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固原西吉縣走廈門經過哪些地方
擴展閱讀
固原上海路屬於哪個社區 2025-01-11 23:06:15

固原西吉縣走廈門經過哪些地方

發布時間: 2022-07-14 14:36:52

㈠ 長征經過哪些地方

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

江西

瑞金市 興國縣 石城縣 於都縣 會昌縣 安遠縣 信豐縣 贛縣 大余縣 崇義縣

德興市 玉山縣 遂川縣

福建

長汀縣 寧化縣 連城縣 永安市 大田縣 尤溪縣 延平區 古田縣 閩清縣

閩侯縣 福州市 連江縣 羅源縣 蕉城區 福安市 周寧縣 壽寧縣 浦城縣

廣東

南雄市 仁化縣 樂昌市 連州市

湖南

桂東縣 汝城縣 資興市 宜章縣 桂陽縣 新田縣 寧遠縣 藍山縣 道縣

城步苗族自治縣 綏寧縣 通道侗族自治縣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臨武縣

桑植縣 張家界市永定區 安化縣 漵浦縣 新化縣 漣源市 冷水江市

永順縣 龍山縣 隆回縣 洞口縣 芷江侗族自治縣

廣西

灌陽縣 全州縣 興安縣 資源縣 龍勝縣

貴州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 松桃苗族自治縣 黎平縣 施秉縣 劍河縣 石阡縣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榕江縣 甕安縣 遵義市 湄潭縣 赤水市 習水縣

畢節市 仁懷市 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 興義市 江口縣 大方縣

黔西縣 赫章縣 盤縣

重慶

城口縣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綦江縣 黔江區

雲南

威信縣 鎮雄縣 沾益縣 麒麟區 馬龍縣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官渡區 嵩明縣
五華區 富民縣 武定縣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元謀縣 宣威市 會澤縣
東川區 盤龍區 祿豐縣 楚雄市 南華縣 牟定縣 姚安縣 大姚縣 祥雲縣
賓川縣 鶴慶縣 香格里拉縣 麗江市古城區和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四川

古藺縣 敘永縣 珙 縣 興文具 會理縣 西昌市 冕寧縣 石棉縣 漢源縣 天全縣
滎經縣 蘆山縣 寶興縣 名山縣 雅安市 邛崍市 小金縣 金川縣 馬爾康縣 理縣
黑水縣 汶川縣 茂縣松潘縣 若爾蓋縣阿壩縣 紅原縣 壤塘縣 滬定縣 康定縣
道孚縣 爐霍縣 甘孜縣 色達縣德格縣 白玉縣 巴塘縣 得榮縣 鄉城縣 稻城縣
理塘縣 雅江縣 丹巴縣 新龍縣 閬中市 蒼溪縣 劍閣縣 旺蒼縣 廣元市中區
梓潼縣 江油市 安 縣 北川縣 平武縣

青海

班瑪縣

河南

新縣 光山縣 羅山縣 桐柏縣 方城縣 嵩 縣 欒川縣 盧氏縣 淅川縣

湖北

鄖西縣 鄖縣

甘肅

鎮原縣 西峰區 慶城縣 合水縣 華池縣 環 縣 兩當縣 宕昌縣 禮 縣 成 縣
康 縣 徽 縣 靜寧縣 崆峒區 涇川縣 崇信縣 靈台縣 華亭縣 通渭縣 渭源縣
隴西縣 臨洮縣 岷 縣 漳 縣 會寧縣 靖遠縣 武山縣 秦安縣 甘谷縣 秦州區
麥積區 迭部縣 臨潭縣 康樂縣

