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解放後的變化
剛解放時中國新政府不被美國等一些強國承認,經濟上受封鎖。這也是當時沒有收復香港的原因,香港作為大陸與海外交往的一個跳板。
經過幾十年的混戰,中國得到統一,毛澤東作為主要領導人有很高的威望。剛解放是各方面都很困難,那時候開始探索社會主義的道路,大多數是仿照蘇聯的模式。實行計劃經濟,那樣東西生產多少是計劃好的,買東西要有相應的票才能買到,物質上很貧乏。那時後中國幾乎沒有汽車,而如今滿大街都是,可以說你現在所能看到的是以前沒有的,以前的東西很多在現在都見不到了。變化是巨大的,中國在改革開放的20多年來在硬體上走完了西方國家百多年的路程。
舉例
重慶:交通方式最豐富的城市
「你們今天過來,二三十分鍾就到了。原來跑一趟,起碼得三四個鍾頭。」在重慶教育學院的家中,58歲的趙心憲教授就這樣打開了話匣子。
「除了求學7年的時間,我一直在南岸工作和生活,可謂生於斯、長於斯、老於斯,所以常常戲稱自己是『重慶土著』。」趙心憲說。
星移斗轉,變與不變實在很難道清。雖然已在同一個大學校園里生活了幾十年,趙心憲卻越來越感覺自己總是置身在新的城市之中。「出去稍長一點,回來就要倒『時差』,真正是日新月異。」剛剛從歐洲游學歸來的趙心憲,對此感觸更深。
重慶教育學院大門前,直轄前還只有一條泥土路。過往的車輛不多,但只要一過車,滿天塵土就會在校園上空游盪老半天。從市中心的渝中區到南岸,過了石板坡長江大橋就是一座狹窄陰暗的隧道。「很多人都把那個隧道作為出城的標志。」趙心憲說。從渝中區到南岸區是出城,到位於南山腳下的教育學院,則是真正的「下鄉」。上山下山、轉車過渡,一趟折騰下來,渾身上下早已變得灰不溜秋。
現在的校門前變成了寬闊的馬路,最近又實施了「白改黑」,更加光潔平整。在校門口坐車,穿隧道、上高架、走環線,說到就到。「8小時重慶」縮短了城鄉間的距離,「半小時重慶」加速了經濟、文化、教育、智力等各種資源的交流與整合。輕軌、索道、隧道、纜車等等,使重慶成了全國交通方式最豐富的城市之一。多彩的燈飾、錯落的地形和建築、流連的江水,使重慶擁有了「東方的曼哈頓」、「西部的維多利亞港灣」的美譽。
2002年,石板坡長江大橋南橋頭的山頭被鑿開,陰暗的隧道變成了暢通的快速分流道。在趙心憲眼裡,這座城市的融合發展,正像車流一樣,變得越來越快。
鹽鹼灘上的綠色奇跡
黃昏時分走出家門,到樓下的公園里散步是錢貴明每天的「必修課」。
住在天津濱海新區的核心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二大街恂園南里的錢貴明,是泰達生態園林發展有限公司的一名技師。生長在他家樓旁這座佔地七千多平方米公園里的許多樹種,就是他親手繁育、移植到這里的。
如今,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內,這樣的公園比比皆是。放眼望去,一派蔥蘢。
20多年前,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在一片海鹽田、鹵化池上誕生的。按照常規,如果土壤含鹽量超過0.7%,植物就難以成活,而這里的土壤含鹽量卻高達4.6%!而且還經常刮「鹽塵暴」,因此被專家稱之為「綠色植物的禁區」。為建設與區域經濟高速發展相適應的城市綠色環境,當時的開發區管委會組織了總共七八個人的一支綠化隊伍,撥出50萬元,開始了鹽鹼灘上的「綠化攻關」。
「攻關的苦和難,真是難以敘述……」錢貴明告訴記者:當初,他們雖然只選擇栽培白蠟、圓柏等一些抗鹽鹼的樹種,但成活率依然很低。後來又採取「穴狀換土」的辦法,但由於出現「土壤次生鹽漬化」,試驗也宣告失敗……再後來又陸續摸索出搞「側滲槽」排鹽、鋪設盲管和淋層、回填客土等方法,最終取得成功。
為了抵禦「鹽塵暴」,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從1989年開始營建環保防風林帶。在總長約28公里的環狀帶上種植了50米寬的刺槐、檉柳、金銀木、三倍體毛白楊等耐生樹種,到2004年這項工程完工時,這條「綠色項鏈」已使濱海新區「鹽塵暴」的發生率下降了80%以上。
錢貴明說:經過20多年的奮斗,目前天津開發區累計建成綠地面積815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31.55%,人均綠地面積39.3平方米。2003年天津開發區被評為全國綠化園林先進城區。今年他們還專項投入500萬元,實施立體綠化和園林景觀藝術化工程,使這座濱海新城的綠化指標和質量居國內一流水平。
「老麗江」見證古城變遷
連續幾天的陰雨,使得雲南麗江古城彌漫著寒流的氣息,在瑟瑟的秋風中,來自天南地北的遊客依然擠滿了這個有著世界文化遺產稱號的小小古城。
「這里的變化太大了,大家吃得好了,住得好了,穿得好了。」1928年出生的吳積仁老人,78年來一直生活和工作在古城,9月14日下午在家中,向記者激動地講述了他親眼目睹的古城的變遷。
在他的記憶里,兒時的古城就已經是一個熱鬧的商埠,但是其規模和經營的商品種類無法與今日相比,古城的基礎設施也是極其簡陋和破舊,當然更沒有前來休閑度假的遊客。
他家當時就住在古城大石橋附近,全家人靠一個小雜貨鋪勉強維持生計。使他至今難忘的是8歲那年,賀龍、關向應等率領的紅二、六軍團來到了古城。住在他家的紅軍幫助挑水、掃地、劈柴,和藹可親,還宣講革命道理,這也成了他後來投身革命的重要原因。
