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端午節有哪些活動
擴展閱讀
廣州奧後生物怎麼樣 2024-10-05 20:46:47

天津端午節有哪些活動

發布時間: 2022-05-07 16:35:26

『壹』 端午節有哪些風俗活動

端午節有賽龍舟、端午食粽、佩香囊、懸艾葉菖蒲、放紙鳶等。
1、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屈原。
2、端午食粽: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3、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4、懸艾葉菖蒲: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5、放紙鳶:放紙鳶,即是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在中國南方一帶城市,端午節放風箏也是一種習俗。端午時期,兒童放風箏稱之為「放殃」。風箏,即紙鳶。

『貳』 天津端午節有什麼風俗

包粽子的少 吃粽子的多

『叄』 天津人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貼門符,掛鍾馗圖,插蒲艾,蒲劍蓬鞭,簪榴花,采百草,結五色絲為長壽線,系小兒臂, 男左女右,剪五毒符,飲雄黃酒,要在小兒頭囟和耳朵眼、肚臍抹雄黃,食角黍,劃龍船。唯龍舟之戲逐漸消亡,其他仍盛行 ,尤以食角黍(今稱粽子)為最。從節前即沿街叫賣角黍、門符、蒲艾、長壽線等物。 五日采百草,藏之,合諸丸葯,辟瘟疫,療惡疾。

『肆』 天津過端午的習俗

(天津)

舊習俗有貼門符,掛鍾馗圖,插蒲艾,蒲劍蓬鞭,簪榴花,采百草,結五色絲為長壽線,系小兒臂, 男左女右,剪五毒符(各地五毒不同,天津五毒為蠍子、蜈蚣、蟾蜍、蛇、蜥蜴。或無蜥蜴而改為老虎,故是日穿綉花老虎鞋 者,帶老虎褡褳者),飲雄黃酒,要在小兒頭囟和耳朵眼、肚臍抹雄黃,食角黍,劃龍船。唯龍舟之戲逐漸消亡,其他仍盛行 ,尤以食角黍(今稱粽子)為最。從節前即沿街叫賣角黍、門符、蒲艾、長壽線等物。
五日采百草,藏之,合諸丸葯,辟瘟疫,療惡疾。
端午節的習俗

『伍』 天津端午節海河會舉行龍舟比賽嗎

人民網·天津視窗5月4日電:首屆中國·海河龍舟節昨天上午在津灣廣場親水平台及周邊水域舉行隆重的開幕式。舉辦本次龍舟節是為了把龍舟這項傳統的民族體育賽事打造成天津市的一個新的品牌賽事,讓全國、讓世界更多地了解天津。

開幕式上,參加市首屆全民健身大會龍舟比賽的25支龍舟隊,列隊進行了入場表演。隨後6支龍舟隊分兩組進行了精彩的龍舟競渡。其間,海河兩岸體育文化活動也掀起高潮,在鑼鼓聲中,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活動為本次海河龍舟節開幕式增添了熱烈的氣氛。

作為天津市舉辦的首次全市性、綜合性的龍舟節,這次活動將歷時40多天。本次龍舟節將分為兩部分:一是自5月初至6月中旬的市民龍舟體驗和龍舟展示活動,其中包括龍舟技術培訓、天津市首屆全民健身大會龍舟比賽各組別系列賽;二是6月13日至16日舉行的首屆世界大學生龍舟錦標賽。

目前,市首屆全民健身大會龍舟比賽已有來自區縣、企業、機關、社區、社團和學校派出的60支隊伍近千餘人參賽。其中參賽隊員最大年齡83歲,最小年齡18歲,是我市舉辦龍舟賽參與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充分體現了廣大市民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熱愛生活的精神面貌。

