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把廈門叫做鷺島 鷺島的由來
廈門島很多白鷺、灰鷺,各種鷺,所以叫鷺島。至今廈門的篔簹湖還可以看到白鷺常飛
『貳』 廈門為什麼又叫"鷺島"
廈門古名鷺島,它的真正由來其實是人們第一次登上
小島,看見白鷺長年成群地浮游在水面,於是冠之以「鷺
島」。白鷺屬涉禽類鷺科,又名鷺鷥,嘴長腳長,頸也長,
全身羽毛純白,頭後還垂著長長的白冠毛,毿長如絲;背
部有白色疏鬆的鬢毛和尾翼,形態瀟灑,逗人喜愛。本世
紀20年代以前,廈門山野樹林,到處有白鷺棲息,三五成
群,飛翔於田間海上。後來因城市興建,生態的變化,白
鷺慢慢減少,瀕於絕跡。這幾年經過環境綜合治理,白鷺
又回到島上。由於白鷺是廈門的象徵,因此廈門的許多地
名含有「鷺」字,許多招牌,店名都喜歡用「鷺」字命名,
乃至於廈門的人名也常常取「鷺」字。今天,白鷺又成為
廈門的市鳥。
『叄』 廈門為什麼簡稱「鷺」
相傳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稱「鷺島」。
市鳥——白鷺
1986年10月23日,廈門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確定白鷺為廈門市市鳥。白鷺屬鳥綱鷺科,為世界珍稀鳥類。廈門分布有小白鷺、中白鷺、大白鷺、中國鷺和岩鷺,這也是至今我國記錄的僅有的五種。由於它們體羽除岩鷺為暗灰色外,均為雪白色,因此,人們通常統稱這五種鷺為白鷺。其中以小白鷺和中白鷺的數量最多,且較為常見。
『肆』 為什麼廈門又稱鷺島
廈門有「鷺島」之稱,一般介紹廈門的文章書籍都會記載這么一個傳說:很久以前,廈門是一個荒島,一群白鷺從遠方銜來草、樹、稻種撒落在島上,並趕走了盤踞在島上的毒蛇,終於使荒島變得花草茂盛、田沃糧豐,人們安居樂業,美麗的白鷺也在島上棲息下來。後來人們就把廈門稱為「鷺島」,白鷺也成為廈門的象徵。 傳說是美麗的。但這是否就是「鷺島」名稱的由來呢?目前已發現的廈門最早的地方誌是清朝乾隆年間薛起鳳編纂的《鷺江志》,書中並沒有提到「鷺島」名稱的由來。在書中介紹廈門鳥類的「禽之屬」一節中,介紹了雞、鵝、鴨、鴿、燕、白頭翁、斑鳩、麻雀、黃鸝、喜鵲、烏鴉、鴝鴣、伯勞、鷦鴣、布穀、鵪鶉等 18 種鳥類,卻沒有提到白鷺(或鷺鷥),是編者的遺漏,還是當時廈門島上很少有白鷺?在書中有數十首描寫廈門風光的詩,僅有兩句有「鷺」字。廈門島早期的地名中與鳥有關的只有「鳳凰山」、「金雞亭」、「白鶴岩」和「鷓鴣嶺」,有「鷺」字的只有「鷺江」。早期的二十四景中也沒有與白鷺有關的,這未免令人懷疑當時的廈門島上是否真有白鷺。 有人指出,「鷺島」一名在宋代就已出現,宋朝的張翥在其《嘉禾風物志》中就提到:「銀城,鷺島民物富庶,山海雄奇」,但以「鷺島」作為廈門的別稱卻較多地出現在明朝,除了「鷺島」外,還有「鷺門」、「鷺嶼」、「鷺江」等稱法,如明朝中期的傅鑰就自號「鷺門山人」 , 清朝道光 19 年的《廈門志》寫到了廈門島上一些地方有白鷺棲息的情景,但關於「鷺島」一名的由來,書中卻寫了這么一句:「《談史紀要》作『夏門』,一名『鷺嶼』。《同安縣志》:『廈門』,一名『鷺門』。《鷺江志》作『鷺江』。二字之義,未知所本。」這「未知所本」四字就說明了編者對於「白鷺」的傳說並不以為然,民國時期的《廈門志》同樣對此也沒有作出解釋。 