1949年5月,他參加了黨領導的游擊隊,同年便加入了共產黨。參軍、當幹部、做老師,直到1986年從縣文化館館長的崗位上離休。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麗江這個邊遠落後的民族地區,開始煥發了勃勃生機,經濟社會不斷發展。雖然後來遭遇了大地震,古城受到了破壞,但在黨中央、國務院、全國人民及國際社會的關懷幫助下,古城得到了迅速的修復和發展。
遊客年接待量現已達到400多萬人次,稅收大幅度增加、古城居民的收入也逐年提高,日子真像「芝麻開花節節高」。
離休後的他,慶幸自己趕上了好時光,決心用照相機記錄下故鄉的變化。他背著自費購買的照相機,踏遍了古城的每個街道和角落,跑遍了全縣的大多數村寨,至今已經拍攝了4萬多張照片,其中一部分有關古城的照片已成為珍貴的歷史影像文獻資料。
吳老一邊向記者展示他拍攝的眾多照片,一邊感慨地說:「真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我們勞動人民的幸福生活。你瞧我家裡,住的是兩層小樓,有電視、手機、冰箱、DVD機,光照相機就有10台,真是應有盡有、樣樣齊全,兒女們全都有工作、有自己的住房,還出了兩個大學生。」
2. 新中國成立時,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狀況怎麼樣
中國現代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現代史的開端。 新中國經歷了五個大的歷史時期:
第一,(1949-1952年)人民政權建立鞏固,恢復時期。
第二,(1953-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和過渡時期。
第三,(1957-1965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第四,(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時期。
第五,(1977-1978年)撥亂反正時期。
第六,(1979-至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1949年至1956年,是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一時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率領全國人民鞏固了人民政權,恢復並發展了國民經濟,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進程,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政治、經濟制度。開展獨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中國人民結束百年屈辱歷史,終於真正站了起來。
1949年9月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新中國的奠基大會。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舉行開國大典。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還沒有完全解放,中國百廢待興,面臨重重困難。我們進行了一系列鞏固人民政權的斗爭。第一,我人民解放軍繼續解放全中國,解放大西南、海南島;和平解放西藏;第二,進行了抗美援朝戰爭,為新中國的建設贏得了和平的局面同時也極大的提高了新中國的威望;第三,在農村完成了土地改革運動,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翻身的解放;第四,在城市開展「三反五反」運動,教育了挽救了大批黨的幹部,打擊了不法資本家的猖獗行徑;第五,開展肅清反革命運動,鞏固了人民政權,穩定了社會秩序。第六,完成整頓財政經濟秩序的工作,實現財政金融形勢的好轉;第七,恢復發展國民經濟,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第八,改造舊社會,盪滌舊社會的污泥濁水,創建了一個朝氣蓬勃的新社會。第九,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建立友好關系,獲得寶貴的支援,奉行獨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這一系列的措施鞏固了人民政權,中國人民的覺悟空前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空前增強。中國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到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完成。
