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津三個冷門景點,平時遊客不多,疙瘩樓很容易被誤會為瓷房子
早在明清時期,天津就是華北地區的經濟中心之一,中式古典建築、洋建築和創意建築在這里交相輝映,獨特的城市氣質使很多遊客為之迷戀,我也是如此。
瓷房子、和平路金街、津里故里都是天津較知名的景點,相比起來位於市區的鼓樓、疙瘩樓和津灣廣場名氣較小,平時鮮有遊客,但獨具風韻,非常值得打卡。
鼓樓是天津衛三宗寶之一,和炮台、鈴鐺閣齊名,原來是明代天津城的中心,是當時的地標建築和報時樓。
鼓樓是津門文化的發源地,天津城就是以鼓樓為中心四處擴散建設的。
現在看到的鼓樓是新世紀重建的,鼓樓周邊已形成完善的商圈,主要售賣一些古玩,不過看起來並不是很繁華。
據說鼓樓內有一口大鍾,重量達到三千斤,是天津的「鍾王」,這口大鍾大概鑄造於宋朝或明末清初。
疙瘩樓位於天津五大道,名字雖然叫「疙瘩」,賣相卻很好。
疙瘩樓代表了近代創意建築的頂尖水準,有意思的是遊客常常把它和另一座建築物搞混,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疙瘩樓和瓷房子在風格上非常像,一些外地遊客首先到的是五大道,在游覽的時候被疙瘩樓奇怪的外表所吸引,結合以前在網上看到的瓷房子照片,很自然地把疙瘩樓當成了瓷房子,從而鬧出笑話。
為了避免誤會,疙瘩樓門口張貼有提示告知遊客真實情況。
疙瘩樓是座四層磚木結構的西式樓房,具有濃郁的義大利風格,所用的磚塊是燒壞的疙瘩磚,這批磚塊一開始以超低價出售也沒有人買單,保羅·鮑乃弟知道後,出於敏銳的判斷力,毫不猶豫地采購了這批「奇醜無比」的「次品磚」。
事實上這些燒壞的磚雖然不好看,但非常結實,是上佳的建築材料。
保羅·鮑乃弟特地將這些疙瘩磚砌於外牆,意外地產生了獨特美感,很快就遠近聞名,主人趁勢轉手大賺一筆。
看來只要眼光獨到,「廢物」也能變黃金。
津灣廣場就在天津站對面,是海河旁一片完整的歐式建築群,既是景點,也是天津金融城的標志性區域,差不多每個角度都適合拍照,雖然遊客並不多,但偶爾還是能看到一些年輕人過來拍照,在這里拍攝的人像照片充滿異國風情,文藝感也很明顯。
不知你是否去過這三個地方呢?
特別提示一下津灣廣場和鼓樓廣場都是免費開放的,疙瘩樓很多時候並沒有開放,不過在路邊就可以欣賞了。
❷ 天津三寶的歷史
明朝弘治年間的一日清晨,天際隱隱泛出一絲淡淡的紅光,一位駝背老人登上鍾鼓樓,面向著太陽初升的地方,敲響那口巨鍾,108聲渾厚遠播的鍾聲,將整個天津城從沉睡中喚醒,一日的繁華與喧鬧便在陣陣鍾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今天的鼓樓很威風,現代的建築技術讓它顯得更加金碧輝煌,站在鼓樓的腳下,臉貼著藍青色的城磚,希望她在耳邊訴說著屬於她的將近500餘年的滄桑。鍾還在,她也只能在現代人好奇花上10元錢的時候,長鳴幾聲,也僅此而已了。
「弘治年間的鼓樓,被稱作『鍾鼓樓』,是整個城市的標志性建築物,它佔領了天津城的制高點。」天津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羅澍偉告訴記者,明代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建城的時候還只是個土圍子,到弘治六、七年(1493-1494),才砌成磚城,修建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的城樓和四處城角的角樓。位於城中心的鼓樓,也是在這個時候修建起來,名為鍾鼓樓。這座鍾鼓樓高三層,樓底的一層,是用磚砌成的一座方台,下寬上窄,辟有四個拱形門洞,通行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在這座檯子上,修建了兩層樓。第一層供奉觀音大士,天後聖母,和關羽岳飛等。樓的第二層,懸有重300斤的鐵鍾一口。
