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廈門的經濟概況
解放前,廈門是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商業消費性海島城市,經濟基礎脆弱,結構畸型,生產落後。
解放初到1978年,由於受到海防前線國家投資少、「大躍進」對生產力的破壞和「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廈門市社會經濟發展不穩定,人民生活停留在較低水平。1978年,全市生產總值僅4.8億元,財政收入1.54億元,分別比1950年增長11.1倍和20.26倍,年均增幅僅9.3%和11.5%。工業總產值7.21億元,農業總產值1.5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4億元,分別比1950年增長33.3倍、4.0倍和4.2倍,年均增幅為13.5%、5.9%和6.1%。人均生產總值僅528元,職工年平均工資62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8元,比1950年分別增長4.9倍、24.3%和1.8倍,年均增幅分別僅6.6%、0.8%和3.7%。
截止2003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累計達到1 946.37億元,建成各類房屋面積達6 258.28萬平方米,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59.69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 394.17億元,完成農業總產值30.4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分別比1950年增長496倍、5 032倍和14.8倍,年均遞增12.4%、17.4%和 5.3%。財政總收入149.2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0.34億元,比1950年分別增長2 131倍和535倍,年均遞增l5.6%和12.6%。全市人均生產總值(按戶籍人口計算)達到53 58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91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 152元,人民生活步入富裕型小康。
2015全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66億元,增長7.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23.9億元,下降0.5 %;第二產業增加值1509億元,增長7.9%;第三產業增加值1933.1億元,增長6.5 %。結構調整優化推進,廈門三次產業結構為 0.7:43.5:55.8,第三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持續居全省九地市首位。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為9.04萬元,摺合 1.45萬美元。 據1993年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統計,廈門土地總面積為575.71km²。土地利用率達92.8%,可供開墾的荒地僅2.56平方千米,佔全島陸地面積的1.8%,土地後備資源不足。主要畜禽種類有豬、牛、羊、馬、雞、鴨、兔、鵝,零星和小量養的種類有驢、狗、貓、珍珠雞、鵓鴿、鵪鶉等。
在改革開放的1979、1980年的兩年時間內,廈門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了水產、畜牧、蔬菜、水果、花卉五大主導產業,建立了一批不同類型、各具特色的農業示範園區和生產基地,形成了一批比較知名的農業產品品牌,以及如意、銀鷺、惠爾康、湧泉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到2003年,全市農村社會總產值突破200億元,達235.57億元,比1978年增長150倍,年均增長22.2%。其中,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1978年增長2.2倍,年均遞增4.7%。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為種養業的3.7倍,16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完成產值48億元,實現利潤2.1億元。1993年農村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產值,吸納農村36%的勞動力就業;2003年鄉鎮企業產值由1978年的不到1億元發展到208億元,增長692倍,年均增長29.9%。生產由原來的作坊式生產向集團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年產值上億元以上企業33家,組建了5家企業集團(公司);2003年全市鄉鎮企業實現出口產品交貨值18.32億元,成為農村出口創匯的重要力量。
