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什麼時候全部解放
擴展閱讀
福州市區哪裡玩得最多 2025-01-11 05:08:59
廈門市戶籍信息怎麼查詢 2025-01-11 05:02:43
廈門t4是什麼飛機 2025-01-11 05:02:32

廈門什麼時候全部解放

發布時間: 2022-07-18 16:56:45

1. 廈門什麼時候回歸的快,急!

澳門政權移交(常簡稱為澳門回歸),是指澳門政權於1999年12月20日由葡萄牙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結束佔領澳門之時期一事。

2. 廈門戰役是什麼時候發起的

葉飛一聲令下,廈門戰役便開始了。

10月15日下午4點30分,天氣突然變得惡劣起來,狂風大作,浪涌翻滾。炮兵按照原先制定的命令,提早30分鍾開始射擊敵人的陣地。

上級嚴令禁止在戰斗中轟擊和損壞鼓浪嶼名勝建築。炮兵按計劃經過試射後,便開始對鼓浪嶼西南突出角澳部灘頭兩側的對我登陸部隊威脅最大的鋼筋混凝土堡進行破壞射擊,炮火持續了45分鍾後,延伸向登陸地點和敵縱深進行壓制射擊,直到鼓浪嶼西側一片火海,島上西部山坡上的樹木大部被摧折,地形地貌也變了樣,炮火的猛烈程度超出預料。

但由於風浪太大,所以命中率不高。

葉飛後來回憶說:炮兵命中率不高。解放軍炮兵的射擊雖說不能完全壓制島上國民黨軍的火力,卻極大地震撼了敵人,使海邊第一線的國民黨守軍一度陷入驚惶之中。可是,炮擊也把我軍進攻部隊置於明處,進攻鼓浪嶼已毫無突然性、隱蔽性可言。

這天本來是個秋高氣爽的晴朗好天,到了下午4時30分,將近按計劃發起攻擊時,天氣驟變,由晴轉陰,東北風漸起,越刮越大,陰雲滾滾而來,海峽上空頓時陰沉沉。

炮火准備開始後,師第一梯隊二七一團便開始准備上船。由於防備敵人飛機襲擊,各船從隱蔽港汊開出到達上船碼頭,很費時間,正式開始上船已經是18時。又由於裝載過程中組織指揮不嚴密,裝載行動產生混亂,又遇到天氣突變東南風轉東北風,而且越來越猛,對上船和連結船隻產生了影響,因此延誤了啟航時間,原規定18時裝載完畢開始啟航結果延遲到19時30分才開始啟航。

攻擊部隊出發後分別由海滄和沙壇河灘啟航,從海滄灣、沙壇灣,魚貫而出,分兩路向鼓浪嶼西南部出發。

攻擊部隊由精悍的4個一梯隊營的木船隊組成,他們分別來自第三十一軍的兩個主攻團,九十一師的二七一團和九十三師的二七七團。其中二七一團因在濟南戰役中作戰英勇、戰功顯赫而被命名為濟南第二團。由於起航時間延誤了將近兩個小時,使我軍開始的炮火破壞化為烏有,敵人重新加強了工事,並嚴陣以待。

解放軍啟航後經過調整,二七一團團長王興芳、副團長田軍率領的一、三營為第一梯隊才沿江下駛!船到江口時,海潮與江流在江口相會,激起大波浪,迎面的東北風越刮越猛,波濤洶涌翻滾,在江口形成強大航行阻力,船隊又多是平底江船,顛簸更為厲害。

戰士與船員一起和風浪抗擊,一會兒大浪壓頭,一會兒大風四起,把整個船隻搞得巔簸打轉。加以汽船拖帶的漁船過多,致使拖繩不時斷開,桅桿打折,這都是練兵演習時從沒有遇到過的。纜繩拉斷,桅桿打折,可他們並沒有因此而退卻,勇敢地與風浪進行搏擊。

