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殿前是廈門島內最大的城中村嗎
反正挺大的就是,蔡塘也挺大
❷ 廈門城中村人口排名
廈門最大城中村的殿前村,
對於本地人來說,這里並不吸引人。因為這里的環境實在太差。食品衛生沒保障,各種各樣的垃圾到處都是,各種味道混合在一起。但是對於住在這里的人,這里簡直就是天堂。他們來到廈門,不是為了品嘗美食,不是為了旅遊,不是為了享受。他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攢夠了錢,風風光光地回家。於是他們勤勤懇懇的工作,不惜在這臟亂差的城中村居住,他們這么節儉,為的就是早些賺夠錢回家。
可成年人的生活里沒有容易二字。在殿前村,你常常能看到吃著饅頭的男人,他們比誰都想享受一下,但是生活不允許。你還能見到帶著妻兒的,他們一個家庭來到這里,就是為了某一天可以在這個城市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家。他們都在奮斗著,都在堅持著。
❸ 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鰲冠村的厲史
重要城市有省會福州及其他歷史文化名城泉州,漳州,長汀,特區城市廈門。 名勝以武夷山風景區,福州鼓山涌朱寺,廈門鼓浪嶼,萬石山等著稱。 福建具有山海優勢,資源豐富。盛產水稻,甘蔗,煙,麻,茶葉。龍眼,香蕉,柑桔,荔枝,枇杷,菠蘿為福建六大名果。 旅遊資源 福州市:福州西湖 鼓山風景名勝區 湧泉寺 白雲洞 福州辛亥革命紀念館 溫泉公園 鱔溪風景區 福州動物園 福州國家森林公園 福州國家森林公園鳥語林 茶亭公園 羅星公園(羅星塔) 左海公園 林則徐紀念館 林則徐故居 中國近代海軍博物館 馬江海戰紀念館 福州市博物館 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 金山寺 定光塔寺 北郊森林公園榕樹王 戚公祠 西禪寺 西禪寺報恩塔 福州文廟 金雞山公園 皇帝洞 福清市:石竹山/石竹寺(石竹山道院) 東張水庫 長樂市:冰心文學館 閩侯縣:兔耳山 林祥謙陵園 旗山國家森林公園 雪峰崇聖禪寺 閩清縣:宏琳厝古民居 羅源縣:禾山風景區 永泰縣:青雲山風景區 青雲山峽谷瀑布風景區 青龍瀑布 平潭縣:南寨石景 龍鳳頭海濱沙灘 連江縣:青芝山自然風景區 (29) 廈門市:鼓浪嶼 菽庄花園 皓月園 日光岩 鄭成功紀念館 胡里山炮台(榮光寶藏博物院) 南普陀 廈門園林植物園 廈門海底世界 廈門海滄大橋 海滄大橋橋梁博物館 海滄野生動物園 鰲園 陳嘉庚先生故居 同安影視娛樂城 火燒嶼生態樂園 廈門市青少年科技館 環島路(椰風寨、海韻游樂場) 廈門中山公園 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 英雄三島戰地觀光園 金榜公園 南順鱷魚園 鼓浪嶼鋼琴博物館 鴻山公園 嵩嶼電廠 景州樂園 湖裡公園 台灣民俗村 廈門國防教育展覽館 果樹觀光園金海樂園 集美學村 (29) 泉州市:清源山國家風景名勝區 開元寺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伊斯蘭教聖墓 清靜寺 南安市:鄭成功陵園 天心洞 雪峰寺 永春縣:牛姆林 安溪縣:蓬萊清水岩 德化縣:岱仙瀑布 惠安縣:崇武古城 (7) 南平市:茫盪山石佛山景區 溪源峽谷 武夷山市:武夷山風景名勝區 水簾景區 天游景區 一線天 三清殿 虎嘯岩景區 雲窩 大王峯 (8) 三明市:麒麟山公園 永安市: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鱗隱石林 十八洞景區 