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租界有哪些
擴展閱讀
廈門公積金賬號如何獲取 2024-11-17 11:32:10
杭州哪裡做人流不要排隊 2024-11-17 11:30:33

天津租界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4-23 22:46:00

A. 天津共有幾個國家的租界美國兵營在天津的哪比利時磚窯在天津的哪

原天津美國兵營,坐落於當時的天津德租界5號街(今河西區廣東路1號),該建築目前為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該建築現為天津醫科大學。
比利時磚窯在今天的天津市自行車廠附近,就是原來的尖山公園
九個租界

B. 天津英租界的租界歷史

1860年12月,英國駐華公使卜魯斯依據《北京條約》中「准許英國僑民在通商口岸租地賃屋」規定(並沒有規定設立租界),照會直隸總督恆福,強令劃出英租界。
清咸豐十年(1860年)9月11日中英雙方交換了中英《天津條約》批准書,同時簽訂《續增條約》
(即《北京條約》)。《續增條約》第四款規定:「續增條約畫押之日,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為通商之埠,凡有英民人等至此居住貿易,均照經准各條所開各口章程,比例劃一無別。」成為英國在天津強劃租界的依據。1860年12月17日英租界開辟。初期面積約460畝。位置在海河西岸,紫竹林村一帶。後來不斷擴展,形成東臨海河,北面沿寶土徒道(現營口道)與天津法租界毗鄰,西到海光寺大道(現西康路),南沿馬場道到佟樓。 為了避免填築土地等方面的開支,起初旅津的英商大多不願入居租界,而是在天津城內外租地買屋。盡管如此,由於當地的中英貿易發展迅速,1861年已有41艘英國商船在英租界新建的碼頭停靠,1862年增至69艘,故而英租界在開辟初期即得到較快的發展。 界內很快建成一批洋行,建成英國、普魯士、丹麥、葡萄牙等國的領事館,還建成檯球房、籃球場、俱樂部等娛樂設施。
天津租界的較大發展始於1870年。當年6月,天津教案發生。憤怒的天津民眾打死法國領事豐大業等人,並燒毀望海樓教堂及法國駐天津領事館。事後心有餘悸的外國僑民們認為,入居租界要比在華界雜居安全得多,因而紛紛遷入租界,使紫竹林租界加快了發展步伐。此時,英租界內已設有英商的高林洋行、匯豐銀行,德商的禮和洋行、禪臣詳打粵眾多的洋行、銀行。其中尤為著名的是被稱為英國「皇家四大行」的怡和、太古、仁記、新泰興洋行。為了促進貿易的發達,英租界當局致力於興建新式碼頭,並安置了各種港口設施。
1883年,天津地方官府也用得自租界碼頭的碼頭捐捐款,建成自租界碼頭至天津城的沿河石路,大大便利了城區與租界的交通。於是,天津原來的航運中心三岔河口嘈運碼頭逐步衰落,英租界成了天津的貿易、航運中心。此後,天津的對外貿易增長得更為迅速。18世紀70年代初期,天津的對外貿易總值為1000多萬海關兩,1889年增至3124萬海關兩,1894年又增至4427萬海關兩。這樣,天津一躍成為全國名列前茅的重要通商口岸,天津英租界也成了所有英國專管租界中最繁榮的一個。界內建成成排的高樓大廈,建成維多利亞道等交通幹道,還建成作為工部局所在地的巨型公共建築戈登堂。不過在此期間,天津法租界和天津美租界仍沒有多大變化。從1870年起,法國在普法戰爭中一敗塗地,隨後長期陷入侵略越南和中國的戰爭,對華貿易便一蹶不振。在19世紀70年代及80年代,每年抵達天津的法國商船至多隻有數艘,有時甚至沒有一艘。在這種情況下,法祖界就失去了興盛的基礎。美租界的情況尤為特殊。於是,在第一個時期即發展時期中,天津的租界中始終是英租界一枝獨秀。 從1895年起,天津租界進入第二時期即全盛時期。從這一年起的8年間,德、日、俄、比、意、奧等6國先後在天津開辟租界,英、法、德、日等4國的租界分別得到一次或數次的拓展,使天津形成幅員為縣城8倍的8國租界夾峙海河的形勢。同時,隨著中國與有關各國大規模地開展修治海河的工程,較大的外國商船已可直接駛抵天津租界;而從海河中挖出的大量泥沙又填平了英、法、日等國租界中的成片沼澤,使得天津租界的投資環境得到很大改善。
1897年3月31日,天津英租界向西擴展到牆子河。這個擴充界(英語:British MunicipalExtension)有1630畝。1902年10月23日,面積131畝的天津美租界並入,成為天津英租界的南擴充界(英語:Southern Extension)。1903年1月14日,天津英租界再度向牆子河以西擴展了3928畝,稱為推廣界(英語:British Extra Rural Extension)。