『陸』 天津人如何過端午選粽子

舊時天津人過端午節,家家門前要插「蒲艾」,並用紅紙剪成葫蘆形,當作門符貼在門上,表示能捉「五毒」,即蛇、蟾蜍、蜈蚣、蠍子、壁虎。最容易受到五毒侵害的自然是小孩兒,因此,小孩兒的穿戴可馬虎不得。古代端午節,小孩有佩帶長命縷(或叫續命縷)的風俗,即用紅、黃、青、黑、白五色絲線系於臂上,天津後來演變為「老虎耷拉」。
所謂「老虎」是用一塊黃色綢子包上蠶繭,外面畫上憨態可掬的老虎圖案製成,然後再用手工製成小巧精緻的紅色辣椒、綠色黃瓜、白面粽子、笤帚、簸箕等物,中間用紅色絲繩將這些東西串起來,別在小孩的胸前,既可「避鬼」、不生病,又能祈福迎祥。還有的小孩所穿衣服上就綉著五毒圖案。
盡管如此,有的家長還嫌不夠,便用雄黃酒在孩子的額頭畫「王」字,或「塗其七孔及牆壁」,以避毒蟲。現在看來,雄黃具有消毒殺菌的作用,端午節實際上給孩子們做了一次衛生保健。如今的農村仍很重視這些,比如在薊縣,從五月初一至初五幾天內,孩子都要穿著五毒兜兜,或在胸前戴上一串用布縫制的五色荷包。
如果這孩子特別受家人的珍愛,家長就會選擇另一做法:將一小布娃娃掛在孩子後背,讓它成為孩子的影身,替孩子遮災擋禍。至於市區內,就沒有這些講究了。
天津人過端午節沒有賽龍舟的風俗,但「吃粽子」卻是不可缺少的。天津的粽子比南方的小很多,風味也不同,不用肉做餡,只用竹葉或蘆葦葉包上江米、棗或豆餡,至今仍是以這兩種餡為主。
史書記載:「成里饋送角黍。」「角黍」就是粽子。天津人包粽子不僅為自己吃,還用來饋贈親朋鄰里,促進感情。
如今有些老人仍然親自動手包粽子,也會多包些送人,但大多數人為了省事,只到食品店或超市買幾個現成的吃,就算過節了。