桃源洞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洪雲山石林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寧化縣:天鵝洞群風景區 將樂縣:玉華洞 明台寺 (5) 沙 縣:淘金山風景區省 泰寧縣:大金湖國家地質公園 莆田市:湄洲島國家旅遊度假區 媽祖公園 莆田縣:南少林寺 仙游縣:九鯉湖省級風景名勝區 (4) 龍岩市:閩西革命歷史博物館 龍岩國家森林公園 龍硿洞 龍岩市博物館 上杭縣:摩陀寨風景區 古田會議會址 才溪鄉調查紀念館 七峰山風景區 永定縣:永定客家土樓 (6) 漳州市:南山寺 龍海市:雲洞岩 漳浦縣:趙家堡 南靖縣:鵝仙洞自然風景區 樂土亞熱帶原始雨林 東山縣:風動石景區 (5) 寧德市:戚繼光公園 (1) 福鼎市:太姥山 牛郎崗海濱游覽區 周寧縣:九龍漈瀑布群 冠豸山位於連城縣城東1.5公里處,平地拔起,不連崗以自高,不託勢而自遠,外直中虛,方圓四十里,為福建省「十佳」風景區之一,也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冠豸山開發始於宋元佑年間,在石門湖築亭建閣,植以松竹,成為吟詩斗酒之地。元朝至正年間,縣尹馬周鄉辟為名勝,到了明代,壘城開池,築南北,塹關牆,鑿石磴,建書院,成為「上游第一觀」。 冠豸山山峻石奇,遠望 樂途遊民部落五周年 2007西藏聖地婚禮 航空旅行白皮書 黃金周出遊全攻略 如欲放的蓮花,又名蓮花山。因其峰似巨冠,故名冠豸。山中風景秀麗,獨樹一幟。蒼玉峽逶迤而入,一石若懸,流泉從石間穿過,聲出峽谷中,潺潺不斷,逾半山處,巨石之上立一松風亭,遊人在此傾聽濤聲,欣賞紅杜鵑,分外悅目賞心。半雲亭築在山間突出部,仰崖上古樹,鬱郁蒼蒼,如在半天。至滴珠岩,高壁峭立,獨留一面,明代名儒黃公甫題刻「冠旨」兩字,字徑數尺,蒼勁雄健。旁有乾隆翰林朱陽鐫刻的「上游第一觀」五字,是為閩江、九龍江、汀江發源地之一的佐證。過滴珠岩為芳蘭谷,谷中蘭花香馨遠襲。南面是石園,為清朝林赤章讀書處,岩洞深邃,可容數十人,岩頂石花叢植,雨天水從五老峰崢淙瀉落,又名「天上來」。過修竹徑,越桃源澗,吞紅咽綠,上十餘折,即為金字泉。金字泉邊有一水塘,名「清如許」,一線天倒映其中,成天地兩線,更添情趣。上有項南同志題寫的「萬峰朝斗」四個大字,過了一線天,便是「白雲深處」,旁有仙人所鑿的玉女池,平日仙水盈池,民間傳說冠豸山五姐妹常在此沐浴,得一冰肌玉骨之身。在白雲深處登五老峰,眺望城區,村舍錯落,田疇如畫,樓宇林立,九曲文川,繚繞如練;後眺倚勢,層巒疊嶂,笏峰屏列,萬石紛披。靈芝峰下為靈芝庵,折北行至小半山,相傳唐歐陽仙曾在此煉丹。「照天燭」從旁壑中拔地而起,絕無依傍,如紅燭高照,傲然燃空。
❹ 廈門太清宮門票是多少
廈門太清宮位於廈門島東南方曾厝垵村之曾山,在環島公路邊,緊靠廈門台灣民俗村,滿山相思樹,鬱郁蔥蔥,風景如畫,四季如春,得天獨厚,地處海陸要沖,依山傍海,面對大擔島,二擔島和大小金門,交通方便,乃海峽兩岸和東南亞華僑進香朝聖的古地。據《廈門志》記載,廈門太清宮原名天後宮,供奉媽祖神,初建於清朝初年,源遠流長。當年清朝皇帝雍正,乾隆等都給本宮御賜過匾額,褒嘉獎攜,甚是隆重。為此,這里一時曾成為道教聖地,信徒眾多。近代以來,由於動亂等原因,神遷宮毀,聖地廢圮,曾山逐漸成了荒涼地帶。
1990年,熱心於道教事業的林明霞道長,在有關方面的支持下,在華僑和廣大信眾的資助下,於舊址重建,改名太清宮,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已初具規模。重建起來的太清宮包括主殿,齋堂,客堂和住宿樓,建築面積達800平方米。主殿朴實大方,肅穆有序,儼然一派道教仙境。太清宮的主殿供奉道教尊神的聖像,宮觀裡面還有一些古香古色的對聯,顯得典雅,幽靜,一開始便吸引國內外許多熱愛道教的人們,近如附近的民眾,遠至台灣同胞和海外僑胞,紛紛前來進香朝拜。
不要門票!