「傳說中,鼓樓鍾、鼓皆有,但後來鼓被搬出,它卻被稱為『鼓樓』。清朝詩人周楚良有一首《竹枝詞》中寫道:『本是鍾樓號鼓樓,晨昏兩度代更籌,聲敲一百單零八,遲速鍋腰有準頭。』」
當時的天津人是沒有時間概念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惟一的時間,就是鼓樓分早晚兩次敲鍾的聲音。鍾聲清脆響亮,傳遍城裡城外和海河南北很遠的地方。同時,鼓樓是天津城市繁榮的見證,明代著名的集市之一寶泉集就是依傍著鼓樓,「當年的天津城,號稱『賽淮安』。」羅老的語氣中頗有些自豪,他說,清代一位天津詩人梅小樹寫過一副對聯,掛在鼓樓上,上聯是:「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下聯是「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鍾聲」。
天津鼓樓在清朝末年被破壞。光緒庚子年,八國聯軍侵入天津,城牆被拆除,獨獨鼓樓倖存。不久,樓為消防隊佔用,作為瞭望台。民國十年,直隸省長曹銳,天津警察廳長楊以德,照原樣重建,把鼓樓四個城門的名稱「鎮東」,「定南」,「安西」,「拱北」,請名書法家華世奎書寫。1952年,城市建設中才把它拆除了。 (1)炮台在現在南開區炮台庄,建於明代崇禎十二年(1639年),為防止滿人入侵,清代時已經沒有什麼作用,失於維修倒塌。
(2)大沽口炮台位於市東南60公里塘沽區海河與渤海的交匯處,現存炮台3座,以「威」、「鎮」、「海」三字命名。大沽海口是「津門之屏」,明代開始設防,清代修炮台逐漸形成較為完整的防禦體系,大沽口炮台是中華民族抗擊侵略、不畏強暴的歷史見證。1840年至1900年六十年間,西方列強為奪取在華的經濟利益和 政治特權,先後對大沽口炮台發動了四次入侵。隨著《辛丑條約》的簽定,清政府被迫拆毀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炮台遺址位於天津海河入海口南、北兩岸。初以磚石砌就,後以三合土夯築。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炮台建制不斷發展,防禦體系逐具規模。鼎盛時期形成以「威、鎮、海、門、高」以及石頭縫六座炮台為主,配置千、萬斤級銅、鐵大炮及附屬設施強大的海防防禦體系。
(3)在很多介紹天津的旅遊網中,時常將三宗寶中的炮台說成是大沽口炮台,其實,被稱作三寶之一的炮台早已因一紙屈辱的《辛丑條約》,而被強行拆除,如今還能看到的只剩下北營門東馬路的炮台台基。
在紅橋區北營門東馬路118號的一座紅磚小二樓前,記者見到了僅存在的炮台台基。台基高約2米,底邊呈正方形,每邊長16米多,佔地面積約260平方米。紅橋區文物管理所所長王玉柱告訴記者,這7座炮台比大沽口炮台早了178年的歷史,窯窪炮台被廢棄後,除了這個台基沒有留下什麼東西,長期荒蕪。日偽時期,上面蓋了房,建立了派出所,老百姓稱之為炮台派出所。1956年,街所合並後,派出所搬走,改為區政府幹部宿舍至今。幾年前,三條石房管站把檯子四周用水泥包圍起來,加以保護。
記者很奇怪,為什麼沒有在牆面上看到「紅橋區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王玉柱笑著說:「因為牌子是銅的,小樓里的馬老太太怕被人偷走,就乾脆收到自己家裡保護起來了!」
據王玉柱介紹,明代崇禎十二年(1639年),外有滿族統治勢力的侵犯,內有李自成「興風作浪」,內憂外患中,天津這個水陸交通的咽喉,立時成為了保衛京師的前沿重鎮。明朝政府責令天津總兵趙戶棟環繞天津衛城所建七座炮台,分別設在七個地方,就是今天的馮家口、海光寺西、三岔河口北岸、河北區窯窪南岸、紅橋區西沽、邵公庄東和雙廟街。每座炮台撥10名兵士晝夜防守,用以保衛城區的安全。清朝時候,張志奇寫的《七台環向》詩,把炮台列為「天津八景」之一,可以想見當時炮台多麼壯觀了。
