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如何誕生
擴展閱讀
福州鼓樓表演培訓哪裡學 2024-10-04 20:51:07

天津如何誕生

發布時間: 2022-05-05 06:11:46

A. 天津這個城市是如何從一個渡口發展到現在的水平的

天津獨特的地理位置。

天津:津沽、津門,四大直轄市之一。位於華北平原北部海河五支流的匯合處,東臨渤海,“九河下梢”以及“河海要沖”的美譽。

遠古時,天津為海洋,四千多年前成為沖積平原。歷史上黃河常改道,三次在津附近入海,直到金改道山東,天津才穩定。因為地勢低窪,沽坑相連的地形地貌,素有七十二沽的說法,天津地名帶“沽”的多,大直沽鹹水沽等地名。海河:沽水,沽寨、津沽等稱號。

明取代元,定都南京。都城在南京話,天津可能衰落,運氣不錯。1400年,朱棣起兵靖難,打到南京城,推翻朱允炆奪皇位,成為大明新一任的統治者。朱棣南下初,由三岔河口渡河,特殊意義明顯,1404年,改為天津,天子津渡,由此而始。

朱棣即位後,1403年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天津是北平門戶,扼海路和京杭運河,位置重要,不容有失。朱棣有遷都北平的想法,1404年在天津設衛所挖護城河等措施。

B. 請問天津的起源

四千多年前,天津所在的地方慢慢露出海底,形成沖積平原。現在天津處於的位置原來是海洋,黃河改道前由泥沙沖積形成,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縣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縣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時黃河南移,奪淮入海,天津海岸線固定。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 隋朝修建京杭運河後,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今金剛橋三岔河口),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在蘆台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 北宋歸遼國管轄,在武清設立了「榷鹽院」,管理鹽務。 南宋金國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在今天後宮附近已形成街道。是為天津最早的名稱。 元朝改直沽寨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建文二年(1400年),鎮守北京的藩王朱棣為了同他的侄子明惠帝爭奪皇位,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後來朱棣作了永樂皇帝,為了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歷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衛是軍事建制,而不屬於地方行政區劃。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清朝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並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 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 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分別是天津縣、靜海縣、青縣、南皮縣、鹽山縣、慶雲縣、滄州。 晚清時,天津作為直隸總督的駐地,也成為李鴻章和袁世凱興辦洋務和發展北洋勢力的主要基地。 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天津被迫開放,列強先後在天津設立租界。 1900年07月,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天津淪陷。 1901年,由八國聯軍組成的天津都統衙門下令拆除城牆。 北洋政府(1912年至1928年) 民國初年,天津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數以百計的下野官僚政客以及清朝遺老進入天津租界避難,並圖謀復辟。其中包括民國總統黎元洪和前清廢帝溥儀。 南京國民政府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 1930年 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的天津市。 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平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 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日本侵略軍佔領時期(1937年至1945年) 天津日本侵略軍佔領時期,百姓苦不堪言。日本對天津基本上實行的是武力統治。日本軍人對天津肆意燒殺搶掠,加上當時天津水災,使天津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地獄。被抓走的「勞工」達5萬人。 由於天津曾於清朝大量開辟租界,所以日本侵略軍佔領初期,租界內還算比較安全。但是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強行佔領其他國家租借地之後,天津再無寧日。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至1949年) 1948年11月2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及地方武裝一部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張家口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了戰略性決戰,即「平津戰役」。1949年1月15日凌晨5時,人民解放軍東西突擊集團在金湯橋上勝利會師。1月17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塘沽,天津全境解放,但天津的工業設施亦受到重大損失。 新中國成立(1949~1958) 1949~1958 年2月,北京市和天津市是河北省境內的中央直轄市。1958年2月,經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議,將天津劃歸河北省。1966年5月1日,天津恢復直轄市。