❺ 廈門的歷史!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國民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有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
❻ 歷史上出開國君王最多的城市是哪一個,10個開國君王,名副其實的帝王之鄉
這個名副其實的帝王之鄉就是江蘇省的徐州,一個有著六千多年歷史的知名城市,不僅歷史悠久,還是個出了很多名人的城市。光是開國皇帝就出了十個,也真是夠贊的。
劉邦我們都知道,他是土生土長的徐州人,和項羽在戰爭中勝出,建立了漢朝。漢朝是一個很強大的王朝,國富明強文化也是很繁榮的。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明朝是一個很強也很有故事的朝代。除了這兩個,其他的就是孫權,劉備和曹丕都是三國時期的,一個東吳一個蜀漢一個曹魏,劉秀是東漢,劉裕是南朝的劉宋,李昪是五代十國的南唐,蕭道成是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朱溫是五代時期的後梁。
❼ 誰知道廈門市海滄區青礁村有什麼神話傳說
你說的是慈濟東宮的傳說嗎?
東宮奉祀北宋神醫吳本。吳本,又稱吳真人、大道公、保生大帝,
同安白礁人。東宮原為五殿。據說,南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率師東征,收復台灣。出征前到東宮向保生大帝許願,請大道公隨船護航助戰,收復台灣後重建東宮。可台灣收復後,青礁已是清朝治下,無法還願。於是,鄭成功命在台南學甲鎮建造慈濟宮。從此,吳真人就在台灣生根。鄭成功的「忠貞軍」的閩南子弟約定在每年三月十五日在學甲遙祭大陸的祖宮,稱之為「上白礁」,成為慣例,延續至今。如今,台灣有供奉保生大帝的宮廟200多座,善信甚眾。
❽ 福建廈門哪個鎮村上最富有
曾厝垵村!
家家都做家庭旅館,年租金隨隨便便都是十幾二十萬!
❾ 廈門有關鄭成功的地方
鄭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際民族英雄。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漢族,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公元1624年8月27日誕生於日本長崎縣平戶千里濱,史書記載他「少年聰敏,英勇有為」。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祖籍河南省固始縣汪棚鄉鄧大廟村。弘光時監生,明紹宗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抗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台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更使他彪炳千古,青史留名。但當時台灣因為處於熱帶再加上衛生條件比較差,鄭成功到了台灣沒多久就染上了疫病,並於1662年6月23日(農歷五月初八)病逝,在世38年。
[編輯本段]效忠君國 抗擊滿清
清軍入關,占據北京城後,又於順治二年(1645年)消滅了明朝遺臣擁立的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的弘光政權,於是有明室血統的明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年號為「隆武」。隆武帝封鄭芝龍為建安伯,後加封平國公。鄭芝龍帶著當時21歲的鄭森去拜見皇帝謝恩,在會面中皇帝問起該如何救國,鄭森用南宋岳飛的話說:「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隆武帝很贊賞鄭森的對答,賜姓為明朝的國姓朱,改名為成功,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鄭成功22歲任南明隆武帝御營中軍都督。