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貼秋膘吃什麼
擴展閱讀
車票上顯示福州站是哪裡 2025-04-16 07:43:30
上海市龍柏中學怎麼樣 2025-04-16 07:38:27
杭州湘湖哪裡有竹林 2025-04-16 07:37:41

天津貼秋膘吃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5-22 19:36:45

Ⅰ 中國各地都有哪些「立秋貼秋膘」的習俗呢

夏季炎熱,影響食慾,民間習慣在立秋這天稱體重,並和立夏的體重對比。如果體重有減少,那便是過了「苦夏」,要在立秋吃點好的,把體重補回來。這就是貼秋膘。

山東:吃」三渣」

山東半島部分地區流行立秋吃「渣」(有的地方叫小豆腐、豆沫子),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新鮮小豆腐加點蔥花一炒即可.在山東,人們立秋確實要吃「渣」。但是青島周邊地區的「渣」有三種,俗稱「三渣」。

「一渣」是肉渣,主要指得是脂渣。勞動人民嘛,在酷熱難耐的「苦夏」之後,只有吃肉渣補充能量,才能迎接繁忙勞作的秋日。咳,貼秋膘嘛,不胖怎麼行。

「二渣」是豆渣,像高票那種就可以歸為此類,主要指的是小豆腐之類。「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PS:在山東,老人基本都會做小豆腐,家裡也會有那種小小的石磨。把黃豆泡一夜然後用小石磨加水磨成豆渣,隨便炒一炒或者蒸一下,小豆腐就做好了。)

這「三渣」啊,是菜渣。一般指把蔬菜切碎做餡所包的餃子。至於為什麼菜渣要包在餃子里…你們想像一下一坨綠油油的蔬菜泥的樣子…想吃嘛?咳,其實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中國人的餃子情節.

東北:餃子

東北立秋吃紅燒肉,吃餃子。好吃不過餃子,葷素搭配,營養全面,一口一個,容易吸收。

北京:燉肉

北京立秋講究吃肉,回民買牛羊肉、漢民買豬肉,而且多以燉肉為主,加以各種調味料和中草葯,既解饞又滋補。熟食店呢,就數肘子賣的最好。我們家呢,就以各種肉類和帶餡類食物來解饞了,菜品也是川菜什麼菜都有了

廣東:秋風起,食臘味

何為臘味?

臘味就是在肉類以鹽漬經風干或熏干製成品。一般廣東比較多的是,臘肉,臘腸,臘鴨。它們的共通點是咸,甘,香。但其口感各有不同。

臘味不是廣東獨有,四川湖北等地區也有。我吃過四川的臘肉臘腸,跟廣東的差別挺大,廣東的沒有那麼辣,咸,而且也沒那麼硬。

做法簡單:鍋內放細苗米和清水,水份快乾時,放入臘肉、臘腸、臘鴨,再加上姜蔥絲,燜10分鍾,上桌前澆入生抽即成。

台灣:龍眼肉

《台灣通史·風俗志》中記載,台灣舊時「立秋之前一日,有司豫塑春牛,置於東郊之外,至日往迓,謂之迎春。男女盛服觀,衣香扇影,雜喧滿道。春牛過處,兒童爭摸其耳,或鞭其身,謂可得福。迎春如在歲首,尤形鬧熱,宛然太平景象也。」

立秋節氣也是台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江蘇鹽城:摸秋

立秋之夜,鹽城北部地區傳有「摸秋」的習俗。

這天夜晚人們可以在私人或集體的瓜園中摸回各種瓜果,俗稱「摸秋」。丟了「秋」的人家,無論丟多少,也不叫罵,此俗相傳始於元代。

相傳元末,淮河流域出現了一支農民起義軍,參加起義隊伍的將士都是農民出身,他們飽受元軍的兵燹之苦,對兵擾深惡痛絕。這支隊伍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一天這支起義軍轉移到淮河岸邊,深夜不便打擾百姓,便曠野露天宿營。少數戰士飢餓難忍,在田間摘了一些瓜果充飢。此事被主帥發覺,天明便准備將那幾個治罪。村民們得知後,紛紛向主帥求情。為發開脫戰士的過錯,有一老者隨口說道:「八月摸秋不為偷。」那幾個戰士因此話而獲赦免。那天正好是立秋節,從此留下了「摸秋」的習俗。

