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為什麼叫津門
擴展閱讀
深圳沙井哪裡站街多 2024-09-29 20:51:07
杭州高三復讀學校哪個好 2024-09-29 20:03:07

天津為什麼叫津門

發布時間: 2022-04-24 17:56:40

⑴ 天津別稱是什麼

天津,簡稱津,別稱天津衛、津門、津沽、沽上、沽。

天津,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

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歷經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風貌。

(1)天津為什麼叫津門擴展閱讀

在遠古時代,天津曾是渤海的一部分,陸地是逐漸沖積形成的。夏朝時期,屬於冀州。周朝時期,屬於幽州。戰國時期,分屬於燕國和齊國。西漢時期隸屬漁陽等郡。唐朝中葉以後,天津已成為南方大米、絲綢北運的碼頭。

宋、遼時期,今海河當時稱「界河」。海河以北屬遼幽都府(後改析津府)武清縣;海河以南屬北宋高陽關路乾寧軍和滄州清池縣。宋朝在海河以南設立許多軍事據點——「寨」、「鋪」,如泥沽、雙港、三女、南河、沙渦、獨流等,以防遼軍南下。

金貞佑二年(1214)前,設「直沽寨」,派都統完顏佑、副都統完顏咬住戍守,「直沽」之名始見史籍。天津成為畿南軍事重鎮。

元至元十九年(1282)海漕開通,直沽成為漕運樞紐,為此在大直沽專設了接運廳和臨清萬戶府;並修建了直沽廣通倉等糧倉。至元年間(1264-1294)還在大直估、三岔口分別建了天後宮(東、西廟)。1234年三岔沽一帶鹽鹵湧出,特許高松、謝實等18戶在此設灶煮鹽;兩年後,又專門設立「三岔沽司」、「大直沽司」,管理直沽鹽場。

元延佑三年(1316)在直估設「海津鎮」,命副都指揮使伯顏鎮守。

明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與其侄朱允炆爭奪皇位,率兵從直沽渡河南廠,偷襲滄州,攻下南京,建文四年(1402)奪取了政權,翌年改元「永樂」。

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在直沽設衛,命工部尚書黃福、平江伯陳瑄、都指揮僉事凌雲、指揮同知黃綱興工築城,並賜名「天津」,意謂「天子車駕渡河之處」。

永樂二年十二月九日(1405年1月9日)設天津左衛。永樂四年十一月八日(1406年12月18日)改青州右衛(一說青州左衛)為天津右衛。

清朝初年,沿襲了明朝的各項制度。順治九年(1652)將左、右衛並入天津衛,結束了衛所官員的世襲制。三衛合並後,設立「巡道」、「同知」,負責民政事宜;「戶曹」、「鹽政」,負責稅賦和鹽業;「總兵」、「游擊」、「參將」,負責軍事。

雍正三年(1725),改衛為州,天津開始建立地方政府;九年(1731)升州為府,轄天津、靜海、青縣、南皮、鹽山、慶雲、滄州六縣一州。

1912年(民國元年)3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北京政府」(「北洋政府」)成立。是年7月,撤銷天津縣的建制,保留了「府」;1913年4月,又撤銷天津府,重建天津縣。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管的直轄的天津市。1930年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京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另外,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1900年7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城,於七月五日組成「暫行管理津郡城廂內外地方事務都統衙門」(簡稱「都統衙門」),對天津實行軍事殖民統治達兩年之久。

1937年7月30日,日本侵略軍侵佔天津,次日成立偽天津市地方治安維持會;12月17日,偽天津市地方治安維持會,改組為偽天津特別市公署;1943年11月,偽天津特別市公署又改稱偽天津特別市政府,對天津人民實行了八年的法西斯統治。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建立天津市(一說「區」)軍事管制委員會,同時成立天津市人民政府。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1967年1月2日,天津又改為中央直轄市,直至今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津

⑵ 天津在古代叫什麼

天津在古代叫津沽、津門、直沽寨、海津鎮和天津衛。天津從古至今因漕運而興起,在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開始築城,它是古代史籍上唯一具有確切建成記錄的城市,明清時代的時候是個文化繁榮的城市,到現在已有600多年,演變成了天津古今合璧、中西兼容的特殊城市風貌。其中的天津繪畫書法崑曲相聲評劇全國聞名。

⑶ 津門在哪個省

天津地處河北省范圍內,但它不屬於河北省,是直轄市。

拓展資料:

天津,簡稱津,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

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

天津位於華北平原海河五大支流匯流處,東臨渤海,北依燕山,海河在城中蜿蜒而過,海河是天津的母親河。天津濱海新區被譽為「中國經濟第三增長極」。天津是夏季達沃斯論壇常駐舉辦城市。

2014年12月12日,位於天津市濱海新區的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獲得國家批准設立。