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學士洪承疇的招撫下,鄭成功的父親認為明朝氣數已盡,不顧鄭成功的反對,隻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軍在這時掠劫鄭家,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為免受辱於清兵,切腹自盡。「國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嶼(小金門)起兵,旗幟上的稱號是「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朱成功」。永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曆年號,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亦有稱其為鄭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勝利,殲滅駐閩清軍主力。後揮師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廣東揭陽。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遠大將軍濟度率兵約3萬入閩,會同駐閩清軍,進攻鄭軍。鄭成功利用清軍不善水戰的弱點,誘其出海作戰,次年四月將其水師殲滅於廈門圍頭海域。在起義後的16年間,鄭成功據地在現今小金門和廈門(當時為一小島,並沒有和大陸連在一起)一帶的小島,完全控制了海權,以和外國人做生意收集資金,籌備軍力,並且深入內陸廣設商業據點,收集許多有關清軍與朝廷的情報,曾經幾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議和以爭取時間恢復兵力。期間,降清的鄭芝龍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寫信給鄭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詔冊封鄭成功為靖海將軍海澄公,鄭成功堅辭不受;順治十四年(1657年),鄭芝龍與鄭成功私信被清廷截獲,以通敵罪流徙鄭芝龍於寧古塔。
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軍攻陷雲南省城,永曆帝危急。鄭成功與魯王的大將張煌言位牽制清兵,統率水陸軍17萬北伐,次年入長江,克瓜洲、鎮江,圍南京,並收復南京附近及安徽部分地區。鄭成功派張煌言去蕪湖,守住這個南京以西的沿江重鎮,鄭成功自己則帶兵進攻南京城。清朝鎮守南京的是兩江總督郎廷佐,此人非常狡猾,為拖延時間,等待援兵,便使了一個緩兵之計,假意要向鄭成功投降,使鄭成功放鬆了警惕,而暗中派人出城求援。七月二十三日拂曉,鄭成功的軍隊遭到清軍的襲擊,傷亡慘重。鄭成功率領余部退回廈門根據地。鄭成功撤退後,張煌言在安徽獨木難支,也被清軍殺得大敗,化裝逃回浙江,安徽及南京附近的地方又被清軍佔領。雖然在這次進攻中,鄭成功因輕敵而功敗垂成,但它動搖了清朝在東南的統治,也震動了北京清朝中央政府。
順治十七年(1660年),鄭成功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朝福建總督李率泰和清將達素所率水師4萬餘人,軍威復振。
鄭成功最重要的盟友——晉王李定國
若說鄭成功一生最大的遺憾,,莫過於與西南抗清領袖李定國的關系。
鄭成功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當世知名度遠在李定國之上。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李定國是他生平最敬重之人,是他最親密的戰略盟友,還是他的至親「老親翁」,一個是南明的西寧王(後封晉王),一個是南明的延平王(後封潮王),地位和影響力尚在定國之下。(成功的侄女嫁給了定國長子,後來清兵大舉進攻雲貴,南明兵敗與丈夫一起被殺)
鄭成功生平最光輝的業績,不是收復台灣而是抗擊清兵,與李定國一個在雲南廣西,一個在東南沿海,頻頻給與清兵致命打擊,支撐南明政權長達二十年之久,堪稱擎天雙柱;逼迫清廷不得不做出讓步,為後來的「康熙之治」打下基礎。
他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但不只是因為他收服台灣,更是因為他頑強抗擊清兵侵略,為南洋海外華人提供保護,創立「天地會」留下抗清火種,一直延續到數百年後的「同盟會」。