秋天是成熟的季節,各種瓜果在田野里飄香,早誘得人垂涎三尺,大家早巴望摸秋時好好過一把癮。許多人家都要留上一些成熟的瓜果在地里供人摸秋。

Ⅱ 今天立秋,該吃什麼有什麼特定習俗嗎

8月8日迎來今年的立秋節氣。民俗專家表示,在我國,立秋不僅是一個重要節氣,也是我國重要的歲時節日,民間至今流行著「貼秋膘」「啃秋」等習俗。

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非常重視這個節氣。早在周代,逢立秋日,天子要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

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使立秋的民俗相當豐富,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我國很多地方有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的習俗,將此時的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在炎熱的夏天,人本就沒有什麼食慾,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也就是在立秋這天吃各種各樣的肉,如燉肉、烤肉、紅燜肉、紅燒肉等,「以肉貼膘」。「適當的『貼秋膘』有益於恢復體力,但是若貼補過分,相對運動不足,消耗熱量過低,則易導致『秋胖』」。

立秋除了「貼秋膘」,在一些地方還流行「啃秋」習俗。和「咬春」一樣,人們相信立秋時吃西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整個秋天不生病。城裡人在立秋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村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下、樹蔭里,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西瓜啃,抱著山芋啃,抱著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

除了「貼秋膘」和「啃秋」之外,我國民間還有吃水餃、面條、飲水清暑、祭祀土地神、插戴楸葉等習俗。民俗專家表示,種種趣味盎然的立秋習俗,體現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樸素情感,也給我國的民間節日增添了豐富多樣的色彩。

Ⅲ 立秋有什麼風俗當天應該吃什麼

在我國,立秋不僅是一個重要節氣,也是我國重要的歲時節日,民間至今流行著「貼秋膘」「啃秋」等習俗。
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非常重視這個節氣。早在周代,逢立秋日,天子要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
我國很多地方有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的習俗,將此時的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在炎熱的夏天,人本就沒有什麼食慾,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也就是在立秋這天吃各種各樣的肉,如燉肉、烤肉、紅燜肉、紅燒肉等,「以肉貼膘」。「適當的『貼秋膘』有益於恢復體力,但是若貼補過分,相對運動不足,消耗熱量過低,則易導致『秋胖』」。
立秋除了「貼秋膘」,在一些地方還流行「啃秋」習俗。和「咬春」一樣,人們相信立秋時吃西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整個秋天不生病。城裡人在立秋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村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下、樹蔭里,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西瓜啃,抱著山芋啃,抱著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
除了「貼秋膘」和「啃秋」之外,我國民間還有吃水餃、面條、飲水清暑、祭祀土地神、插戴楸葉等習俗。民俗專家表示,種種趣味盎然的立秋習俗,體現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樸素情感,也給我國的民間節日增添了豐富多樣的色彩。

Ⅳ 立秋貼秋膘吃什麼

「貼秋膘」一說 。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准。瘦了當然需要「補」,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原來,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系。「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東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 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Ⅳ 立秋時節 各地講究吃什麼

北京貼秋膘:
立秋,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什麼是「貼秋膘」呢?實際上在炎熱的夏季,人們什麼都吃不下去,有厭食之感。一旦立秋,雖仍然很熱,而人們的身上再無濕粘不適之感,畢竟涼爽的秋天快要到了。於是就開始萌發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以補償入夏以來的虧空,吃什麼呢?最解饞的是燉肉!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
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系。「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 ,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准。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杭州食秋桃:
江南一帶還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天津咬秋: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 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四川的立秋水:
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山東的立秋渣:
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么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範意識。

