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籠包天津小籠包
在天津美食的瑰寶中,狗不理小籠包以其獨特的魅力脫穎而出。這款包子源於1858年的狗不理包子,創始人高貴友以其家鄉武清縣楊村(現武清區)的技藝為基礎,吸收了常州無錫等地小籠包的優點,形成了皮薄餡大的特色。在蒸籠中烹飪,使得每一隻包子都蘊含豐富的口感和風味。
高貴友在14歲時來到天津,從劉家蒸吃鋪學習,憑借其勤奮好學和精湛的技藝,很快在包子製作上嶄露頭角。他獨立後創辦的「德聚號」包子鋪,選用精心調制的餡料,包括肥瘦豬肉、香油、特製醬油等,皮則是採用半發面擀制,每個包子的褶花疏密均勻,如同盛開的白菊花。由於品質上乘,生意紅火,人們親切地稱他為「狗不理」,包子也因此得名。
狗不理包子的名聲不僅因為其美味,還源於其背後的故事。袁世凱曾將其作為貢品獻給慈禧太後,得到高度評價,這進一步提升了其知名度。如今,狗不理包子以其精細的選料、講究的製作工藝,贏得了廣大食客的喜愛,無論在國內還是海外,都享有盛譽。每一屜剛出籠的包子,大小如一,色白面軟,油而不膩,猶如含苞待放的秋菊,令人垂涎欲滴,深受大眾和國際友人的喜愛。
(1)如何解釋天津小籠包被烹飪的擴展閱讀
小籠包是上海、常州、無錫、蘇州、杭州、南京、蕪湖、江西等江南地區著名漢族小吃,起源自清代道光年間的江蘇省常州府,為當時的萬華茶樓首創。傳說由北宋時期著名的王樓「山洞梅花包子」演變而來,由北宋皇室帶入江南,後逐漸成型。常州小籠包味鮮,無錫小籠包味甜。而誕生於清末同治十年的上海南翔小籠同樣歷史悠久,享譽中外。
㈡ 天津的小籠包憑什麼能成為中國最有名的「小籠包」
天津最著名的是「狗不理」包子。狗不理包子以其美味聞名全國,在國內外都很有名。狗不理包子很受歡迎。關鍵在於精美的材料和精湛的工藝。在選材、配方、混合、揉捏和軋制方面有一定的獨特技能。工藝上也有明確的規格。尤其是包子有勻稱的褶襇。每個包子有18個褶。剛從抽屜里拿出來的包子大小整齊,顏色潔白,表面柔軟。它們看起來像霧中的秋菊賞心悅目,咬一口有油水旺旺,芳香但不油膩。一直贏得世界各地群眾和朋友的青睞。2011年11月,國務院公布了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包括「狗不理包子傳統手工工藝」項目。
高貴友初創「德聚號」小吃店時,將新鮮豬肉與適量的水混合,配以豬排湯或肚湯,然後與磨碎的芝麻油、特製醬油、薑末、蔥花和調味料混合,形成餡料。包子皮由半發製成,揉搓並加入葯劑後,捲成直徑約8.5厘米、厚度均勻的圓形皮。包裹餡料,小心地用手指捏和折疊,同時用力擰褶。褶皺密度均勻,如白色菊花狀。最後,在爐子上用硬氣蒸制而成。
1916年(民國五年),高貴友的兒子高金銘繼承了遺產,並於明年在南市東街建立了分號。1932年(民國21年),把侯家後老號遷到北大關橋口。1937年(民國26年),舊號和分號被合並,搬到天翔商場(現遼寧路)的後門,設立新號碼「德聚號」。1947年(民國36年),高金銘的兒子高煥文繼承了這個行業,直到1952年才停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6年天津將狗不理包子收歸國有,將其店鋪遷至和平區山東路,後來在南市美食街設立了分店。2001年,「狗不理」總部擴大了。隨著狗不理的發展,它經營的包子品種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逐步形成了6大類98個品種的包子。技術人員精心研製了「金針袋」、「龍鳳袋」、「鴛鴦袋」、「香芹袋」、「什錦袋」和「大蝦韭菜包」,以雞肉、鴨肉、魚肉、海鮮、時令蔬菜、野菜和真菌為原料,採用蒸、煮、烤、烙等多種烹飪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