史學界論述李定國與鄭成功關系的文章不少,大多是從他倆都堅持抗清,戰績遠非其他抗清武裝所能比擬,而且又書信往返,締結為姻,故贊揚之詞充塞史著,彷彿二人都是忠貞於復明事業、共赴國難的佼佼者。
但是,就歷史事實而言,會師廣東的計劃是李定國制定的,在、1654年(順治十年、十一年)他夢寐以求的就是同鄭成功東西夾攻,邁出收復廣東、重整山河的第一步。然而,這只是定國一廂情願,鄭成功並不想這樣做。原因不是他看不到會師廣東是南明中興的關鍵一著,而是鄭成功把以他為首的鄭氏集團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研究鄭成功起兵以後的整個經歷,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很有大志的人,在明、清對峙,國土分裂的情形下,他鑒於自身力量不夠強大,在政治影響上也無法同明、清兩個並存的政權爭奪民心(包括官紳),因此,他的策略是明、清兩方誰能讓他獨斷專行,或者說割地自雄,他就奉誰「正朔」。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的理想是做一個「縱橫而所之」的「鳳凰」,不願成為「檻阱之中」的「虎豹」。所以他會說出這樣的話:「清朝若能信兒,則為清人;果不信兒言,則為明臣而已。」總之,只能「遙奉」,不能「受制於人」。這就是他和後來的鄭經一貫提出的「比於高麗」的思想根源。
清廷多次招撫(鄭方稱為「和議」)之所以失敗,正是因為只給他高爵厚祿,決不答應給他以相對的獨立性。在這種條件下,鄭成功只能做一個「明臣」。同樣的道理,他的「始終為明」並不意味著他願意毫無保留地服從明朝廷的調遣,恪守臣節。在東南沿海,隆武帝遇難後,他「始終為唐」(張煌言語),對近在咫尺的魯監國以客禮相待,而且極力設法使原屬魯監國的兵將聽命於己。對永曆朝廷,他的內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希望奉永曆正朔的原大西、大順軍和其他抗清勢力能支撐下去,拖住清朝的大部分兵員,藉以減輕自己的壓力。另一方面,他是很有政治頭腦的,預見到如果應定國之約出動主力東西合擊,必勝無疑,隨之而來的是閩粵兵連一體、地成一片,遙相呼應的局面就要改觀。
鄭成功不會不考慮到自己的相對獨立性將受到很大限制,軍政大事要稟承於朝廷,否則就難逃僭越之議。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兵力、爵位和聲望上都略遜於李定國,加以李定國同永曆朝廷的關系比他更密切,這些因素必然在鄭成功的深謀遠慮之中。所以,無論李定國制定的戰略如何正確,也不管定國為了實現南明中興對他怎樣苦心相勸,鄭成功總像一根插在閩海地區的彈性鋼條一樣,外力的大小隻能造成他左右搖晃的程度,最後還是我自巋然不動的南天一柱。明清之際最優秀的軍事家李定國的悲劇在於:出滇抗清前期遭到孫可望的嫉恨,無法在湖廣(今湖南、湖北)、江西戰場上施展雄才大略;中期寄厚望於鄭成功連兵粵、閩,會師北上,得到的回報是虛應故事,新會戰敗,喪師失地,南明中興從此無望,他所能做的只是效法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鄭成功對廣東潮州地區一直非常重視,這是鄭氏家族軍糧的主要來源地。鄭鴻逵和鄭成功多次進兵潮州原因就在於此。但他的意圖卻是希望把潮、惠地區據為自己的糧餉、兵員補給地,而在鄭軍和永曆朝廷之間最好是留下一片清方管轄區,打掉這座隔火牆對鄭氏集團不利。於是,他在李定國心急如焚的情況下,一味採取拖延推宕的策略。上面已經說過,李定國部署二次入廣戰役在半年前就已經把預定的會師日期通知了廣東義師,決不可能不通知指望在全局戰略中發揮關鍵作用的鄭成功。
四月間定國在高州派遣的使者到達廈門後,鄭成功正同清方「和談」,將使者軟禁。八月才派李景為使者來到定國軍中,定國的回信中說「茲不穀已駐興邑」(廣東新興縣),據為定國治病的陳舜系記載,他在八月十六日隨定國大營往廣、肇(新興屬肇慶府),可以證明這封信寫於八月十六日以後,信中所說「五月至今,所待貴爵相應耳」,是說他四月派出使者預料五月可得迴音,不料等到八月,成功使者才姍姍來遲,帶來的消息又不明確。定國的回信除了明顯地流露出不滿情緒,仍抱有會師的極大希望,「慎勿然諾浮沉,致貽耽閣。要知十月望後,恐無濟於機宜矣」,真可謂語重心長。