1923年6月,黎元洪曾宣布將民國政府遷往天津,實際是天津英租界,並在當地發布總統指令和總統任命,並設立議員招待所,使天津英租界一度成為民國大總統的駐地以及沒有內閣的政府所在地。 日本侵華戰爭開始後,對英國積極援華、道義譴責日本的態度極為不滿。同時,日本的侵略使其與英國在租界的矛盾迅速發展,國際租界的存在已然成為日本建立「東亞新秩序」的巨大障礙。於是,1939年,日軍幾乎同時對天津英租界以及上海、鼓浪嶼的租界發起進攻。由於天津英租界地處華北一直是中國民族主義者開展反日活動的理想基地,且流通中國官方法幣並存有相當數量中國政府的白銀儲備,因而日本將天津英租界作為突破口。
英國與日本關於天津英租界的矛盾早在1938年9月即初現端倪。9月底,英租界當局根據日本軍事當局建議,逮捕了一名據稱是抗日游擊隊領導人的蘇清武。日方要求英租界當局將此人予以引渡,英方卻稱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此人將租界作為反日活動的基地,於是,雙方僵持不下。而英國政府內部也就是否向日方移交蘇清武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克萊琪和英國駐天津總領事賈米森認為「如果蘇清武被證明有罪,就應該交出他」。但英國駐華大使卡爾和英國外交部遠東司的大多數成員卻不贊同,他們認為「日本在天津事件上的施壓是其『新秩序』方針指導下的一個龐大的外交政策的一部分,而這個政策旨在把英國在華勢力及利益完全排擠出去。因此,英國方面應當對此持強硬態度。」英國外交部傾向於卡爾的意見,以證據不足為由拒絕移交。
在英國與日本圍繞著移交蘇清武的問題爭執時,著名的親日派人士、天津海關監督兼華北聯合準備銀行天津支行經理程錫庚於1939年4月9日晚在天津英租界內的大光明戲院遭遇狙擊暗殺。英租界逮捕了四名嫌疑犯。日本當局要求將此四人移交日方。克萊琪和賈米森擔心日本可能會武力佔領租界,認為「如果武力佔領真的發生,那麼,我們將不能像在上海的情況那樣指望得到美國的援助。」他們要求外交部同意交出這四人。但卡爾表示反對:「採取這一行動良心難安,而且將很難向重慶交待。」外交部最終認同卡爾的觀點,遲遲不肯移交四人。6月5日,日方向天津英當局發出最後通牒,稱英方若不在二日內將暗殺程錫庚之嫌疑犯交出,則日方將採取必要步驟,封鎖英租界。賈米森和克萊琪要求向日本做出讓步。克萊琪說:「在這最不適當的時候,我們用自己在華北的地位冒險,僅僅為了法律上的細節捲入與日本的嚴重沖突當中,坦率地說,我不能理解。」卡爾卻反駁說:「這個問題更主要是道義問題,而不僅僅是法律上的問題。」最終,哈里法克斯指示賈米森:「如果沒有明確犯罪事實的令人信服的,而不是在日本人威脅下產生的供詞之外的證據,我將不打算移交刺程案四嫌犯。」他決定採納卡爾的建議,由英國、日本、美國各出一人組成調查委員會。但這一建議並未被日本接受。6月14日,日本正式封鎖天津英租界,造成英租界內正常生活的停頓,史稱「天津英租界危機」。
日本此舉引起了英國的強烈反應。日軍對出入英租界的英國人不分男女都要脫衣檢查,致使英國輿論為之嘩然。英國開始考慮對日經濟制裁的問題,首相張伯倫在下議院暗示,除非日本解除封鎖,否則英國有可能進行經濟報復。15日,英國商務部向外交部提交對日經濟制裁的若干建議,其中最重要的是廢止1911年的英日條約。17日,英國官方對外宣稱,如果天津局勢至本周周末仍未改善,則英國可能有三種經濟報復的方式: 「 一、取消日本原享之最惠國待遇;二、廢棄1911年英日條約;三、對進口日貨一律加征重稅。 」 然而,隨後的歐洲的局勢對英國日益不利,德國的閃電戰屢屢得手,西歐、北歐相繼淪陷,6月,號稱擁有「歐洲最強大的陸軍」的法國也向德國投降,英國在歐洲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新任首相丘吉爾領導下的英國更力主對日妥協,盡快解決天津危機。最終,英國不顧中國的反對,於1940年6月12日與日本正式簽訂天津協定,在天津存銀問題上向日本妥協。至此,英日在天津問題上達成一致。日軍解除了對天津英租界長達372天的封鎖,天津租界危機由此平息。 天津英租界工部局成立於1862年,總部設在戈登堂,間接地受英國駐中國領事館和英國外交部的領導。1899年,天津英租界推廣租界的董事會下也成立天津英租界推廣租界工部局,組織狀況與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基本相同。1919年1月,天津英租界原訂租界、天津英租界推廣租界與天津英租界牆外租界合並,組成一個統一的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其組織狀況與原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基本相同。天津英租界董事會設立之後,也相繼成立了董事會的執行機構:天津英租界工部局。當時的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設財政處、工程處、警務處、電處務、水道處和衛生醫官處等處。
