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五個天津傳統小吃和五個手工藝品有哪些
我在荊楚天津有多少種傳統小吃和手工藝品的實際數量?
B. 天津哪有做工藝品的
數量大不大,是個性定製的還是批量生產?
C. 天津有哪些特產
在民間工藝方面,畫面絢麗、別具一格的楊柳青年畫,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的「泥人張」彩塑,造形多變、彩繪逼真的「風箏魏」風箏,玲瓏剔透、手法細膩的「 磚刻劉」磚雕,堪稱天津工藝四絕。 天津風味食品素享盛譽,有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等50多種小吃,還有衛青蘿卜、銀魚、紫蟹、對蝦等10多種特產。涉外餐館59家,分別設有川、魯、粵、津以及清真、宮廷、外國菜餚等20多種菜系。 一、津門小吃「三絕」 外地到天津的客人,都要品嘗一下天津小吃三絕「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天津人更以這些食品為美食招待客人,饋贈親友。這「三絕」便成了天津特產,凝結了天津人的深情。 1.「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在製作時,選料嚴格,肥瘦搭配,而且四季搭配不同,配料用秤定量,一斤餡里要放一兩五錢香油,一兩蔥末,四兩鮮姜,加入定量的骨頭湯或雞湯。再進行精心製作,從制水餡、揉面、揪劑子、擀皮、打餡到掐包、擺包子、上大灶蒸,八道工序環環相扣。蒸出的包子精緻美觀,鮮香可口,肥而不膩。別外包子吃著方便,飯菜合一,經濟實惠,所以深受人們青睞。 2.「耳朵眼」炸糕 天津「耳朵眼」炸糕創始於清光緒年間。把水磨黃米發酵面團作炸糕皮,煮紅小豆加紅糖作餡,用生芝麻香油文火炸透撈出來,炸糕色澤金黃,外皮酥脆,內里糯粘,豆餡黑細香甜,別具風味,在津門獨樹一幟。 3.「十八街」麻花 天津「十八街」桂發祥什錦夾餡麻花,也是遠近聞名的天津小吃。它的選料和製作方法特殊。先用熱油和面,撒上桂花、閩姜、白糖、青梅、核桃仁、青紅絲等,製成酥餡面,搓成酥餡條;用糖汁和面後,搓成白條;把一部分白條蘸上芝訂,便成麻條。再把酥餡條、白條、麻條合股擰,對折再擰,然後用花生油文火炸透,成金黃色出鍋,夾上冰糖塊,撒上青紅絲和瓜條等,這才成為「十八街」什錦夾餡麻共這種麻花不僅酥脆香甜,而且能存放幾個月也不綿軟。 在外地能夠吃上天津小吃「三絕」,當然是一快事。但是,到了天津,身臨其境,品嘗這三樣美食,肯定感受不同,別有風味! 二、天津特產數八珍 這里所說的天津「八珍」,是在天津地方享名數百年的傳統特產。它不但深受旅遊者的喜愛,而且對本鄉本土的天津人,也產生著難以言狀的吸引力。 顧名思義,「八珍」即是八種食品:銀魚、紫蟹、鐵雀、晃蝦、黃芽白菜、韭黃、青蘿卜、鴨梨。它們有的可以作為菜品、佳餚,有的則可作為茶餘飯後助消化用的「零嘴兒」。 1.銀魚、紫蟹 銀魚和紫蟹均是洄遊繁殖,卵產在海里,成長在淡水河裡是河蟹類中的稀有品種。是蜚聲中外的水產珍品,天津以出產銀魚和紫蟹而著稱。 2.鐵雀。 鐵雀不同於「家雀」、「麻雀」、「老家賊」等,其體較小、爪呈黑色,羽毛呈暗褐色,花紋不大清晰,多在郊外群飛覓食。