然而,壯觀的炮台並沒有守衛住明朝岌岌可危的政權,隨著闖王李自成進入北京,清兵入關,炮台遂成廢物。清人崔旭在《津門百詠》中寫道:「防禦森嚴列炮台,繞城七處亦雄哉;昇平時節閑無用,斷壁殘基長綠苔。」不過到了1900年庚子事件中,有的炮台卻在抗擊八國聯軍中發揮了作用。於是,在《辛丑條約》的條文中,八國聯軍要求拆除這7座保家衛國的「戰士」。 (1)鈴鐺閣原來是舊城西稽古寺的藏經閣,建於明代萬曆七年(1579年),因為飛檐四齣,風鈴丁冬,俗稱鈴鐺閣。光緒年間因附近板場失火被波及而焚毀,民國期間在原址建鈴鐺閣中學。
鈴鐺閣中學位於天津縣城外西北角,初名稽古寺,建自唐代,寺內存有《大藏經》全卷。明萬曆七年,(1579年)建藏經閣,重檐四齣,甚為壯觀。閣角裝有風鈴,鈴聲可遠聞數里,鄉人因呼為鈴鐺閣。康熙三十八年,住持含光和尚又重修一次,清代文學大師朱彝尊曾為文以記其事,並描述其登臨時的感懷:夕陽在衣,風鈴錚然;翔鳥上下,為之目曠神儀。光緒十八年,不慎於火,延燒及藏經閣,房子及所儲存的大藏經都化為灰燼。1901年,嚴范孫、高凌文、王世蘭等倡議以稽古書院舊址改辦新式中學,名為天津普通中學,但由於習慣大家叫它為鈴鐺閣中學。在其校旗校徽上,鈴鐺作為其主要標志
(2)如今,想看到鈴鐺閣的原貌是不可能的了,記者惟一能找到的是因鈴鐺閣而得名的「鈴鐺閣中學」和學校里的六塊碑刻。在這只鱗片爪中,記者慢慢體味著被掩埋的過去。
僅存的六塊碑刻上,也僅僅是改稽古寺成稽古書院的原因和稽古書院的課式章程。「光緒十三年,因稽古寺僧人不法……乃於改設書院」。
「……每年前半年課經文策論後半年課經解詩賦春秋……以每月二十日為課期,二月間課,十二月停課。」
「春秋甄別錄取八十名計正取,十五名副取,二十五名次取,四十名外取,列備取,二十名遇有扣除者挨補。」
在書院上課,學習好的書院還會給予「獎學金」。「每課獎銀由官給發膏火,課卷由書院給發。正取第一名膏火津錢三弔文,第二名到第五名各二弔文,第六名至十五名各一弔五百文。副取第一名膏火津錢一弔五百文,第二名到二十五名各一弔文,次取第一名膏火津錢一弔文,第二名至二十名各八百文,余無膏火。」
在稽古書院當老師要求很高,「必擇品學兼估者主講經史,不必拘定本邑人,……」可見,當時只要是人才,不論是哪裡人都會被「搜羅」進入書院。
鈴鐺閣中學校長乞明告訴記者,多年以前學校翻修操場的時候,還挖出了兩個沒有了頭部的石龜。「當時是用了一輛8噸的拖車才把其中一隻拖出來,另外一隻依然埋在操場下面。」鈴鐺閣的焚毀或者說是鈴鐺閣的被忘卻,讓乞明很感到遺憾,看著在操場上跑來跑去的學生們,他說,「鈴鐺閣的歷史,應該讓現在的孩子們了解了解了。」
據天津市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羅澍偉介紹,鈴鐺閣,是一種俗稱,原來是一座「藏經閣」。始建年代其說不一,有說始建於唐代,有說建於元代,有說建於明代。乾隆《天津縣志》卷八附「壇廟」:「稽古寺,在西北門外西北隅,萬曆七年敕建,康熙三十八年重建,有藏經閣。」這里的藏經閣,便是鈴鐺閣。同治《續志》:「海會寺,在城西稽古寺西,元至正間天竺國僧海會結庵於此,故名。明萬曆年間重建。」顯然,這兩條記載有不同之處。但天津著名地方誌學家高凌雯卻用他的解釋,解決了兩者的矛盾:即萬曆時所建的稽古寺在海會寺旁,元朝時建海會寺,在明末時傾圯,並入稽古寺。《天津縣新志》卷二十五附「寺觀」說:「海會寺在城西北,元至正間天竺國僧海會結庵於此,故名。旁為稽古寺,明萬曆七年建。其後,海會寺圯,以地並入稽古寺。」