從廈門島的地理位置和白鷺的生活習性來看,廈門島具有白鷺棲息生活的優越條件,廈門周圍的小島也有白鷺棲息,福建沿海有不少島嶼也因有白鷺生活而以「鷺」為名,如霞浦的「白鷺嶼」、平潭的「鷺鷥島」等。從大量前人的記載和老一輩的敘述中可以獲知,廈門島的確生活過大量白鷺,那麼廈門島是否就因此被稱為「鷺島」呢?或許,關於「白鷺」的美麗傳說,有識之士應考證其起源。 關於「鷺島」一名的由來還有一個說法:從廈門島的最高點——洪濟山的雲頂岩俯瞰廈門島,會發現廈門島的形狀像一隻白鷺。福建沿海也有一些島礁因形狀像鷺鳥而以「鷺」為名,如福鼎縣和平潭縣各有一個鷺鷥礁。明朝詩人池顯方在《登洪濟山》詩中有「洲形果小如飛鷺」一句,從「果、如」兩字看來,當時確實有人認為廈門島的形狀像「鷺鳥」,可能廈門島就真的因此而被稱為「鷺島」。不過從《鷺江志》、《廈門志》等古代方誌中的一些地圖(盡管很不準確)來看,廈門島的形狀與白鷺相差甚遠。因而「形狀」一說並未獲得廣泛認同。 廈門大學的黃鳴奮先生在《廈門海防文化》一書中提出一個看法:白鷺與毒蛇的爭斗也許反映了廈門島早期分別以「鷺鳥」和「毒蛇」為圖騰的兩個部落的戰爭,這場戰爭以前者的獲勝而告終。這確實是一個新鮮有趣的觀點,尚需要史料和考古方面的證據。 至於「白鷺女神」的傳說,是現代文藝工作者的藝術創作,雖然故事情節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點,但決不能將其等同於原始的民間傳說,否則「似有志異之嫌」。
『伍』 廈門為什麼叫鷺城
廈門由一個島,和外的幾個區組成,因為有很多白鷺鳥在島內外棲息,所以叫做鷺島,鷺城。
『陸』 廈門有個稱「鷺島」。別稱 在宋朝是有個別稱叫什麼
C嘉禾嶼
廈門市是福建省的一個副省級城市,是全國5個計劃單列市之一,同時是全國首批實行對外開放的五個經濟特區之一,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並擁有地方立法權。位於福建東南部,西部與漳州毗鄰,北接泉州,東南與金門島隔海相望。鼓浪嶼、集美學村、萬石植物園、廈門大學、海滄大橋、同安影視城、圓博園、中山街等是廈門的著名景點。廈門和金門對望,曾是國共雙方距離最短的前線陣地,在兩岸敵對期間曾經炮火連綿。
地方上通行閩南語。多年來大力推行普通話以及外來非閩南民系人口的大量湧入,普通話在廈門地方語言中已佔有重要地位。但廈門人意識的崛起,使廈門話與普通話發生語言戰爭,如今廈門話仍然占居第一,普通話已成為廈門第二大宗語言。在廈門市區,廈門話與普通話與其它的比值為58%:37%:5%。
廈門市貌廈門下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翔安六個行政區。其中,思明區,湖裡區在廈門島內,廈門島又名鷺島,宋曰嘉禾嶼,明曰中左所。美國總統尼克松曾稱贊廈門「東方夏威夷」。這里地處亞熱帶,全年氣候宜人,風景秀麗,環境整潔,擁有「國際花園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全國十佳人居城市」、「聯合國人居獎」、「全國文明城市」等殊榮譽。在《經濟日報》2002年初發布的「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行榜」中,廈門名列第五。
『柒』 廈門為什麼被稱為鷺島
廈門被稱為鷺島、鷺洲、鷺江、鷺門;鳳凰木和三角梅!