Ⅵ 天津立秋 吃什麼

立秋,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節時。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並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民間則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從唐宋時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天津特色: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 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Ⅶ 立秋吃什麼

立秋養生,飲食是很重要的,如果飲食不當,身體就會受到很大的損傷。中醫認為立秋的養生要訣是,護陽養心防暑濕。具體來說要注意攝入適當的補養之物,同時可多進搭配適當的湯水和粥品,這不但能清涼解暑、生津止渴,還能補養身體。

所以立秋不妨多吃黃瓜、茄子、南瓜、西瓜、南瓜花、銀耳、梨子、蜂蜜等等。

1、立秋吃黃瓜

南瓜花亦蔬亦葯,含豐富的蛋白質、多種維生素、植物纖維和鐵鈣等礦物質以及胡蘿卜素和氨基酸,還有清利濕熱的功效,能治療很多炎症。

不僅能夠養顏潤膚、強身保健,還能輔助改善睡眠質量和幫助孩子增長智力。做法也有很多,最常見的有清炒南瓜花、南瓜花餅和南瓜花湯,營養豐富而且味道清新,夏天不妨多吃一點。

Ⅷ 什麼叫做貼秋膘

貼秋膘是我國的一種傳統習俗,一般是在立秋這天。中醫有"苦夏"之說,夏季人群常有相對性脾胃亞健康之癥候。既有季節因素,也有心理因素,身體亦呈消耗之勢。一旦立秋,民間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稱之"貼秋膘"。貼秋膘習俗起始於清朝,尤其在北方地區民間流行較甚。一是因為秋季是收獲的季節,農民吃肉貼膘好有勁農忙;二是從文化講,我國唐朝、元朝、清朝等朝代,以胖為美,秋季吃好既可防病又可養生;三是北方冬天寒冷,貼秋膘可以禦寒,幫助度過寒冷的冬季。

貼秋膘也是用來補充營養用來抵抗即將到來的嚴寒的一種方式。俗話說「夏天過後無病三分虛」,依照祖國醫學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理,秋冬需要進補。秋季適當進補是恢復和調節人體各臟器機能的最佳時機。

(8)天津貼秋膘吃什麼擴展閱讀:

秋天補得好,一冬病不找,但前提是要補得好,如果補過了頭,每天的熱量攝入大於消耗,貼膘很快會演變成發福,高血壓、冠心病等就會接踵而至。以下幾類人切不可盲目貼秋膘:老年人、兒童、胃火旺盛者及胃腸疾病、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痛風等慢性病患者一定慎貼秋膘,以免因為短時間食用高油高脂、肥甘厚味的食物引發或加重原有疾病。

中醫認為貼秋膘一定要因人而異、因人而補。對於超重、肥胖的人切忌貼秋膘;對於體重偏低的,特別是屬於低體重的,可以適當「貼秋膘」。

Ⅸ 立秋吃什麼傳統食物

天津重視在初秋吃西瓜或哈密瓜,這意味著在炎熱的夏天天氣非常熱。當秋天來臨的時候,它會咬人。

江蘇和其他地方也在秋天開始的這一天吃西瓜,據說這可以避免秋天的痱子。

在浙江和其他地方,立秋每天一起吃西瓜和燒酒。人們認為它可以預防瘧疾。秋天開始的同一天,鎮上的人們買了一個西瓜回家,全家人圍在西瓜周圍咀嚼,那是秋天。

農民們吃秋天的食物要大膽得多。他們成群結隊地坐在瓜棚里的地上,在樹蔭下。他們正在啃紅肉西瓜、綠肉甜瓜、白生生的紅薯和金黃色的玉米芯。咀嚼秋天來表達,其實是一種收獲的喜悅。

(9)天津貼秋膘吃什麼擴展閱讀

立秋其他習俗

1、曬秋

每年初秋,隨著果蔬的成熟,黃陵進入了秋季最繁榮的季節。秋天曬干是典型的農業習俗。居住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形復雜,村莊里平坦的土地很少,不得不使用自己的房屋、窗檯和屋頂架曬莊稼或懸掛莊稼,這已逐漸演變成傳統的農業習俗。

