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廈門人說的閩南話和台灣人說的台語(也是閩南話)有區別嗎
閩南語本身在大陸語言學的分類上屬於漢語族中閩語的一種,主要分布在福建和台灣,閩台片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和台灣的各市,原則上口音會有些許的差別,本身泉州和廈門差別就挺大的,像晉江石獅一帶和廈門明顯口音不同,不過只要不是說得太快,基本上相互都能聽得懂,廈門的閩南語和台灣應該是比較接近的,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⑵ 全台灣人說的所有閩南話和全廈門人說的所有閩南話口音完全不一樣是嗎
以下供參考
台灣說的閩南語源自大陸閩南地區。
隨著時代增長,及兩岸隔離,部分閩南語用語會有不同。
但不會完全不一樣,大部分還是能聽懂及溝通的。
⑶ 台語和閩南語是一種語言嗎兩者到底有什麼區別
成為在台灣占優勢地位的語言,並逐漸演化為有別於原鄉特色的語言,並於日治時期以「台灣話、台灣語、台語」稱之,區分其他語言。另一方面,「台灣話」一詞在廣義上可指「台灣流通的各種語言」,包括台灣原住少數民族語、閩南話台灣語。
台灣話也是閩南話,只不過是閩南話里的一種腔調而已,吟唱詩詞在發音上幾乎是一樣的,這足以說明為什麼許多佛經中音譯或意譯使用普通話無法了解其意旨,而用閩南語卻好理解;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法師常常感嘆,閩南語漢音之失傳對誦讀佛經的人是極大的損失。
⑷ 台灣話的區域差異
一般而言,在所有的閩南語當中,台灣閩南語與廈門話在發音上最為接近6,同時兩者也有一些差異。一些學者指出,這兩種語言在語言形成的角度來說至少有以下四種不同:
台灣各大城市的居民並非直接由漳州和泉州搬過來的;而廈門的居民則大多直接遷自漳州和泉州。
早在17世紀明末清初的時候,大批的移民就已經移居台灣,因此台南建府的時間相當早;而廈門市的急速興起,則是19世紀五口通商以後的事。
台灣由於交通、學校制度、電視、廣播事業發達,工商業、徵兵、就業、就學所帶來人口的流動量和交流量遠超過福建,以致於台灣閩南語的內部差異微小,互相通話毫無阻礙。廈門話雖然素有「閩南話的標准話」之威信,范圍卻只限於廈門市和它的近郊,不論是人口或地域,都不如內部差異微小的台灣閩南語。
廈門的住民和泉州、漳州之間的來往從來沒有斷絕過;而台灣跟大陸居民的往來,曾有清代的海禁、日本的統治、國共的對立等,彼此影響的機會比較小。 而歷來對於台灣閩南語與廈門話語言本身的比較研究,學者們一致的結論是:雖然台灣閩南語與廈門話都是由漳州話和泉州話混合而成,但二者混雜的方式不太一樣。其中在語音及語法上的差異很小,尤其台灣閩南語中的台北話跟廈門話在語音上最為接近。台灣閩南語和廈門話最主要的差異是在詞彙方面,約有10%的不同。這些詞彙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兩地因受本身自然或文化環境的影響而產生的特有詞彙。如:鶴佬話的大甲藺、在來米、九孔、花枝、唐山……等。
對於同一個事物或概念的用詞有異。如:「黑板」在台灣閩南語是「烏枋(o·-pang)」,廈門話是「烏牌(o·-pâi)」。「鈔票」在台灣閩南語是「銀票(gîn/gûn-piò)」,廈門話是「紙字(chóa-lī)」……等。
有些詞語,詞義范圍的大小不同。如:「烏白(o·-pe̍h)」在台灣閩南語可指(a)黑和白。(b)胡亂。如:烏白講、烏白做。廈門話則無(b)義。又如「古意(kó·-ì)」在台灣閩南語意為「忠厚老實」;廈門話除此意之外,另有「古道熱腸」之意。
由於兩地的華語詞(普通話)不同而帶來的差異,表現在現代的、科技的詞彙上。如:鶴佬話的「電腦」,在廈門話里也可以稱為「計算機」。台灣閩南語的「計程車」廈門話也常被稱為「出租汽車」……等。
台灣閩南語因歷史背景而特有的外語借詞,尤其是日語借詞為數眾多,是其他各地閩南語所沒有的。如:甲(土地面積單位,荷蘭語)、放送(廣播,日語)、tha-tha-mih(榻榻米)、水道水(自來水,日語)……等。(詳見下一節的說明) 廈門自19世紀中葉成為通商口岸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中國閩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廈門話也逐漸成為閩南地區的優勢方言,取代了早期泉州話、漳州話的地位而被視為是閩南話的代表。而台灣地區在日治時期到40、50年代之間,也確實有把廈門話視為台灣閩南語的標准語並加以仿效的傾向。但這種觀念在現在已經消失,由台灣民間語言及媒體語言的自然使用、字典詞典及教科書的編輯等看來,所使用的都是台灣閩南語而不是廈門話。
