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為什麼叫天津
擴展閱讀
北京有哪些大健康公司 2024-09-24 05:03:33
深圳特發集團多少錢起家 2024-09-24 04:51:26

為什麼叫天津

發布時間: 2022-04-14 07:18:47

㈠ 天津的由來

1、天津的由來:

清代乾隆初年,從漸江來天津的詩人汪沆,寫出描寫天津民俗的第一本竹枝詞(通俗詩),詩中說:「天津名自長陵賜」。長陵是指十三陵中理葬的明代皇帝成祖朱棣。天津就是在他登基作皇帝的第二年(永樂二年,公元1404)給起的名字。當時不是作為地名,而是作為軍事建置而命名的,它就是天津衛。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2、截至2016年底,天津有16個市轄區(其中1個副省級區),共有鄉鎮級區劃數為245個。市轄區分為中心城區、環城區、濱海新區和遠郊區。

(1)為什麼叫天津擴展閱讀:

1、風景名勝:

天津市區依河而建,1989年評選出的「津門十景」分別是「天塔旋雲」、「薊北雄關」、「三盤暮雨」、「古剎晨鍾」、「海門古塞」、「沽水流霞」、「故里尋蹤」、「雙城醉月」、「龍潭浮翠」、「中環彩練」,這些景觀既有名勝古跡及舊景新顏,是新時代天津旅遊景觀的代表。

2、天津地方特產:

天津三絕:天津三絕歷來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被稱為天津風味小吃「三絕」的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和耳朵眼炸糕;其二是被稱為天津民間工藝「三絕」的泥人張彩塑、楊柳青年畫和風箏魏風箏。

特色小吃:糖礅、大餅雞蛋、茶湯兒、果仁張、崩豆張、麵茶、楊村糕乾。

特色早點:煎餅餜子、鍋巴菜、老豆腐、果子、燙面炸糕、卷圈、荷包蛋、糖果子、果篦兒。

天津特產:天津甘栗、天津冬菜、天津大白菜、獨流老醋、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

參考資料:天津--網路、天津的由來--華夏網

㈡ 天津市為什麼叫天津市

天子渡口!燕王朱棣

㈢ 為什麼叫天津衛

歷史中,燕王朱棣與其侄子建文帝爭奪皇權時,就是從直沽出發的,大獲勝利稱帝後,賜名這里為天津。其中,「天」是天子的意思,「津」是渡口的意思,意為「天子渡河之地」。天津得到賜名後,又因為地處要塞,於同年又在這里設置了軍事部門——「衛」。當時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統稱三衛。直到清朝,為了加強對天津管理,順治帝將天津左衛、天津右衛並於天津衛,三衛合一。至今人們經常提到的「天津衛」一詞,就是從此而來,早在百年之前,歷史就賦予了天津非凡的定義。天津地處北京東面,是渤海港直達京城的必經之路,天津衛,所謂衛者,當以軍衛視之。天津作為大城市也是由軍事要塞逐步發展而形成的。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㈣ 為什麼天津市的簡稱是津

天津始建於元末明初,最早是明軍北上攻略蒙古政權和輸送物資的兵站,因為靠近元政府都城大都(北京),故被稱作天津衛,意思就是天子腳下的河邊衛城。
津,在古漢語中的意思是渡口、水邊的城市。這一個字就足以說明天津的城市特性了。

㈤ 天津為什麼叫天津

由來:

天津這一名稱的由來,始於中國的明代。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後,將他的兒子們分封為王,駐守在全國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於北平,就是現在的北京。

朱元璋去世後,傳位給他的長孫朱允炆。朱棣為與朱允炆爭奪皇位,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的「靖難之役」。1399年,燕王朱棣率軍南下,從天津三岔口渡河襲取滄州,於1402年攻入當時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寶座。

朱棣登基後,對他爭奪天下時經過的三岔河口十分贊賞,認為是塊風水寶地,叫群臣獻名。最後,朱棣選中「天津」二字,意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

(5)為什麼叫天津擴展閱讀

天津衛(天津別稱)的由來:

朱棣遷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門戶,軍事地位日益重要。

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在天津設衛,「衛」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天津共設三衛,駐軍1.6萬多人。於是,人們又把天津叫做天津衛。設衛就要築城,天津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城市歷史由此而開始。