寧夏

西吉縣 隆德縣 固原市 彭陽縣 同心縣 鹽池縣 海原縣

陝西

洛南縣 丹鳳縣 鎮安縣 柞水縣 藍田縣 商州市 山陽縣 佛坪縣 洋 縣 長安區
戶 縣 周至縣 留壩縣 延川縣 吳起縣 甘泉縣 子長縣 志丹縣

㈡ 中通快遞是寄到寧夏固原市西吉縣的,為什麼經過蘭州又轉去西寧了

這個是快遞中轉站的問題,這個外人也說不清楚,反正人家中轉那裡就中轉那裡,有可能是寧夏那邊的快遞比較少,所以轉到那邊以後再分撥。

㈢ 請教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的歷史沿革如題 謝謝了

西吉縣的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縣境曾屬北地郡、安定郡、原州、平涼郡。1942年始立縣建制。西吉縣建於民國31年(1942年),以境內席芨灘演化得名,當時屬甘肅省隴東專區,駐穆家營。 夏商時為「雍州之城」。秦屬北地郡,漢武帝分北地郡置安定郡,現西吉縣地域屬安定郡。三國時今縣境南部屬曹魏雍州安定郡,西北部被羌胡佔領。兩晉時仍屬安定郡。隋時先屬原州,後屬平涼郡。唐屬原州。北宋時屬秦鳳路,天禧元年(1017年)在今將台鄉火家集置羊牧隆城,慶歷三年(1043年)改為隆德寨。金時升隆德寨為隆德縣,今縣境東、南及西南部屬其管轄,縣屬德順州。今縣境西北部屬西夏的西安州。元代至元年間,隆德縣遷治於今隆德縣城,今縣境西南部屬其管轄,隸陝西行中書省靜寧州,今縣境東北部屬開城府。明時屬陝西布政使司關西道平涼府固原州隆德縣管轄。縣境沐家營一帶為朱元璋養子黔寧王沐英牧地,新營、舊營一帶為朱元璋十四子朱模牧地。清初屬陝西,後歸甘肅省,屬固原、海原、隆德三縣轄地。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硝河城置州判,屬固原直隸州。民國初年隸甘肅省涇源道。 新中國成立後,屬甘肅省定西專區。1950年5月改屬平涼專區。1953年9月,甘肅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區成立,西吉屬其管轄。1955年西海固回族自治區改置為固原回族自治州。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西吉縣歸屬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專區。1970年固原專區改為固原地區。 1938年—1941年,固海地區三次爆發回民起義,國民黨為加強其統治,於1942年置西吉縣。當時全縣轄3鎮6鄉63保(城關鎮轄10保,新營鎮轄7保,三合鎮轄6保,白崖鄉轄7保,硝河鄉轄8保,將台鄉轄7保,興平鄉轄7保,平峰鄉轄6保,蒙宣鄉轄5保)。 1949年解放後,廢除保甲制,實行區鄉村制,全縣分為6區52鄉。第一區駐穆家營,轄夏寨、大灘、穆營、萬崖、水泉、袁河、馬營、小川、大坪、高同、大岔、西灘等12鄉;第二區駐新營,轄新營、新克、白城、二府營、紅耀、鹼灘等6鄉;第三區駐黨家岔,轄全合、業集、趙坪、田坪、馬建、蘇堡、羊路、三合等8鄉;第四區駐平峰,轄平峰、金塘、民和、高窪、陳灘、興平、關川、王民等8鄉;第五區駐將台,轄將台、東坡、牟謝、張堡、馬蓮、貫泰、新堡、硝河、隆堡等9鄉;第六區駐白崖,轄白崖、沙溝、小坡、舊堡、窯庄、大庄、偏城、鷂川、陶堡等9鄉。 1952年7月,劃出平峰區(第四區)的興平、王民、關川3鄉,城關區(第一區)的大坪、西灘、大岔3鄉,組建為興平區,排序為第五區,駐興平;劃出將台區(第五區)的隆堡、新堡、硝河3鄉,白崖區(原第六區)的大庄、窯庄2鄉,城關區(第一區)的夏寨鄉,組建為硝河區,駐硝河,排序為第七區;原第五區改為第六區;原第六區改為第八區。 1953年12月,將隆德縣的興隆區劃歸西吉縣,置為第九區(轄興隆、新店、公易、高城、楊河、玉河、四合、北台、張程、楊茂等10鄉),駐興隆;將靜寧縣單民區所轄的單民、河東、河西3個鄉劃歸西吉縣,置為第十區,駐單民。同年興隆區的張程、楊茂、高城3鄉劃歸單民區(第十區)。 1954年5月,固原縣張易區的什字、官堡2鄉劃歸西吉縣。將官堡鄉劃分為官堡、玉灣2鄉,又將興隆區轄的北台、四合2鄉劃出,置為第十一區,駐什字。 1955年6月,撤銷城關區的穆營鄉,改置為穆營鎮。 1956年,撤銷平峰、硝河、單民3個區。