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站稻是如何在天津地區得以拓植並取得成效的
小站稻的種植成功是盛軍對天津的重要貢獻,其獨特之處在於馬廠減河周邊的水田。這片區域,憑借南運河和海河水灌溉,生產的優質粳稻被譽為小站稻。早先,天津以葛沽稻知名。僧格林沁在咸豐初年嘗試營田,但崇厚的管理思路並未脫離海河,而周盛傳則有所突破,他於同治十三年在新城附近試行「海上營田」,雖然初始規模不大,但成效顯著。
周盛傳借鑒歷史經驗,提出了宏大的水利設想,從新城至馬廠,連接海河與南運河,大興水利,開墾50萬畝鹽鹼荒地。他在報告中提到,天津地區大片荒廢,亟需大規模屯墾。光緒元年,他率盛軍駐扎小站,開挖減河並建設灌溉設施,如石閘、木橋等,還購置工具和耕牛,推動了「盛軍營田」計劃的實施。小站因此被正式命名為新農鎮。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盛軍繼續擴大工程,開鑿河渠,建設閘門,確保鹹淡水分流,有效排咸刷鹼。他們購置了各種水車,如火輪、風力、手搖等,以及大量耕牛,為稻田耕作提供了必要條件。光緒五年,他們還對鹹水河進行了改造,並強化了石閘的建設,提高了防洪和灌溉能力。
小站墾區以馬廠減河為核心,其水利工程代表了當時國內的高技術水平。在盛軍的管理下,原本的鹽鹼地得以改造,土地由私人轉為國有,盛軍通過購買和招募農民等方式,實現了大規模的屯墾。小站稻田面積迅速擴大,成為「北國魚米之鄉」的基礎。
盡管面臨人力和資源的限制,盛軍通過創新和科學管理,如合理規劃圍田、改良土壤肥力等,成功地克服了困難。他們的辛勤努力,為小站地區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直到光緒二十年,盛軍的貢獻仍然被小站人民深深銘記。
(1)天津特二怎麼樣擴展閱讀
小站稻米質優異,膾炙人口。周盛傳小站屯墾成功,始有小站稻的稱謂,其後成為津沽名特產品。日本侵華奉為高級軍糧,強禁稻農食用。50~60年代,曾以特二級優質米銷往日本、東歐、東南亞、古巴等國家和地區。1956~1957年,全國20多個省市引調小站稻良種,各地遠來學技,老農頻出指導,年調籽種數萬公斤,支援各地,振發了山東、寧夏等省區水稻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