『柒』 端午節在傳統風俗中除了吃粽子還要干什麼的

我們平時所講的國家意識,在空間上的體現是領土,在時間上的體現便是傳統節日。 歲時節日源頭有三 一是按季節氣候排定,即二十四節氣,比如清明節、冬至節; 二是以月之朔望為節,如某月的初一、十五等作為節日的日子比較多,尤其是滿月的元宵節和中秋節,得到人們的喜愛和重視; 三是月和日奇數復疊者,比如:正月初一(新年)、三月初三(上巳)、五月初五(端午)、七月初七(七夕)、九月初九(重陽)。 端午節是名稱最多的一個節日 節日均衡分布四季,行事充分體現對自然的親近、對生命的關懷和對人情的呼喚。我們中國人通常喜歡順應自然,但又不被動依賴,能有所作為,相信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就是所謂的「能動地適應」。而傳統節日則是先民們時間意識自覺的產物,是「天人合一」世界觀的具體體現。 我們今天所要講的這個端午節,可以說是名稱最多的一個節日,有「端五」、「重五」、「重午」、「端陽」、「五月節」、「天中節」、「蒲節」、「沐蘭節」「解粽節」、「龍船節」、「詩人節」、「女兒節」、「女媧節」、「娃娃節」等。 端午節每個名字都有其來源。比如為什麼叫做「沐蘭節」?《大戴禮·夏小正》中記載「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是當時預防病疫的一種做法,屈原《楚辭》中「浴蘭湯兮沐芳華」就是指這個。比如端午節還叫「女兒節」。「女兒節,女兒歸,耍青去,送青回。毯場紛紛零楊柳,去看擊鞠牽踞走;紅杏單衫花滿頭,彩扇香囊不離手。」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要吃粽子,可是除了吃粽子之外還有哪些習俗呢?我今天就來講講端午節南北方習俗的差異。 【南方端午節習俗】 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 我國自古有「南船北馬」之說,南方遠行靠船,北方遠行靠馬,所以南方端午節習俗是賽龍舟,而北方則是騎馬射柳的習俗。賽龍舟的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另外,荊楚之人也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 以祭祀屈原。為恐被魚吃掉,所以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這就是後來的粽子。 南朝梁《荊楚歲時記》載:「屈原以是日死於汨羅,人傷其死,所以並舟楫以拯之,今之競渡是其遺跡。」 《續齊諧記》載:「屈原,楚人也,遭讒不見用,以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 江南人對蛇,又怕又愛 而另一個與端午節息息相關的中國傳統故事是「白蛇傳」。白蛇故事劇以端午為主要節日背景,以杭州西湖為中心地點,以蘇州、鎮江為半徑。有292篇關於白蛇故事的新資料,其中浙江155篇,江蘇63篇。 《白蛇傳》里有個「端節驚變」的故事。傳說白娘娘與許仙在西湖借傘傳情,結成恩愛夫妻後,許仙誤信法海讒言,在端午節逼白娘娘飲雄黃酒,白娘娘酒醉現出原形,嚇死了許仙。所以民間更加相信雄黃可解蛇蟲百腳「五毒」。於是端午家宴,不管平時會不會喝酒,人人都得飲一點,哪怕象徵性地抿一口。小孩子不會飲酒,就在額上抹點雄黃,或用雄黃酒寫個「王」字。 應當說,中國古代神話中的蛇意象是十分濃重的。《字說》曰:「蛇,螫人也,而亦逃人。」《淳熙三山志》卷四十曰:端午日「長幼悉以五色絲系臂」,「父老相傳,可以辟蛇,至七夕始解棄之。」 江南人對蛇,既怕它咬人,又把它看作保護家庭的神靈力量。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陳勤建就曾說過:「白蛇形象的中心結構是中華民族民俗意象的兩大原型,白色崇拜和人蛇合體崇拜是久遠集體意識的結晶。」 鬥草!鬥草! 《雷峰塔》中白娘子上場吟:「慵邀鬥草閑烹茗,纖手教郎飲。」 這裡面說的「鬥草」就是古代的一種端午游戲。比賽雙方先各自採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然後相互交叉成「十」字狀並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這種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強弱來決定輸贏的鬥草,被稱為「武鬥」,鬥草除有「武鬥」外,還有「文斗」。所謂「文斗」就是對花草名,女孩們采來百草,以對仗的形式互報草名,誰採的草種多,對仗的水平高,堅持到最後,誰便贏。 南朝梁《荊楚歲時記》雲:「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 【北方端午節習俗】 場上插柳,馳馬射之,中者為勝 南方跟北方的端午差別還是蠻大的。北方把五月端午叫做「蕤賓節」。 在北方,古代端午節習俗為騎馬射柳。射柳,又名斫柳、剪柳、走驃騎。以柳為的,馳馬射之。中原自古就有射禮,遼金時更盛行。在場上插柳,射之,中者為勝。源於古鮮卑族秋祭時馳馬繞柳枝三周的儀式。 《金史·禮志》中記載:「凡重五日……插柳球場為兩行,當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識其枝,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鏃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馳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斷其青處及中而不能斷,與不能中者為負。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氣。」 明代《萬曆野獲編》卷2有:「京師及邊鎮最重重午節。至今各邊,是日俱射柳較勝。……內廷自龍舟之外,則修射柳故事,其名曰走驃騎,蓋沿金元之俗。」 在家裡掛葫蘆 除了射柳之外,當時皇宮之中還流行剪柳:將鴿子藏葫蘆中,掛柳樹上,誰射中葫蘆,鴿子飛去,射中者則以鴿子飛的高低決定勝負。 說起葫蘆,京津地區至今還傳承端午「葫蘆萬代」風俗,這是舊時漢族的節日風俗。用紅、綠、黃三色彩紙剪成葫蘆,於農歷五月初一晨貼於室內楣間,俗稱可避邪毒;初五晚取下丟棄,稱一切不吉都隨此而去。天津民間還將葫蘆的葉蔓裝飾與傳宗接代的生育觀念聯系在一起,所以稱「葫蘆萬代」。北京又稱「吉祥葫蘆」。 【韓國的端午節習俗】 韓國農歷五月五日稱「端午節」、「重午節」、「端午祭」,韓國式名稱:「天中佳節」、「車輪日」、「戍衣翠日」。是韓國四大節日之一,始於新羅時代(唐代),傳自中國。它這裡面的許多習俗也都是從中國學來的。 女子用菖蒲洗頭、化妝,喝菖蒲湯,削菖蒲根做簪子,刻「壽」或「福」字。穿紅綠色新衣,名「端午裝」,然後到菖蒲茂盛的地方去戲水。 古代農民在端午前做扇子,端午日送給國王,國王再賜予臣民。他們還相信端午前後采葯葯力最大,清早去割艾蒿和益母草,掛門邊,驅邪並制葯、儲藏。他們不吃粽子,吃戍衣翠或艾蒿拌米面的蒸糕,上面印有車輪圖案。此外活動還有女子鞦韆、跳板,男子摔跤、石戰等。 江陵端午祭在1967年被韓國指定為國家級「重要無形文化財」第13號,2005年11月25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人類開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有關於端午的名段賞析 清小曲【平岔】: 五月里端陽炎熱天,佳人遊玩到河邊。忽聽得鑼鼓叮咚音樂喧。小小的龍船兩頭兒尖,十二把樺橇哧咕嚨咚嗆列在兩邊。三歲的娃娃在龍船上站,七歲的頑童哧咕嚨咚嗆後面打鞦韆。打了一個鯉魚把龍門來跳,打了一回珍珠哧咕嚨咚嗆倒卷珠簾。又打童子把觀音來拜;再打魁星戲斗哧咕嚨咚嗆去點狀元。斜陽西下回家轉,輕移蓮步,搖搖彩扇,怎見得他汗濕芳容,粉退香殘。 元雜劇《閥閱舞射柳捶丸記》: 第二折李道宗雲: 「到端午之日,別人閑爭餓氣,我則管解粽吃酒。冷粽子多拌些蒜酪,咽下去不要焦躁。再喝上兩碗涼水,停住食吃服瀉葯。」 第四折「端午宴會」上又提到了冷粽子:李道宗雲:「冷粽子蘸沙糖,正好吃幾個。」元吉雲:「你說的是,心上無閑事,怕什麼冷粽子!」 灘簧戲《庵堂相會》金秀英約陳宰廷: 「叫儂有拉哼嘸拉哼,哼到五月端陽泛,父母要看龍舟景。儂小小舟船叫一隻,舟船要叫老年人。搖么搖到伲後河亭,我爹爹房裡拿點金,姆媽房裡拿點銀,小小包裹打一個,跟儂表哥動身走。」 鏈接: 端午文化久香醇 中華美德永傳承 在端午節前夕,由嘉興市文明辦統一選拔了講師團成員下社區、下基層,對居民進行端午節習俗、文化等方面的講座。圖為嘉興經濟開發區聘請的講師——嘉興華僑國際教育集團董事長裴秀敏正在社區講課。大叔、大媽們一邊打著節奏,一邊興致勃勃地朗誦著這首裴老師寫的端午歌。 端午歌 N裴秀敏 五月五呀是端午, 吃粽子來賽龍舟, 紀念屈原愛國志。 五月五呀是端午, 吳國忠臣伍子胥, 蒙冤賜死江底沉。 五月五呀是端午, 孝女跳江尋父切, 上虞曹娥美名揚。 端午日呀要謹記 , 愛國忠誠和孝順, 中華美德永傳承。 希望對你有幫助!