此外,天津英租界內還先後設立過六個由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和其訂立保管契約的保管團,分別為:紅牆道球場保管團、債券保管團、空地保管團、英文學堂保管團、天津公學保管團和養老金保管團。
天津英租界工部局還設有八個市政委員會:電氣委員會、醫務委員會、自來水委員會、工程委員會、機要會計委員會、學校委員會、警備委員會、義勇隊委員會。這八個市政委員會的委員由天津英租界董事分別兼任,董事長兼任各委員會委員。 天津英租界設立伊始,商業不是十分興盛,天津教案發生後,外國人及洋行紛紛從天津城廂遷入租界。天津設立最早的洋行多為英商經營,地點也多設於天津英租界。後來隨著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和天津英租界環境的不斷改善,洋行數量逐年增多。1936年,英國在天津開設的各類洋行達68家。在天津英租界的英商洋行經營范圍廣,涉及范圍從鴉片到各種機器、軍火,因此英商洋行在進出口貿易方面,長時間處於主導地位。其中,英商的怡和和太古兩家洋行壟斷著天津的航運事業並在英租界河壩設有專門的碼頭和倉庫。當時,天津英租界界內比較著名的洋行有:高林洋行、怡和洋行天津分行、太古洋行天津分行、新泰興洋行、仁記洋行鴉天津分行、安利洋行、永豐洋行、永昌泰洋行、亞細亞火油公司天津分公司、永盛洋行、保祿洋行、英瑞公司等。
天津英租界擁有兩處商業區:東南部邊緣的小白樓和中部的黃家花園。小白樓商業區為白俄聚集區,開設有眾多服務於各國駐軍的酒吧、舞廳、西餐館、服裝店、美容店等,俄國色彩濃烈。而天津租界早期的餐飲、服務業多集中於英租界,19世紀90年代前後,天津英租界已出現彌納客店、施磨斯客店、蘭士顛茶點店等西式餐飲、服務行業。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利順德飯店、皇宮飯店、泰萊飯店、英國鄉誼俱樂部、維克多力餐廳和西湖別墅等 在租界的教會和華人推廣教育的同時,由洋人創辦的報刊雜志也紛紛涌現,報社大多位於英租界和法租界。1886年11月6日,英籍德人德璀琳在天津英租界內創辦了天津第一份報紙《中國時報》。這份報紙最初為英文周刊,撰稿人多為如丁韙良、丁家立等精通中國文化的傳教士,最具特色的是其專門翻譯刊登中國的新聞、上諭以及「其它一些任何中國報紙都無法與之相比的消息」,在當時被稱為「遠東地區最好的報紙」。1894年3月,英國建築師裴令漢(William Bellingham)在英租界工部局的支持下創辦《京津泰晤士報》(Peking and Tientsin Times,直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停刊。
到20世紀30年代,洋人在天津創辦的報紙達40餘種,其中絕大多數辦在英、法租界並有教會背景。[17]這些報刊雜志在傳播新聞的同時,也起到了開民智的作用。19世紀末至20世界初,隨著社會各階層逐漸認識到開民智的重要性,供市民免費閱讀報紙、雜志和書籍的閱報處大量出現。到20世紀30年代初,天津有近30家中外通訊社,發行報紙30餘種,總發行量超過29萬份,本地發行達18.7萬份。如果按當時天津有閱讀能力的人計算,日均2.5人就擁有一份報紙。此外,還有多如牛毛的各種小報。 天津租界成立之後,隨著英國僑民的不斷到來,各種近代體育活動首先在天津英租界得到廣泛的開展,各種運動協會和運動俱樂部紛紛在天津建立,天津最早的公共體育場也開始在英租界出現,二十世紀前期,天津英租界成為天津近代體育運動的中心。
1862年,天津賽馬會成立並舉行了天津的首次賽馬運動,天津賽馬會也成為天津英租界里最早的運動俱樂部。此後,撒紙賽跑會、天津草地網球會、天津婦女草地網球會、天津草地網球協會、天津浮水會、天津冰球會、天津壘球會、天津馬球會、天津板球會、天津高爾夫球會、天津青年體育協會和天津業余無線電協會等運動協會相繼在天津英租界成立。在運動場地方面,1895年1月由英租界納地捐者集資所設俗稱為「英國球場」的公共體育場在英租界落成,1926年,民園體育場落成,並舉辦過多項大型賽事。

