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又叫什麼

天津又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1-20 17:31:29

⑴ 天津過去叫什麼名字

隋朝修建京杭運河後,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今金剛橋三岔河口),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金國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在今天後宮附近已形成街道。是為天津最早的名稱。

⑵ 天津古代叫什麼名字啊

歷史上天津用過海津鎮,直沽寨,天津衛這些名字。

天津現在的位置是古代由黃河改道前由泥沙沖積形成的沖積平原,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縣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時黃河改道南移,天津海岸線固定。最遲至戰國時期,此處已有先民勞作生息。

西漢時期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使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三岔河口」成為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時期在蘆台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唐朝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等物資北運的水陸碼頭。海河曾是宋遼的「界河」,南北為宋、遼分治。

宋朝在海河以南設立許多軍事據點,如南河、沙渦、獨流等,以防遼軍南下。金朝在三岔口設立軍事重鎮「直沽寨」,當時天後宮附近已形成街道。

元代海漕開通,直沽成為漕運樞紐,為此在大直沽專設了接運廳和臨清萬戶府並修建糧倉,興建天後宮。1316年,在直沽設「海津鎮」,是當時的軍事重鎮和漕運中心。

明朝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同其侄建文帝爭奪皇位,在此渡河南下奪取政權。永樂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明成祖朱棣正式下詔賜名天津,即天子渡口之意,築城設天津衛。

隨著人口增加商業發展,明廷在天津陸續設官衙、建學,或將外地官、衙遷津理事。清朝天津先後改衛為州,升州為府。清朝滅亡以後,民國的時間那段時間里,天津的名稱沒有變化,一直延續「天津」的稱呼。

(2)天津又叫什麼擴展閱讀:

從遠古走來的天津,曾是一片退海之地。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黃河,歷史上三次經天津入海,以驚人的造陸能力淤積成天津平原。

至今,在天津的上古林等地還殘存著一些貝殼堤,考古學家說,這是古海岸線的遺跡。天津的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經歷了無數的歷史開合與時代變遷。

天津一名由來,始於中國的明代。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後,將他的兒子們分封為王,駐守在全國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於北平,也就是現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後,傳位給他的長孫朱允炆。朱棣為與朱允炆爭奪皇位,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的「靖難之役」。

1399年,燕王朱棣率軍南下,從天津三岔口渡河襲取滄州,於1402年攻入當時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寶座。

朱棣登基後,對他爭奪天下時經過的三岔河口十分贊賞,認為是塊風水寶地,叫群臣獻名。最後,朱棣選中「天津」二字,意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

不久,朱棣遷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門戶,軍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樂二年,在天津設衛,「衛」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天津共設三衛,駐軍1.6萬多人。於是,人們又把天津叫做天津衛。設衛就要築城,天津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城市歷史由此而開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津

⑶ 天津市有幾個區分別叫什麼

有16個區。截至2019年4月,天津市下轄16個區(濱海新區、和平區、河北區、河東區、河西區、南開區、紅橋區、東麗區、西青區、津南區、北辰區、武清區、寶坻區、靜海區、寧河區、薊州區),共有124個鎮、3個鄉、118個街道,3680個村委會和1645個居委會。

1、和平區

位於天津市區中部,海河幹流西岸,東起海河,與河東區相望;沿南門外大街、衛津路與南開區接壤,南抵徐州道、馬場道、津河與河西區接壤,北部與河北區以海河、南馬路為界,轄區東西最寬處3.72千米,南北最長處4.2千米,總面積9.98平方千米。

截至2018年,和平區轄6個街道(64個社區):南市街道、勸業場街道、南營門街道、小白樓街道、五大道街道、新興街道,區政府駐小白樓街道。

2、河東區

是天津市中心城區,是中心城區連接濱海新區的起始點,毗鄰空港、海港,天津站交通樞紐坐落區內。隔海河與和平區、河西區相鄰,向東與東麗區為伴,西、北與河北區相交。

截至2016年,河東區區域面積39.63平方公里(不包括天鐵街道)轄13個街道:大王莊街道、大直沽街道、中山門街道、富民路街道、二號橋街道、春華街道、唐家口街道、向陽樓街道、常州道街道、上杭路街道、東新街道、魯山道街道、天津鐵廠街道。

3、河西區

是天津市的中心區之一,位於市區東南部,因地處海河西岸而得名。河西區境東臨海河與河東區相望,西起衛津南路、衛津河與南開區、西青區交界,南沿雙林農場引水河與津南區毗鄰,北抵徐州道、馬場道、津河與和平區接壤。

截至2013年,河西區轄13個街道辦事處:大營門街道、下瓦房街道、桃園街道、掛甲寺街道、馬場街道、越秀路街道、友誼路街道、天塔街道、尖山街道、陳塘庄街道、柳林街道、東海街道、梅江街道。

4、南開區

位於中國天津市城區西南部,東起海河,與河北區相望;沿榮吉大街、興安路、南馬路至南門外大街、衛津路和衛津南路,分別與和平區、河西區接壤;西、南至密雲路、芥園西道、陳塘庄鐵路支線,與西青區相連;北抵老鐵橋大街、北馬路,沿西馬路至西關大街、牆子河、南運河,與紅橋區毗鄰。