到了嚴冬時令,羽毛漸豐,肉脯肥嫩,非常好吃,它是一種名貴的「小品」。 3.晃蝦 是說它寄生時間的短暫,只是在春節前後生存,一晃就過去了。這種蝦,不但味道鮮美、香嫩,而且色澤粉白,猶如「娃娃臉兒」作以「熗」、蝦、氽蝦、烹蝦腰等,均屬名貴佳品。 4.蘿卜。 是指天津地方嚴冬時候賣的青蘿卜。天津的青蘿卜,可說是物美價廉,甜脆適口;如失手掉在地上,可碎成數塊,是寒冬時節晚飯後的佳品。它除了可以助消化、解酒、化痰外,煮食尚可潤喉,潤肺。天津有句民諺:「蘿卜就氣的大夫滿街爬。」意思是說吃蘿卜就茶,可以消食去病,就不需要請大夫看病了。 5.韭黃 是韭菜的一種。在菜窖里堆放了一捆韭菜,其根部被糞土掩埋,到春節前,從裡面生出許多黃色嫩芽。割下來包餃子吃,味道十分鮮美。在天津人過除夕時,總要吃一頓用韭黃作餡包的餃子,味道清香撲鼻。 6.黃芽白菜。 白菜又有青、白麻葉之分。以青麻葉「核桃紋」為上乘菜品,它的營養價值很高,含有維生素丙、胡蘿卜素、糖分和蛋白質等多種成分。天津西郊的李樓,是黃芽白菜名產區之一。每到冬令,天津各家將白菜貯存起來,其菜可慢慢萌生芽菜,充滿菜心,嫩黃味甘,故稱為黃芽白菜,乃菜中之佳品。 7.孩梨。 這里的「孩」音「鴨」,俗稱「鴨梨」。孩梨曾是河北泊鎮的特產。因其水土好,梨個兒大皮兒薄,色如黃金,脆甜多水,可貯存。但泊鎮僅是一個濱河小鎮,哪有交通發達的集散地——天津這么名氣大呢?故稱之為「天津鴨梨」,並出口行銷海外,實際上是將泊鎮的特產「掠美」而歸天津了。不過,近年來由於果樹技術的發展,天津確實已變成孩梨的產地了。 三、貼餑餑熬小魚 正宗的貼餑餑熬小魚不是分開做,而叫「一鍋熟」,就是貼餑餑和熬小魚同時在一鍋里做熟上桌其味道與山珍海味媲美。 製做貼餑餑熬小魚,魚要選擇個頭小的,最好是活的白鱗小鯽魚,肉嫩刺軟棒子麵是當年的新鮮糧食。農家用的大鍋燒熱後,鍋底熬魚,鍋幫四周轉著貼滿餑餑。柴禾不能燒得太猛太久,要注意掌握火候,溫火把作料靠凈。到時一揭鍋蓋,香味四溢。餑餑出鍋,黃燦燦的結著一層焦嘎,咬一口,又脆又香,再就著熬小魚,連魚刺都不用吐出。那味道,那鮮勁,吃起來保准沒個夠。 四、鍋巴菜 鍋巴菜,天津話叫「嘎巴菜」,是風味獨特的民間小吃,已有百年多的歷史。鍋巴以小米和綠豆作主料,加茴香籽、大料調味,浸泡後用石磨碾成麵糊。攤在加熱的鐵鍋上堡干成粘粥嘎巴,晾去水分。鍋巴講究薄厚均勻,不粘不糊,松軟可口,嚼有韌勁,切成柳葉狀。用十餘種小料制鹵澆拌,加外香菜、麻醬汁、紅辣椒油調色入味,一碗色澤分明招人食俗的鍋巴菜便製成了。吃在口裡,柔軟滑潤,清素芳香,餘味無窮。鍋巴菜,又當菜又當湯,經濟實惠,深愛廣大勞動者的歡迎。 五、楊村糕乾 楊村糕乾又名茯苓糕乾,產於天津武清縣的楊村鎮。看似包裝簡單、用料普通、其貌不揚的小食。但1930年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楊村糕乾以其特有的味道征服白皮膚黃頭發的老外們,榮獲「佳禾」銅質獎章,成為中國最早打入國際市場的小食品。1958年,周恩來總理在茶話會上用楊村糕乾招待柬埔寨貴賓,西哈努克親王吃後贊不絕口,並高興地接受了禮品——楊村糕乾,表示她的夫人一定喜歡。 楊村糕乾以精米、綿白糖為主要原料,生產工藝細膩、考究。