C. 近代中國到底有多少租界

據統計,中國自1845年英國從《上海租界章程規定》中取得第一塊租界,至1902年奧匈帝國設立天津租界。前後共有27塊租界,其中有25塊租借國單一的專管租界,2塊公共租界。
各國租界的分布:(1911年)
英國 7處:
天津英租界、漢口英租界、廣州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廈門英租界、鎮江英租界、上海英租界
日本 5處:
天津日租界、漢口日租界、蘇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慶日租界
法國4處:
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漢口法租界、廣州法租界
德國2處:
天津德租界、漢口德租界
俄羅斯2處:
天津俄租界、漢口俄租界
義大利1處:
天津意租界
奧匈帝國 1處:
天津奧租界
比利時1處:
天津比租界 (1931年中國收回天津比租界)
公共租界 2處:
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並而成)
鼓浪嶼公共租界(英、美、德、法、西、日、丹麥、荷蘭、瑞典-挪威)
天津最高峰時有9個國家設立租界(天津美租界在1902年合並入英租界)
另外還有一些外國人居留地,有時候也會被當成租界,但實際上不是,比如煙台、福州、營口等其實都只是形成了居留地,並沒有真正簽署租界法律條文。

D. 那些國家在天津有租界

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英國在天津都曾經有租界,解放路一帶居多,恥辱的歷史

E. 天津的和平區有什麼租界

英、法、俄、德、美、日、意、奧、比 9個國家在天津有租界
其中租借界在和平區的有英、美、法、日
河東區的有俄、比
河北區的有意、奧

F. 晚清時期帝國主義列強在我國的租界是什麼時候取消的呢

導入語:租界是指兩個國家議訂租地或租界章程後,在其中一國的領土上為擁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的另一國設立的合法的外國人居住地。

租界在中國是指近代歷史上帝國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強行在中國獲取的租借地的簡稱,多位於港口城市。

背景

1840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的虎門銷煙為借口,派出遠征軍侵華。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喬治·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南京條約中包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等十三條,但是沒有關於租界的。

法國4處: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漢口法租界、廣州法租界。

德國2處:天津德租界、漢口德租界。

沙俄3處:哈爾濱俄租界、天津俄租界、漢口俄租界。

義大利1處:天津意租界。

奧匈帝國 1處:天津奧租界。

比利時1處:天津比租界 。

公共租界 2處: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並而成)、鼓浪嶼公共租界(英、美、德、法、西、日、丹麥、荷蘭、瑞典-挪威)。

天津最高峰時有9個國家設立租界(天津美租界在1902年合並入英租界)

租界收回

辛亥革命成功之後,中國歷屆政府都在為收回租界而與租借國展開收回租界的談判。從1917年開始,各地的租界被中國政府陸續收回。

以下是部分租界收回的時間表:

1917年,中國北洋政府參加歐戰協約國,對德國和奧匈帝國宣戰,收回了漢口德租界、天津德租界和天津奧租界。

1924年蘇聯宣布放棄原俄國在華租界。

1927年3月24日,國共北伐軍進入後收回鎮江租界。(1929年11月15日才正式舉行收回鎮江英租界的典禮)