1986年10月下旬,廈門市八屆人大常委會第23次會議審定通過:鳳凰木為廈門市市樹,三角梅為市花,白鷺為市鳥。
市鳥、市樹、市花,是廈門文化的概括,顯示了中西文化交流、 「延平文化」海納百川的特色。白鷺在廈門島上自古就有,因而廈門被稱為鷺島、鷺洲、鷺江、鷺門;鳳凰木和三角梅卻是舶來品∷ 三角梅原產於南美洲巴西,鳳凰木則產乾熱帶非洲,都是華僑引種進來,經園林員工細心培育、移栽成功的。
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廈門的傳說》中有篇美麗的《白鷺的 傳說》,說是白鷺如何辛勤地挖泉水、到大陸收集花草種子,使「廈 門島上鳥語花香,蜂飛蝶舞,不但美麗,也挺熱鬧呢!」
廈門的變化,引起東海蛇王和蛇妖眼饞、來騷擾,白鷺與之博斗,勇斗蛇王,趕走蛇妖,「在大鷺灑過鮮血的那片地上,長出了一 棵棵挺拔的大樹。樹的枝葉,像大鷺的翅膀一樣;樹上的花,像大 鷺的鮮血一樣火紅。這種大樹,人們把它稱做『鳳凰木』。而廈門島,從此也被稱為鷺島。」
『捌』 廈門名字的由來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常有成群的白鷺棲息在廈門島上,因此,人稱廈門島為鷺島,廈鼓海峽又稱為鷺江。人類生活在廈門島上,可以追朔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而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始自唐朝中期,至今已有1140多年了。唐朝天寶年間,漢族人薛姓和陳姓從閩東的福安和閩南的漳州移民入島分別在洪濟山下的南北麓聚族而居。
廈門市的行政建制始於宋朝,屬泉州府同安縣。明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遷開始在島上築城寨,置衛所,城名「廈門」意寓「祖國大廈之門」。廈門的地名,從此確立。
(8)廈門為什麼叫鷺島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
先秦時期,廈門屬百越之地;《漢書·地理志》記載,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不久裁撤,並入南安縣,直到600多年後才再次設縣建制:閩國933年龍啟元年時升為同安縣,再次設縣,屬泉州,州駐地在晉江縣。
唐朝,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刺史,至947年,南唐滅閩國,同安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
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安為其治地,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 保大七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漳州)。
乾德元年(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人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為泉州。宋屬平海軍、泉州。
元朝,屬泉州路。
明朝,實行里都圖制,廈門為嘉禾里,下設四個都,每個都下轄兩個圖。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寧衛的中、左兩個千戶所移駐嘉禾嶼,並築廈門城,此後遂以中左所作為廈門島的代稱。
永曆九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鄭成功改中左所為思明州,所轄境域包括廈門島、鼓浪嶼、浯洲(大金門)、烈嶼(小金門)等島嶼。
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軍攻佔思明州。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移駐廈門,翌年設立台廈兵備道(雍正五年(1727年)改為台灣道),管理台灣、廈門兩地政務。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移駐廈門。
雍正五年(1727年)分守興泉道移駐廈門,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稱興泉永道,管轄興化府(今莆田)、泉州府和永春州。至此,廈門成為福建東南沿海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廈門成為《南京條約》中規定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
興泉道道署駐地(興化府府城圖中有興泉道道台駐地)
興泉道道署駐地(興化府府城圖中有興泉道道台駐地)
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十一日(1843年11月2日),廈門正式開埠。
光緒二十八年十月二十二日(1902年11月21日),清政府正式批准《廈門鼓浪嶼租界土地章程》,鼓浪嶼成為「萬國租界」。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興泉永道改名為南路道,轄區不變,後增轄金門縣,
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改名廈門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廢)。
中華民國四年(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月「閩變」失敗後,廈門特別市政府和興泉省隨之撤銷,廈門恢復思明縣建制,與同安縣均屬福建省政府直轄。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今泉州、莆田、廈門)。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5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恢復廈門市政府建制,直屬福建省政府管轄。
1949年09月,同安縣、廈門市分別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福建省轄市。
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
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
1958年0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
1958年0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
1958年08月,金門炮戰爆發,廈門為主戰場之一。
1966年0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
1970年0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
1973年06月,同安縣再歸廈門市。
1978年09月,設杏林區。
1979年0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發表了《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歷時21年的金門炮戰正式劃上句號。
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更名集美區。
1994年02月,國務院批准廈門市行政級別升格為副省級。
1997年05月,同安改縣為區。至此,廈門市轄思明區、開元區、杏林區、湖裡區、集美區、同安區6個區。
1996年11月,同安撤縣改區,
1997年05月,廈門市同安區人民政府正式掛牌。
2003年05月,經國務院批准,福建省人民政府頒發《關於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同意撤銷廈門市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其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設立翔安區。行政區調整後,廈門市下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至2016年12月底不變。
2014年12月,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其中廈門片區共43.78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