『捌』 端午節有什麼活動

端午節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艾草與菖蒲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端午節是我國傳統佳節,歷史悠久,除了以上的主流活動以外,各個地區還有各自的風俗習慣,如跳鍾馗、拜神祭祖、洗草葯水等活動。

端午節有什麼活動

賽龍舟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隨著時代發展,此活動除了紀念屈原以外,還被各地人民賦予了不同的寓意,如勞動人民慶祝插秧順利、五穀豐登等。

端午節是每年的五月初五,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此外還有春節、清明節及中秋節。為迎接端午佳節的到來,各地人民也會舉行大大小小的慶祝活動,豐富人民精神文化。

『玖』 天津端午節的習俗

吃粽子,早晨日出前用艿葉煮紅皮雞蛋,雞蛋倒做門檻吃,小孩身上要掛上老虎搭拉,辟邪去五毒。

『拾』 端午節的活動有哪些

端午節的活動有

1、龍舟競渡: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

2、鳳舟:與春節有舞龍也有舞鳳一樣,端午有龍舟也有鳳舟。鳳舟的來源如上述,是源於遠古的鳥舟、鷁舟。

3、懸艾葉、菖蒲、蒜頭: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

4、射柳:北方人民的端午節慶游戲——射柳。據說,這項競技活動在遼時便已出現,一直延續至清末。

5、打馬球:明皇擊鞠圖。擊鞠亦即打馬球,也是北方端午節的主要經濟娛樂活動之一。相傳,唐玄宗李隆基便是這項運動的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