原平峰區所屬的金塘、民和、高窪、陳灘4鄉撤銷,轄地並入平峰鄉,劃歸興平區;原硝河區所屬的夏寨鄉劃歸城關區管轄,硝河、大庄、隆堡、窯庄、新堡5個鄉劃歸將台區;原單民區的楊茂鄉撤銷,並入單民鄉,河東、河西、高城3個鄉撤銷,改置為團結鄉,連同張程鄉劃歸興隆區管轄。城關區撤銷大泉鄉,並入小川鄉;撤銷萬崖、馬營2鄉,並入袁河鄉;撤銷大灘鄉,並入夏寨鄉。新營區撤銷鹼灘鄉,並入新營鄉。蒙宣區撤銷張堡鄉,並入馬蓮鄉;撤銷東坡、牟謝2鄉,其所屬川區村,劃歸將台鄉,所屬的山區村與馬蓮鄉的南坡、北坡、朱家灣村合置為海原鄉。白崖區撤銷小坡鄉,並入白崖鄉。什字區撤銷四合、玉灣2鄉,分別並入什字鄉、官堡鄉。 1958年3月,撤銷什字區,所轄3鄉劃歸興隆區;撤銷城關區,所屬1鎮4鄉由縣直管。10月,人民公社化,區鄉建制撤銷。原興隆區所轄的楊河、張程、官堡3個鄉劃歸隆德縣組建公社。全縣的42個鄉組建了政社合一的16個人民公社。8月,公社名稱按駐地改名。1961年和1962年調整公社規模,先後增置了7個人民公社。最初組建的16個公社為:城關(原名東風)公社,駐縣城,轄15個大隊;火石寨(原名衛星)公社,駐火石寨,轄9個大隊;新營(原名躍進)公社,駐新營街,轄12個大隊;田坪(原名上游)公社,駐田坪,轄8個大隊;蒙宣(原名前進)公社,駐蒙宣街,轄10個大隊;大坪(原名友愛)公社,駐馬建街,轄10個大隊;平峰(原名和平)公社,駐平峰街,轄11個大隊;興平(原名前鋒)公社,駐興平街,轄8個大隊;王民(原名紅光)公社,駐王民,轄10個大隊;興隆(原名五星)公社,駐興隆街,轄11個大隊;什字(原名星光)公社,駐什字街,轄13個大隊;將台(原名先鋒)公社,駐將台街,轄15個大隊;硝河(原名紅旗)公社,駐硝河街,轄11個大隊;偏城(原名團結)公社,駐偏城街,轄11個大隊;白崖(原名紅星)公社,駐白崖街,轄13個大隊;西灘(原名勝利)公社,駐西灘,轄5個大隊。1961年,新組建了馬蓮(駐馬蓮街,轄12個大隊)、三合(駐三合鎮,轄7個公社)、公易(駐公易鎮,轄9個大隊)、沙溝(駐沙溝,轄8個大隊)4個公社。1962年,成立了玉橋(駐玉橋,轄7個大隊)、紅耀(駐南坪,轄6個大隊)、夏寨(駐夏寨街,轄8個大隊)3個公社。 1963年3月,設置興隆區,轄興隆、玉橋、公易、什字、將台、馬蓮、王民7個公社;設置蘇堡區,轄蒙宣、田坪、大坪、平峰、紅耀、三合6個公社。1964年5月,成立白崖區,轄白崖、偏城、沙溝、火石寨4個公社。未劃歸區管理的城關、夏寨、硝河、西灘、興平、新營6個公社由縣直管。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發,23個公社名稱又變為革命和有政治意義的名稱,但時過不久都恢復了原名;3個區機構撤銷。 1981年6月,析新營公社北部組建白城公社,駐下城子;析夏寨、偏城、白崖、硝河4個公社的部分大隊成立下堡公社,駐下堡。 1982年1月,析城關公社置城關鎮。 1983年6月,城關公社更名為城郊公社;大坪公社更名為馬建公社;蒙宣公社更名為蘇堡公社。12月,公社體制改革,所有公社改為鄉。 1986年興隆鄉改置為興隆鎮。至此,全縣共轄城關、興隆2鎮和城郊、玉橋、公易、王民、將台、什字、馬蓮、硝河、西灘、夏寨、下堡、偏城、沙溝、白崖、火石寨、白城、新營、紅耀、田坪、馬建、蘇堡、三合、平峰、興平等24鄉。(* 資料出處:《寧夏現代政區變遷沿革》,馮茂著,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銀川) 2000年,西吉縣轄2個鎮、24個鄉。總人口403209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21730 興隆鎮 17380 城郊鄉 27859 新營鄉 17687 白城鄉 12622 紅耀鄉 11152 田坪鄉 14040 馬建鄉 20514 蘇堡鄉 20551 三合鄉 11729 平峰鄉 15486 興平鄉 19619 西灘鄉 12027 王民鄉 10204 公易鄉 8719 玉橋鄉 12293 什字鄉 18119 馬蓮鄉 16599 將台鄉 21805 硝河鄉 15325 夏寨鄉 9297 下堡鄉 9855 偏城鄉 15315 沙溝鄉 14625 白崖鄉 14398 火石寨鄉 14259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希望採納