2003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5 152元,比1978年增長29.67倍,年均遞增14.7%,其中來自非農產業的收入佔74.4%。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 931元,比1978年增長26倍,年人均支出增加151元。恩格爾系數由1978年的57%下降到40.7%,住房面積從1978年的人均16.18平方米增加到43.16平方米。通過發展鄉鎮企業,鼓勵農民務工或轉產經營,農村勞力1997年以來連續多年出現減少,2003年全市從事農林牧漁業勞動力21.02萬人,只佔全部鄉村勞動力人數的52.5%。廈門島內2003年全部實現「村改居」。
2012年全年,廈門市農林牧漁業產值41.29億元,全年完成產值301.21億元;銷售收入294.55億元;上繳稅金總額14.31億元。吸納本地農從業人員2.3萬人,帶動農戶數21.51萬戶,該地農戶從產業化組織得到的收入18.09億元;工資總額5.93億元。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13455元,工資性收入7333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54.5%,已成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全年農村人均轉移性收入908元。 改革開放初期,廈門工業企業規模小,結構鬆散、基礎脆弱,所有制以國營、集體企業為主,產品市場主要集中在國內市場。改革開放後,尤其是特區建設開始後,廈門市把戰略目標和發展重點放在工業化的加速推進上,大力引進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構築「一主三型」(工業為主、發展生產型、技術型、出口創匯型企業)現代化產業體系。
2003年,全市實現工業總產值比1978年增長172倍,年均遞增22.9%,工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比重達53%,對全市GDP增長的貢獻率達69.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達942家,完成產值1 318.2億元,佔全部工業總產值的94.5%,企業資產合計1 190.35億元,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 336.39億元,利稅總額152.82億元,年產值上億元的企業已達170家,其中5家產值超二百億元。
2003年,電子、機械、化工三大支柱產業完成產值1 042.9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79.1%,其中,電子工業完成產值就達532.25億元;全市211家高新技術企業完成工業產值829.8億元,佔全市工業產值的59.5%。自1984年7月第一家三資企業成立至2003年底,全市累計批准外資工業生產項目4 359個,合同外資129.5億美元,佔全市合同外資的62.3%。1988年開始,三資工業企業完成產值超過國有工業,2003年,全市「三資」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 116.55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84.7%,其產品出口交貨值佔全市的95.8%。
2012年全年,廈門市實現全部工業總產值4664.6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072.57億元;全年產值超百億企業有宸鴻、戴爾、友達、聯想、翔鷺石化、冠捷、廈門煙草等7家,合計完成工業產值1391.45億元;十三條重點產業鏈完成產值3027.78億元,增長9.6%,佔全市規上工業的68.3%;機械、電子兩大行業分別完成工業產值1081.43億元和1762.46億元,合計完成產值2843.89億元,占規上工業的64.2%;輕工業產值1358.47億元,重工業產值3072.32億元;規模以上高新技術工業共336家,全年實現工業產值1877.38億元,佔全市規上工業的42.4%。 金融:2012年完成金融業增加值237.03億元,拉動第三產業增長3.3個百分點,對第三產業的貢獻率為27.2%。至年末,全市中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5472億元;全市中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5107.35億元。
交通郵電:全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70.84億元,拉動第三產業增長2.2個百分點,對第三產業的貢獻率為16.8%。全年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17227.31萬噸;集裝箱吞吐量720.17萬標箱;廈航加入天合聯盟,開通廈門至柬埔寨直航航線,全年空港貨郵吞吐量27.15萬;空港旅客吞吐量1735.41萬人;郵電業務總量100.06億元。