從1953年開始,我國開始施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展開。新中國以蘇聯為榜樣開始社會主義工業化,一五計劃也得到了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大力支援。一五計劃的重點是,以蘇聯援建的156個大項目為中心,建立以東北為中心重工業基地,同時在西北、中部建立一批新工業基地。工業化的同時對農業、手工業與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農業和手工業實現了合作化生產,資本主義工商業通過公私合營運動完成,走出了一條通過贖買政策和平過渡的改造方式。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也同時開展,1954年9月,第一屆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人民政治協商制度繼續保留。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基礎奠定。到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我國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時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也初步形成。新民主主義制度過渡到社會主義制度。1957年我國勝利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以第一汽車製造廠、第一機床廠、第一重型機械製造廠、武漢長江大橋、青藏公路等為代表的工業交通大項目陸續建成。中國第一次擁有了現代化的重工業。汽車、機床、重型機械、飛機製造等部門首次出現,一五計劃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超過了近代一百多年來的工業建設成就,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1953年底,周恩來總理提出處理國與國外交的基本准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中國參加日內瓦會議,1955年出席著名的萬隆會議,新中國走上了國際舞台。
1957-1965年,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新中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奠定了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文化基礎。這一時期西藏完成民主改革。但是,在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中,由於復雜的國內外原因和對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不足,我們黨在領導國家建設上也出現過急於求成的教訓。1958年-1960年出現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等運動的嚴重失誤。1959-1962年國民經濟遇到嚴重的困難,尤其農業遭到嚴重自然災害再加上大躍進運動中錯誤的做法,人民生活出現困難。毛澤東坦誠的承認錯誤,在周恩來、劉少奇、陳雲、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努力下,1961年起逐步糾正大躍進中錯誤的政策,到1965年完成國民經濟的恢復和調整,我國的綜合實力,特別是工農業生產,進一步增強,建成了以大慶油田、包鋼、蘭新鐵路等為代表的一批工交項目;國防和科技領域出現重要突破,萬噸水壓機、中程導彈、原子彈、人工合成胰島素、超音速殲擊機都是在這一時期研製成功。但是黨內特別是毛澤東主席對國內外形勢的判斷比較嚴峻,1962年起開始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左」的錯誤進一步發展。1964年為了克服城鄉基層幹部的特權化、官僚化。中共中央搞了四清運動。四清運動形成了兩個套路。一個套路是極左,人整人。一個套路是依靠群眾,以批評教育治病救人為主。主席反對前者,支持後一種。1965年進行了城鄉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對於廉政和打擊官僚主義是有效的,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總的來說「左」的錯誤在發展。毛澤東和劉少奇、鄧小平等人的分歧在擴大。文革在醞釀。
這一時期,中蘇關系由朋友轉為敵對,美國依然對中國執行遏制封鎖政策,加緊對中國的戰略包圍,新疆、西藏等地區邊疆形勢緊張。在周恩來、陳毅等老一輩外交家努力下,中國始終團結廣大亞非拉國家,支持亞非拉人民的革命解放事業。新中國的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繼續為新中國贏得朋友。