糕乾松軟適口,易消化,有健脾養胃的功效,經常食用,其功效不亞於中葯茯苓,因此有著「茯苓糕乾」的美稱。 六、油炸螞蚱 油炸螞蚱是天津獨有的一道風味小吃。 油炸螞蚱的具體製作方法:將活螞蚱(學名蟥蟲)的翅膀揪去,去掉大腿;油鍋燒至滾開時,把螞蚱炸到發黃褐色撈出去油。預先備好放有醬油、醋、香油的瓦盆,裡面放些切成絲的蔥、蒜作料。炸好的螞蚱泡在瓦盆里,撈兩下即拿出來,空干。賣時,表面再加一點蔥、蒜絲。油炸螞蚱,肥而不膩,又酥又香又脆,如果夾在剛剛烙熟的熱餅里,那真是滿口異香,味道好極了。把活螞蚱用開水燙一下,然後曬干或晾乾,存放到冬季炸著吃,其味道也甚為鮮美。 七、龍嘴大銅壺「茶湯」 大南市食品街、古文化街等少數幾個地方的小吃攤中,常能見到用奇特的龍嘴大銅壺沖「茶湯」賣的情景,這是頗具民俗特色、十分引人注目的場面。 長竿挑著由兩塊棱形木板帶紅穗組成的幌子,木板上分別寫著「茶湯」二字。幌子旁邊的檯子上座著一個特製的龍嘴紫銅大壺。它重20公斤,可盛水30多公斤。當壺心炭火把水燒開到150度時,才能沖熟茶湯。銅壺蓋旁的小汽笛「嗚嗚」響著,沖茶湯的師傅一手端碗,一手掀起銅壺,壺嘴向下傾斜,一股沸水直沖碗內,剎那間水滿茶湯熟。 這龍嘴大銅壺不僅具有上述實用功能,更是一件十分精美的工藝品。銅壺上部和下部各有一圈銅飾花紋。壺嘴和壺把的上方鑲飾著一條銅龍。有的銅壺壺嘴飾一大龍頭,壺把就是由一條龍構成。龍須、龍爪、龍鱗清析可辨。龍嘴上伸出的兩根龍須尖端有兩個紅絨球,隨著沖茶湯師傅傾壺沖水的動作而顫動不已。人們還沒有品嘗美食「茶湯」的時候,就已被這奇特的美哭龍嘴大銅壺和沖茶師傅的精采表演所陶醉了。 茶湯的主料是秫米面(高梁米面)、糜子面,調料有紅糖、白糖、青絲、紅絲、芝麻、核桃仁、什錦果脯、葡萄乾、京糕條、松子仁。用滾開水把秫米面沖成稀糊狀,加上各種調料,就可食用。吃起來又香又甜又滑爽,極為可口。用龍嘴大銅壺燒開水沖的秫米面由於含有微量銅元素,人們吃後,更能獲得別一種營養。 這美食「茶湯」配上美器「龍嘴大銅壺」,一邊吃一邊欣賞,嘴裡美,心裡也美,真是別具一番風味! 八、賽珍珠的小站稻 小站稻,以原產天津津南小站地區的優質粳米而名揚海內外。其米粒大而飽滿,半透明沒有粉白色的腹白。蒸干飯,無論軟硬,不粘不連,猶如滿碗珍珠,油江發亮。煮稀飯,無論稀稠,都是湯汁濃郁,散發著清香。吃在嘴裡,細膩滑潤,有咬勁。小站稻,不僅好看好吃,而且營養成分豐富,含有較高的蛋白質、賴氨酸、澱粉、脂肪等,容易使人吸收、消化,屬於營養型的天然食品。
D. 天津 工藝品
大胡同有好多,一樓小電器,二樓婚紗,三樓就買工藝品,順便看看婚紗。
不嫌遠的話去北京天意那比較好,比較便宜,比較全。
找一個旅行社北京自助一日,原來每人30元,我們就是從那買的。不過現在可能30元下不來了。
E. 天津工藝品、禮品比較集中的市場有哪些啊
市區到古文化街看看,塘沽到洋貨市場看看。古文化街東西不少,洋貨市場東西不多。
F. 天津特產有哪些
1、楊柳青年畫
楊柳青年畫是在木板上面作畫產生的,我我國非常有名的木板年畫中的一種。其中畫的類型一般都比較喜慶,放在家裡有一種喜氣洋洋的感覺,色彩鮮明,圖案活潑,是十分有意義的產品。
G. 天津哪裡可以買到天津的工藝品和天津的特產。
古文化街、食品街(傳統民俗產品聚集地)
意式風情區(主打異域風情,但也有一些買天津明信片啊什麼的)