1930年9月17日,國民政府收回廈門英租界。

1931年1月15日,中國政府收回天津比利時租界。

1943年1月,美、英兩國廢除了歷史上與簽訂的有關,與戰時重慶的國民政府改訂新的條約,取消了在華的租界。

1943年3月,日本曾將杭州、蘇州、漢口、天津四處日本租界“交還”汪偽政府,8月,汪偽政府又象徵性地“接收”了日本控制下的上海租界,以上均為日本及其控制的偽政府之間表演的鬧劇。

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政府宣布“收回”除了香港租界外的所有的在華租界和租借地。真正完全的取消租界和收回外國公產,以及各種外國特權的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

G. 天津租界的各國租界地

英租界工部局(市政廳)戈登堂,1976年震損,拆除後改建為天津市人民政府大樓。
天津英租界始設於1860年,是外國在天津設立最早的租界。界址為:東臨海河右岸(西岸),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寶士徒道(今營口道)。這就是所謂的「原訂租界」。
此後,英租界又經過三次擴張:中日甲午戰爭後,英國擅自將租界自海大道擴張至牆子河(今南京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將原美租界並入英租界;不久,又繼續將租界擴張至牆子河外。至此,英租界東臨海河,南沿馬場道至佟樓,西至海光寺大道(今西康路),北沿寶士徒道與法租界毗鄰,共佔地六千餘畝,是各國租界中最大的一個。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天津英租界由中國政府正式收回。 租界成立
天津法租界始設於1860年英租界設立之後。界址為:東、北臨海河右岸(南、西岸),西南至海大道(今大沽路),東南與英租界毗鄰。不過,天津初期的對外貿易並不興盛,來到這里的少數外商主要居住在天津城東門外三岔河口的宮北大街,僅有天津英租界內建造了少數房屋;天津法租界內甚至沒有任何法國機構,只有1個供英美僑民使用的宗教建築合眾會堂,法國在天津的主要活動就是位於三岔河口的望海樓天主堂,連法國領事館都設在臨近的宮北大街。
兩次擴張1870年6月發生了天津教案,外國僑民紛紛移居租界,天津英租界首先得到開發經營。由於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國力不振,天津法租界一段時間內仍不見起色。直到1880年代才開始著手進行市政建設。
法租界劃定後,即不斷向西南方向擴張,先是擴張至牆子河(今南京路),此後又越過牆子河擴張至老西開,並在老西開建立起天主堂、主教府、醫院和學校。1916年竟出動警察強行將老西開佔領。此事激起了天津人民和全國人民大規模的反法斗爭,是為著名的「老西開事件」,終使老西開未能正式並入法租界。經過不斷擴張,法租界共佔地兩千八百餘畝。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天津法租界由中國政府正式收回。
租界繁盛1900年以後,由於海河航道得到疏浚,同時挖出的泥沙又填平了各國租界中的大片沼澤,使得天津的投資環境得到很大改善。天津法租界的商務活動也趨於繁盛,民國初年,天津法租界內興建了眾多精美的歐式建築。 1912年(民國元年),壬子兵變,華界的北門外大街、宮南大街、宮北大街遭到士兵搶劫、毀壞,華人商業大批轉移到法、日租界,在法租界內主要集中在杜總領事路(梨棧大街,今和平路)。在中國北方傳教的天主教會各大修會的賬房—首善堂(遣使會,設在承德道21號)、崇德堂(耶穌會,在河北東南部獻縣等地傳教,設在營口道20號)、普愛堂(比利時聖母聖心會,在內蒙古傳教)以及立興洋行(法國)、先農公司(英國)、儀品公司(比利時)等各國企業紛紛在這一帶進行房地產投資,買地蓋房出租。
1920年代,在法租界內的杜總領事路與福煦將軍路(今濱江道的大沽北路至南京路段)十字路口陸續建成天津勸業場、天祥商場、泰康商場等商業設施,以及國民、惠中、交通三大旅館,渤海大樓、浙江興業銀行等眾多整齊美觀的西式建築,形成天津最繁盛的商業中心。當時,天津的中外上流社會人士主要聚居在天津英租界今五大道區域,而勸業場一帶則成為他們進行消費、娛樂的區域。
法租界東至海河,南沿寶土徒道(2013年的營口道)與英租界相鄰,西至小埝(2013年的新興路),北沿秋山道(2013年的錦州道)和日租界毗鄰。 原美國兵營(今天津醫科大學東院)
天津美租界約設於1862年。界址為:東臨海河右岸(西岸),南至開灤胡同(今開封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與英租界毗鄰。共佔地一百三十餘畝。