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文革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一次全局性的長期的嚴重錯誤,給黨和全國人民造成嚴重損失,但文革也是探索在中國怎樣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探索。文革十年黨和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政治運動影響了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速度,沖擊了各項社會事業的正常發展。使不少知識分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由於政治運動全國約有上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牽連,受到政治沖擊的家庭和個人身心處於緊張之中,其中的有政治問題的人,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文革期間有許多被懷疑和打倒的人中的大部分人是清白的。
文革期間備戰備荒,國防建設規模宏大,國家積累儲備比例較高,公共設施建設和住宅建設偏少、商品供應比較緊張。人民生活的實際水平提高緩慢。文革及其稍後時期,大約有1600多萬知識青年參加上山下鄉運動,上山下鄉運動開發建設了邊疆和廣大農村,鍛煉了一代青年。但是也使青年缺乏系統的現代科學文化教育,耽誤了一代人,並形成了花費國家巨大財力精力的「知青問題」。文革期間,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在許多領域仍然取得較大的成就。文革時期,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繼續向前推進,國民經濟、國防科技事業、對外交往取得重大進步。導彈核武器運載實驗、氫彈、雜交水稻、人造衛星、遠程戰略導彈、萬噸遠洋輪船、大型電子計算機、核潛艇、導彈驅逐艦都是在這一時期研製成功的。南京長江大橋、劉家峽水電站、攀枝花鋼鐵基地、成昆鐵路、第二汽車製造廠、大港油田等重大項目也都是在這一時期建成,有力的支撐起國民經濟發展。在外交方面: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訪華實現中美關系正常化、中國與日本等西方發達國家的建交、與廣大第三世界國家掀起建交熱潮,這一切都顯示了新中國已經登上國際舞台,並以社會主義大國的形象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1956-1978年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時期,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的領導集體對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艱辛的探索,積累了寶貴的建設經驗。在社會主義建設年代,全國人民艱苦奮斗,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到1978年,新中國建立了獨立和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改變了舊中國一窮二白的面貌,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期間,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建成了鐵路、公路、民航、水運交通運輸的骨架。文化、體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不斷發展,中國人民過上了和平安定具有基本物質保障的生活,人民的健康、教育水平比解放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形成了社會主義共同的理想,思想道德覺悟有了很大的提高,中華民族以自立自強的面貌贏得了世界的尊重和矚目。這個時期英模人物輩出,涌現了雷鋒、焦裕祿、王進喜、鄧稼先、錢學森等一大批英雄模範人物成為新中國億萬自強不息勤勞進取的人民的優秀代表。
從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上看那個年代
衣著:
那個時候,服裝的功能是遮體禦寒。到1978年時中國人民的穿衣問題得到了解決,人人有衣穿,基本能夠穿暖。但是服裝供應還是比較緊張的,新衣服只有年節才穿。人們講究樸素。農村人們日常的衣服上會打補丁。城鄉人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憑布票購買衣物,而且補票是限量的。衣著的色調以藍、灰、綠、黑、白為主。服裝樣式比較簡單。人們的著裝比較傳統。春秋季男性以中山裝、工裝、軍裝為主。男性在夏季以白襯衣,藍綠灰色的長褲為主。女性夏季一般著碎花襯衣或者碎花裙子。五六十年代以棉布為主,七十年代化纖衣物逐漸流行。五十年代,列寧服、連衣裙等具有蘇聯特點的服飾盛行。文革時期,綠軍裝風行全國。
飲食:
新中國經過近三十年的努力,基本解決了九億多人民的吃飯問題,這是在人口增長近一倍的情況下完成的。食物種類較少,人們的食譜中主糧所佔的比例較大,平時人們以蔬菜和副食產品為下飯食物。肉類和水產品人們吃的較少,基本上過年過節才集中吃魚吃肉。平時肉類和水產品定量供應。東北和內蒙新疆牧區吃肉情況要好一些。農村居民直到70年代,還以粗糧為主,公社生產隊到年終才會分肉。蔬菜供應受季節和地域限制,種類比今天要少。肉類和水產品的供應比較緊張。南北東西地域之間的食物種類差異較大。總的來看建國以來的第一個三十年人們飲食的營養狀況逐步改善,但是不如今天快。經濟困難的1959-62年的經濟困難時期和1967-68年的文革動盪年代,人們的食物供應緊張,品種單調匱乏。從1956年之後,食品供應依靠國營商店。那時居民區里有糧店、菜店、副食店、煙酒糕點店等。1965-1978年,自由市場基本絕跡。城鄉之間是找不到公開經營糧食、蔬菜、禽蛋和水產品的小商販的。改革開放之前,實行供給制,票證幾乎和貨幣一樣重要,有錢沒有糧票是吃不上飯的。此外油票、糕點票、糧本、副食本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票證。
住宅: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居民住宅建設,建成了大批的居民樓,但是由於受國際國內政治大環境的影響,主要精力用於建設和國防方面,居民住宅建設的資金很緊張,再加上以前的基礎太差,和人口的迅速增長。改革開放前,中國人居住的條件普遍較差。1978年全國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凈面積3.7平方米。大約有40%以上的人住在解放前建的住宅裡面。天津、上海、北京、武漢、南京等老城市,有大面積平房區。50%-70%的城市居民住在低矮的破舊的平房之中,不少居民祖孫三代居住在十幾平米的平房裡。五十至七十年代人民政府興建了一批居民宿舍樓和工人新村,這些樓房多為三至六層的簡易樓房,這些住宅樓解決了改善了人民群眾的居住問題。住筒子樓、伙單是不會不少市民那是所經歷的。七十年代起,七層以上的高層樓房和綜合配套的大型居民區出現,如北京的前三門居住區。1976年唐山地震後,城市建築的抗震性能提到相當的高度。居民樓的抗震性和質量有了鮮明的提高。改革開放前城市居民的住宅依靠單位分配,住房供給極為緊張,分房得按照規定排隊,夠條件也得往往等相當長的時間。1978年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約8平方米。大多數農民住平房,磚瓦房不多。北方和北方50%以上的農民家庭住的是土坯房、石頭房。西北地區大量農民住窯洞。蒙古新疆西藏的牧民住帳篷,東北林區木屋較常見。南方民族地區竹樓、土樓、木屋比較多,南方農村不少農民住在祖先留下來的傳統民居里。但大城市周邊新建的的農村磚瓦房較多。
交通出行:
新中國成立後,交通建設迅速發展。到1978年我國約有5萬公里鐵路和94萬公里公路。除西藏外,全國通鐵路。除西藏墨脫外全國各縣通公路。改革開放前民航建立了國際國內航空網。1969年北京有了地鐵,1974年我國有了長距離的管道運輸。新中國前三十年我國有了立體化的交通運輸體系。中國有了自己生產的汽車、載重汽車、電氣化鐵路、電力機車、大型噴氣式客機(運十)。城市道路建設不斷加強。柏油路取代了泥土路。公共交通迅速發展,但是趕不上社會經濟發展速度,那時坐車難,公共汽車比較擁擠。道路上,沒有私家車,計程車數量極少,坐計程車要憑介紹信提前預約。那時小汽車很少,北京牌吉普在大街上賓士。大街上有不少三碼在跑,大街上還能市場看到馬車。人們代步的工具是自行車。一到下班自行車如海洋一樣,十分壯觀。人們出遠途一般乘坐火車,改革開放前我國大約三分之一的機車是蒸汽機車,客車是國產電力機車或者柴油車。當時從天津到北京坐快車是一個半小時到兩小時。民航歸空軍管理,只有夠級別的幹部才可以坐飛機。從祖國的邊遠山寨到北京一般需要好幾天時間。那時中國沒有高速公路,公路客運長途客車也比較少。農村居民出門仍靠步行、乘畜力車。七十年代拖拉機增多。也成為農民代步的工具。78年中國的電話普及率是0.4%,那時只有單位才有電話,用的是數字碼盤撥號電話,特別重要的事情才接打電話。中國人大事靠電報、日常寫信聯系。1978年全國電子計算機才6000台,沒有互聯網,更沒有手機。
文化體育生活;
改革開放前,人們的娛樂活動主要有看電影、聽收音機、下棋、打牌、看書等。那個時代的社會文化生活領域很乾凈,沒有宣揚色情低俗的東西,引導人民積極向上,樹立共產主義思想道德風貌。電影、小說、戲劇的說教問道濃烈。文革期間鬥私批修、大批判成為時代的特色。不論是什麼都得分出個黑白是非出來。各個廠組織職工文體活動,如五一和國慶節的文藝演出,職工運動會、籃球賽、乒乓球賽、足球賽等等。青少年愛打乒乓球、踢足球。
教育:
建立了許多中小學,中小學學雜費很低,學生課業負擔輕,注重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勞動教育。學校文體活動開展得較好。但是辦學條件差,不少學校夏季沒有電扇,冬天沒有暖氣,五六十人一個大教室,點爐子取暖。現代化的教學儀器很少。文革期間,教育質量受政治運動影響較差。
就業:
畢業生國家包分配,在國營單位工作,鐵飯碗端一輩子。人們工作壓力小,但是在大鍋飯體制下,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成為問題。主席時代勞動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的干勁和熱情還是高漲的。