從《先王實錄》中得知,李景和定國使者攜帶復信返抵廈門不遲於九月初三日,「藩得會師二書,即欲調兵南下勤王。以虜使在泉,令差暫住金門」。然而,他偏要拖過定國信中指定的十月望前(十五日以前)師期,到十月十九日才「遣師南下,與晉王(是時李定國尚未封晉王)等會師勤王。委左軍輔明侯林察為水陸總督,提調軍中一切機宜;委右軍閩安侯周瑞為水師統領」,率兵數萬、戰艦百隻,「克日南征」,同時派官員林雲瓊齎勤王師表詣行在,並持書會晉王等(定國時為安西王),書雲:「季秋幸接尊使,讀翰教諒諒,修矛戟而奏膚功,大符夙願。……茲疊承大教,寧忍濡滯以自失事機?奈尊使到敝營時,值南風盛發,利於北伐而未利於南征。……即欲遣師南下,與貴部共取五羊,緣風信非時,未便發師。……茲屆孟冬,北風飆起,即令輔明侯林察、閩安侯周瑞等統領,揚帆東(?)指,雖愧非順昌旗幟,然勉效一臂之力。水師攻其三面,陸師盡其一網,則粵酋可不戰而擒矣。」
鄭成功這次出軍有幾點很值得注意。第一,鄭成功自起兵以來凡遇重大戰役都親臨指揮,這次入粵之戰對南明和清方都關系重大,西線是安西王李定國任主帥,給他的信中又反復強調了會師廣東的戰略意義,如說「粵事諧而閩、浙、直爭傳一檄」,那麼,他為什麼不肯親自統軍西上呢?惟一的解釋是他已有卸責於下的准備。第二,鄭成功在眾多將領中選擇林察出任水陸師正提督可謂獨具慧眼,永曆朝廷初立之時正是這位林察擁立紹武政權,大打內戰,這時讓他統軍接應永曆朝廷的主力在某種意義上確實是「最佳人選」。第三,鄭成功是一位久歷戎行的統帥,在給其弟世忠信中也說自己「用兵老矣」,何況鄭軍同清軍作戰時幾次因救援不及時而失城喪師,他當然明白「勝負之際,間不容發」的道理,那麼,他在九月初收到定國諄諄囑咐的十月十五日為鄭軍到達指定位置的信後,為什麼要拖到十九日才調集官兵「克日南征」呢?第四,鄭成功自上年就已知道李定國東西夾攻,一舉恢粵的計劃,其間定國還再三遣使催促他領兵接應。
在帆船時代里,海上航行受季候風影響較大,無疑是事實。但在這樣長的時間里鄭成功沒有出兵決不能用「風信非時」來解釋,否則,鄭、李使者又怎麼能往來海上?何況,上年(年)六月至八月鄭成功曾經率領舟師南下潮州、揭陽;下年(1655年)八月鄭成功又曾派舟師南下廣東,九月佔領揭陽、普寧、澄海三縣,證明秋季並不是不可能南征。退一步說,順治十年()李定國計劃次年東西合攻廣東之時,具有豐富海上經驗的鄭成功如有會師誠意,也應當把海上用兵的最佳時間通知李定國,以便定國確定東西會師打響的月日。明眼人不難看出鄭成功的態度曖昧。第五,最引人注意的是,鄭成功派出的援師行動極其緩慢,有大造聲勢之形,無實際作戰之心。
從清方檔案來看,十月初一日鄭成功發牌調集兵將,部署南征事宜;初四日他親臨銅山(今東山縣)視察兵丁、船工,「授輔明侯林察為正提督,閩安侯(周瑞)為副提督,管轄一百艘大船,派往廣東與西部賊兵會合」。十月二十二日,清廣東水師副將許龍報告,「上游有數百隻船集結,閩安侯周瑞、輔明侯林察有率兵南下之勢。蓋於二十三、二十四日起程,有言去碣石,有言去廣東」。十一月十九日,林察部泊於南澳扎營,「商議軍務」。銅山距南澳不過百里,鄭成功信中說「茲屆孟冬,北風飆起」,正值順風,一天可到。鄭成功十月初四日在銅山閱兵命將,一個半月之後才停泊南澳扎營商議什麼軍務。又過了一個星期即十一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林察等率領的舟師三百餘艘進至廣東海豐磡寨村(當即瞰下寨,在海豐縣南海濱)。十二月初五日,林察領船隻四百餘號、士卒三萬余眾進抵平海所(今惠東縣平海)。同月十四日林察派出一隊白艚船駛抵大鵬所(與平海隔大亞灣)征輸村寨糧米,在這里遇著了廣東沿海義師李萬榮、陳奇策的隊伍,據清方偵察,李萬榮曾以豬、酒犒勞鄭軍。十五日,林察等部乘船三百餘艘駛至佛堂門外(在虎門南面二百餘里處,距廣州四百餘里)。
上文已說過李定國在新會戰敗的日期是十二月十四日,也就是林察所遣部分船隻到大鵬所同李萬榮、陳奇策義師相遇的那一天。當時李萬榮等只知新會正在激戰,不可能知道定國敗退,幾乎可以肯定是由於他們的極力勸說,林察才在一天內即從平海進至佛門堂。大約幾天之後,他們必定從廣東義師處得到定國大軍戰敗急速西撤的消息,在海面觀望了很長時間(其中必有派人向鄭成功請示之事),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返回廈門。