旅遊業:旅遊業是廈門市的支柱產業。截止2011年,廈門市星級旅遊飯店共72家,其中4星級以上旅遊飯店30家;旅行社113家,其中出境組團社17家;4A、5A級旅遊景區10家。2011年廈門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已經突破3522.9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453.44億元人民幣,是中國十大熱點旅遊城市和接待國際郵輪最多的口岸之一。
對台貿易:2012年,廈門與台灣多家銀行簽訂人民幣清算代理協議,人民幣結算額增量居中國首位。台資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703.03億元,高於全市規上工業6.4個百分點。對台引資取得進展,全年台灣直接投資項目121個,佔全市新設外資項目總數的36.6%,居各來源地首位;合同台資1.07億美元;實際利用台資0.64億美元。主要投資領域包括製造業中的光電、模具、機械設備,現代服務業的軟體業等。對台貿易穩步增長,對台進出口貿易總額76.47億美元,其中對台出口14.66億美元;自台進口61.81億美元。台灣水果進口量保持大陸各口岸第一。大嶝對台小額商品市場交易免稅額由3000元提升至6000元。
「9.8」投洽會: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簡稱「投洽會」)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於每年09月08日至11日在中國廈門舉辦。投洽會由商務部主辦,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聯合國工發組織(UNIDO)、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IFC)、世界投資促進機構協會(WAIPA)協辦,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部分計劃單列市政府,國家有關部門和部分全國性商協會作為成員單位參與組織工作並組團參會、參展。是中國惟一以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為主題的國際性投資促進活動,位列國家主辦的三大交易會之一。 鼓浪嶼鋼琴博物館 鼓浪嶼鋼琴博物館,位於鼓浪嶼上的菽庄花園,2000年1月落成,是中國唯一一家鋼琴博物館。博物館里陳列了愛國華僑胡友義收藏的40多架古鋼琴,其中有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鋼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有古老的手搖鋼琴、有產自一百年前的腳踏自動演奏鋼琴和八個腳踏的古鋼琴等。 廈門奧林匹克博物館 廈門奧林匹克博物館是由國際奧委會和中國奧委會批准成立的中國第一家奧林匹克專題博物館,也是國際奧林匹克博物館聯盟12家成員之一,為獨立的國際化非盈利性公益機構。館內收藏了豐富的奧運會相關文物,旨在薪傳奧林匹克文化、弘揚奧林匹克精神,讓更多的人了解、感受和分享奧運的歷史與輝煌。 華僑博物館 華僑博物院是陳嘉庚於1956年倡辦,1959年落成開放,是中國第一座由華僑集資興建的文博機構,是唯一全面、系統展示華僑華人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2008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此外還有鄭成功紀念館、廈門市博物館、廈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等。 國外友好城市友好城市締結時間友好城市締結時間友好城市締結時間英國加的夫郡 1983.3.31日本佐世保市 1983.10.28菲律賓宿務市1984.10.26美國巴爾的摩市 1985.11.7紐西蘭惠靈頓市 1987.6.23馬來西亞檳島市 1993.11.10立陶宛考納斯市2001.3.11墨西哥瓜達拉哈拉市 2003.08.15荷蘭祖特梅爾市 2005.7.14印度尼西亞泗水市2006.06.24韓國木浦市2007.07.25美國薩拉索塔市 2007.11.09
(思明區友城) 希臘馬拉松市 2009.1.4德國特里爾市 2010.11.11澳大利亞陽光海洋市 2011.1.9加拿大列治文市2012.4.27塔吉克杜尚別市2013.6.20法國尼斯市2014.5.22 國內友好城市城市 時間 城市 時間 城市 時間 邯鄲市 1984.12 鞍山市 1985 普陀區 1986.7 吉安市 1987.6 淄博市 1988.2 漢中市 1988.4 安陽市 1988.5 撫順市 1988.10 吉林市 1990.12 青島市 1991.6 丹東市 1991.12 哈爾濱市 1992.5 南京市 1992.10 咸陽市 1992.12 龍岩市 1993.6 三明市 1993. 萬洲區 1993.9 保定市 1993.11 太原市 1993.1 濰坊市 1994.5 平頂山市 1994.10.21 鷹潭市 1995.1.7 蕪湖市 1995.3.8 雞西市 1995.5.9 長沙市 1995.12.26 韶山市 1995.12.27 安慶市 1996.5.21 大連市 1997.7 溫州市 1998.4.8 沈陽市 2005.2.18 蘭州市2007.7潮州市2013.7
『貳』 廈門這地方發展怎麼樣
廈門的發展是日新月異,可以說是「一日千里」,國際都市的雛形已經越來越顯現。
在廈門發展的外地人、外商不計其數,發展的行業、門類也難以計數。應該說如果在廈門打工,那麼競爭的壓力是越來越大,而在廈門創業,只要你找對了門路,這個「業」就會如日中天,紅紅火火。