但是,第一梯隊一營一、三連由並行變成梯隊,戰士們還是穿過風浪,奮勇向前。

解放軍的船隊航行到距岸邊兩百米左右時,鼓浪嶼的國民黨守軍開始以猛烈的火力進行阻攔,但怎麼也阻擋了解放軍戰士前進的堅定意志。

帶著自家3條船和5口人參戰的54歲女船工張錦娘冒著密集的炮火,迎著狂風惡浪,疾駛在船隊的最前頭。眼看離岸只有100米了,這時,一發罪惡的炮彈在張錦娘的船邊爆炸,她的丈夫和小兒子中彈倒下了。

此時,已身負重傷的張錦娘顧不得上前挽扶親人,她接過舵把,繼續駕船奮勇前進,並拼盡全力高喊:沖上去啊!

張錦娘駕駛受傷的船隻艱難地駛向敵人的礁頭陣地。最後,張錦娘駕駛的船隻不幸中彈沉沒,她和她老公及3個兒子全部陣亡了!

漁民歐大興及其兄弟叔侄4人連續兩次輸送突擊隊員渡海,在最後返航時不幸腹部中彈,但他不顧身負重傷,仍去解救一位落水的戰士,最後壯烈犧牲。

戰士們坐的全是木船,上面是三十一軍的兩個主攻團,分別是九十一師二七一團和九十三師二七七團。由於起航的時間誤了將近兩個小時,守敵發現後又重新加固了工事。

戰士們乘坐的船隻在波濤洶涌的海面上拚命地向前劃行。守敵的炮火越來越猛,木船冒著密集的炮火,還要和惡劣的風浪做斗爭,讓人痛心的是,二七一團戰前挑選的132名水手英勇頑強,沉著冷靜,不顧傷亡,堅持劃船,後傷亡大半。

戰前帶頭苦練並決心奪取渡海第一船稱號的二七一團宣傳股長彭潤津和橫渡長江時榮立一等功的瞿明並肩劃船時不幸中彈犧牲。

攻擊部隊第一梯隊大多數船隻因風浪太大和敵人炮火阻擊,因而未能在預定突破口靠岸,小部分甚至還被吹回來。

鼓浪嶼守軍打亮了照明彈,將岸邊海面照得通亮。

敵軍還開來太康號,在廈門大學附近海面進行密集地炮轟。

解放軍有的船隻被彈片打穿了,海水涌進了船艙;有的船隻桅桿被炸斷了;有的船隻被炸沉了……大部分船隻在分散後,戰士們仍抱定船自為戰、人自為戰的決心,英勇地冒著敵人的槍炮火力,拚命劃船前進。

夜裡9點的時候,先頭連濟南第二團一營三連靠近登陸點,牽引汽船在離登陸點200至300米不遠處割斷拖繩,小船各自向岸邊駛去。但還沒有走多遠,敵人突然開火,解放軍先頭連還沒來得及下船就犧牲了大半。

未登岸的部隊擔心敵人的炮火過於強烈,在離岸1公里就割斷牽引繩,木船靠劃行接近敵人,隨即又遭到敵人炮火、機槍的瘋狂射擊。

第一梯隊營的各連大部傷亡!21時30分後,二七一團一、二、三、五、七連和第二七七團二、四、八連開始零星抵灘,船上的指戰員紛紛跳下水裡淌著鮮血向敵岸沖擊,敵前沿火力點進行交叉瘋狂掃射,第一梯隊登陸部隊在灘頭遭受重大損失,僅七個排進入敵前沿陣地。鮮血染紅了鼓浪嶼海灘,鮮血染紅了廈門海灣!