藏經閣原是海會寺的建築,後並入稽古寺,成為它的附屬建築物。「閣兩層,寬五楹,飛檐四處,如鳥張翼。」「藏經閣」共兩層,但基礎高在一丈多。屋頂飛檐突出,畫梁雕棟,庄嚴華麗。為了宣揚佛家醒世作用,防止飛鳥的破壞、玷污,在房脊屋檐檐角懸掛48隻風鈴,長一尺多;微風吹動,鈴聲由近而遠,好像波浪一樣,清澈悅耳。聲音可飄揚二、三里,為這一帶居民平添了異彩,深受人景仰。久而久之,鈴鐺閣聲明大噪,遐邇皆聞,反凌駕於稽古寺之上。
閣里藏有十六櫃佛經,其中的《大藏經》包括了幾乎全部的漢語佛教經典,還有貝葉經,這些經典版本是很珍貴的。康熙年間,由天津道署捐資重修稽古寺,請來江南名匠,仿照黃鶴樓修葺一新。同時,擴建了平房數間,以作考文之需。
閣內的藏書樓中,書箋大部分是當時的名流所捐贈,多為稀世之珍。海內孤本達數百種之多,尤以元、明人手抄本(百餘種)以及六朝寫經四十卷最為珍貴。傳說,每年農歷六月初六為「曬經節」。到了那一天,閣內的全部藏書均置於陽光下曝曬,蛀蟲防腐;同時藉此良機任人閱覽,以饗讀者。當時津門的一些文人學士,紛至沓來、先睹為快,一時盛況空前。
以清代光緒十八年(1892),因稽古寺臨近的木板廠失火,殃及鈴鐺閣,可惜這一著名的故跡連同藏書一起被大火焚毀。現在,也只有鈴鐺閣中學和那六塊碑刻,記載著天津城曾經有過一座美麗的建築。
❸ 天津哪個區最繁華
如何看待天津濱海新區未來的發展?說實話,一定是向好的,但是需要兩點很重要的東西,時間和改善。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濱海新區的前世今生,濱海新區是一個很泛很廣袤的區域,現在的濱海新區由原來的塘沽區、大港區和漢沽區三個區組成,核心區位於塘沽,總面積有2200多平方公里,大約相當於三分之一個上海的面積,因此大片土地屬於未開發的鹽鹼地和濕地公園。
再來看一下濱海新區的區位和硬體情況,坐標津城以東30公里,坐擁北方最大集裝箱碼頭,新區內濱海站+濱海西站+塘沽站三座高鐵站,新區以西15公里天津濱海國際機場,港口+區位+硬體實力真是沒得說。但是,但是,重點來了。
現在濱海新區真正成熟真正算的上繁華的區域,只有塘沽區,而且只是塘沽的中心地帶,共包括以下四個部分: 1、泰達(已經發展了30多年的經濟開發區)+2、新港(由港口衍生出來的海濱新城)+3、塘沽老城區(塘沽地區最早的發源地)+4、於家堡響螺灣金融商務區(網上被黑的最多的鬼城,現在情況有所好轉)。這四個區域緊密相連,大約有150平方公里的建成區,共同構成了濱海新區真正意義上的核心區,因此以下分析,只針對這150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域,其他2000平方公里不考慮,因為沒有意義,畢竟2000平方公里的范圍,是不可能一下子都發展起來的。
起初的濱海新區,以中心城區為基點(這里補充一點,濱海核心區在濱海新區這一概念提出之前,就已經有100平方公里的建成區),共分成了七個功能新區,包括東北角的中新生態城,東邊港區的東疆保稅港區,天津港保稅區,臨港經濟區,西邊的濱海高新區,以及中心地帶的泰達開發區和於響金融商務區。
————————————
現如今,十年過去了,再來看看這幾個區域的情況。中新生態城涼了,到目前為止入住人口不足7萬,而19年預期人口是35萬……手動捂臉吧,畢竟跳出主城令立新城,迄今為止全世界都沒有成功的案例(參考廣州南沙,上海東南角新城,韓國仁川新城,無一成功);東疆保稅港區目前仍然是一片荒涼的化工廠+港口,人氣十分冷清,與預期的保稅港區差距很大;位於核心區的於響金融商務區,更是荒涼冷清的可怕,一時間淪落為鬼城,直到今年新的領導班子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情況才有所好轉。其他幾個分區情況也大致相同。而唯一算的上繁華的,也是唯一幾乎沒有砸錢的,就是泰達經濟區,由此可見市場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