我認識的一個廈門朋友,大學畢業開始創業,因為門路不對,兩次創業均以失敗告終,還把新婚老婆給嚇跑了。後來他重振旗鼓,開始了第三次創業,不僅成功了,而且贏得新的一段情。
廈門創業,滿地黃金,關鍵看你是不是有才。
『叄』 中國廈門發展前景好嗎
應該已經快飽和了,我覺得以後三線城市有機會,二線城市都快飽和了,尤其是廈門島,面積太小,可能島外的工作機會還多一些。
『肆』 中國綠色產業發展前景如何
中國綠色產業雖然起步較晚,卻以其安全、環保、低碳的特點創下了不菲的業績。尤其是綠色食品、綠色能源等行業備受關注,成為產業新亮點。
2008年,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國內銷售額達到2772億元,出口額達到24.8億美元。
廢舊物資的回收加工作為資源循環利用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在近年持續走俏升溫。據統計,2008年1-10月份,中國廢舊物資回收加工行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78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7%左右。至此,廢舊物資回收加工行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增長幅度已連續4年超過30%。
此外,綠色建材、綠色電器和綠色能源等行業也藉助國家節能減排的東風實現了較大的突破。以風電行業為例,2008年中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超過600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突破1200萬千瓦,佔全球新增市場份額的28%,僅次於美國,名列全球第二位。
政策引導前景好
為了配合節能減排工作的推進,在國家的4萬億元投資當中,有3500億元的資金將被用於生態環境保護。此前,國家環保部門已先後推出了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證券和綠色貿易等多項政策來限制「兩高一資」項目的上馬。中國綠色產業網報道,國家還將進一步採取綠色稅收的措施,讓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付出相應的代價。與此同時,財政部也出台了對CDM項目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以引導企業走上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隨著綠色消費方式的興起,服務行業也開始日益重視「綠色名片」的打造。在餐飲行業,國家六部委聯合發布了「綠色飯店」國家標准,將於今年在全行業深入貫徹實施,力爭到2012年在全國范圍內創建1萬家「綠色飯店」,全行業節水、節電20%,減排二氧化碳4.5萬噸。
國家旅遊局也在去年11月份發文要求各地大力倡導資源節約型旅遊經營方式,把旅遊業建成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為此,國家旅遊局決定將今年全國主題旅遊年確定為「中國生態旅遊年」,主題口號為「走進綠色旅遊、感受生態文明」。
公眾認知不可少
「盡管綠色食品現在喊得很響,但是幾乎沒有多少人能夠真正識別什麼是綠色食品。」綠色蔬菜種植者唐彥華說。他表示,下一步將會邀請一些消費者走進自己的有機蔬菜種植基地,教他們如何區別普通蔬菜和有機蔬菜。
「我們要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做好綠色產業的規劃,否則結果就有可能適得其反。」國家「973計劃」大規模非並網風電項目首席科學家顧為東強調。他舉了一個例子,由於人們普遍認為太陽能是一種綠色能源,所以許多地方都在生產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生產一噸的多晶硅太陽能電池需要耗掉25萬千瓦時的電,並且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四氯化硅目前還無法處理,二三十年之後它將成為中國一大環境難題。再加上我國生產的98%的多晶硅太陽能電池都用於出口,表面上是在促進綠色能源的利用,實際上是對我國環境資源的一種巨大耗竭。」
「在綠色產業迎來發展歷史契機的時候,更需要讓社會公眾充分了解什麼才是綠色產業,怎樣才能更好地發展綠色產業。」中國綠色產業協會的一位負責人這樣強調。
『伍』 廈門的經濟發展狀況
廈門經濟特區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福建省委省政府直接領導下,由鄧小平親自批准創辦的全國四個經濟特區之一。
1981年10月,由鄧小平親自批准創辦的湖裡加工區破土動工,拉開了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序幕。1984年2月,鄧小平為經濟特區題詞:「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為經濟特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同年,鄧小平同意中共福建省委、中共廈門市委的建議,黨中央批准,經濟特區從湖裡2.5平方公里擴大到全島131平方公里,特區實行自由港某些政策。後來鄧小平多次為特區的發展作了重要的指示,指出: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也要成為開放的基地。我們建立的經濟特區,實行的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鄧小平再次指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