美租界劃定後,恰值國內南北戰爭進行,無暇對租界進行開發;美國政府遂於1880年聲明放棄在天津的租界,但清政府並未接收。直至1902年,美、英兩國政府私相授受,將美租界並入英租界,但美國要求對原租界保留一定的權利。這樣,天津美租界便成為英租界的南擴充界。 天津德租界在天津存在的時間是1895年-1917年。1895年,德國駐華公使紳柯向清廷總理衙門提出照會,借口德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迫日還遼」有「功」,向清政府索取租界,要求享受與英法等國同等特殊待遇。清政府飭令天津海關道同駐津德國領事商談劃定租界事宜。同年九月十三日(10月30日),天津海關道盛宣懷、天津道李岷琛與德國領事司艮德簽訂《天津條約港租界協定》,允許德國在天津永久設立租界。天津德租界東臨海河,北接原來的美租界,西至大沽路東,南界小劉庄,面積為1034畝。
自1900年起,德租界不斷向西南方向擴張,先後佔領了北洋西學學堂(今海河中學)、三義庄、桃園村一帶,以及東樓、西樓附近,共佔地四千二百餘畝。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政府宣布將天津德租界接收。1921年德國政府聲明,承擔《凡爾賽和約》中有關在華租界條款,中國政府正式將天津德租界收回。 天津日租界始設於1898年。最初,日本僅在法租界以北、天津城廂東南,劃定了租界與預備租界的范圍;另在德租界以南的小劉庄劃出停船碼頭。
自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天津後,日本先將預備租界及最初未能劃入日租界的天津城廂東南閘口繁華區列為擴張租界;同時與法國暗中商定,將部分法租界的擴張界劃給日租界,並強迫清政府予以承認,條件是將小劉庄停船碼頭交還中國。經過擴張,日租界東北臨海河右岸(西南岸),東南與法租界毗鄰(錦州道),南至牆子河(今南京路),北起閘口至福島街(今多倫道),再向西南至南門外大街和海光寺共佔地兩千八百餘畝。
天津日租界設立後,一直是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中國華北地區的基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隨同收復淪陷區,將天津日租界收回。 天津俄租界始設於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俄國軍隊佔領了天津火車站及海河左岸(東、北岸)的大片土地。由於這一區域阻隔了自紫竹林法租界和英租界至火車站的通道,引起兩國不滿。經德國從中調停,俄國同意改劃原訂租界范圍,將火車站地區交還中國,俄租界遂分為東、西兩區。
俄租界西區位於海河北岸,東至火車站西側拉普切夫路(原二經路,今天津站西側),西南至波格拉尼路(今五經路),北至京山鐵路。俄租界東區,自海河轉彎處向南,迄大直沽(今十五經路),東至京山鐵路,西臨海河,與英、法、美、德租界隔河相望,共佔地近六千畝。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蘇俄政府宣布放棄帝俄時代在華的一切特權,包括租界。後經雙方談判,天津俄租界於1924年正式由中國政府收回。 天津意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義大利軍隊乘機佔領了海河左岸(東北岸)、俄軍佔領區以西的地段,並宣布為意租界。界址為:東北自意中交界路(今興隆街)沿京山鐵路至俄租界,南沿波格拉尼路(今五經路)與俄租界毗鄰,西南臨海河,西北沿意奧交界路(今北安道)至興隆街,佔地近八百畝。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天津意租界由中國政府收回。 天津奧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奧匈帝國軍隊乘機佔領了與天津城廂隔河相望的海河左岸(東岸)地區,遂據為租界。界址為:東臨京山鐵路,南臨意奧交界路(今北安道),西臨海河,北至金鍾河(今獅子林大街),佔地一千餘畝。
天津奧租界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1919年,由中國政府收回。 天津比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比利時並未出兵,但也乘機在俄軍佔領區以南的海河左岸(東岸)強劃了比租界。界址為:東穿大直沽村,南迄小孫庄,西臨海河,北臨科斯特羅馬路(今十五經路)與俄租界毗鄰,佔地七百餘畝;此外,自大直沽村西至京山鐵路,比利時還劃定預備租界一塊。
天津比租界自劃定後,並未進行開發。後經中、比雙方談判,中國政府於1931年將天津比租界收回。