登陸之後,二七一團一、二、三、五、七連和二七七團二、四、八連開始陸續向海灘挺進,但在灘頭受到敵人炮火的封鎖,僅七個排靠近敵人的前沿陣地。

3. 廈門是哪一年解放的

1949年10月1日

4. 廈門發展歷史

看下廈門島的歷史沿革跟島內的發展你就懂了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廈門島設嘉禾里,隸屬泉州南安縣。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防禦倭寇,移泉州永寧衛中、左二所於廈門島,兵額1204名,兵船20艘。廈門故稱中左所。
其餘不多述,總之清代以前的廈門島一直都屬於泉州府轄區。
泉州與廈門一府雙中心時期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泉州人鄭成功在中左所置吏、戶、禮、兵、刑、工等六官,分理軍政各事。三月鄭成功改中左所為思明州。
順治十四年(1657年)六月台灣荷蘭殖民者派何斌來思明州請求通商,鄭成功以荷蘭當局每年輸餉5000兩、箭坯10萬枝、硫磺千擔為條件許之。之後鄭經又於康熙二年(1663年)將州改制為縣,設縣署,有知縣等職。是為「思明縣」之名首次出現。康熙十九年二月,泉州人萬正色帶領清軍大舉進攻金廈,鄭經逃往台灣,廈門被清兵佔領。由此,結束了30年之久的鄭氏政權,廈門歸屬清政府統治,並取消思明縣,恢復廈門稱謂,仍歸同安縣管轄,復稱嘉禾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師提督泉州人施琅率師東征台灣,同月攻佔澎湖,鄭克塽降。收復台灣後,在台改承天府為台灣府,屬福建省;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另行建省,才與福建分治。
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移府廈門的首任提督,(康熙元年清廷批准福建專設水師提督,駐海澄,首任提督為施琅)
施琅在廈門城內建提督署,又奏准開放海禁,並在廈門設立海關(清泉州府有海關關所十所,分布於泉州沿海各縣)。自此清政府把廈門作為與台灣聯系的樞紐。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廷設立台灣廈門兵備道,統一管理廈門與台灣軍政要務。清政府開放海禁,在廈門設閩海關,凡商船越省及往外洋貿易者,皆由海關辦理,由此開放廈門與台灣鹿耳門為規定的負責運送士兵,軍資與貿易的唯一單口港,但商民經常無視這一指定航線,"其貪時之迅速者,俱從各處直走外洋,不由廈門出入」,後大勢所趨又開放石獅蚶江等港與台灣對渡(八月,施琅在泉州人萬正色題請未准後再次上書康熙帝請封媽祖。康熙恩准敕封媽祖為天後,次年欽差禮部郎中雅虎等齎御書香帛到泉州廟及湄洲祖廟致祭。)。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從泉州改駐廈門(稱為泉州府廈門海防分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蘇祿國(今菲律賓)派泉州籍華僑龔廷彩為正使,率領官員12人,華僑舵工,水手31人,前來中國朝貢,於7月25日抵達泉州灣的日湖港(今蚶江的石湖港)。
雍正五年(1727年),取消台廈兵備道,而將原設泉州的興泉兵備道衙門移駐廈門。朝廷命令解除「南洋禁航令」,但仍禁止華僑出入國。
雍正十二年(1734 年),增劃永春直隸州歸興泉道,並改稱分守巡海興泉永兵備道。屬於監察區級別。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加兵備銜,稱福建分巡興泉永海防兵備道,共管轄二府一州。其職能為管理海口,稽查商役、洋船、驛務,監發兵餉、監造戰船等。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開放晉江蚶江港(今石獅)與台灣鹿港對渡貿易。設海防通判駐蚶江。泉州附屬各港口航行於台灣的船舶均要到蚶江關口掛驗,方准出海。清乾隆五十七年又准許蚶江與台灣八里岔對渡。蚶江港興盛時期,每日有300餘艘船舶進出港口。嘉慶十年(1805年)蚶江海防通判鄭鍷建造蚶江海防官署。 《台灣史》(台北版)載:道光四年(1824年)台灣又開放海豐與蚶江通航。稱為「泉州總口」的蚶江,成為大陸與台灣通商貿易的中心碼頭。清政府在蚶江設立泉州蚶江海防官署(屬正五品衙門),下設海關、厘金(稅務)、營盤、海陸訊,統管泉州一府五縣(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對台貿易達110年之久。