經濟特區創辦之際,廈門市委又根據廈門對台的區位優勢,經黨中央和省委批准,在廈門島外,先後創辦杏林、集美和海滄三個台商投資區,成為經濟特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享受經濟特區的待遇。幾個台商投資區,為廈門經濟特區的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特區的范圍由原來131平方公里擴大到690平方公里。
鄧小平又根據外國友人的建議,指出:特區要發展經濟,首先要把交通和通信搞起來,這是發展經濟的起點。廈門市委市政府根據鄧小平指示精神,採取向科威特貸款,建設廈門高崎國際機場,從日本引進萬門程式控制電話通信設備,擴大廈門港口,建設疏港的環島公路,拓寬廈禾路,建設廈門大橋、海滄大橋等。大大改善經濟特區交通難、通信難的狀況。
市委市政府為了進一步把廈門辦成對外開放的窗口和改革開放重要基地,1985年繼創辦富山展覽城之後,又創辦了廈門國際會展中心,成為廈門對外開放洽談貿易的重要窗口和基地,並提出了對外開放是面向港、澳、台,面向東南亞,面向世界的工作方針。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廈門經濟特區對外對內經濟合作與交流也日益發展,規模大規格高,不但每年有全國性和國際性「九·八」投資洽談會,而且每年還有地區性「四·八」台商投資貿易洽談會。吸引外資參加特區經濟建設,是廈門經濟特區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經濟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委提出以港立市,工業興市,建設港口風景旅遊城市的方針,為廈門市現代化港口的建設、現代工業的飛躍發展和現代化城市的建設,發揮重要的作用。這個方針符合廈門實際。廈門市委為了擴大經濟腹地,曾採取把市區的工廠,遷移到島外到農村的決策,同時在繼續搞好市區建設的同時,有計劃地把建設的重點轉移到島外到農村,這個決策也是正確的。實踐證明,把建設工作的重點轉移到島外到農村,並沒有削弱和影響市區的建設,而且是推動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促進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迅速發展。到2007年市委市政府在島外農村投資佔全市投資總額53.5%,大大推動了四個新城區的快速發展。而市中心的思明區,生產總值由2003年的167.5億到2007年增至380億元,財政總收入從31.2億元增至73.1億元,成為全國百強區的先進單位。
2001年在廈門市第九次黨代表大會上,市委提出更好發揮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提出創建教育之城、文化之城、科技之城的決策,為廈門市進一步落實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改革開放後,市委市政府先後創辦了集美文化教育中心、市區文化藝術中心、體育中心、集美園博苑中心、高新技術園區等文化、教育、科技等基礎設施,有力地推動了教育強市、文化強市、科技強市的建設。黨的現代化建設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廈門市有了較雄厚的物質基礎,因此提出創建教育之城、文化之城、科技之城,既符合中央精神,也符合廈門實際。
在廈門市第九次黨代會上,市委市政府提出改革行政管理體制,進行區劃行政調整。市政機構調整為思明、湖裡、海滄、集美、同安、翔安六個新城區,納入廈門經濟特區的體制,享受特區的待遇。後來,市委市政府又在集美、同安沿海創建環東海域新城區,面積相當於新建一個廈門島。廈門經濟特區由原來690平方公里擴大到1674平方公里。經濟特區腹地增加了,投資環境進一步好起來了。長期困擾經濟特區的腹地小、經濟總量偏低的困境,初步得到了緩解。
21世紀以來,市委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的精神指引下,遵照省委的指示,廈門要利用廈門經濟特區的對台的區位優勢,發揮「五緣」的優勢,擴展「六求」的作為,把廈門經濟特區辦成海峽兩岸重要的中心城市,努力在海峽兩岸建設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兩岸人民交流的先行區,當示範,當榜樣,推動兩岸的經濟建設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作出歷史性的重要貢獻。
市委市政府根據省委的指示精神,提出了新世紀、新階段新一輪跨越式發展戰略,抓住中央支持海峽兩岸發展的有利時機,加大對海峽西岸中心城市的建設,推動兩岸經濟、技術、文化合作,向更大范圍,更寬的領域,更高的水平發展,為促進兩岸直接雙向三通,兩岸人民往來和經濟文化技術合作交流更加暢通,為加強海峽西岸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