南開區總面積40.42平方公,東西長約3.6公里,南北長約9.2公里。截至2013年,南開區轄12個街道:長虹街道、鼓樓街道、興南街道、廣開街道、萬興街道、學府街道、向陽路街道、嘉陵道街道、王頂堤街道、水上公園街道、體育中心街道、華苑街道。

5、河北區

地處天津市區東北部,境域地理坐標為北緯39°08′,東經117°10′。區界東鄰東麗區,西部與和平區、南開區、紅橋區以海河為界,南與河東區相連,北與北辰區接壤。行政區劃面積27.93平方公里,南北長6.94公里,東西寬7.95公里,行政管轄面積為29.14平方公里。

截至2014年6月,河北區轄10個街道:光復道街道、望海樓街道、鴻順里街道、新開河街道、鐵東路街道、建昌道街道、寧園街道、王串場街道、江都路街道、月牙河街道。

⑷ 天津以前叫什麼

直沽。

金朝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直沽是天津城市發展中有史料記載的最早名稱。

元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建文二年(1400年),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

(4)天津又叫什麼擴展閱讀

天津歷史沿革

天津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匯處、現在的金鋼橋三岔河口地方,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金代在直沽設「直沽寨」,元朝設「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

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朱棣率兵經直沽渡河南下奪取政權,1403年改元永樂。天津作為軍事重地,於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正式設衛,翌年設天津左衛,轉年又增設天津右衛。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三衛合一,歸並於天津衛。

從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正式建衛到公元2016年,天津建城已有612周年。1860年天津被辟為通商口岸後,西方列強紛紛在天津設立租界,天津成為中國北方開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基地。

軍事近代化以及鐵路、電報、電話、郵政、采礦、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設,均開全國之先河,天津成為當時中國第二大工商業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天津作為直轄市,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進一步鞏固了中國重要綜合性工業基地和商貿中心地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津

參考資料來源:天津人民政府網-歷史沿革

⑸ 天津在古代叫什麼

天津在古代叫津沽、津門、直沽寨、海津鎮和天津衛。

天津,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開放城市和工商業城市。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經過的渡口,也稱「津沽」、「津門」。

天津地區在商周時期即有人類居住,但作為城市則形成較晚。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使位於運河北部、兼有河海運輸之便的天津地位日漸重要,運河與「五河尾閭」(今海河)在市區三岔河口交匯,天津便以「三會海口」名於史冊。唐朝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

天津所在地原來是海洋,四千多年前,在黃河泥沙作用下慢慢露出海底,形成沖積平原。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區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縣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時黃河南移,奪淮入海,天津海岸線固定。

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

隋朝,修建京杭大運河後,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今金剛橋三岔河口),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在蘆台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

遼朝,在武清設立了「榷鹽院」,管理鹽務。

金朝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直沽是天津城市發展中有史料記載的最早名稱。

元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

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清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並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

清末時期,天津作為直隸總督的駐地,也成為李鴻章和袁世凱興辦洋務和發展北洋勢力的主要基地。

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天津被迫開放,列強先後在天津設立租界。

1900年7月,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天津淪陷。

1901年,由八國聯軍組成的天津都統衙門下令拆除城牆。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直隸總督衙門遷津。同年中華民國成立,天津改為縣,屬直隸省。

民國二年(1913年),直隸省省會設於天津。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同年7月,直隸改稱河北,省會仍設天津,10月省會遷北平。

1930年6月,天津改為直轄市。同年10月,河北省會再遷天津,遂改為省轄市。

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的天津市。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平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

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天津仍為直轄市。

1949年1月15日凌晨5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東西突擊集團在金湯橋上勝利會師。17日解放塘沽,天津全境解放,劃為華北人民政府直轄市。同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天津被定為中央直轄市。

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4月18日,河北省省會由保定遷到天津。

1966年5月河北省省會再遷保定。

1967年1月2日,天津恢復為直轄市至今。

(5)天津又叫什麼擴展閱讀:

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歷經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風貌。

天津位於中國華北地區,界於東經116 °43′-118°4′、北緯38°34′-40°15′之間。東臨渤海,西靠首都北京和河北,北部和南部與河北接壤,天津市總面積11916.85平方千米。

天津地處太平洋西岸,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流域下游,是海河五大支流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運河的匯合處和入海口。天津市氣候屬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6]

截至2018年末,天津市下轄16個市轄區常住人口1559.60萬人。全市生產總值(GDP)18809.64億元,比,上年增長3.6%。

⑹ 天津都有哪些美稱

1.「津沽」——天津地區號稱「九河下梢,七十二沽」。所謂「七十二沽」,如塘沽、漢沽、葛沽、鹹水沽、丁字沽、大直沽等。其實「七十二」系泛稱,並非確數。天津曾名「直沽」,海河又稱「沽水」,可見「津」與「沽」密不可分,「津沽」並稱,順理成章。