㈥ 天津為什麼叫做天津

其實跟他的地域差異有非常大的關系,所以才叫做天津。

㈦ 天津名字的由來

天津,得名於明成祖朱棣,意為「天子渡津之地」,舊時又稱天津衛。常言有雲,「中國近代百年看天津」。民國時期,南有上海灘,北有天津衛,這兩座城市是近代中國繁華之所在,其中天津衛在近代史上占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許多風雲人物在此處發跡或歸隱,很多重大事件在這里發生影響著歷史進程。

截至2017年底,天津下轄16個市轄區,共有街道、鄉、鎮245個。市轄區分為中心城區、環城區、濱海新區和遠郊區。

(7)為什麼叫天津擴展閱讀

天津特色:

1、天津三絕:天津三絕歷來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被稱為天津風味小吃「三絕」的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和耳朵眼炸糕;其二是被稱為天津民間工藝「三絕」的泥人張彩塑、楊柳青年畫和風箏魏風箏。

2、特色小吃:糖礅、熟梨糕、茶湯兒、果仁張、崩豆張、麵茶、楊村糕乾。

3、特色早點:煎餅餜子、鍋巴菜、老豆腐、果子、燙面炸糕、卷圈、荷包蛋、糖果子、果篦兒。

4、天津特產:天津甘栗、天津冬菜、天津大白菜、獨流老醋、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

㈧ 「天津」名的來歷是什麼

2004年12月23日是天津設衛築城600年的紀念日。天津設衛建城600 年,決不是說天津只有600年的發展史。從秦漢到宋元,歷代在天津地區挖渠開河,運糧建寨,設官建制,發展魚鹽業生產等活動。由於金、元兩朝,建都北京,天津地位日顯重要。但是天津作為一個具有完整意義的都市卻是從明朝開始的。 明太祖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明朝後,為了鞏固王朝權利,將自己的兒子們封為王,分別駐守各地。第四個兒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北京。1398年,朱元璋病死。因為太子早年夭折,所以由朱元璋的長孫朱允文繼位,史稱建文帝。燕王朱棣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在諸王中實力最強。由於建文帝平庸無能,加上自己的政治野心,朱棣在1400年以「靖難」為名,發兵與其侄子建文帝爭奪皇位。朱棣率兵從天津的前身-直沽出發,偷襲滄州,並經過幾年的戰爭,最終攻陷南京,奪取皇位。 1402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為了紀念開始發兵的「龍興之地」,朱棣把「直沽」這個曾的「天子渡河之地」賜名為天津。「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 天津得到賜名後,於同年設置了軍事部門。「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當時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統稱三衛。至今人們經常提到的「天津衛」一詞,就是從此而來。 在軍事部門設立的同時,天津衛也開始了築城建設,初建時的天津城其實是個土城,這座土城周長9里多,城高3丈5尺,寬2丈5尺,城的形狀是東西長、南北短,很像一把算盤,所以當時人們也把它稱為「算盤城」。 天津建成以後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在明清兩朝多次重建,規模不斷擴大,原來的土城牆也換成了磚牆。清朝雍正3年(1725),天津改衛為州,雍正9年(1731)又升州為府,並另設天津縣,天津城也成為了地方行政中心。 為了加強防衛,同時兼顧防洪抗洪,天津城在雍正年間重修時將原來3丈5尺的城高降低為2丈4尺,將城基寬由原來的2丈5尺擴建為3丈2尺,使天津城城牆成為一個梯形。重建後的天津城不僅擴大了東南西北四個城門,還在城牆上設置了守望塔和炮塔等防禦設施。至今天津還流傳一首民謠說:「天津市三宗寶,鼓樓、炮台、鈴鐺閣。」這些建築也是在天津城重修中建設的。 建衛築城後的天津各方面都有較快發展,特別是糧、鹽兩個經濟支柱更為顯著。永樂帝建都北京後,南方的物資都需經天津轉運,天津的航運開始了大規模的發展。 天津素有九河下梢之稱,海河、南運河、北運河等眾多河流均在天津交匯。海河全長73公里,它穿越天津市中心,東入渤海,早在公元三世紀以前,海河作為天然河流,就成為中國北方人民的水運通道。(東漢時期曹操開挖河渠工程,將海河平原上的300多條大小河流由分流入海改為眾流歸一,初步形成了成扇面型的海河水系),隋朝隋煬帝楊廣下令開鑿了全長1400多公里的大運河,溝通了海河與黃河、淮河、長江等水系的聯系,奠定了天津四通八達、航運樞紐的地位,為天津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金、元以後,漕運開通,不論海漕還是河漕,江南的漕糧都要經過海河運抵京都,永樂帝建都北京以後,天津轉輸漕糧的任務更加繁重,到明朝宣德十年(1435),明朝政府專門在天津設置管理漕運的專門機構,當時大運河上糧船上萬艘,轉輸漕糧500萬石,繁榮景象另人嘆為觀止。 漕糧的轉輸帶動了天津的運輸業和商業的發展,在海河、南運河、北運河三河交匯的三岔河口逐漸形成了許多商業區,貨棧、錢庄、會館等行業應運而生,集市貿易也隨即興旺,十集一市的輪轉也使當時的天津人有天天趕大集的感慨,商業的繁榮昌盛使天津也成為世人矚目的城市。這時的天津已遠遠超出單純軍事要地-「衛」的地位。 清初史學家談遷經過天津時發出了「城鎮百貨交集」的感嘆。清朝順治12年(1655),荷蘭使節哥頁在天津被「人煙稠密,交易頻榮」的景象所震驚,他命隨從人員將海河兩岸的景象繪圖帶走,並把天津和廣州、鎮江並稱為中國的三大港口。 明清時期的天津已經成為一個比較成熟而開放的城市。

