡同(今開封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與英租界毗鄰。共佔地一百三十餘畝。
美租界劃定後,恰值國內南北戰爭進行,無暇對租界進行開發;美國政府遂於1880年聲明放棄在天津的租界,但清政府並未接收。
直至1902年,美、英兩國政府私相授受,將美租界並入英租界,但美國要求對原租界保留一定的權利。這樣,天津美租界便成為英租界的南擴充界。
四、德國租界
天津德租界在天津存在的時間是1895年-1917年。1895年,德國駐華公使紳柯向清廷總理衙門提出照會,借口德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迫日還遼」有「功」,向清政府索取租界,要求享受與英法等國同等特殊待遇。清政府飭令天津海關道同駐津德國領事商談劃定租界事宜。
同年九月十三日(10月30日),天津海關道盛宣懷、天津道李岷琛與德國領事司艮德簽訂《天津條約港租界協定》,允許德國在天津永久設立租界。天津德租界東臨海河,北接原來的美租界,西至大沽路東,南界小劉庄,面積為1034畝。
自1900年起,德租界不斷向西南方向擴張,先後佔領了北洋西學學堂(今海河中學)、三義庄、桃園村一帶,以及東樓、西樓附近,共佔地四千二百餘畝。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政府宣布將天津德租界接收。1921年德國政府聲明,承擔《凡爾賽和約》中有關在華租界條款,中國政府正式將天津德租界收回。
五、日本租界
天津日租界始設於1898年。最初,日本僅在法租界以北、天津城廂東南,劃定了租界與預備租界的范圍;另在德租界以南的小劉庄劃出停船碼頭。
自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天津後,日本先將預備租界及最初未能劃入日租界的天津城廂東南閘口繁華區列為擴張租界;同時與法國暗中商定,將部分法租界的擴張界劃給日租界,並強迫清政府予以承認,條件是將小劉庄停船碼頭交還中國。
經過擴張,日租界東北臨海河右岸(西南岸),東南與法租界毗鄰(錦州道),南至牆子河(今南京路),北起閘口至福島街(今多倫道),再向西南至南門外大街和海光寺共佔地兩千八百餘畝。
天津日租界設立後,一直是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中國華北地區的基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隨同收復淪陷區,將天津日租界收回。
六、俄租界
天津俄租界始設於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俄國軍隊佔領了天津火車站及海河左岸(東、北岸)的大片土地。由於這一區域阻隔了自紫竹林法租界和英租界至火車站的通道,引起兩國不滿。經德國從中調停,俄國同意改劃原訂租界范圍,將火車站地區交還中國,俄租界遂分為東、西兩區。
俄租界西區位於海河北岸,東至火車站西側拉普切夫路(原二經路,今天津站西側),西南至波格拉尼路(今五經路),北至京山鐵路。俄租界東區,自海河轉彎處向南,迄大直沽(今十五經路),東至京山鐵路,西臨海河,與英、法、美、德租界隔河相望,共佔地近六千畝。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蘇俄政府宣布放棄帝俄時代在華的一切特權,包括租界。後經雙方談判,天津俄租界於1924年正式由中國政府收回。
七、義大利租界
天津意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義大利軍隊乘機佔領了海河左岸(東北岸)、俄軍佔領區以西的地段,並宣布為意租界。
界址為:東北自意中交界路(今興隆街)沿京山鐵路至俄租界,南沿波格拉尼路(今五經路)與俄租界毗鄰,西南臨海河,西北沿意奧交界路(今北安道)至興隆街,佔地近八百畝。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天津意租界由中國政府收回。
八、奧地利租界地
天津奧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奧匈帝國軍隊乘機佔領了與天津城廂隔河相望的海河左岸(東岸)地區,遂據為租界。界址為:東臨京山鐵路,南臨意奧交界路(今北安道),西臨海河,北至金鍾河(今獅子林大街),佔地一千餘畝。
天津奧租界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1919年,由中國政府收回。
九、比利時租界
天津比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比利時並未出兵,但也乘機在俄軍佔領區以南的海河左岸(東岸)強劃了比租界。界址為:東穿大直沽村,南迄小孫庄,西臨海河,北臨科斯特羅馬路(今十五經路)與俄租界毗鄰,佔地七百餘畝;此外,自大直沽村西至京山鐵路,比利時還劃定預備租界一塊。
天津比租界自劃定後,並未進行開發。後經中、比雙方談判,中國政府於1931年將天津比租界收回。
『叄』 天津德租界設立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5月),德國駐華公使紳柯向清朝總理衙門提交照會,以德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迫使日本歸還遼東半島」為由,要求清廷給予與英、法等國相同的特殊租界待遇。清政府隨後指令天津海關道盛宣懷和天津道李岷(或李琨)琛與德國領事司艮德進行談判,商議租界劃定事宜。
經過數月的談判,天津德租界於同年9月13日(10月30日)正式成立。根據簽訂的《天津條約港租界協定》,德國在天津獲得了一個永久性的租界區域。
德租界的邊界位置明確:東至海河,北與美租界(現今的開封道東段)相鄰,西至海大道(即今大沽路),而南邊則從小劉庄北庄外的小路(現今的瓊州道)開始,沿順小路延伸至海大道。總面積為1034畝,自此,天津地區劃分出了新的國界線。
(3)天津的租界區在哪裡擴展閱讀
天津德租界是近代中國二個在華德租界之一(另外一個是漢口德租界),同時也是天津的9個租界之一。該租界范圍基本相於現在天津河西區的大營門街道和下瓦房街道,可惜後來完全消失,現在的10座小樓是2009年在德租界原址上重新建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