2.「沽上」——天津文人在詩文書畫上常署名地望為「沽上」。津門十景之一:「沽水流霞」,是對海河風光的藝術概括;而「沽上」,就是「海河之濱」的意思。

3.「海門」——指海河入海口的自然地勢,後成天津別稱之一。明代天津八景有「海門月夜」,天後宮匾額題詞亦為「海門津筏」。

4.「津門」——眾水匯聚,逶迤至津,河海會流於此,故名「津門」——這是從自然地理角度的詮釋;海防重鎮,漕運樞紐,護衛京師,故名「津門」——這是從政治軍事角度的註解。明人撰《直沽棹歌》:「雲帆十里下津門,日落朝平不見痕;葦甸茫茫何處泊,一燈明處有漁村。」

5.「三津」——名有兩解:(1)北運河、南運河在三岔河口交匯為海河,是為「三津」;(2)天津衛與天津左衛、天津右衛,三衛合一,故名「三津」。天後宮有「佑衛三津」和「三津福主」的匾額,南門外大街有老地名:「三津磨房同業公會」和「三津胡同」,可見此稱由來已久。

⑺ 天津市有幾個區分別叫什麼

天津有六個市區分別為:和平
河西
南開
河東
紅橋
河北
四個郊區:北辰
津南
西青
東麗
五個遠郊區:
寧河
靜海
寶坻
武清
薊州
一個新區:濱海新區(塘沽
大港
漢沽)

⑻ 天津以前叫什麼名字

說起天津舊城,一些老人們又稱其為「算盤城」,據說是因為始建於永樂二年(1404年)的天津城區呈矩形而得名。天津的城牆重修過三次。第一次是在1586年(明萬曆十四年),第二次是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最後一次是雍正皇帝登基三年(1725年)。天津城牆外有城壕環繞著。 現在有的人仍將天津城叫「天津衛」。其實,天津衛來源於明代,當時的天津城屬於軍事城堡的性質。明朝在天津周圍設立了三個衛,即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指揮機關設在城中。其主要功能為築建城垣、戍守衛城、監督保護漕運、修建和保衛糧倉,以及屯田和軍事訓練。明朝遷都北京後,天津成為拱衛首都的門戶。

⑼ 天津 叫什麼都

哏都是網友對天津一種戲謔的簡稱。「哏」是滑稽有趣的意思。後來衍生成一種相聲術語,指相聲中的笑點。也能用來直接指某個笑話。相聲術語中的包袱是指在前期的表演中埋下好笑的伏筆和進行鋪墊,最後點破笑點使人發笑稱作抖包袱。對口相聲中,兩名相聲演員還依角色不同,而有「捧哏」與「逗哏」之稱。而天津又是相聲的發源地,所以用「哏都」定位天津再貼切不過了。

哏都是網友對天津一種戲謔的簡稱。「哏」是滑稽有趣的意思。後來衍生成一種相聲術語,指相聲中的笑點。也能用來直接指某個笑話。相聲術語中的包袱是指在前期的表演中埋下好笑的伏筆和進行鋪墊,最後點破笑點使人發笑稱作抖包袱。對口相聲中,兩名相聲演員還依角色不同,而有「捧哏」與「逗哏」之稱。而天津又是相聲的發源地,所以用「哏都」定位天津再貼切不過了。

名稱由來
編輯
2012年的大雨,網友們一次次拜服在天津人的樂觀和創造中,「天雖有不測風雲,但是樂子還得咱自己找」,「大雨以後,一秒鍾就變游樂場」,什麼也不能阻擋天津人的樂呵。其他城市的人民,暴雨過後,也就看個「海」,只有天津人能把大雨玩出如此多的花樣。天津人就是哏,路面積水汽車熄火趴車,市民就開著摩托艇逛大街,樂觀情緒面對重重困難。 用天津口音豪邁的說:「下這點雨這都不叫事」。[1]
另外,天津相聲廣播成立六周年,特別推出津味微電影哏都青年。

⑽ 天津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歷經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風貌。

金朝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直沽是天津城市發展中有史料記載的最早名稱。

元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

(10)天津又叫什麼擴展閱讀:

地方特產

天津的小吃與特產數目眾多,尤其以「天津三絕」著名。

1997年貓不聞餃子被定為津門四絕之一。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知名度較高的還有:曹記驢肉、冠生園八珍羊腿、陸記燙面炸糕、白記水餃、芝蘭齋糕乾、大福來鍋巴菜、石頭門坎素包。天津的小寶栗子格外有名,其產品出口世界各國。

天津在20世紀80年代末,比較有名的小吃有什大酥燒餅、明順齋什錦燒餅、羊湯、上崗子麵茶、王記麻花(又稱饊子麻花)、豆香齋牛肉香圈、豆皮卷圈、白記水餃、水爆肚、煎燜子、花樣餜子、怪味果仁、石頭門坎素包、羅漢肚、熟梨糕、皮糖張、天津栗子、天津螃蟹、北塘海鮮等。

天津三絕

一是被稱為天津風味小吃「三絕」的狗不理包子。

十八街麻花和耳朵眼炸糕。

泥人張彩塑、楊柳青年畫和風箏魏風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