社會保障:
毛澤東時代,中國人民有了基本的社會保障,人民享受普遍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城市居民享受退休金待遇,那個時代福利水平雖然較低,但是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免費的醫療,看病三聯單報銷。退休百分之百的工資。住房靠分配,分到住房後房租十分的低廉。子女入托入學學費低廉。住房得等待很長時間。農民享受合作醫療,看病比較便宜。縣鄉級衛生院建立起來。但是改革開放前,國家財力緊張,農民比較窮困,農民養老依舊主要靠子女。
家居和傢具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城鄉居民電器較為簡單。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是城市人們生活的四大件。俗稱「三轉一響」 七十年代中期,黑白電視機開始走入百姓家。農村逐步實現電氣化、電燈普及,每個公社都通上了電話、每個村都有廣播站大喇叭。但是邊遠山區還難以通電。
人際關系:
文革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同志式的真誠關系,人們彼此互助,人們很淳樸。但是那個時候,如果存在不正常的男女關系,人們的輿論會讓你無地自容,組織上也會嚴厲批判的。組織像家長,無處不在。你困難組織真管你。你不聽話時,組織會修理不聽話的人的。
文革發生後,起先人整人,人們之間的關系起了變化了,後來,人們都防著別人,怕被人打小報告。七十年代之後,人與人的關系不是那麼熱和了。
3. 關於參觀天津世紀危改的觀後感,哪個好心人能幫忙寫一份
世紀危改
天津市是中國的直轄市之一,與北京相鄰,是個現代都市,卻又不失古文化的韻味。現在的天津美麗,繁華,可當我從鼓樓參觀世紀危改看到了曾經的天津,知道了一個城市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老工業城市的騰飛和煥發生機,更要做極其艱苦的量的積累工作。
鼓樓的《世紀危改》展覽共分六個部分,主要反映天津市危陋房屋的歷史成因和危改前平房裡的窘困生活,介紹了世紀危改決策的形成、實施過程,集中反映了世紀危改創造出的經驗做法,以及取得的豐碩成果和給天津帶來的巨變。「危改的實踐充分證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代表誰的問題,始終是堅持黨的宗旨的根本問題。多年來,天津市委、市政府一以貫之的工作出發點、落腳點,即是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當一戶戶居民告別破舊房屋、搬進寬敞新居,幾代人夢想成真的時候,廣大群眾深深感受到黨的關懷和社會主義的溫暖,對天津的未來更加充滿希望。」這是天津市委書記張立昌的肺腑之言。
危改工程的歷史性貢獻,就在於它沒有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但卻為天津的亮起來、綠起來、美起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它冒了很大的風險,但是解決了歷史上制約天津發展的最棘手的難題,幾代人的住房夢想在超常規的決策中實現了,天津的發展也在戰勝風險中找到了突破口。回顧這些年的發展,我們走出了一條以擴大開放為突破口,以技術進步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的獨具特色的「天津之路」。決策者的深謀遠慮,建設者的無私奉獻,老百姓的廣闊胸襟,鑄造了危改這座永久的城市紀念碑,托起了新世紀天津跨越式發展的美好未來。
還記得在鼓樓的一層展廳,兩扇貼著大紅對聯的木門,「這個上聯是,盼二年接三年年年規劃連成片下聯是,遷四片拆五片片片平改沒有咱。這橫批是夢幻成真。這個大門上寫的是望樓長嘆何日如願。」照片是一個普通居民以一種對聯的形式反映了他們期盼危改,期盼喬遷的一種心情。接著映入眼簾的是南開老城區高大爺的家,幾平米的大家,卻放滿了落後的生活用品, 「破平房,煩死人,什麼破爛都得存。大痰盂,小夜壺,泔水木屑味特殊。土箱子,擺門前,垃圾臭氣滿院傳。煤池子,放煤球,夠燒半年才不愁。耗子葯,老鼠夾,你不打它它當家。大蟑螂,小螞蟻,你不整它它整你。蒼蠅落,蚊子咬,噴完葯水燒蒿草。屋子矮,地面潮,人長痱子牆長毛。」描述的就是天津危陋平房裡的生活。由於歷史的原因,1993年以前,天津市內六區象這樣的平房有一千多萬平方米,其中佔地2公頃以上的成片危陋平房738萬平方米,居住著佔全市人口近有四分之一的老百姓。許多家庭老少三代同居一室,夏不遮雨、冬不避寒,群眾生活極為不便。改造危陋平房,已成為天津老百姓的迫切要求。