鼓樓(比較冷清,但也是體現傳統、民俗的地方,所以有不少賣字畫、小玩意兒之類的)
這三個地方里的都不算太遠
H. 北京、天津的民俗工藝品主要有那些
天津有泥人張、風箏魏、楊柳青年畫、給皇上的貢撣(高級雞毛撣子)、糖畫等
北京也有有名的沙燕兒風箏、景泰藍製品、漆器、鼻煙壺(天津也有)等。
如果你想購買,北京就去王府井的工藝美術大廈,天津就去古文化街,種類很多。
I. 天津都有哪些具有地方特點的工藝品或紀念品多少錢
天津具有地方特點的工藝品:泥人張、風箏魏、楊柳青年畫、修竹齋空竹(商標就是劉海戲金蟾,所以又叫劉海空竹)、蔡氏貢撣、「
磚刻劉」磚雕、薊縣紫砂壺、天津木雕
、天津剪紙、天津地毯
這些在古文化街都能買到,至於多少錢你自己問吧!
J. 代表天津特色的工藝品是什麼
天津民間工藝美術-天津-民俗風情
--------------------------------------------------------------------------------
來源:天津文化信息網
刺綉
天津刺綉工藝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期,就被人們認為是檢驗女子手巧與拙的標志。特別是未出嫁的女孩,每日都離不開刺綉。定了婚的女子,還需為未來的婆婆、姑嫂及小輩人綉制一些諸如手帕、香粉袋等小飾物作為結婚時的見面禮。這些小飾物上均綉有金魚、牡丹等吉祥圖案。此外,舊時的女子及兒童等穿用的服飾以及門簾、枕套、桌布等生活用品上均用刺綉為裝飾。直至20世紀70年代以前,天津仍有許多青年婦女(時稱「社會青年」)從事刺綉加工業。另外,許多女孩子們也都利用課余時間,為自家的生活用品上綉上花,作為裝飾。時至今日,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手工刺綉工藝正逐漸被機器和 電腦刺綉等現代工藝所代替,在此基礎上又創造了補花工藝。
綉花 綉花的工具是綳子,用竹或木等材料製作而成。一般為長方形和圓形。長方形者,長約3尺,寬約1尺,下有4條腿支撐;圓形者,直徑約在1尺半左右,下有3條腿支撐。這兩種綳子的高約2尺左右。
刺綉時,綳子可放於床上,人盤腿坐於床上綉;綳子也可放在地上,人坐在板凳上綉。刺綉一件綉品,須先將花樣拓印於單色布面上,再將所綉部位用繒子綳緊、拽平,然後坐在板凳上,穿針引線。右手在綳子上面,左手在綳子下面,分上下針來回穿梭。刺綉工藝的表現手法,一般的花瓣多用平綉工藝,花心多用挑絲鏤空工藝,筋脈多用拉筋工藝等。刺綉圖案,多為梅、蘭、菊、蓮等四季花草,還有葫蘆、牡丹、金魚、蝴蝶等吉祥圖案。
還有一種小型圓形綳子,直徑約在1尺到3寸之間,分不同型號。可根據綉品大小選擇使用。這種綳子的使用,需一隻手拿綳子,另一隻手執針,在綳子上下來回穿梭。但也有人綉花不用繒子,全憑綉花的經驗和綉織技巧,一手拿布,另一手執針撥花,也綉得十分平整、不打褶。