C. 城市是怎麼形成的

城市的形成
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志,也是人類群居生活的高級形式。城市的起源從根本上來說,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兩種類型,因「城」而「市」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後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種類型的城市多見於戰略要地和邊疆城市,如天津起源於天津衛;而因「市」而「城」則是由於市的發展而形成的城市,即是先有市場後有城市的形成,這類城市比較多見,是人類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本質上是人類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城市的形成,無論多麼復雜,都不外乎這兩種形式。 早期人類居無定所,隨遇而棲,三五成群,漁獵而食。但是,在對付個體龐大的兇猛的動物時,三五個人的力量顯得單薄,只有聯合其他群體,才能獲得勝利。隨著群體的力量強大,收獲也就豐富起來,抓獲的獵物不便攜帶,找地方貯藏起來,久而久之便在那地方定居下來。大凡人類選擇定居的地方,都是些水草豐美,動物繁盛的處所。定居下來的先民,為了抵禦野獸的侵擾,便在駐地周圍紮上籬笆,形成了早期的村落。隨著人口的繁盛,村落規模也不斷的擴大,獵殺一隻動物,整個村落的人傾巢出動顯得有些多了,且不便分配,於是,村落內部便分化出若干個群體,各自為戰,獵物在群體內分配。由於群體的劃分是隨意進行的,那些老弱病殘的群體常常抓獲不到動物,只好依附在力量強壯的群體周圍,獲得一些食物。而收獲豐盈的群體,不僅消費不完獵物,還可以把多餘的獵物拿來,與其他群體換取自己沒有的東西,於是,早期的「城市」便形成了。 城市夜景
《世本·作篇》記載:顓頊時「祝融作市」。顏師古注曰:「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將貨物於井邊貨賣,曰市井。」這便是「市井」的來歷。與此同時,在另一些地方,生活著同樣的村落,村落之間常常為了一隻獵物發生械鬥。於是,各村落為了防備其他村落的侵襲,便在籬笆的基礎上築起城牆。《吳越春秋》一書有這樣的記載:「築城以衛君,造郭以衛民。」城以牆為界,有內城、外城的區別。內城叫城,外城叫郭。內城裡住著皇帝高官,外城裡住著平民百姓。這里所說的君,在早期應該是獵物和收獲很豐富的群體,而民則是收獲貧乏、難以養活自己,依附在收獲豐盈的群體周圍的群體了。人類最早的城市其實具有「國」的意味,這恐怕是人類城市的形成及演變的大致過程。學術界關於城市的起源有三種說法:一是防禦說,即建城郭的目的是為了不受外敵侵犯;二是集市說,認為隨著社會生產發展,人們手裡有了多餘的農產品、畜產品,需要有個集市進行交換。進行交換的地方逐漸固定了,聚集的人多了,就有了市,後來就建起了城;三是社會分工說,認為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一個民族內部出現了一部分人專門從事手工業、商業,一部分專門從事農業。從事手工業、商業的人需要有個地方集中起來,進行生產、交換。所以,才有了城市的產生和發展。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主要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隨人類文明與進步發展起來的。農耕時代,人類開始定居;伴隨工商業的發展,城市崛起和城市文明開始傳播。其實在農耕時代,城市就出現了,但作用是軍事防禦和舉行祭祀儀式,並不具有生產功能,只是個消費中心。那時城市的規模很小,因為周圍的農村提供的余糧不多。每個城市和它控制的農村,構成一個小單位,相對封閉,自給自足。學者們普遍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是工商業發展的產物。如13世紀的地中海沿岸、米蘭、威尼斯、巴黎等,都是重要的商業和貿易中心;其中威尼斯在繁盛時期,人口超過20萬。工業革命之後,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了,由於農民不斷湧向新的工業中心,城市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美國、德國、法國等國絕大多數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這不僅是富足的標志,而且是文明的象徵。 隨著城市的林立而起,其象徵力便沒了以往的深刻而吸引人,這似乎也暗合了「道」,也許城市與鄉村本就無本質上的區別,正像是人的安居樂所與勤奮工作一樣,順其自然(生產力的發展)而交替著自身的位置。

城市對人類文明進程是如此的重要。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應當成為每個城市未來發展的方向。未來城市應倡導低碳、節能、便利;倡導人際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使每位市民、每位來訪者都充分享有現代文明帶來的豐碩成果。