明、清雙方留下的檔案和記載都表明,鄭成功雖然派出了軍隊,卻沒有參戰意圖。清閩、粵兩省高級官員非常注意鄭軍動向,向朝廷報告林察等南下的日期和活動頗為詳細,卻沒有任何交戰之事內容,也就是說林察、周瑞部決不是遭到清軍阻擊不能早日到達定國指定位置;從十月初四日到十二月十四日磨蹭了兩個月零十天才駛抵平海,派出部分兵船去大鵬所村寨徵收糧食,而楊英記載林察、周瑞出兵時,他以戶科身分同忠振伯洪旭「照議」計發行糧十個月,可見也不是由於糧餉不足。剩下的惟一解釋就是鄭成功在命將時即已親授機宜:不可假戲真做。這一判斷不僅可以從上述鄭軍處處拖延時日上看出,從清方檔案和鄭方紀載中也找不到任何作戰痕跡,給人印象似乎是鄭成功組織了一次大規模南海旅遊,對組織這次改變明、清戰局的戰役的李定國採取了虛與委蛇的手段,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台灣外紀》卷四記林察、周瑞返回廈門後報告「舟師次虎頭門(即虎門),偵知李定國戰敗,梧州失守,不敢進兵,還師」。鄭成功玩弄權術,責備林察、周瑞等「勤王入援,君命原無俟駕,逗遛觀望而回,朝典何在?爾等合心畏避,當盡正罪」。隨即下令將周瑞「削職奪爵,解其兵柄,永不敘用」;林察等人降級有差。在給李定國的信里寫道:「客歲蘧使遙來,同仇同袍之訂,甚符夙心。用是敿干敹胄,大集樓船,方刻程期,而敝員李景復以台命至,展讀再四,知殿下內急君父之憂,外切仇讎之痛;不佞恨不能征帆悠忽,直掃珠江,同挈故土以迎乘輿。詎意船師未到,而大師已先班回數日。有貴部官兵自粵來投者,細訊其故,蓋以驕兵致挫。勝負兵家之常,不足深憂。但敝船逗遛,既不能先期會師,又不能奮圖後援,實與有罪焉。已將水陸各將,審定功罪,乃知依違不前者,閩安侯周瑞,已重行捆責,革職閑住,乃念其有功,不然已正法矣。……」
鄭成功對南征諸將的處理和復李定國書是大有講究的。1654年能否實現東西合擊,奏捷廣東,直接關系著永曆朝廷的前途,是非同小可的一次重大戰略行動。鄭成功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統帥決不至於看不到這一點。他的信中輕描淡寫地說「勝負兵家之常,不足深憂」,把關鍵性戰略意圖未能實現等同於一般戰役的勝負,可說是官樣文章。信中首先批評了李定國「驕兵致挫」,然後才談到自己的舟師「逗遛」、「依違不前」,意在把戰役失敗的主要責任歸咎於對方。我們不能說李定國沒有犯過驕傲輕敵的錯誤,但是新會戰役的失敗卻決不能說成是定國「驕兵致挫」。
在人員處理上,鄭成功治軍之嚴,在歷史上很著名,惟獨對這次對南明有決定命運意義的戰役中逗留不進的將領卻輕輕發落了事。林察是南征主將,鄭成功卻把「依違不前」的罪責加在副提督閩安侯周瑞頭上,原因是林察為鄭氏嫡系將領,周瑞原是魯監國將領,親疏之分顯而易見。順便說一下,鄭成功的跋扈自雄在致定國信中也有充分的表現。按明、清制度大將專征時皇帝授予的最大權力僅限於副將以下違反節制可以不經請旨以上方劍處斬。周瑞位居侯爵,成功信中說「念其有功,不然已正法矣」,完全是一國之主的口氣。總之,南征之役無功而返是按照鄭成功自己的意志行事殆無疑義。
綜上所述,—1654年李定國策劃的廣東之役,是南明中興的最後一次機會。定國計劃的重點是聯絡鄭成功東西合擊,配合廣東各地義師首先全殲廣東清軍,再展宏圖。在這三股抗清力量中,李定國軍和廣東義師都是全力以赴的,只是由於鄭成功志不在此,終於功虧一簣。廣東義師為了實現定國的戰略意圖表現的積極性頗足稱贊。在定國新會戰役失敗之後負責聯絡廣東義師的明兩廣總督連城璧仍然為這一東西合擊戰略奔走呼號。他在1655年六月給永曆朝廷的奏疏中呼籲:「所望西師迅發,閩帆再揚,而臣與輔臣郭之奇一鼓再鼓,乘敵之疲,用我之壯,粵東不足平也。」次年(1656,順治十三年,永曆十年)七月,連城璧又在疏中說他聯絡的粵中義師「堅處海濱,……枕戈以待王師重來,與閩師期會,收前此未濟之功」。由於李定國在新會戰役中兵員器械損失較大,又急於趕赴安龍迎接永曆帝入滇,顧不上粵東戰場了。大好良機付之東流。
❿ 哪個地方皇帝出得最多
第一個開國皇帝當然是秦始皇嬴政,問題是秦始皇是個世襲諸侯,所以按照目前的戶口辦法說,他的籍貫是咸陽,也就是陝西人。如果是祖籍來講,據歷史學家普遍比較認同的說法是他是甘肅禮縣人,當然這個祖籍可能是秦始皇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出生地了。本著尊重事實,著眼現實的角度,我個人把秦始皇歸為陝西人,希望甘肅人不要生氣。
第二個開國皇帝為西漢的劉邦,傳奇平民皇帝,沒有什麼爭議,他是秦朝泗水郡沛縣人,今江蘇沛縣人。
第三個開國皇帝為新朝的王莽,雖然名聲不佳,篡權上台,沒坐多長時間,但是畢竟也有了自己的國號,在歷史上也書寫了一段傳奇。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今河北大名縣東人。