㈣ 寧夏固原有哪幾個縣

截至2017年底,寧夏固原市共轄1個區和4個縣,為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原州區。

原州區,隸屬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地處寧夏南部,是固原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總面積2739.01平方公里,轄3個街道、7個鎮、4個鄉。 截至2017年,原州區戶籍總戶數為15.61萬戶,戶籍總人口為46.48萬人。

西吉縣,隸屬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位於寧夏南部,總面積3130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轄4鎮15鄉,總人口49.6萬人,縣政府駐地吉強鎮。

隆德縣,隸屬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位於六盤山西麓、寧南邊陲,居於銀川、西安、蘭州三省會(首府)城市之中,有「關隴鎖鑰」之稱。全縣幅員面積985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轄10鄉3鎮,總人口17.5392萬人,縣政府駐城關鎮。

涇源縣,隸屬寧夏固原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最南端,因涇河發源於此而得名。2016年,全縣轄4鄉(新民鄉、興盛鄉、黃花鄉、大灣鄉)3鎮(香水鎮、涇河源鎮、六盤山鎮),兩個社區,105個行政村。

彭陽縣隸屬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邊緣,面積2528.65平方公里,轄4鎮8鄉,156個行政村,戶籍總人口25.13萬人,常住人口19. 66萬人。政府駐地白陽鎮。

(4)固原西吉縣走廈門經過哪些地方擴展閱讀:

固原特點:

1、固原市位於中國黃土高原的西北邊緣,境內以六盤山為南北脊柱,將固原市分為東西兩壁,呈南高北低之勢。海拔大部分在1500~2200米之間。

2、固原地處黃土高原暖溫半乾旱氣候區,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形成冬季漫長寒冷、春季氣溫多變、夏季短暫涼爽、秋季降溫迅速,晝夜溫差大,春季和夏初雨量偏少,災害性天氣多,區域降水差異大等氣候特徵。

3、固原是一個以漢族佔多數,以回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區。

4、固原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的六盤山區,處在寧夏銀川、陝西西安、甘肅蘭州三省會城市所構成的三角地帶中心,自古是絲綢之路東段北道上的交通樞紐、咽喉要塞和軍事重鎮,中原農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融合部。