D. 天津這座城市早期的形成與發展。得益於哪一條河流

天津早期的發展依賴於母親河海河,讓海運天津帶來繁榮和希望。

E. 中國第五個直轄市分別是什麼時候產生的

截止2021年12月,中國還沒有第五個直轄市。
4個直轄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
一、北京市,民國伊始,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稱順天府。直至民國三年(1914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范圍規格與順天府大致相同,直轄於中央政府北洋政府。
二、上海市,民國十六年(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成立,直轄於中央政府,上海始有直轄市一級建置。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三、天津市,1930年6月,天津改為直轄市。同年10月,河北省會再遷天津,遂改為省轄市。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的天津市。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平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天津仍為直轄市。1949年1月15日凌晨5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東西突擊集團在金湯橋上勝利會師。17日解放塘沽,天津全境解放,劃為華北人民政府直轄市。同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天津被定為中央直轄市。
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4月18日,河北省省會由保定遷到天津。1966年5月河北省省會再遷保定。1967年1月2日,天津恢復為直轄市至今。
四、重慶市,重慶在歷史上有第三次成為直轄市。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重慶市將原有的6個區改設為12個區,巴縣龍隱鄉(小龍坎、沙坪壩、磁器口一帶)劃入重慶市。5月5日,遷都至重慶的國民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甲等中央院轄市(即直轄市)
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重慶,隨後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為西南大區代管的中央直轄市,駐地亦設在重慶。
1954年7月,西南大區北碚市並入重慶市,重慶直轄市被撤銷,重慶與四川合並,重慶從直轄市降為副省級市。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撤銷原重慶市。1997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政府機構正式掛牌。重慶至此在歷史上第三次成為直轄市。

F. 天津人的祖先源於哪裡

天津人的祖先源於山西。
不少天津人都聽老人講祖上在山西洪洞大槐樹村,而根據有關資料,也確實發現天津許多早期人物籍貫是山西,因此山西移民的記載,使得一些人相信天津話來自山西;第2種說法認為天津人是「燕王掃北」時從江蘇、安徽移來的。
不是天津地區的方言,而是特指以天津舊城為中心的一個尖朝南,底朝北的三角形方言島內人們所說的土語,即天津話。這個方言島以北的居民,語言接近北京話,東北一帶接近唐山一帶方言,西南和東南則接近靜海方言。由於方言島內居民祖先可能是來源於明初的安徽省東部和江蘇省北部。因此,這個方言區內的語言與「島」周圍的天津土語有很明顯的區別。純天津方言應該是靜海、津南地區的口音,再匯集安徽、江蘇等地口音,才有了今天的天津方言。
天津早期人口構成中有一支是安徽人。尤其是安徽方言對天津話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但說天津人來自安徽是不恰當的。天津總體來說是個移民城市。五湖四海三教九流匯聚於此。

G. 天津市屬於哪個省

天津市不屬於任何省份,天津市屬於直轄市,其行政級別與各省平級。天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環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

天津地處中國華北地區、東臨渤海、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流域下游,是海河五大支流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運河的匯合處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沖」之稱。天津是中蒙俄經濟走廊主要節點、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交匯點、亞歐大陸橋最近的東部起點,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7)天津如何誕生擴展閱讀:

天津的形成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設「天津衛」,同年12月又設天津左衛並築城,至此,天津城初具規模。天津工業歷史悠久。自清朝末年開始即成為著名的工業城市,我國北方最早的機械加工廠、鹼廠、鹽廠、紡織廠、船廠等都誕生於此。

天津是一座具有六百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天津近代歷史文化資源的優勢明顯,具備了「百年中國看天津」的歷史與文化品質。天津近代歷史文化資源全面豐富,中外並蓄,人文內涵底蘊豐厚,涉及范圍廣,涵蓋了中國近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方面面,創造了許多中國近代歷史文化的第一或獨有。

H. 以導游身份介紹天津歷史

今天天津的主要市區,是指河東、河西、河北、紅橋、南開及和平第六個區。其中,我們不難發現:與「河」有直接關系的就佔了三分之二。這顯示了天津市區形成、變遷的一個歷史特點:沿河發展。天津市區的形成和變遷,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特點呢?這就應當先從天津的聚落談起。