㈨ 天津為什麼叫天津呢

五方雜處」的天津衛 說起天津舊城,一些老人們又稱其為「算盤城」,據說是因為始建於永樂二年(1404年)的天津城區呈矩形而得名。天津的城牆重修過三次。第一次是在1586年(明萬曆十四年),第二次是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最後一次是雍正皇帝登基三年(1725年)。天津城牆外有城壕環繞著。 現在有的人仍將天津城叫「天津衛」。其實,天津衛來源於明代,當時的天津城屬於軍事城堡的性質。明朝在天津周圍設立了三個衛,即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指揮機關設在城中。其主要功能為築建城垣、戍守衛城、監督保護漕運、修建和保衛糧倉,以及屯田和軍事訓練。明朝遷都北京後,天津成為拱衛首都的門戶。 1644年以後,入關執掌政權的清王朝將明代設立的天津三衛合為天津衛。1725年(雍正三年)清政府又將設立了300多年的天津衛改為天津州。衛是軍事單位,州是行政管理機構。所以州的建立徹底改變了天津舊日的軍事城堡建制。時過六年,清廷批準直隸總督的奏請,又將天津州升為天津府。 1840年西方列強強迫清政府將上海、廣州等東南沿海五個城市開辟為通商口岸,開始了對華的商品輸出和文化滲透。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天津被迫開埠通商,作為沿海城市的天津成為北方地區進出口貿易的重要商埠。 1860年天津開埠通商後,依照《天津條約》英、法、德、意等八國租界依次在天津設立。20世紀以前,在天津有五國租界,其面積超過老城兩倍以上。到1915年,天津已有英、法、德、日、俄、意、奧、比等八國租界,總面積比20世紀前增加了四倍,是天津老城的八倍。 1902年袁世凱接管天津以後,隨著各國租界的不斷擴大,決定開發距直隸總督衙門最近的海河以北地區,以便與老城區和城區東部、南部的租界區連接,試圖形成由舊市區、新市區和租界區毗連的城市規模。 天津歷來是個「逐末者眾」的城市。19世紀中葉以前天津城廂內外居民多為商工戶,天津移民的眾多和工商業的繁榮決定了它的居民是「五方雜處」,因而天津人不同於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古老城邑的內地居民,也不同於政治大都會中依附於官僚、食利階層的居民。他們在中外經貿往來、文化交融的社會環境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天津衛舊志》對天津人進行過描述:貴德恥爭,民淳訟簡,近來五方雜處,逐末者眾,訟獄繁興,習尚奢糜。《續天津縣志》稱天津民俗「饒有古遺風」。「五方雜處」是說天津是移民城市;「逐末者眾」是說天津商業發達;「饒有古遺風」是說歷史的傳承性。 天津人的性格特點中還雜糅著或多或少西化的痕跡。由於南來北往的經濟、交通、文化交流,使處在古代燕趙地域內的天津人性格粗獷豪放,又兼具南方人的柔婉細膩。同時,還因租界的設立使得西方文化在近代天津留下了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