5、固原是古絲綢之路的通道,也是宗教東傳的必經之地,歷史上先後傳入固原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五種。

㈤ 固原戰國秦長城途經了哪些地區

秦長城長城宛如一條巨龍,起自甘肅省臨洮縣的洮河谷地,途經渭源、隴西、通渭、靜寧縣,順葫蘆河東岸經北峽口從閆廟進入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

經黃家岔、玉橋、張結子、好水川口,單民、興隆鎮、謝家東坡、王家灣、韓家堡至將台。在將台以90度的角度轉折向東,順馬蓮河河谷至馬蓮水廟出西吉而進入固原縣的張易鄉,至黃堡東,轉折為東北方向,進入紅庄鄉。

長城過紅庄後進入滴滴溝,出滴滴溝山口後至孫家莊、白家灣,在這里又轉折向東,經過吳庄、閆家莊,至明庄西北,便分為兩道,形成「內城」和「外城」之分。

內城從明庄過公路,便爬上固原城西北5000米的一道順向小丘陵上,經郭庄、十里鋪過清水河後至沙窩;外城向西北形成一個不規則的弓背狀,經喬窪過清水河,過河後再折向東南至沙窩與內城合二為一。

內城與外城遺跡形成極為鮮明的對比。

內城城牆高大、寬厚、完整,城線筆直如劃,氣勢雄偉巍峨。全線約8000米長的內城遺跡保存較完好,除後來的公路及少數後期沖溝穿破外,全線基本上不曾中斷。

每200米至230米便有一個城墩,垂直高一二十米。外城已殘毀不堪,大部分夷為平地,殘留的城墩多為兩三米高,大部分看不到城牆。

長城過沙窩後爬上程兒山,經陽窪以南、中庄喬家溝,上黃水廟、王家崾峴、黃家莊而出固原縣進入彭陽縣川口鄉的黃灣以北、彭陽鄉的姜窪、豐台、陽窪、崾峴前窪、陡坡子、李岔、城陽鄉的瑤灣、白岔、喬渠、長城白馬廟、祁家莊、張溝圈、小庄、施坪。從劉家堡子出彭陽縣,又進入甘肅省鎮原縣的孟家塬。

在祁家莊和小庄之間的轉彎處,有一節多出長城主線1000米而伸向正南張溝圈村的長城。

說明在長城施工之前,曾經有過系統而精心的地理位置勘察,施工中有統一的技術規范要求。但施工時由於政區的分工,兩個政區之間並未完全同步施工所致,因此,長城在此處又向東北成90度的轉向。

整個固原長城在固原地區境內經過西吉、原州和彭陽兩縣一區。由甘肅省靜寧縣進入西吉,途經原州、彭陽等地,取東北方向進入甘肅省鎮原縣武溝鄉,全長大約200餘千米。

這段長城雖然經過了2000多年風雨侵蝕和破壞,但其輪廓猶存,斷斷續續聯成一體。保存較好的有紅庄鄉的紅庄村、西郊鄉的長城梁、明庄、郭庄、彭陽的長城塬等段長城。

保存較好段長城殘高2米至10米,基寬8米至10米,牆體敵台殘高5米至20米,檯面外凸,間距200米。固原秦長城採取復線修築設防,這種獨特形式是我國長城建築中罕見的。

另外,這段城的築城方法採用在平地者由牆外取土,自然形成溝壕,相對增加了牆體的高度;在河溝者,利用河溝陡立的崖壁,削壁而成。在長城內側,還有墩台、城障和較大的城址。

墩台是傳遞軍情的建築,設在視野寬廣的「四顧險要之處」。城址是駐兵儲糧之所,是前沿的指揮中心,建在交通要道和險要山口之處。

長城、煙障、城址構成一個完整的軍事建築體系,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後來,人們為了區別戰國時期兩個階段形成的秦長城,又稱秦昭王長城為「秦北長城」。

古老的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