做外加工的綉品,一般使用單色線,綉線與布的顏色反差不大,使綉品顯得秀麗典雅。日常生活中的綉品,一般使用專用於綉花的線,俗稱「五彩綉花線」。這種線,以一種顏色為基調,上面可呈現深淺不同的過渡色。如紅色綉花線,從深紅色開始,逐漸向淺紅——粉紅——黃紅——白紅過渡,呈斑斕之狀。綉花時,可根據花在含苞欲放,或者盛開時的不同色彩變化來選擇使用不同過渡色的綉線。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綉品工藝,除平綉、拉筋、鏤空等技藝外,更多的採用撥花的技藝。即在大些的花瓣或樹枝上,在上下針的中間部位,從左到右用斜針固定一下。這種工藝,目的是為防止綉品起褶,增加了綉品的立體感。花蕊一般用抽絲鏤空工藝,也有的用一些小圈點代替。
補花 補花工藝,是在綉花基礎上創造的一種民間工藝。這種工藝盛行於20世紀80年代。婦女們喜歡在床罩、枕套、牆圍布、縫紉機罩、電視機罩、洗衣機罩,甚至於孩子們穿的衣服上補花,使這些生活用品增添了情趣。
補花工藝的材料,選自於家庭中做衣服剩下的小碎布頭兒,選其鮮艷的色彩,剪出各種花型、花瓣、花葉,或各種活潑可愛的小動物等等。然後,用與所補的花相同的線,用鎖針的方法,一針針地將花的外圍縫鎖在
布面上。倘若所補的花較大,就在中間再鎖一部分針,或勾畫輪廓,或縫制花心,使所補的花與被補的布能相互吻合,嚴整。
補花講究布局,有的以中間為主,四角為輔。中間是大花兒,大葉兒,四角是稍小些的花兒或葉兒,邊緣都用同一種顏色的線鎖口;有的則只補中間一處的花兒,或採取相互對襯而又相同的圖案。
剟花 即用一種特別的剟針,穿線在織物上剟出各種花兒或字,再將剟出的圖形用剪刀將連線處剪去,使所剟圖形呈現凸起的簇絨效果。
在20世紀70年代,在小學生中曾興起了「剟字熱」。他們紛紛在當時時興的綠色軍用書包(俗稱「軍挎」)蓋上,用鮮艷的大紅線,剟出「為人民服務」(毛澤東書體)的字樣,這種工藝多由女學生們來完成。
剟花的針很特別,它與縫紉機針相仿,其用於穿線的針眼兒與針尖兒都在同一頭上。剟花前,先將所要剟的花兒成字,用藍淀紙拓印於所剟花的位置上。然後用繒子綳緊、拽平,串上針線,便可手拿剟針的另一端,針尖對准所剟的花兒或字,一針針地剟下去,拔出來;再剟下去,再拔上來,剟得越密越好。剟好後,用剪刀將上面的根根連線剪斷。
糖人
吹糖人兒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大街小巷,時常能看到民間藝人設攤兒,當場吹糖人兒出售。藝人們為了招攬生意,往往在售賣車上插一木架,木架上面備有若干小孔,將吹好的各種糖人兒樣品用葦棍兒插於上面,作為生意幌子。
糖人兒的原料為黃米面和蜂蜜,將其製成糖稀,再加若干白面,將其置於小火爐上的小鐵鍋內,用微火溫著,使糖稀總保持一定的軟度,有人來買,藝人便根據顧客要求,先將兩手蘸上點澱粉,再從鍋中揪出一撮兒糖稀,一頭兒放於唇部,其餘糖稀用手藉助吹氣邊抻邊捏,使氣充盈於糖人兒之中,在不等糖稀風化定型之前,迅速將成品吹好,底部再插一葦棍兒,一件糖人兒就此吹好。孩子們可手拿葦棍兒,邊欣賞邊吃。
吹糖人兒的民間藝人,個個都身懷絕技,只要顧客說要什麼樣子,藝人便能在十幾秒鍾之內將糖人兒吹好。糖人兒的傳統造型有「大公雞吃米」、「小老鼠偷油」、「葫蘆」等。
至今,民間還能依稀見到這些藝人,多在幼兒園門口或在廟會活動以及節假日期間進行表演和銷售。
畫糖人兒 街頭巷尾,常有靠畫糖人兒為生的民間藝人。
只要顧客要買什麼圖案,藝人就能根據顧客要求信手畫來。神話傳說中的龍、鳳;現實生活中的飛禽走獸、人物、瓜果、花卉等等,樣樣俱全。