截至2017年末,天津市常住人口1556.87萬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29.67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7022元,高新技術企業達4093家。

2018年5月,國家統計局公布了全國31個省(區、市)4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天津漲幅1.5%,排名24位。

⑷ 天津的簡稱是啥

歷史上,天津發展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匯處(即今金鋼橋三岔河口),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的發祥地。唐中葉後,天津成為糧食北運的水陸碼頭。金代設直沽寨,元朝設海津鎮,使這里成為軍事重鎮和漕運中心。明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率大軍經直沽河南下,後奪取了政權登上皇位,1403年改元永樂。永樂二年(1404)設天津衛,並建天津城,翌年設天津左衛,轉年增設天津右衛。清順治九年(1652)三衛合一,歸並於天津衛。從明永樂二年(1404)至今,天津建城已600多年。
天津簡稱為「津」,別名「沽」、「衛」。所謂「津」, 就是渡口,指天子渡河之處;所謂「沽」, 就是傍水的聚落,指七十二沽;所謂「衛」,指天津衛。天津另有多個別名,如津沽、沽上、海門、津門、三津、海津、海下等,形成了系列別稱。
1.「津沽」——天津地區號稱「九河下梢,七十二沽」。所謂「七十二沽」,如塘沽、漢沽、葛沽、鹹水沽、丁字沽、大直沽等。其實「七十二」 系泛稱,並非確數。天津曾名「直沽」,海河又稱「沽水」,可見「津」與「沽」密不可分,「津沽」並稱,順理成章。
2.「沽上」——天津文人在詩文書畫上常署名地望為「沽上」。津門十景之一:「沽水流霞」,是對海河風光的藝術概括;而「沽上」,就是「海河之濱」的意思。
3.「海門」——指海河入海口的自然地勢,後成天津別稱之一。明代天津八景有「海門月夜」,天後宮匾額題詞亦為「海門津筏」。
4.「津門」——眾水匯聚,逶迤至津,河海會流於此,故名「津門」——這是從自然地理角度的詮釋;海防重鎮,漕運樞紐,護衛京師,故名「津門」——這是從政治軍事角度的註解。明人撰《直沽棹歌》:「雲帆十里下津門,日落朝平不見痕;葦甸茫茫何處泊,一燈明處有漁村。」
5.「三津」——名有兩解:
(1)北運河、南運河在三岔河口交匯為海河,是為「三津」
(2)天津衛與天津左衛、天津右衛,三衛合一,故名「三津」。天後宮有「佑衛三津」和「三津福主」的匾額,南門外大街有老地名:「三津磨房同業公會」和「三津胡同」,可見此稱由來已久。
6.「海津」——道出天津臨河瀕海的地理特色,加之元朝曾設「海津鎮」,故謂。
7.「海下」——泛稱海河下游一帶,意為「渤海之濱」。博友文津藝譚提供資料:「海下,天津舊地區名,指舊時天津衛、靜海以東、舊寧河以南的地區,至渤海之間的地區,大致相當於今天津市塘沽區、東麗區、津南區、西青區的一部分,該地區開發歷史可上溯至唐宋時期,深受沿海漁業、鹽業、漕運、軍屯等文化的影響,是天津本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

⑸ 想問一下津門是指哪裡

津門指的是我國的天津市。天津市是我國四大直轄市之一,它毗鄰北京更是我國工業發展比較早也比較均衡的大都市。 天津市歷史悠久,從明朝朱棣到津確定了天津之名後,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解放以後,天津的發展得到了迅速發展,其輕工業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作為改革開放最早的城市之一,天津作為直轄市的功能不斷完善,發展前景廣闊,人民群眾生活安定,城市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天津簡稱和省會

天津,簡稱津,別稱津沽津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直轄、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環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16個區,總面積11966.45平方千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天津市常住人口1386.6萬人。天津地處中國華北地區,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流域下游東臨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國家物流樞紐。

⑹ 天津為什麼很多地方叫沽

歷史上,天津有七十二沽之說。『尋芳步步踏青來,柳外何人築釣台?七十二沽春水活,午景聲里野桃開。』清代詩人查昌業的《即景》詩,勾勒出了『七十二沽沽水闊,一般風味小江南』的北國江南的風景畫。

天津有七十二沽之名,在城區內的實為二十一沽。有「河形有如丁字之象」的丁字沽;有「欲知春淺深,但看花開未」的西沽;有南北運河交匯的「丁沽風物久聞名」的三汊沽;有天妃宮西廟所在的小直沽;有「先有大直沽,後有天津衛」的大直沽;有「命名以咸,而沽水甜淡」的鹹水沽;有「不是桃遮即柳遮」的葛沽;有「泥沽西去葛沽東」的泥沽;有歷史上荒蕪,今日成水產品集散之地的草頭沽;有以姓氏命名的鄧善沽、郝家沽;有「崖岸如山峙如台,寒笳吹處陣雲開」的大沽等等。按該書記載,二十一沽之外,其餘各沽,在寶坻、寧河縣內。