一、天津的聚落基點
公元12世紀初,蒙古騎兵越過陰山,席捲北中國。原來占據趙宋王朝半璧江山的金朝岌岌可危。1213年,金人完顏珣(阿補堵)為宣宗皇帝,登位後立即向蒙古求降。1214年春,成吉思汗的鐵騎退兵。不久,完顏珣任命完顏佐為都統。《金史》記載:「完顏佐本姓梁氏,初為武清巡檢,完顏咬住本姓李氏,為柳口鎮巡檢。久之,以佐為都統,咬住副之,戍兵直沽寨」。這個直沽,就位於原三岔河口東南岸狹小的三角地區,即今天津市獅子林橋西側的玉皇閣一帶,有時也被人稱為小直沽。
《金史》的記載,說明了很多問題,特別是顯現了武清、柳口和直沽的地理關系和建置沿革。這一點十分重要。武清為古泉州(故城在今武清縣城上村),漢以來一直是水運要津和榷鹽重地;柳口鎮系楊柳青,屬靖海(為古東平舒,今靜海縣),很早即為集鎮。直沽一地原分屬武清、靖海兩縣,久之,因經濟、政治、軍事形勢的發展,其重心才移往直沽。換句話說,因為當時天津已上升到新的地位,才派都統率兵戍守,並在史籍中首見。同時去完全不同的這種變化,表明直沽一地成了今日天津的原始聚落點。
為什麼天津人的「根」要扎在直沽呢?
近年來,考古專家察出,戰國時代,津南區巨葛庄出現了雙獸紋或虎紋瓦當、繩紋小磚、筒瓦板瓦建築物的材料;北倉有了2.26m*1.87m半地穴式的家屋;今解放南路(大任庄)有漢代文化遺存;軍糧城也有面積較大、文化內涵豐富的唐代遺址。同時,宋代文獻記載,今天津的泥沽、雙港、小南河也設過軍事性的砦(寨)鋪。無疑這都可能是天津人最早的居住的地方(當然還可能有未發現的)。但它們都沒有成為天津市區的基點。其原因,固然與西漢時渤海「海水溢」(《漢書、溝洫志》)有關,更主要的,是直沽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別處無可比擬的優越條件。一、直沽正當三岔河口,是海河的起點。而海河是由北運、永定、大清、子牙、南運等河,從北、西、北、西南、南各個方向輻聚而成,《水經》稱為「泒(沽?)河尾」,因此這塊地方是內河和海口的咽喉,兼有河港、海港的性質。二、這一帶河幅較窄,平均為100米,而以下河幅逐漸展寬,至海口寬達三四百米不等;水也不深,這便於當時人的活動。三、由於天津成陸及海河水系的關系,直沽所處高程,在今大沽海面水平七八米間,此外大部地區只高二至四米。優勢的地位,對直沽作為居民聚落點顯然有利,對金兵來說,這里又是同女真族老家及食貨來源泉之間的聯系樞紐,設寨戍守,也完全必要,於是,直沽從此成了天津的聚落點。
直沽一地,「初僅一漁堡耳」,原只有少數漁民、船戶居住區,後來來了一些女真、契丹族的軍人,成為天津市區最初的人口構成。

二萬灶沿河而居
在完顏佐戍守直沽寨後的幾個月,蒙古鐵騎旋風般地卷土重來,直沽又發生了變化。首先是出現了鹽場。元王鄂《三汊沽創立鹽場碑記》說:「甲午(1234)之秋,三岔沽之地,未霜而草枯,灘面寬平,鹽鹵湧出」。最初允准高、謝等18戶設灶煮鹽,很快「招徠者日益眾」,「商販幢幢往來」。經過兩年的發展,就設置了三汊沽、大直沽兩個鹽使司,鹽民出現在當時的天津市區。其次,元設大都(今北京)後,食貨「無不仰給於江南」。(元危素《海運志》)。1282年試行海運江淮米4.6萬余石,第二年抵直沽(損失近4000石)。自此海運發展很快,糧食從江南裝船後,「舟將抵直沽,即分都漕運官出接運」(元貢師泰《玩齋集》)。因而設立「直沽海運米倉」,並在海河折彎處大直沽先後設「臨清御河運糧萬戶府」和「接運廳」,管理儲運。到1329年,達到了三百五十餘萬石。不久,還在大直沽、小直沽建立了兩座「天妃靈慈宮」,都是與海運有關的建築物。這直接促進了天津的繁榮,正如元王懋德所說:「東吳轉海輸粳稻,一夕潮來集萬船:(《直沽》)。海運也帶動了海上貿易,既有北來的「去年吳人赴燕薊」(元黃鎮成《直沽客行》)。它使天津市區范圍由三岔口一隅之地,擴大成東到大直沽,經馬家口、三岔口、侯家後,西抵馬頭一帶,這是當時天津市區形成沿海河狹長發展的基本狀況。明汪來談到天津風氣時曾說「萬灶沿河而居」(見《毛公去思碑》),就是很好的描繪。元人為保衛海運這一生命線,控制各河會口而拱衛大都,還在1209年,於直沽設「鎮守海口屯儲親軍都指揮使司」,派兵防守屯種;1316年改直沽為海津鎮。1349年在此設鎮撫司。到終元之世,還派知樞密院事這樣的重臣買閭防守海津鎮。
直沽——海津鎮這種經濟、政治的發展特點,使天津市區的人口「兵民雜居久。一半解吳歌」(元傅若金《直沽口》)。十分自然,這些從事鹽利、漕運,海防河防的人口,都不能不依託、居住在海河沿岸。