糖人兒的原料是紅糖。畫糖人兒時,還需將紅糖加水於小鍋里用爐火熬,待糖與水完全溶解,水份蒸發到使糖呈現稠液狀之後,方可放於小火爐上用微火溫著待用。待顧客來買時,先在石版上用食油塗抹一下,然後用銅勺從鍋中舀出一部分糖來,隨即在數十秒鍾之內,便可在石板上將糖人兒畫好。然後用一根葦棍兒,在鍋內蘸點糖,往糖人兒上一粘,上面再用點熱糖加固。此時,糖人兒已被風干,只用一小扁鏟,稍稍鏟動糖人兒的某一部位,整個糖畫就會從石板上脫離出來,成為一件速成食物工藝美術品。
由於藝人以此為生,常年操作此業,練就了繪畫和熬糖的經驗。尤其是熬糖,應入多少糖,加多少水,熬到什麼火候等,都要憑多年的經驗。顯示了民間藝人高超而嫻熟的藝術功底。
剪紙
剪紙,是頗受民間喜愛的一種民間工藝。剪紙藝人們也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博取眾長,形成了天津剪紙的獨特風格。然而,剪紙在天津出現的歷史並不長,清光緒之前,有專門從事這門技藝之人,市場上出售的剪紙,多由河北保定來的王、劉兩姓剪紙藝人製作。那時,每逢年節或廟會,他們便挾著藍布小包,帶些紅紙和一把剪刀,擺設地攤,當場用剪刀剪出各種各樣花樣出售,或由顧客提出要求便能隨心所欲的剪制而成。後來2人相繼開設「進雲齋」和「義和齋」。從此,才有了專門從事剪紙的店鋪。自成體系的「天後宮剪紙」,也在天後宮內長年銷售,內容多以實用型為主。
隨著剪紙社會需求量的增大,剪紙藝人開的作坊和店鋪也多起來,清光緒年間,西門外有十幾家剪、刻紙作坊。他們都刻比較粗的大路貨,行銷天津附近各村鎮和津浦沿線各城鎮、鄉村。只有進寶齋王進福的作品比較精緻,經常出些新花樣,走串著名的富戶家。王進福擅剪花卉,草蟲。他的得意門徒伊德元,在剪紙基礎上,注重汲取皮影和彩繪藝術的表現萬法,從而,將剪紙賦予了線條流暢自然,紋理清晰別致,刻畫精細秀美,幅面情景交融,花鳥人物生動逼真的新的風格和鮮明的藝術特徵。
天津剪紙既不同於江南剪紙纖細秀麗的精工刻剪,也有別於北方剪紙的淳樸、豪放、粗獷有力。而是更偏重於寫實,人物比例勻稱,線和面的銜接過渡比較柔和,並借鑒和吸收了年畫、瓷器、木雕等藝術中的圖案設計方法,以求得飽滿豐盛的藝術效果。目前,天津剪紙除少數藝人保留傳統手工剪紙外,絕大多數的剪紙藝人已從民間通俗剪紙發展成為藝術創作的階段。而且為滿足人們欣賞和創作的需要,也大多不用剪,而是用刻的方法從事剪紙創作。即便是剪,也追求藝術的美。如剪紙藝人佟慧珍,她可以在方寸大小的紙上,不用繪稿,也不勾勒,全憑自已對平日觀察各種民間舞蹈的記憶,就可用剪刀剪出一個個優美而嫵媚的舞蹈姿態的剪影來。
天津的刻紙也很有名。刻紙是在剪紙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舊時,刻紙的圖案稿是用熏稿的方法制出,即將圖稿撥在白紙上,然後反扣在煤油燈上熏烤後,將圖稿取下,白紙就留有被煙熏的痕跡,黑白分明。刻紙時,先將熏好的圖稿與所刻的紙,用紙捻將四周固定,再用各種不同的刻刀,將圖稿上一處處熏黑的部位—一刻去,這幅刻紙作品就完成了。現在制圖稿的方法很多,可用噴色法或手拓法。最先進的是用復印機來取稿。
如今的刻紙圖案內容,除傳統圖案外,大多數剪紙藝人都是根據古典小說、戲劇、神話等內容搞一些藝術創作;再有是根據社會的時事新聞為內容的創作。其創作的形式有單張的,也有成組成套的。