⑸ 台灣話跟福建的閩南語差不多嗎
我是廈門人,台灣的藝人陳亞蘭現在常年在廈門衛視主持《娛樂斗陣行》,全程基本台語主持,我都完全聽得懂啊,而且我們這里台商遍地是,說台語我們都聽得懂,雖然必須承認有一些用法和發音有差異,但是完全不影響交流。我至今還從來沒遇到什麼聽不懂的問題。
就廈門話和台灣話的差異來說,比北京話和東北話的差異還要小,完全沒有障礙的。廈門本島的發音和廈門島外又有些微差異,和漳州泉州又有差異,但是只要是閩南話,溝通就基本不存在問題。 看了上面幾個朋友的回答,說實話,有時候我們這里聽泉州話,比如泉港、安溪那裡的,感覺差很多,其實會發現,主要是體現在語音語調上面,而用詞都是幾乎一樣的,都可以聽得懂啊,廈門這里很多挑擔子賣水果和菜的,很多都是漳泉來的,照樣交流無障礙啦。
據我的經驗,廈門腔和台北腔比較接近,南台灣的腔和漳州泉州那裡的比較接近,比如看《海角七號》的時候就能明顯感覺出來。
另外, q125046508朋友,其實你來廈門,就應該發現,現在是外來人口太多了,所以城市裡的繁華地段很多都是說普通的,但是你到坊間巷陌走走,就會發現真正的廈門本地人都是說閩南話的,到了島外農村,甚至非常非常多的農村人根本就不會普通話,我們城市的本地同學之間交流通常也是用閩南話。情況就是這樣的。
⑹ 你覺得泉州、廈門、漳州、台灣哪個地方閩南話更正宗
聽過廈大語言教授的課,她說泉州腔比漳州早,是因為第一批中原移民先到達的泉州,幾百年後第二批到漳州。
不可否認,泉腔曾在歷史上是閩南話的標准腔。為什麼說泉腔歷史上強勢呢?一是繼承中古發音的梨園戲南音以泉腔為主,而梨園南音又從中原宮廷音樂演化而來,即使漳州人唱南音也必用泉府音。二是南宋趙氏皇族南外宗正司設於泉州,使得泉州從政治地位文化地位上高於漳州,當然就以泉腔為宗了。至於漳州腔是明代閉關鎖國後,月港走私興起,經濟地位提高,外出人口多,當然明清階段以漳州腔為主。可以參考台灣咯,明代以前前往台灣的大家族基本以泉腔為主,明清時期前往台灣的家族以漳州腔為主。泉州在北,故而台灣中部如鹿港標准泉腔,漳州在南,故而台灣以南以漳州腔為主。
至於廈門腔作為現代閩南語標准腔,是人為規定,那是因為融合泉漳語音語調特點,便於解構閩南語。當然研究古漢語或閩南方言的學者更多的採用泉腔,
原因有以下幾個:
1.泉腔資料完整,特別是發現的梨園戲、南音戲本完整且量大,通過擬音發現和中古音有形似,所以學者當然文史資料多就以泉腔為主要研究對象了
2.在發展中,漳州腔受到閩西、客家等方言影響,語音出現個別變異,學者在研究中需要甄別變異因素,比較麻煩,當然也就少了。
3.就影響力而言,不可否認由於海上絲綢之路關系,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地還是大部分講泉腔,研究文化交流的學者做比較研究也就以泉腔為主。
⑺ 要和台語發音最接近.是學廈門話好還是泉州話,漳州話好
其實最接近應該是廈門的!
因為廈門的台商最多,
口音原來就很接近,
再來接觸的時間也比較多,
所以學廈門發音會容易些!
而泉州或漳州話都應該聽的懂,
可能只是有一些專用名詞不相同罷了!
你自己深入學習後就會明白了!
⑻ 台灣口音跟大陸哪個地區的口音最接近,跟大陸哪個地區的口音差最多
和福建的口音最接近。
閩南語,據傳起源於黃河、洛水流域,在西晉時期、唐朝、北宋遷移至福建南部,發祥於福建泉州。現主要分布地除閩南地區和台灣地區外,還分布於閩東北地區、浙東南區、及廣東潮汕地區(汕尾、揭陽、汕頭、潮州) 、粵西地區(湛江、茂名、陽江)、粵港澳大灣區(中山、香港) 、海南島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華人社群。全世界使用閩南語的有7000多萬人。
"閩南語"一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學術上泛指閩南語的集合,狹義則僅指閩台地區之閩南語。台灣及西方學者多認為是一種語言,屬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在大陸語言學的分類上,屬漢語族中閩語的一種。
閩南語在各地有不同稱呼,例如在中國大陸常被稱為泉州話、漳州話、廈門話、福建話、河洛話、潮汕話、雷州話、汕尾話(古代河南話)、學佬話等;在台灣亦被稱為台灣話、河洛話或福佬話,在東南亞的海外華人則稱為福建話(Hokkien)或咱人話(台閩字寫作咱儂話)。
⑼ 全廈門說的閩南話和全台灣說的閩南話完全一樣嗎
在語言學上,廈門閩南語和台灣閩南語同屬閩南語泉漳片,兩者有比較高的一致性。但是語言本就會因為各地習慣而有差異,不可能會有完全一樣的狀況。
⑽ 廈門話跟台灣話有啥區別
沒有廈門話和台灣話 只有閩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