改革開放30年,廈門經濟特區發展變化巨大:海港、空港、信息港建設成就斐然,廈門港口建設自1975年國家投資建設以來,經多次擴建,現在已有8個港區,深水線40公里,可容納深水泊位114個,最大靠泊能力10萬噸,可停靠世界最大集裝箱1.2萬個的泊位。世界五洲,除非洲須經中轉站外,其他亞洲、澳洲、歐洲、美洲的基本港均可直接通航,已引進中國的中運集團,法國達飛集團參加建港,把廈門港建設成為國際航運的樞紐港。廈門空港:1978年僅有兩條國內航線的機場,現在廈門國際機場已和110個國家和地區通航,國內地區和國際航線149條是我國和東南亞地區的中心站,在東南亞三小時的飛行圈,設備完善,是國內一流的國際機場。廈門信息港1978年有交換機1400門,用戶1 300戶,沒有長途國際線,用戶要通過福州、上海中轉才能和國外通話。到1989年10月,廈門市話就已有33000門,通話能力比1978年提高11倍,國際直撥自動電話達到158個國家和地區。截至2008年4月,廈門市已有用戶916683戶(不包括手機和小靈通)。廈門信息港已成為國內一流的信息港。廈門的鐵路除原有的鷹廈鐵路外,還有國家鐵道部建設的福廈、龍廈、廈深三條高速鐵路,四條鐵路均在市內連接,這是國內其他城市少有的。龍廈鐵路經過贛龍鐵路與京九鐵路相連,通過贛韶線與京廣線相通,連接珠三角、長三角,為活躍東南沿海物資交流作出貢獻,同時也為中部崛起的湖南、江西等地打通一條沿海的港口通道,把內陸經濟和港口經濟聯結起來。福廈、龍廈、廈深鐵路將分別於2009、2010、2011年建成通車,這幾條高速鐵路的建成,必將為福建閩西南和閩南地區的城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廈門市內的交通,過去僅有集美、杏林兩個海堤通道,交通不便。現在有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成功大道、翔安隧道和市內工交快速交通,這些交通要道全部建成之後,市區六個區,均可在半小時內互通。龍岩、廈門、泉州、漳州四個市區,也可以在一個小時左右互通,海峽西岸經濟中心的區域擴大了,往來的路程變短了,人流物流更方便了,廈門經濟特區有了大港口,大機場,大交通,大腹地,還有大市場的建設,形成海港、空港、信息港和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高速城際公交,以及港鐵聯運、空港聯運,海陸聯運的大交通網路,成為廈門經濟特區的一大優勢。
2007年廈門市生產總值1377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工業總產2837億元,比上年增長17.7%。廈門現代工業、火炬高新區由最初1.71平方公里,擴大到1 3.75平方公里,總產值由2000年104億元增加到816.97億元,工業總產值比重由41%提高到61.3%,火炬高新區已成為廈門市高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
廈門三十年來,先後贏得「聯合國人居獎」,「全國文明城市」,「全國人居環境獎」,「全國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優秀旅遊城市」,「全國計劃生育先進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暨跨國公司最佳投資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六連冠)」等12次中央和省級的表彰,這是市委市政府領導全市人民,排除萬難,艱苦奮斗取得豐碩成果的真實寫照。
市委市政府堅持以鄧小平指示,特區是改革開放的窗口,是體制機制創新,科學試驗的重要基地,特區的實踐是成功的,成績巨大,豐富了鄧小平理論,譽滿中國,名揚海內外。
市委市政府始終貫徹「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精神,並把它貫穿特區發展的全過程,作為特區建設的主題。根據廈門特區的客觀實際,用科學發展觀的精神,指導特區的經濟社會建設,是取得跨越式發展的成功經驗,是符合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精神的。
市委市政府抓住廈門特區對台的區位優勢,發揮「五緣」的優勢,擴展「六求」的作為,建設海峽兩岸重要中心城市、發揮二個先行區的作用,效果顯著,作用巨大,符合兩岸人民共同發展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精神。
『陸』 廈門經濟如何主要生產什麼工業
廈門經濟產業主要分別為石化、電子、機械和建築為主。產業布局中確立了石化、電子、機械、建築在廈門產業結構中的龍頭地位。
石化:帶動整個經濟
調查表明,「化學工業」的總產出占「石化」總產出的99.14%,形成了以翔鷺石化PTA為龍頭,向上、下游延伸的石油化工芳烴系列產品和以柯達彩色感光材料為代表的精細化工產品兩個優勢領域。主要企業有:翔鷺石化、翔鷺紡纖、柯達感光、正新輪胎、明達塑膠等。目前,廈門PTA的產能世界第一;彩色感光材料(膠卷、相紙)全國第一;翔鷺紡纖的聚合能力(年產36萬噸)全國第三。醫葯行業有星鯊集團、鼎爐實業、金達威維生素、金日制葯、特寶生物工程公司等一批知名企業。金達威公司生產的醫葯中間體(維生素A、D)產量在全國同行中排名第一。「石化」對其他產業部門及整個經濟具有較大的帶動作用,決定著廈門在全國經濟中的地位。所以,「石化」應作為廈門的主導產業。
電子:利稅總額第一