H. 中國曾經有過外國租界的城市有哪些

中國曾經有過外國租界的城市有:上海、廣州、廈門、天津、鎮江、九江、漢口、重慶、蘇州、杭州、沙市、福州、鼓浪嶼、北京。

I. 清末明初的時候,有哪些國家在天津租界有租界地,或者說活動場所呢謝謝!

1、天津英租界始設於1860年,是外國在天津設立最早的租界。界址為:東臨海河右岸(西岸),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寶士徒道(今營口道)。這就是所謂的「原訂租界」。

2、法國租界地

天津法租界始設於1860年英租界設立之後。界址為:東、北臨海河右岸(南、西岸),西南至海大道(今大沽路),東南與英租界毗鄰。不過,天津初期的對外貿易並不興盛,來到這里的少數外商主要居住在天津城東門外三岔河口的宮北大街,僅有天津英租界內建造了少數房屋。

3、美國租界地

天津美租界約設於1862年。界址為:東臨海河右岸(西岸),南至開灤胡同(今開封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與英租界毗鄰。共佔地一百三十餘畝。

4、天津德租界

在天津存在的時間是1895年-1917年。1895年,德國駐華公使紳柯向清廷總理衙門提出照會,借口德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迫日還遼」有「功」,向清政府索取租界,要求享受與英法等國同等特殊待遇。

5、日本租界地

天津日租界始設於1898年。最初,日本僅在法租界以北、天津城廂東南,劃定了租界與預備租界的范圍;另在德租界以南的小劉庄劃出停船碼頭。

6、天津俄租界

始設於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俄國軍隊佔領了天津火車站及海河左岸(東、北岸)的大片土地。由於這一區域阻隔了自紫竹林法租界和英租界至火車站的通道,引起兩國不滿。經德國從中調停,俄國同意改劃原訂租界范圍,將火車站地區交還中國,俄租界遂分為東、西兩區。

7、義大利租界地

天津意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義大利軍隊乘機佔領了海河左岸(東北岸)、俄軍佔領區以西的地段,並宣布為意租界。

界址為:東北自意中交界路(今興隆街)沿京山鐵路至俄租界,南沿波格拉尼路(今五經路)與俄租界毗鄰,西南臨海河,西北沿意奧交界路(今北安道)至興隆街,佔地近八百畝。

8、奧地利租界地

天津奧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奧匈帝國軍隊乘機佔領了與天津城廂隔河相望的海河左岸(東岸)地區,遂據為租界。界址為:東臨京山鐵路,南臨意奧交界路(今北安道),西臨海河,北至金鍾河(今獅子林大街),佔地一千餘畝。

9、比租界

天津比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比利時並未出兵,但也乘機在俄軍佔領區以南的海河左岸(東岸)強劃了比租界。界址為:東穿大直沽村,南迄小孫庄,西臨海河,北臨科斯特羅馬路(今十五經路)與俄租界毗鄰,佔地七百餘畝。

J. 天津的租界劃分

英租界

英租界工部局(市政廳)戈登堂,1976年震損,拆除後改建為天津市人民政府大樓。

天津英租界始設於1860年,是外國在天津設立最早的租界。界址為:東臨海河右岸(西岸),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寶士徒道(今營口道)。這就是所謂的「原訂租界」。

此後,英租界又經過三次擴張:中日甲午戰爭後,英國擅自將租界自海大道擴張至牆子河(今南京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將原美租界並入英租界;不久,又繼續將租界擴張至牆子河外。至此,英租界東臨海河,南沿馬場道至佟樓,西至海光寺大道(今西康路),北沿寶士徒道與法租界毗鄰,共佔地六千餘畝,是各國租界中最大的一個。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天津英租界由中國政府正式收回。

法租界

法租界公議局,今天津市文化局所在地。

天津法租界始設於1860年英租界設立之後。界址為:東、北臨海河右岸(南、西岸),西南至海大道(今大沽路),東南與英租界毗鄰。

法租界劃定後,即不斷向西南方向擴張,先是擴張至牆子河(今南京路),此後又越過牆子河擴張至老西開,並在老西開建立起天主堂、主教府、醫院和學校。1916年竟出動警察強行將老西開佔領。此事激起了天津人民和全國人民大規模的反法斗爭,是為著名的「老西開事件」,終使老西開未能正式並入法租界。經過不斷擴張,法租界共佔地兩千八百餘畝。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天津法租界由中國政府正式收回。