城內二十一沽有丁字沽、西沽、東沽(東沽在窯窪,見明時窯窪元帝廟磬文「曰東沽港村」,今元帝廟改凈土院)、三汊沽、小直沽、大直沽、賈家沽、邢家沽、鹹水沽、葛沽、元沽、草頭沽、桃源沽、盤沽、四里沽、鄧善沽、郝家沽、東泥沽、中泥沽、西泥沽、大沽。此二十一沽,從西潞河名也,西潞河一名西沽河。

在寶坻者二十九,曰翦子沽、南寨沽、五道沽、小塔沽、又小塔沽、王家沽、曹家沽、葫蘆沽、青稗沽、於家沽、梁家沽、豹子沽、西魯沽、東魯沽、菱角沽、矼石沽、塔沽、半截沽、大淀沽、瑪瑙沽、大駱里沽、小駱里沽、大沽、灘沽、北李子沽、南李子沽、八道沽、傍道沽、西壯沽。

在寧河者二十二沽,曰齊家沽、南沽、江石沽、大麥沽、傍道沽、捷道沽、麥子沽、東槐沽、中興沽、北澗沽、盤沽、南澗沽、鉤樓沽、漢沽、馬杓沽、李家沽、又李家沽、蟶頭沽、寧車沽、塘兒沽、田家沽、豐家沽。此二縣五十一沽,從東潞河名也,東潞河一名東沽河。

在城區的二十一沽,今天大都仍在,當然今非昔比。寶坻的沽,現實存28沽(村),寧河現實存19沽。這些沽中,有很多與歷史記載相吻合。如寶坻歷史上大、小駱子沽,現今為貉子沽,據傳明代山東一戶難民逃荒路過此地,因車軸中斷,在這里落戶建庄,並因地勢低窪,有貉子居住,故名。寧河歷史上的捷道沽,現在分為前、後、小、中捷道四沽,因明代燕王掃北,在此設捷報站而得名。

為什麼天津有這么多的沽,還有一段傳說呢!古時海河一帶的居民以打魚、割草、熬鹽、販鹽為生,收稅的官員很少來到這里。到了漢朝,這里已變成人煙稠密、繁榮、富庶之地。朝廷開始重視海鹽生產,徵收鹽稅,就在當時渤海郡章武縣的大直沽設置鹽官署,欽命鹽官長坐收鹽稅。那時實行包稅制度,超征部分,全歸鹽官長自有。鹽官長帶的千餘兵卒,分駐沽水兩岸,海河上下。不分鹽戶、漁民或種地、割草的人普遍受到勒索、威逼,甚至坐監獄或被打死。有一年鹽官長突然得了大病,背上長了個碗大的疔瘡,疼得鑽心。侍衛們又是求醫問葯,又是請術士巫婆設壇作法,也不見好轉。一天夜裡鹽官長做夢:他被兩個公差抓進一座宮殿里,金甲武士踢得他跪倒在地。只見殿上坐著一位白鬍子老人,手持大錘,怒容滿面。老人說:「我乃古水真君,自從來到這里,萬民康樂。想不到,你這賊子敢逞淫威殘害生靈,罪大惡極!」鹽官長狡辯,老人舉錘便朝鹽官長背上瘡口打去,疼得鹽官長求饒。第二天夜裡,鹽官長又做了同樣受審的夢,因他打死、逼死的百姓數千,要把他斬首,嚇得鹽官長哭叫驚醒。侍衛們請術士來給鹽官長圓夢。術士說:「古水二字合為沽字,古水真君乃是沽水的水神。想求寬恕,只有祈禱悔罪。」鹽官長忙問:「如何悔罪?」術士想了想說:「免除沽水一帶捐稅服役,叫百姓安生,神人自會寬恕。」鹽官長忙點頭稱是,馬上吩咐差役,供起古水真君牌位,早晚焚香拜祝。又貼出告示,沽水兩岸的村莊和以「沽」為名的村莊定為免稅區。告示一出,被豁免的村莊當然高興。其他村莊,一聽說叫「沽」的村子可以免稅,也一陣風似的把村名改成了「沽」紛紛呈報,請求免稅。不到一年,呈報備案的竟達80多沽。據說當時不論肩挑、船載的任何物資,只要插上某某沽的白旗,就能暢通無阻。鹽官長一看,叫沽的村莊太多,如果都改為沽,稅收就沒有了,才又出了一張告示,再不許以沽取村名。後來這些帶有沽的村莊,有的成了市區,有的與其他村莊合並改名,也就難以說清有多少沽了。然而天津的別名「津沽」、「沽上」還常有人沿用。