三薊北名城河路碼頭
明永樂二年(1404)設衛築城,城周長九里二分,位於原直沽的西南側。但市區平面這一變化,並沒有影響沿河發展的特點,相反,由於天津衛城經濟職能的作用,沿河一帶,主要是西岸,更加繁榮,更加向海河上下游延伸。本來,天津衛的衙署多設於城內,如衛署設南門內西側,左衛設東門內門房後,右衛設三皇廟後;其它署也是「文東武西」居於城裡。這只是形成政治統治的中心,而經濟的中心並不在城內。即使是一般居民,前人多有記述,大都不住城內。城內甚至長期存在五大水窪,因為天津衛的主要職能仍是漕運。
《明史》記載:「永樂元年(1403)命瑄(陳瑄)充總兵官總督海運,輸糧四十九萬余石……遂建百萬倉於直沽」以後,輸糧數字迭有增加,並一再建倉設囤。但因海運屢遭困難和損失,明廷從1411年到1415年積極疏通大運河,使浙江杭州到津、通的南北水路全線暢通。1487年起,每年經天津轉輸的漕糧都在400萬石上下。蘆鹽也由天津衛源源運往中原地區。大運河的通航,使商品物資、貿易行旅也有了迅速發展。《天津衛志》說:「城西北沿河一帶,舊有雜糧店,商賈販糧百萬,資運京、通。」明廷又應允漕船夾帶二成貨物,使得「南艘鱗集,商有興販之便。」一時之間,「百貨倍往時」(《明史、食貨志》),沿南運河一帶(北門外)市聲鼎沸。人影如雲;成為當時天津市區繁華的中心,但是,因海運停止,沿海河向東不再發展,以至於大直沽那個「天妃靈慈宮」的香火,都逐漸被城東門外的「天妃宮」(清初改「天後宮」)所代替。明弘治(1488——1505)年間天津曾設十集一市,五個在城內的集漸次衰落,五個在東、北門外河沿的,交易卻很興旺;其中的永豐集設於南運河西大灣子的張官屯,因為沿岸經濟的發展,集市貿易活躍,地名竟被改稱為永豐屯。
一直到清代,天津的經濟活動,始終在沿河西岸及其附近進行。商業行會集中的鍋店街、估衣街、針市街、鈔關(北大關)、缸店街、茶店口、肉市口、糧店街、粬店街、魚市、驢市口,都綿亘在這一線。閩粵商人販來了洋廣雜貨,出現了兩個洋貨街,自然也都在東、北門外河沿。離河遠的地方,雖為城郭,仍是荒疏冷僻。「天津城南地勢窪下,夏霖秋潦,汪洋絕望。」(查為仁《蓮坡詩話》)。西門外則是一片墳墓。因此,從宮南、宮北到馬頭東街(估衣街),一路之上,但見「沉檀珠翠來閩海,花鳥樓台繞衛河(南運河);商賈競趨鹽利,優伶紛逐酒筵歌」(崔旭《念堂詩草、津門》)。侯家後更是有名的「銷金鍋子」。 元、明到晚清,天津市區沿河發展上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即主要是沿西岸發展。舊日河東(不是今河東區,而是東門外對河)沿岸,明為鑾儀衛庭燎廠葦地,清雍正後是「堆積如山傍海河,河東數里盡鹽坨。」(鹽署、鹽商的活動仍在西岸)。河北(包括今河北區、紅橋區南運河北東岸)則是東、西兩大窯窪,而窯窪在光緒初年猶是荒瘠之區。「(《天津政俗沿革記》)清代河北大街稍形繁華,不過是為「河路買賣」服務的小區。這是天津市區沿河發展特點中的特點。