廈門獨立出泉州府時期

直至鴉片戰爭後廈門開放為通商口岸,租界,成為閩南對外中心。這段特殊時期不屬於泉州府管轄范圍,在這之前廈門島都是屬於泉州府的一部分。
動盪的民國時期廈門島正式獨立出泉州。
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後時局穩定,廈門設立特區,泉廈分治成為定局。
自廈門島建制開始直至清代之前都一直屬於泉州管轄范圍,泉州府的廈門島自清代開始發展,成為泉州以外的另一個中心其實是泉州人一手推出的,明末鄭成功開始,到清初的施琅都是主導廈門島地位的直接推手,奠定了廈門的地位。近代廈門剛獨立出"泉州府「的發展也是一樣,1933年初廈門市政籌備處成立,並改為思明市政籌備處,由泉州晉江人許友超任處長,許友超在《思明市政籌備處匯刊》說:「思明為閩南要埠,政務煩劇,治理實難。......」申請設市。1933年12月1日廈門市政府成立,廈門獨立設市始於此,泉州晉江人許友超成為廈門歷史上的首任市長。新中國建國後廈門首任市長是泉州永春人梁靈光。從官方到民間泉州對廈門的推動可謂"名正言順「,清末民國時期最初廈門島獨立出泉州的近現代發展中,泉州民間對廈門的推動:如最早開發了大半個廈門島的泉州人黃奕住、李清泉、黃仲訓等等他們開發了大半個鼓浪嶼的別墅,開發了廈門最早的商業區中山路一帶的商住樓,廈門最初的水電、馬路、電話通訊等等基礎設施建設都與他們有關,清末至民國鼓浪嶼上的富商別墅最多數的是泉州人在住,(即使是廈門本土最著名的陳嘉庚在捐建廈門教育方面也沒少得到他女婿泉州人李光前的大力幫助,特別是在1934年陳嘉庚的企業破產後在財力不足的情況下)。到了現在自不用再說了,看看廈門十大富豪大多是哪裡的就知道了,大多是泉州人;廈門其實就是靠泉州府的人自己推動發展起來的,這股力量貫穿了整個廈門島的發展史。

5. 廈門解放戰爭的歷史.