目前,薊縣、寶坻和河北區、南開區等市區內都有不少十分活躍的剪紙能手。天津還成立了全國性的中國剪紙學會組織,有國內外會員300多人,他們經常組織剪紙作品展覽和評比活動。天津市民俗博物館還恢復了「天後宮剪紙」這一傳統技藝,並不斷豐富其內容,舉辦專題展覽等,推動了天津剪紙的藝術創作和發展。 剪紙按其用途可分為「窗花」、「吊錢兒」、「喜花」、「飯花」、「供花」和刺綉的「花樣」等。
窗花、吊錢兒 在天津的歲時風俗中,有「二十九貼倒(有)」的說法,即每年農歷的臘月二十九日,家家都要將居室內外的窗花、吊錢兒、春聯、門神、福字等貼好,這其中的「窗花」和「吊錢兒」就是民間剪紙的內容。窗花和吊錢,常見的內容是反映求福、得財和增壽等寓意,如「肥豬拱門」、「金馬駒」、「聚寶盆」、「財子叫門」、「童子摘寶」、「招財進寶」、「搖錢樹」、「劉海戲金蟾」、「吉祥花草」、「金玉滿堂」等圖案;也有一些以卐字和圓錢為主、以吉祥語「闔家歡樂」、「金玉滿堂」等為圖案;還有的用吉祥人物老壽星,八仙人物等圖案代替吉祥話等等。如今,民間仍保留著貼窗花、吊錢兒的習俗,只是吊錢的圖案多用字來表示。如「連年有餘」、「富貴有餘」、「抬頭見喜」、「萬事如意」、「四季如春」、「四季平安」、「金玉滿堂」、「大發財源」、「人財兩旺」、「合家歡樂」、「榮華富貴」、「恭喜發財」等等;還有的在雙魚圖案上刻個「福」字,取「富餘」之意;在以」福」字為主的圖案上刻一「有」字,取「有福」之意,還有的將4個字寫作1個字來代替,均有大吉大利之意。在剪紙窗花中,最具特色的是「肥豬拱門」,此圖案多用黑、紅、黃等色蠟光紙套刻的形式體現。天津的這些窗花、吊錢兒,不僅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而且寓意深刻,充分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加之用大紅紙剪刻,更為過年增添了喜慶色彩。
喜花 民間有在結婚時貼「喜花」的習俗。舊時,在結婚的前一天,講究送嫁妝。每逢此時,人們都要剪出許多「喜字花」(又叫「嫁妝花」)貼於每件陪嫁物上。而且。在洞房的門、窗及傢具陳設上,都要貼上喜花。喜花的圖案,均以喜字為主,有的配有鴛鴦、蝴蝶.龍鳳和喜鵲登梅等圖案。至今,仍有不少人遵循這一習俗,並在此基礎上,有在新房(即洞房)的牆壁上,貼上一張大而紅的「龍鳳雙喜」剪紙喜花,有圓形的,也有橢圓形的。不僅為洞房增添了一藝術欣賞品,又取了「龍鳳呈祥」的吉祥之意。
花樣子 舊時,天津人綉花的「花樣子」都是來自於剪紙圖案。這些花樣子,廣泛地用於家庭生活用品上。如門簾、窗簾、牆布(俗稱「牆圍子」)、枕套兒等;還有的用於服飾,如兒童花兜、老虎鞋、老太太穿的「三寸金蓮」綉花鞋以及姑娘們用的頭巾、手帕、鞋墊等上面的圖案,都是用綉花的藍本——剪紙花樣來體現的。其剪紙圖案既有傳統的龍鳳花鳥,也有吉祥的四季花草,如桃花、牡丹、月季、荷花、菊花、梅花等,還有蝴蝶、喜鵲、葫蘆、蝙蝠等吉祥圖案。
供花、飯花 民間常在供桌的供品上,用吉祥的剪紙圖案覆蓋,俗稱「供花」。還有在祝壽的壽面上,用祝福等剪紙圖案覆蓋,俗稱「飯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