「電子(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的「綜合排名」在第二產業中處於第5位,是技術含量最高、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形成了戴爾、廈華、夏新、松下、歌樂、建松等一批知名整機企業和TDK、FDK、NEC等一批國際知名元器件生產企業;擁有了以計算機、手機、視聽產品為主導的投資類電子產品;以彩電、收錄音機、汽車音響、DVD為主導的消費類電子產品;以微電機、電容器、光電器件、半導體集成電路引線框架、變壓器、繼電器、磁性材料為主導的基礎元器件電子產品。其中,汽車音響、收錄音機、薄膜電容、小家電產量位居全國第一。「電子」的利稅總額占所有產業部門利稅總額的10.25%,位居第一,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應作為廈門的主導產業。
機械:形成產業集群
「機械」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的綜合發展能力最強,在第二產業中居於首位。「機械」已形成了以廈工、廈汽、太古、廈船重工、群鑫機械、裝載機、廈門工程機械制動器廠等大中型企業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因而,必須將「機械」作為廈門的主導產業來發展。
建築:大量吸納勞力
而「建築業」的產業綜合發展能力在第二產業中的排名處於第3名,具有較高的輻射性和制約性,對供求雙方都起著較大的作用,能夠帶動冶金、化工、木材等關聯產業的發展,既服務於生產由服務於生活。而且,「建築業」的就業吸納系數僅次於「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大量吸收城鄉勞動力。綜合而論,「建築業」也應作為廈門市的主導產業。因此,綜合定量和定性的計算分析,課題組篩選出廈門市主導產業為「石化」、「電子」、「機械」、「建築」。這一結論涵蓋了廈門市三大主導產業(「石化」、「電子」、「機械」)的傳統觀點,同時經過大量的數據分析,把建築業也納入廈門市的主導產業群,供政府決策部門參考。投入產出課題調查:為國家統計局開展的調查,一般是省一級統計局做,每5年進行一次。由於系統龐大,數據錯綜復雜,目前福建省還只有廈門做過。該課題可為廈門「十一五」期間的產業發展規劃提供決策參考。主導產業:一般是指在某一經濟體中的某個階段,能對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起著導向性和帶動性作用,並具有廣闊市場前景和技術創新能力的產業。這些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龍頭」,在產業結構中佔有較大的比重。
此外,航空運輸、港口運輸也是廈門的經濟增長點。
從今後來看,從廈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科技水平看,應著重選擇如下5個產業。
(一)電子信息技術產業。世界上的資源有可再生資源、非可再生資源和信息資源三種。對信息資源的收集、處理、傳遞、存儲和利用的程度是現代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特徵。電子信息技術是當代高新技術的主導技術,其領域十分廣闊,主要有微電子技術、電子計算機和光纖通信等。
(二)新材料技術產業。新型材料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物質基礎,它的廣泛應用將促進作為生產力主要組成部分的勞動工具和勞動資料的革新和突破。因此,被稱為新產業革命的重要特徵之一。目前,列為新材料有幾十萬種,最主要有五大類:信息材料、能源材料、高分子有機合成材料、新型金屬材料、高性能組合材料等。
(三)機電一體化技術產業。這是新型的機械與微電子技術相結合的綜合技術,主要由機械、電腦、儀器三部分組成的。其產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用電子技術來代替機械主要功能的產品;另一類是機械與電子相結合的產品。這個產業的發展有利於推動廈門的機械、化工、輕工等傳統工業的技術改造。
(四)生物技術產業。這是70年代出現的一項新生物技術,包括微生物工程、酶工程、細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方面。目前已廣泛應用於農業、食品工業、醫療與醫葯、精細化工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廈門在上述幾個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和水平,應發揮優勢,重點扶植,開發出一批「拳頭」產品。
(五)海洋技術產業。海洋是一個新興的,有戰略意義的開發領域。海洋產業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傳統的海洋產業如海洋漁業、海洋運輸、船舶製造業、海洋化工、海洋養殖、海濱旅遊和水上運動;另一類是新興海洋產業如海上石油開采、海洋能發電、海洋水下工程、海水淡化以及海洋綜合開發利用。
『柒』 福建省環保業重點企業有哪些福建環保產業有什麼優勢污水和垃圾處理市場發展如何
福建省環保業重點企業
福建龍凈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省豐泉環保集團有限公司
大拇指環保科技集團(福建)有限公司