1949年葉飛同志(左)在上海戰役前線指揮部。 對於素有"小葉挺"之稱的葉飛司令員來說,金門失利是他一生中最難忘卻的經歷。多年以後,他在回憶錄中仍一再感嘆:四個團一個營渡海消失了。九千壯士的血染紅了海,染紅了金門島! 葉飛說:"此役必勝" 1949年10月中旬,人民解放軍取得了漳廈戰役的勝利。廈門大捷對十兵團,特別對葉飛司令員是一次巨大的鼓舞。葉飛司令員應廈門市委的請求,命令十兵團由同安渡海進駐廈門,攻擊金門的戰斗交由第二十八軍前線指揮部執行。 素有"小葉挺"之稱的葉飛司令員,由於被繁瑣的地方工作牽制了大部分精力,未能像過去歷次戰役一樣,親自分析、檢查、准備,面對韋國清政委的種種疑問,他說:"你太多慮了,我的大政委,廈門是敵人有永久性設防工事的要塞,守軍是號稱『小白崇禧『的湯恩伯集團,兵力充足,有海空軍支援,都已被我軍攻克,而金門島乃彈丸之地,又沒有什麼堅固工事,守軍名義上是一個兵團,實際上不過兩萬名殘兵敗將,說實話,要不是蔣介石嚴令固守,李良榮早在我軍攻克廈門之際就棄島南逃了。我用二十八軍一個主力軍,加二十九軍的兩個主力團攻金已綽綽有餘了。我還是那句話:此役必勝!" 我二十八軍前線指揮部受命攻金後,開始了渡海作戰准備工作。然而,由於國民黨從大陸沿海撤退時,對漁民的船隻大肆破壞和掠奪,所剩漁船寥寥無幾。這使我軍准備渡海作戰船隻發生困難,直到10月24日才搜集到集中一次可航渡3個團約3000人的船隻,這離下達的進攻金門作戰的總攻時間已推遲了4天。 由於無法籌措到一次性航渡6個團部隊的船隻,第二十八軍前指作出了如下預想:第一梯隊登陸3個團,縱使有部分損失,船隻返回時第二梯隊、第三梯隊還可以再航渡3個團,這樣總共可有6個團大約13000人登陸。 但始料不及的是,這些新籌措的船隻上的船員大多是外地人,對航道不熟,又未經統一施訓,故指揮調度十分困難。也未考慮敵情和海情的變化以及敵人隨時可能增援,更未考慮國民黨海、空軍較為強大的作戰能力。況且,在廈門之戰結束時,金門守軍已經得到了胡璉兵團十八軍的增援,島上國民黨總兵力已達30000人。 第一梯隊成功登陸 24日深夜潮漲之時,由二十八軍八十二師二四四團、八十四師二五一團和二十九軍八十五師二五三團組成的進攻金門第一梯隊,分別從蓮河、大橙島、後村等地啟航。由於渡海前各部隊沒有進行協同演練,所以,登陸船隊一離開碼頭,即與上級指揮所失去聯系,而且在航渡中遭到國民黨炮火攔截時,登陸船隊間又缺乏協同作戰的經驗,一些船隻在航渡中即被打散。 盡管如此,我第一梯隊的3支登陸部隊在25日凌晨2點分別登陸成功。左翼二四四團在金門島瓊林、蘭厝間登陸成功,抓獲國民黨官兵100餘人,佔領了敵十多個碉堡;中路的二五一團先頭營在金門島西北部的安歧以北、林厝以東順利登陸後,後續營的登陸卻遭到敵炮火的猛烈襲擊,傷亡近1/3;右翼二五三團在西北角的古寧頭、林厝間順利登陸後,隨即向敵發起進攻,於拂曉前攻佔了古寧頭灘頭陣地。 第一梯隊登陸成功之前,二十八軍前指已分別安排了3名軍部參謀負責組織船隊返航。臨行前,該軍副軍長握著3位參謀的手說:"你們別無其他任務,你們的任務就是組織和督促船隊抵灘登陸後迅速返航,切記!切記!一定要迅速返航!"可是,登陸部隊成功登陸之後,船隊卻沒有返航。 原來,第一梯隊船隻登陸時,在早晨2點鍾左右,是漲潮的最高峰,國民黨軍原先設在海灘的障礙物多被潮水覆蓋,許多船隻沖到障礙物的上面,船底被掛住了,部隊被迫在障礙物中下水,而船隻卻一時難以動彈,加上當時敵人的火力較猛,船工們紛紛躲避,各船抵灘也有先有後,等到我軍攻佔了灘頭陣地後,將到處藏身的船工召回返航時,大海已開始退潮,而且退得極快,不一會兒,潮水已經退到10米開外。 這幾十艘返航的船隻在離開金門島時,又遭到敵灘頭的排炮襲擊,不少船隻被擊沉、擊傷。後來,船隊遇到國民黨海軍軍艦的攔截,從古寧頭返航的船隊莫名其妙地誤駛入敵軍艦潛伏區,後又被我軍情報船誤當成國民黨的增援船隊,竟離奇地被我軍布置在廈門島、石碼一線的遠程炮群全部擊沉。 25日上午6時,蕭鋒副軍長、八十五師師長兼政委朱雲謙等心急如焚。