導致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我想應該就是,違背市場規律的強行政策,在如今強大的資本市場里,起的作用只能是泛起一片漣漪。
說一下對濱海新區未來發展的幾點建議:
1、找准自己的功能定位,對核心區進行產業結構升級(泰達開發區以重工製造為主),將重工生產轉化為自主創新+製造,然後再吸引資金發展金融,同時發展旅遊服務等第三產業。不要再去追求金融中心,以目前濱海的產業結構,濱海追求的定位應該是以泰達為中心的高端製造中心,而不是在周圍另外亂搞新區。
2、修地鐵、修地鐵、修地鐵,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高鐵站已經有了三座,從濱海站上車去市區20分鍾,去首都50分鍾,很方便。但是地鐵,十年了!!!這么大把的錢都燒光了,但卻沒有把地鐵修建提上日程,也真是服了!到現在2019年了,濱海只有一條通往市區的輕軌!試想,一個個剛剛畢業買不起車的大學生,被濱海這誘人的人才引進計劃吸引而來,卻發現沒有地鐵,what a fk?怎麼去上班?擠公交??emmmm……
3、天津本地人需要改變,這一點不光指濱海,更指天津市區!天津人思想相對落後,思維不夠靈活,而且小富即安,享受著國家一系列政策,優越感強烈。(這里天津人不要噴,有時間自己來一趟南方,不用去滬廣深,你就到南京武漢蘇州杭州這些地方轉一轉,看看我說的對不對)
一個地方要想真正實現質的發展,歸其本質在於人,首先需要領導層開放前瞻性的眼光,再者需要青年人靈活的思維,需要開放性的思想+包容性的格局,這樣一座城市才會有活力,才能有發展。而就目前濱海和天津市區來看,哪一點都沒有,政府官僚氣息嚴重,辦公效率相對南方大城市低太多,基層服務業服務態度差,本地年輕人以進事業單位為榮,排外看不起外地人,這一系列的缺點導致了天津整體民營經濟差,市場氛圍差,整體給人的感覺就是又大又落後,而且到處冷冷清清沒有活力,惡性循環。建議從"人"這一方面,天津需要徹底改變。
❹ 天津鈴鐺閣的簡介
所謂「天津三宗寶:鼓樓、炮台、鈴鐺閣(「閣」不讀gě,而讀為gǎo)」。
明萬曆七年(1579年),建藏經閣,重檐四齣,甚為壯觀。閣角裝有風鈴,鈴聲可遠聞數里,鄉人因呼為鈴鐺閣。康熙三十八年,住持含光和尚又重修一次,清代文學大師朱彝尊曾為文以記其事,並描述其登臨時的感懷:「夕陽在衣,風鈴錚然;翔鳥上下,為之目曠神儀。」光緒十八年,不慎於火,延燒及藏經閣,房子及所儲存的大藏經都化為灰燼。1901年,嚴范孫、高凌文、王世蘭等倡議以稽古書院舊址改辦新式中學,創建了天津最早的官立中學,名為天津普通中學,其沿革為今天津三中,現址為鈴鐺閣中學,在其校旗校徽上,鈴鐺作為其主要標志。
❺ 天津市紅橋區鈴鐺閣地區就像貧民窟
是個問題,挺好的樓房拆了很多,但是這些平房就是沒有說法,希望該區的領導咱們好好的看看,當你們住在寬敞明亮的房子的時候,想想地處紅橋區的鈴鐺閣地區這些平房離得居民們。
我也路過那裡,看到很多的居民在生煤球的爐子做飯,目前很多外地的人租住那裡,管理很亂,治安也不是很好。
希望領導們別總報喜不報憂的,說講政績,看看西關街裡面那些百姓們的生活,還停留也在50年代。或更遠。你們心安嗎?
❻ 請問天津三寶中的鈴鐺搞指的是哪個地方的什麼東西
天津的「三寶」至少有兩種。
一種是專指特色建築的「三寶」:「鼓樓、炮台、鈴鐺閣。(閣發搞音)」其中除了鼓樓在去年重新修建以外,另兩種早已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而盪然無存了。
還有一種是專指特色飲食的「三寶」:「螞蚱、銀魚、炸鐵雀。(雀發巧音)」而我們今天要談的,正是這具有悠久歷史,又頗有天津地方特色的「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