福建嘉園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新大陸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福州朝日環保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廈門隆力德環境技術開發有限公司
廈門陸海環保產業開發有限公司
福建省環保及相關產業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隨著環保事業的不斷發展,環保相關產業也有了長足的進展。目前,全省環保及相關產業已基本形成門類較為齊全、具有一定規模的綜合性經濟體系,涉及環保產品和潔凈產品生產、環境保護服務、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為全省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和技術保障,成為全省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目前,福建擁有環保企業近千家,從業人員達六萬多人,年總產值已從2000年的67億元人民幣攀升到2007年的210億元人民幣。發展迅猛成為福建環保產業發展的一大突出亮點。隨之,福建在福州、泉州、廈門、龍岩等四地逐步形成環保產業集群,其中龍岩市形成了以龍凈環保為龍頭,幾十家除塵設備、機械電子加工企業協作配套的環保設備製造產業基地。
與此同時,福建環保產業優勢獨具。龍凈環保已是中國最大的環保產品研發基地,其主導產品煙氣凈化設備國內市場佔有率達25%以上,居全國同行業第一。豐泉環保也成為中國最大的垃圾焚化爐生產基地和國內產銷量最大的焚燒爐製造商。此外,福建新大陸環保自主研發的現代紫外C消毒技術,居全國領先地位。嘉園環保和天龍環保生產的有機廢氣污染治理裝置,占據全國有機廢氣治理市場的四分之一。
改變傳統的污水和垃圾處理管理體制,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運營主體企業化、運營管理市場化的良性運行機制,福建省污水和垃圾處理市場化改革成就斐然。
2008年,福建省各級環保企業立足市場,知難而進,經受住了世界金融危機的嚴峻考驗。目前,福建省環保企業中已有「863」計劃實施單位2家,國家星火計劃實施單位6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5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0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0家。
福建省2009年將投資1470億元建設526個重點項目,促進投資增長,擴大國內需求,保持經濟社會持續較快發展。其中城建環保方面,安排省重點項目46個,年度計劃完成投資102億元。同時,2008年底國家新增福建污水垃圾處理16000萬元。
「十一五」期間,福建省環保產業可望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到2010年,環保產業的年收入總值將超過500億元以上,環保產業將成為轉變福建省經濟增長方式、增強經濟發展後勁的新興綠色產業。
中國投資網2009-2012年福建省環保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
『捌』 廈門未來的經濟發展怎麼樣
朋友,你好
廈門未來發展最好的地區,經濟堪比思明區
經濟堪比思明區建設的26年,除了特區本身的發展給大陸改革開放提供了許多新鮮的經驗,特別重要的是,在做好和台灣同胞之間的經濟文化交往和合作方面,廈門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經驗
看你自己的能力和期望值如何,如果期望值高的話,還是去上海北京,國際性的大公司多,機會自然就多,廈門和上海北京相差不是一兩個等次而已。但你如果要求不是很高,廈門還是有許多優勢,廈門包容性強,經濟發展強勁,環境氣候宜居。至於剛畢業的問題,所有人都是從沒經驗到有經驗,不必太在意,都是拚實力,畢業生比起前幾年多少會難一些,這是全國性的。專業偏不偏也是要考慮的。另外,人氣旺的地方,房價物價高是必然的,上海北京就更高了。
『玖』 誰能告訴我廈門的產業結構怎麼樣
廈門市發展計劃委員會主任鄭柵潔30日表示,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廈門的旅遊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廈門市「十一五」規劃擬將旅遊業列入現代服務業支柱產業來培育、發展。
電子、機械、化工目前是廈門市三大支柱產業,它們占廈門市工業總產值的70%以上。近年來,隨著工業經濟的快速增長,廈門的旅遊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2004年,廈門市接待國內外遊客總人數達到1616.6萬人次;其中,入境遊客達76.6萬人次,國內遊客達1539.99萬人次。去年,廈門市旅遊總收入達到210.67億元;其中,入境旅遊收入達到4.16億美元,國內旅遊收入達到176.24億元;旅遊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8.3%。廈門市基本形成了「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比較完善的大旅遊產業體系和以觀光、休閑、度假為主的都市旅遊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