「尋芳步步踏青來,柳外何人築釣台?七十二沽春水活,午景聲里野桃開。」清代詩人查昌業的《即景》,描寫出了天津秀美的景色。二百多年前的天津野景,當然已不復存在。但用「七十二沽」來為天津河水匯流的沿岸風光命名,卻流傳至今。

「七十二沽」名聲大的是從西北的丁字沽、西沽起,繼之是城東北的小直沽,東、西泥沽等,直到海河入海處的大沽。西沽和丁字沽距離較近。清初詩人朱導江詩句雲:「潞衛交流入海平,丁沽風物久聞名。」潞河即今北運河,衛河是南運河,兩河流進天津,在城北八里處匯合,成丁字形,故名丁字沽。西沽在明代曾設官渡,清康熙時在舊址設浮橋。民國後,沿北運河岸遍種桃樹,春天桃花盛開,成為天津春遊勝地。抗戰前夕,桃樹殘存已不多,西沽桃林的盛名則仍在。清末水師學堂及武庫的舊址,後來成為著名的北洋大學的校舍,即在西沽桃堤之側。直沽是明清以來對天津三岔口居民區的通稱。具體地點,《方輿紀要》說是在縣東南十里,小直沽受群川之流,大直沽在其東南,群流橫溢,茫無涯涘,故稱大直沽。流傳下來的大直沽地名在今海河東岸,當地多設制酒燒鍋,釀制高粱白乾酒出名,天津產酒即以「直沽酒」聞名全國。鹹水沽在海河中下段西南岸,同葛沽、桃園沽、西泥沽等都在一側。當年我曾乘汽船從海河的市內碼頭出發,沿河下行游覽過這幾個地方。鹹水沽和葛沽在城東南四、五十里處,是天津郊區的兩個大鎮。據說,海河水隨潮上漲,鹹水至此而止,故名鹹水沽。海河入海處,兩岸對峙的是大沽和塘沽。近代著名的鹽鹼化學工業大廠「久大」和「永利」的鹽田都設在大沽。海河灘上的鹽田茫茫耀眼,一望無際;引水風車高聳入雲,與翱翔的海鷗比高低。對岸塘沽有大型的造船廠;有現代化的海港,巨型輪船停泊在港口,很是壯觀。塘沽居民善使船、打魚;又多遠出海外者,塘沽亦有僑鄉意味。20世紀80年代初,天津市在塘沽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對外開放,塘沽及其港口的建設,更加一日千里!

⑺ 天津為什麼叫津門啊

天津舊時的別名又叫津門、津沽、沽上。稱津門是因為明朝初年設軍事衛戍之地天津衛,它正處京畿門戶,所以叫「津門」。

說天津,自然不能不說天津的沽。歷史上,天津有七十二沽之說。所謂「沽」,就是「小水入海之名也」。天津河多,水多,因灣窪形成的水沽也多。「尋芳步步踏青來,柳外何人築釣台?七十二沽春水話,午景聲里野桃開。」清代詩人查昌業的《即景》詩,活畫出了「七十二沽沽水闊,一般風味小江南」的北國江南的風景畫。 而據清光緒年間《津門雜記》記載:天津的七十二沽,在城區內的實為二十一沽。

⑻ 天津為什麼叫津門

天津別名「津門」,就是首都的門戶之意。天津以「門」命名的地點有多處。「門」的地名來源於城門。

明,永樂二年(1404年)築天津城 ,因地處畿輔門戶,故名「津門」。清,王韜《跋上海<字林西報>後》:「即如西人兩擾津門,遂以津門為重地,以為保衛神京非此不可。」

⑼ 天津古稱是什麼

津沽、津門。

天津,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開放城市和工商業城市。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經過的渡口,也稱「津沽」、「津門」。

天津所在地原為海洋,四千多年前,在黃河泥沙作用下慢慢露出海底,形成沖積平原。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區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縣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國時黃河南移,奪淮入海,天津海岸線固定。



地理位置

天津位於東經116°43'至118°04',北緯38°34'至40°15'之間。市中心位於東經117°10',北緯39°10'。地處華北平原北部,東臨渤海,北依燕山。

天津位於海河下游,地跨海河兩岸,是北京通往東北、華東地區鐵路的交通咽喉和遠洋航運的港口,有「河海要沖」和畿輔門戶」之稱。

北起薊縣黃崖關,南至濱海新區翟莊子滄浪渠,南北長189公里;東起濱海新區灑金坨以東陡河西乾渠,西至靜海縣子牙河王進庄以西灘德乾渠,東西寬117公里。天津市疆域周長約1290.8公里,海岸線長153公里,陸界長1137.48公里。

東、西、南分別與河北省的唐山、承德、廊坊、滄州地區接壤。對內腹地遼闊,輻射華北、東北、西北13個省市自治區,對外面向東北亞,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天津、網路-天津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