四夷樓高枕海河涯
1860年後,根據《北京條約》,天津被帝國主義國家強劃出英、法、美、德、日租界;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後,又增加俄、比、奧、意租界,原有租界也一再擴大,天津成為典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城市。帝國主義同封建主義一樣,根本不會顧及天津市區應有的合理的發展。他們自海上侵入,僅僅企圖利用天津作為侵略活動的橋頭堡,把商船、軍艦直駛天津。於是看中了海河西岸的閘口、馬家口、紫竹林、杏花村、梁家園和東岸的鹽索、老龍頭、大直沽、,處心經營。清同治五年(1866)天津人民曾發《揭貼》斥其「沿河一帶建樓房,扯旗放炮逞剛強」(1952年5月9日《進步日報》)。海河沿岸自天津城以下,幾乎全部成為帝國主義洋行、倉庫、碼頭,「層樓四起,幾成洋場」(《天津縣新志》)。帝國主義的侵略,使天津市區沿海河拉得更為狹長;西岸擠不下,就強占東岸,他們也要沿河擴張自己的勢力。公元19世紀初,天津詩人梅成棟寫詩《馬家口南行即景》:「市遠寒流見,參差露菜田;三秋蘆絮地,一夢柳花天」,不過是一片寒水、菜畦、葦塘、衰柳。只過了80年,這一帶已是「街道寬平,洋房齊整」,「行人蟻聚蜂屯,貨物如山堆積」,「電線聯成蛛網,路燈列若繁星」(《津門雜記》)。市區物質外貌的變化太大了!適應這一情況,1882年因「津城外自院浮橋(海河起處)而下直接紫竹林沖途要道」,就修了天津第一條官道。1888年,建成天津至唐山的鐵路,火車站原設旺道庄,後為接近通往租界的老龍頭鐵橋(1927年另建成「萬國橋」,即今解放橋),1892年站址也改設於老龍頭。那條新修官道和這個車站,都緊貼在海河岸邊。這就吸引經濟活動的重心,顯著地沿河自北向南移動。1900年,八國聯軍破壞了天津的大部市區,拆毀城牆;沿南運河的宮南、宮北大街、鍋店街、估衣街,成一片焦土(見劉孟揚《天津拳匪變亂紀事》)。變動更大更深刻了!「南門外一望荒涼,向多積水。自庚子後外人租借地逼至東南城角及海河東岸。歌樓酒肆,叢錯其間。」(《天津政俗沿革記》)侯家後、大關河沿的經濟繁榮,一落千丈;而移往與租界接壤的南市一帶。1903年,袁世凱督直時曾在河北建新車站(今北站)、金鋼橋,開辟大經路新市區,企圖經營北洋巢穴,但與帝國主義沿河建立的經濟中心無法抗衡。20世紀20年代,法租界天增里一帶陸續建成國民飯店(1923)、浙江興業銀行(1925)、勸業場(1927)、惠中飯店(1928)等,組成商業性大型的建築群,天津市區出現了完全新型的繁華中心區(曾被稱為「小巴黎」),從此直到天津解放。

五扭曲的「非」字形建成區

綜合上述,可以看到天津市區的形成、變遷的歷史特點——沿河發展,是由各個歷史時代的經濟(鹽業、漕運、漁業、外貿等)、政治(屯戍、建衛)等原因決定的。市區無限的沿河發展,就使得天津建成區的街道布局,基本上像一個被扭曲的「非」字形:中間海河;南北走向的都是長而寬的大路,而東西走向的,大都不得是被分割成短而窄的街道。如果想從北站往市區南端的陳塘庄工業區,盡管路程長,還是便利的;但如果想從河東新開路郭莊子大街往西頭小西關,盡管直線途程不比前者長,那就困難多了!這種由於長期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統治而形成的城市建設布局,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工業城市,對於交通運輸、人民生活非常不利。

