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文昌君在哪裡
擴展閱讀
邢台到北京高鐵要多久 2024-11-01 22:23:27
進入深圳怎麼辦通行證 2024-11-01 22:22:14

廈門文昌君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7-13 00:14:02

1. 文昌帝君是哪裡人氏

根據歷史記載所述,文昌帝君是中國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文昌本名星,亦稱文昌星,或文星,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其成為漢族民間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與梓潼神張亞子有關。

2. 文昌帝君的故里在哪

文昌帝君的來歷: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總稱,即文昌宮。一說在北斗魁前,一說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稱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等。文昌封為帝君,並且又稱梓潼帝君,當是元仁宗時之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梓潼神與文昌神合為一神。《明史》的《禮志》稱,「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張亞子即蜀人張育,東晉寧康二年(374年)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時戰死。後人為紀念張育,即於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為雷澤龍王。後張育祠與同山之梓潼神亞子祠合稱,張育即傳稱張亞子。唐玄宗入蜀時,途經七曲山,有感於張亞子英烈,遂追封其為左丞相,並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亂入蜀時,經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封張亞子為濟順王,並親解佩劍獻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亞子為英顯武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時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於是梓潼神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

忠主孝親:文昌帝君除有抗擊戰死、忠主救民之功績外,《梓潼帝君化書》稱,張亞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為吮之,並於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後值瘟疫流行,夢神授以《大洞仙經》並法籙,謂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驗」。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親的楷模。成書於宋元時的《文昌帝君陰騭文》列舉古代士人行善得福的事例,說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的因果報應,勸人行善積德。

文章司命:《文昌帝君陰騭文》稱,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間,世為士大夫,為官清廉,從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間之鄉舉里選,大比制科,服色祿秩,封贈奏予,乃至二府進退等等,都歸文昌帝君管理。

奉祀:元明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對於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漸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宮、文昌閣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縣七曲山的文昌宮規模最大。一些鄉間書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間雖時有興廢,但因文章司命,貴賤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舊時每年二月初三日為文昌帝君神誕之日,官府和當地文人學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或吟詩作文,舉行文昌會。

3. 文昌帝君的出生地

文昌帝君是中國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文昌本名星,亦稱文昌星,或文星,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其成為中國民間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與梓潼神張亞子有關。東晉寧康二年(374),蜀人張育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英勇戰死,人們在梓潼郡七曲山為之建張育祠,並尊奉他為雷澤龍神。其時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亞子祠,因兩祠相鄰,後人將兩祠神名合稱張亞子,並稱張亞子仕晉戰歿。實為《晉書》所載張育之事。[2]
中文名
文昌帝君
外文名
wenchangdijun
星 名
文昌星
神 名
文星神、梓潼神
原 型
張亞子
掌 管
功名祿位
其他名稱
更生永命天尊,文昌先生
部 下
天聾,地啞
代表作品
《文昌帝君本傳》

4. 文昌帝君是哪裡人

越西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誕生地,亦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故鄉,其影響深遠,歷史悠久。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建造的文昌宮、閣樓、殿,數以千計,遍布大陸和東南亞一帶。

5. 關於文昌帝君的傳說有哪些

374年,蜀人張育自稱為「蜀王」,起兵抗擊前秦苻堅,英勇戰死。蜀人在梓潼七曲山建張育祠,尊奉他為「雷澤龍王」。當時,梓潼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亞子祠。

《華陽國志》記梓潼縣有「善板祠」,供張亞子。《太平寰宇記》又記有張亞子顯靈的故事。張亞子曾經在長安見到姚萇,張亞子對他說:「9年後,君當入蜀,若至梓潼七曲山,希望您來找我。」

《十六國春秋輯補•後秦錄》記載,姚萇於366年果然來到七曲山,見到一神人,神人說:「回秦地去吧!秦地無主,君主大概就是您吧!」

姚萇請問那神人的姓名,神人說他叫「張亞子」,說罷就不見了。

姚萇回到秦地後果然建立後秦,登基稱帝,於是就在秦地立「張相公廟」以祀張亞子。

唐代時期,張亞子的信仰在民間非常盛行。唐玄宗安史之亂時到蜀地為了躲避戰亂,便投宿在七曲山,曾被張亞子托夢,說玄宗不久將做太上皇。後來唐肅宗果然自行即位,夢境靈驗,故玄宗對張亞子舉行隆重祭祀,追封「左丞相」。