已經放亮的天空下,留下了一片慘烈的景象:指揮員們隔海看到了在敵軍轟炸和炮擊中燃燒的船隻,原定運送11000人登島作戰的第二、第三梯隊計劃已經難以實施。無可奈何之中,他們向兵團領導請求立即派船隻支援,可此時哪裡還有什麼船隻? 慘烈的金門攻守戰 我軍的強打猛攻給國民黨的守軍以極大的殺傷,為了保住台灣島的前沿陣地,為了給台灣島留下一個屏障,蔣介石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守住金門島。25日凌晨4點,國民黨海防第二艦隊司令黎玉璽少將受命率艦隊旗艦"太平"號,自澎湖基地開往金門島增援。黎玉璽到達金門之前,已令駐守金門島的國民黨海軍進行海上封鎖。同時,胡璉兵團的十八軍一一八師、十九軍十四師、十九師五十二團和十一師的一個團,在坦克和炮兵的配合下於25日凌晨從料羅灣登陸。當時,解放軍登陸部隊離灘頭陣地已達十多里路,胡璉看到這一情況,下死命令將該兵團主力十八軍投入戰斗,來了個反包圍,又派迂迴部隊佔領了解放軍灘頭陣地,切斷解放軍後撤的退路,並用炮火將解放軍登陸部隊因潮水退卻而擱淺的船隻全部擊毀。 解放軍二四四團長邢永生,帶領全團戰友一直頑強戰斗到25日中午12點,在全團官兵大多犧牲的情況下仍堅守陣地。二五一團的主力則一直與敵激戰到下午3點,之後突出重圍,與古寧頭的二五三團會合。二五一團副團長馮紹堂帶領固守林厝的兩班戰士,苦戰了整整9個小時,打退了敵人的7次進攻,後來為保存實力,也主動突圍到古寧頭與二五三團會合。 我3支登陸部隊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一齊會合至古寧頭與敵激戰。整整一天一夜,我軍滴水未進,而數倍於我的敵人則仗著人多勢眾,不斷地輪換著包圍解放軍登陸官兵。就這樣,戰斗一直堅持到25日的黃昏,官兵們藉助夜幕才又贏得了一個有利的作戰時機。至此,解放軍3個團的登陸兵力已損失半數以上,據島上步話機的報道,第二四四團僅剩700多人,第二五一團剩下1200多人,第二五三團剩餘人數較多,但彈葯卻十分缺乏。而國民黨軍隊在黃昏前又投入較多兵力,企圖將解放軍首批登陸部隊全部殲滅於古寧頭,後被解放軍藉助夜幕打退。 彈盡糧絕攻擊失利 整個金門島戰役,10月25日晚至26日天亮前的一夜,是決定整個戰鬥成敗的關鍵。當時,面對隔海的金門島,我十兵團和二十八軍前指的指揮員心急如焚。十兵團領導機關一面研究作戰對策,一面再度派人搜羅船隻。雖經多方努力,所匯集的船隻只夠載送4個連的兵力。二十八軍前指決定由第二四六團團長孫玉秀,率領該團兩個連及二五九團兩個連,增援金門第一梯隊登陸部隊,並決定由孫玉秀負責整個登陸部隊的指揮。 25日夜間,國民黨部隊最為擔心的就是解放軍進行增援,因此派飛機在海面上巡邏,並投擲了大量的照明彈。"太平"號旗艦也率兩艘炮艇往返巡行於古寧頭以北的海面上,攔截一切從大陸來的船隻,並不斷向大陸及古寧頭方向炮擊。面對如此困境,孫玉秀帶領4個連的官兵,不顧炮火襲擊,機動靈活,利用夜幕的掩護躲過了國民黨海空軍的巡查,終於在25日凌晨3時分別在湖尾鄉和古寧頭登陸成功。 4個連分成兩部分,從湖尾鄉登陸的孫玉秀帶領有二四六團的兩個連,一登陸即殲滅了國民黨軍1個營,隨後又向雙乳山一帶推進,並積極與第一梯隊取得聯系。從古寧頭登陸的二五九團的兩個連,一上岸就走進被國民黨部隊封鎖了的區域,他們只得利用火力佔領了幾個碉堡,然後依據這些碉堡頑強抗擊了整整一天,直到26日夜間彈盡糧絕而失利。 26日凌晨,我第二梯隊登陸的孫玉秀與第一梯隊登陸部隊取得了聯系。不過,由於第二梯隊增援人數實在太少,眾寡懸殊且四面受敵而無法改變戰局。26日,是我進攻金門島極為悲壯的一天。天亮後,島上的情況急劇惡化,經過休整的國民黨駐島主力部隊,又一次在海空軍掩護下向古寧頭、林厝、埔頭一帶猛烈反撲。據當天上午接到登陸部隊傳來的報告稱,我二五一團、二五三團現存人數不過數百人! 26日上午,胡璉兵團趕到金門,和湯恩伯等一起到前線督戰。