第四個開國皇帝為東漢的劉秀,南陽蔡陽人,今湖北棗陽西南人。
第五個開國皇帝魏國曹丕是沛國譙縣人,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第六個開國皇帝蜀漢劉備,籍貫復雜一些,因為他是皇親,祖籍江蘇沛縣,出生於河北涿縣,今河北涿州,認定為河北人應該沒有什麼疑義。
第七個開國皇帝吳國孫權是吳郡富春人,今浙江富陽人。
第八個開國皇帝西晉的司馬炎是河內溫縣人,今河南省溫縣西南人。 亂世到了,南北朝時期到了,不過也好,皇帝一下子就多了起來。 第九個開國皇帝南朝的宋武帝劉裕,彭城人,今江蘇徐州市人。
第十個開國皇帝南朝的齊高帝蕭道成,東海蘭陵人,今山東棗庄人。
第十一個開國皇帝南朝的梁武帝蕭衍,蘭陵人,今江蘇常州人。
第十二個開國皇帝南朝的陳武帝陳霸先,吳興下若里人,今浙江省長興縣人。
第十三個開國皇帝北朝魏道武帝拓跋珪,出生在參合陂,今內蒙古涼城人。
第十四個開國皇帝北朝北齊文宣帝高洋,渤海燕人,今河北景縣人。
第十五個開國皇帝北朝北周孝閔帝宇文覺,郡武川人,今屬內蒙古人。
亂世結束了。
第十六個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弘農華陰人,今陝西省華陰縣人。
第十七個開過皇帝唐高祖李淵,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省靜寧縣人。
中國歷史上又一個亂世來了,五代十國,雖然短短五十四年,可出現了很多的皇帝,根據較為權威的說法,目前這段時間多定義為五代,不提十國,所以不統計十國的皇帝。
第十八個開國皇帝後梁太祖朱溫,宋州碭山,今安徽省碭山縣人。
第十九個開國皇帝後唐庄宗李存勖,應州人,山西。
第二十個開國皇帝後晉高祖石敬瑭,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南人。
第二十一個開國皇帝後漢高祖劉暠,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南人。
第二十二個開國皇帝後周太祖郭威,邢州堯山人,今河北省隆堯縣人。
亂世結束,中國最長的王朝來了。
第二十三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涿郡(今河北涿縣)人。他究竟該算河南人還是河北人也一直有爭議,如果參考目前的戶籍標準的話,他應該是河南人,因為他的父親是在河南洛陽做官的武將,肯定戶籍在河南,他歸到河南,應該也沒太大問題。
第二十四個開國皇帝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出生於迭剌部霞瀨益石烈耶律彌里,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東。
第二十五個開國皇帝金太祖完顏旻,今黑龍江哈爾濱東南阿什河人。
第二十六個開國皇帝非常之強悍、大名鼎鼎,元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蒙古人,大家都知道,沒有意義,但是究竟是內蒙還是外蒙,目前有疑義。定為內蒙古人吧。
第二十七個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大名鼎鼎,平民皇帝,安徽鳳陽人。
最後一位開國皇帝,大家很熟悉了,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赫圖阿拉人,今遼寧省新賓縣人。
封建王朝就此終結,大家歡呼!!!
經過艱苦的統計工作後,結論馬上就要出來啦:1.河北:王莽,劉備,高洋,郭威,共計4位;內蒙古:拓跋珪,宇文覺,耶律阿保機,鐵木真,共計4位;
2.山西:李存勖,石敬瑭,劉暠,共計3位;江蘇:劉邦,劉裕,蕭衍,共計3位;安徽:曹丕,朱溫,朱元璋,共計3位;
3.陝西:秦始皇,楊堅,共計2位;浙江:孫權,陳霸先,共計2位;河南:司馬炎,趙匡胤,共計2位;
4.湖北:劉秀,1位;山東:蕭道成,1位;甘肅:李淵,1位;黑龍江:完顏旻,1位;遼寧: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位。最後,得出開國皇帝最多的省份是--------河北省和內蒙古自治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