美租界

原美國兵營(今天津醫科大學東院)

天津美租界約設於1862年。界址為:東臨海河右岸(西岸),南至開灤胡同(今開封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與英租界毗鄰。共佔地一百三十餘畝。

美租界劃定後,恰值國內南北戰爭進行,無暇對租界進行開發;美國政府遂於1880年聲明放棄在天津的租界,但清政府並未接收。直至1902年,美、英兩國政府私相授受,將美租界並入英租界,但美國要求對原租界保留一定的權利。這樣,天津美租界便成為英租界的南擴充界。

德租界

天津德租界始設於1895年。界址為:東臨海河右岸(西岸),南至小劉庄外小路(今瓊州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開灤胡同(今開封道)與美租界毗鄰。

自1900年起,德租界不斷向西南方向擴張,先後佔領了北洋西學學堂(今海河中學)、三義庄、桃園村一帶,以及東樓、西樓附近,共佔地四千二百餘畝。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政府宣布將天津德租界接收。1921年德國政府聲明,承擔《凡爾賽和約》中有關在華租界條款,中國政府正式將天津德租界收回。

日租界

天津日租界始設於1898年。最初,日本僅在法租界以北、天津城廂東南,劃定了租界與預備租界的范圍;另在德租界以南的小劉庄劃出停船碼頭。

自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天津後,日本先將預備租界及最初未能劃入日租界的天津城廂東南閘口繁華區列為擴張租界;同時與法國暗中商定,將部分法租界的擴張界劃給日租界,並強迫清政府予以承認,條件是將小劉庄停船碼頭交還中國。經過擴張,日租界東北臨海河右岸(西南岸),東南與法租界毗鄰,南至牆子河(今南京路),北起閘口至福島街(今多倫道),再向西南至南門外大街和海光寺共佔地兩千八百餘畝。

天津日租界設立後,一直是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中國華北地區的基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隨同收復淪陷區,將天津日租界收回。

俄租界

天津俄租界始設於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俄國軍隊佔領了天津火車站及海河左岸(東、北岸)的大片土地。由於這一區域阻隔了自紫竹林法租界和英租界至火車站的通道,引起兩國不滿。經德國從中調停,俄國同意改劃原訂租界范圍,將火車站地區交還中國,俄租界遂分為東、西兩區。

俄租界西區位於海河北岸,東至火車站西側拉普切夫路(原二經路,今天津站西側),西南至波格拉尼路(今五經路),北至京山鐵路。俄租界東區,自海河轉彎處向南,迄大直沽(今十五經路),東至京山鐵路,西臨海河,與英、法、美、德租界隔河相望,共佔地近六千畝。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蘇俄政府宣布放棄帝俄時代在華的一切特權,包括租界。後經雙方談判,天津俄租界於1924年正式由中國政府收回。

意租界

天津意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義大利軍隊乘機佔領了海河左岸(東北岸)、俄軍佔領區以西的地段,並宣布為意租界。界址為:東北自意中交界路(今興隆街)沿京山鐵路至俄租界,南沿波格拉尼路(今五經路)與俄租界毗鄰,西南臨海河,西北沿意奧交界路(今北安道)至興隆街,佔地近八百畝。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天津意租界由中國政府收回。

奧租界

天津奧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奧匈帝國軍隊乘機佔領了與天津城廂隔河相望的海河左岸(東岸)地區,遂據為租界。界址為:東臨京山鐵路,南臨意奧交界路(今北安道),西臨海河,北至金鍾河(今獅子林大街),佔地一千餘畝。

天津奧租界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1919年,由中國政府收回。

比租界

天津比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比利時並未出兵,但也乘機在俄軍佔領區以南的海河左岸(東岸)強劃了比租界。界址為:東穿大直沽村,南迄小孫庄,西臨海河,北臨科斯特羅馬路(今十五經路)與俄租界毗鄰,佔地七百餘畝;此外,自大直沽村西至京山鐵路,比利時還劃定預備租界一塊。

天津比租界自劃定後,並未進行開發。後經中、比雙方談判,中國政府於1931年將天津比租界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