國民黨步兵對古寧頭久攻不下,胡璉、湯恩伯等要求台灣派飛機對村中建築猛轟狂炸,再用坦克炮和火箭筒逐一抵近民房射擊。 26日深夜,早已彈盡糧絕、兩晝夜未進粒米的我登陸部隊已難以支持,孫玉秀、邢永生、劉天祥、田志春、徐博、陳利華在一個山溝里舉行了臨時作戰會議,鑒於我軍登陸的10個營已傷亡5000多人,已沒有完整的連和營,決定將所存部隊分為幾股打游擊,同敵人周旋到底。22時,二十八軍前指在毫無辦法可施的情況下,電告登陸部隊,為保存最後一分力量,希望前線各級指戰員機動靈活,從島上各個角落,利用敵人或群眾的竹木筏及船隻,成批或單個越海撤回大陸,我們沿海各地將派出船隻、兵力、火器接應和搶救撤回的人員。26日深夜之後,二十八軍前指與登陸部隊的聯系逐漸中斷。27日凌晨,我二五三團團長徐博來電說,該團一營600多官兵已在古寧頭全部犧牲,剩餘的150多人和二四四團的70多人正准備到海邊找船,這是二五三團最後一次來電,之後,就音訊杳無了。二五一團團長劉天祥最後一次同軍前指通電說,我的生命不長了,為了革命沒二話,祝首長好,新中國萬歲!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劉團長的話還未說完,耳機內傳來一陣爆炸聲,劉團長光榮犧牲了。 26日午夜,我登陸部隊在夜幕的掩護下向北突圍,在海邊尋船未獲的情況下朝東南方向轉移,准備到山區與敵人長期周旋,以等待後續部隊的到來。27日上午,這部分官兵被敵發現,隨即突圍至雙乳山附近。接下來再度與敵遭遇,激戰中,我官兵又一次完成突圍。然而,我完成突圍的官兵遭到了國民黨海軍軍艦的炮擊,這些軍艦繞到古寧頭北面海上,用艦炮向地面炮火射擊不到的死角轟擊,在敵海陸武器的夾擊下,有武器的官兵一直戰至犧牲,沒有彈葯的官兵被俘。至27日上午10點,金門戰斗基本結束。 金門戰斗結束,我少數突圍成功的官兵仍堅持在山區打游擊戰,一直到28日下午,我軍官兵仍在山崖、淺灘處與敵軍周旋,在二四六團團長孫玉秀的帶領下,悄然到達沙頭。遺憾的是,在沙頭附近再度被國民黨軍隊合圍,在突圍無望的情況下,孫玉秀負傷後自盡,其餘戰士全部被俘。我二四四團團長邢永生負重傷後被國民黨軍隊包圍,被俘後不久即犧牲。我二五一團團長劉天祥犧牲後,政委田志春率50人打游擊,終因彈盡糧絕被俘。我二五三團政委陳利華在打游擊中被包圍,戰至最後犧牲。另據台灣出版的戰史稱,二五三團團長徐博隱藏在山洞一個多月,靠夜間出來到農田中挖番薯過活,後經國民黨部隊反復搜山而被俘。至此,我登陸部隊包括船工、民夫在內的9086人,除部分被俘外,大都壯烈犧牲。 葉飛含痛請求處罰 金門之戰的失利,引起了全軍、全國的震動,這次失敗在我軍戰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過去戰史上幾次失利如長征中的湘江之戰、紅軍西路軍的失敗及皖南事變損失人數也不少,但卻沒有一次是全軍覆沒,而這一次,卻損失了全部投入作戰的3個團9000多人!金門失利後的第二天,二十八軍副軍長蕭鋒和政治部主任李曼村,面色慘白、失聲痛哭地來到兵團葉飛司令員的辦公室。葉飛司令員慘痛地對他們說:"哭什麼,哭解決不了問題,現在你們應該鼓勵士氣,准備再攻金門!這次失利,我身為兵團司令員,由我負責,你們回去吧。"蕭鋒、李曼村剛剛離開葉飛司令員的辦公室,葉飛就收到了第三野戰軍的批評:"查此次損失為解放戰爭以來最大者,其主要原因是因為輕敵和急躁所致。"同時,要求十兵團"將此次經驗教訓深加檢討"。 11月1日,十兵團黨委擴大會在廈門老虎山洞召開。葉飛在會後給陳毅司令員起草電報,並報中央請求處分。毛澤東當時表示:"金門失利,不是處分的問題,而是要接受教訓的問題。"11月8日,毛澤東又提出:"以3個團去打敵人3個軍,後援不繼,全部被敵殲滅,這是解放戰爭三年多以來第一次不應有的損失。"中央軍委同時命令葉飛總結經驗,接受教訓,准備再次攻金。1950年,美國悍然入侵朝鮮,毛澤東決定停止解決金門的任務,集中全力剿匪。這樣,葉飛將軍和我十兵團的將士失去一次將功補過的機會。