村民們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曬莊稼的場景逐漸成為畫家和攝影師追求和創作的素材,並創造了「曬秋」的詩化名稱。

在這個國家的許多地方,秋天曬太陽的習俗正在慢慢消失。然而,在江西婺源的黃陵古村落,秋天曬太陽已經成為農民慶祝豐收的「盛大儀式」。繼黃陵秋日曬太陽被文化部評為「最美麗的中國象徵」後,它已演變成促進鄉村旅遊的「圖騰」和名片,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人來黃陵觀賞秋日攝影。

2、秋忙會

秋季繁忙的會議通常在農歷的七月和八月舉行。這是一個商業貿易會議,為秋季的繁忙做准備。有些是與廟會結合舉行的,而另一些是專為繁忙的秋季舉行的。

它的目的是交換生產工具、出售動物、交換食物和日用品等。它的規模與夏季奧運會相同,有騾子、穀物、農具、布料和京廣雜貨市場。今天,這樣的聚會都被稱為「經貿交流會議」。大會期間還將有戲劇表演、賽馬、猴子把戲和其他娛樂節目。

3、秋收互助

自從繁忙的秋季開始,農村地區就有一個共同的「秋收互助」的習俗。你幫我,我幫你。一群群人去地里收割成熟的玉米。第一批玉米需要移動四次: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和空的。婦女、老人和十幾歲的孩子一個接一個地扛著竹籠。

永遠不要說「猴子背著玉米,一個接一個」。「取而代之的是,他們把一隻放進籠子里,放在農場的一堆玉米穗里,最後用手推車把它拉回家。第一種作物將首先移動成熟的玉米穗和未成熟的玉米穗,然後再移動第二種作物。

第二和第三種作物以同樣的方式移動。最後,他們撈出茬子,把剩下的玉米穗,無論老少,一起搬回家。這取決於誰的玉米提前成熟,誰會先把它移走。它不會違反耕種季節,但也會允許穀物返回倉庫。

Ⅹ 立秋吃什麼有什麼習俗,立秋吃什麼有什麼講究

一、立秋的習俗吃什麼立秋節氣的食俗有哪些
立秋的習俗吃什麼——啃秋
在南京吃西瓜啃秋的習俗在古時就有了。傳說明代時有一年,南京城裡許多人長了癩痢瘡,有人便效仿廬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讓「癩痢」落疤自愈的故事多吃西瓜,結果瘌痢瘡果真好了。
因此人們就在入秋的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習俗。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來之意。
立秋的習俗吃什麼——山東吃「渣」
習俗:山東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
解說:秋天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很多地區的民俗帶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東是這一類民俗的典型代表。
立秋的習俗吃什麼——北京貼秋膘
習俗:老北京講究在立秋當日吃醬肘子,來為自己和家人補充營養。
解說:貼秋膘的習俗來源於「苦夏」。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上秤」,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以肉貼膘」,首選醬肘子。
立秋的習俗吃什麼——東北吃餃子
習俗:立秋一般是吃餃子或者包子,習慣叫「搶秋膘」。我搶你碗里的一個餃子,秋天就能體格健壯,補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解說:東北立秋的民俗與北京、河北等地區類似,都是關注立秋進補,模式也與東北人豪爽的性格有關,用「搶」的方式補秋膘。
二、立秋的7個習俗
1、秋忙會
秋忙會是立秋習俗之一,一般在農歷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備的經營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2、秋社
秋社也是立秋習俗之一,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
3、摸秋
夏歷八月十五日,是為中秋節。這天夜裡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謂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
4、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稱體重,並和立夏時體重對比。秋風一起,胃口大開,就想吃點兒好的,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所謂「以肉貼膘」。
5、稱水
舊時,老百姓分別在立秋前後用同樣大小的容器裝滿水,然後稱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後的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
6、啃秋
啃秋,又稱咬秋,漢族歲時風俗。即立秋日吃瓜。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
7、吃「渣」
山東、四川等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