881年,唐僖宗避黃巢之亂到蜀地,經過七曲山,也親自祭祀梓潼神,追封張亞子為濟順王,並將自己的尚方劍解下來贈廟。由於唐代天子的推崇,張亞子的影響迅速擴大,逐漸由地方神演變為全國性通祀的大神。

當時,全國各地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都會祭祀自己家鄉的神靈,以祈求自己的考試順利。北宋時期,梓潼神轉化為保佑四川地區學子,考試順利的人格神祇。

在當時,傳說梓潼神獨具慧眼,能在萬千人中分辨出哪一位將來會做宰相,而他暗示的方式就是以風雨相送。

北宋時期蔡滌所著《鐵圍山叢談》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說宋代大文豪王安石,在幼年時陪同父親出門遠游。在途經梓潼文昌廟時,突然間風雨大作。父子倆人趕忙進廟躲避,但這風雨卻讓此時在廟中的一位書生非常興奮。

這位書生非常高興,進而有些自負輕狂,結果在考場上連遭敗績,名落孫山,沒有被朝廷錄取。失意的書生再次來到梓潼文昌廟,並向當地守廟人抱怨,說風雨送貴人的說法根本就不靈驗,守廟人也是迷惑不解。

直至若干年後,王安石高中狀元,後來又一直做到宰相,梓潼的人們才恍然大悟,風雨送貴人的說法果然靈驗。只不過這貴人不是那位倒霉的書生,而是當時才7歲的少年王安石。

在宋代文人的筆記和民間故事中,類似的故事不勝枚舉。其實,梓潼神張亞子之所以被讀書人奉若神明,是因為梓潼所處獨特的地理位置。

這里是古代巴蜀通往中原的必經之路,讀書人進京趕考,必會路經這座文昌廟。焚香禮拜,許下心願,稍事休息,然後繼續趕路。久而久之,香火漸漸旺盛。因此,好事之人便穿鑿附會,求神應驗的故事也就應運而生了。

南宋時期,梓潼神因為靈驗而取代了其他地方科舉之神,成為古代學子共同的保佑科舉順利的神祇。由於信仰的傳布,使得原本的梓潼神信仰,與傳統觀念中掌管文學的文昌星相混合,而梓潼神被稱為「文昌神」、「文昌帝君」或「文昌梓潼帝君」。

1316年,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正式詔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並欽定為忠國、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與文昌星遂合二為一,與文昌星信仰完全合並,稱「文昌帝君」。《明史》記載: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

講的其實是張育,不過民間都信張育是張亞子的化身,並無對信仰造成妨礙。《文昌帝君陰騭文》稱,文昌帝君曾17次化身人間,世為士大夫,為官清廉,從未酷民,同秋霜白日之高潔不可侵: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

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人間之鄉舉里選,服色祿秩,封贈奏予等,都歸文昌帝君管理。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對於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漸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宮、文昌閣或文昌祠。以四川梓潼縣七曲山的文昌宮規模最大。一些鄉間書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間雖時有興廢,但因文章司命,貴賤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

舊時,每年二月初三為文昌帝君神誕之日,官府和當地文人學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或吟詩作文,舉行文昌會,相沿成俗。

文昌帝君除有起義戰死、忠君救民之功績外,在《梓潼帝君化書》記:生及冠,母病疽重,乃為吮之,並於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痊。

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親的楷模。後值瘟疫流行,文昌帝君得到「神授以《大洞仙經》並法籙,謂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驗。」

另外,四川地區相傳文昌帝君在梓潼七曲山祖廟隱修時,遇見五瘟神欲來散行瘟疫,為了保護當地的人們,於是他化身為瘟祖大神,面貌威武果敢,一手持寶劍,另一手變為鷹爪,因而降伏五瘟神。

6. 文昌帝君古時住哪的,現為哪個省份。

文昌封為帝君,並且又稱梓潼帝君,古時是在蜀地,也即是現在的四川省區域。
當是元仁宗時之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梓潼神與文昌神合為一神。《明史》的《禮志》稱,「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張亞子即蜀人張育,東晉寧康二年(374年)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時戰死。後人為紀念張育,即於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為雷澤龍王。後張育祠與同山之梓潼神亞子祠合稱,張育即傳稱張亞子。

唐玄宗入蜀時,途經七曲山,有感於張亞子英烈,遂追封其為左丞相,並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亂入蜀時,經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封張亞子為濟順王,並親解佩劍獻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亞子為英顯武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時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於是梓潼神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