6. 廈門是如何解放的呢

1949年 8月25日漳廈戰役打響 9月14日-9月22日三麵包圍廈門 10月15日朝...10月17日上午8時鼓浪嶼解放 10月17日上午11時許廈門全部解放 ...

7. 廈門的歷史簡介

歷史簡介:廈門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先秦時期,廈門屬百越之地;《漢書·地理志》記載,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不久裁撤,並入南安縣,直到600多年後才再次設縣建制:閩國933年龍啟元年時升為同安縣,再次設縣,屬泉州,州駐地在晉江縣 。

唐朝,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刺史,至947年,南唐滅閩國,同安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

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安為其治地,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 保大七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漳州)。

乾德元年(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人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為泉州。宋屬平海軍、泉州。

廈門是中國海濱城市,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廈門也是現代化國際性港口風景旅遊城市,擁有第一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鼓浪嶼。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贊美廈門為「東方夏威夷」。 

(7)廈門什麼時候全部解放擴展閱讀

廈門市位於北緯24°23'~24°54'、東經117°53'~118°26',在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南部,與漳州、泉州相連,地處閩南金三角中部。廈門市由廈門本島、鼓浪嶼及其眾多小島嶼和同安、集美、海滄、翔安等組成。

陸地面積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390多平方公里。其中廈門島面積約為157.76平方公里(含鼓浪嶼),是福建省的第四大島嶼,全島海岸線約為234公里。

廈門地形以濱海平原、台地和丘陵為主。廈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勢地貌構成類型多樣,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台地、平原、灘塗等。西北部多中低山,其中位於同安與安溪交界處的雲頂山海拔1175.2米,為全市最高的山峰。

從西北往東南,依次分布著高丘、低丘、階地、海積平原和灘塗,南面是廈門島和鼓浪嶼。雲頂山為廈門市最高峰,雲頂岩為廈門島最高峰,日光岩為鼓浪嶼最高峰。

廈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8月份雨量最多,風力一般3~4級,常向主導風力為東北風。由於太平洋溫差氣流的關系,每年平均受4~5次台風的影響,且多集中在7~9月份。

8. 廈門的歷史!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國民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有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

9. 廈門歷史發展史重要事件

廈門市是我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現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通行閩南方言。相傳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至此,廈門市轄鼓浪嶼、思明、開元、杏林、湖裡、集美、同安7區。
200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思明區、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合並為思明區,原三區的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二、將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三、設立翔安區,將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廈門市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

城市人口
[編輯本段]
至2006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60.38萬人,常住人口為233萬人。在戶籍人口中,城鎮人口為109.24萬人,島內的思明、湖裡兩個區人口合計72.83萬人,比重達45.4%;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1.36‰,人口死亡率為3.84‰,人口自然增長率7.52‰,比上年提高1.93個千分點;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分別為81.07萬人、79.31萬人,各佔50.55%和49.45%,性別比為102.2(女性為100),基本保持平衡。