I. 為什麼天津叫天津衛

天津早期作為重要的南方糧食、綢緞北運的碼頭。宋金時候命名為「海津鎮」,因為漕運和海運等原因,天津有個地名叫做軍糧城。一直沿用到現在。足以證明當時的海津鎮是怎樣的龐大和重要。

天津從海津鎮更名為天津衛的時候,更是帶著一段朝代的動盪,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分別給幾個兒子封王,鎮守大明各方土地。而當時的天津就在明太祖四子朱棣的封地范圍內。朱棣的封地內可以說是物產豐富,天時地利。這樣的發展,朱棣的實力和財富都不斷的增長。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死太子夭折,最終朱元璋的長孫朱允炆(建文帝)繼位。建文帝平庸無能,加上朱棣的實力不斷的壯大。於1400年於直沽發兵爭奪帝位。1402年朱棣登基,稱明成祖。

年號「永樂」。為了紀念發兵的「興龍之地」。將直沽改名「天津」,「天」就是天子,「津」古意口岸,河口。意思就是天津之渡。作為軍事部門,分為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而「天津衛」這一稱號也從此而來。

(9)天津如何誕生擴展閱讀:

或許是「天津」這個名字帶來了好運,自此以後至二戰,天津在5個多世紀的時光里都如沉浸在蜜糖中。

據《天津衛志》記載,明朝中葉自城西北沿河一帶已經成為天津的「CBD」,糧店遍布,交易規模動輒上百萬石。這里誕生了天津最早的一批「百萬富翁」,著名的津門「八大家」中,半數靠販糧起家,半數靠鹽業發財。

南方來的纖夫、船工和搬運工多數不習慣北方的寒冷天氣,但又買不起新衣,只好買些舊衣服穿。於是出現了專賣舊衣的店鋪和攤點,議價出售,後來,很多客商到天津批購舊衣,再運回南方銷售。遂有了「估衣街」——一條具有600多年歷史的服裝商業街,這在世界上也是少見的。

康熙年間,海禁取消,天津的「運河經濟」重新回到了「河海並重」的局面,江南產糧區的漕糧、沿海的蘆鹽、江南的絲織品沿河海兩線源源不斷地運往天津周轉集散。從事匯兌業務的錢庄應運而生,天津的錢庄、票號聲名遠播。天津成為了中國北方的商貿中心。

清末,歐洲列強的堅船利炮的大舉入侵打開了天津的門戶,租界地出現了,東方人、西方人移居到這里,開始克隆他們的生活環境。

20世紀初,流行著一首童謠:「你吃過洋白面嗎?你坐過四輪電嗎?你喝過自來水嗎?你打過特律封嗎?」

這里的人最先吃上了洋白面,天津麵粉廠,第一次告訴中國人製作麵粉未必一定要用石磨。四輪電(電車)的出現,又使勞苦平民有了乘車的權利。

雖然修築起電車的比利時,每年將他們於天津運營電車的收益,作了他們全國的教育經費。那時的天津人打的電話就是愛立信的,坐的電梯就是OTIS的,用的香皂就是聯合利華的,吃的西餐就是起士林的,坐的叮當作響的電車就是賓士的。

津門名流們生活「十分有趣,迷人」,而且昂貴。從紫禁城搬來的末代皇帝溥儀輕易不敢帶妻妾出門,因為她們會攀比著買北京沒有的貴重東西,讓人心痛。

20世紀上半葉,天津是上海之外中國最繁華的大都市,是近代中國的一個沸騰的中心。從工業到近現代傳媒,從大學教育到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天津都走在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前列。

J. 天津出現平流霧奇觀,霧中城市蔚為壯觀,這種景觀是如何形成的

引言:天津出現平流霧奇觀,這讓很多網友都十分震驚。霧中城市十分壯觀很多網友,想知道景觀是如何形成的。

三、總結

不管平時出現什麼樣的情況,首先要做的就是學會去保護好自己。應該在城市當中出現了這種情況,但是很多人也非常的好奇,感覺這種景觀非常的讓人震撼。不過平時感覺這種情況非常的好看的話,那麼也要適當的學會去保護好自己。天氣比較冷的話一定要多穿一些,在出門的時候一定要做好自我防護,一定要帶好頭盔。大霧天氣一定要騎得慢一些,不能太過急躁。不管做什麼事情,一定要學會首先保護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