天津做為一個大城市、老城市,由於自身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受歷史的原因和強烈地震的影響,居民住宅形勢十分嚴竣,同改革以來經濟的快速發展相比極不相稱。許多房屋年久失修,危陋破舊嚴重。同時,房屋多為大雜院式平房,居住環境差,住房面積狹窄,住房困難戶比例較高。在危房改造實施之初,我市市區需要改造的成片危陋破舊平房就有154片,700多萬平方米。這些地區,人口密集,房屋破舊窄小,公共設施殘缺老化,臟、亂、差現象嚴重。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要求改善住房條件的呼聲愈來愈高。市委、市政府改善群眾住房條件的工作目標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提出的。在經過一系列的深入調查之後,1994年,天津市正式確定力爭用5至7年的時間基本完成市區成片危陋平房的改造任務,並把它列為天津市「三五八十」四大階段性奮斗目標之一。一場覆蓋天津城區總面積近三分之一的大規模危陋平房改造,從此拉開了帷幕。
天津市危改工程大體經歷了起步、重點突破和最後決戰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實施都很不容易。雖然在危改過程中,天津市遇到了很多困難,但他們為老百姓辦實事的決心沒有變。天津市對辦實事有自己的標准,群眾反映最強烈、要求最迫切的事情,是應該最先列入日程、必須盡快解決的事;事情辦成之後,還要看群眾是否受益,是否得到實惠,大多數人是否滿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市委書記張立昌在加快社會保障住房建設調研中指出,切實關心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也是實踐黨的宗旨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我們一定要從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高度,多為困難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積極探索長效機制,逐步減少困難群眾的數量,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切實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危房改造對於一個城市的建設而言,並不是立竿見影的事兒,可是天津市卻堅持這么多年始終如一。天津市為政府的工作確立了兩個出發點,一是有利於天津經濟的長遠發展,二是有利於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地下管網的建設,市裡投資了好幾個億,建了好幾百公里長,全埋在地下,雖然看不見,但對天津今後發展必不可少。再比如說危房改造,也有兩種搞法,剛開始有人建議,先改路兩邊很難看的,拆它兩排,建上新樓,既見效,花錢又少。但是天津市委書記張立昌說,要改就得改那些老百姓住得很難過的,哪怕它不擋道,哪怕它很花錢,哪怕它是很大一片,也要堅決地改,堅決地干。
危改實踐,是一次深刻的宗旨教育。印證了只要想問題,定政策,辦事情著眼於中低收入的大多數群眾,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能凝聚人心、群策群力、無堅不摧、成就大業。危改實踐,是一次偉大的創新實踐,創造了舊城區改造的成功經驗:「以路帶危改」、「區企結合」、「貨幣安置」一系列的創新實踐,證明了事在人為,路在腳下,只有創新才能闖出新天地,創造新奇跡。危改實踐,是拼搏苦乾的民心工程,有力地證明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時代意義。只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把群眾的意願和企盼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能凝聚民心、民智、民力,創造新的奇跡,形成同心同德幹事業的大團結局面。危改的動力,是造福群眾,危改的過程是實踐宗旨。危改巨大的無形財富是「造福人民、知難而進、萬眾一心、共創大業」的危改精神。如果說危改工程是重塑津城神韻、造福百萬群眾的一座豐碑,那麼危改精神就是這座日新月異的城市全面上水平,實現新世紀跨越發展的力量源泉。
現在的天津市新建的小區充滿人性化的生活空間,大片的綠地,精美的雕塑,設施齊全的康樂中心……這場世紀大動遷給天津帶來的變化,不僅是改善了群眾的居住條件,改變了城市容貌,而且帶來了城市載體功能的增強,這對天津的長遠發展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危改改變了中心區居住用地同工業用地混雜的狀況,促進了工業戰略東移、第三產業發展以及城市用地結構的調整,使城市舊區布局趨於合理。據初步統計,危改期間,本市增加中小學用地95公頃,綠化用地370公頃,商業用地600公頃,公益性公共設施用地200公頃。此外,危改不僅使市中心人口過於集中的狀況得到改觀,還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條件和城市整體的環境質量。危改既消滅了危陋平房地區的臟、亂、差現象,又通過綠地、集中供熱等設施的建設,促進了城市環境的改善。大量居民的異地安置,形成了新的社區團體,促進了社區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